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知识归纳

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ing]犀兕[xi si]鼋鼍[yuan tuo]鲋[fu]鱼文梓[zi]

楩[pian]楠长[zhang]木

B 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文轩“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

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 字音:畎[quan]鬲[ge]敖[ao]傅说[yue]

B 词语: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

一词多义:

①之:的。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接. 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鱼我所欲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A 字音:蹴[cu]

B 词语:“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一词多义:

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

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翻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4、《庄子》故事两则——《惠子项梁》《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

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

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A 词语:止:栖息。于是:在这时。全:完全,确实是。

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动词,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

A 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

③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

④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

⑤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词多义: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

②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

③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惧有伏焉。

④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

⑤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

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

词语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

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凭什么作战?”

②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分之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原文:忠之属也。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⑤原文:公将驰之。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

倒装句:

原文:何以战?(应为:“以何战”)

译文:凭借什么作战?

6、《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概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将各国史料收集起来编纂而成的。这部史书后经汉代的刘向重新编校,得33篇,定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言论活动,以及他们进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计、良策、佳言、善行,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A 词语:

一词多义:

①孰:谁,我孰与徐公美;仔细,孰视之。

②美: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窥镜;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古今异义:

①讽:古: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用含蓄的话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讽刺)

②修:古:长。(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进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运动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圆。(今齐地方千里)

今:某一区域,空间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闻:古: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词语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于徐公。(“以”后边省去了“我”)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人)对皇上没请求的。

③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赏。

7、《愚公移山》

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en]垣[yuan]曲箕畚[ben]始龀[chen]穷匮[kui]

B 词语: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

今:已经。

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7、《诗经》两首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A字音:雎鸠[jūjiū]窈窕[yáo tiáo]好[hǎo]逑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左右芼[mào]之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huí]白露未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归纳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1. 分类方法 分类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分别归类。分类时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 以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进行分类为例: (1) 按颜色分类: ?? ? ?? ? ?紫红色:高锰酸钾黄绿色:氯气白色:氧化镁 氧气、醋酸无色:氯化钠、硫酸、 (2) 按状态分类: ?? ? ??、高锰酸钾固态:氯化钠、氧化镁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此外对物质还可按照溶解性、导电性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 物质按组成的分类 (1)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成为氧化物。氧化物 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 无机化合物:由除碳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O 、CO 2、碳酸、碳酸盐的 结构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也被列为无机化合物。 (3) 有机化合物:指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 (4) 物质分类图

???????????????????????? ??? ???? ? ?????????? ??????????????????????混合物 盐碱酸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合物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纯净物物质 3. 金属与非金属物理特性的比较 人们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金属的独特性质,如密度、外表、价格等来选择使用金属。如金具有光泽好、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可做金饰品;铜的导电性好,可用做导线。

4. 分类的主要原则 (1) 每一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如果分类不依据统一的标准,容易犯分类 重叠或分类过宽的错误,尤其是在连续分类的过程中,如果不遵守这一规则,将会使分类陷入混乱之中。 (2) 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各子项必须有全异关系, 不允许出现交叉或从属关系。 (3) 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如将单质划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两类就错了, 因为单质还有稀有气体单质。 5. 物质的鉴别(Ⅰ) 物质的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区别它们各是什么物质。物质鉴别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厨房用品)味道、溶解性等均可作为物 质的鉴别依据。 (2) 化学方法:根据物质的特征、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的方法。如氧气能使带 火星的木条复燃,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l -与AgNO 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等。 (3) 蔗糖、实验、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的鉴 别步骤示例: ① 首先观察物质的颜色,紫红色的固体是高锰酸钾,亮黄色的液体是色拉油。 另外有三种固体和两种无色液体。 ② 取三种固体各一匙,分别倒入烧杯中,每只烧杯里倒入20ml 水,搅拌,出 现蓝色溶液的,原固体是无水硫酸铜。 ③ 分别取另两种固体于蒸发皿中加热,易熔化的是蔗糖,不易熔化的是食盐(可 用化学方法鉴别蔗糖溶液和NaCl 溶液)。 ④ 取两种无色液体1mL-2mL 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 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冰醋酸。 6. 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 非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22SO O S 点燃 ===+

