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酮酸127-17-3

丙酮酸127-17-3

丙酮酸127-17-3
丙酮酸127-17-3

交替氧化酶与丙酮酸的相互作用

从产热斑叶阿若母中纯化的交替氧化酶与丙酮酸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交替氧化酶,作用机制,丙酮酸调节,酶的稳定性,二铁羧酸盐蛋白,产热作用摘要:植物离体线粒体的交替氧化酶活性被羧酸调控,但是反应和调控机制还不清楚。我们的研究表明,从产热斑叶阿若母肉穗花序中纯化的AOX蛋白对丙酮酸和乙醛酸敏感,对琥珀酸不敏感。缺乏丙酮酸时,AOX迅速的不可逆的失活,不管杜氢酸是否开始氧化,AOX 对杜氢酸不敏感。数据表明,丙酮酸能稳定AOX的活性构象,以单独地减少底物和产物的方式增加活性蛋白的数量,这丙酮酸对酶的表观最大速率的独特作用是一致的。 1、介绍 AOX是非电子激发的醌氧化酶,它位于高等植物、真菌和某些寄生虫(包括布氏锥虫和隐孢子虫)线粒体中。虽说两个独立的电磁共振研究证明AOX的活性中心由双核的铁中心组成,AOX的结构和机制已经被全部建立。近期具有说服力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的证据坚定地把AOX归入了膜结合二铁羧酸蛋白这类蛋白中。 一项重要的发现表明,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线粒体表明某些羧酸强烈激发AOX的活性。在非产热物种的线粒体中,例如从大豆子叶和烟草叶中提取的线粒体AOX的活性完全依赖丙酮酸的参与。乙醛酸和其他的α-酮酸能代替丙酮酸,同时,琥珀酸可以代替丙酮酸激活土豆和产热的莲中的AOX。从产热的斑叶阿若母肉穗花序中分离的不仅表现出丙酮酸可促进得活性,还在产热增加过程中表现出丙酮酸不敏感的基本AOX的活性。 据推测,AOX和丙酮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出现在邻近的两个关键的Cys形成含硫半缩醛时,这两个关键的Cys在许多丙酮酸敏感的AOX酶中都是保守的。人们推测,这个含硫半缩醛引起点位诱导的构象变化,这种构象变化对于激活AOX是必要的。如果用Ser替代了Cys,那么这种同功酶将不会被丙酮酸激活而被琥珀酸激活。最重要的是,我们目前对于斑龙芋AOX的研究暗示,一系列保守序列元件很可能参与丙酮酸的结合作用。 尽管,AOX和丙酮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具体丙酮酸激活AOX的机制还不清楚。人们观察到,只有线粒体泛醌库高度诱导的情况下丙酮酸才激活AOX,因此断言,丙酮酸增强了AOX与其还原底物的相对亲和力。自从张等发现用丙酮酸纯化AOX,人们一直争论丙酮酸对于AOX的最大活性具有专一性。为了把这两种观察结果解释清楚Hoefnagel 和Wiskich假想了一个模型,模型中丙酮酸通过自身的氧化泛醌产物保护酶免受失活。我们认为用实验验证这条假说非常重要。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阐明了AOX调控,我们用的是从斑叶阿若母肉穗花序中提取的活性高、稳定性好的AOX。我们研究表明,纯化的产热的AOX的杜氢醌(DQH2)的氧化活性对于丙酮酸和乙醛酸敏感,而对琥珀酸不敏感。这种敏感性是由于缺乏丙酮酸引起的不可逆的酶失活。这种失活不需要DQH2氧化,而且对DQ的形成不敏感。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丙酮酸通过单向的减少底物和产物来稳定AOX的活性,同时,也支持了a-酮酸对于AOX的表观Vmax具有独特的影响的观点。 2、材料和方法 2.1化学药品 N,N-Bis deoxycholamide是从ICN Pharmaceuticals购买的,其他的药品都由Sigma供应。 2.2AOX纯化 如上所述,AOX是从产热的阿若母线粒体中提取纯化的。简单来讲,AOX是从产热的阿若母肉穗花序中提取的,加入2 mM的丙酮酸,-20 °C冷冻,-70 °C保存。纯化时,经证实,线粒体的活性在保存过程中全部保留。通过冻融渗透震动线粒体得到亚线粒体粒子(SMPs),然后根据上述方法提纯AOX。AOX从deoxyBIGCHAP中溶解,然后用DEAE sepharose-based色谱分离提纯。AOX用0.5% w/v deoxyBIGCHAP洗脱。值得注意的是,纯

医学生物化学02任务0001

02任务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可经脱氨基作用直接生成α酮戊二酸的氨基酸是( ) A. 谷氨酸 B. 丝氨酸 C. 天冬氨酸 D. 乳糜微粒 E. 丙氨酸 2. 激素敏感脂肪酶是指( ) A. 组织脂肪酶 B. 脂蛋白脂肪酶 C. 胰脂酶 D. 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脂肪酶 E. 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一酯脂肪酶 3. 正常血浆脂蛋白按密度由低到高顺序的排列为() A. CM到VLDL到IDL到LDL B. CM到VLDL 到LDL 到HDL C. VLDL 到CM到LDL 到HDL D. VLDL 到LDL 到IDL到HDL E. VLDL 到LDL 到HDL 到CM 4. 糖尿病时,机体不可能出现的代谢改变有() A. 糖代谢紊乱 B. 脂代谢紊乱 C. 蛋白质代谢紊乱

