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教版小学科学《美丽的彩虹》说课稿

鄂教版小学科学《美丽的彩虹》说课稿

鄂教版小学科学《美丽的彩虹》说课稿
鄂教版小学科学《美丽的彩虹》说课稿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

黄梅县独山镇第二小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美丽的彩虹》

一、说教学理念

科学新课程理念倡导科学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要重视学生积累的科学经验,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的科学课理念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我的育人目标是:关注学生的活动和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构建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人(是主人而不是主角)。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方式为重点,遵循“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课堂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二、说教材

《美丽的彩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艺汇演》的第四课。本节内容是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合成,光的颜色有关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其教学内容彩虹是学生常见的自然现象,只要见过彩虹的学生都会被它那迷人的色彩着迷,久久不能忘怀。但却不能解释雨后为什么会产生彩虹,虽然他们知道彩虹是由7种颜色组成,但却不能解释彩虹的不同颜色是怎样形成的。所以在教学本课时首先采用了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彩虹,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制水棱镜”分解太阳光,了解太阳光是混合光可以分解成光谱。另一方面再让学生通过制作牛顿盘来探究把分解成的各色光混合成白光。

(一)学习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和观察,并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7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学习难点: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三、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光的传播有关性质,了解并掌握了反射光、叠加前后光的颜色,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只是学生的推理概念、实践理论还需要逐步培养、建立。因为学生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课前的学具准备,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体验,教师只要引领组织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轻松的,愉快的。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指导预习情境创设组织点拨)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亲自动手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进行观察研究,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去观察比较,在观察与比较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实验等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此来达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二)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

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尤其是对自主学习进行指导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提出问题:1、太阳距离我们远吗?谁能把太阳摘下来送给老师和同学呢?2、你们都同意太阳光真的是白色的吗?3、现在请观看课件播放的图象,你从图象中看到什么现象。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由哪几种颜色构成的?5、你们也想制造彩虹吗?想知道彩虹是由哪7种颜色构成的吗?这样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主进入新课的学习内容。

(二)合作探究,相互启迪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独学后,或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或对内容产生了一些疑问,此时我穿插了一个对学的过程,即对子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独学时的成果或互相提出各自已有的疑惑。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然后,分组实验,并要求小组长组织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稍后汇报实验成果。

(三)展示提升,质疑评价

展示的环节其实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小组的群学中,是否有伪学现象。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点评及时表扬,学生独特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就是这样的一个展示的舞台,击起了学生

学习的力量。学生能够站在班上的聚焦处展示最精彩的自己,并通过展示让老师让同学由衷的感到羡慕,这样学习真的发生在学生身上。当然展示的过程中一定有错误出现,但是我会告诉学生,学习资源除了老师,教材,错误也是一种资源,小组内的待优生更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利用好我们身边的资源。当然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这样老师也融入学生展示点评中,适时点拨总结归纳,就第n+1个学生。

(四)反馈测评,追求卓越

展示后,当堂反馈,抽查学生,以小组间的竞比形式讲述他们思路,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五)、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六、说课后反思

整堂课,我践行了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科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丰富了他们知识的积累,发展了多元的思维。然而,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班上的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极少数学生在组内学习时主动性不够。这对我们教师如何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以上是我对《美丽的彩虹》这节课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谢谢指导!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 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1、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2课地球 1、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2、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 1、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2、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3、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第4课地图 1、看地图的三要素是:(看比例尺),(判断方向),(了解图例);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图例);图例一般在图的(左下)方。 第5课建立地球档案 1、整理有关地球的材料,为地球建一个“档案” 形状:球体,像一个皮球。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2亿平方千米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题 全册

鄂教版小学科学下第一单元(1——3课)练习题一、填空题 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 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 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 4、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 5、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万年前,称为() 6、约()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7、()是英国的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 () 8、生物的繁衍是在()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下 9、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大型(),生活在距今()亿年前,是当时地球上()的动物 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画√,错的画×) 1、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 2、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 3、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 4、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更适宜吃外壳坚硬的种子() 5、为了吃到更高出的树上的嫩叶,长颈鹿的颈长得特别长() 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 三、问答题 1、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2、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3、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4、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5、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 四、实践技能题 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

