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纲要[大汇总]

XX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纲要[大汇总]

XX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纲要[大汇总]
XX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纲要[大汇总]

XX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纲要[大汇总]

为加强XX公司税务风险控制,有效降低税务风险,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90号)以及国家有关财务税收法律、法规,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旨在指导XX公司及下辖企业(含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

XX公司全资子公司的董事会负责督导本纲要的实施;对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由XX公司提名的董事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负责督导本纲要的实施。

税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对于大企业和小企业均同等重要,但由于经济的因素、税收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税务风险控制的技能因素等,从不同方面制约不同纳税人开展税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深度、广度。作为税务风险控制的主体,同为纳税人的大企业和小企业均需掌握各种经营管理的必备知识外,必须充分了解税收制度和掌握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方法,或者聘用税务风险控制的有良好信誉的中介机构进行税务风险控制,以获得切实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翱成果。

税务内控的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与反馈

控制环境包括:企业体制和股东利益的导向、企业道德理念和经营风格、法规的制约和监控、市场及行业惯例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影响其管理企业税务的方式,保守还是激进?

风险评估(也即税务风险识别,确定税务风险点):经营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经营运作中的风险、影响会计/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税务风险、税务申报中的失误和风险、税务争议处理过程中的风险。税务风险分析(分析产生风险的方式和原因):

内部环境性的因素造成的风险:

经营理念(税务筹划合法性合理性的理解);

法制风险观念(税务风险态度:保守或激进);

整体管控机制的权力和责任不当

外部环境性因素造成的风险:

上级/股东的越权;

违规调配资源;

税务征管实务和地方政府操作的不规范;

行业和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不合法的潜规则。

程序性的风险:

措施和制度的缺失或错位,例如:无内部交易定价税务风险评估机制;

无监督机制,例如:没有对有关税务人员工作的评价和内审措施;

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人为差错和疏漏、责任心、知识技能不足及人手不足)。

税务风险分析:

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影响面及发生的机率;

税务风险控制点的确定(平衡风险控制和控制成本的关系)。

一、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

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

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

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税法规定。

利用税务风险把握公司管理能力提高的机会,增加公司的整体价值。在确保不发生重大违规行为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开展纳税规划与安排,获得合法的节税收益。因为小企业业务模式单一,经营收入不高,进行纳税规划的余地不大,且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无法承受突发性的税务违规处罚风险.因此小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税务风险控制第一层次目标的实现,即重在确保企业业务处理与纳税申报满足税法与税务机关的基本要求,并在次基础上尽可能的不断改善,树立纳税信誉,降低税务处罚的风险。

此外,规范的税务管理与合理的税务筹划→降低整体税负率,控制税务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提升大型企业价值→优化管理者绩效

二、税务风险与财务风险

本纲要所称税务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可以说,税务风险是财务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纯粹风险的范畴。

(一)税务风险的特性

税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损失性和可变性四种特性。

风险具有客观性

风险是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企业只能采取风险管理办法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2.风险具有普遍性在现代社会,个体或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风险,且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例如,核能技术的运用产生了核子辐射、核子污染的风险;航空技术的运用产生了意外发生时的巨大损失的风险。

3.风险具有损失性

只要风险存在,就一定有发生损失的可能。如果风险发生之后不会有损失,那么就没必要研究风险了。风险的存在,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而且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社会财富的损失和经济价值的减少,因此才使得个体或企业寻求应对风险的方法。

4.风险具有可变性

风险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具有可转化的特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而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与变化之中,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风险的变化。例如科学发明和文明进步,都可能使风险因素发生变动。

(二)公司税务风险管理与公司财务管理的关系

司税务风险管理与公司财务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能降低或免除公司被执法机关处罚的风险,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纳税规划也增加公司的资金流入、因而它是实现公司财务管理基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在税务风险管理下的公司有效结构重组,能促进公司迅速走上规模经营之路,规模经营往往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就是公司财务管理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最后,公司的财务策划是使税务风险管理得以实现的保证。任何一项税务风险管理的实践,都离不开财务策划手段的运用。通过财务策划,可以保证税务风险管理方案的落实,可以进行税务收益预测和风险成本的认定。

