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一节 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基因表达的概念(掌握)
1、基因:负载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包括由编码序列、非编码序列和内含子组成的DNA区域。
2、基因组:指来自一个遗传体系的一整套遗传信息。在真核生物体,基因组是指一套完整的单倍体的染色体DNA和线粒体DNA的全部序列。
3、基因表达: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但对于rRNA、tRNA编码基因,表达仅是转录成RNA的过程。
4、基因表达调控:基因表达是在一定调节机制控制下进行的,生物体随时调整不同基因的表达状态,以适应环境、维持生长和发育的需要。
人类基因组含3~4万个基因。在某一特定时期,基因组中只有一部分基因处于表达状态。在一定调节机制控制下,大多数基因经历基因激活、转录及翻译等过程,产生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赋予细胞或个体一定的功能或形态表型。但并非所有基因表达过程都产生蛋白质。rRNA、tRNA编码基因转录合成RNA的过程也属于基因表达。
二、基因表达的特异性(了解)
无论是病毒、细菌,还是多细胞生物,乃至高等哺乳类动物及人,基因表达表现为严格的规律性,即时间、空间特异性。生物物种愈高级,基因表达规律愈复杂、愈精细,这是生物进化的需要及适应。
基因表达的时间、空间特异性由特异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和(或)增强子与调节蛋白相互作用决定。
(一)时间特异性
概念:指按功能需要,某一特定基因的表达严格按特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又称阶段特异性。
在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到组织、器官形成的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相应基因严格按一定时间顺序开启或关闭,表现为与分化、发育阶段一致的时间性。
(二)空间特异性
概念:在个体生长全过程,某种基因产物在个体按不同组织空间或顺序出现。
基因表达伴随时间或阶段顺序所表现出的这种空间分布差异,实际上是由细胞在器官的分布决定的,又称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
在多细胞生物个体某一发育、生长阶段,同一基因产物在不同的组织器官表达多少是不一样的;在同一生长阶段,不同的基因表达产物在不同的组织、器官分布也不完全相同。
三、基因表达的方式(了解)
不同的基因对内、外环境信号刺激的反应性不同。按对刺激的反应性,基因表达的方式或调节类型存在很大差异。
(一)基本表达
管家基因:某些基因产物对生命全过程都是必需的或必不可少,这类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称之为管

家基因。
管家基因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视为基本的或组成性基因表达。只受到启动序列或启动子与RNA聚合酶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不受其他机制调节。
例如,三羧酸循环是一枢纽性代谢途径,催化该途径各阶段反应的酶编码基因就属这类基因。
(二)诱导和阻遏
有一些基因表达极易受环境变化影响,随外环境信号变化,这类基因表达水平可呈现升高或降低的现象。
1、可诱导基因:在特定环境信号刺激下,相应的基因被激活,基因表达产物增加,这种基因是可诱导的。
2、诱导:可诱导基因在特定环境中表达增强的过程。
3、可阻遏基因:在特定环境信号刺激下,如果相应的基因对环境信号应答时被抑制,这种基因是可阻遏的。
4、阻遏:可阻遏基因表达产物水平降低的过程。
可诱导或可阻遏基因除受到启动序列或启动子与RNA聚合酶相互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其他机制调节。这类基因的调控序列含有特异刺激的反应元件。
例: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这类基因的调控序列含有特异刺激的反应元件。
诱导和阻遏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基本途径。乳糖操纵子机制是认识诱导和阻遏表达的典型模型。
5、协调表达:在一定机制控制下,功能上相关的一组基因,无论其为何种表达方式,均需协调一致、共同表达,即协调调节。
四、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物学意义(了解)
(一)适应环境、维持生长和增殖
生物体赖以生存的外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所有活细胞都必须对外环境变化作出适当反应,调节代谢,以使生物体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细胞内某种功能的蛋白质分子有或无、多或少等数量变化则是由这些蛋白质分子的编码基因表达与否、表达水平高低等状况决定的。
(二)维持个体发育与分化
在多细胞个体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种类和含量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器官内蛋白质分子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调节细胞表型的关键。