么。 3、观察课本P7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古到今马的前肢有什么变化? (2)、现代马比它们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更能适应?(原因见课本P8上小资料) 4、观察课本P9图,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见课本P9小资料) 5、看课本P10下图,现代的长颈鹿为什么颈部这么长。 科学第二单元(4——7课)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关于月球的神话很多,在我国古代,就有()的传说 2、()是地球的卫星 3、月球是离我们()天体,平均距离地球()万千米,直径()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 4、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 7、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达( ),夜间最低温度可降到( ) 8、选择从农历月初开始观察月亮的运动情况,上半月杂牌()定观察,下半月在()定时观察 9、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 10、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叫();农历初二、三在西部天空露出像娥眉一样的月亮,叫做(),农历初七、初八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农历二十七、八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叫() 11、月球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是()的,月球本身(),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的过程中发生的 12、从十七世纪以来,人类探索月球经历了如下过程:1609年()用望远镜观察月亮;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送上近地轨道;美国宇航员于()首次成功登上月球;我国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画√,错的画×) 1、月亮自转和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都很快()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

二〇二〇年秋六年级六年级期末考试 科学试题 满分:50分时间:30分钟 亲爱的同学:沉着应试,认真书写,祝你取得满意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叫做()现象。 2.地球上的四大洋分别是()、()、()、()。 3.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4.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天,地球绕轴一周约为()小时。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引起的。 5.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最低出现在()。 6、庞贝城毁灭的原因是()。 7.水有()、()、()三种状态变化。 8. 蛇、青蛙、狗熊靠()越冬,大雁、燕子靠()越冬。 二. 我会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现象属于变异的是()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C.妈妈双眼皮,小丽也是双眼皮 2.在地图上,图例“”表示的是() A.公路 B.河流 C.铁路 3. 为了防治沙尘暴,应采取() A.植树 B.防护林C.科学放牧D.以上都是 4.做观察霜的实验,撒上盐的目的是() A.使搪瓷杯内的温度快速升高 B.使搪瓷杯内的温度快速降低 C.使搪瓷杯内的温度保存短期内不变 5.人类通过航海最先发现新大陆的是() A.意大利人哥伦布 B.葡萄牙人麦哲伦 C.中国人郑和 6.地球仪上有纬线和经线,其中经线指示的方向是() 六年级科学试题第1 页共2页

