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研究进展

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研究进展

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研究进展
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研究进展

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研究进展

通过查阅文献,综述目前酶抑制剂筛选的主要模型,包括动物模型、高通量筛选模型及固定化酶反应器。并对其应用原理、应用情况及优缺点进行了阐述。

标签:酶抑制剂;筛选模型;靶点;验证

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梅译滨夫提出了酶抑制剂的概念,从而将抗生素的研究扩大到酶抑制剂的新领域。随着酶学研究的深入,对酶结构的认识,已能在分子水平上认识酶的作用机制,并根据酶的作用原理来设计各种酶的专一抑制剂作为药物,来调节体内的异常代谢。

酶抑制剂作为药物的治疗基础是通过限制酶催化底物的反应能力,使底物浓度增高或代谢产物浓度降低,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在一系列酶促反应中,以抑制限速酶或关键酶的效果最好。在目前上市的药物中,以受体为靶点的药物占52%,以酶为靶点的药物占22%,以离子通道为靶点的药物占6%,以核酸为靶点的药物占3%。酶抑制剂的开发是新药的重要来源。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酶抑制剂作为药物越来越受到医药界的重视。

药物筛选模型是用于证明某种物质具有药理活性(生物活性、治疗作用)的实验方法,是寻找和发现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长期寻找药物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了大量用于新药筛选的各类模型,在新药发现和研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新的药物筛选模型不断出现,不仅促进了药物的发现,而且对药物筛选的方法、理论、技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

酶抑制剂的筛选模型主要为动物模型和细胞分子水平筛选模型。动物模型由于规模小、效率低、样品量大、成本高等缺点,不适合作为药物初筛的模型。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筛选模型,具有材料用量少、药物作用机制比较明确、可实现大规模筛选和一药多筛等特点[1],已成为目前酶抑制剂筛选的主要方法。本文就近几年来酶抑制筛选的主要模型进行综述。

1 高通量筛选模型

高通量筛选是以分子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型板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对数以万计的样品进行检测。高通量筛选以其高效、快速的优点,已成为酶抑制剂新药发现的主要手段。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主要为分子水平的筛选模型,也有少量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筛选以酶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不仅要观察酶与药物的结合,更要观察药物对酶活性的影响。根据酶的特点,酶的反应底物和产物都可作为检测指标[2]。以酶为作用靶点的高通量检测方法,绝大多数是直接检测酶的活性,主要有基于放射性的方法和基于比色、荧光的方法两大类[3]。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他汀类药物作为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 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 中胆固醇水平 , 从而大大减少了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本文就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 以及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概述。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 , 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引起的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疾病 , 主要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脂和运动猝死等疾病。 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血管疾病种类较多 , 大多数都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如下:①高脂血、NO 等因素使血管内壁细胞损伤 , 导致血管壁通透性改变 , 大量脂质透过内皮细胞深入内皮细胞间隙。进而引发内膜增厚、脂质沉积、细胞浸润、中膜平滑肌细胞向管腔转移和增殖等症状。②细胞外基质增生和出现泡沫细胞 , 使动脉壁变成糜粥样结构。 他汀类降脂药为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 即 3- 羟基 -3- 甲基戊二酰辅酶 A( HMG-CoA) 还原酶的抑制剂 ,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物, 常用的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2他汀类药物的结构 他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与天然底物 HMG-CoA 类似的 3, 5- 二羟基庚酸结构片段 ( 在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结构中 , 与天然底物 HMG-CoA 类似的是 3-羟基戊内酯环 , 给药后在体内开环转化为有效的羟基酸 ), 它是他汀类药物的药效团;二是以共价键与 3, 5- 二羟基庚酸相连接的疏水性环状结构 , 它在药物与还原酶的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三是疏水性环状结构上的取代基 , 它们决定药物溶解性和药动学性质。 3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作用 HMG-CoA 还原酶是人体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 , 他汀类药物具有与其天然底物 HMG-CoA 类似的结构片段 , 与 HMG-CoA 还原酶有着更高的亲和性 , 能够竞争性抑制 HMG-CoA 还原为甲羟戊酸 , 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量。上调肝细胞膜上 LDL 受体数目 , 增加的 LDL 受体介导的 LDL 和 IDL( 中间密度脂蛋白 ) 的清除 , 从而使 LDL 和V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 的合成下