九年级全册政治知识点归纳

四、科学发展观 ★1、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地位: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注意:不是指导思想) 3、提出的依据:①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②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④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国情 ★1、我国的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国家。(基本国情之一) ★2、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其它特点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其它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衡。 ★3、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①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挥之不去的矛盾与问题,都与人口太多分不开。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②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4、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5、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①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③说服农村有实际困难、希望生两个孩子的夫妇实行适当间隔生育;④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做法由所在自治区或区(市)决定。 二、资源和环境国情 ★1、我国的资源国情(基本国情之一)从总量上看,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

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小国。 2、我国资源形势严峻的表现 ①从总量上看,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小国;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而日趋严峻。 3、造成环境问题的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汇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汇 一、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1、项为之强()《童趣》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一切乌有()《山市》 7、裁如星点()《山市》 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木兰诗》 11、满坐寂然()《口技》 12、止有剩骨()《狼》 13、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望岳》 20、略无阙处()《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4、才美不外见()《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6、其真无马邪()《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41、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50、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51、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52、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53、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二、古今异义 1、鄙:肉食者鄙。() 2、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3、但: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4、方:方七百里。() 5、故:故使人问之。() 6、股:两股战战。() 7、感激:由是感激。() 8、河:山河表里潼关路。() 9、何苦:何苦而不平。()10、居:①居十日()11、交通:阡陌交通。()12、开张:诚宜开张圣听。()13、可以:可以一战。()14、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5、绝境:()16、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7、虽:虽人有百手。()18、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9、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0、汤:滕人持汤沃灌。()21、无论:无论魏晋。()22、牺牲:牺牲玉帛。()23、再:一鼓作气,再而衰。() 24、识:默而识之。()25、走:双兔傍地走。() 三、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马说》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醉翁亭记》