六年级科学试题 第 2 页 共2页 A.东西方向 B.南北方向 C.赤道 7.在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主要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8. 河道中的卵石越到下游 。 ( ) A 、越大越圆 B 、越小越方 C 、越小越圆 D 、越大越方 9.与沙尘暴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丰富的沙尘源 B.强风的作用 C.积雪 10.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间约为( ) A.12小时 B .24小时 C.365天 六、简述题:(共12分) 1.造成黄河大量泥沙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去做? 2.探探小组用实验研究酉水河河滩上的卵石形成原因。请你完成下面填空。 (1)卵石一般出现在 。 (2)在上图的河道上游,这些棱角分明的石块可能来自山体松动、 和 等。 (3)请将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补充完整。 ①实验材料: 、水、镊子、酒精灯、岩石 ②实验过程与现象:用 夹起一块岩石放在 上加热,当岩石烧到发红以后立即 放 入 浸 湿 。 这 样 反 复 几 次 ③实验结论:说明 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④河道上游的岩石, 由于流水的 和磨圆,高山上岩石的 和崩塌,过河道中游,在这个过程中,又因为流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的探究能力,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合作必要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加强了的。 三、任务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和生活习惯; 2、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学习解释模型,以验证的假设。 4、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方法措施: 1、课堂措施: (1)、教材及学生的备好课,好活动材料,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学,努力每位学生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斜面是否省力? 1、实验题目:斜面是否省力? 2、我的猜测: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3、变量:是否利用斜面。 4、常量:物体提升的高度、提升的重物、测力计 5、实验过程:①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②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高度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两次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二、斜面的坡度大小(倾斜角度)是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1、我的猜想:斜面的的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坡度越小越省力。。 2、需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大小 3、不改变的条件:斜面的高度、测力计、小重物_。 4、操作方法:①用长度不同的四块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 形成四个相同高度不同坡度的斜面; ②分别利用不同的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 并用测力计测出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四次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利用斜面可以省力,而且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要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哪一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要求写出题目,材料,实验步骤。 1、实验题目:报纸和普通白纸,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2、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3、实验材料:报纸、白纸、小木块、大头针 4、变量:纸张的不同(白纸和报纸) 5、常量:纸张的大小、小木块之间的距离(桥墩的距离) 6、实验过程:①用两块小木块做成桥墩,把报纸放在上面做桥面,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②把普通白纸放在桥墩上,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③比较哪一种纸放的大头针多,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就更强。 四、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 1、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 2、我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3、检验的因素(变量):线圈的圈数。 4、怎样改变这个条件:①20圈;②40圈;③80圈。 5、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常量):铁芯的大小、电流强度、导线、大头针。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1、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不相似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2、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3、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4、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5、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8、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我省的首府是(武汉),我市的市府是(黄冈)。 9、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10、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1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站在地面观察、航海环球观察、到太空中观察等) 12、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山多)13、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什么样子的?(象一个蓝色为主的彩色“月亮”) 14、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总的趋势是西高东地)我国的地形象什么形状?(象一只雄鸡)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青藏高原) 15、“太阳中心”学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来的。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往东)自转。 16、我国大陆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绥芬河市),最晚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新疆的喀什市)。17、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是(14时)左右,温度最低的时候是早晨(6时)左右。 18、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早晨6点-下午12点(由低到高),下午12点-早晨6点(由高到低)。 19、太阳照射地面的情况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是(太阳直射地面,气温高;太阳斜射地面,气温低)。 20、大多数植物是白天(生长)夜晚(休眠)。 21、地球绕太阳公转和绕地轴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哪个方向?(北极星) 22、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 23、我国发射的神舟6号载人飞船一天绕地球168圈,那么,飞船上的人一天可以看到多少次太阳升起和落下?(168次) 24、引起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的照射) 25、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经常熬夜?(经常熬夜破坏了人的生活规律,对小学生生长发育不利) 26、养鸡场为什么要用电灯给蛋鸡照明?(用电灯给蛋鸡照明,使鸡以为是白天,它们就不停的生蛋,可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 27、为什么要在黑暗处养蚯蚓?(因为蚯蚓是喜欢黑暗的动物) 28、经常睡懒觉的人为什么会发胖?(睡觉人就生长) 29、一天中气温变化与海洋或沙漠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海洋散热慢,一天气温变化不大,沙漠散热快,一天中气温变化很大) 30、有什么办法让肉鸡长得又肥又大。(圈养、暗处,让肉鸡多吃多睡) 31、我国冬天北方比南方冷的原因。(北方太阳大都是斜射的接受的光照少,所以就冷一些) 32、我们经常在(沙堆里)、(公路上)、(河床中)等地方见到卵石。 33、我发现卵石大都集中在河床的(下)游。 34、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 35、我曾经进过溶洞,观察后发现,钟乳石是(吊在洞顶上的)、石笋是(从地下往上“长”的) 36、黄河流到河南省郑州市以后,河床就逐渐高出两岸达(10)米以上。

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学期知识点定稿版

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 下学期知识点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3.凤仙花是用种子繁殖的。凤仙花的种子是球形、黑色、状似桃形。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用花盆种养凤仙花,先要在花盆里装松软肥沃的土。 5.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1)、选饱满的、没有损伤的种子。——选种 (2)、用石块堵住花盆底孔; (3)、装入松软肥沃的土 (4)、整理好土; (5)、撒播种子,种子埋的深度约为1厘米; (6)、掩土,浇适量水;

(7)、将花盆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6.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7. 根的作用::A.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B.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所以把植物从土壤中拔出很难) 8.凤仙花耐旱不耐寒,喜欢阳光充足且通风的环境;播种后每隔8天左右浇一次水,开花以后每隔5天左右浇一次水。在凤仙花的整个生长期间施1~2次肥。 9.凤仙花的种子从播种到发出芽来一般需要5~7天的时间。凤仙花不断地生长,它的茎和叶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10.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1.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12.开枝散叶,茎是成长最快的部分;成熟期:粗壮的茎部支撑起了整个植物。茎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粤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等)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含了“身边的植物”、“小车动起来了”、“磁铁玩具”、“白天与黑夜”四个单元。从四个学生熟悉的内容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生命科学、机械与工程、电与磁、宇宙知识等方面的科学教育。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