第二节 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一、基因表达调控的多层次和复杂性(了解)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基因结构活化、转录起始、转录后加工及转运、翻译及翻译后加工等均为基因表达调控的控制点。转录起始是基因表达的基本控制点。
二、基因转录激活调节基本要素(熟悉)
(一)特异DNA序列
原核生物:——操纵子调控机制。
操纵子——编码序列+启动序列+操纵序列+其他调节序列
1、启动序列——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动转录。
共有序列:一10区——TATAAT,又称Pribnow盒(Pribn

ow box);
一35区域——TTGACA
共有序列决定启动序列的转录活性大小。
2、操纵序列:与启动序列毗邻,其DNA序列常与启动序列交错、重叠,它是原核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介导负性凋节。
3、其他调节序列:结合激活蛋白——介导正性调节。
真核生物:调控机制——编码基因两侧的DNA序列——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是指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A序列。
A、B分别代表同一DNA分子中的两段特异DNA序列。B序列通过一定机制影响A序列,并通过A序列控制该基因转录起始的准确性及频率。A、B序列就是调节这个基因转录活性的顺式作用元件。
不同基因具有各自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
共有序列——TATA盒、CCAAT盒等是顺式作用元件的核心序列,是真核RNA聚合酶或特异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顺式作用元件通常是非编码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并非都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5’端)。根据顺式作用元件在基因中的位置、转录激活作用的性质及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将真核基因的这些功能元件分为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等。
(二)调节蛋白
原核生物:分为三类:特异因子、阻遏蛋白和激活蛋白。
1、特异因子:决定RNA聚合酶对启动序列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
2、阻遏蛋白:可结合特异DNA序列——操纵序列,阻遏基因转录——介导负性调节机制。
3、激活蛋白:可结合启动序列邻近的DNA序列,促进RNA聚合酶与启动序列的结合,增强RNA聚合酶活性——如: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P)某些基因在没有激活蛋白存在时,RNA聚合酶很少或全然不能结合启动序列。原核调节蛋白都是一些DNA结合蛋白。
真核生物:基因调节蛋白又称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1、反式作用因子:转录调节因子由某一基因表达后,通过与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反式激活另一基因的转录。
2、顺式作用蛋白:有些基因产物可特异识别、结合自身基因的调节序列,调节自身基因的开启或关闭,这就是顺式作用。具有这种调节方式的调节蛋白称之。
大多数反式作用因子是DNA结合蛋白;还有一些真核基因调节蛋白不能直接结合DNA,需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DNA一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调节基因转录。
(三)DNA一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了解)
1、DNA-蛋白质相互作用:指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之间的特异识别结合(非共价结合)
2、二聚化:是指两分子单体通过一定结构域结合成二聚体,它是调节蛋白结合DNA时最常见的形式。只要具有适当的结构,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分子均可形成二聚体。
3、有一些

调节蛋白不能直接结合DNA,而是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间接结合DNA,调节基因转录,真核生物很常见。
因为不同的真核细胞中所存在的转录调节因子种类不同,即使有相同的因子但其浓度不同,所以同一基因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状态不同。
(四)RNA聚合酶 (了解)
DNA元件与调节蛋白对转录激活的调节最终是由RNA聚合酶活性体现的。启动序列/启动子的结构、调节蛋白的性质对RNA聚合酶活性影响很大。
(1)启动序列/启动子与RNA聚合酶活性:
原核启动序列或真核启动子是由转录起始点、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及控制转录的调节组件组成。对真核RNA聚合酶活性来说,除启动子序列,还与所存在的转录调节因子有关。
(2)调节蛋白与RNA聚合酶活性:
许多基因与管家基因不同,它们的基因产物浓度随环境信号而变化。这些基因都有一个由启动序列或启动子决定的基础转录频率,一些特异调节蛋白在适当环境信号刺激下在细胞内表达,随后这些调节蛋白通过DNA-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影响RNA聚合酶活性,从而使基础转录频率发生改变,出现表达水平变化。
诱导剂、阻遏剂等引起的基因表达都是通过使调节蛋白分子构象改变,直接(DNA-蛋白质相互作用)或间接(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调节RNA聚合酶转录起动过程。
原核生物特异因子σ可以改变RNA聚合酶识别启动序列的特异性,这是调节蛋白调节RNA聚合酶活性的实例。当细菌发生热应激时,全酶中通常的σ70被σ32所取代,这时RNA聚合酶就会改变其对常规启动序列的识别而结合另一套启动序列,起动一套基因表达。这就是所谓的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

