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薛宝钗-“完美”人格

薛宝钗-“完美”人格

薛宝钗-“完美”人格
薛宝钗-“完美”人格

薛宝钗的“完美”人格

癞头和尚偏爱薛宝钗,给了她冷香丸,压制“热毒”。宝钗服下了冷香丸,便有了和林黛玉、史湘云截然不同的人生。她精明、冷静,深藏不露,她是既有秩序的服从者,是当下时代价值的守护人。她孝顺、仁爱、博学、含蓄、坚韧、克制,甚至通透一切是非,看破人间生死。

她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冷静到近于冷峻的自我控制即“克己复礼”的精神。

主笔◎李伟题图◎老牛

没落的皇商

贾府被查抄后,贾母对史湘云感叹——真真是六亲同运。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亲上加亲,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皆损。贾雨村没来得及看完那张“护官符”,但是排行榜前四名的关系,已经被“门子”解说清楚了。

集体的崩溃不可避免。排名首位的贾府早已入不敷出。排名第二的史家几乎已经全线破产。王家虽然还在升迁,但状况也和贾府类似,及至贾府败落,王熙凤的哥哥王仁竟然卖亲外甥女巧姐换钱了。四大家族的没落以贾府倒掉为终结,却以薛家的衰败为开端。当薛姨妈带着薛蟠和薛宝钗走进贾府时,那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危机已经来临。

薛家的祖上也是朝中官员,老祖宗薛公曾任紫微舍人。“紫微舍人”即中书舍人,主要工作是撰拟诰赦,代行皇帝旨意,性质类似现在的贴身秘书。与贾家的袭爵制不同,这个职业不可能世代相传,所以后来的薛家后人就改行下海经商,凭着祖上关系,当上了“皇商”,使用国库资金,替宫廷采办物资。薛家的生意还包括金融业(当铺)、房地产(房产出租)、药铺以及商业零售(在各省都有商号)。

但是薛宝钗的父亲死得早,薛家唯一的儿子薛蟠本是纨绔子弟,既不读书也不是经商的材料,还经常被下属伙计们串通欺骗。如果不是靠着祖宗的脸面,恐怕薛家连这“皇商”的差事也会丢掉。

薛宝钗就出身于这个“皇商”之家,虽然“书香继世”,“家中有百万之富”,但日子已经在走下坡路。与贾府最后的突然崩溃不同,薛家已经清醒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这才有了薛姨妈投靠贾府,薛宝钗应选女官的登场。

薛宝钗的亮相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因为皇上“崇诗尚礼”,要在有身份的大家族中选一批女孩儿入宫陪读。对于薛家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薛宝钗就承担起了这个“家道中兴”的责任。年幼的薛宝钗此时是何心态?是喜是忧,也许只有尚在宫中的元春才清楚。

薛姨妈进贾府并不是一次寻常的串门走亲戚,而是计划长住下去。她特意跟姐姐王夫人说清楚,所有吃穿花销都自己支付,这才是长远之道。不过薛宝钗应选入宫的事情却不了了之了,也许是薛蟠有命案在身,影响了出身。

从社会地位上看,即使再有钱,作为商人的薛家比世袭公侯的另外三家也逊色不少。元春省亲,完成一套繁复礼仪后,女眷们后堂相见,最初薛姨妈并不在其中,因为她没有诰命封号。

但商人之家毕竟务实,薛姨妈带来的家人不过四五房,还有两三个老嬷嬷、小丫头。薛蟠被柳湘莲殴打了一顿后,打算出门做生意散心,又带走了一半仆人。可叹薛家人丁单薄,连仆人也少得可怜,全部加起来也未必赶得上宝玉、黛玉、迎春等小辈主子一个人所使唤的仆人多。而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中虽然也有一些做粗活的仆人,但相当一部分是大观园各住所原本就带着的管理房屋的人。宝钗正经的侍女只有莺儿和文杏,用薛姨妈的话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能用得上的也只有一个莺儿。而贾家其他小姐一出场,哪个不是一帮丫鬟婆子团团围着?

宝钗看见未过门的弟媳邢岫烟带着探春送的玉佩,曾教育过一番勤俭之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薛宝钗是个在生活的不如意中逐渐长大的早熟女孩子,与其他姑娘比,有不同的心态。同辈中,唯有她对钱财地位有着明确的概念,熟悉世俗生活。

“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举止端庄,行为豁达,宠辱不惊,大智若愚。尽管薛宝钗的出场是现实主义的,但这种典型人格却超越了她的家庭出身与年龄阶段。她有涵养,通人情,道中庸而极圆通。所以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她始终能够得体、从容、进退有据。

薛家的亲情

宝玉、凤姐被赵姨娘和马道姑暗算,神志不清,疯狂颠倒。大观园里乱作一团,倒是薛蟠比别人更忙。“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得不堪。”然后,他“忽一眼瞥到林黛玉,风流婉转”,于是就“酥倒在那里”。

这段描写极富喜感。一场闹剧,薛家也裹挟其中,帮闲的比帮忙的还要忙,而“呆霸王”又不经意看到林大美女,一下子走不动了。乱糟糟中,一家四口的人情、人性自然流露。《红楼梦》中写了好多家庭,最像正常人家、最富于亲情趣味的是薛家。

一入豪门深似海。荣宁二府,大小主子十几家,家仆奴才有四五百人。妯娌之间、婆婆媳妇、正房偏房、正出庶出、近亲远亲……一系列的家庭矛盾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即使一家人,说话行事都要察言观色,戴着面具,提着小心。倒是薛宝钗的家庭没有繁文缛节,人性的弱点和优点都自然而然,虽有争吵纠葛,但过起日子更像寻常百姓家。

薛姨妈是个4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每天的事情就是陪贾母和王夫人聊天,或者做针线

活。她的文化水平不高,给两个丫鬟起的名字是同喜、同贵,与贾府的丫鬟比,既无贵气也缺风雅。

薛姨妈有寻常母亲的弱点。儿子不争气,惹是生非,她一味溺爱、退让,又气又急,但照样还是心疼。她不像贾母、王夫人养玩意儿似地对待贾宝玉,不准宝玉独立思考又放任他在另一些方面胡作非为。薛姨妈客居贾府,有多半原因是希望亲戚们能帮她管教儿子。但是舅舅王子腾升官调了外任,贾家又是个大染缸,不孝子弟扎堆,以前薛蟠只是个自己闹的恶少,进了贾府后更加不堪。

