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雄彝族传统节日

楚雄彝族传统节日

楚雄彝族传统节日
楚雄彝族传统节日

纵横楚雄彝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楚雄市环城小学李恒才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纵横输入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识字的能力。

2.提高纵横码输入汉字的速度。

3.了解楚雄彝族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热爱各民族的思想感情。

4.从小树立民族大团结的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复习单字、两字词组、三字词组和四字词组的输入方法以及短文的输入。

教学重点:认识楚雄彝族传统节日,用纵横输入自己最熟悉的节日简介。

教学难点:用纵横输入取码法圈出自己最熟悉的节日简介中两字词组、三字词组和四字词组以及输入自己最熟悉的节日简介。

三、教学对象:

该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学习纵横码有近半年的时间,已经掌握纵横码单字和词组输入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借助软件进行学习。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在学习时适合生动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活动。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本节课采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语文学科整合,纵横码作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工具得以发挥,在教学中提高纵横输入。利用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与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运用竞赛式教学法让学生在竞赛中培养竞争意识,激励学习,充分发挥潜能。

五、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房(学生一人一机)

六、课前准备

通过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咨询、借助书籍、网络查找楚雄彝族传统节日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马樱花节斗牛场面图片。这是什么节日?(马樱花节、火把节……

(2)、师:马樱花节是我们楚雄彝族传统节日,除了马樱花节你还知道我们楚雄还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板书课题:楚雄彝族传统节日)

<二>、新授课:

(1)、师设问:1)楚雄彝族有那些传统节日?2)你们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吗?

(2)、学生:1)简单汇报。2)师播放视频并小结:二月八、马樱花节(插花节)、牟定三月会、虎节、赛装节、火把节等(3)、师设问:谁还知道这些节日都有些什么习俗?

(4)、学生:讲述。

(5)、教师:课件出示

(6)、老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哪一个传统节日?

(7)、学生:二月八、马樱花节(插花节)、牟定三月会、虎节、赛装节、火把节。

(8)、老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彝族传统节日的知识。

第一关:我会记复习词组编码规则

出示二字、三字、四字词组让学生复习33规则、222规则以及2112规则写出纵横码。

彝族()元谋()楚雄市()大姚县()传统节日()

第二关:我知道给短文编输入码

(1)、学生:展示楚雄彝族传统节日的资料

(2)、老师:选择一个节日的相关资料

(3)、学生:在电脑上找出二字、三字、四字词组并标识出来。如:火把节

六月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族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三关:我能行输入比赛

(1)、老师:我们认识了这些传统节日,现在我们用纵横输入法输入这些节日(二月八、马樱花节(插花节)、牟定三月会、虎节、赛装节、火把节)的名称,比一比谁最快!

(2)、学生输入。

(3)、评一评、比一比。

(4)、教师把这些节日的相关知识传到学生机上。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读一读。

(6)、老师: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日,输入其简介。比一比,谁输入的字最多、速度最快?

(7)、学生:输入。

<三>、学习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入成绩排名,为优胜者颁奖)

<四>、课堂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学到了有关彝族传统节日的知识并用纵横输入法输入了节日简介。纵横输入法里还有许多知识和乐趣等待我们今后去探讨!请同学们下去后用纵横输入法打一打其他的节日,下次带来展示。

<五>、课后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地方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以

及选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知识)利用纵横输入法进行输入训练,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纵横输入速度。

<六>、板书设计

楚雄彝族传统节日

马樱花节(插花节)二月八

牟定三月会虎节赛装节

火把节

附:相关资料

六月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哈尼拉祜普米等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间,一至三天不等。节日活动内容应民族而不尽相同,但点火把则无一列外。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虎节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

居住在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属罗罗濮支系,自称“阿罗”。据说阿罗人的祖选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惊扰,阿罗人防不胜防。后来阿罗人把猎到的虎皮剥下来,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卫寨子,并表示阿罗人都像虎一样勇猛,不惧怕任何邪恶,阿罗人得到动物之王的守护,寨子安宁了,庄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现一片吉祥景象。从此他们就把跳虎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并伴以乐曲和大锣笙,使之更生动活跃。

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

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喜爱。

赛装节(服装节)

是云南大姚县三台山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届时,妇女们穿上各种艳丽的服装前来参加。服装节上,刺绣珍品琳琅满目,飞禽走兽、流水行云、山花野草都被融入彝族妇女们巧夺天工的刺绣中。传说很久以前,三台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叫阿米尼,她仿照锦鸡的羽毛制成一件衣服,图案精巧、色彩奇物质,胜过了土官头人请来的九十九个裁缝、七十七个银匠制作的衣服。阿米尼被土官逼成一只锦鸡飞走了。人们便以举行服装节的形式纪念她。节日上,姑娘们为了赢得赞誉,要换好几套漂亮的衣服。入夜,跳舞欢歌,小伙子们前来寻找白天相中的心灵手巧的姑娘。