第三节 原核基因转录调节
一、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特点(熟悉)
原核特异基因的表达也受多级调控,如转录起始、转录终止、翻译调控以及RNA、蛋白质的稳定性等,但主要发生在转录起始。概括原核基因转录调节有以下特点。
(-)σ因子决定RNA聚合酶识别特异性
原核生物细胞仅含有一种RNA聚合酶,在转录起始阶段,σ亚基识别特异启动序列,不同的σ亚基决定特异基因的转录激活,决定mRNA、rRNA和tRNA基因的转录。
(二)操纵子模型的普遍性
原核: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排列一起—→共同组成一个转录单位——操纵子,转录出一段mRNA—→翻译几种蛋白质。
在同一启动序列控制下,可转录出多顺反子mRNA(polycistronic mRNA)。原核基因的协调表达就是通过调控单个启动基因的活性来完成的
(三)阻遏蛋白与阻遏机制的普遍性
原核操纵子系统,特异的阻遏蛋白是控制原核启动序列活性的重要因

素。原核基因调控普遍涉及特异阻遏蛋白参与的开、关调节机制。
二、原核生物转录起始调节(掌握)
(一)操纵子:(operon)——原核生物的转录单位
概念:由一组原核生物结构基因加上其上游的启动子(promoter,P)和操纵基因(operator,O)组成。
结构基因 + 调控区(启动子、操纵基因)——→ 称之操纵子
(二)启动子:
1、概念:启动子是结构基因上游的能够结合RNA pol的DNA序列。
2、结构特点:是DNA序列
原核: 1) 长约60bp
2) -35区bp序列 TTGACA
3) - 10区: TATA 盒
3、功能作用
RNA pol的结合位点:启动转录作用。
强启动子(-35区、-10区)——转录能力强,常用于基因工程(人工组合强启动子)。
(三)操纵基因
1、概念:是位于启动子与结构基因之间,能与阻遏物结合,能抑制转录的DNA序列。
2、结构特点:
1)位于启动子与结构基因之间
2)不存在特殊序列,在不同的操纵子中,操纵基因的bp序列不同,能与不同阻遏物结合。
3、作用:结合阻遏物,阻止转录进行
阻遏物基因
启动子 操纵基因 结构基因
RNA pol 阻遏物



1)阻遏物:能与操纵基因结合,阻止RNA pol进行转录的分子。
2)阻遏物基因:能产生阻遏物的基因,有(i、R)。位于调控区上游较远的部位,远离结构基因,实际上为另一个操纵子控制。
当有阻遏物 ————基因关闭
负调控方式
当无阻遏物 ————基因开放
4、负调控方式:阻遏物受代谢物的作用
可分为:1)可诱导(Lac)代谢物可与阻遏物结合,能解除抑制——基因转录开放。
2)可阻遏(Trp)代谢物可与阻遏物结合,能促进抑制——基因转录关闭。
乳糖操纵子调节机制
(一)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1、结构: i基因 P O
阻遏基因 CAP 启动子 操纵基因 结构基因

1)结构基因:分解乳糖的三种酶,使乳糖分解,产生能量。
2)操纵基因
3)启动子
4)CAP
5)i基因:上游,产生阻遏物。
(二)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分解代谢)——可诱导调控
1、无乳糖存在时,阻遏物可以结合在操纵基因上—→阻止转录过程—→基因关闭
2、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与阻遏物结合—→阻遏物变构—→阻遏物不能结合操纵基因—→转录进行—→基因开放
可诱导调控的操纵子,其基因表达产物都是利用某种营养物的酶体系(分解代谢)
无营养物 ———— 相应基因开放
有营养物 ——— 细胞就没必要产生相应的酶。
(三)CAP的正性调节
1、调控机理:
i基因 CAP 启动子 操纵基因 结构基因