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种类

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种类 目前用于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可分为三大类:基于靶点的细胞模型、基于表型的细胞模型和抗病毒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等。 1. 基于靶点的细胞模型建立基于靶点的细胞模型,要明确药物可能作用的靶点,进而建立靶点过表达的细胞,筛选对靶点有明确作用的药物。基于靶点的细胞模型是目前用于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四类。 (1)以受体为靶点的细胞模型:如以维甲酸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 (2)以通道为靶点的细胞模型:如囊性纤维化相关的氯离子通道CFTR激活剂/抑制剂筛选细胞模型。 (3)以信号通路为靶点的细胞模型:如NF2κB信号通路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筛选细胞模型。 (4)以报告基因和其他类型联用为靶点的细胞模型:事实上前三种药物筛选细胞模型通常是和报告基因联用来建立的,这样能够比较快速直观地观察到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变化。目前常用的报告基因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AP)等。 由人胎盘基因编码的分泌型碱性磷酸酶,能分泌至细胞外,无须裂解细胞就能进行检测,有较强的耐热性,通过热处理就可以排除细胞内源性碱性磷酸酶的干扰。在用碱性磷酸酶做报告基因时,通常是将其与要检测的靶点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共表达的载体,然后稳定转染到细胞内,在筛选药物时,通过检测SEAP,就可以达到检测药物靶点检测水平的目的。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特别是在其基础上通过改造形成的,如黄色荧光蛋白(Y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其他突变体的产生,极大促进了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发展。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类对离子变化敏感的荧光蛋白分子。将绿色荧光蛋白与目的药靶稳定共转染于细胞模型中,药物作用于药靶后,会引起细胞内环境的变化,从而使荧光强度发生改变。通过荧光测定装置来捕捉用药前后的荧光强度变化,可以快速直观地观察到药物与药靶的作用情况。 2.基于表型的细胞模型基于表型的药物筛选模型通过筛选那些能造成细胞产生期望的生理变化的化合物,将有助于新蛋白、新靶点的发现。如目前在2 型糖尿病药物筛选中应用较多的有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和葡萄糖消耗运转细胞模型、用于抗 I 型超敏反应药物筛选的肥大细胞模型等。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 一、【实验原理】 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 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 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已发现在正常的体细胞和良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是阴性,而在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的肿瘤细胞株中都表达了很高的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2)应用快速荧光素测定法筛选抗肿瘤药物 快速荧光素测定法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其原理为采用一些特殊的荧光染料,对细胞的特定成份进行染色或标记。或通过细胞酶的作用使无荧光性的材料分解或转换为荧光材料,通过测定荧光强度从而测定出活细胞的量。现在普遍采用一种特殊的荧光染 FDAL1u(Fluoreseein diacetate),在正常情况下它不具有荧光,但当它加人到具有完整细胞膜的肿瘤细胞的营养液中时,由于细胞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FDA

天然药物活性筛选中心筛选模型

天然药物活性筛选中心筛选模型 抗肿瘤(抗炎)药物活性筛选 体外肿瘤细胞毒筛选模型 活细胞线粒体中琥珀酸脱氢酶能够代谢还原MTS,生成蓝紫色产物,颜色与活细胞数目以及细胞活力成正比。该方法是细胞活性检测的经典方法,广泛应用于检测细胞增殖和抑制、化合物或者精制组分的体外肿瘤细胞毒性、化合物对受试细胞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IC50值的确定、化合物对受试细胞的抑制效应与剂量相关性以及化合物对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毒性测定等。 该模型可用于评价化合物对体外肿瘤细胞生长及增殖的抑制活性,也可用来指导精制组分中的抗肿瘤活性单体的追踪分离,检测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高通量进行。 体内抗肿瘤药效评价模型(裸鼠移植瘤) 采用移植人肿瘤的免疫缺陷小鼠为模型,对于体外筛选中获得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进行体内活性评价。该模型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是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重要环节,结果综合反映药物的体内作用效果,为评价化合物的成药性提供重要的数据。 一氧化氮(NO)生成抑制剂筛选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具有广泛而重要生物学调控功能,在炎症、肿瘤及心血管系统等均有重要作用。当免疫细胞遭受微生物内毒素、炎症介质等刺激时,会生成大量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ed NO synthase,iNOS),生成NO进行免疫应答,因此抑制NO生成是化合物抗炎活性的直接指标。 NO的含量测定间接反映iNOS的表达水平或酶活性水平,而编码iNOS的基因是NF-κB信号通路的直接靶基因,因此该检测结果也是评价化合物激活NF-κB信号通路活性的重要指标。NF-κB信号通路与肿瘤及其他疾病发生密

