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_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18课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2016_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18课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2016_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18课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2016_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18课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第18课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目标导航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过程。

2.过程

(1)能量来源:____________。

(2)总能量:生产者________的太阳能。

(3)渠道: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过程: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约为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可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

4.研究意义:提高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效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概念: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再回到________________的循环过程。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________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________,两者紧密相连。

4.实例

(1)水循环

①水循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对水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水循环过程可以进行不断往复地________和__________(固态、液态和气态)。

(2)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__,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______形式流动。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__________或化能合成作用;而返回无机环境途径有:动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微生物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氮循环

①循环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

(4)磷循环

①循环形式:PO3-4。

②过程

5.人类活动影响——水体富营养化

(1)原因:水体中____________含量过多。

(2)结果:________等过度繁殖导致生态系统的稳态被破坏。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1 kg,至少需要生产者1000 kg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2.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若E种群中的总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 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 ) A.2.0×108 kJ B.2.3×108 kJ

C.4.2×108 kJ D.2.2×108 kJ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4.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三者构成了生物群落

B.①、②、③、④分别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C.在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形式是二氧化碳

D.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甲

基础落实

1.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不包括各营养级的呼吸量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2.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 )

A.光能→化学能→热能 B.热能→光能→化学能

C.化学能→光能→热能 D.光能→热能→化学能

3.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包括( )

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的体内

4.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理解有误的是( )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C.该图中的A固定的能量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A固定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5.如图,若食物网中猫头鹰每增加 20 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 g B.250 g C.500 g D.100 g

6.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

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摄食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

⑤硝化作用⑥反硝化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⑤⑥

7.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能力提升

8.下列哪些不是生态系统中C循环和N循环的共同特点( )

A.以气体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B.有微生物参与

C.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与能量流动密切相关

9.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 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

A.0 kJ B.106 kJ C.2×106 kJ D.3×106 kJ

1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种群有50个个体,B种群有500个个体,C种群有5 000个个体,D种群有10 000个个体,则它们的食物链关系是( )

A.A→B→C→D B.D→C→B→A

C.C→D→B→A D.不能确定

11.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水循环 D.能量流动

1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根本来源于( )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CO2中的碳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Y 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图中哪两类生物(用甲、乙、丙表示)?__________。

(5)乙代表生态系统哪类成分?__________,该类成分体内是否都有线粒体?________________。

14.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箭头________是不应存在的(填序号)。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________(填序号)。

(3)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的过程应属于箭头________。

(4)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________个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________。

(5)图中?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E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

(6)④中的能量大约只有③中能量的________。

(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课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答案

知识清单

一、1.输入传递散失 2.(1)太阳光(2)固定(3)食物链食物网(4)生产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 能量金字塔 4.能量转化

二、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2.全球性循环性 3.能量载体

4.(1)①太阳能大气环流降水蒸发蒸腾作用②迁移形态转化(2)①CO2碳酸盐CO2碳水化合物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①N2、NH3、NO-3

5.(1)氮和磷(2)藻类

对点训练

1.C [①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要大于①;三级消费者增加1 kg,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需以最大传递效率计算,

即1 kg

20% 3

=125 kg;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主要原因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呼吸消耗,所以②>③+④。]

2.A [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能量传递有三条途径,但只有两条途径能传递到A。获得的能量最多,需以最大传递效率计算,所以C和D获得的总能量为(5.8×109 kJ-1.6×108 kJ÷20%)×20%=1×109 kJ,所以A获得的总能量最多为1×109kJ×20%=2.0×108 kJ。] 3.A [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物质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4.C [根据碳循环的原理可以判断,甲、乙、丙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①、②、③、④分别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式是有机物,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

课后作业

1.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便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