大姚彝族的赛衣节又叫服装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传说是纪念一位叫米波龙的彝族姑娘。她舍身除霸,死后变为美丽的小鸟。节日期间,当地彝族姑娘们身带数套花衣,齐聚在三台区跳歌场,围成圆圈,撒上松毛在小伙子的月琴、唢呐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会,退出跳舞场,换套新装,又来跳,以此比试姑娘的灵巧、富足和美丽。

到彝族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次赏心悦目的享受。赛装场上,色彩缤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其构图上的繁简虚实,形象的夸张变形,色调上的对比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二月八

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节期三天。相传节日是纪念在发危急的关头智斗强敌的民族英雄密枯。届时,全村男子来到寨旁最高最古的树――密枯树前,各户向此树供祭一碗米、一块盐及茶、酒等。毕摩开祭,杀猪祭祀密枯。祭毕,参祭者共食烧猪肉和狸血稀饭。剩余猪肉分给各户以祭祖先和阿儒比女神。节日期间,人们还举行踏歌、摔跤、打秋千等娱乐活动。

牟定三月会

是云南楚雄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节日期间,除楚雄各地的彝族到会外,附近的白、回、藏、苗、汉等民族也跋山涉水,前来牟定参加节日。每年的三月会,牟定县城锣鼓喧天、爆竹齐鸣,热闹非凡。人们手拉着手围成圆圈跳着彝族民间的“左脚舞”。三月会的来历,有说为纪念哀牢山的彝起义领袖李文学;还有说牟定城外有一龙潭,潭内有一条蛟龙,每年三、四月份便兴风作浪、淹没庄稼、吞噬人畜。知县长官告诉百姓,在三月二十八日,每户出几斤栗炭,鸽以龙潭边燃烧,等知县一下令,便将烧红的炭倒进龙潭,然后用泥石将潭填平。人们在填好的龙潭上跳舞唱歌,庆祝和纪念那次制服蛟龙的胜利。

火把节

六月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哈尼拉祜普米等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间,一至三天不等。节日活动内容应民族而不尽相同,但点火把则无一列外。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虎节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

居住在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属罗罗濮支系,自称“阿罗”。据说阿罗人的祖选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惊扰,阿罗人防不胜防。后来阿罗人把猎到的虎皮剥下来,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卫寨子,并表示阿罗人都像虎一样勇猛,不惧怕任何邪恶,阿罗人得到动物之王的守护,寨子安宁了,庄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现一片吉祥景象。从此他们就把跳虎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并伴以乐曲和大锣笙,使之更生动活跃。

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喜爱。

插花节

是云南楚雄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这天,人们采集鲜花在路边、树旁、寨口搭起花牌坊,编成花环挂在门上,遍插门楣、房角、畜厩、牛角、田园及农具。据说这是为了怀念咪依鲁。很久前,昙华山上有位美丽的姑娘叫咪依鲁,她能唱许多彝家调子,会绣各种各样的花卉鸟兽。一天咪依鲁在山上放牧,遇见一条凶恶的狼,善良诚实、本领高强青年独手朝列若搭救了姑娘和羊群。咪依鲁送给朝列若一朵雪白的杜鹃花以示感激。从此,两人相亲相爱。昙华山上有个土司以选美女到他的仙园伺候仙女为名,糟踏各寨的姑娘。咪依鲁得知后十分气愤,为了搭救姐妹们,二月初八这天,她采了二朵有毒的鲜花插在头上,只身闯入仙园,佯装与土司成亲,伺机将毒花泡入酒中,土司饮毙。朝列若狩猎归来,发现咪依鲁也死去,抱着咪依鲁的尸体哭得两眼流出了血,那一滴滴鲜血染红了杜鹃花。为了纪念除暴献身的咪依鲁,每年二月初八方园数十里的彝族都到昙花山采摘鲜花,遍插各处,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八日,海拔3600米的大姚县华山开满了山花。当地彝族摘来各色鲜花,编扎成花团锦簇的牌坊、花棚,象征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间和牛羊上插花,祈愿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人们也互相插花,寄托和顺安康,情长意远的祝福。林下花间,男女老少和着芦笙围成圆圈“打歌”,青年情侣则相偎而歌,欢声笑语。插花节的来历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咪依