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的叶、茎、花、果实的特点,会观察植物并描述观察到的情况。 2、常见的车的特点,会根据车的不同特征给小车分类,知道物体运动需要力。 3、磁铁的具有吸铁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特性;磁铁具有指向的特征,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昼夜更替对人类活动和动植物的影响。 4、太阳东升西落和月相的变化的自然规律。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枫树与竹子等常见植物的叶片,绘描述植物的叶片的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 1.①人一生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②遗传现象:像这样,自己与妈妈或者爸爸在形态特征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③变异现象:像这样,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2.①地球是人类居住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②在古代,人类活动的地域非常有限,每一个地区的人都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当地的自然环境就是世界的面貌. ③我国古人认为地是方的,大地是一个平的大托盘,坚如磐石,恒久稳定,而天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的盖子罩在大地上. ④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发现进出港的远方航船,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于是他们提出了“地球说”.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像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壳、蛋清就是天. ⑤1492年8月3日清晨,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由约90名船员操纵的三艘帆船,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远征海洋.2个月零9天之后,他们看到了新大陆,也就是美洲的一个岛.哥伦布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即“救世主”. ⑥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由约5艘帆船、200多人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们向西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段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之后船队继续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后于1522年9月回到了原出发地西班牙.历时三年,船队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⑦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3.①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就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②地轴:我们用手拨动地球仪,它便会绕一根倾斜的轴自转,地球在宇宙空间是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的,这根假想的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③赤道:在地球仪上,有一根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我们称它为赤道,其他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这些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神奇的电磁铁》教学设计

推荐参加“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神奇的电磁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神奇的电磁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第三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什么电磁铁,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借助自己制作的电磁铁进行探究,认识到电磁铁也有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以及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经历了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磁极的探究活动后,依旧有初步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比较、估测、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认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并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设想】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学生就会失去自己探索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的兴趣,也没有兴趣继续探究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教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电磁铁并进行了吸回形针的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活动中能主动提出“是什么影响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猜想是探究活动的主线,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对“影响电池铁