于是薛宝钗逐渐成为这个家庭的主心骨。她不仅要替母亲教训哥哥,连堂弟薛蝌也可以教导,对未过门的邢岫烟更是爱护有加。

贾府的家族矛盾隐晦虚伪,错综复杂,道貌岸然;薛家则像普通家庭,吵吵闹闹,混乱而真诚。

宝玉因为“戏子”事件和金钏儿之死被贾政暴打,很多人怀疑是薛蟠说走了嘴。本来薛家客居贾府,如因薛蟠的原因惹出一场大风波,薛家面上终究过不去。宝钗于是在家里斥哥哥,就像母亲训儿子。薛蟠冤屈地一面嚷,一面抓起一根门闩来就跑,还用“金玉姻缘”的话头刺激宝钗。随后宝钗大哭,于是薛蟠立刻服软,跑回了自己屋子睡觉。第二天,宝钗找母亲倾诉委屈,薛蟠在外面听着,立刻进来作揖赔礼:“好妹妹,恕我这次吧!原是我昨日吃了酒,路上撞客着了,来家没醒,不知胡说了些什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怨不得你生气。”

一次家庭争执,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这与人丁兴旺的贾家形成了鲜明对比。贾家的孩子中最缺乏的是平等关系,王夫人每天吃斋念佛,但始终矜持冷漠,除了宝玉,从不见她对其他的孩子流露感情。贾母热络、温暖,但是降温也快,哪怕她最开心的时候,他人也要在心中保持警惕,也许她突然就会抹下脸来,露出当权者的威严。薛家所维持的亲情和秩序,使宝钗有良好的感情出发点,不偏激,不冷漠,不匮乏。

人情与世故

宁府的上房挂着一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中国式的格言提醒着豪门内的生存法则。

贾府内每天大小事情少说也有十几件,婚丧嫁娶,庆节庆生,迎来送往,都是人情世故。而贾府大厦将倾,内部宗派倾轧,嫡庶纷争,主奴矛盾充斥其间。身处其中,需要极高的情商,独善其身都不容易,助人为乐就更难,偏偏宝钗都做到了。

每天早上,宝钗起床后都要先给母亲、贾母、王夫人等长辈请安,然后回去做女红,其余时间就串门聊天。宝钗很喜欢串门,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平儿、袭人,贾氏姐妹、宝玉、凤姐、黛玉等处就更不必说了。这与黛玉形成了很大反差,黛玉的交往是半封闭性的,除了给长辈请安外,基本只去宝玉的怡红院,再就是关在潇湘馆内看书发呆,深居简出。

宝钗说:“我来了这么多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通过串门聊天,察言观色,宝钗就成了园子里信息最灵通,最通晓人情利害的人物。她知道贾母爱

吃什么,爱看什么戏。在清虚观里,众道士送给贾宝玉一个“金麒麟”,贾母都不记得谁曾有个类似的物件,只有宝钗提醒出来:“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她很快发现元春不喜“绿玉”,作诗的时候就让宝玉改成“绿蜡”。她通过观察史湘云的神情,就知道湘云家嫌费用大,不肯用人,因而针线活都是自己干。

处理人情世故,宝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她可以和所有人都保持着自然、亲切,不卑不亢、合宜得体的关系。与人相处不疏不亲、不即不离,体贴入微。于是贾母才说,贾家的四个姑娘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宝钗,竟连元春也比下去了。

宝钗是最能体现中庸精神的,这体现在她善于考虑与平衡各方关系上,在社会关系学中,这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作为一个富家小姐,像贾环这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人物,在分送礼品时,她都不忘有他一份。这就让赵姨娘在心中感激:“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赵姨娘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刻毒、粗俗、愚昧且乖戾,宝钗连这样的人都能照顾到,还有谁不能处好?薛宝钗的口碑,于是不仅在贾府实权人物中,就是在一般丫头媳妇婆子口中,也是好评如潮。

史湘云父母早亡,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史家衰败后,湘云的日子不好过,贾府里的姑娘小姐们都喜欢湘云开朗豁达,把她当做好玩伴,但是除了宝钗,没人体察到她内心的苦闷悲伤。

在史湘云加入诗社的时候,她自告奋勇地要先邀一社,但史湘云的那点月钱肯定不够用,薛宝钗就代她出资筹办别具特色的螃蟹宴,她知道长辈们也都是喜欢吃螃蟹的,这样既玩得开心,长辈们还高兴。甚至细节上,哪里作诗、何时作诗都斟酌清楚,最后又怕伤害史湘云的自尊心,不忘交代了一句“千万别多心”。

在处理长辈关系上,宝钗总是尽力维护逢迎。王夫人的居所是她最常去的地方,一方面王夫人是她姨妈,关系亲近;另外王夫人也是贾府内政的实际掌权者,凤姐不过是代理人。

王夫人有为难事,薛宝钗便会不失时机排忧解难。王熙凤病了,要吃“调经养荣丸”,需要上等人参二两。王夫人翻箱倒柜,只找出几枝簪子粗细的人参和一大包人参须末,凤姐那里只有一些参膏。贾母手中虽有一些当日余下的“手指粗细”的人参,但拿到大夫那里一鉴别,说是由于年代太陈,药性已失,此时,偌大的贾府竟连二两人参都找不出来,王夫人只是讪讪地说,“卖油的娘子水梳头”,在宝钗这个“客人”面前颜面尽失。此时宝钗的劝解堪称典范,她先说人参虽然华贵,但毕竟是药,原应济众散人的,这实际上维护了吃斋念佛的王夫人的面子。然后又讲了一套知识与行情,说去外面买也不一定能买到货真价实的,而我们家铺子里恰好就有,不如让伙计行家送来。于是问题解决,皆大欢喜。

这个情节极精致地描写了宝钗的圆通。

价值观

如果只把宝钗的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当做生存法则,似乎还是低估了这位宝姐姐。从宝钗小姐到宝二奶奶,宝钗没有实际当过一天家,只是在王熙凤生病期间,协助探春代理了一段时间。尽管只是副手,却充分显示出了她的管理才干。

