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概念: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指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诊断标准:

1、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可以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

3、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

4、脑脊液正常。

5、SPECT、DWI和PWI有助于早期诊断,脑血管造影可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

鉴别诊断:

1、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头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较多见,病前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瘫等。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脑挫裂伤等。

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原则

⑴超早期溶栓治疗: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的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溶栓应在6小时内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和链激酶(SK)等。国内最常应用的是UK,用量为100万~150万IU,给药方法包括静脉和动脉途径,动脉溶栓时可以减少用药剂量,但需再DSA监测下进行。rt-PA是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宜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每次用量为0.9mg/kg。

⑵抗凝治疗:目的在于阻止血栓的进展,防止脑卒中复发。临床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抗凝治疗对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卒中和有频繁栓子脱落引起的卒中可能有效,对于中度到重度卒中患者不推荐使用抗凝治疗。

⑶降纤治疗:通过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降纤酶(defibrase)、巴曲酶(batroxobin)、安克洛酶(ancrod)和蚓激酶等。

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发病后48小时内对无选择溶栓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但在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时不要同时应用,以免增加出血的危险。

⑸脑保护治疗:是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针对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代谢性细胞酸中毒和磷脂代谢障碍等进行联合治疗。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自由基清除剂和亚低温治疗。

⑹降颅压治疗:脑水肿发生在脑梗死24~48小时之内,水肿高峰期为发病后3~5天,大面积脑梗死时有明显颅内压升高,应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常用的降颅压药物为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和白蛋白。

⑺外科及介入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开颅减压术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有一定疗效。大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而有脑疝征象者,宜行开颅减压治疗。介入性治疗包括颅内外血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等,其与溶栓治疗的结合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2、恢复期治疗

⑴康复治疗:应尽早进行,康复的目标是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除运动康复治疗外,还应注意语言、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等。

⑵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积极处理各项可进行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和他汀类药物,降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

二、脑栓塞

概念: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着血液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栓塞约占脑卒中的15%~20%。

诊断依据: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较多见,病前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2、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头CT和MRI有助于明确诊断,CT检查在发病24~48小时内病变部位出现低密度的改变,发生出血性梗死时可见低密度的梗死区出现1个或多个高密度影。。

鉴别诊断: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血区域相一致。

2、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头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脑栓塞的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治疗相同,包括急性期的综合治疗,尽可能恢复脑部血液循环,及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因为心源性脑栓塞容易再发,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数周,避免活动,减少再发的风险。

2、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要立即停用溶栓药、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防止出血加重和血肿扩大;适当应用止血药,治疗脑水肿,调节血压;若血肿量较大,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对感染性栓塞应使用抗生素,并禁用溶栓和抗凝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在脂肪栓塞时,可采用肝素、右旋糖酐、5%的碳酸氢钠及脂溶剂等。

3、对于预防脑栓塞复发非常重要。主要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要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律失常,针对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病变的相关疾病,进行有效防治,根除栓子的来源。

三、脑出血

概念: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年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口/年,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诊断标准:

1、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2、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

3、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

4、头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早期血肿在CT上表现为圆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MRI对幕上出血的诊断价值不如CT。

鉴别诊断: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血区域相一致。一般神志清楚。头部CT早期多正常。

2、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较多见,病前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CT和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是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并发症。

1、内科治疗

⑴一般治疗:使患者安静休息,就地诊治,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缺氧现象的患者应给予吸氧。保持大小便通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

⑵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渗透型脱水剂甘露醇是最重要的降压药物。20%的甘露醇用量为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时间按不宜过长,建议用5~7天。可同时应用速尿20~40mg,静脉注射,二者交替使用,维持渗透梯度。20%人血清白蛋白50~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甘油果糖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⑶控制高血压:降颅内压治疗后,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时,应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

⑷亚低温治疗:局部亚低温治疗实施越早效果越好,建议在脑出血6小时内给予,治疗时间应至少持续48~72小时。其安全有效,能够减轻脑水肿,减少自由基产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⑸并发症的防治:包括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水电解质紊乱和中枢性高热,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肺水肿、冠状动脉性疾病和心肌梗死、心脏损害、痫性发作等。

2、外科治疗: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降低致残率。同时可以针对脑出血的病因,如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等进行治疗。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或锥孔穿刺血肿抽吸术、内镜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室出血穿刺引流术。