抗癌药物的研究和发展

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 陆志红罗伯特·巴.·戴安修 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药理与毒理学系、临床药理学部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种化疗或辅助抗癌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虽然一些儿童的癌症或成人皮肤肿瘤有治愈或长期缓解的可能,但大多数死亡率很高而又很常见的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肺癌等仍缺乏有效的抗癌药物。近年来,各国都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突破。本章就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药物的筛选与评价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特点作一综述,以帮助读者对这一领域的进展有所了解。 第一节抗癌药物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抗癌药物研究的依据是人们对癌症生物学的理解。早期人们对于癌症的了解限于细胞水平,所以大多数药物的发展着眼于细胞分裂分化和免疫等环节。近年来,肿瘤生物学的进展非常迅速,人们对癌症的了解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比如癌基因的发现,细胞凋亡学说的形成,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等为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下简述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细胞分裂 自50年代,人们认为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快,并应用这一概念发展了一系列的抗癌药物用于干扰或阻止细胞的分裂。主要包括破坏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以及蛋白

质代谢的药物。比如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Topoisomerase Inhibitors)以及抗生素类(Antibiotics)。通过对细胞周期的仔细研究,现在我们知道肿瘤细胞并不比正常细胞分裂得快,只是在任何时间都有较高比例的肿瘤细胞处于分裂期。 二、细胞增殖周期调控中国医药资讯网https://www.doczj.com/doc/cd18097310.html, 因为肿瘤细胞失去了正常细胞的控制机制,在癌组织中的细胞更倾向处于细胞分裂期。根据这一理论,许多抗癌药物作用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如抑制DNA合成的抗代谢药物(Antimetabolites)和抑制微小管有丝分裂形成的微小管蛋白结合剂(Tubulin—Binding Atents)就是根据此概念发展而来的。 三、肿瘤抗原 研究表明某些癌症组织在免疫学上不同于正常细胞,癌症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是“异物”,或者是去分化的细胞,且可能存在特异的肿瘤抗原,这一发现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根据这一概念,人们试图用各种特异及非特异的方法,提高人体对肿瘤的免疫功能。比如用细胞毒性免疫细胞、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Cytokins)以及核受体结合剂(VitaminD3 、Retinoids)等治疗癌症。 四、癌基因及其活化 80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在某些肿瘤细胞中,一些癌基因被激活。若能抑制癌基因的激活,应可治疗癌症。例如研究发现ras癌基因蛋白的激活需要farnesyl蛋白转移酶的存在,因此farnesyl蛋白转移酶抑制剂被发展成为抗癌药物。另外,许多人类肿瘤,如膀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模型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筛选模型 模型编号模型名称筛选目的化合物需要量送样备注筛选周期 是否接收 免费初筛 抗肿瘤药物筛选 C003白血病细胞株(HL-60)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初筛细胞株2个月否C004白血病细胞株(K-562)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84白血病细胞株(Molt-4)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初筛细胞株2个月否C005白血病细胞株(Raji)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02白血病细胞株(U-937)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0大肠癌细胞株(HCT-116)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6大肠癌细胞株(HCT-15)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3大肠癌细胞株(HT-29)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2大肠癌细胞株(LoVo)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1大肠癌细胞株(SW-1116)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5大肠癌细胞株(WiDr)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06肺癌细胞株(A-549)肺癌 2 mg;混合物 15 mg初筛细胞株2个月否C096肺癌细胞株(NCI-H187)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0肺癌细胞株(NCI-H23)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0肝癌细胞株(BEL-7402)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初筛细胞株2个月否C027肝癌细胞株(BEL-7404)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97肝癌细胞株(Hep3B)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8肝癌细胞株(HepG2)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9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41宫颈癌细胞株(HELA)宫颈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42鳞癌细胞株(A-431)鳞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9鳞癌细胞株(KB)鳞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5卵巢癌细胞株(3AO)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4卵巢癌细胞株(AO)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3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88卵巢癌细胞株(OVCAR-3)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98卵巢癌细胞株(SK-OV-3)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 C053内皮细胞增殖试验:采用人皮肤微 血管内皮细胞(HMEC) 血管生成抑制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 C092人前列腺癌(PC-3)前列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44乳腺癌细胞株(MCF-7)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73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89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74乳腺癌细胞株(MDA-MB-468)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90乳腺癌细胞株(SK-BR-3)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85胃癌细胞株(AGS)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6胃癌细胞株(MKN-1)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4胃癌细胞株(MKN-28)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7胃癌细胞株(MKN-45)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5胃癌细胞株(SGC-7901)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 C108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c-Kit)酪氨酸激酶 2 mg;混合物 15 mg 至少10个样品, 需咨询 1个月否 C109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c-Src)酪氨酸激酶 2 mg;混合物 15 mg 至少10个样品, 需咨询 1个月否 C051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EGFR) 酪氨酸激酶 2 mg;混合物 15 mg 至少10个样品, 需咨询 1个月否

