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寻梦《定军山》

1896年8月2日,电影这个“新奇玩意”出现还不到8个月,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大张旗鼓地放映了最初的影像。虽然这次放映未必是中国电影放映的第一次,但至少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记录。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天随着放映机的转动,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都是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报章所登载的影戏广告,却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影像:1902年,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张园上映新片的广告,开列的影片目录中有:“花旗、法国大赛珍会”(即英法世界博览会),“美国大战哑非利加”(即美西战争),“中国拳匪大战大沽口”(即中国的义和团事件)。这些刚刚发生不久的世界大事,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视线。当时的人们就“赞叹那做电影的人,搜索枯肠,想入非非,真是世界上无声的大教育家”。然而,这“无声的大教育家”在很多年里,始终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国人摄影机里的中国。

正如洋火、洋油等许多舶来品一样,中国人最初把电影这一舶来品称作“西洋影戏”。就像许多西方文明总是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拿起电影摄影机的中国人却是守着皇城根的北京人。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购买了一套法国制木壳手摇摄影机,并说服适逢60大寿的菊坛泰斗谭鑫培站在摄影机前,开演了京剧《定军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片段。开拍前,任庆泰对刘仲伦等年青技师说,“别让洋东西唬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活动照相吗?”

当《定军山》在任庆泰自己的产业——大观楼影戏院放映时,京城的戏迷奔走相告,京城的第一批专业影迷就此产生。“西洋影戏”与国人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听戏,恰到好处地融合了。中国人的夜生活由此悄然转变,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每张票一至二角,男女分座几乎是所有电影院的规矩。在天津,权仙影戏院为便于晚场的观众回家,还“特向电车公司定下电车数辆,每夜散戏,候于园左,以送抵城之客”,看电影已成为生活的时尚。

遗憾的是,关于《定军山》的记录,我们只见于文字。中国电影资料馆现存中外影片27200多部,1922年上海明星公司出品的三本短片《劳工之爱情》,是馆藏影片中年份最久的故事片。就是在这一年,郑正秋、周剑云、张石川等同道中人组成明星影片公司,同时,在拍摄现场开始使用由陆洁翻译的一个名词“导演”。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第一个繁盛时期

1913年元旦,临近外滩的香港路一方空地上,一群文明戏演员出演了一部名为《难夫难妻》的影片。这是郑正秋根据家乡广东潮州婚姻旧俗而构思的故事短片,批判了在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虽然政府已明令小学男女同校,但在摄影机前表演的演员还是清一色的男性,片中的女角也由男性演员担任(同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庄子试妻》,严珊珊扮演丫环,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演员)。简陋的布景借用于文明戏班,挂衣钩、自鸣钟和新式

桌椅等各式道具甚至是用笔画或用竹纸扎出来的。而摄影机后的“主创人员”——25岁的郑正秋和24岁的张石川,此时并不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影片的编剧和导演,甚至对摄影机机位的变换也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却明确地知道“创造生气勃勃的空气,来改造中国死气沉沉的现象……是文学家艺术家的责任。”因为外国人用影戏表现的中国人,“。不是污蔑的,就是隔膜的”。从美国学习戏剧归来的洪深教授,在为中国影片制造有限公司起草的《征求剧本启示》中称“影戏为传播文明之利器”,“能使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程度”。这一切都说明,这时的中国电影人对电影的教化作用已经有着十分明确的认知。

1923年,一辆客车在京汉铁路上缓慢前行,车厢内,张石川独自陷入电影梦的冥想。他此次汉口之行是为了《难夫难妻》的发行,却在旅途的寂寞中构想出一部对中国电影影响极大的影片——《孤儿救祖记》。在这部默片里,导演郑正秋“教化社会”的宗旨以及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艺术主张得到很好的伸张,影片在各地公映时获得了超越好莱坞影片的票房业绩,上海影院首轮放映时票价高达一元,而当时的京剧名角梅兰芳的演出也不过如此。

《孤儿救祖记》票房的成功,吸引了民族企业家,他们纷纷投资开办电影公司。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仅上海一地就有140家。众多电影公司的出现,造就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盛时期”,从此扭转了以往将电影视为游戏业的观念,电影人普遍认为电影“将要成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业。

《孤儿救祖记》的另一项收获,就是影片的主演王汉伦,她扮演的沉默寡言、身世凄苦的年轻寡妇形象,在感动观众之余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她成为女性职业电影演员第一人。此后一百年间,电影明星成为一个特殊的名号,引领着社会的审美取向。而与她共同演出的郑小秋(郑正秋之子),也广泛收纳了观众的怜爱,成为驰骋20、30年代的灿烂童星。

1925年3月12日晨,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心脏停止跳动,追随他多年的黎民伟用镜头记录下了伟人逝世的旷世悲痛。此前,曾经在《庄子试妻》中饰演庄子之妻的黎民伟与摄影师罗永祥一起扛着笨重的器材奔赴前线,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并以《孙中山先生北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等纪录片昭示民众。孙中山为他题写的“天下为公”,后被镌刻在南京中山陵,成为中国电影人永远的骄傲。

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政变”。时局骤变,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业也陷入危机。市面上充斥着西方影片,有些甚至含有侮辱中国人的内容。1930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上映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当时在戏剧电影界具有很高威望的洪深教授愤然而起,高声抗议,要求把胶片烧掉,不许再放。巡捕来了,殴打了洪深,硬把他从电影院拉到巡捕房。但观众觉得他讲的对,都跟洪深一起到巡捕房表示抗议。洪深教授的壮举,震惊了上海滩乃至全中国。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洪深被释放了,主演此片的美国明星罗克公开道歉,大光明电影院也被罚款四千元。

但是,中国的电影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由英美电影主宰。为了打破西片的垄断局面,2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人在寻找着突围的方向。1928年5月,明星公司摄制的《火烧红莲寺》公映,光怪陆离的电影特技、离奇荒诞的故事情节,迎合了小市民的审美情趣,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轰动远近。实力雄厚的明星公司一连拍了18集,“一把火”烧透了中国影坛,带动了大小电影公司蜂拥而上,形成追拍“火烧片”、“武侠片”、“封建伦理道德片”和“色情片”的狂潮。据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约50家电影公司共拍摄了近400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就占了250部。武侠神怪片的泛滥,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生活在苦闷和彷徨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他们借身怀绝技锄暴安良的“侠客”,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不满。#p#分页标题#e#

1931年,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公映,中国电影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然而脚下的路却十分迷茫。何去何从?中国电影正处在十字路口上……

民主意识与民族电影(1932—1949)新兴电影运动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爆发了淞沪战争。炮火直接摧毁了设在上海虹口、闸北、江湾地区的各影片公司和摄影场。而电影观众对于依然沉醉于“鸳鸯蝴蝶”中的电影人也发出了“猛醒救国”的劝告。当时的《影戏生活》杂志收到600多封读者来信,要求电影公司摄制抗日影片。大敌当前,反映战事唤醒民众,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人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大敌当前,电影人纷纷开动手中的摄影机,反映战事,激励民众。一些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也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深受欢迎的左翼作家,明星影片公司的三巨头之一周剑云通过安徽同乡阿英,约见了夏衍、郑伯奇,邀请他们加入明星公司。自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进入电影公司,或顾问,或策划,或编剧,或批评,卓有成效地将阶级对立与民族意识以及启蒙与救亡的时代命题带上银幕,影坛风气为之一变!