3、康复治疗:只要患者病情稳定,不再进展,康复治疗应尽早进行。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被动活动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疼痛,降低褥疮和肺炎的发生率。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年发病率为5~20/10万,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其次为脑血管畸形,还有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动脉炎。

诊断标准:

1、各年龄段男女均可发病,青壮年更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2、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3、头部CT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平扫最常表现为基底池和环池弥散性高密度影像,严重时血液可延伸到外侧裂、前、后纵裂池、脑室系统或大脑凸面。

4、CT检查已确诊者,腰穿不作为常规检查。如果CT未发现异常或没有条件进行CT检查时,如果临床疑为SAH而且病情允许时,则需要性腰穿检查CSF,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等特点考虑SAH。

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其他脑卒中的鉴别。

2、颅内感染:结核性、真菌性、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等可有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但先有发热,CSF检查提示为感染,但需与SAH后发生化学性脑膜炎鉴别。SAH脑脊液黄变、淋巴细胞增多,应注意与结核性脑膜炎区别,但后者CSF糖、氯降低,头部CT正常。

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在产后发病或病前有感染史,面部及头皮可见静脉扩张,脑膜刺激征阴性,脑脊液一般无血性改变。

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SAH患者应作为急诊收入医院并进行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气道通畅;安静休息;避免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和情绪激动等;烦躁者可给予安定类药物镇静;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降低颅内压:对有颅内压增高者,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防止低钠血症等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临床常用脱水剂降颅压,可用20%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和白蛋白等。颅内高压征象明显有脑疝形成趋势者可行颞下减压术和脑室引流,挽救病人生命。

3、防治再出血:①安静休息:绝对卧床4~6周,减少探视,避免用力和情绪波动。及时应用镇静、镇痛、镇吐、镇咳等药物。②调控血压:去除疼痛等诱因后,如果平均动脉压>120mmHg或收缩压>180mmHg,可在监测下使用短效降压药物。③抗纤溶药物:最常用的抗纤溶剂是6-氨基己酸(EACA),初次剂量4~6g,溶于1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5~30分钟内完成。以后滴注1g/h,12~24g/d,持续7~10天,逐渐减量至8g/d,维持2~3周。也可选用止血芳酸(PAMBA)。④外科手术:动脉瘤的消除是防止动脉瘤性SAH再出血最好的方法。

4、防止脑血管痉挛及脑缺血:①维持正常血容量和血压。②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常用尼莫地平40~60mg口服,每日4~6次,连用21日;必要时静脉使用,尼膜同10mg/d,6h内缓慢静脉滴注,应注意其低血压等副作用。③早期手术。

5、防治脑积水:①药物治疗:轻度的急、慢性脑积水可给予醋氮酰胺0.25g,每日3次,减少CSF分泌。②脑室穿刺CSF外引流术:适用于SAH后脑室积血扩张或形成铸型出现急性脑积水。③CSF分流术:如内科治疗无效、CT或MRI显示脑室明显扩大者,可行脑室-心房或脑室-腹腔分流术。

神经内科临床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2010》。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ESSEN评分,ABCD2评分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他汀类药物治疗。 4.心源性、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 5.低灌注所致者可扩容治疗。 6.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一种活血化淤中药治疗。

6.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7.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四项。 (3)胸片/胸透、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TCD/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大便常规、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低分子肝素。②口服华法令。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等;高危病人必要时可给双抗治疗。 3.可予他汀类降血脂药,对有颅内外大动脉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

神经内科规培护士培训

神经内科规培护士培训手册

目录 1.神经内科规培护士培训方案 2.神经内科规培护士岗前培训安排表(1个月) 3.神经内科规培护士一年内培训计划表 4.护理查对制度 5.交接班制度 6.入院流程 7.出院流程 8.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9.脑梗死的护理常规 10.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常规 11.重症肌无力急救流程 12.脑疝的急救流程 13.专科常用药物(脱水药、降压药、营养脑神经药、抗凝药、降 脂药) 14.气管插管、气管套管等专科管道护理常规 15.拔管的防范及意外拔出的应急流程 16.吞咽功能的评估 17.专科检查如腰穿、DSA、支架植入技术等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 18.危重病人各种风险评估 19.监护仪、微量泵、呼吸机、除颤仪的使用、保养及故障的排除 20.格林巴利护理常规

