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头韵修辞的特点及翻译——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4
英语头韵修辞的特点及翻译——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吴蕙卿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4()5
【摘要】头韵是一种富有个性化、韵律美与节奏感的语言修辞手段,广泛存在于《傲慢与偏见》文本中。
因此,在简单介绍英语头韵修辞概念的基础上,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剖析了英语头韵修辞的特点,并提出了几条《傲慢与偏见》中头韵修辞的翻译策略。
得出:英语头韵修辞具有首元音重复、发音相似、音节重复的特点,在翻译时,需要将抽象翻译策略与具体翻译策略相结合,将直接翻译策略与意译策略相结合,将归化翻译策略与异化翻译策略相结合,确保翻译准确性。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吴蕙卿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铁道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英语头韵的修辞特色及其翻译
2.英语头韵修辞的构式、应用与翻译
3.论英语头韵修辞的特点及翻译——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4.以修辞视角解析电影字幕翻译技巧——以《傲慢与偏见》中反讽手法为例
5.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头韵修辞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1. 《傲慢与偏见》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一部经典小说,首次出版于1813年。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故事围绕着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和男主角达西先生(Mr. Darcy)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通过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婚姻观念以及社会等级制度,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小说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1.1 作者简介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生于英国汉普郡,是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描绘当时英国社会风俗和家庭生活为主,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奥斯汀的作品风格独特,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瑰宝”。
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等。
简奥斯汀在文学创作上注重细节描写,善于捕捉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别。
她的作品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奥斯汀还擅长运用讽刺手法,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1.2 作品背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创作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是其文学史上的瑰宝。
小说以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作为创作的舞台,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社会面貌。
十八世纪末期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
在乡村社会和经济关系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小说通过描写年轻男女间的情感纠葛和婚姻问题,折射出了英国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
小说的语言创作风格,深受当时的社会语境和文学风格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英式语言特色。
奥斯汀的作品被认为是英国古典文学的杰作之一,不仅继承发展了欧洲传统的文学作品风格,还融入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英语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傲慢与偏见》译例鉴赏作者:黄郭钰慧张万防来源:《卷宗》2015年第03期小说反映的是广阔的社会现实,因此翻译英语小说的译者必须具备以下素养:首先,必须有着宽广的知识面;其次,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力;再者,译者必须对译入语驾轻就熟,有较高的母语表达能力。
1.英文小说的主要文体特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小说抑或其它样式的文学作品,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文体特征。
以下论述的只是小说所具有的较具普遍性的风格特点。
1.1 语言的形象性小说创作主要是形象思维。
它通过形象思维来建构小说世界,来"展现"画面场景,借助具体细致的描绘来营造真实可信的氛围,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情节描写中,作家崇尚具体形象,力避抽象演绎。
1.2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一部小说中,尤其是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作家为了生动地再现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个性,常常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使他们说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话来,有的可能非常文雅,有的则会十分粗俗,有的则是方言俚语,极不规范,这是作家借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马克·吐温的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小说的叙述部分即采用了经过锤炼的美国当代口语,书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语言的照录,请看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对话:"Hello, Jim, have I been asleep? Why didn't you stir me up?" "Goodness gracious, is dat you, Huck? En you ain' dead-you ain' drownded-you's back agin? It's too good for true,honey, it is too good for true. Lemme look at you, chile ,lemme feel o'you…"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极不规范,这不仅仅只是传递了一种信息,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推测到有关这一人物更多的情况。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摘要】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小说艺术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迹象。