1933年,洪深对电影界的业绩做了一个总结,他说,“我们知道在这中国电影年的11个月之内,在数量上只生产了66部影片”,“但是在素质上,中国电影已经很明显地从颓废的、色情的、浪漫的,乃至一切反进化的羁绊中挣脱出来,而勇敢地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洪深所说的这条道路,正是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同步的全新道路。

在这一年里,明星、联华、天一及各家电影公司先后开映了《三个摩登女性》、《狂流》、《天明》、《城市之夜》、《都会的早晨》、《母性之光》、《飞絮》、《春蚕》、《铁板红泪录》等多部反映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影片,给电影观众带来新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冲击力。

1934年上海的夏天,郑正秋导演的影片《姊妹花》在大光明影院首映后,创下了连演63天的记录。主演胡蝶风头出尽,一时间“胡蝶霜”、“蝶来饭店”等以胡蝶为名号的商品行销于市,引领着社会衣食住行的风尚。而拍摄了大量新兴电影的联华影业公司更是蒸蒸日上,许多影迷不仅是联华影片的忠实观众,更

是联华股票的持有者。联华“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但是,另一种声音也甚嚣尘上。1933年11月12日上午,一群身着蓝衣的特务在光天化日之下,闯进艺华公司摄影场,砸毁电影器材,并以“铲共同志会”的名义发出警告,不准放映田汉、夏衍、金焰等人的影片,也不许刊行鲁迅、茅盾、阿英等人的作品,制造了震惊上海的“捣毁艺华事件”。

恐吓、谩骂和法西斯暴力,并不能阻挡新兴电影运动的脚步,左翼电影人继续“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一部部批判现实主义影片《渔光曲》、《大路》、《新女性》、《神女》、《桃李劫》、《十字街头》顽强地诞生了。

193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清晨,年仅25岁的阮玲玉服毒自杀。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万人空巷的送葬场面,使阮玲玉之死久久留存在中国影迷的心中。历史似乎在有意无意间选择了1935这个特殊的年份,在赋予中国电影傲人荣誉的同时,也让它承载着巨大的失落。这一年,郑正秋走了,年轻的天才作曲家聂耳也走了……随着一曲曲挽歌终了,默片的光辉逐渐淡出,有声电影成为中国银幕的主流。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影片《狼山喋血记》属于查禁之列,中国人对之讳莫如深,因为它的主演之一是中国政坛红极一时的人物江青。但是,这并不能动摇这部国防电影在历史上的地位。一部《狼山喋血记》,饱含着抗日激情,虽然从头至尾没有一处提到抗日,但以黄狼隐喻日本侵略者,以白狼隐喻西方列强,在抗日字样不能公开的时局之下,电影人巧妙地借寓言论时世,在银幕上宣扬抗日主张。而在另一部由袁牧之编导的影片《马路天使》里,由“金嗓子”周璇演唱的《四季歌》,唱出了东北人民家乡沦陷流落他乡的痛苦和哀思,表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愿望,震撼着几代中国人的心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响的时候,中国电影人心中升腾起一份特别的骄傲。因为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正是电通影片公司1935年拍摄的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民主意识与民族电影(1932—1949)在抗日的烽火中

“七七事变”,宣告了抗战的全面爆发。日寇将战火再次烧到了上海,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亲自部署,上海戏剧界、电影界组成了十多个救亡演剧队撤离上海,分散到内地继续抗日的宣传。

1937年底,南京失守,国民政府向西南内地迁移,武汉成为战时的临时中心。在这里,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阳翰笙任主任秘书,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抗战特辑》等一批抗战纪录片和卡通宣传片迅速完成,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阳翰笙根据上海沦陷后,中国军队八百士兵坚守四行仓库的真实事件,写成了反映全民抗战的电影《八百壮士》。影片在法国和瑞士举行的反侵略大会上放映,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中国的抗战引起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关注,1938年1月,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同两位助手,带着一架特勃里大摄影机、两架手提埃姆摄影机和两万米胶片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四万万人民》纪录片。1938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摄影师吴印咸乘坐周恩来的轿车,来到汉口中山公园大门西侧的僻静处。他此行的目的是前来接受伊文思赠送的一台埃姆手提摄影机和两千尺胶片。凭着这台摄影机和为数不多的胶片,延安电影团的袁牧之和吴印咸等人在延安拍摄了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最初的片段,适时地把一个真实的延安、真实的八路军介绍给了中国和世界。

与此同时,在大后方的进步电影人,在香港的夏衍、司徒慧敏、蔡楚生以及在上海“孤岛”的阿英、于伶等人,相继拍摄了《中华儿女》、《长空万里》、《好丈夫》、《塞上风云》、《白云故乡》、《孤岛天堂》、《前程万里》、《木兰从军》、《葛嫩娘》等电影,坚持着电影的抗战。

民主意识与民族电影(1932—1949)迎接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可是,中国人民盼望的“和平、民主”的社会并没有出现。物资短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在电影界,国民党接收了上海、南京、北平、广州的所有电影机构和产业,垄断电影发行、放映和胶片器材。同时,根据《中美商约》,美国影片重新占领中国市场。从日本投降到上海解放的四年里,放映美国长短片1896部之多。1946年,在首轮上映的383部影片中,国产影片只有13部。

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电影人用摄影机书写着自己的答案。战后复原返乡的人潮还未平息,一部部反映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的鸿篇巨制就开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影片,将民族解放的历史洪流与中国大众的道德图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观众的心灵慰藉和民族的影像史诗。