鲁传说。相传咪依鲁是位聪明美丽的彝族姑娘,为使众姐妹免遭恶霸凌辱,假意身许,在婚礼上与恶霸共饮放有马缨花的毒酒,牺牲自己,为民除害。为此,每年马缨花开花之时,昙华山彝族就要举行盛大的插花节,纪念美丽善良的咪依鲁。

赛衣节(服装节)

是云南大姚县三台山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届时,妇女们穿上各种艳丽的服装前来参加。服装节上,刺绣珍品琳琅满目,飞禽走兽、流水行云、山花野草都被融入彝族妇女们巧夺天工的刺绣中。传说很久以前,三台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叫阿米尼,她仿照锦鸡的羽毛制成一件衣服,图案精巧、色彩奇物质,胜过了土官头人请来的九十九个裁缝、七十七个银匠制作的衣服。阿米尼被土官逼成一只锦鸡飞走了。人们便以举行服装节的形式纪念她。节日上,姑娘们为了赢得赞誉,要换好几套漂亮的衣服。入夜,跳舞欢歌,小伙子们前来寻找白天相中的心灵手巧的姑娘。

大姚彝族的赛衣节又叫服装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传说是纪念一位叫米波龙的彝族姑娘。她舍身除霸,死后变为美丽的小鸟。节日期间,当地彝族姑娘们身带数套花衣,齐聚在三台区跳歌场,围成圆圈,撒上松毛在小伙子的月琴、唢呐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会,退出跳舞场,换套新装,又来跳,以此比试姑娘的灵巧、富足和美丽。

到彝族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次赏心悦目的享受。赛装场上,色彩缤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其构图上的繁简虚实,形象的夸张变形,色调上的对比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二月八

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节期三天。相传节日是纪念在发危急的关头智斗强敌的民族英雄密枯。届时,全村男子来到寨旁最高最古的树――密枯树前,各户向此树供祭一碗米、一块盐及茶、酒等。毕摩开祭,杀猪祭祀密枯。祭毕,参祭者共食烧猪肉和狸血稀饭。剩余猪肉分给各户以祭祖先和阿儒比女神。节日期间,人们还举行踏歌、摔跤、打秋千等娱乐活动。

牟定三月会

是云南楚雄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节日期间,除楚雄各地的彝族到会外,附近的白、回、藏、苗、汉等民族也跋山涉水,前来牟定参加节日。每年的三月会,牟定县城锣鼓喧天、爆竹齐鸣,热闹非凡。人们手拉着手围成圆圈跳着彝族民间的“左脚舞”。三月会的来历,有说为纪念哀牢山的彝起义领袖李文学;还有说牟定城外有一龙潭,潭内有一条蛟龙,每年三、四月份便兴风作浪、淹没庄稼、吞噬人畜。知县长官告诉百姓,在三月二十八日,每户出几斤栗炭,鸽以龙潭边燃烧,等知县一下令,便将烧红的炭倒进龙潭,然后用泥石将潭填平。人们在填好的龙潭上跳舞唱歌,庆祝和纪念那次制服蛟龙的胜利。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 发布日期: 2014-05-26 07:13:53 杨敬合 楚雄州地处滇中高原,州境内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这里是以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彝族文化多彩缤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楚雄以建设旅游强州为目标,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四区(禄丰世界恐龙谷、楚雄彝人古镇、元谋土林、武定狮子山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镇(禄丰黑井古镇、大姚石羊古镇、姚安光禄古镇)、三带(昆楚大、南永、昆攀高速公路沿线文化旅游示范带)、一条龙(楚雄市)”的基本旅游布局。近年来,楚雄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楚雄旅游强州的地位仍不相称,原因之一就在于楚雄旅游业对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文化挖掘仍显欠缺,未能充分发挥出丰富旅游资源的作用。这里仅谈谈楚雄彝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饮食文化与旅游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从人类产生的那天起,饮食就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但早期人类的饮食还算不上是文化,那时候人还不懂得用火,更不知耕稼,茹毛饮血不过是维持生命罢了。饮食真正形成文化应该从人类懂得用火以后算起,此时人类对饮食的追求已不单单是维持生命,而且开始追求好吃。随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人类对饮食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事实上,饮食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国、各地、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这其中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意识、思维和心理,而且融入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及教育、科学的精神因素。饮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今天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近年来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从宏观上给饮食文化下定义的学者尚不多见,苏荣光先生在其《饮食文化概论》一书中认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作者认为这一定义还是比较全面的,基本可以概括饮食文化的内容。但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饮食文化的定义,其中有些阐述就不能只谈食物,而应该改为饮食。即应改为“饮食文化是指饮食原料开发利用、饮食品制作和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惯、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饮食事项的总和”。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偏概全之嫌。 饮食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旅游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饮食文化在其中自然也同样重要。据有关调查,在国际旅游消费中,饮食消费仅次于购物消费,占第二位,而在国内旅游消费中更居于首位,足见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旅游者到异地他乡旅游和逗留,为的是满足精神、物质上的某种需求,而饮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饮食早已超越了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而是体现人们热爱生活、彰显自我、追求高雅、注重体验、丰富情趣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是一项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旅游者在观赏、休闲、购物的同时,更多的要求即是体验文化。饮食无疑是体验旅游地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到异地他乡观赏、品味、享受未曾见过吃过的稀罕饮食,既饱口福又长见识,是一种生理和文化的双重享受,也是旅游者的一种需求和认识旅游地文化的重要方式,它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旅游者好奇心理,增加旅游的乐趣和成功感。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的资料简单介绍火把节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六月廿四日或廿五日是西南地区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记载于明杨慎《南诏野史》和《大理府志》。清人赵文哲诗集《取偶集)中《火把节》诗前有序,也做了说明。民间有两个传说,述说了火把节的来历。 一个传说是,古时有个天王,派凶神斯热阿比下凡催收粮款,激起百姓反抗。有一位英雄和凶神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杀死了他。天王盛怒,派“天虫”吃庄稼。眼看庄稼被吃光,人们便燃起火把烧天虫。烧了三天三夜,天虫终于被烧光,保住了庄稼。为了预防漏网天虫再作恶,每年六月廿四