1.遵从性与合规性

税务风险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方案设计的前提是税法与财务法规的双重合法性。税务风险管理是利用税收政策的规定,熟练掌握纳税方法,适当控制收支等途径获得节税利益,它是一种合法行为,

与偷税、逃税有本质区别。因而,公司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与规划时,必须以税法条款为依据,遵循税法精神。税务风险管理与规划方案是否合法,首先必须通过纳税审阅,不论采用哪种财务决策和会计方法都应该依法取得并认真保存会计记录或见证,否则,税务风险管理的结果就可能大打折扣或无效。

2.成本与效益原则

税务风险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方案设计的基础是节税收益必须大于纳税安排成本。公司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合法节税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但公司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及筹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又会发生种种成本,因而公司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必须先对预期收入与成本进行对比,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时,筹划方案才可付诸实施,否则会得不偿失。此外,公司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不能只注重某一纳税环节中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同时还应运用各种财务模型对不同税务风险管理方法进行选择和组合,以实现节税与增收的综合效果。

三、税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建立税收风险防范系统:

1.信息系统

集团财务中心将定期跟踪财政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有效收集涉税业务信息,定期将有关法规及其对集团财务、业务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下发各公司。

各公司财务人员也必须跟踪财政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特别是本地区税收管理的地方性规定,以及本地区并提交有关建议。

2.有效实现涉税信息共享

涉税信息必须在财务人员中共享,也必须与公司管理层和相关业务层面共享,将税收筹划提前和贯穿到业务流程中,并使公司在市场、销售、物流等涉税业务环节发生紧密的互动关系,有效识别、评估交易环节的税收影响。

3.有效进行税负控制

各公司要根据本公司销售情况结合当地同行业平均税负情况和税务机关征管环境,拟定年度纳税计划。主要体现在各个业务环节的税负控制。

(二)公司层面的税务风险管理策略

将税务风险管理与公司业务计划结合起来;

将税务风险管理策略与公司经营策略结合起来

实现税务风险分散;

从抓住机遇的角度考察税务风险;

接受并利用税务风险。

高级管理部门决定企业的目标,部门经理将这些目标转变成为部门策略,过程责任人设计和实施这些策略。税务风险的评估过程,是一个精确分析风险来源和应用度量方法的过程,指明了公司策略和实施过程中固有的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策略是通过特定的政策来限定解释这些具体策略,修订和更新所有的发展政策,紧跟时代的发展。

公司的税务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避免、保留、减少、转移和利用税务风险。

在评估是否合乎需要或不合乎需要的基础上,公司首先决定是接受还是排除某种税务风险。合乎需要的税务风险是那种在今后公司经营模式正常运做中所固有的那种税务风险。如果某种税务风险是不合乎需要的,如无法对承担的相关风险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或公司没有能力控制类似风险,那么就应排除和回避此类税务风险。

如果公司接受了某种税务风险,则会有几种可行的选择。首先,就其现有的水准,可以保留某些税务风险。类似的情况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出现任何损失的话,怎样为损失提供资金?其次,公司能够减少税务风险的严重性或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通过税务风险控制过程减小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合理的纳税规划可以降低税务风险事件出现对公司所造成的影响。最后,公司可以增加公司的税务风险暴露来利用类似的风险。

避免税务风险

通过推出一个市场或地域,或者抛售、放弃一个产品类别或业务来避免税务风险。

禁止不可接受的高税务风险活动、交易、财务损失及资产损失,如通过适当控制的方式或按公司标准来执行。

通过重新定义目标、重新设置策略并配置资源,以停止特定的活动。

筛选资本项目,以避免低回报、脱离策略及不可接受的高税务风险活动。

通过设计及实施内部防护措施来消除税务风险。

保留税务风险

接受目前的税务风险水平/税务风险水平不能再加大。

通过增加额外费用,在市场与法制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弥补税务风险承担者的损失,并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定价产品或服务。