D. 酸碱平衡紊乱 E. 核酸代谢紊乱 5. 关于低密度脂蛋白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血浆中由β-脂蛋白转变而来 B. 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C. 胆固醇含量最多 D. 它将胆固醇由肝外转运到肝内 E. 含量持续高于正常者时,是患动脉硬化的唯一指标 6. 下列是生酮氨基酸的有( ) A. 酪氨酸 B. 苯丙氨酸 C. 异亮氨酸 D. 鸟氨酸 E. 赖氨酸 7. 合成脑磷脂和卵磷脂的共同原料是( ) A. 3-磷酸甘油醛 B. 脂肪酸和丙酮酸 C. 丝氨酸 D. 蛋氨酸 E. GTP、UTP 8. 脂肪酸β-氧化不需要( ) A. NAD+ B. CoA-SH C. FAD

D. NADPH+H+ E. FAD 2H 9. 调节三羧酸循环运转最主要的酶是( ) A. 琥珀酸脱氢酶 B. 丙酮酸脱氢酶 C. 柠檬酸合成酶 D. 苹果酸脱氢酶 E. 异柠檬酸脱氢酶 10. 嘌呤环中的氮原子来自( ) A. 丙氨酸 B. 乙酰天冬氨酸 C. 谷氨酰胺 D. 谷氨酸 E. cGMP 11. 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的化合物为( ) A. CMP B. UMP C. dUTP D. TMP E. GMP 12. 脂肪动员加强是肝内生成的乙酰辅酶A主要转变为() A. 脂酸 B. 酮体

B.丙酮酸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丙酮酸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王飞娟,张爽,王燕(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丙酮酸是药物合成与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本文本要阐述其化学合成法和生物技术法合成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并将各种方法进行对比,目的为以后的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丙酮酸;化学合成;生物技术;酶催化法;生物工程;微生物发酵法; 丙酮酸[1],又称a-氧代丙酸,结构为CH3COCOOH,是所有生物细胞糖代谢及体内多种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中间体,因分子中包含活化酮和羧基基团,所以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食品、农业及环保等各个领域中[2]。丙酮酸可通过化学合成和生物技术多种方法制备。 1 化学合成法 1.1酒石酸脱水脱羧法此法工艺简单易行:将酒石酸与硫酸氢钾混合物在220℃下蒸馏,馏出物再经真空精馏即得丙酮酸。此法的特点是加入导热油之后,在一个均匀体系中进行反应,降低了反应温度,减少氧化程度,可操作性大幅度提高,适合继续反应生成丙酮酸系列产品。其缺点是丙酮酸产率较底,得1g丙酮酸需消耗5g硫酸氢钾。仅原料成本就达8万元每吨,因成本过高而无法为大多数厂家所接受。 1.2乳酸氧化法以乳酸为原料,氧化脱氢一步法生产丙酮酸[3]。但乳酸直接制取丙酮酸非常困难,根据工艺不同必须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选择的催化剂有磷酸铁、钼酸碲盐、银、钒等[4]。此法酒石酸的氧化脱羧法相比,具有能耗低、污染小、产率高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其缺点是成本也较高,约6万元每吨。 2 生物技术法 生物技术法生产丙酮酸,由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较高、对环境污染小而得到发展,主要有酶催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2.1 酶催化法用酶或微生物细胞作催化剂,使葡萄糖或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代谢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丙酮酸的技术,称为酶催化法。其主要过程是先进行小规模的微生物培养,菌体收集,直接转化或用载体包埋成固定化酶,然后转化生成丙酮酸[5]。酶催化法设备投资小,能耗低,转化率高,但底物来源较窄、成本比较高约5万元每吨,因此其进一步推广受到限制。 2.2 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高表达乙醇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基因工程菌,用于生产丙酮酸的技术。这些酶能催化乳酸与氧反应生成丙酮酸。其技术是先将乙醇酸氧化酶基因和过氧化氢酶基因分别与DNA载体重组,构成重组子,并分别转入宿主细胞,分别获得两种酶高表达的基因工程酵母,按0.713mol/LL-乳酸钠溶液每100ml加湿重转化体5g,同时加一定量渗透剂,在5个大气压下,以70psig氧压通入氧气,5℃搅拌转化4小时,丙酮酸产率大97.7%[6]。本技术底物转化率高,但技术难度大。 2.3微生物发酵法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利用葡萄糖积累丙酮酸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研究已有50年历史,但因丙酮酸高产菌株选育十分困难,虽有一些微生物能够积累丙酮酸,但其产量无法达到工业化要求[7]。该法生产丙酮酸真正取得突破,是在1988年时,日本东丽工业株式会社的研究人员宫田令子和米原辙选育出一系列丙酮酸产量超过50g/L的球拟酵母菌株,使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工业化成为可能。1992年,日本开始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8]。产量为400吨每年,成本约为2-3万元每吨。 与化学合成法和酶转化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因原料来源广,能耗低,污染少,成本低而更具有优越性[9]。但微生物发酵法缺点是转化率比较低,这是因为丙酮酸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中间产物,在细胞中,丙酮酸作为一种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连接了EMP和TCA中心代谢途径,又与多条分支代谢途径相关联,可转化为多种发酵产物而无法在体内积累。因此需要切断或弱化其进一步代谢,才能使其在细胞中大量积累。即加快葡萄糖向丙酮酸的转化率,减弱向TCA 循环的通量,切断或减弱其分支代谢途径,促进分泌,减弱丙酮酸的再利用,最终实现丙酮酸的大量积累。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影响因素有:菌种选育,营养条件,维生素水平,供氧模式,葡萄糖的质量浓度等等,其最关键的是菌种选育和营养条件[10]。 为了提高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竞争力,对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工业化在发酵部分还需要:①进一步改善丙酮酸生产菌的产酸能力和遗传稳定性,提高糖酸转化率,缩短发酵时间;②提高生产菌对高浓度丙酮酸的耐受性,以期进一步提高丙酮酸浓度,便于下游处理;③目前原料成本中葡萄糖的费用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要提高生产菌株对廉价底物(如糖蜜、淀粉糖)等的利用能力。 今后的研究工作应集中在:①在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丙酮酸的降解或转化,这是获得丙酮酸高产量和高产率的必要条件;②加快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代谢速度,以确保获得丙酮酸的高生产强度。