或廿五人们便举行火把节,再烧天虫一次。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额其拉巴的摔跤英雄,举世无双。上天得知,派下天神与之较量,结果天神一个个都被摔死。上天大怒,放出害虫祸害庄稼。额其拉巴与百姓想了一个治服的办法:上山去砍许多松明回来,做成火把,在英雄的率领下,他们手执火把,绕田而行,诱杀了害虫,确保了丰收。 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彝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燃火把的仪式。 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群众活动。白天斗牛,文艺汇演,摔跤比赛。夜晚处处亮着松明火把,各家门槛上都插着松明,以示吉样。青年与孩子举着火把沿村寨田间转悠,然后聚会村寨广场。广场上堆砌一个塔形火把,熊熊燃烧,表示人定胜天,害虫已被驱除人间。 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人民论坛) 李斌 《人民日报》( 2017年02月03日 04 版)“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仪式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是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是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因为阖家团圆、守岁祈福、拜年贺岁等仪式感的存在,春节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我们重视过年,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感慨年味变得寡淡。过年过年,“过”意味着庄严,“年”代表着主题。过得太随意,吃吃喝喝、玩玩闹闹,过得太前卫,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都会失去过年的氛围。而像通宵麻将、红包攀比、奔波酒桌,更是折射出世道人心的庸俗化。对待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拯救回来,怕是难以计算时日”。节日内涵要靠节俗形式来承载,要有过节的“规定动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如果贪图舒适享受,把节俗仪式当作应景的形式、累人的负担,甚或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节日岂能不变味? 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我们才能进一步告别灵魂信仰的困乏。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过去以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承载。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民族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三天。 火把节传说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节》 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 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 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朵阿惹姿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 彝族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

楚雄彝族图案文化的应用

楚雄彝族图案文化的应用 楚雄在快速的建设和发展,建设滇中特色大城市和打造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给楚雄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推动建设“活力楚雄”、“文化楚雄”、“魅力楚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城市的建设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要将楚雄市建设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城市,在这种快速的城市建设中,对彝族文化元素的一些“礼貌的运用”、“分寸的把握”、“尊重的选择”等等,都体现出建设者的素质和对本民族文化元素的准确弘扬。通过特定的区域、街道、场所,特定的物件,打造彝族特色文化和风情的设计;通过彝人古镇、民族饮食文化一条街、民族手工艺一条街,甚至地标建筑、雕塑突出彝族特色,有格调、有品质的突出彝族文化的特点,是非常好的。建设有文化的楚雄,有活力的楚雄,没有这些元素做基础设计,就体现不出彝州的特色和文化魅力。以人为本从满足基本需要到精神层次的需求,以及寻求更优化的生活方式,城市建筑设计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而具有活力的社会审美存在,