通过下列手段实现税务风险自保:

——及时进行税务风险评估;

——对先行税务风险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

——合理纳税规划,在可接受的税务风险水平下维持原有的业务操作模式。

设置专职人员作出决策并定期进行税务风险测评与监控,据此作出意外事件的反映计划。

减少税务风险

降低风险:合理调整业务操作模式,减少税务风险触发机会。

控制风险:通过内部税务操作规程控制,将不可预见的意外税务风险事件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利用税务风险

通过有效的方法在公司内部化解税务风险,并产生预期收益。

通过公司的经营模式将财务、生产、销售及公司组织进行多样化改造。

通过重组、合并等手段充分利用税务政策,享受税务规划收益。

通过游说与公共关系活动影响税务监管部门的决策。

税务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如:避免税务风险、保留税务风险、减少税务风险、利用税务风险等活动指出了经常应用于单独风险管理的手段。税务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就是上述各种风险控制政策的单独应用、组合分析与多种策略的结合。税务风险管理策略体现在公司具体的税务风险控制政策与过程中。税务风险控制过程包括全面税务风险控制与特殊税务风险控制。如:制定税务风险控制方向、设置税务风险管理边界、组织税务风险控制活动、选择及发展高素质员工、分配税务风险控制职责并计量业绩。特殊税务风险控制体现在某些特殊商业模式下的特定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管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风险项目风险管理工具涉及部门

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设计上所导致的税务风险 1、管理层重视税务风险管理

2、分析公司的业务流程高阶主管

财务部门

未善用税收优惠所导致的税务风险 1、分析公司的业务流程财务、销售、采购部门

收入、成本、费用的处理方式上所导致的税务风险 1、定期稽核公司税务和财务

2、分析公司的业务流程

3、在年度结账前稽核公司税务财务部门

关联交易的转让定价风险 1、管理层重视税务风险管理

2、分析公司的业务流程高阶主管

财务部门

发票管理方面的风险 1、定期稽核公司税务和财务财务部门

在增值税、营业税及其他税务处理上的税务风险 1、定期稽核公司税务和财务财务部门

公司所处税务环境导致的税务风险 1、强化公司在税务方面的沟通能力高阶主管

财务部门

(三)影响税务风险的环境因素

1.经营理念

管理者的经营意识、管理风险、风险观念等方面都会对税务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粗放型的经营理念、个性张扬的领导风格、淡泊的风险观念都易引发纳税风险。

2.人员素质

雇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工作态度、专业能力等,对于税务风险的影响至关重要。不论业务人员还是财务人员,都可能导致税务风险,因为税务风险可能来源于经营业务,也可能来源于财税管理。对于企业财务人员的要求更为重要,必须雇用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资格的人士从事财务管理和税务活动。

3.法律意识

重视法律规定,在合同签订、业务流程、税务处理等方面必须强调法律意识,一切交易活动按照法律要求履行。即使企业在税务上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涉税自查、管理沟通、税企沟通、行政复议、法律诉讼等方式进行防范、化解和控制。当然,行政复议和法律诉讼应尽量避免,因为其成本过大,也会对企业形象造成影响。

4.税务文书

包括经济合同、商业票据、会计资料、税务申请、税务批复、纳税资料等方面的文书资料。它们是纳税的依据、完成纳税义务的凭证、税务检查的对象、税务案件的证据等。因此,涉税方面的税务文件、合同、档案、税务资料、纳税证明等必须妥善保管。

5.税务稽查

税务稽查是税务执法的重要环节,使税务机关履行其职能的表现。企业应该正视税务稽查,给予协助配合,并与税务稽查人员充分沟通,寻求税务的支持与理解,这对于防范纳税风险非常关键。如果不能够正确应对,那么则会妨碍企业正常经营、引发连锁税务检查、增加额外税务负担。