21.脊髓炎护理常规 22.低钾护理常规 23.脑膜炎护理常规 24.帕金森护理常规 25.多发性硬化护理常规 26.运动神经元病护理常规 神内一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 院校毕业后进入神内一新入职护士 二、培训目标 根据《护士条例》等,结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开展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通过培训,使新入职护士掌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和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所需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护理服务能力;增强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能够独立、规范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三、培训方式、方法 (一)培训方式 培训采取理论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二)培训方法 可采用课堂讲授、讨论、临床查房、情景模拟、个案护理等

【参考借鉴】神经内科管理手册定稿.doc

神经内科管理手册 前言 为加强科室管理,编辑《神经内科管理手册》,本管理手册包括神经内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质量与安全管理、日常工作流程、医院感染管理、诊疗规范与指南以及医院文件、规定等,工作任务清晰、职能职责明确、流程管理精细、诊疗技术规范,促进科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保证科室各项工作安全有效运行。管理手册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对神经内科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工作中将不断完善与修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神经内科 2017年2月25日主编:彭晓兰

副主编:黄晓明陈琳 编者:陈湘军何一伟胡新奇阳利霞 肖旺邱硕左舟 主审:何文明 目录 第一章神经内科管理制度 (1) 一、神经内科工作制度 (2) 二、神经内科科研教学管理制度 (3) 三、神经内科设备管理制度 (4) 四、神经内科学科建设制度 (5) 五、神经内科健康教育制度 (6) 六、出院患者随访制度 (7) 七、医疗核心制度 (8) (一)首诊负责制 (8) (二)分级护理制度....................................................9-10 (三)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1) (四)查对制度 (12) (五)三级查房制度...................................................13-14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15) (七)会诊制度 (16) (八)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7) (九)危急值报告制度 (18) (十)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9) (十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0) (十二)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 (21) (十三)临床用血核查制度 (22) (十四)病历书写规范及管理制度.......................................23-24 (十R五)医患沟通制度 (25) 八、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 (26) 九、患者病情评估制度...................................................27-28 十、患者入出院管理制度 (29) 十一、处方制度 (30) 十二、医嘱制度.........................................................31-32 十三、转院、转科制度 (33) 十四、主诊医师负责制制度 (34) 十R五、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第二章神经内科岗位职责 (35) 一、神经内科科主任职责 (36) 二、神经内科主诊医师职责 (37) 三、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 (38)

(完整版)新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课件.doc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血管内进行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目,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条件,能够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脑出血清除等手术。 2.神经内科。床位不少于40张。 3.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

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 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 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 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 和床旁脑血管检查。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

神经内科十种技术病种及临床路径题库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头颅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头颅MRV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DSA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 4.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5.排除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针对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疾病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3.无严重脑内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

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外伤等)。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MRI和CTV/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全脑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1.尿激酶或r-TPA等溶栓药物(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患者)。 2.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等。 3.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颅内压增高患者)。 4.对症治疗药物: (1)有癫痫发作者抗痫药物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和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原发疾病或并发症使病情危重,需转入ICU治疗。 2.住院期间感染(颅内或颅外)加重,需进一步抗感染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3.颅内压难以控制并有引起脑疝可能者需请神经外科协助诊治。 4.并发症加重者须进一步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XX脑科医院

目录 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晕厥 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四章脑梗死 第五章脑出血 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七章急性脊髓炎 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九章帕金森病 第十章特发性震颤 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 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三章癫痫 第十四章面神经炎 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 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 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 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 第二十章呼吸肌麻痹 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一、腰椎穿刺术 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 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 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 五、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 (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 (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 3、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鉴别诊断】 1、紧张性头痛:由于焦虑或忧郁所致的持久性头、面、颈、肩部肌肉痉挛和-或血管收缩,所产生的疼痛牵涉或扩散至头部。头痛为胀痛性、压痛性或束紧感,可有起伏,但经常存在。治疗可予抗抑郁药。 2、丛集性头痛:30~50岁发病,多见于男性,单侧突发性头痛,以规律的方式每天发作,持续数日至数周,间隔数月至数年后再出现,为眶部、颞部及上颌部牵拉或压迫性疼痛,同时伴有鼻粘膜充血,球结膜充血及流泪。一般抗偏头痛药治疗往往无效,发病早期吸氧、消炎痛或皮质类固醇治疗可缓解。 3、颅内动脉瘤:可有半侧头痛,如动脉瘤邻近后交通动脉,头痛同时有同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鉴别困难时应作脑血管造影。 4、Sunet综合征:绝对单侧头痛,持续时间短仅15~120秒,中至重度疼痛,伴有球结膜充

