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课程标准解读

《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课程标准解读

《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课程标准解读
《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课程标准解读

《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课程标准

标准编码:CZYJB/CS-580201/08-06-2013

一、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机电方向)专业。

学时:96学时。

二、制定依据

1.教育部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教育部教高【2010】8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4.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5.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6.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㈠课程的性质

《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机电方向)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本课程包含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两大方面内容,与采煤机械的生产设计、煤矿井下工作面的生产组织管理等领域密切相关,是与煤机制造业和煤矿机电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㈡课程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液压系统的认识和其应用的了解,对当代煤矿常用采煤

机械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具备煤矿机电工种的理论基础,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知识上的准备,是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㈢前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在《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专业课程。

四、课程设计

㈠课程设计依据

依据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煤矿机电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本课程。

㈡教学内容选择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适用够用好用为原则,包括液压传动知识与采煤机械两大部分。而采煤机械的内容主要是井下设备,如采掘机、液压支架及掘进设备。本课程内容上偏重实际应用,对理论知识的研究则以够用为度。教学内容会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积极更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液压及采煤机械的知识。

五、课程目标

㈠知识目标

建立液压传动的概念,掌握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认识液压传动系统组成;

认识常用液压泵(齿轮泵、柱塞泵、叶片泵)的类型、工作原理和组成,认识不同类型液压泵(单向定量泵、单向变量泵、双向定量泵和双向变量泵)的职能符号;

了解常用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的功能和特点,了解其组成和应用,认识其职能符号;

掌握各种类型的液压控制阀的功能和特点,如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和方向控制阀。掌握各种液压阀的作用及其职能符号;

掌握液压系统的基本回路,了解其回路的作用和特点,掌握分析液压系统的方法;

了解滚筒采煤机的工作原理及总体结构,了解其使用条件和工作方式,认识常用的采煤机(MG400/920-WD)的结构组成和工作特点;

了解液压支架的工作原理及总体结构,了解不同类型的支架的使用条件,认识常用的液压支架(ZY35B)的结构组成和工作特点;

了解常用掘进机(EBH120)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对其类型和结构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其它的井下设备。

㈡能力目标

具有分析液压系统原理图的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液压传动系统图并实现一定的功能;

能够懂得常用采煤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其组成有清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能力;

能够懂得常用液压支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其组成有清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能力;

能够懂得常用掘进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其组成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能力;

㈢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自我提升、开拓创新的能力。

六、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设计及课时安排

《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教学活动设计及课时安排

序号项目

名称

工作任务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设计

学时

分配

一项目一:

液压传

动的基

本知识

任务1:认识液压传

动的实际应用、基

本原理和系统组

成。

能够明白液压传动

的工作原理;能够

说出液压传动系统

的构成;知道液压

传动的优缺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

先讲清理论,再通

过课件加深学生对

液压传动基本组成

和原理的理解。

2

项目二:

液压元

件及工

作液体

任务1:了解常用液

压泵的类型、工作

原理,画出不同类

型液压泵的职能符

号。

能够说出液压元件

的分类和功能;能

够说出齿轮泵、叶

片泵和柱塞泵的工

作原理及使用条

件,泵的主要工作

参数的意义;能够

说出液压马达和液

压缸的类型、工作

原理及职能符号;

能够掌握方向、压

力、流量控制阀的

工作原理和功能作

用,能够认识其职

能符号;能认识滤

油器、蓄能器、密

封件的安装、功能、

采用多媒体教学,

本项目知识点多,

多利用多媒体让学

生认识液压元件的

名称、结构、作用、

职能符号。同时在

实验室进行液压元

件的认识学习。

4

任务2:了解常用液

压缸和液压马达,

画出液压缸和液压

马达的职能符号并

计算液压缸力的大

小。

4

任务3:了解常用液

压控制阀的类型、

工作原理、参数及

应用,掌握常用液

压阀和组合阀的功

能及职能符号。

10

任务4:了解液压系统辅助元件及其应用,并会画液压辅助元件的职能符号。类型及职能符号;

能够说出工作液体

的型号、参数及适

用场合。

4

任务5:了解液压系

统常用油液及其性

能指标,了解常用

工作液体的选择和

使用

2

项目三:液压传动系统任务1:认识并掌握

液压系统中的主回

路和基本控制回

路,能够分析回路

的功能作用及控制

方式,并能进行压

力分析。

能够认识液压系统

原理图中的职能符

号;能够明白液压

系统原理图中职能

符号的作用;能够

综合分析常见的液

压系统的工作过

程。

采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不同的液压系

统图让学生对压

力、方向、流量控

制回路有个了解,

同时在实验室进行

相关回路的操作。

10

二项目一:

滚筒采

煤机的

一般结

构与组

任务1:了解滚筒采

煤机的工作原理及

总体结构,了解其

使用条件和工作方

式。

能够说出采煤机的

一般结构组成;能

够理解采煤机的工

作方式;能够说出

采煤机的类型及相

关参数的含义;能

够了解采煤机的截

割部工作原理及结

采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图片、动画进

行采煤机相关部件

的讲解。

4

任务2:了解滚筒式

采煤机的截割部的

结构组成。

4

任务3:了解滚筒式采煤机的牵引方式、特点及结构组成。构组成;能够了解

采煤机的牵引方式

及牵引部的结构组

成;能够了解采煤

机调高机构、防滑

装置、灭尘和电缆

拖移装置的结构。

4

项目二:典型采煤机的结构任务1:认识MG400

/930-GWD采煤机的

结构特点及工作参

能够了解MG400/93

0-GWD采煤机的型

号含义及相关参

数;能够说出MG40

0/930-GWD采煤机

的结构和功能特

点,了解其液控和

电控系统;能够初

步掌握MG400/930-

GWD采煤机的操作

和检修。

采用多媒体教学,

先讲清理论知识,

再通过现场教学的

形式让学生认识采

煤机。

4

任务2:掌握MG400

/930-GWD采煤机的

操作和一般故障处

4

项目三:采煤机的选型及检修任务1:对采煤机日

常使用维护及检修

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

能够说出采煤机常

见故障及故障的排

除方法;能够说出

采煤机保养维护的

要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实际例子,来

分析和排除故障。

4

三项目一:

支护设

任务1:认识单体支

护设备,了解单体

支护设备的种类和

应用特点。

能够明白支护设备

的功能作用和应用

场所;能够说出单

体支护设备包含的

采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课件让学生对

支护设备有个了

解,同时现场教学,

4

任务2:认识切顶支柱和滑移顶梁支架的工作过程和原理。设备名称;能够理

解液压支架的移架

推溜的工作过程;

能够说出液压支架

的种类和相应的结

构特点;能够理解

液压支架的液压系

统图;能够掌握液

压支架的检修和故

障排除方法。

加深学生对支护设

备的理解。

2

任务3:认识液压支

架型号及意义,了

解液压支架的分类

和应用特点。重点

掌握液压支架的结

构,工作过程和液

压原理。

10

任务4:了解液压支

架的选型,了解日

常使用维护和检修

的方法

2

项目二:乳化液泵站任务1:了解乳化液

泵站的功能作用,

了解其结构组成和

工作原理,熟悉其

主要的工作参数

⒈能够明白乳化液

泵站的作用

⒉能够说出乳化液

泵站的结构组成。

⒊能够分析乳化液

泵站的液压系统原

理图

⒋能够掌握一定的

乳化液泵站的检修

和故障排除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

现场教学。

4

四项目一:

巷道掘

进机械

任务1:认识常用的

巷道掘进机的设备

类型、工作原理、

主要参数及应用范

围,重点了解掘进

机的结构组成。

⒈能够说出巷道掘

进机械设备的功能

与作用。

⒉能够理解巷道掘

进机的工作方式。

⒊能够说出巷道掘

进机EBZ260的结构

特点

⒋能够分析EBZ260

掘进机的液压系统

⒌能够知道EBZ260

掘进机保养和维护

的要点

⒍能够认识了解连

续采煤机的结构和

工作方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

现场教学。

8

任务2:对掘进机日

常使用维护及检修

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

2

项目二:

钻孔机

任务1:认识常用的

钻孔设备,了解其

工作原理、主要参

数及应用

⒈能够说出钻孔机

械的功能作用

⒉能够理解钻孔机

械的工作方式

⒊能够理解钻孔机

械的结构和工作原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

现场教学。

2

七、教学实施建议 ㈠教师要求

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高校教师职格证。

专业、学历要求:具有机械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液压传动和机械工程的专业知识。

㈡教学环境要求

要有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实训室,设备主要有液压实验台、各种控制阀工业产品及实验用阀门、具有采煤机械实物或模型等。

㈢教学方法建议

尽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示范教学、分组讨论、引导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㈣教材选用

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如:

《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 朱真才主编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也可选用其他类似教材或自编教材

㈤教学资源

项目三:

装载机

任务1:认识常用的

装载设备,了解其

主要参数及应用特

点。

⒈能够说出装载机械的功能和作用 ⒉能够说出装载机

械的种类和工作方

式。

⒊能够理解扒斗式、蟹爪式及铲斗式装载机的结构和工作特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

现场教学。

2

教学实施设备基本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各班有多媒体教室,学院建有液压传动和采煤设备实验实训室。