6.管理流程

企业管理程序、业务控制模式、财务控制手段等构成了管理流程,不同的管理流程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其蕴含的税务风险也不同。越是缜密的管理流程越能够合理规避税务风险。其中税务管理流程更为关键,通过良好的税务管理流程运作,可以合理降低税务风险。

税务管理流程是实现依法纳税、科学纳税,降低税务风险的重要步骤,其中包含了内部控制的思想。因此,要做到以下风险控制要求:

第一,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不能由一人一个部门全部包揽,必须贯彻合理分工和内部牵制制度,在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后,必须有专业审核或内部审计把关。

第二,流程中遇到的棘手涉税问题及其处理结果应及时反馈到企业高层。

第三,流程中的责任要划分,明确权利责任,建立部门主管负责制。

7.社会关系

良好的社会关系,畅通而快捷的沟通渠道,是防范纳税风险的基本保障。企业面对社会各界,必须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8.税务环境

良好的税务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税务环境,包括当地政府的观念、公务员的素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

综上所述,控制纳税风险的措施是:重视风险、加强涉税管理、提高专业能力、提高应对技巧、处理好社会关系。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化解和控制企业的纳税风险。

四、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与人员

进行税务风险控制,必须从人员、机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配置、合理安排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人员方面,必须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并组成团队。从机构方面,必须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或在财务部门内设置专门的税务工作组或指定专人负责。

从规章制度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纳税业务规范与责任考核制度,从操作流程方面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税务风险控制流程。

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控制,必须从人员、机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配置、合理安排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从人员方面,必须配备经验丰富的税务专家并组成团队。从机构方面,必须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或在财务部门内设置专门的税务工作组。从规章制度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纳税业务规范与责任考核制度,从操作流程方面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税务风险控制流程;小企业重在基本规范与业务操作模式的建立,不需要配备专业人员、成立专门机构。

有效确定公司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关键部门和关键人员

关键部门关键人员关键点

高阶主管董事长、总经理 1、确定公司的经营理念;

2、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及两者和税务的相关性;

3、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

财务部门财务经理、

税务、会计人员 1、分析公司现有的业务流程,确定税务和经营方面的匹配程度;

2、确定公司的税务优惠利用程度;

3、确定公司的发票管理条件和流程;

4、确定公司财务会计处理的规范程度;

5、改善和当地税务部门关系;

6、建立公司的税务风险管理流程,并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采购部门/销售部门采购经理、采购人员/销售经理、销售人员 1、和供应商或客户确定交易的模式,诸如:保税交易或非保税交易。

2、和供应商或客户确定物流和金流的模式,诸如:发票开具的方式、时间、发票的种类,款项支付的方式。

3、保持和财务部门的互动,在发生新交易模式后,需征求其意见,以确定对公司最有利的交易模式。税务人员参与重大决策的体方案制定;重大决策制定前进行税务影分析和规划、税务尽职调查相关税务合规性复核;税务人员和重大决策实施部保持沟通,以完成实施过程的相关税务合规工作。

对预期的风险事项与相关经营链和要素管理部门,确定相关税务事项的风险常规管理责任和权利;对非常规性税务事项确定;事发沟通机制和第一责任方(问责方)。

重要风险控制关注点常用控制方式

合并

重组

重大投资项目

经营模式改变

内部交易定价政策 税务部人员参与重大决策的具体方案制定;

重大决策制定前进行税务影响分析和规划、税务尽职调查和相关税务合规性复核;

税务人员和重大决策实施部门保持沟通,以完成实施过程中的相关税务合规工作。

经营链

研发(研发模式、费用的归集)

采购(存货及进项税发票的管理)

制造(成本涉税事项,如折旧)

销售(销售形式对销售收入确认时间和数额的影响)

经营要素

人、财、物、智 对预期的风险事项与相关经营链和要素管理部门确定相关税务事项的风险常规管理责任和权利

对非常规性税务事项确定事发沟通机制和第一责任方(问责方)