丙酮酸乙酯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丙酮酸乙酯 关键词丙酮酸乙酯;抗炎;抗氧化;活性氧 炎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机体发生炎症时,众多的细胞因子表达增强,互相作用,互相调节,共同参与调节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丙酮酸乙酯(ep)是一种化工原料,常被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近年来它的抗炎作用已逐渐被证实。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丙酮酸乙酯不仅对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如脓毒症、内毒素血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胰腺炎)具有抗炎作用,并且在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保护脏器的功能。本文综述了丙酮酸乙酯的抗炎作用有关研究进展。 1 丙酮酸乙酯的结构及理化特性 丙酮酸乙酯是稳定的亲脂性的丙酮酸酯化物,其分子式为ch3cocooch2-ch3。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对丙酮酸乙酯的抗炎作用研究最初缘于对丙酮酸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丙酮酸是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中间产物,当机体氧供应充足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为乙酰辅酶a,维持三羧酸循环;当氧供应不足时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乳酸,为机体供能[1]。holleman等最初研究发现丙酮酸具有抗氧化作用[2],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是有效的活性氧清除剂。但motgomery等[3]发现丙酮酸水溶液不稳定,容易产生环化反应,其生成产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故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2001年,sims等[4]研究发现林格氏丙酮酸乙酯溶液(reps)较丙酮酸溶液更稳定,而且无毒性。此后有关丙酮酸乙酯抗炎作用的研究倍受关注。 2 丙酮酸乙酯的抗炎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2.2 抗炎症介质作用 脓毒症时机体免疫系统激活,引发“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由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早期前炎症介质tnf-α、il-1β、il-6、ifn-r等,而tnf-α、il-1β、ifn-r 可诱导inos mrna的表达,使细胞释放no增多,no可使炎症介质的生物活性增强。sappington,pl等[19]报道,将人肠上皮样单层细胞caco-2的培养液中加入含il-1β、ifn-r、tnf-α的混合溶液,发现可以使其通透性增高,并可诱发inos mrna的表达,而加入ep能抑制inos mrna的表达,可使其通透性降低。lps和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激活炎症基因的表达,丙酮酸乙酯可以减少tnf-α和il-6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器官损伤。 ulloa,l等在小鼠腹腔内注入5mg/kglps诱发内毒素血症,30min后各组分别注入ep40mg/kg、4mg/kg、0.4mg/kg,与对照组比较发现40mg/kg组可以明显持久地提高生存率(27/30∶ 5/20;p<0.005),抑制tnf-α、il-1β、il-6和hmgb1,而 4mg/kg与0.4mg/kg组作用不明显。在一组小鼠腹腔注入上述剂量lps,并同时注入40mg/kg ep,另一组在注入lps4h后注入相同剂量的ep,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延迟注射组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24/30∶ 7/30;p<0.005),与其抑制晚期炎症介质hmgb1有关。同样对肠穿孔致腹膜炎、脓毒症小鼠模型给予ep治疗,发现ep是一种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抗炎制剂,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的给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另外,董月青等报道[21],丙酮酸乙酯能明显改善烫伤后延迟复苏大鼠脾t淋巴细胞对丝裂源刺激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大鼠脾t淋巴细胞产生抗炎因子il-2的能力,从而有效改善大鼠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3 丙酮酸乙酯的抗炎作用机制 丙酮酸乙酯分子结构含有α-酮基,具有抗氧化和清除活性氧物质的作用,被视为其抗炎作用机制的一部分。ep通过抑制nf-kb的活性而发挥抗炎、保护脏器的作用。核因子kb(nf-kb)是近年来发现的核转录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一个由复杂的多肽亚单位组成

神奇的维生素C

神奇的维生素C 维生素C (以下简称维C),水溶性维生素,因能防治坏血病故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剂。大多数动物体内可自行合成,但是人类、猿猴、天竺鼠等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C 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绿叶蔬菜和肉类中。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维C 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促进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的更快愈合。胶原对于人体的组织细胞、牙龈、血管、骨骼、牙齿的发育和修复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吸收和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正因为维C 这些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与作用,使得有些人对其功能加以神化,两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化学家鲍林,就是最先大剂量补充维 C 的先驱。据说他自己每天至少服用12 克维C,他认为维C 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乃至癌症,为此他还写了两本书来推广这个观念,引起了一场关于维C 用量与作用的大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范围之广,实属罕见。 下面,我将从有关于维C 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确实说明维C 对人体所起到