为了解决贾府虚张声势入不敷出的问题,探春从赖大家的园子能生钱获得了灵感。她在大观园内推行包产到户,将园子承包给几个婆子,固定上缴额度,余下自用。以前贾家要的是面子和排场,大观园的物业管理费是小钱,不值得精打细算。探春采用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的办法,将使用权重新分配,虽然没有招标环节,还是做到了人尽其用,公开而透明,选择了专项能力强的家仆,既解决了贾府物业的所有权失位问题,又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效率,开源而且节流。

探春的改革方案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宝钗还是指出不足,提出了更完善的方案。她说:“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我才说的,他们只供给这几样,也未免太宽裕了。一年竟除了这个之外,他每人不论有余无余,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他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还有一句至小的话,越发说破了: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照顾了。”

她更完善地提出了一个利益均沾的方案,她比探春高明之处在于,不仅看到了包产到户的效率,也看到了负面影响。当探春提出承包制的方案时,宝钗正在看墙上的字画,似乎漫不经心。但听到平儿顺声附和,她登时开了腔:“你们想想这话,若果真交与人弄钱去的,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许掐,一个果子也不许动了,姑娘们分中自然不敢,天天与小姑娘们就吵不清。”后来大观园丫头婆子吵作一团,证明宝钗的远虑不无先见之明。

《红楼梦》里对薛宝钗的相貌、性格、作为都有不少描写,但没有给她太多的个人空间。她的好恶、心态甚至是生活习惯这些个性化特征,都非常模糊。

从书中看,宝钗的大量时间用在了女红上,这是一个女人的本分。林黛玉一年能做个香袋已经不错了,探春偶尔做双鞋也只作为宝玉的礼物赠送而已。贾家的小姐们一天到晚只不过下围棋、练书法、弄丹青,修身养性,而她清晰地对黛玉说,女孩子认识个字就好了,针线活才是“分内的事”。

宝钗对自己认定是对的种种观念、道德情操的坚持近乎苛刻——好玩好看的书她不看,有趣的事情她可以不做,追求功名利禄的她鄙夷,做了没用的事情她不做。她的价值体系就是那个时代大家闺秀的标准:庄重、克制、朴素,识大体、顾大局。

宝钗那首独占鳌头的《临江仙·咏絮》,可以作为她价值观的最完整体现。“蜂围蝶阵乱纷纷”,嫩春弱柳就一定会随风飘散么?且“任它随聚随分”,只需淡然处世,便有着“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的乐观。

薛宝钗的“爱情”

宝玉有一个长期的困惑,就是女孩子长大了为什么要“配人”?每次听到这种议论,宝钗和袭人都认为是“疯话”,她们以反问的方式进行驳斥——难道都要留下来陪你么?

事实上,无论宝钗还是袭人,都完全不理解宝玉对婚姻的态度。宝玉反对的并非婚嫁本身,而是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嫁,反对的不是嫁人,而是“配人”。贾府中,哪个丫鬟表现不好,就被拉二门配个小子。这是最寻常的惩罚方法。婚姻的结合,没有两情相悦,没有爱慕和思念,只有一个“配”字。在婚姻问题上,即使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贵族公子小姐,也不过是被摆弄的棋子,终究无法逃脱“配人”的命运。

大观园里不允许爱情存在,从司棋、晴雯、林黛玉到尤三姐,有爱的人结局悲惨。爱情的结果就是死。

宝玉和黛玉是传统婚恋的叛逆者,他们始终在互相试探中,获取爱的回应。而宝钗的“爱情”观则是符合主流价值体系的,“发乎情,止乎礼”,最后放弃爱情。

在宝钗和异性的接触中只有一次真情流露。宝玉遭到贾政的毒打后,荣府上下一派惊慌失措。唯薛宝钗想得最是细致周到,大方地托着药丸款款前来。见袭人在旁,“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关心地问宝玉道:“这会子可好些?”

一般人都是急忙来探宝玉,哪里想到要带棒疮药,显见她在任何时候都不失细致。宝钗“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这咽下去的半句话,当然也是“心疼”之类的意思。她虽然没把话说出来,但“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

但并非据此就可以认定宝钗爱宝玉。从宝钗的价值观看,宝玉并不值得欣赏。钗、黛等起诗社,每人得有别号,而宝钗就送“无事忙”,或“富贵闲人”给宝玉,内中涵着讽刺的意思。虽然是玩笑词,但由此可见宝钗对宝玉饱食终日以及与姐妹们厮混的行为不以为然。宝钗的“三观”里责任感非常重要,而贾宝玉却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在人生道路之类的大题目上没法沟通。

宝钗也没有存心和黛玉争夺宝玉,所以她对宝黛之间的爱情关系有时还会开开玩笑。第二十四回中,宝玉“吃了米汤,省了人事,别人还没开口,林黛玉先就念了一声佛,薛宝钗回头看了半日,嗤的一声笑了,贾惜春道:‘宝姐姐好好的笑什么?’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度众生,这如今宝玉和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得好笑不好笑?’”

贾府为贾宝玉向薛姨妈提亲的时候,薛蟠因为杀了人正在牢狱中。当薛姨妈问宝钗“愿意不愿意”时,这个非常有主见的姑娘坚定地对母亲说:“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

回到那颗冷香丸

宝钗进贾府不久,跟周瑞家的讲自己身上有个老毛病,其实不严重,就是有些咳嗽,但是治不好,就有“专治无名之症”的癞头和尚献了个海上方,名曰“冷香丸”。其成分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些花蕊在次年春分日晒干,一齐研好。再用雨水节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节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将药和匀,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揉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病时,拿出一丸用黄柏煎汤送下。

薛宝钗吃冷香丸的原因是“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而且这种病是间歇性的,不怎么发作,在整部书中,宝钗只吃过两次。

冷香丸,与其说是药,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四种花蕊虽然好找,但应节气的春露、秋霜、夏雨、冬雪最难碰到,可遇而不可求。药方本身充满了美感,洁白无瑕,冷如冰,美如花,更融合天地灵气,有着最合适的比例(十二两、十二钱)。春夏秋冬,四时节令,雨露霜雪、花卉植物,天人合一,不偏不倚,尽善尽美,暗含玄机。曹雪芹很大方地把这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神药送给了薛宝钗。

癞头和尚神出鬼没,每次出现解决的都不是世俗问题,而是命运问题。冷香丸治疗的也不是咳嗽,而是“胎里的热毒”。所谓“热毒”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热情、冲动、任性、狂欢、欲望,是希腊人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皆是与生俱来,是人的原罪。有情皆苦,无人不冤。

癞头和尚独爱薛宝钗,给了她冷香丸,使其克制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以致心地澄明,超凡入圣。反观妙玉,和尚的态度就差劲很多,要带她修行才能免去人生苦难,这也许是因为妙玉所带的“热毒”更多?