2.A [生产者多以植食性昆虫为主固定太阳能而储存有机物变为化学能,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B [兔子摄取了草,其中一部分被同化了,兔子同化的能量可以流向下一营养级狐,可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也可流向分解者。在兔子摄入的能量中,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的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4.D [首先判断图中A为生产者,B、C、D为消费者,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所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等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3个去向:下一营养级(最后一个营养级除外)、分解者和自身呼吸消耗,所以图中A具有的能量应该大于B、C、D的能量之和。] 5.C [兔与鼠同属第二营养级,根据题意,可列出计算式20÷20%÷20%=500 g。] 6.C [能够将CO2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理作用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故选C。]

7.A [生产者既能固定CO2又能呼吸产生CO2,产生的CO2返回大气,所以甲为生产者,

而所有生物的遗体都会流向分解者,所以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8.A [任何物质循环过程中都有分解者的参与,而分解者主要指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故C循环和N循环过程都有微生物的参与;在生物体内,C、N分别以含C有机物和含N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故C项也是它们的共同点。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故D项是C循环和N 循环过程的共同特点。而C循环中C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N循环中N2却不能直接被植食性昆虫吸收利用,必须通过以生物固氮为主的固氮作用才能被植食性昆虫吸收利用,所以A项不是C循环和N循环过程的共同特点。]

9.A [被某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一部分存在于该营养级生物排出的粪便中,另一部分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该题中大象摄入体内的能量,一部分存在于象粪中,一部分被其同化,所以流入蜣螂体内的能量不属于象的同化量。]

10.D [在一条食物链中,随营养级的升高能量逐级递减,而相对于数量来说没有严格的递减关系,如生产者树与初级消费者昆虫的数量关系,随营养级的升高则是增加,所以食物链关系不能确定。]

11.D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12.B [生物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都是来自生产者从大气中固定的CO2。]

13.(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 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3)c a和b (4)甲和丙(5)消费者不一定都含线粒体,如蛔虫

解析(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为生产者,甲所示的生物类群因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判断为绿色植食性昆虫,所利用的能量为光能。X与甲图示生物类型不同,但同为自养型生物,所以X为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所表示的生物为化能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丙所示结构为细菌,Y和丙同为分解者,但细胞结构不同,推断Y的细胞结构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不同于细菌的最主要特点是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3)植食性昆虫细胞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为叶绿体,即c;将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即a和b。(4)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可以实现由无机碳向有机碳转化,而分解者可以将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5)乙代表消费者,消费者不一定都含线粒体,如厌氧生物—蛔虫。

14.(1)?(2)①⑤(3)?(4)四 C

(5)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分解者(6)10%~20% (7)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从图解可知E为分解者,生产者不能从分解者中获得能量,故箭头 B11 不应存在。(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①,初级消费者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为⑤。(3)食草动物的粪便中残留的能量并未流入下一营养级,它被分解者利用的箭头为 B12 。(4)食物链一般是捕食链,图中食物链为A→B→C→D,共四个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为C。(5) B13 为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E为分解者。(6)④中的能量约为③的10%~20%。

(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 kJ 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 B.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 B.a>b+c C.a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 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 不同 + 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个体 ???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 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 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 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 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 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的联系: ①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a.由右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 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 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 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 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学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讨论、分析、结论。 五、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种类非常之多,约200多万种,而这些生物要很好的生存与什么有关呢?(答:环境。)对,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 要学习的内容。 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各种生态系统。 讲述:从录像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着,这就组成了一个一个的生态系统。如:大到整个生物圈,小到一滴池水。