新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册知识点归纳

2017新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册知识点归纳 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 短语总结: 1. good learners 优秀的学习者 2. work with friends 和朋友一起学习 3. study for a test 备考 4.have conversations with 与……交谈 5.speaking skills 口语技巧 6.a little 有点儿 7.at first 起初起先 8.the secret to......, .......的秘诀 9.because of 因为 10.as well 也 11.look up (在词典中等)查阅;抬头看 12.so that 以便,为了 13.the meaning of ……的意思 14.make mistakes 犯错误 15.talk to 交谈 16.depend on 依靠依赖 17.in common 共有的 18.pay attention to 注意关注 19.connect ……with ……把……联系 20.for example 例如 21.think about 考虑 22.even if 即使尽管纵容23.look for 寻找 24.worry about 担心担忧 25.make word cards 制作单词卡片 26.ask the teacher for help 向老师求助 27.read aloud 大声读 28.spoken english 英语口语 29.give a report 作报告 30.word by word 一字一字地 31.so……that 如此……以至于 32.fall in love with 爱上 33.something interesting 有趣的事情 34.take notes 记笔记 35.how often 多久一次 36.a lot of 许多 37.the ability to do sth. 做某事的能力 38.learning habits 学习习惯 39.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 40.get bored 感到无聊 41.be good at 在……方面擅长 42.be afraid of 害怕 43.each other 彼此互相 44.instead of 代替而不是 二.用法集萃 1. by doing sth 通过做某事 2.it +be+adj+to do sth 做某事是……的 3.finish doing sth 完成某事 4.what about doing sth?做某事怎么样? 5.try to do sth 尽力做某事 6.the +比较近,the+比较近越……,就越…… 7.find it+adj+to do sth 发现做某事 8.be afraid of doing sth 害怕做某事 9.help sb (to) do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10.practice doing sth 练习做某事 11.keep doing sth 一直做某事 12.be afraid to do sth 害怕做某事 13.begin to do sth 开始做某事 14.want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 15.need to do sth 需要做某事 16.remember to do sth 记得做某事 17.shoot 射(射着,射死等表结果) 18.shoot at(瞄准)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亚非文明与大河有关) ﹡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被称为文明古国的原因:出现了国家,最先进入了奴隶社会。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尼罗河) ﹡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 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③公元前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金字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胡夫→金子塔。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国王尊严的象征。哈佛拉→狮身人面像。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宣扬“君权神授”)。名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印度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嘴(婆罗门),手(刹帝利),腿(吠舍),脚(首陀罗)。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 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③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④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公元前2070年。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五、古代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 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6—2017九年级英语知识点归纳总结Unit1《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知识点 【短语归纳】 1. have conversation with sb. 同某人谈话 2. too…to… 太……而不能 3. the secret to… ……的秘诀 4. be afraid of doing sth./ be afraid to do sth. 害怕做某事 5. look up 查阅 6. repeat out loud 大声跟读 7. make mistakes in 在……方面犯错误 8. connect ……with… 把……和……连接/联系起来 9. get bored 感到厌烦 10. be stressed out 焦虑不安的 11. pay attention to 注意;关注 12. depend on 取决于;依靠 13. the ability to do sth.. 做某事的能力 【单元知识点】 1. by + doing :通过……方式(by是介词,后面要跟动名词,也就是动词的ing形式) 2. talk about 谈论,议论,讨论 The students often talk about movie after class. 学生们常常在课后讨论电影。talk to sb= talk with sb 与某人说话 3. 提建议的句子: ①What/ how about +doing sth.? 做…怎么样?(about后面要用动词的ing 形式,这一点考试考的比较多) 如:What/ How about going shopping? ②Why don't you + do sth.? 你为什么不做…?(注意加黑的部分用的是动词的原型) 如:Why don't you go shopping? ③Why not + do sth. ? 为什么不做…?(注意加黑的部分用的是动词的原型) 如:Why not go shopping? ④Let's + do sth. 让我们做…吧。(注意加黑的部分用的是动词的原型) 如:Let's go shopping ⑤Shall we/ I + do sth.? 我们/我…好吗? 如:Shall we/ I go shopping? 4. a lot 许多,常用于句末。如:I eat a lot. 我吃了许多。 5. too…to :太…而不能 常用的句型:too+形容词/副词+ to do sth. 如:I'm too tired to say anything. 我太累了,什么都不想说。 6. aloud, loud与loudly的用法,三个词都与“大声”或“响亮”有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数学)xx年12月 第二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形式:其中,是二次项,是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的方程,根据

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或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2、2、2 公式法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 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如果,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爱莲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多。2、益:副词,更。 3 、植:立。 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重。6、宜:应当独:7、只,仅 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英语知识点归纳

PEP九年级英语知识点归纳 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 重点:1. 学习并掌握用how来询问做某事的方式;2. 学习并掌握by+ving来表达做某事的方法。 难点:动名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知识点: ask for help 寻求帮助 work with sb. 和……一起工作 have conversation with 和……一起对话 main idea 中心思想 the secret to ……的秘诀 word by word 逐字 take time 花时间 word group 词组 body language 肢体语言 expressions on faces 脸上的表情 key words 关键词

as well 也 look up 查看 take notes 记笔记 practice doing sth. 练习做某事 pen pal 笔友 keep a diary 记日记 make mistakes 犯错 increase 增加;提高decrease 减少;降低practice with sb. 和……一起练习 depend on 依赖 whether or not 是否 pay attention to sth. / doing sth. 注意某事/做某事for a long time 很长一段时间 connect …with …把……和……连接起来write down 写下 mind map 思维导图 lifelong journey 终身的旅程