有意思的是,宝钗最爱的戏文就是《山门》中的那段《寄生草》:“漫洒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悲凉中带着洒脱,触发了宝玉的禅意。

薛宝钗服下了冷香丸,便有了和林黛玉、史湘云截然不同的人生。

金钏儿投井,她说“这也奇了”,接着帮助王夫人编了一套自我安慰的谎言,然后帮助死者多争取了些发送银子,还送了自己的衣服。尤三姐殉情,柳湘莲下落不明,对于这样的生离死别,宝钗“并不在意”,只是淡淡地说:“俗语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们罢了。”

宝钗的清醒与智慧甚至到了冷漠的程度,在现实生活面前,她认为悲伤与痛苦也远不及眼前人——当下事更重要。

薛宝钗有着强大的内心系统,她体现了一种对当下价值的认同精神,体现了人性中最冷静的那一极——含蓄、克制,冷静计算,乃至为了某种道德、文化、功业的要求而压抑牺牲一己的生理欲望。这种城府与精明使她脱离了时代,这甚至是一种政治家的素质,在每一个时代,这种理性与克制的价值观,不一定是最美好的,但一定是社会存在的基石。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 班级:08市场营销 姓名:贾长正 学号:200810108

[内容摘要]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与贾宝玉、林黛玉鼎足而立的人物。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博学多才;她和宝、黛的关系复杂,却处理得当。但对于这样一个表面上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读者的评价却历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中的其中一个,可以说,她的悲剧不是如宝、黛般的抗争者的悲剧,而是殉道者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的。本文拟从薛宝钗的形象、性格特征以及她是如何处理与宝黛二人的关系这些方面着手,去解读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薛宝钗形象性格悲剧 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薛宝钗是很难让人下定语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这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书中是怎样描绘薛宝钗的形象的。文章第八回中就有对她外貌的正面描写:“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而众人对她的评价是“绝色的人物”,可见她的美丽。当然,在大观园中,黛玉无疑也是美中翘楚,但是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而她的这种美又是在淡妆素服之下的一种自然美,这些从文中对她日常装扮的描写可以初见端倪:“水绿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文章第七回中薛姨妈说她:“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自己也说:“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第五十七回)并且“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第八回)。她全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奢华,唯觉淡雅。如果把这样的装扮与她“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家庭背景联系起来,这又是多大的反差!曹雪芹是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从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她性格中温柔敦厚的一面。 薛宝钗不但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书中说:“当日有他父亲在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宝钗的父母是打算把她培养成“才人赞善”入宫任职的,对她的教养当然必不可少。甲戌本批注也指出她:“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庶可称为佳人。”在大观园诗社中,林黛玉是公认的才女,她的诗清丽新颖、基调哀伤。而能与之相对的就是宝钗了,她的诗雍容大气,富丽和谐。除此之外,她博闻强记,多才多艺,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宝玉有时也要求助于她,如元妃归省时对他诗中“绿玉”改“绿蜡”的指点就可看出。她不但文学造诣颇丰,谈论理财之道时也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

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差异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摘要】林黛玉尽管有才华、美丽、纯真 ,却有言语刻薄 ,行动爱恼人的弱点 ;薛宝钗不仅美丽 ,而且善于待人接物 ,特别是她有着广博的才学 ,成为大观园中的佼佼者。二人在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 ,林黛玉作为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少女 ,时时感到封建社会的冷酷和压力的话 ,那么在薛宝钗那里 ,她同封建势力却没有丝毫矛盾 ,而是水乳交融、如鱼在水了。 【关键词】林黛玉; 薛宝钗; 性格差异 《红楼梦》这部长篇巨著,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达到典型高度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数十人以上。由于这些人物是从实际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红楼梦》中的人物就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一样立体。作者既突出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主要特色,又写出了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妇女,妇女中最主要的又是写那些在年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很相同或相近的少女。曹雪芹异常分明地写出了她们不同的个性,林黛玉、薛宝钗就是大观园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位富有个性特点的少女。 林黛玉,尽管有才华、美丽、纯真,却有言语刻薄,行动爱恼人的弱点;薛宝钗,不尽美丽,而且善于待人接物,特别是她有着广博的才学,两人都是大观园中的佼佼者。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薛宝钗、林黛玉,一个是现实美的代表,一个是理想美的化身。黛钗二人不相上下,但最终登上“宝二奶奶”宝座的却是我们眼中的“双面人”宝钗。这也是必然。因为薛宝钗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大家闺秀的要求。她有文才、有捷才、有治才、有德有涵养,会以小恩小惠拉拢人,从不得罪任何人,似乎是一个完善无瑕的女儿。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会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一个盼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吟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性格的两种极端展现在二人身上,使得宝钗显得有朝气,很活泼,而黛玉却十分悲观。 然而,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差异的认识,只有从她们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她们与生活环境的联系中,才能予以客观的、正确的评价。 一、封建家族的叛逆女性——林黛玉 在大观园的少女群里,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林黛玉绝不会考虑到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她的脑中只有一套惟美的价值观,她心中是一片无瑕的纯洁、真诚,她是理想美的化身。殊不知,在黑暗的社会里,逆着封建道德而行,只能被无情地吞噬。 她的叛逆性主要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许多违背封建礼法的行为,不仅从不规劝,而且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此外,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那一套贞静温淑的做人标准,林黛玉也并不很留意。