追求浪漫色彩的“感伤”和哥特式的“恐怖”导致虚假做作、刻板陈腐的情节模式充斥文坛,小说的结构形式之美被普遍忽视。
这时候,一位生活在宁静乡村的女性作家,简·奥斯丁,却以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跻身文坛,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研究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爱情奥斯丁往往以青年爱情婚姻为主题,给我们讲述一些平常家事。
这些作品算不上思想深邃、见识不凡,也没有离奇的情节、刺激的场面。
奥斯丁只喜欢描绘普通事物—平凡生活中的事件、感情和人物。
她确切地知道自己能写些什么和应该避开些什么。
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听到了女作家自信的口吻,看到了女作家对素材严格而自如的控制。
那些看似琐屑孤立、随手拈来的片断,在奥斯丁绵密的构思下衔接起来。
一、《傲慢与偏见》概述《傲慢与偏见》写于1813 年,属于简·奥斯丁的早期作品,但当时已经三十七岁的简·奥斯丁结合自己刻骨铭心的初恋经历,将她对英国十八、十九世纪中产阶级乡村生活的观察和自己的爱情理想凝练成小说中过着日常生活的平凡人物。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悲喜剧和绅士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她以一贯优雅的写作技巧和巧妙的故事结构描画出那个时代下的生活场景,而这本小说也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她的代表作并且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她也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
《傲慢与偏见》一书贯穿始终的就是主人公达西与伊丽莎白从一开始对各自怀有各种偏见和保持各自的傲慢到冰释前嫌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线索,二人的结合应该是这本小说中最幸福、理想的婚姻,也正是作者所提倡的婚姻观的典型代表。
其实这段爱情来源于作者简·奥斯丁本人的初恋经历,因为在姐姐的订婚典礼上所作的发言,简·奥斯丁与她的初恋汤姆·勒弗罗伊闹出矛盾并由此相识、相恋。
但是为了处于下层中产阶级的汤姆今后物质富足并保障其家人的生活,简·奥斯丁放弃了与其私奔的机会,并最终把现实生活中有情人分离的结局在书中变成了幸福完满的画面。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与翻译翻译的前提就是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与忠实性。
所以,译者必须认识到它对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深入分析原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主要从内容简介、文体语言风格、翻译策略的使用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分析了原文�Z言风格以及所需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内容简介《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主要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故事,以及各自对待爱情的不同方式,揭示了爱情与物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由于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心的语言刻画,这部小说深受读者的喜爱。
毛姆将其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二、文体语言风格“反讽”是简・奥斯汀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而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这种写作手法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者手笔细腻,幽默风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动态,将当时的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语言风格各具特点,与人物特点相呼应。
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作者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勾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有的还成为典型。
对班纳特太太人物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班纳特太太喋喋不休,语言粗俗没有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现了班纳特太太的庸俗与无知,她可以说是头脑简单、长舌妇的一个典型代表。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班纳特先生,惜字如金,能简就简,绝不多说一个字,从而展现出的人物性格便是班纳特太太的相对面,爱理不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致于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
因此,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译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抓取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翻译策略的使用《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与其说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揭露社会现实的讽刺小说。
因此,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应慎重考虑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人物性格,做到形式与内容忠实的统一。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杨相苹,肖飞(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该文将使用AntConc软件对《傲慢与偏见》王科一和孙致礼的译本进行数据分析,分别抓取两个译本中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使用频率,从而研究小说中英汉人称代词使用的差异,分析英汉人称代词使用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人称代词;形合;意合;显性;隐性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4-0123-031引言汉语的人称代词始于中文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的“发语者、与语者、所为语者”。
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字典中,人称代词(personal pronoun)的定义:A personal pronoun is a pronoun such as‘I’,‘you’,‘she’,or‘they’which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speaker or the person spoken to,or to a person or thing whose iden⁃tity is clear,usually because they have already been mentioned.如今,人称代词成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书面语还是日常交际用语,人称代词的缺失会使语言重复累赘,一定程度上,它也体现了说话者的感情。