CAP:使分解代谢基因活化蛋白结合在启动子上游的CAP位点上。
CAP + cAMP —→复合物—→结合在CAP的结合位点上—

→促进RNA pol向前移动 促转录
2、调控意义
葡萄糖、乳糖同时存在时,葡萄糖先利用
1)有葡萄糖存在时,cAMP↓—→cAMP + CAP形成复合物↓,不能结合CAP位点上,
—→正调控作用↓—→乳糖操纵子不能表达。(虽然有乳糖存在,乳糖操纵子不开放基因)
2)无葡萄糖存在时,cAMP↑—→cAMP — CAP形成复合物↑—→正调控作用—→基因表达。
当有葡萄糖存在时,cAMP浓度降低,cAMP与CAP结合受阻,因此lac操纵子表达下降。
可见,对lac操纵子来说CAP是正性调节因素,lac阻遏蛋白是负性调节因素。两种调节机制根据存在的碳源性质及水平协调调节lac操纵子的表达。
lac操纵子的负性调节能很好地解释:单纯乳糖存在时细菌是如何利用乳糖作碳源的。然而,细菌生长环境是复杂的,倘若有葡萄糖或葡萄糖/乳糖共同存在时,细菌首先利用葡萄糖才是最节能的。这时,葡萄糖通过降低cAMP浓度,阻碍cAMP与CAP结合而抑制lac操纵子转录,使细菌只能利用葡萄糖。葡萄糖对lac操纵子的阻遏作用称分解代谢阻遏(catabolic repression)。lac操纵子强的诱导作用既需要乳糖存在又需缺乏葡萄糖。
三、原核基因转录终止调节(了解)
四、原核生物翻译水平调节(了解)

第三节 真核基因表达调节

环境信号传导——染色质活化——基因转录激活偶联网络途径是特定条件下(如刺激或应激)某种基因产物表达调控过程的核心途径。
—、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熟悉)
(-)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哺乳类动物基因组DNA由约3×l09 bp(碱基对)的核苷酸组成。大约有十多万个基因,其余80%~90%的哺乳类基因组可能没有直接的遗传学功能,这是真核基因组与原核截然不同的。
(二)单顺反子
由操纵子机制控制转录生成的mRNA是多顺反子。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即一个编码基因转录生成一个mRNA分子,经翻译生成一条多肽链。
(三)重复序列
重复序列及基因重组均与生物进化有关。某些重复序列发生在调控区,如转录终止区、衰减调控区及某些酶或蛋白因子结合位点,则可能对DNA复制、转录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因不连续性
真核结构基因两侧存在不被转录的非编码序列,往往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区。在编码基因内部尚有一些不为蛋白质编码的间隔序列,称内含子,而编码序列称外显子,因此真核基因是不连续的。不同剪接方式可形成不同的mRNA,翻译出不同的多肽链,因此转录后的剪接过程是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另一重要环节。
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熟悉)
转录起始仍是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最基本环节,而且某些机制是一样的。但在下述

方面与原核存在明显差别。
(-)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有三种,即RNA Pol I、Ⅱ及Ⅲ。每种RNA聚合酶由大约10个亚基组成,其中有些亚基是相同的,有些为特有的。例如,TATA盒结合蛋白(TBP)就为三种聚合酶所共有;对Pol II催化的mRNA转录来说,转录因子D(TFII D)起核心作用。
(二)活性染色体结构变化
当基因被激活时,可观察到染色体相应区域发生某些结构和性质变化。
1、对核酸酶敏感:活化基因一个明显特性是对核酸酶极度敏感,具体出现在调节蛋白结合位点附近。
2、DNA拓扑结构变化:几乎所有天然状态的双链DNA均以负性超螺旋构象存在。当基因活化时,RNA聚合酶前方的转录区DNA拓扑结构为正性超螺旋构象,而在其后面的DNA则为负性超螺旋构象。
3、DNA碱基修饰变化:处于转录活化状态的基因CpG序列一般是低甲基化的。
4、组蛋白变化:其中包括①富含Lys组蛋白水平降低;②H2A?H2B二聚体不稳定性增加;易于从核心组蛋白中被置换出来。③组蛋白修饰:修饰后使核小体结构变得不稳定。④H3组蛋白巯基暴露:系核小体结构变化引起。
(三)正性调节占主导
较大真核基因组广泛存在正性调节机制,其原因有二:
1、采用正性调节机制更有效: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在不适当位点出现特异结合序列机会增多,使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特异性降低。
2、采用负性调节不经济:在正性调节中,大多数基因不结合调节蛋白,所以是没有活性的;只要细胞表达一组激活蛋白时,相关靶基因即可被激活。
(四)转录与翻译分隔进行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及胞浆等区间分布,转录与翻译在不同亚细胞结构中进行。
(五)转录后修饰、加工
鉴于真核基因结构特点,转录后剪接及修饰等过程比原核复杂。
三、RNApolⅠ和polⅢ的转录调节(了解)
四、RNA polⅡ转录起始的调节(熟悉)
(一)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DNA序列,分子内相互作用,是DNA与DNA作用。
反式作用因子——蛋白质因子,蛋白质对DNA的作用,是不同分子间作用。
概念:
1、顺式作用元件:指调控区特有的参与基因调控的DNA序列。
2、反式作用因子:指能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影响基因转录调控的蛋白质因子。
顺式作用元件:真核——以正调控为主;原核——以负调控为主。
按功能特性,真核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为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
真核:以正调控为主,促进启动子 增强子——使基因表达;默子——使基因不表达。
1、启动子:
1)概念:指结构基因上游能结合RNA pol的序列。
2)结构特点:
① 200bp(原核生物60bp)
② 核心启动子:30区,TATA盒,7-10bp—