磁性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儿童有了自己的猜想,才会带着自己的猜想去探究,真正“用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得出各种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个人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彰显,让同学之间在合作中受到启发和帮助。 2、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教师让学生经历制作电磁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而实验之后,老师让学生把各组的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情况和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有助于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老师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将知识外化应用,让学生知识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探索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2)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 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1、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答: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第2课地球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 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粤教科技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热 (1) 第一课"冷与热"的奥秘 (1) 第二课温度计 (4) 第三课热往哪里传 (10) 第四课热胀冷缩 (21) 第五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28)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32) 第六课让我们一起关心天气 (32) 第七课刮风了 (40) 第八课下雨了 (42) 第九课:小小气象员 (51) 第十课奥运与天气 (56) 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 (65) 第十一课声音的产生 (65) 第12课声音的传播 (71) 第十三课:乐声与噪声 (75)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热 第一课"冷与热"的奥秘 教材分析: 《冷与热》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冷与热"与学生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通过身体感受,动手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冷水与热水"是这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从体验中孕伏新知,活动中 发现新知,运用中深化新知. 设计思路: 1,科学学习应以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动机,采用创设情境提供诱因的方法. 3,使知识与能力同时发展,既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习结果. 4,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想想做做的活动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 材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 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特征. 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体验: 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 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 触摸的感觉. [采用谈话,实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实践探究 (一)探究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师: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1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 1、我们的生长发育 1、一个人要经历“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人的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人有两个生长高峰期:①由胎儿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②女孩约10-12岁,男孩约12-14岁。 2、10岁以前,男孩在身高、体重稍高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无论身高、体重等平均数都高于男孩,形成曲线上的第一次交叉;12岁左右男孩开始发育,约14岁男孩身高、体重又超过女孩。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二次交叉。 3、(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2、地球 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历时(三年)率领船队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仪 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其他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条纬线叫北回归线,在南半球,与北回归线对应的一条纬线叫南回归线。 在地球仪上,很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 4、地图 看地图要注意哪三要素?首先要知道比例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其次,要判断方向:或根据经纬线定向;或根据指向标定向;或面对地图,定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向。最后,地图上附有图例,每个符号都代表具体的地理事物。知道了标志的作用,我们就能够通过读图来了解一个地方的状况了。 5、建立“地球档案”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6、昼夜交替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太阳中心”说。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约为24小时。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7、谁先看到日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是自西向东。在我国是东边先看到日出,最后是西边地方。 (1)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题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题 一、填空: 1.小孔成像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汽车的后视 镜也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性质。 2.如果没有光,世界将是一片黑暗,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 3.光在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太阳能计算器、光导纤维、交通灯、激光手术等;如果不注 意,光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身体。例如:长时间看电视会伤害眼睛、玻璃幕墙会产生光污染等。 4.在自然界中,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的微小的水滴有关。所以一般彩虹都是在雨后初 晴会出现。 5.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这些营 养是可以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的。 6.面粉等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糖类;食油含有丰富的脂肪;肉类、蛋类和豆类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奶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 7.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器官依次为:口腔、胃、小肠、大肠、直肠等。 8.人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组成。 9.肺活量大,肺功能大。不同年龄的人肺活量不一样,儿童的肺活量约1.2升,成年人的肺 活量约2.6升。经常锻炼的人肺活量可以增大。 10.儿童平静时,每分钟平均呼吸次数是20次。把手指按压在手腕上,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安静时,成年人的心脏每分钟大约跳75次,每次跳动约有70毫升的血液送出。 11.传染病人不与他人密切接触,防止交叉传染。 12.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血液在我们体内不停地流动,心脏和血管的 工作就是让血液流动起来。经常锻炼、均衡饮食、不吸烟等良好习惯,都可以使我们的心脏和血管保持健康。 13.大脑控制着你的肌肉运动、感觉、语言,甚至你的食欲,脑也是思考问题和记忆事情的器 官,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司令部)。劳逸结合、合理用脑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重视的大问题。 14.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滑雪的运动方式是平动,电风扇叶的运动方式 是转动,钟摆的运动方式是摆动。 15.常见的力有:动力(外力)、重力(地球引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阻力)、摩擦力 等。。 16.多吃低脂肪、低胆固醇和少盐的食物有助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17、镜子能使光“拐弯”的原因是因为镜子可以反射光。 18、在小肠中,食物变得细小,食物中的营养主要通过小肠壁经血液流经全身。 19、你体内最粗的血管有你的大拇指那么粗。 20、一般来说,胸围差越大,表示呼吸功能越强。 21、物体因为形状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2、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德国科学家奥托于1654年在德国马德堡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23、英国的科学家牛顿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再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用了许多年时间经过艰苦的计算,证实了地球引力的存在。 24、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人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计算公式为:距离÷时间 25、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的单位是牛顿,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我们通常所说的下方,其实就是重力的方向,它是指向地心的。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大地上。 26、心脏由很结实的肌肉组成,在人的生命每一秒钟它都在有节律地跳动,像水泵一样推2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27、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内。 28、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描述物体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二、判断: (√)1、小孔成像是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镜子可以反射光线。 (×)3、吃饭时看书不是坏习惯。 (√)4、肺是人的重要呼吸器官。 (×)5、不同的人的肺活量都是一样的。 (√)6、心脏一分钟可以输送5000毫升血液。 (√)7、充足的睡眠能消除大脑的疲劳。 (√)8、用脑所需的血液比肌肉工作时需要的血液多15—20倍,所以长时间用脑会使人头昏脑胀,反应迟钝。 (√)9、不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得心脏病的人可能性要高出两倍。 (×)10、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仅凭我们的感觉就可以了。 (×)11、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没有受到地球引力。 (×)12、注射器吸取药水利用的是弹力原理。 (×)13、摩擦力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 (×)14、在水中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水的浮力。11.石头在水中不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力原理制作的。 三、选择: (A)1. 下面哪些现象说明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A、光线打靶 B、潜望镜 C、彩虹 D、太阳能热水器 (B)2. 我们常用的电灯(白炽灯)是发明的: A、牛顿 B、爱迪生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 (C)3. 瘦肉中含有丰富的:A、脂肪B、糖类C、蛋白质D、维生素 (D)4. 根据“食物金字塔”,我们每天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A、糖果 B、植物油 C、盐 D、谷类 (C)5. 平静时,人一分钟心跳次数约为:A、20次B、150次C、75次D、30次(B)6. 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受到的缘故。

地图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图鄂教版六年级科学 上册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4.地图 教学目标 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 (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 (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 (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 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 三、综合运用。

1. 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 (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2.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 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粤教粤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 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 1、植物的需求 2、生命的延续 3、水循环 4、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

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安排: 1、植物的需求(8课时) 2、生命的延续(8课时) 3、水循环(8课时) 4、物质的变化(8课时) 2017.9.4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1课) 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括号内为参考答案,下同。)、(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 3、从统计结果看,我班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比男生(高)和(重)。4、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5、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6、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进行过几次体检,一般在哪里检查的?(据实回答)6、说一说你与去年相比,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据实回答) 8、你的形态特征等方面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 9、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形态特征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 10、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有)、(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第二单元(2——5课)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6、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