人称代词存在于所有自然语言中,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人称代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是不同的。
语言学家赵世开曾对5部英语独幕剧的汉译剧本和英文原本进行研究,发现英汉人称代词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
刘宓庆在其著作《文体与翻译》指出,“英语倾向于多用代词,特别是人称代词,汉语倾向于重复名称、人名或称谓,避免在容易混淆的上下文中交替地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
”[1]本文所选取的材料《傲慢与偏见》属于小说体裁,和独幕剧不同(对白较多),除了人物对话使用人称代词以外,对风景、人情的描述也包含了大量的人称代词,大多是语言进行回指,以进行语篇衔接。
《傲慢与偏见》书名的由来、翻译与传播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自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以来,至今畅销不衰,书名的传播效果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以《傲慢与偏见》书名的本身意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介绍它的英文原名Pride and Prejudice的由来及其中文译名“傲慢与偏见”的翻译定名过程,并集合多方翻译大家和学术名流的观点对《傲慢与偏见》小说的本意加以解读,揭示其中国本土化的传播过程,折射出简?奥斯汀及其作品经典在中国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者、译者、出版人等在简?奥斯汀中国化传播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冯和侃;定名;传播1775年12月16日,英国汉普郡史蒂文顿村的一个牧师家里诞生了一个女孩,她是这个姓奥斯汀的家庭中的第七个孩子、第二个女儿。
尽管她是个女孩,乔治?奥斯汀和卡桑德拉?利?奥斯汀夫妇俩并不感到失望。
乔治给他的弟媳写信说:“我们现在又有了一个女孩,对凯西这个当姐姐的来说现在有了个玩具,将来有个伙伴,我们叫她简。
”他们绝没想到,他们起名叫“Janc(简)”的这个女孩,写成了6部小说,注定要让“Austen(奥斯汀)”这个姓氏传遍全世界,并上升到文化甚至神话的高度。
《傲慢与偏见》1813年出版以来,借助报刊、图书、影视、教学、网络等多种媒介和渠道的传播,这个借来的书名不仅可以冠名各种文化产品,而且成了脍炙人口的社会用语。
一、书名Pride and Prejudice的由来和本意早在清末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对简?奥斯汀作品的认知。
就民国时期简?奥斯汀的研究和学术传播而言,较有深度的是清华大学的陈铨、中央大学的吴景荣和冯和侃。
以冯和侃最为年轻,研究最有深度。
要不是英年早逝,冯和侃应该会在简?奥斯汀研究方面多有建树。
以下以冯和侃的研究成果为例,说明在中国人的视野之中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这个书名的由来和本意。
《傲慢与偏见》开头第一句,你确定读懂了?《傲慢与偏见》今天我们来谈谈精读的方法和态度。
如果你想读懂英文书,或者读懂一部分,甚至只是读懂一个句子,那么就不能太随意。
拿无人不知的《傲慢与偏见》来举例,开头句可以称得上是“写作教科书式”的句子: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我们看到的译文通常是这样的: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简·奥斯汀的文笔好也是举世公认的事实,那么这句译文有没有充分表现出她的功力呢?从汉语理解的角度确实不错,但如果深究细节,其实还是有点缺憾,特别是对于想提高英文水平的读者,最好不要轻易满足。
比如,“总想娶位太太”,这里的“想”,是不是最佳表达?你也许会觉得很奇怪,谁会问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呢?”want”不就是“想”吗?嗯~~~但我们平时习惯把want当动词用,比如want todo,但这里的in want of,显然want是一个名词,意思还完全一样么?你可以问一下自己,当你第一遍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了这个微小的差别。
这就可以检验你的学习态度是否真的严谨。
最简单和可靠的方法就是查一查词典。
我们可以随手翻开几本主流词典,比如牛津、朗文等,一般能看到want作名词的词条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出,want作名词时往往带有”缺少、需要”的意思,而in want of如果翻译成“需要”,那么可能更偏向于客观上或在别人看来“需要”,而并非完全是自己内心“想要”。
这个差别看起来非常小,但表达效果还是不同的,比如我们说一个人“需要睡觉”,可能是我们认为他太累了,不能继续熬夜工作或学习了;而我们说一个人“想要睡觉”,则是他自己困了,或者不想再工作或学习了——甚至有点相反的意思。
傲慢与偏见段落赏析《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闻名。
以下是对小说中一些经典段落的赏析。
1. 开篇段落赏析:英文: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 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 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话是小说的开篇,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指出了一个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总会被周围的人视为潜在的女婿。
这句话不仅设定了小说的基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看法。
2. 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班纳特相遇:英文:But no sooner had he made it clear that he had no intentions of dancing with Elizabeth, th an he began to find it rather agreeable to be stan ding near her, and even to hear her talk.这段描述了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在舞会上的初次相遇。
达西先生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独立性格在这一段落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为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
3. 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英文:"I am perfectly convinced," said Elizabeth, "that Mr. Collins has neither the sense nor the feel ings of a man in love. His heart seems to be entir ely absorbed in his livelihood, and hisſtyle of living is a subject on which he can talk with animation."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这段话展现了她的聪明和对爱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