—控制转录起始的准确性及频率。
TATA盒是基本转录因子TFⅡD结合位点;由TATA盒及转录起始点即可构成最简单的启动子。
③ CAAT盒、GC盒(此两种序列不是必备,可缺1或2或顺序互换)可调节转录频率,提高转录频率。
④ 上游活化序列,由其它序列代替此两种序列。
2、增强子:决定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
1)概念:指真核细胞中能增强启动子转录作用的远方顺式作用元件。
2)结构特点:
① 约200 bp ;由若干功能组件——增强体组成
② 2个串联(重复)序列:72 bp 组成,核心:TGTGGAATTAG
3)作用特点:
① 远距离作用:1-4 kb (增强子可在启动子的上、下游或结构基因的内含子中),但必须与相应反式作用因子结合方可发挥增强作用。
② 无严格专一性:一种增强子可增强不同类型的启动子(包括原核生物)
③ 没有方向性:从5’→3’或3’→5’插入均不影响作用,启动子虽也增强转录,但无上述三个特点。
从功能上讲,没有增强子存在,启动子通常不能表现活性;没有启动子时,增强子也无法发挥作用。
3、沉默子:
1)概念:指真核细胞中能阻遏启动子转录作用的远方顺式作用元件——负性调节元件。
2)作用特点:其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二)反式作用因子
除少数顺式作用蛋白,大多数转录调节因子以反式作用调节基因转录。
1、转录调节因子(转录因子,TF)分类
按功能特性可将其分为两类:
① 基本转录因子——是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所必需的一组蛋白因子,决定三种RNA(tRNA、mRNA及rRNA)转录的类别。视为RNA聚合酶的组成成分或亚基,故称基本转录因子。对三种RNA聚合酶来说,除个别基本转录因子成分是通用的,如TFIID;而大多数成分是不同RNA聚合酶所特有的。例如TFIID、TFIIA、TFIIB、TFIIE、TFⅡF及TFIIH为RNA聚合酶Ⅱ催化所有mRNA转录所必需。
② 特异转录因子——为个别基因转录所必需,决定该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特异因子有的起转录激活作用,有的起转录抑制作用。前者称转录激活因子,后者称转录抑制因子。
转录激活因子通常是一些增强子结合蛋白;多数转录抑制因子是沉默子结合蛋白,因为在不同的组织或细胞中各种特异转录因子分布不同,所以基因表达状态、方式不同。
1、转录调节因子结构:三个功能域:(二级结构单位较集中区域)
2、DNA结合域:(DNA识别结合域)——主要、其中某些区域的结构形式能结合DNA。
3、转录激活域:
4、结合其它蛋白质的结合域:最常见的是二聚化结构域
① DNA结合域:60-100氨基酸;最常见的DNA结合域结构形式——锌指结