大观园里的中庸主义者———薛宝钗论

大观园里的女中庸主义者——薛宝钗论 周汝昌先生在定位《红楼梦》时,称其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在“中华文化”这一大背景下阅读、审视《红楼梦》,指出“这部书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周先生的这些论断可谓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们对《红楼梦》的阅读境界,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红楼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贾母之于封建宗法制度,贾雨村之于官场文化,李纨是节妇的典型,惜春折射着遁世者的影子,从贾敬身上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长生不死的不绝祈盼,如此等等。而其中,我觉得薛宝钗这一形象最具可阐释性,窃以为她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正统思想的现实的功利主义者,从她的生存策略中,我们可以瞥见典型的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态。 《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就要遵循儒家中庸之道。不偏叫中,不变为庸,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不偏”、“不易”,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中庸主义者的修身原则是“束身寡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在人们的感情世界中就是哀而无怨,悲而不伤,“无过无不及”,冲淡之为美。“中”是中国人人生观的核心,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全部伦理不在阳刚之气的宏扬,而全在一个“分寸”上,即所谓的“度”,不仅是风度潇洒,达观大度,还要审时度势,以己度人,“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中庸主义者总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支撑点。 薛宝钗正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典型,简单来说,她是在“做人”,她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世俗的道德要求,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认同和赞颂;她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追逐着自己的目的;自然她也有着中庸主义者共同的弱点,摆脱不了悲剧的结局。本文即打算从道德化的生存策略、善于迎合的性格特点、圆滑的处世手段、无奈而又必然的可悲下场等方面尝试着对薛宝钗作一全面评述,以就正于各位方家。文中小标题皆出自《红楼梦》原书,也可见出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大致态度。 一、“山中高士晶莹雪” 雪芹笔下,无一字虚设,此处“高士”二字,更是寓意深刻。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咏白海棠》诗中自言:“珍重芳姿昼掩门”,“不语亭亭日又昏”,更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李辰冬先生在论述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曾经指出:“她所要做到的,仅仅是一般人所谓的道德。她处处照着世俗所谓的美德去作,没一点反抗的精神。薛宝钗的性格,恰恰与贾宝玉的相反,前者是极端的现实主义而后者是理想主义的”。以“道德”二字来况宝钗,可谓一语中的。封建时代讲求所谓妇德,即从德、言、容、功四个方面对妇女进行道德规范。薛宝钗对此是身体力行的。 第一是德。第六十四回写薛宝钗对林黛玉说教:“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可见她对此类道德要求是认可的。 第二是言。宝钗多次规劝宝玉学些应酬庶务,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 第三是容。第五回宝钗正式出场时,作者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第七回薛姨妈说她“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第八回通过宝玉之眼看其装扮也是“不见奢华,惟觉雅淡”。可见宝钗日常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完整版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 (一)林黛玉: 林黛玉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她奇 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如春花般的嫩弱特质,使她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的攻击性。她父母双亡、寄人篱 下、挚友极少、知音难遇、婚姻无人做主、爱情未有保障的处境,又强化了她的以上 性格特征和个性表现。但她的这种性格,是多向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黛玉的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的喜谑,如她和湘云之间的口角之争。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的人,才显现出的真正的孤傲和 讥锋。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魇魔法”害人,向贾 政告密挑唆的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不被不阿 的为人品格。而对宝钗、宝玉,则是大量的、主要的,但属于爱情纠葛。前34回中黛玉 三天两头的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的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 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等等。而这些主要是宝黛爱情正处在磨合期,正所谓

“情因相爱及相伤”。同时也是出于对金玉之说的戒备。这种争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与争斗! 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的姐妹、诗 友乃至丫头、婆子,又是那样地谦和、尊重、友好、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 连水都 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尤其是紫鹃,她是黛玉的 贴身丫头,却可以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宝玉”;也可以直面建议她“趁早坐定了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晴雯这位俏丫头在 宝黛之间,实际不自觉的充当了红娘,宝玉的那两条定情手 帕,就是专让晴雯递送的。而黛玉对晴雯也是格外厚待。宝玉的《芙蓉诔》中“惭违 共穴之盟”一句,黛玉听了却不妒不忌,反而赞赏这祭文新奇,甚至建议把其中一句 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 以上都说明黛玉并非一味地“小性儿”更多的倒是接人待物很有区别,尤其对待姐妹、 诗友、丫头、婆子,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友爱和主奴之间超越等级的近代民主色彩 的平等思想萌芽。 林黛玉天生叛逆,人格理想跟贾府择偶标准乃至当时世道轩轾不合。她从不规劝宝玉 为官做宰、立身扬名,大胆背叛贵

怎样完善自己的人格

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过程。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人格”,如说某某人人格高尚,某某人人格卑劣或某某人缺乏人格,是从伦理道德的观点出发,与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含义是不一样的。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因此,没有人会没有“人格”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罗杰斯主张,人格的成长在于充分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协调。罗杰斯还主张,心理咨询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来询者,不断强化其自我状态的协调,帮助来询者充分实现自我的完善。 由此,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人对自我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最佳性格组合。比如说,平时,有的人太自卑,太敏感,非常想变得自信、随和起来。这当中他的现实自我就是自卑,理想自我就是自信。那么,他唯有不断地与自己作斗争,才能终有一天达到自我的人格完善——做一个不自卑、不敏感,从容自信的人。 ■完善人格需要掌握十大重点 (一)培养自我挑战: 就是要意识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结果。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4篇_总结(优秀版)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4篇_总 结(优秀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一): 薛宝钗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持续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个性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很多人认为宝钗虚伪,说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样巧,也巧但是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我们不能够一味指责薛宝钗虚伪,说她是个马屁精。宝钗博得老人开心,也是种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宝钗留心观察,这点是必不可少的。宝钗富有帮忙别人的热心,如湘云、邢岫烟、黛玉甚至香菱,就连极不怎样样的贾环,在分送礼品时,都不忘了他的一份。她的做法贴合她平时的一贯处世态度,圆润,面面俱倒,不漏一处,也不厚此薄彼,拉拢着人心。她能够在妒心极重,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广得人缘,好评如潮,这也是很让人钦佩的。 而我们也就应注意到,贾母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见到他的屋子如雪洞一般,竟勃然大怒,说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在贾母看来,几个姊妹的房间差不到那里去,何必要沾了我们这些老婆子的习气。一般小姐的绣房,要布置的精致有活力,这样才以体现一个花季少女青春洋溢的生活。而宝钗素来不喜欢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虽然举止行为都喜欢迎合他人的意思,但内心却自有主张,并不因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的喜好,凤姐送来的东西她也退了回去,这说明她在自己的私人领地坚持自己个性和主张,即便这让贾母大感丢面子。 这并不是能全部用封建思想荼毒来解释,在高举反封建大旗的时候,最起码的是要尊重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宝钗有不喜欢花儿、粉儿的权利,更有随自己的喜好布置自己房间的权利,因此在用宝钗房间装饰来做宝钗被封建思想荼毒的证据的时候,就应首先充分尊重一个人的个性和选取,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放下所持理论的重要原则,陷入到为证而证甚至双重标准的怪圈中去。 宝钗的房间同她的内心是相互映照的,衬托出她冷眼看尘世的姿态,并且和她的词作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是相互呼应的,这样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随时从分、颇