是由当代社会大众审美与非社会大众审美交融渗透构成的,它由社会审美动机与非社会审美动机所引起,并由社会审美能力与非社会审美能力所实现,具有高度的象征性、自然性和浓缩性,最能透射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近期,市内的很多露天灯杆和灯(包括路牌标识)全用上了彝族图案的红、黄、黑色,装饰。有责任的设计师对民族文化应该有深厚的情感,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需要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立足本土,在城市设计中充分发挥设计元素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使之个性与共性合二为一,创造富于生机的民族特色。应该在不断倡导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使彝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达到传其“神”、扬其“辉”。用彝族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民族的、传统的符号寓意在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尊重,使楚雄彝族自治州成为既有现代设计又具彝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透过彝族文化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要让来到楚雄的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开放的、具有特色的城市,她的内涵与精神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彝族所特有的,也是彝族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对于彝族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宣扬其优秀的形式,继承其优秀的精神内涵,让她

彝族火把节歌舞会主持词范本

彝族火把节歌舞会主持词范本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飞:尊敬的 阿:亲爱的 合:大家,中午好! 拉:欢迎大家来到由举办的彝族会现场,我是主持人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彝族年! 飞: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 石:是的,“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也就是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它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彝族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阿:没错,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彝族年都十分重视,过年期间也十分热闹。拉:说到热闹,据我了解,彝族年有许多风俗,在过年期间也会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 飞:今天,就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领略彝年的魅力 石:今天,就让我们载歌载舞,一起感受节日的欢乐 阿:今天,就让我们举杯畅饮,共同庆贺新年的到来

拉:今天,这场属于我们的欢乐聚会即将拉开帷幕。 拉:接下来,很荣幸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 阿:每年,我们彝族年能够顺利地举办,都是因为得到了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在找到了归属感。在此,我代表学感谢的支持,谢谢!合:现在我们宣布:,正式开始! 拉:首先,由请为我们歌唱《团结就是力量》 阿:感谢老师们的精彩演唱, 石:接下来,掌声由请等带来《欢乐的火把节》, 飞: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精彩舞蹈。 石:看完了精彩的舞蹈,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充满激情的音乐吧,由请吉瓦阿加等带来《龙的传人》 阿:接下来请欣赏舞蹈《棉花糖》, 飞: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那我们把《大小凉山》留在今晚这个盛大的晚会吧, 拉:听完一曲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来欣赏《主宰》 飞:每个人都有愿望,石美你的愿望是什么呀, 石:我的愿望是长大了想当医生,因为医生可以可以帮人治病,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日报讯(周有方李光辉)10月12日,州委、州政府专题听取楚雄市彝族城市特色研究暨街区改造规划汇报。州委书记丁绍祥要求,楚雄城市的特色定位,要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 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红卫,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马红梅,州委常委、楚雄市委书记张之政以及州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汇报,并就彝州首府楚雄市特色城市改造提升规划提出了意见建议,对工作进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丁绍祥指出,楚雄州作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一度时期以来,楚雄市、州建设局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就楚雄城市的特色、品位提升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成果有特色、有深度。为进一步突出楚雄的彝州特色,构建我州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谋划楚雄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2008年州庆50周年时充分展示彝州的“彝味”,展示楚雄特有的地域文化,展示楚雄城市的现代文化。楚雄市城市定位的关键,在于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创新城市建设规划,把城市建设和彝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用彝族文化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彰显和创造地域文化充实城市的文化含量,兼容现代文化丰富城市的现代魅力。 丁绍祥指出,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城市的特色在于城市地域与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的基础在于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城市的特色、文化又在左右着城市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特色、文化。楚雄的城市特色定位,要突出彝州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彝族文化,兼容现代多元文化;作为彝州,城市特色一定要打“彝牌”,地域文化必须服从彝族文化;城市特色的改造提升,要更多地融入彝族粗犷、豪放的图腾文化,融入古老的彝族文字符号,充分体现文化差异性的美。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继承和弘扬彝族古建筑的文化,在有条件的老城区改造中,借鉴和学习大理古城、丽江四方街的成功经验,用一系列优秀创意确立楚雄的城市形象,塑造楚雄市“彝族风情文化”的品牌,提高楚雄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特别是建筑和门牌、门匾上,要增加彝文字等民族文化色彩,体现彝族风情和风格,让人感受到到了楚雄就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 丁绍祥强调,楚雄的城市改造提升,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目前,改造的重点要放在上章村入口节点、火车站入口节点、程家坝入口节点、龙川江滨河景观休闲带及桃源湖广场的改造提升上,相对集中特色区域,以便分区分片实施。 杨红卫在讲话中指出,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围绕2008年州庆,如何强化提高楚雄的城市设计水平、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提高增加楚雄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延续楚雄城市的特色“香火”,最终达到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楚雄市要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和文化街区等方面突出彝族文化特色,体现地方人文内涵,打造城市彝族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要循序渐进,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彝族文化特色明显的旅游、康体、健身、娱乐等设施,扎实做好楚雄城市的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丰富楚雄市的旅游、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达到“到楚雄看彝族文化,品彝族文化大餐”的城市品牌效应。(