抗菌药物筛选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抗菌药物筛选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博哥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为了筛选出活性更好的抗菌药物,本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通过体外实验对44种化合物进行了筛选,测定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或IC50来评定药物活性。结果显示,样品1(环丙沙星)对二者有杀菌作用,最小抗菌浓度都为1.56 μmol·L-1。样品30仅对大肠杆菌有杀菌作用,最小抗菌浓度为1.56 μmol·L-1。样品17、19、20、24、26、28,表现出对大肠杆菌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抑制活性最好的为样品28(2,5-二羟基苯甲基-N-4-羟基苯基亚胺),IC50值为1.72 μmol·L-1。样品31、42表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1.04 μmol·L-1和24.44 μmol·L-1。 关键词抗菌药物筛选体外实验微量稀释法 1 引言 一个新的化合物或分离提取的有效成分是否有抗菌作用,需要药理实验来证实。一般采用体外实验方法,观察试验物对细菌有无杀灭作用或抑制作用。药物对细菌代谢的影响、可以使 细胞呼吸量减低,或酶系统受到抑制等,因而出现细菌不生长或部分抑制,可借以判断药物对 细菌有无抗菌作用,或抗菌范围。因此,体外实验是筛选抗菌药物或测试新药抗菌性能的重要 环节。体外实验的重要性在于方法简便,用药量少,短时间内能判断药物抗菌的广度和强度, 为深入体外实验和体内药效研究提供数据。但是,体外实验是细菌与药物直接接触,没有机体 诸因素参与,故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结果不一定完全一致,需两方面综合分析进行评价。 本实验进行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灭菌与接种等操作,以熟悉细菌培养的过程,并采用微量稀释法通过体外实验对44种化合物进行了筛选,测定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 小抑菌浓度或IC50来评定药物活性。 2实验部分 2.1药品 牛肉膏、蛋白胨、NaCl、胰蛋白胨、琼脂、1mol/L NaOH、1mol/L HCl溶液、DMSO以44种化合物(见表1)。

Triapine_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抑制剂_236392-56-6_Apexbio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客户使用Apexbio产品发表的文献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和MSDS COA (Certificate Of Analysis) HPLC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SD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SDF [(E)-(3-aminopyridin-2-yl)methylideneamino]thiourea C1=CC(=C(N=C1)C=NNC(=S)N)N 分子量

溶解性Soluble in DMSO > 10 mM储存条件Store at -20° C 一般建议为了使其更好的溶解,请用37℃加热试管并在超声波水浴中震动片刻。储液可以在零下20℃中保存数月。 运输条件试用装:蓝冰运输。 其他可选规格:常温运输或根据您的要求用蓝冰运输。 生物活性 描述Triapine是一种有效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靶点ribonucleotide reduct ase IC50 产品描述 Triapine是一种有效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抑制剂,在各种肿瘤细胞系中均具有抑制效应,IC50值为1.6μM [1]。 据报道,Triapine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活性。Triapine通过抑制DNA合成和修复,展示了抗肿瘤活性。在小鼠M109肺癌和人A2780卵巢癌异种移植裸鼠中,Triapine抑制肿瘤生长。在L1210白血病细胞中,Triapine在很宽的剂量范围内均可以起作用[1,2]。 参考文献: [1]. Jennifer J. Knox, Sebastien J. Hotte, Christian Kollmannsberger, Eric Winquist, Bryn Fisher, Elizabeth A. Eisenhauer .Phase II study of Triapin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 tri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 Clinical Trials Group (NCIC IND.161). nvestigational New Drugs .October 2007, Volume 25, Issue 5, pp 471-477 [2]Finch RA1, Liu M, Grill SP, Rose WC, Loomis R, Vasquez KM, Cheng Y, Sartorelli AC. Triapine (3-aminopyridine-2-carboxaldehyde- thiosemicarbazone): A potent inhibitor of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activity with broad spectrum antitumor activity. Biochem Pharmacol. 2000 Apr 15;59(8):983-91