同学们,请分析:校园里的草地是生态系统吗?为什么?(答:略) 那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活动:请同学们看书P71页图: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以将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 类型? (答:分为三类,植物、动物、大型真菌) 2、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这个森林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答: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3、凯巴森林中的黑尾鹿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答:需要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和食物) 4、要保证各种生物的生存,森林中还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土壤及其中的各种生物和矿物质养料) (学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解答提出的问题。) 通过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发现这些物质由几部分组成呢? (答:生物和非生物组成) 很好,可见,生态系统由几部分组成?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根据各种生物的生活方式,这些生物又可以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发 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自养的植物,是生产者;异养的动物,是消费者;异养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是分解者) 讲述: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而生物部分又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环境由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组成。 请同学们分析校园中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作用,并完成下表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第五章生态系统[精]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最初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C.Fansley,1936)提出的,他强调有机体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在生态系统内,由于复杂的食物网的存在,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它周围环境成分,联结成一个网络式结构,网络上的每一环节彼此牵连,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如果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可以通过网络结构由其他部分得到调节和补偿。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人类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主宰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人类要控制生态系统,就要搞清其结构、功能及其平衡和演替特点。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动物(消费者)的生活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它们的结构受植物群落的影响。在家畜中,由于各种牲畜口腔结构和消化器官不同,对食草高度有选择性,因而对牧草的利用不同,这对合理组织畜群结构,实行轮牧或混牧,提高饲草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提示我们:要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必须使系统内各部分形成合理的比例和空间配置,才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畅通,提高整个系统的转化效率。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单向流动和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规律。要想阐明生态系统的功能,必须搞清这两个规律。 一、概念 能量流动: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被吸收、固定、转化而不停地运动着现象。太阳是能流的源泉(每秒辐射到地球的热能相当于每秒燃烧115亿吨的煤)。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四节生态系统(1)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预习 1、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举几个例子、 、。 二、基础与巩固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整个池塘B.池塘里全部鱼C.池塘里全部植物D.校园里全部生物 3、下列不能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草原B、一群牛C、一片森林D、一条河 4、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员的调查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应该属

于()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5、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差别很大,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空气B、温度 C、阳光 D、水分 6、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植物 B、动物 C、食肉动物 D、微生物 7、下列叙述中,一定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只烧杯和其中的半杯水(无动植物) B、一口枯井 C、一棵橘树及生长其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D、一块水稻田 8、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在水中运动B、深海中的鱼类常常眼睛退化 C.地球上全部海洋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D. 海 洋 中 的 动 物 种 类 很 多9.善于挖洞的或能快速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一个生态系统中()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0、在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鸟、昆虫、蛇等生物,他们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一个()A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生态因素 D 生物种群 11、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一个() A 种群B群落 C 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 12、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三、拓展与提高 1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空气和氧气反应,现象如下表所示: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晨背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等。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营养方式:自养型(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型) 作用: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光能转化为化学能;;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2、生产者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必备成分 生物种类:(1)绿色植物(主要);(2)光合细菌和蓝藻;(3)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 营养方式:异养型 作用:①加快物质循环;②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3、消费者地位: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 生物类型:(1)绝大多数动物;(2)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如菟丝子)细菌和病毒:(3)食虫植物 营养方式:异养型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4、分解者地位: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生物种类:(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2)腐生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注:(1)植物≠生产者:菟丝子属于植物,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蜣螂等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5、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1)根据双向箭头“”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①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②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一个指入为消费者,两个指入的为分解者 晚背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草鼠蛇鹰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1)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2)某一营养级生物: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是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3)食物链的不可逆性: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4)不参与食物链组成的成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6)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学习过程 (一)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 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提醒: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理解 (1)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关种群数量呈周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线表示: (2)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种自我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部种间关系及种内斗争来实现的。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 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害虫数量增加食虫鸟食物增加食虫鸟数量 ()()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思考1: ①草原中生活着草、羊群和狼,由于狼的捕食,羊群数量减少,分析草、羊群、狼的数