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论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摘要: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川、滇、黔、桂各地彝族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火把节。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在这里遍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的火把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作为汉族的我们也在过着火把节,但是我们当地过的是农历二十五,比彝族晚一天。但是火把节是一个属于彝族人民的节日,是他们的另一个春节。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一.祈求农作丰产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过路巴村过火把节,“燃火把即以村寨为单位或是三、五户人家相约,在村前村后的路口上竖起火把。火把高大一、二丈,扎成台数,平年扎十二台,闰年扎十三台,在火把尖端插上纸做的升斗和彩旗,升斗四面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丰人寿’、‘四季发财’等字样,火把上挂满了包有硬币的小包子和各种水果……除扎大火把外,各家各户还扎小火把,人少的扎一把,人多的扎数把,有的家庭一人扎一把。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

广西各市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 广西各市传统节日 防城港 - 节日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居住在防城港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的京族,世代沐浴着南海波涛的洗礼,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哈节(也叫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哈有唱歌和吃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在哈节进行祭祀神灵祖先、唱哈跳舞和品尝风味食品等活动,历时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唱哈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京族渔村,不但传歌授舞,还施展妙手回春之术治病救人,送医赠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中越边境旅游节每年 10 月月 28 日至 30 日在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由中越两国共同举办,节日期间推出中越两国青年在中越边界北仑河上对歌和文艺演出以及越南风情游等,集中体现了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境旅游特色。 钦州- 节日跳岭头节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 1 / 12

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国际海豚旅游节每年 10 月国庆期间国际海豚旅游节主要在风光旖旎的三娘湾景区进行,这里聚集了大量珍稀的中华白海豚,旅游节期间开展出海觅海豚、海豚奇观抢拍、婴儿沙滩爬行比赛、海钓比赛、花灯展、沙滩自行车比赛、果汁竞赛等旅游活动,是钦州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节日之一。 贵港 - 节日荔枝节荔枝成熟时节荔枝之乡麻垌每年荔枝成熟时节,亲戚朋友登门祝贺,主人以荔枝款待,客归,主人又以荔枝馈赠。 近年,市政府也举办过荔枝节,在市区的街道旁设有摆放荔枝的一个个棚子,可以免费品尝和购买。 鱼花节农历三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石咀镇的必岭、平安等村,一年两次。 据说当地人因得李五公教会养鱼花(鱼苗)而致富,所以建庙奉五公为鱼花神,每年渔讯期前的农历三月二十日备酒肉祭拜,并于庙前搭棚唱戏,祈祷鱼花丰收,用鱼花宴款待宾客。 农历七月二十日渔讯期结束,再拜鱼花神。 南宁 - 节日南宁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场面最为隆重的节庆首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而其他的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以农历计算,每个月都有一至几个不等。

楚雄彝族左脚调的传承

彝族左脚调的传承 云南民族大学和庆国 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舞是世居土著民族的代表性舞种,是楚雄州民族舞中唯一有清·康熙《定远县志》史料记载的民间舞。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自己的雏形,并在约一千年多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跳法、唱法和伴奏;由于牟定彝族是世居土著民族与古代西北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及东来的昆明叟部落中哀劳部落长期分化融合后而形成的乌蛮、白蛮,由此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其主要分布在牟定县境内的西北山区。 彝族左脚调的形成 牟定的璠猫乡和凤屯乡是彝族左脚舞的主要发源地,这两大彝族支系现存的倮倮颇、俚颇左脚舞与传统的“三跺脚”、“摆八仙”从跳法、音乐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清、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的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东岳庙赶市,贾汉彝买卖衣具货物……至晚,男女百余人吹芦笙、弹彝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文中所说的“彝曲”既现在的左脚调,“彝琴”指的是现在牟定彝族龙头四弦琴,“跺左脚”即现在的左脚舞。我们还可从许多的资料中看出,当时远近的商人、各民族对“三月会”是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而璠猫乡和凤屯乡不同的跳法、唱法、奏法不仅各具特色,每而且每首曲调都配有相应的步伐及舞蹈(璠猫乡的左脚调许多都配有歌词),又因都是先踮左脚出右脚,因此叫“左脚舞”,也称“左脚调”。 一、左脚调形成与地域文化