解放战争的号角,让上海的电影人在白色恐怖中看到曙光,他们用电影表达着百姓的心声,影片常借人物之口说出类似“黑暗就要过去了,天就要亮了”这样的双关语,观众对此心领神会。昆仑影业公司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陆续推出了《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进步电影。同时,为了占住拍摄经费和摄影设备,阻止国民党政府戡乱电影的制作,孙瑜开始了影片《武训传》的拍摄工作。在香港,进步电影人也拍摄了《珠江泪》、《鸡鸣早看天》等影片。

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电影人在唤醒大众的同时,还创造了无愧于世界影坛的电影经典。文华影片公司的导演费穆,制作了一部为后人所称道的影片《小城之春》。这位学贯中西、才华卓著的学者型导演,在他的影片中始终浸润着传统文化意境与古典美学精神,追求着独具意趣的中国民族电影风范。

正当国统区电影人为迎接曙光奋力拍片的时候,从苏联归国的袁牧之和从延安来的吴印咸、田方、陈波儿、钱筱章等人来到长春,与当地地下党一起领导了第一批人民电影的生产。满映,曾经是日寇在东北建立的亚洲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第一部木偶片、第一部科教片、第一部短故事片、第一部动画片、第一部译制片和第一部故事片纷纷告捷,东影成为新中国人民电影的摇篮。

与此同时,东影派遣了新闻摄影队跟随解放大军浴血奋战,记录下一幕幕胜利的凯歌。苏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派遣摄影队跟随解放的脚步,记录下可歌可泣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五彩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在中国城乡受到广泛的欢迎。

上海解放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国民党在上海的电影机构被接管,成立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并且联合长江、昆仑、文华、国泰等十多家民营电影公司,在新的天地里迈开新的脚步。

1949年7月2日,一个个衣着朴素的身影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中华全国文艺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大军终于会师了!

中国电影曲折执著的前行(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要求电影工作者努力创作“工农兵电影”,决定通过电影这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为创立崭新的国家形象服务。就这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一直喊了20多年,也真切地实行20多年。

1949年4月,国家电影局在北平宣告成立,任命袁牧之为首任局长。同月,东影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亦告摄竣。这两件大事共同构筑起了一块时代电影和电影时代的醒目标志。

一部创作于延安时期的歌剧《白毛女》,迅速被提上了拍摄日程。新中国刚刚建立,更加广泛的土地改革运动要在全国范围展开,而这个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思想主题的戏剧,为土地改革起到了激励民心的作用。当喜儿的扮演者田华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时,这里已经聚集了615名由东影厂、华北电影队和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厂等三方面人员组成的电影专业人员。人力、物力的汇集,使这里成为新中国电影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1951年3月,在全国20个城市举办了国产新片展览月,放映了《桥》、《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等26部新片,观映踊跃,盛况空前。周恩来总理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而《中华女儿》、《赵一曼》更是走出国门,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得奖。与此同时,民营电影公司也创作了《我们夫妇之间》、《关连长》、《武训传》、《我这一辈子》等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脱下军装不久的新闻电影摄影师们,再次换上了军服。他们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电影工作者多次赴朝慰问子弟兵,并以最大的激情在以后几年间,创作出《上甘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等等银幕经典。

当新闻电影摄影师们还在朝鲜战场拍摄的时候,一批反映民族解放的影片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南征北战》以史诗性的画面语言,表现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成为后来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楷模。此后,《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一部又一部革命战争影片的出现,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

新社会的新生活,带给电影人新的创作激情。每一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电影人在感受新生活气息的同时,都在寻求着投身革命和建设的创作表现。1954年,影片《南岛风云》在海南岛开拍。在旧社会擅长扮演“交际花”、“阔太太”的上官云珠,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演变,终于找到了扮演“工农兵”人物形象的感觉。在她的前后,张瑞芳、孙道临、冯喆、蓝马、刘琼、赵丹、白杨等诸多明星,也在经历着转型中的艰难和体会着“新生”后的欣喜。

1956年,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由桑弧导演的故事片《祝福》公映了。《祝福》不仅开创了新中国电影改编名著之风,引发了《家》、《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许多优秀电影的拍摄,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此前,桑弧完成了一部在中国外交史上常被提及的著名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1954年4月的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在招待电影大师卓别林时,用西方人能明白的比喻告诉他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新中国刚刚成立,东影就在简陋的录音棚里开始了对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译制。1954年下半年,中国公开放映了一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1956年,又先后举办了“日本电影周”、“法国电影周”、“苏联电影周”、“埃及电影周”及“南斯拉夫电影周”。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各国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中国电影增加了一个特殊的片种——译制片,一批以声音塑造人物形象的电影人受到了观众的追捧。

1957年4月11日,文化部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隆重举办了一次颁奖大会,奖励1949—1955年摄制的包括香港电影在内的69部优秀影片和481位电影工作者,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电影的评奖。

沸腾的时代,迎来了1959年,全国上下都在以各种方式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再次被激发。1959年9月,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直接参与下,文化部从当年完成的82部故事片中选出35部参加国庆十周年的新片展览月,继而最终确定了国庆十周年18部献礼片,其中《林家铺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万水千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等影片,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时代精神与民族风采、现实内涵与艺术审美的结合,从而标志着新中国电影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中国电影风雨中的收获

1960年秋,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个摄制组来到东北山沟元茂屯,拍摄影片《暴风骤雨》。正值困难时期,缺少足够的粮食,但拍摄工作在忍饥挨饿中进行着。时隔四十多年,导演谢铁骊依然记得当年小酒馆里唯一的下酒菜“伊拉克蜜枣”,还有每天一成不变的副食“黄豆炒咸菜”。这时的中国电影人不仅要承受粮食短缺造成的饥荒,还遭受着胶片进口急剧减少、电影生产物资匮乏的困难处境。然而,物质的匮乏并不能阻止精神的彰显,“一寸胶片一斤粮”成为电影人的口号,大家自觉地节约胶片和相关生产资料。

随着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施行,电影界也开始全面的调整。1961年6、7月间,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强调尊重艺术规律,坚持“双百”方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1962年初,“22大”电影明星的评选和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群众性评奖,使电影与观众更加贴近了。

人民需要艺术,农村需要电影。在一切为人民的思想指导下,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其中农村放映队9835个,电影观众人次从1949年的4700万发展到1965

年的46亿3千万。尤其是轻便的16毫米放映机,让偏远乡村的农民得以足不出户就看到电影,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传奇。