酶抑制剂类抗糖尿病药物的分子水平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酶抑制剂类抗糖尿病药物的分子水平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张海枝,刘鹏,李川,刘长鹰 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市新药设计与发现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 摘 要:酶抑制剂类抗糖尿病药物是目前药物研究的热点,而药物筛选技术是制约此类抗糖尿病新药研发速度的关键步骤。主要从分子水平总结近年来报道的与糖尿病相关的酶抑制剂类候选药物的筛选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前沿方法,着重介绍极具潜力的毛细管电泳法、质谱法、生物传感法和微通道筛选方法等。 关键词:抗糖尿病药物;酶抑制剂;分子水平;药物筛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R97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515(2014)08 - 0947 - 06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14.08.028 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 screening method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for enzyme inhibitors used as anti-diabetic drugs ZHANG Hai-zhi, LIU Peng, LI Chuan, LIU Chang-ying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Design and Drug Discovery,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Various enzyme inhibitor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hotspot in the research area of anti-diabetic drugs, whose development has been greatly limited by the efficiency of diverse drug screening methods. This paper concerns on different types of drug screening methods in the molecular level for enzyme inhibitors used in diabete treatment, includ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advanced methods. Importantly, several screening methods with great potential have been emphasized here, such a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mass spectrometry, biosensors, screening methods based on microchannel and so on. Key words: anti-diabetic drugs; enzyme inhibitors; molecular level; drug screening methods 糖尿病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与胰岛素产生和作用异常相关、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现有报道证实,体内参与血糖调节的多种酶已经成为抗糖尿病药物作用的关键靶点,可为研制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提供新途径。以靶标酶为作用对象的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血糖的升高,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抗糖尿病药物研发的希望所在[1-2]。目前报道的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酶抑制剂包括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醛糖还原酶(AR)抑制剂、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抑制剂、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 (PTP-1B)抑制剂、果糖-1,6-二磷酸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环氧酶-2(COX-2)抑制剂、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等[3]。 近年来,组合化学的快速发展已经解决了酶抑制剂类候选药物的大批量合成问题,而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筛选出此类抗糖尿病新药是药物研发中的关键难题。现有报道中关于酶抑制剂类候选药物的筛选方法较多,根据所选用的材料和药物作用的对象以及操作特点,可将这些方法大致分为4个水平:整体动物水平、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其中,基于分子水平的酶抑制剂类药物筛选方法具有反应体积小、筛选速度快、药物作用机制明确,可实现大规模筛选等优点,在药物筛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详细综述了酶抑制剂类抗糖尿病药物的分子水平筛选方法,力图为此类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提高抗糖尿病新药的研发速度。目前文献中报道的与糖尿病相关的酶抑制剂类药物分子水平筛选方法主要 收稿日期:2014-06-28 作者简介:张海枝(1985—),女,湖北黄冈市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Tel: (022)23006859 E-mail: zhanghz@https://www.doczj.com/doc/cd18097310.html,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和力更强,连接更紧密,而且不易水解,作用持续时间更长。被期待用于广泛糖尿病并发症如神经疾病、白内障、视网膜及肾疾病的治疗,目前处于三期临床试验中。 N HN Br F OO O O Ranirestat F ONH HN O OO NH2 NNH HN O OF Br FOO Fidarestat Minalrestat F ONH HN OOSorbinil 海因类 海因类ARIS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以fidarestat为例),其结构中的苯并二氢毗喃环可与ALR2多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Trp20、Trp111、Phe122和Trp219形成疏水键,同时1- 位O通过水分子与Ala299和Leu300主链上的N形成间接氢键。螺乙内酞脉环上的两个羰基通过亲水作用与酶形成氢键,2’-位羰基与Tyr48的O形成一氢键,5’-位羰基与Trp111的N形成另一氢键。1’位的N与His110的N也适合形成一个氢键,同时氨甲酰基上的O可与ALR2主链Leu300的N形成氢键,这是fidarestat具有较强亲和力的原因。Fidarestat与ALR2主要氨基酸残基作用情况见图1。 O NH N OO O NH2 HNH N