最新神经内科教学查房规范(精品收藏)

教学查房规范 (一)查房前准备: 1、教学查房人员准备:查房主持人、下级医师,学生。教学查房所在科室的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病例的管床医师也必须参加,查房主持人所管的下级医师尽可能参加。观摩人员包含:医院教学管理人员(或考官)、非本科室的医生及研究生,如查房主持人的上级医师参加,做为观摩人员参加. 2、病例的准备:一般选择有教学意义的典型病例,病例应选择本专业的多发病、常见病种,且经过治疗有明显治疗效果的患者。要提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得到配合与理解. 3、教学查房前2天,查房主持人通知学生要做好该病种资料的复习。教学查房前查房主持人及学生应熟悉患者及病情,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病历、记录本、检查报告、影像片、查房用的器械等:包括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刻度尺、压舌板、棉签、笔等。)。 (二)教学查房过程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约15分钟) 示教室查房:2个内容(暂无示教室科室可用办公室代替) 1、首先查房主持人提出教学查房患者、病种,并交待这次查房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观摩人员时应先向观摩人员介绍自己的姓名、职称、科室. 2、主管该患者的实习医师将病历交查房主持者,向主持者脱稿报告病例,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初步诊断和治疗情况.由主管病床的医师作补充说明.查房主持人以向学生提问或向患者追问病史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病史的主线,补充遗漏或纠正错误,并可对病例作简要评价,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病史采集和书写的重点,纠正不规范的书写内容。 第二阶段: 病房查房(约15分钟),1个内容. 到病房进行印证。由管床实习生进一步询问病情和进行体检操作,特别是专科检查,主要是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关的检查.查房主持人应注意观察其手法、顺序是否规范,认证是否准确,操作是否熟练,体检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和人文关怀如何,特别要

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 —————————————————————————————— 癫痫病学分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与中华医学会委托中国抗癫痫协会组织全国主要从事癫痫诊治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精神科及中医专家编写、审定的癫痫临床诊疗指南。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了癫痫病的定义、分类、诊断、药物治疗、外科治疗、脑电图的应用和结果判定、癫痫持续状态及特殊癫痫人群的诊治策略、预后、伴随的社会心理问题及中国传统医学对癫痫的认识和治疗原则等。本书可供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精神科及基层医师诊治癫痫时作为依据和参考。

序(1)(2) 前言 领导小组名单编辑委员会名单(按标准本)

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学分册 编写说明 为了规范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癫痫诊疗中的行为,提高诊断水平和医疗质量,同时兼顾到医疗保险对癫痫诊治的给付标准,2005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和卫生部有关司局委托中国抗癫痫协会编写“癫痫诊疗指南”。我们充分认识到指南的编写是一项极为严肃、重要的工作,在我国癫痫诊疗领域亦属首次。因此,我们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选出30余位学识高、造诣深、有较高知名度的癫痫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老、中、青结合的编写委员会,根据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对临床诊疗指南编写的要求,借鉴国内外数个权威性的指南文本,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具体情况拟稿。内容和文字经过数次集体审阅、讨论和修改,最后又请国内癫痫学界权威专家进行了审阅并定稿。因此,本指南在学术水平、涵盖内容、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鉴于此次参与编写的人员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的专家成员,中华医学会所属该分会、学组同意与中国抗癫痫协会以“联合编写”的名义发布本指南。经请示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华医学会,认为本指南符合《临床诊疗指南》丛书的编写要求和标准,在按中华医学会规定程序批准后,纳入《临床诊疗指南》丛书序列,作为“癫痫分册”出版。 本指南系首次出版,其中缺点、不足在所难免。热切希望各级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在施行中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待再版时予以改进,使之逐渐完善。 中国抗癫痫协会会长李世绰 2006 年 9 月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三章脑梗死 第四章脑出血 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六章急性脊髓炎 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八章帕金森病 第九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章癫痫 第十一章面神经炎 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腰椎穿刺术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