的正面作用于过量的危害,揭开维C “万能良药”的幌子,使人们正确认识这一种维生素。 一、维C 简介 维生素C (VITAMINUMC) 化学名:L-3-氧代苏己糖醛酸内酯 英文名:Ascorbic Acid(INN) 异名:抗坏血酸 分子式:C2H8O6 分子量:176.13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微黄;水溶液显酸性反应.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二、维C 的作用机理 这里必须要提到自由基这一名词。在细胞中游荡的自由基,会威胁到蛋白质和基因的稳定,而这两类物质正是生命的根基。已经有实验证明在心脏病、中风、癌症乃至老年痴呆等严重疾病中都发现了自由基破坏的痕迹。 维C 在人体内主要作为酶的激活剂与物质还原剂而发挥作用。它是多种自由基的清除 剂,又能与体内的维生素E 自由基起作用,使其还原为维生素E,继续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 三、维C 的生理作用 维生素C 的生理作用多种多样,在人体新陈代谢与正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也是不可或缺的作用,已经经过确证的作用有以下这些:

丙酮酸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科技专论 丙酮酸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 王飞娟 张爽 王燕 【摘 要】丙酮酸是药物合成与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本文本要阐述其化学合成法和生物技术法合成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并将各种方法进行对比,目的为以后的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丙酮酸;化学合成;生物技术;酶催化法;生物工程;微生物发酵法 丙酮酸[1],又称a-氧代丙酸,结构为CH 3 COCOOH,是所有生物细胞糖代谢及体内多种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中间体,因分子中包含活化酮和羧基基团,所以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食品、农业及环保等各个领域中[2]。丙酮酸可通过化学合成和生物技术多种方法制备。 1、化学合成法 1.1 酒石酸脱水脱羧法 此法工艺简单易行:将酒石酸与硫酸氢钾混合物在220℃下蒸馏,馏出物再经真空精馏即得丙酮酸。此法的特点是加入导热油之后,在一个均匀体系中进行反应,降低了反应温度,减少氧化程度,可操作性大幅度提高,适合继续反应生成丙酮酸系列产品。其缺点是丙酮酸产率较底,得1g丙酮酸需消耗5g硫酸氢钾。仅原料成本就达8万元每吨,因成本过高而无法为大多数厂家所接受。 1.2 乳酸氧化法 以乳酸为原料,氧化脱氢一步法生产丙酮酸[3]。但乳酸直接制取丙酮酸非常困难,根据工艺不同必须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选择的催化剂有磷酸铁、钼酸碲盐、银、钒等[4]。此法酒石酸的氧化脱羧法相比,具有能耗低、污染小、产率高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其缺点是成本也较高,约6万元每吨。 2、生物技术法 生物技术法生产丙酮酸,由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较高、对环境污染小而得到发展,主要有酶催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2.1 酶催化法 用酶或微生物细胞作催化剂,使葡萄糖或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代谢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丙酮酸的技术,称为酶催化法。其主要过程是先进行小规模的微生物培养,菌体收集,直接转化或用载体包埋成固定化酶,然后转化生成丙酮酸[5]。酶催化法设备投资小,能耗低,转化率高,但底物来源较窄、成本比较高约5万元每吨,因此其进一步推广受到限制。 2.2 基因工程技术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高表达乙醇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基因工程菌,用于生产丙酮酸的技术。这些酶能催化乳酸与氧反应生成丙酮酸。其技术是先将乙醇酸氧化酶基因和过氧化氢酶基因分别与DNA载体重组,构成重组子,并分别转入宿主细胞,分别获得两种酶高表达的基因工程酵母,按0.713mol/LL-乳酸钠溶液每100ml加湿重转化体5g,同时加一定量渗透剂,在5个大气压下,以70psig氧压通入氧气,5℃搅拌转化4小时,丙酮酸产率大97.7%[6]。本技术底物转化率高,但技术难度大。 2.3 微生物发酵法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利用葡萄糖积累丙酮酸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研究已有50年历史,但因丙酮酸高产菌株选育十分困难,虽有一些微生物能够积累丙酮酸,但其产量无法达到工业化要求[7]。该法生产丙酮酸真正取得突破,是在1988年时,日本东丽工业株式会社的研究人员宫田令子和米原辙选育出一系列丙酮酸产量超过50g/L的球拟酵母菌株,使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工业化成为可能。1992年,日本开始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8]。产量为400吨每年,成本约为2-3万元每吨。 与化学合成法和酶转化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因原料来源广,能耗低,污染少,成本低而更具有优越性[9]。但微生物发酵法缺点是转化率比较低,这是因为丙酮酸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中间产物,在细胞中,丙酮酸作为一种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连接了EMP和TCA中心代谢途径,又与多条分支代谢途径相关联,可转化为多种发酵产物而无法在体内积累。因此需要切断或弱化其进一步代谢,才能使其在细胞中大量积累。即加快葡萄糖向丙酮酸的转化率,减弱向TCA循环的通量,切断或减弱其分支代谢途径,促进分泌,减弱丙酮酸的再利用,最终实现丙酮酸的大量积累。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影响因素有:菌种选育,营养条件,维生素水平,供氧模式,葡萄糖的质量浓度等等,其最关键的是菌种选育和营养条件[10]。 为了提高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竞争力,对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工业化在发酵部分还需要:①进一步改善丙酮酸生产菌的产酸能力和遗传稳定性,提高糖酸转化率,缩短发酵时间;②提高生产菌对高浓度丙酮酸的耐受性,以期进一步提高丙酮酸浓度,便于下游处理;③目前原料成本中葡萄糖的费用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要提高生产菌株对廉价底物(如糖蜜、淀粉糖)等的利用能力。 今后的研究工作应集中在:①在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丙酮酸的降解或转化,这是获得丙酮酸高产量和高产率的必要条件;②加快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代谢速度,以确保获得丙酮酸的高生产强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丙酮酸的应用范围日渐扩大,需求不断增长,但丙酮酸系列产品大多需要进口且价位较高。其生产工艺的改革并实现工业化势在必行。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质量差、成本高且对环境污染大。而生物技术法的工艺更为绿色,更为对环境友好,生物技术法新工艺取代传统工艺指日可待,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兵,龙化云,黄光斗.丙酮酸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3,17:18-20 [2] 刘立明,李寅,陈坚.光滑球拟酵母发酵生产丙酮酸[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23:15-18 [3] 顾劲松,许平,李铁林,等.乳酸氧化酶转化乳酸产丙酮酸[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6): 617-620 [4] 杨辉琼,易翔,郭贤烙.乳酸氧气氧化法制备丙酮酸[J].化工世界,2002,6:307-309 [5] 穆晓清.酶促生物转化丙酮酸生产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2004,34(4),38-41 [6] Davad L A,Robert D,Vincent G W.US5,538,875[J].1996 [7] 牟弈,诸葛健.发酵法生产丙酮酸[J].中国酿造,2000(5): 1-3 [8] 占桂荣,高年发.不利用丙酮酸的丙酮酸生产菌的选育[J].生物加工过程,2006,4(4): 32-36 [9] 李寅,陈坚,伦世仪.维生素在丙酮酸过量合成中的重要作用[J].微生物学报,2000,40(5): 528-534 [10] 袁辉,华子春.丙酮酸野生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1,21: 12-14 192 《科技与企业》杂志 2012年1月(下)