(一)关于左脚舞和三月会的传说 在远古的时候,牟定城南郊东岳庙旁有一个黑龙潭,潭内有条恶龙常常出来兴风作浪,使牟定坝子年年洪水泛滥,灾害不断,彝族小伙啊里和彝族姑娘啊罗决心惩治恶龙,为民除害,众乡亲在他两的带领下,在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将烧红的火炭、石灰投向龙潭,又用石头和土将龙潭填平,他们担心镇不住恶龙,便燃起熊熊烈火,手拉手围起圈边跳、边唱、边跺,一连三天三夜终于将恶龙制服。从此以后,洪水退去,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为欢庆胜利、纪念勇敢的啊里和啊罗,每年的三月二十八这一天,牟定各族人民便自发的聚集到东岳庙旁的龙潭上,白天进行贸易交易、走亲访友,晚上则燃起熊熊篝火,竭尽所能唱歌舞蹈,连续三天三夜不间断,从此“千年跳一脚,百年赶一会”的“三月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二)左脚舞寄托着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 牟定彝族自古有以歌舞来表达对自然的神灵的崇拜、敬仰;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向往。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时候,始终保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以歌舞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创造好的明天,其他都无所谓。在他们的歌舞中,我们看到其始终在沿垄彝族古老的传统,如崇拜火、崇拜虎和葫芦,崇尚黑,祀龙(水)、祀平安、驱鬼神等,从而形成了整套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形成了集文学、音乐、舞美、舞蹈等既相互支撑又密不可分的歌舞。从现在较为流行的几百首曲目来看,其表现内容有叙事歌、情歌、颂歌、悲歌、讽刺诙谐、酒歌等,其思想性和时代感都非常强,如解放初期的《赶走日寇把军参》、《小郎参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节日仪式是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9日/第003版 春節特刊 节日仪式是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由历史累积起来的文化体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从当代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载体,具有承载与传递传统文明的重要功能。传统节日通过众多具体节俗和时间节点的周而复始来不断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外是文化身份的表现,对内则是文化认同的方式。只有内外的结合一致,才能让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彰显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意义。 节日从来都不是空洞的东西,它有丰富的仪式内容,节日的意义正是通过仪式得以体现。中国的节日不是通过文字记录来传承,而是通过仪式活动和身体表达来实现,在仪式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仪式活动多与信仰和人间伦理观念相联系,仪式活动一方面显示了节日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愿望的重要方式。人们在观看和参与仪式的解释、操练和表演过程来强化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所以说仪式也是记忆的一个过程。如果将节日仪式省略,那么节日就成了空洞的东西,跟平常的时间没有区别,仅仅成为一个时间符号。节日之所以为节日,是因为它有所区别于平日的仪式活动。所以我们目前应当重现或复现以往被遗落的有价值的仪式,同时给它们注入新的内容。 有意味的文化需要拥有象征符号,而不是直观的表达,仪式就是节日的象征符号之一。现在很多人认为春节的拜年就是简单的见面打招呼,实则不然,春节的拜年是很有讲究的,从拜天地、拜祖先、拜长辈,再向邻里、朋友一圈一圈地拜过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它将人们和祖先、社会联系起来,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能起到修复与牢固社会关系的作用。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冲击,我们的仪式被省略了很多。随着电子传媒的出现,磕头拜年已经被短信、电话拜年等新方式冲淡。对于新的多种表达方式的出现我们要给予肯定,这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无论方式怎么变,其中祝福的内涵没有变,与自然协调和祖先沟通的感情是一样的。传统节日里的仪式活动所表达的情感更为直接、更为强烈,传统节日的仪式活动似乎可以用短信和电话来替代,但事实上这种替代不如面对面的交流来得直接、真切。节日就是给大家平日里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所以提倡大家尽量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参与仪式活动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如果因为一些因素的限制,无法到达现场,那么无论是用短信还是电话,一定要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比如亲自编写与对方息息相关的短信内容,让对方感受到真挚的情感,从而让节日变成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中国正处在跨越式大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传统与现代对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文明转变的特殊时期。因为历史的原因,传统节日文化目前出现了一些断层。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要让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下去,应该把握三个关键因素。 首先,象征物不能丢。节日的象征物组成了节日的物质文化系统,它是节日文化的载体。比如春节的年画、春联、灯笼、桃板和桃符,中秋的兔儿爷和月饼,清明团子和七夕巧果。每个节日都有一套很丰富的物质文化系统,象征物不仅有象征层面的意义,还有烘托节日氛围的作用。其次,仪式活动不能省略。像春节的祖先祭祀,清明的扫墓,端午的赛龙舟,中秋的拜月和重阳的登高,这些都是人们情感和愿望的表达,是对先人感恩的体现,是祈福迎吉的方式。最后,我们节日的精神核心不能忘。节日的精神核心决定了节日的发展生命力。在传承文化传统的时候,更要不断地赋予传统以新的解释。精神核心拓展了,节日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古代的节日偏重于人与神、人与家族的和谐,偏重家庭的内聚力,在当代我们可以重新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