COOH N NH N OH NH HHHTrp219 Leu300Trp111 His110 Tyr48 Phe122 Trp20 图1 fidarestat与ALR2活性位点的主要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示意图 2. 羧酸类 在海因类ARIs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合成了一系列带有环状羟基乙酸结构和色原环骨架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体内外对ALR2 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而且没有索比尼尔类似的过敏反应,其代表性化合物有依帕司他(epalrestat)、托瑞司他(tolrestat)、苯并噻嗪乙酸衍生物(SG-210)[9]和唑泊司他(zopolrestat) 。epalrestat已经通过三期临床试验, 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和欧洲上市,但至今仍没有获得美国FDA的许可。依帕司他可以有效预防并且改善糖尿病并发的末梢神经障碍、震动感觉异常和心搏异常等症状,其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都相当高[,轻微的副作用发生率很低。托瑞司他在1989 年曾以Alredase 为商品名在爱尔兰上市, 用于治疗糖尿病继发的周围感觉性神经疾病。但在后续的治疗糖尿病并发的神经病变的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 托瑞司他因未能表现出足够的疗效, 未能通过FDA。苯并噻嗪乙酸衍生物(SG-210)对于部分提纯的ALR2,有非常高的活性,吸收快、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d)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广泛筛选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方法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方法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位于小肠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类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从而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的原理是:对-硝基苯酚-α-D-葡萄糖苷(pNPG)作反应底物;该底物是无色的。经α-葡萄糖苷酶水解后可以释放出对-硝基苯酚(pNP),pNP在碱性条件下是黄色的,因此可以通过测定410nm处的吸光度反应出pNP的浓度(吸光度与pNP浓度成正比关系)。吸光度越小,说明pNP的浓度越小,即酶被抑制的程度越大。 设不加样品时,测得的吸光度为c0, 加样品后测的吸光度为c1. 那么酶的抑制率可通过1-c1/c0计算出来。 一实验试剂: α-Glucosidase(α-葡萄糖苷酶)、4Nitrphtnylα-D-glucopyranoside(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Acarbose(阿卡波糖) 均购自Sigma公司,无水Na2CO3、Na2HPO4、KH2PO4等, 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苦瓜提取物。 二实验器材: Bio Tek酶标仪、电子天平、Eppendorf的移液器、pH计、酶标板、恒温水浴器 三实验方法: (一) 试剂配制 (1)pH值6.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 分别配制0.1 mol/L Na2HPO4和KH2PO4(13.6 g配成1L),用这两种溶液混匀互调pH 值至6.8即得0.1 mol/L磷酸缓冲液 (2)用pH值6.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配制0.26 U/mlα-Glucosidase (3)底物(PNPG)用pH值6.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配制成浓度为5 mmol/L (1.505mg/ml) (4)反应终止液:0.2 mol/L Na2CO3。 (5)阳性药的配制:精密称取阿波卡糖样品,以磷酸缓冲液为溶剂溶解,配成10 mg/ml 的浓度。 (二) 实验方法 1. 各浓度药液按每孔50 μL加入酶标板,每浓度设三复孔。另设一药物对照孔、空白反应孔及空白对照孔。然后向药物反应孔和空白反应孔加入50 μL 0.26 U/mL的 -葡萄糖苷酶,其他组加50 μL 磷酸缓冲液,经此步骤后,各孔的组成为: 药物反应孔:50 μL药液+ 50 μL酶 药物对照孔:50 μL药液+ 50 μL磷酸缓冲液 空白反应孔:50 μL磷酸缓冲液+ 50 μL酶 空白对照孔:50 μL磷酸缓冲液+ 50 μL磷酸缓冲液 上述反应体系在微型振荡器上震荡30秒,置于恒温37 o C水浴中孵育10min。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 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 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 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 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 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I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 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