含氟产品物理化学性质

全氟己酸钠 CAS No.2923-26-4 CF3CF2CF2CF2CF2COONa C6F11NaO2 MW:336.04 CAS No:2923-26-4 EINECS:220-881-7 全氟丁基磺酸钾 CAS No.29420-49-3 CF3CF2CF2CF2SO3K C4F9KO3S MW:338.20 CAS No:29420-49-3 MP:300℃ 全氟己基磺酸钾 CAS No.3871-99-6 CF3CF2CF2CF2CF2CF2SO3K C6F13KO3S MW:438.2 CAS No:3871-99-6 EINECS:223-393-2 MP:285℃ 三氟甲基磺酸钠

CAS No.2926-30-9 CF3SO3Na CF3NaO3S MW:172.05 CAS No:2926-30-9 BP:255℃ Irritant 全氟己磺酸 CAS No.355-46-4 CF3CF2CF2CF2CF2CF2SO3H C6HF13O3S MW:400.11 CAS No:355-46-4 EINECS:206-587-1 Purity:97.0%min d20:1.841 三氟甲磺酸 CAS No.1493-13-6 CF3SO3H CHF3O3S MW:150 CAS No:1493-13-6 EINECS:216-087-5 Purity:99.0%min BP:162℃

MP:-40℃ d20:1.7 全氟丁酰氟;七氟丁酰氟 CAS No.335-42-0 CF3CF2CF2CF=O C4F8O MW: 216.03 CAS No. 335-42-0 EINECS: 206-390-0 Purity: 99.0% min BP: 7-9°C Corrosive 全氟己酸甲脂 CAS No.424-18-0 CF3CF2CF2CF2CF2COOCH3 C7H3F11O2 MW: 328.08 CAS No.424-18-0 Purity: 99.0 % min BP: 122°C d20: 1.62

制药工艺学合成题

合成设计题 1. 由结构剖析入手,采用追溯求源法 (倒推法)对抗真菌药---益康唑进行工艺路线 设计? 分析: ①有机化合物中常具有碳原子—杂原子(如 C—N;C-O;C-S等),这一类化学键的形成与拆开均较C—C键容易,故可以从这些易拆键选择连接的部位(亦称为连接点),并考虑其合成路线,因此化合物中具有明显结合点的药物可采取倒推法进行工艺路线设计。益康唑分子中有C-O 和C-N两个碳-杂键的部位,可从a、b两处追溯其合成的前一步中间体。 ②无论先从a处还是b处断开,益康唑的前体均为对氯甲基氯苯、咪唑和1-(2,4-二氯苯基)-2-氯代乙醇(2-35)。其中C-O键与C-N键形成的先后次序不同,对合成有较大影响。(2-35)与对氯甲基氯苯在碱性试剂存在下反应制备中间体时,不可避免地将发生中间体自身分子间的烷基化反应;从而使反应复杂化,降低中间体的收率。因此,采用先形成C-N键,然后再形成C-O键的a法连接装配更为有利。 ③再剖析(2-35),它是一个仲醇,可由相应的酮还原制得。故其前体化合物为a-氯代-2,4-二氯苯乙酮(2-38),它可由2,4-二氯苯与氯乙酰氯经Friedel-Crafts反应制得。间二氯苯可由间硝基苯还原得间二氨基苯,再经重氮化、Sandmeyer反应制得。对氯甲基氯苯可由对氯甲苯经氯化制得。