论述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王熙凤人物形象

古代文学论述贾宝 玉林黛玉薛宝钗王 熙凤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的形象 1、贾宝玉性格的主导方面是不喜欢读“孔孟之书”特别是不喜欢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是对传统人生仕途观念的叛逆。如他喜读“杂书”,不喜欢“八股文章”,称热衷于功名富贵的人为“禄蠹”,“顽童闹学堂”等。 但《红楼梦》还写了贾宝玉“中乡魁”的内容,虽然这是80回后的情节而非曹雪芹本意,但即以《红楼梦》前80回而论,他也并非一概反对读孔孟之书,比如他进过私塾,他还说过“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之类的话。 2、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这是他对传统“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等级观念的叛逆,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与小厮“没上没下”,与戏子交往,对兄弟、晚辈不立规矩。当然就文本实际来说,他的叛逆并不彻底。 3、贾宝玉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如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是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叛逆。这是贾宝玉以偏激形式反映出的追求男女平等的要求,同时表现了人性理想,即他对大观园少女“博爱”,他的女人“三变”论即明证。如为平儿理妆,为香菱换裙,祭祀金钏。 4、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主要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方面体现出了他要“木石前盟”而不要“金玉良缘”,所体现的顺从个人情志与服从现实利益的冲突。如他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

说是‘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真情都倾诉了出来;“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5、但同时还应看到,贾宝玉的性格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而且贾宝玉形象也有缺陷,他生活在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如踢袭人,训晴雯。 还有受作者时代的局限,他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二、林黛玉 1、叛逆的思想和行为 如黛玉从不劝宝玉读八股文章、谈仕途经济,她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而且她与宝玉自由恋爱亦属越轨行为。 2、对爱情痴情执着 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是一心相许,以生命相依托,因而有不尽的哀愁情思,乃至猜忌、争吵、嫉妒。她与宝玉既言和意顺,又求全责备,直至误会归于冰释。如林“黛玉误剪香囊”,“宝黛共读《西厢记》”,“黛玉怡红院外悲戚“,“情重愈斟情”,“诉肺腑”、“泪尽而逝”。 3、纯真率直 她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也不会刻意讨好他人,但对待紫鹃,亲如姐妹;香菱学诗,向她请教,她热诚相接;她感于宝钗的劝解,与宝钗赤诚相见。 4、孤高敏感孤傲高洁;目无下尘,喜散不喜聚,鄙视身外名利,她弃绝尘世的庸俗与浮华、富贵与桎梏,“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掷而不取北静王的鹡鸰香串念珠。 敏感尖刻。如对环境的感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王善保家送宫花的讥刺;恼怒湘云将她比戏子。 5、才华出众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4篇_总结(优秀版)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一): 薛宝钗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持续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个性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很多人认为宝钗虚伪,说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样巧,也巧但是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我们不能够一味指责薛宝钗虚伪,说她是个马屁精。宝钗博得老人开心,也是种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宝钗留心观察,这点是必不可少的。宝钗富有帮忙别人的热心,如湘云、邢岫烟、黛玉甚至香菱,就连极不怎样样的贾环,在分送礼品时,都不忘了他的一份。她的做法贴合她平时的一贯处世态度,圆润,面面俱倒,不漏一处,也不厚此薄彼,拉拢着人心。她能够在妒心极重,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广得人缘,好评如潮,这也是很让人钦佩的。 而我们也就应注意到,贾母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见到他的屋子如雪洞一般,竟勃然大怒,说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在贾母看来,几个姊妹的房间差不到那里去,何必要沾了我们这些老婆子的习气。一般小姐的绣房,要布置的精致有活力,这样才以体现一个花季少女青春洋溢的生活。而宝钗素来不喜欢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虽然举止行为都喜欢迎合他人的意思,但内心却自有主张,并不因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的喜好,凤姐送来的东西她也退了回去,这说明她在自己的私人领地坚持自己个性和主张,即便这让贾母大感丢面子。 这并不是能全部用封建思想荼毒来解释,在高举反封建大旗的时候,最起码的是要尊重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宝钗有不喜欢花儿、粉儿的权利,更有随自己的喜好布置自己房间的权利,因此在用宝钗房间装饰来做宝钗被封建思想荼毒的证据的时候,就应首先充分尊重一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阅读练习及答案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4)题。(25分)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 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便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 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 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 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 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 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 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 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 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 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 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

论薛宝钗之冷——任是无情也动人

论薛宝钗之“冷”—任是无情也动人 光芒四射的伟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她卓然屹立于世界古典文学之巅,使一切古典文学名著相形见绌。《红楼梦》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曹雪芹的笔下,有孤高傲视的林黛玉,也有豪放才女史湘云;有机关算尽的泼辣女将王熙凤,也有德才兼备的能干女郎贾探春。然而,《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中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冷美人”薛宝钗。 薛宝钗的“冷”在书中是有根据的。首先,她住的是蘅芜苑。“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进了房屋,雪洞一般”。我们一到这里,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冰冷,令人颤栗的冰冷。其次,她吃的是癞头和尚送给她的“冷香丸”,治的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就连抽的花签诗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可见,作者是要有意塑造一个薛宝钗“冷美人”的形象。那么,薛宝钗的“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外貌之冷—朴素、淡雅、本色 宝钗的美是显而易见的,“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人人都说黛玉所不及”。而曹雪芹在描述宝钗的外貌时,没有一丝修饰的意思,也没有一丝情感露于表面。我想作者之所以这样,是为了给她的“冷”打基础。 宝钗是《红楼梦》中有名的“冷美人”,她在外貌上的冷体现在她的朴素、淡雅、本色上。薛宝钗出身于“皇商”之家,“书香继世”、“家中