白族火把节简介

白族火把节简介 举办时间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火把节近尾声时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还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白族“火把节”由来: 一、白族“火把节”传说——坚贞不屈的柏洁夫人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洁夫人早就看穿皮罗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柏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每到六月二十五这天,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庆祝节日。小孩忙着劈火把,姑娘们忙着把从山上挖来的金风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染成红指甲,大人们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20来米高的木杆竖在地上,周围用麦秆、干竹等捆成一一个大火把,上面插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一根根彩线串起的梨果挂满火把。入夜,人们点燃大火把后,孩子们各自举着小火把在田野上奔跑喊叫,不时将一把把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靠近海边的村庄,还要进行划船比赛。人们以此来纪念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柏节夫人。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势在必行 曾几何时,我们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久弥香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以天下节日大备于中华而骄傲。又曾几何时,在不知不觉中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骄傲与自豪渐渐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无法体会那份锥心之痛,而血性国人却理性地发出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呐喊! 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 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 气息的节味淡了。 “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 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 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 就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这 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州政协委员、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成飞。他说,过洋节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

楚雄彝族文化的“点点繁星”

《云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课程中期论文 ——楚雄彝族文化中的“点点繁星” 阅读书目:《楚雄民族文化论坛》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班级:10政教B班 学号:104020092 姓名:郭丽媛

楚雄彝族文化中的“点点繁星” 有人说“生命是隐藏在心底的一滴泪水,坚强的流不出来,脆弱的一碰就碎。”是的,我曾有强烈的想要走出大山的愿望,年轻的心总躁动而不安定,倔强地认为美好生活永远在别处。可我走了千里万里怎么也走不出故乡的怀抱。楚雄彝族自治州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历史悠久,山地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古老而迷人。 彝族是一个被诗化的民族,每句话都有诗的韵律;彝族是一个被歌谣化的民族,每一声歌唱都有大山的神韵;彝族是一个被故事化的民族,每一个故事都能掀起心中银色的波浪。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地属云贵高原西部,地处云南高原腹地,自古就有“威楚”之称,,民称“省垣门户”、“迤西咽喉”。楚雄州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习俗、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 一、楚雄传统的地方文化 楚雄所处的滇中地区,自汉武经营、司马西征、韩说开益之后,兴学讲经大有市场,而地域风俗亦为之渐迁,加之邑人每有负藉授经,归乡教学者,致使儒学教化日益深入,“迨至蜀汉,即已文艺斐然”。而楚雄学术之盛,自唐始展文献确凿,及至明清则可谓“人文蔚启,学术卓然”。如李卓吾守姚,尝有三教合一之说,高雪君氏虽为彝人,而所孜孜熟诵者,依然是经、史、子、集,先儒学说,老庄哲理,佛藏内典,并均能一扫前人支离,独辟精义,为一方之冠。 楚雄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文化,在楚雄上千年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传统社会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是儒家道统文化,正是浸透着儒家文化精神的人文教化,在古、近代楚雄社会中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楚雄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是楚雄各民族在长期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交流中,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下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在大量吸收汉儒文化的前提下,综合了各种文化因子而共同创造的。 楚雄是彝族的聚居地,彝族的各种民族文化也早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融入了楚雄的传统文化。彝族的酒文化是彝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彝人的酒是:“出征壮行酒,讨伐御敌酒,家支和解酒,姻亲喜庆酒,过年贺庆酒,起房盖屋酒,半月祭祖酒,虎月火节酒,供奉祖灵酒,堂上宴客酒,娶妻嫁女酒,盛会洽谈酒,地边耕耘酒,坡岭放牧酒,室内青年嬉戏酒,岭里岭外探亲酒”。在彝族社会中,酒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酒文化也成为了楚雄地区一大特色文化。 彝族是一个情感丰富的民族。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姐妹情、手足情情满彝山。酒是抒发感情、增进友谊的佳品,也是相互交流感情的枢纽。彝族是火的民族,自称虎的后代,因而为人处事也是非常洒脱的。来人、来客进门就是一杯迎客酒(拦门酒),让你初到彝族寨子就感到热烈和亲切,饭桌上还有杯杯祝福酒,寄托了彝家人民的款款深情。出门又是一杯留客酒,希望客人能够沉浸在彝家人浓烈如酒的感情中久久不能忘怀。 楚雄是彝族人民的聚居地,彝族人民是楚雄地区中那一抹最鲜亮明艳的颜色,不仅因为其浓烈似酒的热情,更因为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彝族的特色文化早已成为彝族地区大众亲睐的文化,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