在典型药物磺胺甲噁唑合成中可以采用对氨基苯磺酰 氯类化合物和3-氨基-5-甲基异噁唑缩合的合成路线,关键在于 如何合成3-氨基-5-甲基异噁唑和缩合的工艺条件的选择。请先 对3-氨基-5-甲基异噁唑进行结构剖析,再以乙酰丙酮酸乙酯为原料设计其合成路线,给出反应式。 1) 3-氨基-5-甲基异噁唑的结构剖析 ①它可以用1,3位上带有活性功能基的丁烷衍生物为原料,先形 成碳-氮键结构的化合物再环合而得; ②在直链丁烷衍生物的3位上需带有溴原子、羟基或叁键等活性功能团,以便闭环时形成碳-氧键; ③在1位上则须有能形成碳-氮键和能形成氨基的取代基,如氰基、羧酸酯基等。符合上述要求的丁烷衍生物可由乙酰丙酮酸乙酯为原料制得。在分子中含有氮-氧结构的最简单化合物是羟胺,以及羟胺的酰基衍生物,如羟基脲。这两类化合物通过缩合反应或加成反应可以直接环合成3-氨基-5-甲基异噁唑,或3位带有羧酸酯基的异噁唑衍生物。 2)以乙酰丙酮酸乙酯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乙酰丙酮酸乙酯(α,β-二酮酸酯类)与羟胺环合,先形成5-甲基异噁唑-3-甲酸乙酯,经功能基转变,将酯基氨解成酰胺基,再经Hoffman降解,得3-氨基-5-甲基异噁唑。

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生化与检验选择题

第十一章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生 物化学检验 ▲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主要酶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B.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C.胸苷激酶 D.尿苷激酶 E.胞苷激酶 ★苯丙酮尿症的发生是由于 A.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 B.酪氨酸脱羧酶缺陷 C.苯丙酮酸氧化酶的缺乏 D.酪氨酸羟化酶的缺陷 E.苯丙氨酸转氨酶缺陷 ★苯丙氨酸检测时每个血斑直径大于多少毫米 A.8 B.7 C.10 D.6 E.9 ★下列哪种蛋白质属于负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C3 B.TRF C.Hp D.CRP E.CER ★动物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很多,但不包括: A.尿素 B.H2O2 C.NH3 D.尿酸 E.尿囊酸 ★在急性时相反应中,以下哪项蛋白不增高 A.Hp B.ALB C.AAG D.CRP E.Cp ★血浆中Alb增高可见于 A.丢失过多 B.分解增加 C.血液浓缩 D.分布异常 E.合成不足 正确答案: C ★痛风症是因为血中某种物质在关节、软组织处沉积,其成份为 A.黄嘌呤 B.尿酸 C.尿素 D.胆固醇 E.次黄嘌呤 正确答案: B ●导致嘌呤分解增加的疾病有 A.白血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多发性骨髓瘤 D.以上都是 E.恶性肿瘤化疗 正确答案: D ▲下列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有|C 反应蛋白|β2微球蛋白|甲胎蛋白|α1抗胰蛋白酶 |α2酸性糖蛋白 A.在急性炎症性疾病如感染、手术、创伤、心肌梗死和肿瘤等情况下,AAT、AAG、Cp、CRP、Hp以及α1-抗糜蛋白酶、血红素结合蛋白、C3、C4、纤维蛋白原等血浆蛋白浓度会显著升高;而血浆PA、Alb与TRF则出现相应的降低。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GPT)测定试剂盒(丙氨酸底物-丙酮酸氧化酶比色法)产品技术要求瑞尔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测定试剂盒(丙氨酸底物-丙酮酸氧化酶比色法)适用范围:该试剂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 1.1型号 试剂1(R1):50ml×1,试剂2(R2): 2.5ml×1,试剂3(R3):50ml×1 (500测试); 试剂1(R1):25ml×1,试剂2(R2):1.25ml×1,试剂3(R3):25ml×1 (250测试)。 1. 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1.1试剂1(R1):50ml×1,试剂2(R2): 2.5ml×1,试剂3(R3):50ml ×1 (500测试); 试剂1(R1):25ml×1,试剂2(R2):1.25ml×1,试剂3(R3):25ml×1 (250测试)。 2. 性能指标 【产品性能指标】 1、试剂空白:用蒸馏水调零,试剂空白吸光度值≤0.15。 2、线性区间 a)测量范围[10,100]KarU,相关系数r≥0.99; b)[10,20)KarU,测量浓度值绝对线性偏差不超过±5KarU; 3、准确度:回收率90%~110% 4、分析灵敏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5KarU时测定吸光度差值(△A)≥0.200。 5、精密度 a)重复性:变异系数≤10%。 b)批间差 1. 产品型号/ 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1.1 试剂 1(R1):50ml×1,试剂 2(R2): 2.5ml×1,试剂 3(R3):50ml ×1 (500 测试); 试剂 1(R1):25ml×1,试剂 2(R2):1.25ml×1,试剂 3(R3):25ml ×1 (250 测试)。校准 品:1ml×1(选配);质控品:1ml×1(选配)