有百万之富”,但衣服却“一字儿半新不旧”,房间也如“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始终保持着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朴素、淡雅、本色的美。她穿的并不是什么特别华丽的衣服,但无论什么样的衣服,只要穿在她的身上,都会变得分外出色。她并没有戴任何首饰,脸上更没有擦脂粉,因为对她来说,珠宝和脂粉都是多余的。无论多珍贵的珠宝都不能分去她本身的光彩,无论多高贵的脂粉也不能再增加她一分美丽。这样的赞美加于《红楼梦》任何一个人物身上,都未免夸张。然而,平凡朴实的衣饰不但藏不住宝钗的美艳,反而使它更引人注目,这确是事实,也是作者高超的技巧所达到的效果。这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生活态度,更是宝钗的精神状态。 (二)性格之冷—罕言寡语、随时从分 宝钗的性格含蓄内敛,罕言寡语,她的喜怒哀乐不像晴雯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尤三姐那样痛快淋漓。在不同的场合,她总在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不曾当众宣泄,表现出含蓄的特点。《红楼梦》里有一个写笑的情节是很有名的。第四十回,当刘姥姥在大观园的宴席上说了“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时,众人“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吆;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薛宝钗的一生也是悲剧,她的悲剧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她的性格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性格又是在一 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她的生活环境是她人生悲剧的原始基础。 关键词:悲剧;命运;性格;原因 The Reasons For Xue Baochai’s Tragedy Abstract: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is a large tragedy. Xue Bao chai’s life also is a tragedy.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tragedy.Her character is an important one,and character is formed in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base of her tragedy. Keys:tragedy; destiny; character; reason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命运之路各不相同,但终归是悲剧,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她们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让历来喜欢红楼的人值得深思的一点。《红楼梦》给我们塑造那么多的丰碑式人物,他们的悲剧也是各有原因的。关于造成薛宝钗悲剧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她的性格,即我觉得她的悲剧是她的顺从的性格所造成的,从这一点上说,她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性格悲剧是悲剧的一种类型。即悲剧是由主人公自身的性格或由这种性格导致的过失造成的。传统的性格悲剧是把悲剧造成的直接原因仅仅归诸于人物性格,比如莎士比亚悲剧中奥赛罗的忌妒,我国作家巴金对此有所突破。在巴金的性格悲剧中,人物性格只是一个内在因素,他更注意于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即便写人物悲剧性格,他也非常注意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在婀娜秀美的金陵十二钗就如同那各具形体、棱角分明的奇珍异石,幻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秉性。而惟独宝钗是一块晶莹剔透、温润圆滑的宝石。这样一位贤淑敦厚、善解人意的宝钗,大概是众多红楼女儿中最受世俗小儿女欢迎的了。如果用花来形容她,宝钗则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花中精品———牡丹。她不仅有朱唇翠眉、体态丰盈的外在之美,还有文雅高贵、成熟练达的内在气质与能力。宝钗可谓是多才多艺、知书达理、成熟练达、治家有方。海棠诗社,她谈诗论道,见解独特,不落窠臼。对待姐妹和下人,她关怀体贴,热心相助。春寒料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 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以投射的形式放弃“阴暗面”,将它搁置到他人身上 ,然后以“在那边的邪恶”的形式来体验它。他们将精神的完美定为标准和目标 ,要求只拥有自身人性中的善良部分 ,而不惜将消极面转移到他人身上来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自我理想化。这颇象鲁迅描述的“阿Q 式胜利法”———客观上处处失败 ,而主观上时时胜利 ,物质方面一无所有 ,而精神方面自满自足;感情上样样合乎圣贤经传、祖宗成法 ,更有排斥异端的正气 ,但行动上却常常违规犯禁。其实 ,这种道德的实际上的无能、虚假的自我理想化已经让国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真正的精神贫乏 ,已把现代人带到绝望的边缘 ,成了“令人烦恼的根源”。因为简单的抑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美德感和优越感。当阴影的内容被投射、被储藏在他人身上时 ,留给人们的只剩两种选择: 1产生自卑 ,失去自我 ,缺乏个人的整体性、真实性 ,失去个人的“独立人格”,走入不负责的道德异化境地马克思曾这样理解人的独立:“人只有在成为他自身的主人的时候 ,才能将自己当作独立的存在物 ,而且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存在归之于他自身的时候 ,他才是自己的主人。”然而传统人格理论由于自身内含的畸形家族群体意识和片面的宗法道德服从型结构 ,使个体滋生了道德偏见 ,将视角局限于非常狭隘的空间 ,用自己固有的成见来取舍一切 ,对不符合自己已有成见的一概排斥 ,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 ,使自己被驯服 ,听命于封建纲常名教 ,结果“率天下之男女 ,为臣、为子、为妻 ,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人格者 ,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分析

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个性分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中,薛宝钗无疑是其中最难定性的一个。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地把她划进“好人”或“坏人”的圈子里。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这使得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尊林抑薛”派和“尊薛抑林”派常常“一言不合,几挥老拳”。其实这两派争执的焦点并不在“尊林”还是“抑林”,而主要是“尊薛”还是“抑薛”。 林黛玉的超然不俗和宝黛凄美爱情的悲剧结局,使黛玉倍受尊重和同情。尽管她的过份孤傲和尖刻的语言,成为“尊林抑薛”派攻击的对象,但这种攻击往往因为两个原因而受到局限:一是黛玉可供批评的特性并不是本质性的和原则性的;二是他们批评黛玉的缘由,主要只是基于她是宝钗的对立面,是为“尊薛”而“抑林”。因此,他们充其量只是表现出对黛玉的不喜欢,而不是憎恶。 但对宝钗就不同了,喜欢她和不喜欢她的人,在表达他们倾向的言语上,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有人认为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另一方面,却有人认为她是全书中除她母亲,即薛姨妈以外最面善心奸的人,尤其以她十来岁的年纪,本该是个水做的洁净女子,但其城府之深令人不寒而栗,同时,这位标榜朴素的女子,胸前总是挂着一把显然深有含意的金锁,更被毫不留情地讥为“无异于插标自卖”。 宝钗的“动人” 薛宝钗是曹雪芹世俗理想的具体化,正如林黛玉体现的是他的精神理想一样。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解释这两种理想的话,可以说:黛玉是作者理想中的红颜知己,宝钗则是他理想中的世俗妻子。这不仅暗示了宝玉爱黛玉而娶宝钗的必然性,同时,《红楼梦》中备受注目的“参禅”过程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想的幻灭来完成的。 在新时代的“红学”论坛上,“尊林抑薛”派无疑已东风压倒了西风,宝钗被归类于“奸人”,并由于人们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深刻同情而加深了对宝钗的不满乃至愤恨。事实上,当感情因素被剔除后我们无法否认,宝钗是“宝二奶奶”的唯一合适人选。这不仅是由于家道剧变的贾家,当时更需要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主持大局的宝姐姐而不是只会哭哭啼啼的林妹妹,更重要的是,即使贾家仍然繁华如昔,“宝二奶奶”也需肩负新一代管家重任,在这一方面的才能,钗黛二人孰优孰劣,恐不需赘言了吧! 宝钗是绝对有理由成为许多人倾慕的对象的:她的美貌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才华比起黛玉的仅仅表现在诗词上的“仙才”来说,宝钗可谓“全才”,她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在人情练达方面,宝钗更是有惊人的表现——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除了宝玉、紫娟等少数只重感情不讲实际的人以外,竟没有希望黛玉胜出