与此同时,还建立起了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的洗印厂、胶片厂。电影工业也具备相当规模,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等设备。在电影创作、理论研究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962年6月,艺术之都巴黎掀起了中国热,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第4届法国安纳西国际美术电影节获得大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逐渐显露,富有民族特色的美术片在国际影坛一展风采,更增添了中国电影人的信心。

1963年前后,《甲午风云》、《李双双》、《农奴》、《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独立大队》、《舞台姐妹》等一大批优秀影片的出现,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个创作高潮。但是,不久开始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大批优秀影片被迫停止上映。一时间,中国电影界万马齐喑,新片的摄制也被迫停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观众只能看到《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三部影片,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畸形的文化现象。

经历“文革”的人应该对这段话并不陌生:“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中国人的电影享受仅此而已。“文革”的混乱,也不可避免地波及香港,曾经拍摄出众多优秀影片,为华人电影在东南亚和世界影坛争得一席之位的“长、凤、新”电影公司,也少有佳作问世。

严格地说,十年“文革”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空镜头”,《创业》和《海霞》“事件”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们所体现的是广大电影工作者对“四人帮”

文化专制的奋力抗争。当这两部影片的主创人员为影片向国家最高领导人申述的时候,艺术与政治之间的界线已经彻底消逝。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人们为敬爱的周总理送行的悲壮场面。但是,在“四人帮”的强压之下,影片不能公开放映。“四人帮”倒台之后,这部名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的纪录片在全国放映时,中华大地一片哀恸。

1977年新春的第1天,文化部电影局批准重新放映过去拍摄的国产故事片,解放前后“两个十七年”间拍摄的经典之作,逐渐从禁锢了十余年的牢笼里挣脱出来,重见天日。“复映片”的诞生和出台,让中国观众重新回归了对中国电影的认知和热爱。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新时期新电影新产业(1979—2005)的反思与突破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的旗帜在中国社会张扬,电影事业也获得二次解放。20多年来,中国电影人努力奋斗,创作出一部部艺术精品,震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1979年春天的风,吹拂着艺术家们的脸,大家为走过了严冬而庆幸,也为新春的来临而歌唱。开放带来多元的认知,观众不再满足于电影里的假、大、空,电影创作者也在寻求突破之路。同样是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小花》和《归心似箭》已摒弃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对人性的关照和情感的诉求。《婚礼》、《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电影,使中国观众从银幕上体验到久违了的亲情和爱情。这一年,全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

然而,十年的创伤岂可一日抚平,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着全面的反思。这时,一部名为《天云山传奇》的影片在浙江西部山区开拍了,曾经拍摄出《红色娘子军》的谢晋,在影片中将以往凸显的政治冲突,演变成在政治大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和情感历程。与此同时,另一部相同主题的影片《巴山夜雨》也在三峡的客轮上演绎着。中国电影人在拨乱反正的旗帜下,用电影进行着可贵的思考。在1981年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中,这两部作品让评委们难以取舍,最终以并列的形式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当广州青年摆起“雅马哈鱼档”的同时,伴随着游走街头的四喇叭收录机,飘来了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歌声。大多数中国内地观众被这歌声深情陶醉,但并不知道它是台湾影片《小城故事》的主题歌。海峡两岸多年的阻隔,使双方的了解严重不足。当台湾大导演李行的影片《汪洋中的一条船》在祖国大陆公开放映时,观众对台湾百姓的生活,有了具体的认知和真切的认同。

长期的禁锢造成了内心的郁结和创新的冲动,呼唤着电影观念的变革,一个多彩的电影表现时代即将来临。1980年4月5日,20多位中青年导演在北京的北海集结,他们立下誓言:“发扬刻苦学艺的咬牙精神,为我们的民族电影事业做出贡献,志在攀登世界电影高峰。”于是,这个后来被约定俗成地称作“第四代导演”的群体,开始了银幕上一系列的电影语言革新。《沙鸥》、《邻居》、《城南旧事》、《人到中年》、《小街》、《我们的田野》、《人生》、《老井》等影片,很快对第四代导演的承前启后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新时期新电影新产业(1979—2005)“第五代”力量

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四个毕业生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他们是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一年后,他们与同班同学陈凯歌一起,先后拍摄了“第五代”的宣言之作《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这两部在电影语言上与以往中国电影有着“断代”般的巨大差异的影片,震撼了中外影坛。

1984年,建国35周年,共和国中止多年的国庆大阅兵再度举行。在这重大历史时刻,一群“第五代”电影人,把他们的摄影机对准了阅兵仪式。一部《大阅兵》,表达了新一代电影人对一个时代的热忱。在山东高密,《黄土地》的摄影师张艺谋种下了300亩红高梁。高梁红了,一部充满生命力量的《红高梁》也收获了“金熊奖”。

一时间,“第五代”电影人将中国电影的影响力扩展到西方。尽管在一些影评家和中国观众看来,陈凯歌和张艺谋电影里的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第五代导演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深刻展呈,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另一种现象也在第五代导演身上上演,《孩子王》不仅在戛纳电影节得到一个专门颁发给冗长乏味影片的金闹钟奖,还在国内遭遇了6个拷贝的惨绩。更加悲惨的是《晚钟》,竟然创下了零拷贝的纪录,即便是在获得“银熊奖”后,也只卖出一个拷贝。

这一切为中国电影敲响了警钟。怎样才能让影片叫好又叫座呢?中国电影面临市场难题。

1982年6月初,一部名为《少林寺》的影片公映。观众争先恐后,全国城乡电影院门庭若市,当代中国电影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商业娱乐片的力量。在市场的浪潮中,商业娱乐片如鱼得水。电影人触摸到中国观众的心理期待,也看到了大众化和市场的潜力。到1989年,娱乐片占国产电影的75%,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概念开始形成。

新时期新电影新产业介绍历史事件与个人生活

当1978年出品的《大河奔流》把毛泽东的形象搬上银幕时,虽然严重地存在着概念化的问题,但毕竟是领袖人物在银幕上出现的第一次,扮演他的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此后,北影“四大帅”之一的成荫以恢弘的气势为我们展

示了“西安事变”的历史真实。但是,《西安事变》的创作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对领袖人物塑造的概念化,显得十分拘谨。一些台词甚至来源于党史文献。