【CN109776319A】一种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39958.9 (22)申请日 2019.03.27 (71)申请人 南通宝凯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经济开发 区精细化工集中区 (72)发明人 吴盛均 张林林 乐传军 李华新  葛繁龙 茅嘉龙  (51)Int.Cl. C07C 67/343(2006.01) C07C 67/48(2006.01) C07C 67/54(2006.01) C07C 67/58(2006.01) C07C 69/71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 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锌粉、吡啶、草酸二乙酯 和催化剂加入到带机械搅拌的三口烧瓶中,开启 搅拌,抽真空,在一定温度下通入三氟溴甲烷气 体,控制通气速度保持常压,直到烧瓶里锌粉全 部反应完,继续搅拌4小时;然后把反应液倒入冰 盐酸中水解;再经过萃取、干燥、蒸馏、精馏得到 成品三氟丙酮酸乙酯。本发明所采用的物料简单 易得,生产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无需复杂的后 处理装置;反应选择性好、收率高;产品纯度高, 制得的三氟丙酮酸乙酯的含量在98. 5%以上。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CN 109776319 A 2019.05.21 C N 109776319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776319 A 1.一种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锌粉、吡啶、草酸二乙酯和催化剂加入到带机械搅拌的三口烧瓶中,开启搅拌,抽真空,在一定温度下通入三氟溴甲烷气体,控制通气速度保持常压,直到烧瓶里锌粉全部反应完,继续搅拌4小时; (2)然后把反应液倒入冰盐酸中水解; (3)再经过萃取、干燥、蒸馏、精馏得到成品三氟丙酮酸乙酯;其中,萃取过程中所用萃取剂用乙醚、甲基叔丁基醚、异丙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干燥过程中所用干燥剂为无水硫酸镁、无水硫酸钠、硅胶、分子筛(5A);蒸馏过程中得到回收吡啶、未反应的草酸二乙酯、和粗品三氟丙酮酸乙酯;精馏过程中收集134-136℃的产物,得到成品三氟丙酮酸乙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酸二乙酯和锌粉的摩尔比为1:0.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酸二乙酯和锌粉的摩尔比为1:0.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酸二乙酯与吡啶质量比为1: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酸二乙酯与吡啶质量比为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氟溴甲烷气体通入时通入温度为0-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氟溴甲烷气体通入时通入温度为15-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冰盐酸为20%质量分数的盐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丙酮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液倒入冰盐酸中时控制温度为0-5℃。 2

丙酮酸_酯_的合成方法评述

丙酮酸(酯)的合成方法评述 姜胜斌,喻宗沅,袁 华(湖北省化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介绍了制备丙酮酸(酯)的几种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丙酮酸;丙酮酸盐;氧化;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TQ225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04(1999)05-0001-03 1 前言 丙酮酸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在农 药方面可作杀菌剂、除草剂;在医药方面可作镇静 剂[1]、抗病毒剂以及用于合成治疗高血压的药物[2],在 化妆品方面可作增白剂[3]、抗氧剂[4],丙酮酸乙酯还可 用作食品添加剂,此外,将丙酮酸乙酯作为一种高效 的活性成分加入到空气清新剂中,可有效地清除空气 中的氨及甲硫醇[5],在生化研究中,丙酮酸可用作检定 伯醇和仲醇的试剂,检定脂肪胺的显色剂,并可用来 测定转氨酶。 丙酮酸是糖类代谢和酶化的碳水化合物降解的中 间产物,通过羰基酶的作用丙酮酸转化为乙醛和二氧 化碳,肌肉中的丙酮酸(由糖原衍生而来),在运动时 还原为乳酸而在休息时又重新氧化,并部分重新转化 为糖原。肝脏能够将丙酮酸转化为丙氨酸[6]。近年来丙 酮酸盐作为营养剂被广泛使用而使得需求剧增。自 1881年E rlenm eyer首次提出由酒石酸二酯脱水、脱 羰合成丙酮酸酯的方法以来,又有多种合成方法问世, 现按原料路线将除发酵法以外的几种主要的合成方法 概述如下。 2 合成工艺 211 酒石酸(盐)法 21111 酒石酸法[7] 将酒石酸与焦硫酸钾或硫酸氢钾充分拌匀后,投 入搪玻璃反应锅里,用油浴加热至180℃左右,固体开 始熔融,并有大量气泡上升,开动搅拌器,打散泡沫, 防止溢出,再升温至220℃,即有丙酮酸蒸出,再将馏 出物减压蒸馏,收集75~80℃ 3825Pa馏分,即得到 产品丙酮酸,产率可达到50%~55%。这是常规的较 为传统的生产方法,其反应式为: CHOHCOOH CHOHCOOH 焦硫酸钾 或硫酸氢钾CH3C COOH 目前,我国的主要生产厂家均采用此法,它的最 大缺点是成本过高,产品售价达到15万元 t。 21112 酒石酸盐法 美国专利[8]曾有过这方面的报道:将酒石酸盐(单 钾盐)与H2SO4混合,在240℃左右作用40m in,经 分离提纯后可得85%的丙酮酸,该路线自1979年 Feldm an提出来之后,至今尚未工业化,其可行性有待 进一步论证。 212 丙酮法 该法以丙酮作为原料,将丙酮和Se、Sn或T e的 氧化物(如:SeO2)在室温下混合、搅拌3h可得到 70%丙酮酸[9]。该法原料易得,而且原料价格较低(丙 酮3400元 t),但由于反应副产物较多,产品不易提 纯,因而大大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 213 羟基丙酮法[10] K iyou ra和T adam itsu[11]连续数次在专利中提出 这一路线:将羟基丙酮(HOCH2OM e)在5%的Pd2 PbCO3 C存在下与空气在45℃的水溶液中进行反应, 通过增加N aOH的用量调节pH值在815~913之间, 保持95m in,此后,pH值可降到718。用此法可得到 丙酮酸的钠盐,收率70%,但由于羟基丙酮不易得到, 限制了这种路线的发展。 214 丙酮醛法 丙酮醛的生产方法[12,13]比较成熟,一般利用1,22 丙二醇在A g催化剂存在下氧化脱氢制得。有关这方 面的文献资料很多,如果我们对丙酮醛作进一步处理 就可得到丙酮酸[14],将C l2通过M eCOCHO的水溶液 中,在22~24℃下反应10h得到浓度为8215%的丙 酮酸,选择性8715%,但由于成本过高,这种方法尚 未工业化。 215 乳酸(盐)法 21511 以P t C、Pd C作为催化剂[15] 若直接采用P t C或Pd C作催化剂氧化乳酸 1 1999年第5期湖北化工