3.肌电图操作规范

生效日期:2012年05月25日版本号:1.1 修改日期:2012年05月20日页码:1/2 一、目的 规范肌电图操作。 二、范围 适用于肌电图检查。 三、规定 (一)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 (二)适应证 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2.神经源性疾病: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病等。 (三)禁忌证 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L者; 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四)准备 1.仪器设备准备:使用肌电图仪,肌肉的电活动常采用同轴单芯针电极作为电极,插入到骨骼肌,经对称分差放大器放大,在显示器上观察到肌电的图形;并有相应的扬声器、录音、打印设备;刺激器多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机器还具备延迟线、平均器(均加器)、贮存、锁定装置。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记录和分析肌电情况,进行平均电压计算与显示、频谱分析、神经传导速度计算,以及存储、打印,使之更为精确、方便。 2.检查前准备 (1)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明确检查肌电的目的,以便确定需检查的肌肉以及检查的步骤和目的。 (2)向患者解释检查及正常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完成针电极及检查部位的选择和消毒。 (五)方法 1.检查部位 (1)肌源性病变,出现肌肉萎缩,选择病变的肌肉进行检查。必要时行双侧同名肌对比检查。 (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 2.步骤 (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神经内科操作规范

腰椎穿刺术[适应证] 1、脑和脊髓炎症性病变的诊断。 2、脑和脊髓血管性病变的诊断。 3、区别阻塞性和非阻塞性脊髓病变。 4、气脑造影和脊髓腔碘油造影。 5、早期颅高压的诊断性穿刺。 6、鞘内给药。 7、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性穿刺。 [禁忌证] 1、颅内占位性病,尤其是后颅窝占位性病变。 2、脑疝或疑有脑疝者。 3、腰椎穿刺处局部感染或脊柱病变。 [准备工作] 器械准备:腰椎穿刺包、手套、闭式测压或玻璃测压管、治疗盘 (碘酒、乙醇、棉签、胶布、2%普鲁卡因),需作培养者,准备培 养基。 [操作方法] 1、病人取侧卧位,其背部和床面垂直,头颈向前屈曲,屈髋抱膝,使 腰椎后凸,椎间隙增宽,以利进针。 2、定穿刺点:通常选用腰椎3~4间隙,并做好标记。 3、自中线向两侧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并检查

穿刺包内器械,铺无菌孔巾。 4、在穿刺点用2%的普鲁卡因做局部麻醉。 5、术者用左手拇指尖紧按住两个棘突间隙的皮肤凹陷,右手持穿刺针,于穿刺点刺入皮下,使针垂直于平面或略向头端倾斜并缓慢推进,当感到阻力突然减低时,针已穿过硬脊膜,再进入少许即可。成人进针深度4~6cm。 6、拔出针心,可见脑脊液滴出。接测压表(或测压管),让病人双腿慢慢伸直,可见脑脊液在测压表内随呼吸波动,记录脑脊液压力。取下测压表,用无菌试管接脑脊液2~4ml,送化验室检查。 7、插入针心,拔出穿刺针。穿刺点以碘酒消毒后盖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术毕,嘱去枕平卧4~6小时。 【并发症】 1.腰穿后头痛,低颅压综合征 2.出血 3.感染 4.脑疝 全脑血管造影术 [适应证] 1.颅内血管性病变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设计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神经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 目录 第一部分神经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三章脑梗死 第四章脑出血 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六章急性脊髓炎 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八章帕金森病 第九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章癫痫 第十一章面神经炎 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二部分神经科技术操作规 腰椎穿刺术

神经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神经内科年度工作计划_工作计划

神经内科年度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神经内科如何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呢?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神经内科年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神经内科年度工作计划篇一 20XX年是我科成立第二年。经过上年度的努力,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本年度重点是将各项工作进一步量化、规范化、程序化,实施PDCA循环管理。提高科室医护人员素质及业务技术水平,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医患沟通互动;注重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全科人员将在院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努力以安全、优质、高效的全层服务,打造出具有专科特色、一流品牌的人性化的临床科室。具体分述如下 一、年度目标 1、二级机构验收中软件系统不失分。 2、打造品牌科室,争取在医疗考核指标上和患者口碑上达到全县先进水平。 3、向医院申请或提出建议争取床位达30张以上床位,争取年收入达到或超过300万,医药比达50%,床位使用率达92以上,病床周转次数7-10天,诊断符合率达98%以上,病案甲级率达98%,院感达到医院要求标准。 二、加强学科及学术建设 1、向医院申请或提出建议争取床位达30张以上床位、建议购买脑电图监护、肌电图等设备。