1989年元旦,广电部、财政部联合下文,对每部耗资200万以上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每部耗资150万以上的重大现实题材影片,提供重大故事片资助基金。明确的政策导向和相当的资金支持,使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影片《开国大典》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优秀作品,这部影片不仅在思想和历史观上颇具深度,在历史人物的描绘上更具突破性尝试。同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投拍了反映解放战争的历史巨片《大决战》。拍摄地点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参加拍摄的群众达15万人次。人民解放军的五个军区和海空部队、陆军航空兵的20多个军级单位、30多个独立师团,共13万人参加,累计达330万人次。在《大决战》制作成功的基础上,《大进军》、《大转折》再次展开了解放战争的全景画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电影人并没有忘记曾经对中国民众产生重要影响的英雄们,《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等影片的拍摄,使英模的事迹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主要题材。虽然从新中国电影的草创以来,英雄始终是电影的主题,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时的叙事和表达方式更加人性化,也更加自觉地采用前期策划和市场运作。

1992年,张艺谋隐藏起他的摄影机偷拍的方式完成了影片《秋菊打官司》。把乡土社会中的习惯与现代法制社会的冲突,以极端执拗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每天清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时候,电影人也把《香魂女》、《被告山杠爷》、《警察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搬上丁银幕,展现了各类小人物的真实生活。

据统计,1992年中国电影产量170部,现实题材的创作达到60%。现实主义题材成为这一时期银幕的主旋律。

新时期新电影新产业介绍产业化的道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以VCD为代表的影碟技术普遍流行,由此带来的资讯快速流通和个人化欣赏模式的转变,使得观众的欣赏需求变得难以捉摸。但是,电影放映始终寻求着市场的春天。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各大电影厂在获得经营自主权的同时,直面变化万千的电影市场。一个地区只有一家发行公司的垄断形式被打破了,一些个体放映员也把电影放映的市场化理念推广乡间。

1994年11月12日,美国影片《亡命天涯》在中国的6大城市率先公映,中国观众与世界同步看到了最新的国外大片。国外片商觊觎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打开了紧闭多年的大门,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今,人们从惊呼“狼来了”到“与狼共舞”,从“万人空巷”到“波澜不惊”,进口分账大片的概念已为市场所接受。

1999年,当中国第一个专业电影频道以CCTV一6的呼号开播,并为电影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电视电影的同时,紫禁城公司与冯小刚合作,也在内地打出了贺岁片的招牌,《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在电影市场上连年取得超过进口大片的票房佳绩。一时间,贺岁片为中国观众增加了一项贺岁迎新的新内容,也为吸引观众重返影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国产电影份额不断上升,好莱坞电影的神话不断破灭,国产电影屡屡获得国内市场的单片票房冠军。2002年,《英雄》2亿6千万;2003年,《手机》5600万;2004年,《十面埋伏》1亿5千3百万,《张思德》5000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确立,电影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业属性不断加强。从计划经济下的电影业衍生出了市场经济下的电影产业从封闭的电影系统,衍变为开放的电影行业。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已经在电影影片、电影企业、电影产业链三个层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其目的就是要适应中国电影产业生态环境的变化,满足观众的需求,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产业化改革大潮冲卷着束缚中国电影发展的道道壁垒,2004年,海外资金参与国产影片制作的禁区被打破,一批具有科学的经营理念、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规范的管理措施的现代影城和技术公司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在中央政府优惠政策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和电影资金进入内地,创作了《天下无贼》、《功夫》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初步形成了“两岸三地”共同打造国产影片的新局面。数字技术日趋完善,数字化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电影产业的火车头。

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发展年。在中影集团和上海、长春、西安、潇湘等电影集团全面转制的基础上,新画面、世纪英雄、华谊、保利、横店、万达、博纳等一批新兴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形成了国营、民营和海外资本共同投资国产电影的新格局,彻底改变了国营企业独撑国产电影生产的历史困境。多主体投资带来了国产电影的多品种选择和多样化发展。中国电影呈现出千山林立、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艺术概论》知识点

《艺术概论》期末考点 1 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和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 艺术中典型、意境与意象的异同 典型、意境和意象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三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意象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的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意境与意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和意象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三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3 艺术创作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其具体内容是:(1)艺术积累 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4艺术批评的功能 (1)对受众: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对创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对艺术学: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5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早有联系,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当代社会,就是艺术与科学共同飞速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与科学又是对立的。例如在本质上,科学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而艺术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 (2)从当前情形来看,科学对艺术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首先,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了新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的诞生,电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次,现代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让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如电脑音乐的出现,就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最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也促进了二者自身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就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6对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解 (1)一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带有普遍性本质共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的,所以,人们又会有“陌生”感;(2)比如阿Q,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又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3)正是典型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

专题练习之中外影视史综合练习

影视编导艺考专题练习之中外影视史 第一部分中外电影史(50分)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1、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是() A、金棕榈奖 B、金鸡奖 C、金马奖 D、金熊奖 2、拍摄《月球旅行记》等作品的梅里爱是世界电影创作的先驱者,他是下列哪个国家的电影创作者() A、美国 B、英国 C、俄罗斯 D、法国 3、下列哪部电影作品不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的() A、《广岛之恋》 B、《罗生门》 C、《七武士》 D、《乱》 4、《中国合伙人》的导演同时还导演过下列哪部影片() A、《甜蜜蜜》 B、《青蛇》 C、《甲方乙方》 D、《饮食男女》 5、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导演是() A、王家卫 B、李安 C、陆川 D、张艺谋 6、下列哪部电影的导演是中国电影导演冯小刚() A、《菊豆》 B、《无极》 C、《甲方乙方》 D、《喜宴》 7、下列哪一个不是第二代导演() A、郑君里 B、费穆 C、谢晋 D、蔡楚生 8、电影《霸王别姬》的原著作者是() A、刘恒 B、王朔 C、安意如 D、李碧华 9、以下哪位不是诗意电影的代表() A、费穆 B、孙瑜 C、让雷诺阿 D、阿伦雷乃 10、以下哪部电影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三战”电影之一()