第7章 氨基酸代谢习题

第七章蛋白质分解代谢 复习测试 (一)名词解释 1.腐败作用 2.联合脱氨基作用 3.鸟氨酸循环 4.一碳单位 5.生糖氨基酸 (二)选择题 A型题: 1.生物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为: A.氧化脱氨基 B.还原脱氨基 C.直接脱氨基 D.转氨基 E.联合脱氨基 2.人体内氨的最主要代谢去路为: A.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B.合成必需氨基酸 +随尿排出 C.合成NH 4 D.合成尿素随尿排出 E.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等 3.转氨酶的辅酶组分含有: A.泛酸 B.吡哆醛 C.尼克酸 D.核黄素 E.硫胺素 4.可经脱氨基作用直接生成α-酮戊二酸的氨基酸是: A.谷氨酸 B.甘氨酸 C.丝氨酸 D.苏氨酸 E.天冬氨酸 5.经转氨基作用可生成草酰乙酸的氨基酸是: A.甘氨酸 B.天冬氨酸 C.蛋氨酸 D.苏氨酸 E.丝氨酸 6.ALT(GPT)活性最高的组织是: A.心肌 B.脑 C.骨骼肌 D.肝 E.肾7.AST(GOT)活性最高的组织是: A.心肌 B.脑 C.骨骼肌 D.肝 E.肾8.能直接进行氧化脱氨基作用的氨基酸是:

A.天冬氨酸 B.缬氨酸 C.谷氨酸 D.丝氨酸 E.丙氨酸 9.嘌呤核苷酸循环脱氨基作用主要在哪种组织中进行: A.肝 B.肾 C.脑 D.肌肉 E.肺 10.嘌呤核苷酸循环中由IMP生成AMP时的氨基来自: A.天冬氨酸的α-氨基 B.氨基甲酰磷酸 C.谷氨酸的α-氨基 D.谷氨酰胺的酰胺基 E.赖氨酸的α-氨基 11.在尿素合成过程中下列哪步反应需要ATP: A.鸟氨酸+氨基甲酰磷酸→瓜氨酸+磷酸 B.瓜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代琥珀酸 C.精氨酸代琥珀酸→精氨酸+延胡索酸 D.精氨酸→鸟氨酸+尿素 E.草酰乙酸+谷氨酸→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 12.肾产生的氨主要来自: A.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B.谷氨酰胺的水解 C.尿素的水解 D.氨基酸的非氧化脱氨基作用 E.胺的氧化 13.下列哪组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 A. 鸟氨酸与氨基甲酰磷酸反应 B. 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 C.精氨酸生成反应 D.延胡索酸生成反应 E.精氨酸分解成尿素反应 14.鸟氨酸循环的限速酶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B.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C.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E.精氨酸酶 15.氨基酸分解产生的NH 在体内主要的存在形式是: 3 A.尿素 B.天冬氨酸 C.谷氨酰胺

HPPD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V ol.3农药学学报N o.3 2001年9月CHI NESE JOU RN A L O F PEST ICID E SCI EN CE1~10 HPPD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吴彦超 胡方中 杨华铮*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天津 300071) 摘 要 对新型除草剂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 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结构特征、构效关系以及合成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 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 D);除草剂;抑制剂;靶标;构效关系;合成方法 发现作用机理独特的新农药品种一直是新农药创制者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作用机理独特的化合物不仅与现有农药品种无交互抗性,而且往往具有优异的活性,更适宜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和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环境安全[1]。除草剂是通过干扰植物的生理生化作用而使杂草死亡的,如:光合作用、细胞分裂、蛋白质及脂肪合成等。这些代谢过程往往由不同的酶系统诱导[2]。对除草剂抑制植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系列酶的研究表明,诱导植物体内许多生物合成的酶是除草剂开发的重要靶标,其中许多酶只存在于植物体内,因此开发的除草剂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低,其环境相容性好,如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以及原卟啉原氧化酶(Pr otox)等都是除草剂的重要靶标[3]。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是其后发现的又一类新除草剂靶标酶。该酶抑制剂具有广谱的除草活性,能同时防除阔叶作物中的阔叶杂草,可以在芽前使用,也可以在芽后使用,具有活性高、残留低、环境相容性好、使用安全的特点,尚未发现有关其抗性的报道[4]。这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其成为化学农药研究的一个热点。为了对HPP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结构特征、构效关系以及合成方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作了综述。 1 HPP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 HPPD抑制剂的发现起源于稀禾啶(setho xy dim)。稀禾啶是一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人们很想合成另一功能上类似其肟基部分的化合物,制备的第一个化合物(1)具有令人鼓舞的除草活性。但采用同样方法制备其苯基衍生物时,得到了产物(3)而不是预想的产物(2)。三酮类化合物(3)没有除草活性。由于当时正在筛选能够减除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大豆药害的解毒剂,经试验发现化合物(3)具有解毒剂特性。为了优化其解毒效果,开始了一系列衍生物的合成计划。作为这些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合成了邻氯取代的衍生物,意外地发现其具有很强的除草活性,由此发现了三酮类除草剂。 1982年,捷利康公司在进行三酮类除草剂的研究时,首先发现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是这类除草剂的靶标。该研究最终导致了欧洲玉米田苗后防除阔叶杂草除草剂磺草酮(sulco trio ne)的商品化,同时在美国也开发出一种苗前、苗后防治玉米田阔叶杂草的除草剂meso tr io ne(ZA1296)并进行销售[5]。罗纳?普朗克公司最新研制生产的一种芽前除草剂百农 *通讯联系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9832050)资助项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