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o),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 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 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 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 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 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 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 )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选择在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中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开展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性质。 (h)动物亚急性,长毒实验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测定动物亚急性、长毒性质,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 基本方法: ①小白鼠的灌胃法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一、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一)、微生物工业的生产水平由三个要素决定:生产菌种的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 产设备。其中生产菌种的性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是: (1)菌株高产,在较短的时间内发酵产生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 (2)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相近的副产品及其他产物; (3)生长繁殖能力强,较强的生长速率,产孢子的菌种应该具有较强的产孢子能力; (4)能够高效地将原理转化为产品; (5)能利用广泛的原材料,并对发酵原料成分的波动敏感性小; (6)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 (8)具有抗噬菌体的能力; (9)遗传稳定性, 二、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来源及选育 (一)微生物菌种的来源 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收集菌种、采集样品和分离筛选: (1)是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2)从大自然中采集样品分离; (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目的菌株。 当前发酵工业所用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用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二)微生物工业菌种的分离 1、野生菌株的分离、筛选过程 (1)新菌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菌种分离的流程如下: 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 菌种复筛→性能鉴定→ 菌种保藏①采样 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 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 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②标本预处理 ④纯种分离:采用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等纯化方法获取单菌落。 ⑤高产菌株的筛选: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 小型发酵试验,获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还要对菌种进行发酵性能测定, ⑥毒性试验: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 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为食用,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 2、菌种的分离方法 (1)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主要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的要求不同,如温度、pH、渗透压、氧气、碳源、氮源等,人为控制这些条件,使之利于某类或某种微生物生长,而不利于其他 种类微生物的生存,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占优势.而得以快速分离纯化的目的。如可以控制培

筛选模型

药物筛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导航, 搜索 药物筛选是现代药物开发流程中检验和获取具有特定生理活性化合物的一个步骤,系指通过规范化的实验手段从大量化合物或者新化合物中选择对某一特定作用靶点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的过程。药物筛选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化合物进行药理活性实验的过程,随着药物开发技术的发展,对新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实验从早期的验证性实验,逐渐转变为筛选性实验,即所谓的药物筛选。作为筛选,需要对不同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做横向比较,因此药物筛选的实验方案需具有标准化和定量化的特点。随着组合化学和计算化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合成和分离多种化合物,因而在现代新药开发流程中药物筛选逐渐成为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主要途径之一。 药物开发流程。繁体字版按此。 目录 ?1筛选模型 ?2高通量筛选 ?3虚拟药物筛选 ?4参见 ?5参考文献 ?6外部链接

[编辑]筛选模型 筛选模型就是在药物筛选实验中所应用的药理实验模型,由于药物筛选要求实验方案有标准化和定量化的特征,因而在传统药理实验中常见的动物实验在药物筛选中较少应用,根据实验模型的不同,药物筛选可以分为生化水平的筛选和细胞水平的筛选。 生化水平的药物筛选用拟开发药物作用的靶点设计实验,一般而言这种作用靶点是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如酶和受体等,此外一些编码功能明确的DNA也越来越多地成为药物作用的靶点。候选化合物与靶点混合后,可以通过酶连免疫、荧光显色、核磁共振等方法定量测定化合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从而成为筛选化合物的依据。 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是更接近生理条件的一种药物筛选模型,其模型是拟设计药物作用的靶细胞,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获取所需细胞,将这些细胞与候选化合物相互作用,通过与生化水平筛选类似的检测技术测定化合物的作用能力,从而对化合物进行筛选。 生化水平的药物筛选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并不仅仅取决于其与靶酶的作用程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会对药物的作用产生极大的影响,仅仅一道薄薄的细胞膜就能够阻挡住许多候选化合物成为药物的道路,因而生化水平的药物筛选不确定因素更多,误筛率更高。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更接近生理条件,筛选的准确率更高,但是需要建立细胞模型,操作更复杂,成本更高,数据之间的平行形较差,另外由于技术的限制,有些靶标还不能进行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 [编辑]高通量筛选 高通量筛选最初是伴随组合化学而产生的一种药物筛选方式。1990年代末,组合化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获取新化合物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较少的步骤在短时间内同时合成大量化合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通量筛选的技术应运而生。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候选化合物完成筛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不仅仅应用于对组合化学库的化合物筛选,还更多地应用于对现有化合物库的筛选。目前世界各大药物生产商都建立有自己的化合物库和高通量筛选机构,对有潜力形成药物的化合物进行篦梳式的筛选。 一个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包括微量和半微量的药理实验模型、样品库管理系统、自动化的实验操作系统、高灵敏度检测系统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这些系统的运行保证了筛选体系能够并行操作搜索大量候选化合物。高通量筛选技术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计算科学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先进技术,成为当今药物开发的主要方式。完整的高通量筛选体系由于高度的整合和自动化,因而又被称作“药物筛选机器人系统” [编辑]虚拟药物筛选 虚拟药物筛选是药物筛选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向,由于实体的药物筛选需要构建大规模的化合物库,提取或培养大量实验必须的靶酶或者靶细胞,并且需要复杂的设备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