量是如何达到逐步稳定的? ②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 ③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知识链接 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思考2:向人工鱼塘中施加动物粪便能提高鱼的产量,但也能导致鱼大量死亡而减产,为什么同样的方法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a概念:生态系统外界干扰因素后并使自身_________ ____的能力。 b:特点: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恢复力稳定性 a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后 的能力。 B特点: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呈。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的速度和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讨论: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从哪些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训练人教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 太阳光能是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是需氧生物,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2.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C ) A.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C.分解者,腐生生物D.生产者,异养生物 [解析] 一级消费者是草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是肉食性动物,是异养型生物;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分解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在第二营养级上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解析] 食物网中的生物可能处在不同的营养级上,但是生产者和植食性动物除外,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一定是第二营养级。动物中有消费者也有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中有分解者也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4.(2017·广西桂林中学期中)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成分是( D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构成生物的各种物质元素,一方面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更重要的是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 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因此,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生产者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0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能力测试A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以下可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和霉菌不存在,那么,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A.生物尸体极易腐烂 B.草木繁盛、动物大量繁殖 C.人类将免于病患 D.植物的营养来源发生困难 4.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做生态瓶,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5.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6.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 A、雌蛾分泌性激素 B、工蜂跳8字舞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7.在食物链中,最可能的是 A.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三级消费者减 B.当初级消费者增加时,次级消费者减少C.当三级消费者增加时,次级消费者增加 D.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初级消费者减少8.生态系统内,食物网越复杂,说明 A.生产者的个体数量过多B.消费者的个体数量多 C.消费者的种类越多D.分解者的种类越多 9.某国家连续几年闹灾荒,食物短缺。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以下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禽类和蛋类为主B.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C.以草食的牛羊为主D.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2.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 3. 由于施肥不当,造成西瓜苗大量死亡,随后西瓜地里的细菌和真菌将( ) A. 不能生存 B. 数量下降 C. 数量上升 D. 数量不变 4. 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A. 初级消费者 B. 次级消费者 C. 生产者 D. 分解者 5. 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中形成食物网的原因( ) A. 生物之间有间接关系 B. 生物之间有直接关系 C. 生物之间有食物关系 D. 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 6. 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 ) (m 2腐殖 质时间(年) A. A 是热带草原,B 是热带雨林 B. A 是热带雨林,B 是温带雨林 C. A 是冻土苔原,B 是热带雨林 D. A 是热带苔原,B 是温带草原 7.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食物链和食物网 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各级消费者 8. 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 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以上都是 9. 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 ) A. 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B. 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D. 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10.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和食物链 B.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 食物链、食物网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一一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一一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一一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一一消费者。 (2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 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 同的营养级)。 C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岀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生态系统在考纲中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包括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能力要求为Ⅰ,其他考点能力要求为Ⅱ.本专题内容在近五年天津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有出现.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集训】 考向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肉动物都为次级消费者 B.自养生物都为第一营养级 C.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 B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 B.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消费者之间只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 C.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物群落内物质循环的渠道 答案 D 考向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3.(2015海南单科,23,2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C 4.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 C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语:为你精心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我们后续更新吧!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 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物第五章 生态系统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的研究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个池塘、一片森林,大至整个地球,都是生态系统。 整个生物圈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成分,不论是陆地还是水域,或大或小,都可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或者分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 1、非生物环境 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 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 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 CO2、H2O、O2、N2等 物质代谢原料无机盐 腐殖质、脂肪、蛋白质、糖类等 2、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 3、消费者(动物) 食草动物:一级消费者 一级食肉动物:二级消费者 二级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 杂食动物:杂食消费者 腐食消费者、其他消费者 4、分解者(还原者) 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1、非生物成分: 包括太阳辐射能、CO2、H2O、O2、N2、矿物盐类以及其他元素和化合物。它们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并共同组成大气、水和土壤环境。 2、生产者: 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成分。 生产者的作用: 3、消费者: 是不能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异养生物。 根据食性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草食动物:以植物为营养的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如昆 虫、啮齿类、牛、马、羊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 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 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 不同 + 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 个体 ???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 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 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 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 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的联系: ①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a.由右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 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 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 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 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d.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ft,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一定”和“不一定”: a.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b.消费者、分解者一定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C.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以及能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藻、光合细菌。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营寄生的植物(菟丝子)、食虫植物(猪笼草)是消费者。 e.消费者并不一定都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的植物和微生物(菟丝子、破伤风杆菌);动物也不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 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 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b、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 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类型: 水循环:是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作用)进入大气 圈,同时又不断地通过降水从大气圈返回到地球的表面。 气体型循环:包括氮、碳、氧等元素的循环 沉积型循环:包括磷、硫、钙、钾、钠、铁、碘、铜等物质的循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