A、地雷战 B、南征北战 C、地道战 D、重亲谈判 11、以下哪部电影没有民国影后蝴蝶参演() A、野草闲花 B、歌女红牡丹 C、铁扇公主 D、火烧红莲寺 二、填空题(每空一分,总分30分) 1、1913年,__________、张石川等人拍了一部稍有简单情节的短片 《》,这可以说是中国故事片摄制的开端。 2、1934年由蔡楚生导演拍的的《》以两个渔家孩子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农村和城市非常广泛的社会生活图景。 3、1937年,由赵丹、周璇主演的《马路天使》导演是___________,影片还留下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和。 4、1932年,电影剧作家________以1931年波及长江流域16省的大水灾为背景,创作了尖锐揭示农村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电影剧本《狂流》,成为左翼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 5、《小城之春》曾分别被中国两代导演搬上银幕,分别是和。 6、华语电影三大奖分别是、、和 。 7、第三代导演,以拍摄名著改编电影为长,导演了电影《林家铺子》的是 8、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导演拍的,由京剧大师担任主演。 9、散文诗式的电影《城南旧事》由导演,透过小女孩英子的视点,讲述了一段老北京的旧事。作品的原作者是。 10、影片《早春二月》的导演是,是根据的《二月》改编而成。 11、1981年拍摄彩色故事片《沙鸥》的著名女导演是_____________。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全部知识点精编版教学内容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全部知识点 精编版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 一、微电影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微”时代到来的原因有哪些。 2:微电影创作要遵循哪些特点。 3:微电影在广告中的运用。 1.1 微电影制作概述 ●电影一诞生就是从微电影开始的。 ●短片的分类: 1、微短片 3-4分钟 2、短片 8-15分钟 3、中短篇 15-25分钟 4、长短片(中片) 30-40分钟 ●一、“微”时代的到来 1、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压力过重;碎片时间、快信息、轻阅 读。 2、技术支持、网络平台、移动终端、手机电信。 3、DV技术的普及,出现“草根”电影,全民制作。 4、大量传媒学院诞生,学生大量短片作业

5、大量微电影评奖、评论活动,推动微电影发展,并从草 根、走向精英化。 ●电影是用影像来讲故事的艺术 ●二、微电影创作、生产、发行出现井喷状况 (2010-2013三年时间) 2011年:200部 2012年:井喷大发展 2013年:中国最大的微电影门户网“唯象网”373部类型比例: 纯艺术表达76% 广告17% 吐槽恶搞5% 城市宣传片2% 艺术表达中的类型比例: 剧情 33% 亲情 27% 爱情 24% 喜剧 9% 励志 8% 青春 5% 动画 4% 科幻 3% 惊悚 3% MV 2% 动作 1% ●三、微电影定义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 期”制作(1-7天)和“微(超小)投资”的视频类短片,可以单独成篇,也可以系列成剧。 ●四、对定义的补充和修正 1、播放平台拓宽到电影院。 2、时间调整为30秒-9分钟。 ●五、微电影的特点 1、微电影是以电影的名义,因此具有一般电影的美学特质。 2、借新媒体兴起之风,从小作坊发展成一股浪潮;快读、易 读、轻读。 3、入门门槛极低,从草根到全民合作,投资小、灵活、便 利、回报快,使电影从象牙塔艺术,降落到“下里巴人”。 4、成本低:短、小、快。 5、全国传媒学院几千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组织评论’评 奖,使微电影走向专业化、艺术化。 6、商业利益,企业需求,激励微电影的发展,中小影视公司 将微电影作为主要的挣钱手段。 7、微电影传播性、多样性、主体全民性、播出的开放性,使 微电影具有无穷生命力。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03511中外电影史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课程代码:0351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外电影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考者应掌握中外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各种流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导演,具体了解著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并进行电影语言的分析。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古典电影,主要介绍了电影的诞生、从无声到有声、古典电影形态的确立及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第二部分是艺术电影,主要介绍了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到法国的新浪潮与左岸派。第三部分是新主流电影,主要介绍了新好莱坞与新德国电影。第四部分是民族电影,主要介绍了亚洲的日本电影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史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主要介绍1896年中国电影的诞生。第二部分是30年代电影,主要介绍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和中国的左翼电影运动。第三部分是战时与战后,主要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是“十七年”中国电影,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我国电影的十七年发展轨迹及艺术特点。第五部分是“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主要介绍这一非常时期的电影现状。第六部分是是“新时期”中国电影,重要介绍这一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新浪潮及代表导演和作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中外电影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2、理解各个时期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典型的电影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美学流派的形式与风格; 3、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电影作者和电影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 4、在编年研究的范畴内,突破国别界限,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家和创作者进行相似分析研究。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视听语言、影视概论等。视听语言是一门研究视听媒介及其语言艺术的课程,影视概论是介绍影视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本性、掌握影视语言,了解影视发展历程、分析影视艺术作品,更好地掌握中外电影史。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外国电影史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世界电影的起源与早期电影的表现。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掌握卢米埃尔、梅里爱与早期电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电影的起源(一般) 1.识记:电影发明的科学原理 2.理解:视觉滞留,摄影术和放映术的发展 (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次重点)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2)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篇 一、绪论 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 一、早期电影发展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 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 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

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翼电影运动 (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 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 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几个特点: 题材现实 人物鲜明 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 重视电影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 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 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等。 3)重视影像造型。 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考研真题详解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考研真题详解 2021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电影历史及理论》考研全套 目录 ?全国名校电影史考研真题汇编 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预售]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常江《影视制作基础》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 试看部分内容 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摄像基础 一、填空题 1电视摄制方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EFP电子现场制作方式; ESP电子演播室摄制方式查看答案 2摄像机无带化存贮介质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光盘;硬盘;存储卡查看答案 3按图像质量档级分类摄像机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广播级摄像机;专业级摄像机;家用级摄像机查看答案 4持机方式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固定机身方式;徒手持机方式查看答案5电视摄像的拍摄要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平;稳;准;匀查看答案

6三角形机位布局可有三种基本变化,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外反拍;内反拍;平行三角形布局查看答案 7摄影通常称为______,是用______为工具,用______绘画。 【答案】照相;照相机;光查看答案 8传统摄影是一个______过程,影像存储在______上。 【答案】光化学;感光片查看答案 9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本质上的不同点是:传统摄影是______过程,数码摄影是______过程。 【答案】光化学;光电查看答案 10目前,数码摄像机所使用的存储介质是______、______、_____ _、和______。 【答案】磁带;光盘;闪存;硬盘查看答案 11随着数码摄像机存储技术的发展,目前市面上数码摄像机依据记录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数码摄像机、______数码摄像机、______数码摄像机和______数码摄像机等。 【答案】专业;DVD;硬盘;高清查看答案 12液晶显示器不仅可以做取景器,还可以用以拍摄效果的______和各种信息的______。 【答案】回放;显示查看答案 131024*768分辨率的像素是______万,1280*1024分辨率的像素是______万。 【答案】100;130查看答案

电影史发展历程

电影史发展历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百家讲坛之五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演讲人:高二十一班田圆圆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1895年12月28日,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1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