㈥考核与评价

基于本课程的教学特点,重点考核学生对5个项目的完成质量,建立职业化的综合考评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考核内容包含下面三部分:

1.基础理论考核

基础理论采用闭卷法考核,主要考核公差配合基本理论和机械测量基本知识(占70%)。

2.实际操作考核

考核学生对实际生产零件各几何量独立进行测量方案设计、实施测量,处理测量结果并判断零件的合格性的能力(占10%)。

3.职业素质考核

包括课前准备,课后仪器护理,环境维护,上课回答问题、实操表现、出勤环节等(占20%)。

八、附加说明

1.本标准由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制定并解释。

2.本标准制定人:陈亮,李旭昱

3.本标准审核人:王东平

4.本标准批准人:

5.本标准于2013年9月1日发布并执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新课标解读)2020版语文专题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5 琥珀新课标改编版_11-15

识字游戏 一起来捡松脂球 琥珀怒吼挣扎一番 松脂渗出澎湃嗡嗡

词语解释 挣扎:竭力支撑或摆脱。文中指蜘蛛和苍蝇被淹没在松脂里,无法摆脱。暴风雨中,小草拼命 地挣扎。

澎湃: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文中指波涛汹涌,席卷了海里的泥沙。 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像一条摇摆飞腾的金龙。

1.这块琥珀是由什么形成的? 2.透过琥珀能推测出什么? 3.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 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 形”?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读完后你有哪些疑问呢?你能自己试着解决吗? 提出问题,试着解决

几万前:松脂球默读课文,整理思路:松树上苍蝇和蜘蛛蜘蛛要吃苍蝇,松脂滴落,包裹了两只小虫几万年后:琥珀 化石松脂球变成了 地点:主角:事件:渔民的儿子被捡到琥珀的特点和科学价值这块琥珀奇异在哪些地方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可见,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电影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可见,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电影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自2012年以来,中国观众平均观影人次增长显著,但在2018年仍仅为1.2次/年,依然远远低于成熟市场观众人均观影次数。 基于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电影在线观看影视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重要性的认识和研究,对于促进影视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影视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种双向流动的趋势正在影响着全球电影产业格局。根据美国电影协会数据,2017年,在中国电影市场回暖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电影票房收入为40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了4.4%,增速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但2018年,尽管全球电影票房收入再创新高,但增速再次下滑至1.5%。,而拉美地区尽管近年来增长迅速,但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在全球电影业中仍处于从属位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高中通用技术《了解控制》教学设计

《了解控制》教学设计 龙东南联合体第九次教研活动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中通用技术《了解控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控制》是广教版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四章控制与设计的第一节内容。本节是控制与设计的了解性内容,是学习控制与设计全章的导入和基础。 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了解控制的涵义,并对控制的一般性分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感受控制技术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就对控制有所了解,但还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内涵中去理解控制,从而更加清楚的体会到控制普遍存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并调动学生对控制及其设计的兴趣,引起他们的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相对基础但很重要,而且有些知识点难于理解,内容多半以概念为主,因此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案例来创设情境,从而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一)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有关要求,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控制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区分控制系统的类型。 (开环控制、闭环控制、手动控制、自动控制)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控制系统实例,明确不同类型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控制技术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了解控制、研究控制的热情与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控制的定义、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区别。 依据:理论的理解直接关系着能力的提升 2.难点:学会控制系统的分类。 依据:各种控制系统的本质区别稍难理解。 举例、分析、归纳、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导课:从日常说法:控制情绪、控制温度、控制病情等导入。 设计意图:将知识生活化,从而易于直接切入本节内容主题。 (二)、研习新课: 一)、控制 1.多媒体演示不同领域的控制实例:古希腊的神殿门、神舟飞船、投掷飞镖、温 室大棚;学生列举生活生产中控制的实例,教师提问:如果世界上没有控制,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时间跨度、不同领域的控制实例让学生感受控制是普遍存在的,学生举例,拓展思路,通过教师的问题,感受控制技术的重要性。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 、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使用的是文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

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2-4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第一文库网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物理、历史、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90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教学与评价案例1 :基于螺旋式上升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案例主题: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常规技术要求的系列试验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对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多项常规技术要求进行技术试验的过程,能读懂相关的技术标准,学会识读技术图样,选择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开展试验,并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2. 经历简易风洞设计和制作过程,学会运用系统、结构等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简易风洞方案设计。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风洞模型,并进行测试和优化。 3. 经历技术试验数据分析和运用的过程,确定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技术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体悟人技关系,形成规范、安全的技术意识。 二、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 1. 教学准备。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样品若干、量具、弹簧秤、塑料板、轴流风机、电动机等。 2. 课时安排:5 课时。见表1。 表1