on one’s own 独自地 bit by bit 一点点 at once 马上,立刻 It’s 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 It serves you right. 你活该。 Use it or lose i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重点&难点:1. that, if whether 引导的宾语从句;2. 感叹句的学习和运用。 知识点: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 Spring Festival 春节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的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间隙;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实验中,二氧化氮被放在下面的目的: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2.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距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第二节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为焦耳。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材料、存在状态。 (3).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4)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说明物体内能增大; 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变化。例如:熔化、凝固、沸腾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1)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A.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B.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C、如图甲,引火仪内的棉花燃烧起来,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着火点,使棉花燃烧。 D、如图乙,瓶塞跳出时容器内出现白雾,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2)热传递: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不是温度,温度变化只是热传递的一个表现。 A、实质:内能的转移 B、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具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C、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如图,烧杯中的水不沸腾,因为没有温度差。 D、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做功与热传递的异同 相同点:由于它们在改变内能上的效果相同,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不同点:做功时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热传递时能量的形式不变。 4、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吸收热量(做功)。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量。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熔化、沸腾),内能也不一定增加(对外做功)。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熔化、沸腾),也不一定吸收热量(做功)。 5、内能的利用方式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 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 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 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 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 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 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 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 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打了胜仗 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 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 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 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 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 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击鼓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

温馨提醒:亲爱的学子,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今天的奋斗决定明天的辉煌!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父母的期盼,为了理想的学校,为了叱咤考场,笑傲中考,梦圆名校,你准备好了吗?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 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 重点:1. 学习并掌握用how来询问做某事的方式;2. 学习并掌握by+ving来表达做某事的方法。 难点:动名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知识点: ask for help 寻求帮助 work with sb. 和……一起工作 have conversation with 和……一起对话 main idea 中心思想 the secret to ……的秘诀 word by word 逐字 take time 花时间 word group 词组 body language 肢体语言 expressions on faces 脸上的表情 key words 关键词 as well 也 look up 查看 take notes 记笔记 practice doing sth. 练习做某事 pen pal 笔友 keep a diary 记日记 make mistakes 犯错 increase 增加;提高decrease 减少;降低 practice with sb. 和……一起练习 depend on 依赖 whether or not 是否 pay attention to sth. / doing sth. 注意某事/做某事 for a long time 很长一段时间 c onnect … with … 把……和……连接起来 write down 写下 mind map 思维导图 lifelong journey 终身的旅程 on one’s own 独自地 bit by bit 一点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 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 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 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 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1、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负责。(P2) 2、只有建立在责任和义务之上的人生才是坚实的人生,成熟的人生。(P2) 3、自从你走上自立的路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P5) ★4、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该做某些事。(P5) 5、责任的来源: ☆【广义】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狭义】责任可以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P5) ★6、对自己负责 (1)表现:a、在我们的人生之旅中,小到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b、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2)原因: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你就永远无法长大成人。(P9-10) (3)不负责任的后果:a、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如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受到谴责、受到法律的惩处,甚至无法长大成人。 b、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利于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7、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P11) 8、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P14) ★9.承担责任的意义: 【对个人】a、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P14)b、学会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P18) 【对社会】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P8) 典型例题 1.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的事例,让你感动的原因: (1)联系材料答具体原因(优秀精神品质); (2)理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勇于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 A、我们要感激这些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人。(感恩意识) B、我们要树立社会责任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持之以恒,全力以赴。 3.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有什么影响(意义)?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现代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构建和谐社会。

人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金属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第2节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3节比热容 1、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是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 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热机 1、热机:热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2、内燃机: 内燃机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①汽油机的气缸顶部是火花塞;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②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 柴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空气。 ③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柴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④柴油机比汽油及效率高,比较经济,但笨重。 ⑤汽油机和柴油机在运转之前都要靠外力辅助启动。 第2节热机的效率 1、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无关。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 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方米(J/m3)。 公式:①Q=qm 变形:m= Q q q= Q m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千克(J/kg);m—燃料质量——千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