论文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试比较《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摘要】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性情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性格。薛宝钗抱拙守愚,贤淑谦厚,随分从时,端庄仪表中裹着封建卫道士的灵魂;林黛玉寄人篱下,仍不改其禀性,伶俐孤傲,光芒毕露。两种不同的性格导致了她们不同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林黛玉:光芒毕露;薛宝钗:抱拙守愚 《红楼梦》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巨著,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塑造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以不同的性格类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是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类型,代表了两种文化价值取向。 一 林黛玉,是作者把封建文人所擅长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经验,加以调动,完成的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她性格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种种富有魅力的特征,以及历代优秀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薛宝钗,是一个历久不衰、光景常新、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不断唤起人们的审美经验,仿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后,她才是最经得起历史风雨,永远焕发艳丽光彩的人物。 两人性格完全不同,一个钟灵毓秀,冷傲清高、光芒毕露,是悲剧时代的叛逆女性;一个知书达礼、随分从时、抱拙守愚,是铜臭花香间的封建淑女。

林黛玉是作者融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笔意创造出来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大观园中所有女儿中第一个要从诗中觅得出生存力量的姑娘。诗,是一片奇妙的天地,投入其怀抱,黛玉会忘记一切宠辱烦忧。优秀的古诗,将她塑造得发散出“美人香草”的韵味。她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敏锐、智慧、有性灵,把诗当作正经事去做,努力向内发展,成为性格中一部分至要素质,生活中赖以寄情的唯一安慰。 薛宝钗形象端丽、华贵,出身于书香世家,且拥有巨万之富,从封建时代女孩子的启蒙教科书《女四书》、《烈女传》读起,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博收广才,做学问扎实有功底。是唯一得到贾政青睐的人。她受传统文化熏陶颇深,最终目的是想以“贤孝才德”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慈善之职。这是封建时代女子最高级的出路之一。与林黛玉的钟灵毓秀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她在园子里受人尊敬肯赞的地位。 林黛玉寄人篱下,但又试图冲破命运束缚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她忧郁、多疑、孤傲的性格。私有社会在人与人之间造成的种种界线及其他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未在她心里清除。其多疑、小性是那个罪恶社会造成的,透过此表象,我们窥知到隐藏在人物内心的巨大伤痛。她固守秉性,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不怕得罪任何人,不经任何修饰。其灵心慧舌,造成了尖酸刻薄的普遍印象。环境错综复杂,少女单纯至极,处世自然艰难。 宝钗从实守分,安贫若素,大可安邦定国,小可相夫教子,端庄仪表内裹着封建卫道士的灵魂。从小留心家计,比别的女孩儿多一

薛宝钗性格浅析

性格决定命运 ——薛宝钗性格浅析 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最出色的两个女性形象,林黛玉孤傲敏感,表达率真而尖刻,这是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因此她不是说封建社会才有这样的人,她是作为人类本身存在的一种性格特征。就像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一样,这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不是一个阶级的特性,而是人类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而薛宝钗,作者并没有像林黛玉那样过多的进行心理描写,因此,薛宝钗的是是非非,在今天是很受争议的。 从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的性格特征最显著的就是思考周全,懂人情,知世故,并且豁达大度。在第三十七回里,史湘云打算做东起诗社,晚上和薛宝钗商议的时候,宝钗就指出:既要开社,就是要作东的。这虽然是玩儿,但是也要有一定的排场。并且还告诫史湘云,她的家里也不是由湘云做主,根本没有个闲钱来做东。这一席话不仅让史湘云考虑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更给我们了一个重要的提示:薛宝钗考虑事情的全面。想想看,林黛玉能想到这么多吗?恐怕这样的心思只有王熙凤才有,这一看就知道,没有过打理家事儿的经验,是说不出这么一席话的。从这里我们要看到,薛宝钗的细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里耳濡目染学会的这些本事。后面,宝钗看到湘云一副一筹莫展的样子,便主动提出把自家收来的螃蟹拿出来,以湘云的名义,把园子里上上下下的人都请来一聚,正好也有了诗社的开销。末了还补上一句:“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史湘云自然是感激不敬,这让我们旁观者看了也不由的感慨宝钗的周密。 我们再看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和黛玉都来看他,但两个人的态度就是不一样的行径。宝钗是托着一丸药进去探望宝玉的,看到宝玉被打重了,也是情不自禁的红了眼睛,但是她马上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话只说了半句:“不光是老太太看着心痛,就是我们看着也……”说到这,觉得自己说的有些暧昧,就

红楼梦人物分析薛宝钗

红楼梦人物分析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但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一直存有分歧。总的说来,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她是否是封建礼教的信养者,不在于她是否是“四德具备”的封建淑女。在这点上人们的看法是一致的。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她在作品中的地位。那就是说她是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是封建势力的帮凶,她在作品中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褒还是贬。但是,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有人说薛宝钗是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有人说她是封建势力的帮凶。而我认为,任何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人即使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也是封建社会的帮凶。封建社会中的人,既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也用封建制度压迫着别人。受害者既是帮凶,帮凶既是受害者。 薛宝钗却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聪明的的人,她冷峻,识时务,又不像黛玉那样是小性子。在生活中,宝钗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 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