构(由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有2个Cys和2个His,4个氨基酸残基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顶角,与四面体中心的锌离子配价结合,稳定锌指结构。在Cys和His之间有12个氨基酸残基,其中数个为保守的碱性残基;)
类似的碱性DNA结合域还见于碱性亮氨酸拉链、碱性螺旋—环-螺旋结构的碱性氨基酸伸展。
② 转录激活域——由30~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③ 二聚化结构域——二聚化作用与亮氨酸拉链、bHLH的螺旋-环-螺旋结构有关。
上面介绍的各种功能结构形式都是最典型、最常见的,此外尚有一些独特的结构形式。
(三)mRNA转录激活及其调节
如:转录因子TF-2配合RNA polⅡ,转录mRNA。
TF-Ⅱ:分ⅡA、ⅡB、ⅡD、ⅡE、ⅡF、ⅡI ——协助RNA pol 结合启动子。
ⅡD ⅡA ⅡB polⅡ ⅡF ⅡE
TATA盒---—→ -—-----→ -—---→ -—---→ ----—--→ ---------—→ PIC
识别 稳定结合 促进 结合 解旋、解链 ATP酶提供能量
(TF-Ⅱ——相当于原核,σ因子)
真核RNA聚合酶Ⅱ不能单独识别、结合启动子,而是先由基本转录因子TFIID组成成分TBP识别TATA盒或启动元件,并有TAF参与结合,形成TFIID启动子复合物;TFIID是唯一具有位点特异的DNA结合能力的因子,在上述有序的组装过程起关键性指导作用。TBP相关因子也是细胞特异的,与转录激活因子共同决定组织特异性转录。
真核基因转录激活调节是复杂的、多样的。不同的DNA元件组合可产生多种类型的转录调节方式;多种转录因子又可结合相同或不同的DNA元件。在结合DNA前,特异转录因子常需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复合物。所形成的二聚体结合DNA的能力也不同,对转录激活过程所产生的效果各异,有正性调节或负性调节之分。这样,基因调节元件不同,存在于细胞内的因子种类、性质及浓度不同,所发生的DNA-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类型不同,产生协同、竞争或拮抗,调节基因的转录激活方式。
五、RNApolⅡ转录终止的调节(了解)
六、转录后水平的调节(了解)
七、翻译水平的调节(了解)
小 结

基因是指生成具有功能的转录体和蛋白质所需的DNA片段(反转录病毒RNA属例外);基因表达就是指生物基因组中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表达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特异性。某一特定基因随感染(细菌、病毒)或发育、生长(多细胞生物),其相应基因的表达严格地按时间顺序开启或关闭,即为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同时对多细胞生物而言,该时间特异性又与分化、发育阶段相一致,又称阶段特异性。而某种基因产物在个体按不同组织空间顺序出现,即为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因其表达产物的空间

分布是由细胞在器官的分布所决定的,故又称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的方式包括组成性表达、诱导和阻遏表达及协调表达。在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基因表达的意义在于为适应环境,利于生长和增殖;而在多细胞生物,除为适应环境、利于生长和增殖外,还有维持个体的发育、器官的分化的功能。
基因表达调控是在多级水平上进行的,包括转录起始、转录终止、翻译水平及RNA、蛋白质的稳定性等,真核生物还涉及染色体活化、转录后加工、翻译后加工等。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对转录起始的调控是基因表达的基本控制点,其中都涉及特异的DNA序列、调节蛋白和RNA聚合酶这3个要素。大多数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是通过操纵子机制调控的,操纵子结构中启动序列常为共同的或相似的序列,又称为共有序列,操纵序列一般与启动序列毗邻或接近,是原核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当操纵序列结合有阻遏蛋白时会阻遏RNA聚合酶与启动序列的结合或使RNA聚合酶不能向前移动,阻遏转录,介导负性调节。原核操纵子如乳糖操纵子上的CAP位点可结合CAP蛋白,使RNA聚合酶活性增强,介导正性调节。真核生物更为复杂,几乎普遍涉及基因两侧与表达调控有关的DNA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真核生物的调节蛋白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反式作用因子按功能分为基本转录因子、转录调节因子和共调节因子。反式作用因子其结构上至少包括两个不同的结构域:DNA结合域和转录激活域,很多反式作用因子还包含一个介导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域。与原核生物不同,真核RNA聚合酶Ⅱ不能单独识别、结合启动子,需依赖基本转录因子和特异转录激活因子的存在;基因转录激活过程就是形成稳定的转录起始复合物,方能真正启动mRNA转录。另外,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存在有DNA染色体水平的变化,正性调节占主导,翻译与转录分开进行及转录后修饰和加工等特点。
讲 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