广播电视编导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艺术技巧 答:是作家、艺术家提炼素材,提示题材意义,安排作品结构,运用语言、线条、色彩、体积、音响等材料塑造形象、运行艺术传达的手段和能力,是艺术作品内容得以有效表现、作品艺术性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 2.细节 答: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 3.漫画 答:以简练的手法直接表露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绘画,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习惯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和形式,有较强的讽刺、歌颂、抒情、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并善于表达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讽刺与幽默见长。 4.古典音乐 答:泛指过去时具有典范意义或有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 5. 人物类专题片 以记叙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从凡人到伟人,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他们的人生命运,生活状态、思想情感、道德情操,卓越贡献为主的电视专题片。 6.电视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分析评论等。消息包括动态新闻和综合新闻。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和述评新闻。通讯包括一般纪实性通讯、新闻故事、访问记和散文体通讯。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7. 事件类专题片 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奇、特殊的事情,注重展现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具体生活情状的电视专题片 8.电影时空的特殊性 电影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电影作为时空艺术区别于单纯的时间艺术,也区别于单纯的空间艺术,而且还区别于其他时空综合艺术,其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时空综合性,即它是一维时间二维空间的特殊三维艺术。 二观点辨析 1.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答:题中所述观点正确。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2)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3)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

中国电影史纲要(近代)

1897年5月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在上海礼查饭店进行。 雷玛斯建立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控制半个中国放映网的大型企业一一?雷玛斯游艺公司。初创期中国电影(1905-1922年) 早期中国电彫(1922-1930年) 发展期中国电影(1930-1937年) 战时中国电影(1937~1945年) 高峰期中国电影(1945-1949年) 一、初创期 1.1905年,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同时也是中国电影认左的起始原点一一《左军山》 (任庆泰) 2.丰泰现象一一1905年北京,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丰泰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所拍摄 的一系列,以京剧名角、名戏为主题的影片,包括《左军山》、《艳阳楼》、《白水滩》等。 3.民族影业的生成,中心由北京转为上海,经历了“贴附”带“附设”两个阶段。 4.1909年,中国(上海)最早的外资制片公司一一亚细亚公司成立。 5.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新民公司拍摄)。 6.“形制”是指影片的本数,四本以下为短故事片,四本以上为长故事片。 7.张石川、管海11金创立幻仙彫片公司,将文明戏《黑籍冤魂》改编为电影: 《黑籍冤魂》中已经有了实景、景别、剪辑意识的体现。 &新民公司:上海,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三等组建,《难夫难妻》:华美公司:香港,黎北海、黎民伟、本杰明?布拉斯基组建,《庄子试妻》。 (“黎式兄弟”黎民伟、黎北海) 新民和华美为中国制片业迈出的第一步,形制均为贴附于外资运作的企业。幻仙公司同样也是贴附性企业. 9?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形制已经是附设性机构,区别于新民、华美、幻仙之处在于,已是民族真正的、有一定规模的自资企业。代表作:京剧艺术片《天女散花》《春香闹学》,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中的《阎瑞生》《红粉骷髅》,长故事片《荒山得金》《莲花落》。代表人:任彭年、陈春生、廖思寿、杨小仲。 10.1926年,商务活动电影部脱离附设性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 二、早期中国电影 1.早期中国电影是民族影业最具活力的自主发展阶段。 2.“体现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大繁荣”,标志: 1)制片公司的出现; 2)影片数疑增加,短片向长片转化: 3)行业开始形成并走向细分; 4)美学风格开始形成; 5)原初类型开始岀现(古装片、武侠片、武侠神怪片)。 3.早期影业格局"三大四小”一一制片业形成了以明星、大中华百合(1925合并)、天一为首,长 城、神州、上海影戏、民新为辅的格局(此格局为自由市场性质的)。同时电影业完成短故事片到长故事片的转化。 4.明星影片公司:1921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洪深: 代表作《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玉梨魂》《空谷兰》;以“家庭人伦苦 情”见长 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邵醉翁、高梨痕; 代表作:《忠孝节义》《女侠李飞飞》《立地成佛》: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2006-08-02 10:44:45) 转载 分类:生活总在别处 一篇发表在《大众电影》上的旧文,就算普及电影史知识。 不过如今看看觉得自己的选择难免偏执,黑白片多了些几乎占了一半,而把《悲情城市》排出在外就是自己的大失误了。昨夜又看《悲情城市》,感觉到好电影真正的力量。 以下是原文—— 什么是电影的影响力?电影不同于其他所有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事物,电影作为一种涉及人文、社会、历史、宗教等多个重大领域,集强大视听功能于一体,利用最为形象与直接的语言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体形式,其可能的影响力之广之深之远可谓无所能及。电影的影响力给电影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电影创作新的可能性,它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还有我们自己。它开创新的电影风格并使之成为潮流,它直接促成了新的文化思潮、新的时尚潮流。以此为标准,我们从1905年至今创作的中国电影中选取了10部,这就是我们评出的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电影作品。 1,《神女》 《神女》是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一方面源于其内容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精湛的艺术质量。这是一部重视电影的视觉艺术因素,运用得也相当成功和影片。在这部影片中,银幕的视觉形象不仅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叙事手段出现,而且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电影美感。《神女》的视觉造型虽保留了早期电影的基本风格,但与此时的大量影片比,仍透露出一种真实,朴素的清新气息,吴永刚很注意环境和人物造型的融洽自然,反对脱离剧情和人物片面追求造型的形式美。同时他又很注重画面造型与电影的剪接和蒙太奇的运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简洁鲜明的画面形象成为影片叙事和表现中的有力手段。并且还在某些地方大胆试用了一些不做完整的空间交待的处理方法,尝试直接以最有表现力的画面展开段落,造成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对于光影、构图等手段的某些有明显戏剧性目的的应用,也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影片创造的一种真实朴素而又凝炼鲜明的视觉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高三文综知识点考点总结