2、开展专科专病建设讨论制定专病诊疗可行性计划和方案。重点考虑“癫痫、睡眠障碍等”。 3、完善卒中组织化规范化治疗; 4、在卒中后抑郁、脑小血管病、植物神经与睡眠、冠心病等相关性研究。 5、开展临床路径至少一个病种。 6、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 7、**、***完成副主任医师晋升的各项材料,**完成主治医师晋升材料并要求通过考试。 三、二级医院等级复审, 1、继续在20XX年该项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强调科室全体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熟悉应知应会及各项流程。 2、完善本科室人员的档案资料。20XX年、20XX年各种统计数据;学习会议记录;抗菌药物应用、知情告知、医疗安全、院内感染等各项资料;相关制度人员职责诊疗常规及其他资料。 3、并在评审结束后将该项工作常态化,贯穿于今后日常工作及医疗活动中,使得科室各项工作持续不断改进。 四、核心制度执行与拓展 1、严格15项核心制度执行 2、三级查房严格执行,***主任医师查房、主治查房或互查记录要有新突破,除了常规记录外,对重点疾病新进展、或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记录。

神经内科护理带教计划

神经内科2012年护理带教计划 神经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护理实习的重要场所,病人年龄较大,病种多,联系广, 病程长,重病人多,大多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知识都有一定了解,这更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 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广泛的学科知识。因此,护生要通过实习,将理论与临 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为今后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以适应临床的需求。现 制定2012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操作及神经内科专科护理知识护生入科第一天,首先由带教老师自我 介绍,再依次介绍,包括介绍科室环境、了解科室相关规章制度、护士礼仪规范、相关法律 知识,讲解带教计划、严格无菌操作等。为每位护生选定一名责任带教老师,按各个班次进 行实习,放手不放眼,这样“一对一”带教不仅增加了护生的归属感,又提高了带教老师的 责任感。 带教安排: 第一周:熟悉科室环境,调整心态,了解消化内科各班工作流程,科室专业护理知识讲 课。基本护理操作示教并练习。 第二周:熟悉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掌握科室专业护理知识。 出科前总结: 带教老师教学组长与护生进行交流总结,收集意见,改进今后的带教工作 出科考核: 理论及技能考核: 书写实习鉴定及填写实习生实践评价表。整理实习成绩并上报护理部 教学查房: 每月举行一次。查房中由老师主持,护生介绍某一专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病 人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等,由老师进行评价,对正确的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及如何改进,并对专科知识点进行提问,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具体带教内容: 掌握物品交接的内容;掌握各班职责;?掌握急救药品和物品;?专科及基础护理;熟练 ② 晨晚间护理 ④口服给药法 ⑥卫生手消毒 ⑧协助病人侧卧翻身法(重点带教项目) ⑩保护具的应用(重点带教项目) 熟练掌握的理论 ① 病人饮食选择.护理及管理 ②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重点带教项目) ③ 脑出血的护理(重点带教项目) 掌握的操作 ①出入院病人的护理 ③生命体征的测量 ⑤无菌技术操作 ⑦护理文书书写 ⑨各种给药法

2020《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诊疗要点(全文)

2020《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诊疗要点(全文)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09年版《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这一指南对原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等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本次指南更新亮点 更加详细提出了原发性震颤(ET)的临床症状,并增加了ET 叠加的概念。 新增了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基因检查和临床评估等辅助检查。 调整了ET诊断标准,增加了ET叠加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也进行了更新。 更新了鉴别诊断。 更加详细地介绍了原发性震颤的治疗原则,并增加了对药物使用的推荐意见。 手术方式中增加了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的聚焦超声丘脑切开术,丰富了深部脑刺激(DBS)治疗的实验数据。

增加了康复护理和遗传咨询的内容。 临床症状ET常为双侧缓慢起病,随年龄逐渐进展,以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于日常活动时(如书写、倒水、进食等)震颤表现明显;震颤还可累及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咽喉肌等;震颤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加重,部分患者饮酒后震颤可减轻;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幅度可增加。ET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障碍、精神症状、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部分患者除震颤外,还可伴有串联步态障碍(impaired tandem gait)、可疑肌张力障碍性姿势(questionable dystonic posturing)、轻度记忆障碍(mild memory impairment)等神经系统软体征(soft neurological signs),称为ET叠加。辅助检查2020年指南中增加了辅助检查,辅助检查通常用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震颤,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关辅助检查进行排除诊断。1.实验室检查: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血清铜蓝蛋白、药物、毒物等以排除代谢、药物、毒物等因素引起的震颤。2.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主要用于排除颅内病灶以及与小脑疾病或创伤后事件相关的震颤;多巴胺转运体(DAT)PET/SPECT显像用于评估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的功能,排除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相关疾病,如帕金森病。3.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可记录震颤的存在、测量震颤的频率并评估肌电爆发模式,在震颤的电生理评估中被广泛应用;加速度计结合肌电图进行震颤分析可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震颤起到一定的鉴别诊断作用。4.基因诊断:目前发现了一些基因,如LINGO1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晕厥 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四章脑梗死 第五章脑出血 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七章急性脊髓炎 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 第十章特发性震颤 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 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三章癫痫 第十四章面神经炎 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 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 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 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 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 (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 (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 (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 3、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鉴别诊断】