附录 │ 91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项目情境。 2012 年的一天,某省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曾发生过一起相当惨烈的 车祸,2 人死亡, 10 多人受伤,原因之一就是缺了这么一块小牌子。 交警说: “三角警告牌体积较小,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容易被司机忽 视。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三角警告牌, 它对于安全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三角警告牌在车辆发生故障抛锚时, 被放置于车子后方, 以提醒后面的 来车注意安全。不合格的三角警告牌对交通安全起不到多大的警示作用。 那么,合格的三角警告牌是什么样的呢?如何辨别和选购合格的三角警 告牌产品呢? (二)确定技术试验内容。 组装三角警告牌。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用三角 警告牌》( GB 19151—2003)(以下简称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熟 悉形状和尺寸、离地间距、结构稳定性、抗风稳定性、形状的视辨性 等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三)选取样品进行技术试验。 1. 检测形状、尺寸及离地间距(试验 1) 问题情境 1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角警告牌外形各异, 见图 1, 但基 本上都具备了三角形的特征。它们符合标准吗? (1)阅读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附录 A 的图样,填写形 状、尺寸和离地间距等技术要求及国家标准数据。 图1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呼唤教育改革二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二重视语文教育的丰盛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三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S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五兼顾例外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严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 (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详尽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中小学信息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卓顶精文2019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 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 件/工具的应用 技能 体验信息活 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 问题意识敢于尝 试的创新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 现特长 拓展+提升 初步具备一技之 长 自主选择综 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 养,改进方案, 动手创新 ↓↓↓↓↓ 高中专业学习和 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 业发展 信息→知识 →智慧 某一技术门 类的设计、制作、 创造

通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通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陈明义 我教通用技术课程近一个学期,相比与其他学习领域的较为成熟的的课程,这门课程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特别是那些通用技术专职教师,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的实践研究中去。因此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己的探索或摸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近一个学期的实践过程中,真的有太多的困惑,遇到太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结起来细说如下: 一、课程专业知识缺乏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最缺乏的是课程专业知识,许多人对通用技术课程性质、理念还不够理解。在我看来,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学科更高的素质和更为广泛的知识面,精通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大部分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是从担任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及近年非师范招考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的教学工作的教师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很多教师把通用技术理解为劳动技术的延续,对于通用技术新提出的“技术素养”的内涵的理解还不够系统。象本人是学计算机的,对于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也理解不够,更不用说技术课程的教材教法了,还说什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半桶水。 二、保障体制不力 通用技术普遍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多数教师是因为学校缺少相应专业的教师,而是在学校支配下不太情愿才教通用技术,少数教师是因为有一些技术方面的专长和兴趣,他们同意上这门课;只有极少数教师是看到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看到了教材,认为自己很喜欢并能胜任这方面的教学,成为通用技术教师。由于通用技术课程尚未有教师评价的标准、职称评定问题也尚待解决、相应的教学教研机制也有待完善。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没有高考的支持,各级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相对而言不重视通用技术课,进而不重视通用技术教师。很多教师对于教材、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总觉得力不从心、不感兴趣或不能胜任的工作,缺乏动力是不可避免的,象我们学校通用技术教师的待遇与音体美教师是一样的,学校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就是期中考试也惟独没有通用技术。 三、角色转变困难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高度综合性的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通用技术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教师转型而来,他们如何转型?他们能否胜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最基本的指导纲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都不去仔细研读,不去深究课程的理念、目标,不去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层涵义。通用技术教师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各不相同,在理解课程内容上,一些从科学学科转型而来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从劳动技术学科转型而来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中理论知识偏多、动手实践部分较少;有工科背景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中的技术内容不够专业、系统。教学过程都或多或少带着原从事学科背景的烙印,很多时候将通用技术上成物理课、创作发明课、劳动技术课等。象我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建议说让我把通用技术课上成信息技术课,但我总感觉这样不妥,信息技术这门课已经开设了,同时作为通用技术老师我上信息技术总觉得很别扭,更不用说很多信息技术老师还经常把学生拉到计算机房上课呢。 四、课程资源匮乏 通用技术的教学决不是单一模式的,应该是丰富的、开放的、多元化的。现在很多小的中学只有一位教师任教,不能在校内进行同伴互助。有些教师希望能有现成的教学案例,指导他们教学。他们只有课程标准、教材,又不去充分阅读、加深理解,由于是新实施的教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8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8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