高三文综知识点考点总结 对于文科生来讲,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复习起来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点、考点一目了然,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总结文综知识点,方便大家复习。 政治:建立大知识框架 一、有针对性地复习 一些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十一五规划、神舟六号等重点、热点问题是应知应会的,也是高考中必须反映的,这就要求在复习中,关注社会重、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二、抓好基础知识、建立知识框架 在假期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建好知识框架。 在看课本时,既要粗看也要细看。粗看是把书本由厚变北,整理出知识框架,用一定线索把各章节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细看是把书本由薄变厚,在前面宏观把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对这个框架进行丰富补充,把它充实起来。 大知识框架的建立,是为了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级处理,将每一级知识点放进一张知识网络中去,形成一张完整的知识框架。如何对知识点进行分级处理呢?举个例子,我国国家对内职能四方面属于第一级知识点,那么经济职能中的四个目标、公共服务职能两方面为第二级知识点,公共服务职能中,创建良好社会环境中包括维护社会治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三方面内容可以视为第三级知识点。假如把政治学科所有知识点都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制作一份最完备层次最清楚的知识结构图,将五本书彻底读薄了,知识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在第二轮复习时就有了最有效的武器——知识框架。 第二个过程,就是把书读厚。对照自己的知识框架,再翻一遍书,看一看哪一个知识点遗漏了,哪一个知识点只注重了前两级知识点而忽视了第三级知识点,都要及时补充。读厚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找联系点,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可以以某种方式在单科内部其他章节或跨越三科找到相对应的联系点,如政治常识中的以人为本,在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等知识点中都能找到相关叙述。 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做一定练习题,这样可以查漏补缺,强化巩固。练习题不必多做,宜精做,首先把老师指定的单元练习类作业认真完成,重点在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然后按照章节顺序做一些专题高考题,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规范,有利于培养严谨的学科解题能力。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在家里复习最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在复习当中,要注重对政治课采劝过电影的方式来复习,不断地利用零碎时间回忆自己所复习过的知识,这样的复习方式符合记忆规律,效果比较好。 地理:应重视十抓 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定、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非凡轻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把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抓归纳求规律 从非凡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明、.doc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特点,首先,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特别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其次,中国电影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影响。第三点,中国电影由于其产生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其月中国的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紧密的联系。第四,与世界电影艺术和技术发展相比,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平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最后,在中国电影中,各个艺术创作部门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1932) 上海许园的杂耍游乐场推出了西洋影戏,这时关于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记录。 中国电影有着独特的放映方式,这种茶楼戏院式的放映方式延续了很多年,直到一战后,美国的多集唱片输入中国,才有了专业的影院。这种茶楼戏院式的放映方式,一方面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好奇,并给电影的推广带来便利,但是同时,这种方式也是早期的电影一直处在停滞阶段,而且不利于电影的长期发展,并且会对从影带来不利的影响。 早期外国影片输入中国,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这近代的色情文化和近代人的性的潜力,兑换成经济价值而博的巨利的”把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形象展示给中国观众,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影人早期模仿的对象。很多有识之士面对此种情况,充分认识到了电影的重要性,也就刺激了他们拍摄中国影片的愿望。 中国最初试拍的都是戏剧片,不仅因为戏剧片本身有很好的故事性,相对来说更加容易,也是因为戏剧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自电影的诞生,便于民族文艺有了不解之缘。 那个时期,商务印书馆是主要的电影出版机构,出品了很多的戏剧片,其中,为梅兰芳拍摄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张石川和郑正秋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是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电影公司,这种公司不仅自己拍摄影片,而且还承揽为小公司制作影片或是租赁场地,但是,公司并没有自己的院线,采取出售拷贝和出租分成的方式发行影片。 这种电影公司,是当时那个时期所特有的产物,虽然为早期的电影产业积累了资本,但是并没有自己发行公司,也就不能效仿好莱坞的垂直整合的模式,不能发行影片,使得在混乱的时期电影的收益得不到保证,并且在当时的内乱时期,混乱的局面也使得观众减少,并且不能保证票房,因此也就使得电影的再生产出现了危机。 影戏是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取代。由此可见,中国电影在开始时期,和戏剧有着多么深刻的联系。 明星,天一,联华在30年代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力量,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郑正秋——“他不懂电影技术,有的是人生的阅历和舞台经验”。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收丰富的创作养料。 张石川更注重创作上的商业性,尤其特别善于利用情节的起伏控制观众的情绪,造成较强烈的剧场效果。 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 影戏电影大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的外衣,并且创作原则上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作品中戏剧元素影响深远,但是如果没有很深的戏剧造诣,是不可能轻易获得成功的。 中国当时混乱的国内局势给市民电影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土壤,市民电影在艺术上并没有太多的追求,更多的是商业性上的娱乐,取材于文明戏,但是更多的是把文明戏中消极的因素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百家讲坛之五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演讲人:高二十一班田圆圆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1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其中间展现了中国人聪明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将此次讲坛容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一)襁褓中的中国电影:(二)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三)在废墟中歌唱的中国电影:(四)建国后中国电影的30年:(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艺术:(六)九十年代中国电

《动画概论》知识点总结

Chapter1 动画概论 1、动画的定义:动画片是一种以“逐格拍摄”为基础的基本摄制方法,并以一定的美术形式作为其内容载体的影片样式。 2、动画的本质:(1)创造性的塑造各种造型并赋予各种形象及符号以生命力;(2)创造性的应用“动的语言”,(3)用各种千变万化的动作来表述一切事物;创造性的表达人们可能持有的任何思维。 视觉暂留原理: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人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3、动画的特征:(1)动画是画出来的电影;(2)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艺术;(3)动画是假定性艺术;(4)电影语言是决定动画片质量的关键;(5)动画的幽默;(6)夸张变形是动画的法宝;(7)拟人化的手法 4、动画的假定性:(1)画面表现形象的假定性;(2)画面表现动作的假定性;(3)画面表现环境的假定性;(4)画面表现摄影的假定性;(5)画面表现形式的假定性。 5、动画的夸张性:(1)创作上的夸张:情节的夸张、构思的夸张、造型的夸张、形态的夸张。(2)制作上的夸:张动作的夸张;物理性夸张;速度夸张;变形。 6、动画的分类: 按传媒类型:影院动画、电视动画、网络动画 按工艺类型:手绘动画、定格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 7、影院动画的特点 (1)选题:有自编也有改编,多取材于经典文学作品。 (2)结构:①与戏剧相似: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冲突多为正与邪的二元对立 (3)人物:具有典型性、层次性 (4)音乐:具有感染力的主题曲 (5)画面:大多采用数字技术 Chapter 2 动画及其艺术形式 1、动画的镜头特点:(1)利用分层来表达纵深感(2)多采用散点透视 2、动画的光效特点:(1)多采用柔和的光效(2)戏剧化的光效(2)分明暗 3、动画的表演特点:(1)采用仿真表演(2)程式化的表演(戏曲、歌舞剧)(3)偶类片中仿真与艺术的结合。 4、单线平涂:通过勾勒线条,然后在线条围成的区域内填色的绘制工艺。 5、动画题材的特点:(1)具有地域特色(2)题材走向两个极端:纯取艺术,放弃叙事;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