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一、腰椎穿刺术 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 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 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 五、神经系统检查 一、腰椎穿刺 【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病变(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脱髓鞘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颅内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脊髓病变和多发性神经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帮助;还适用于脊髓造影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等。 【禁忌证】 穿刺部位有化脓性感染或脊椎结核,有出血倾向,血小板<50000/mm3,以及临床上有脑疝倾向时。 颅内压升高并有明显的视乳头水肿、怀疑后颅窝占位性

病变时,应慎重操作。 【操作方法】 患者侧卧位,屈颈抱膝,取腰4~5椎间隙或腰5~骶1椎间隙为穿刺点(沿双侧髂嵴最高点之间的连线与脊椎中线相交处为腰4棘突,其下为腰4~5椎间隙),常规消毒,术者带无菌手套,用3%碘酒消毒,75%酒精脱碘,用2%普鲁卡因在穿刺点做皮内、皮下麻醉。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持穿刺针自穿刺点缓慢刺入,刺入韧带时可感受到一定阻力,之后有落空感时提示已刺入蛛网膜下腔,可抽出针芯让脑脊液流出。如没有脑脊液流出可转动穿刺针或将穿刺针退出少许,直到脑脊液流出为止。测定初压,留取脑脊液送检,测定终压,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局部敷无菌纱布固定,嘱去枕平卧6小时。 【临床意义】 1、压力高可见于脑水肿、颅内占位性病变、感染、急 性脑卒中、静脉窦血栓形成、良性颅内压增高,以及心衰、肺功能不全及肝昏迷等。

2、压力低主要见于低颅压、脱水、脊髓蛛网膜下腔梗 阻、脑脊液漏等。 【并发症】 最常见为腰穿后低颅压头痛,可持续2~8天,头痛以额、枕部为著,可伴有颈部和后背痛,咳嗽、打喷嚏或站立时症状加重,严重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和耳鸣。平卧位可使头痛减轻,应大量饮水,必要时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 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 【常规压力测定】 侧卧位的正常压力为80~180mmH20,>200mmH20提示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压力测定应包括初压(取脑脊液之前)和终压(取脑脊液之后)。 【压颈试验(Queckenstedt test)】 应先做压腹试验,用手掌深压腹部,脑脊液压力迅速上升,解除压迫后,压力迅速下降,说明穿刺针头确实在椎管内。压颈试验常用指压法,用手指压迫颈静脉15~20秒,然

神经内科临床药师培训指南(试行)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临床药师培训指南(试行)8 神经内科临床药师培训指南(试行) 神经内科专科是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积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药物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神经内科专科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实践,对保障治疗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制定本标准,以指导培训。神经内科专科临床药师培集中培训时间为期1年。 一、培养目标 经过一年的临床培训,受培训药师在完成培训计划以后,能系统掌握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常用药品的药理学知识;掌握神经内科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熟悉医疗过程;具有参与神经内科内科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讨论与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疾病情况进行药物的选择使用;具有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解决、防止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的能力;具有与患者、医师及护理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在今后可持续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法 (一)培训时间:全脱产培训一年。全年实际工作(学习)日不得少于49周,1960小时,其中临床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765小时,业务知识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95小时。 (二)培训老师:一名主管以上药师和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神经内科内科临床医师组成培训小组,每个培训小组带1-2名受训者参与临床用药实践。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综合素质培训 1、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的相关内容。 2、通过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受训者应具有职业责任感、法律意识,能自觉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精神,尊重患者,维护其合理用药权益。 (二)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 1、了解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了解神经电生理学(包括肌电、脑电、诱发电位)基本知识。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

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必要时可予他汀类降血脂药。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