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我们的生长发育

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

2 地球

3 地球仪

4 地图

5 建立“地球档案”

自由研究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

6 昼夜交替

7 谁先看到日出

8 昼夜温度的变化

9 一天中的动植物

自由研究

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

10 卵石的形成

11 溶洞

12 升高的河床

13 沙尘暴

14 唐山地震

15 庞贝城的毁灭

16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自由研究

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

17 四季星空

18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19 水结冰了

20 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自由研究

1我们的生长发育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1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 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 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2. 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3. 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

二、新授

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

(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

(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

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

(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

(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

(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

(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

(4)提问:

(1)从身高、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

(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归纳: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

(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

(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

(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

(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以前,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

4.认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

(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

(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几个阶段?

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

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

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按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

第二课时

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

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

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

2.教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认真。(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

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

4.教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5.出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

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稻谷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

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

6.教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什么发现?

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

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

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

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

11.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三、课外延伸: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办一期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

2地球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1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

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

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3地球仪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

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4地图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3课)

教学目标

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

(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

(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

(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

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

三、综合运用。

1. 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

(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2.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

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5建立“地球档案”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4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构造

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

2.学生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地球的构造。

(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

(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

(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5)学生交流讨论。

(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3.建立“地球档案”。

(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

(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

(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

三、拓展延伸

举办“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

6.昼夜交替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第1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学生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

3.收集归纳学生形成的问题。

二、推测假设

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

2.学生根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学生的假设。

三、模拟实验

1.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其作用。

2.学生做模拟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测

1.在同学们猜测中你认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学生推测,交流。

五、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六、交流汇报

七、课外延伸

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交流。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7谁先看到日出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第2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通过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分析推理,探究生活在我国不同城市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而且世界各地有时间差。

2.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自身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缩短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心理距离,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多媒体(世界时区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谈话:清晨,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让我们度过阳光明媚的一天。有谁知道,生活在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每天迎来太阳的时间相同吗?他们谁最先看到日出?板书课题:谁先看到日出

二、活动探究

探究“我国不同的地方的人们谁最先看到日出”

1.活动一: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的位置,并用大头针扎上作好记号。

2.活动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

(1)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猜一猜生活在这几个城市的人们,谁会先看到日出?

(2)学生猜想,汇报交流。

(3)讲述:到底是谁最先看到太阳呢?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实验)你们准备怎么做呢?分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4)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有各种不同的做法。教师观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上讲台演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第一小组:使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二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三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教师在同学做的时候配以简单的说明。)

(6)提问:同学们,现在有了几种不同的做法,你们能就其他小组的做法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评价:你们提的很好,可能第一小组有些心急,忽略了这个小常识,其实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就有同学犯了这样的错误,现在由大家自己提出来,反映了同学们的观察真细心啊。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3.活动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文中提供的资料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1)讲述: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请大家阅读第25面的资料,你能结合刚才的研究,找到答案吗?

(2)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文中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

(3)交流汇报: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

三、迁移运用

运用地球自转知识,根据北京的时间,推断夏威夷、纽约、雅典等地各自相应的时间。

1.讲述:老师很高兴大家自己找到了答案。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模拟试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所处的昼夜状态正好是相反的呢,比如当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

2.学生转动地球仪,自己去发现。

3.提问:那你们再看看,当北京是清晨的时候,美国的夏威夷、纽约和希腊的雅典分别是什么时候?当北京是正午、傍晚、子夜的时候,它们又是什么时候呢?

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讲述:这样说来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时间就有了差异了,它们的时间又能差多少呢?就先拿中国和美国来说吧。(教师在地球仪上中国北京这一点作个标记,让它正对着太阳。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交流。)

2.教师介绍:你们说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昼夜,我们知道一昼夜是24小时,那么如果把地球平均分成24份的话,那么每一份之间就相差一小时,(教师出示多媒体:世界时区图)现在请看这张时区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和美国相差12个时区,也就是12个小时了。

3.提问: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该怎么运用它们呢?

4.小结:对,学科学还要用科学啊,用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

8.昼夜温度的变化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第3课)

教学目标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机械:机械式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 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课后反思】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 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 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他一生磨制了 400多个透镜。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从科学知识的层面讲,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指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效率,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因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建立起下列一些科学概念。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的称为工具。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从科学探究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里,学生将相对独立地经历“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重点培养他们在制订试验计划、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等方面的探究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2.通过实验和手机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 3.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4.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从科学与技术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遵循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研究机械原理的同时,所以,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2.能够将机械与工具的作用、安全和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 3.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机械和工具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备课人:邱从超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生物的多样性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关联的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目录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Array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 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

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木本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 ◆活动2:给植物分类 1.谈话: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

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湖南科技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2、从“南橘北枳”说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 2.知道植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讲解:“南橘北枳”的故事。 二、活动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 引导学生按照产地给这些水果按地域进行简单分类。 提问:有没有来自南方的苹果和北方的香蕉? 3、走进池塘 教学目标 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 池塘生态挂图、池塘有关生物的图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1、出示鱼、水虿、孑孓的图片,提问:说一说它们都吃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把它们的食物关系排列出来吗? 三、指南车信箱池塘里的微生物 1、学生阅读。 2、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池塘里的微生物:池塘里的植物、动物大多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却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 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 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 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 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 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 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 2、做酸奶1课时 3、馒头发霉了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 一、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2、做酸奶 二、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3、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4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第一课小草和大树 第一课时 比较小草和大树 活动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正确地描述几种常见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够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共同概括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特征,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4、能根据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征,正确地辨别常见的植物。 5、能尽量在自然状态观察植物的特点。 教学材料 放大镜、剪刀、多媒体资料 教学重难点 从几种草或树的观察中,归纳出它们各自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以前学习过哪些与植物相关的内容。观察多彩的植物世界的多媒体资料。 二、让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一些小草和大树的名称,谈谈自己是怎样区分小草和大树的。 三、让学生到学校植物园去,选择几种小草和大树,观察它们根、茎、叶的特征,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带放大镜和剪刀,既要观察又要注意爱护花草树木) 四、汇报交流,并概括出小草和大树各自的特点。要求不宜太高。 五、给出草本、木本植物的科学概念。并用概念来区分更多的植物。(图片提供) 第二课时 给植物分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3、能与其他同学业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4、能归纳出一种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

5、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教学重、难点 列举多种分类标准,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对分类方法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利用上一活动学到的分类方法,自己制定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2、由于没有限定具体的分类标准,提供了自由空间。 3、鼓励将本组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记录下来,并与其他组交流。 4、分析全班找出的分类方法,通过比较,推选出最科学的分类方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训练。 5、观察不开花植物,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6、布置学生收集当地常见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为植物博览会做准备。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 2、做酸奶1课时 3、馒头发霉了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

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