税负的核算和计提

递延税款

税务扣除限额

费用项目的合理分类

纳税调整

将纳税事项在财务报告中进行合理披露(如税务优惠待遇及不确定税务事项的披露等) 对预期的风险事项与相关经营链和要素管理部门确定相关税务事项的风险常规管理责任和权利;

对非常规性税务事项确定,事发沟通机制和第一责任方(问责方)。

防止错报、漏报、少报、迟报

信息、台帐管理

税务凭证的申请和保管

税务文件的制备和保管

发票管理

各地、各国申报计算规范制定与更新的程序和责任分工

申报复核与签署规范的制定 分层管理制度

税务申报自动提醒和报告系统

财务信息与税务申报自动连接转换和核对系统

税务申报编制/复核/批准程序

非常规性申报的第一问责制和沟通、支持制度

文档管理制度

税务管理部门及时应对税务局的信息需求

保存税务数据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

确保税务争议处理结果是真实、完整和正确的

税务管理部门充分监控和解决税务检查环境变化带

来的影响。 税务争议事项的及时汇报

税务争议的技术支持

责任人制度

确定管理税务风险点的制度:

把税务风险纳入公司整体管控机制的体系内;

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确定税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划分;

确定管理风险点的制度;

管理理税务风险点的具体措施(职权分配、业务流程、文档凭证、检查监督、绩效考评)。

税务风险控制方式:

根据风险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的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

自动机制(针对重复性、有规律性的税务活动,如纳税申报、税务会计常规处理等);

人工机制(针对突发性、非常规性的,如特殊交易、税务争议处理等);

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性和重大性建立预防性控制机制;或偶发事件的应对预案;

内部税务项目评审机制

外部税务专家意见机制

集团层面组织功能定位:

税务管理架构的建立;税务风险控制政策制度的建立;重大集团内跨企业事项的税务规划和管控责任;内部交易的税务政策;企业税务争议的技术支持和应对风险控制实施的监控和评估;培训和指导等。

企业层面组织功能定位:

企业内部经营链和要素的税务风险控制;企业税务信息和会计处理的常规管控;税务申报;税务争议的应对等。

业务层面组织功能定位:

具体风险管控点的职责执行;非常规性和新事项的报告和建议等。

税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分布在财务和业务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税务部门的配合是税务风险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企业的业务部门在税务风险方面的责任落实情况也应该纳入考核,并且要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将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及工作业绩相联系,在业绩考核时实行税务差错一票否决制。

在岗位职责上,要求进行职责分离管理。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与审批岗位、税款缴纳划拨凭证的填报与审批岗位、发票购买保管与财务印章保管岗位、税务风险事项的处置与事后检查岗位、税务政策的研究和复核、税务发文的起草和审核、税务制度的拟定和发布等环节都要求进行职责分离管理。

五、税务风险的评估与测算

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部门,因此税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协助过程责任人来识别、量化并管理风险。过程责任人需要一个风险管理框架,以便理解这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方式方法。制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的框架是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图1列明了一个有效税务风险管理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下述税务风险管理过程图可以实现两个目标:第一,为指定过程和风险责任人、确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质基本内容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第二,为形成和提升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提供系统化的管理过程。

识别必须管理的税务风险以确保公司商务模式的成功。例如,存在于公司正常运作内的风险和在追求新成长与利润机遇过程中的税务风险是什么?哪些税务风险能够改变公司商务模式的基本驱动要素?哪些税务风险能够改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日程,迫使其关注这些风险所带来的损害?

分析税务风险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出现?来自于何处?无论税务风险存在于一个企业之外或存在于其过程或活动之中,税务风险评估做的越严格,那么公司就越能够处于一个更好的位置去管理这些税务风险。

评估纳税风险就是公司具体经营行为涉及纳税风险进行识别和明确责任人,是公司纳税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理清企业有哪些具体经营行为;分析哪些经营行为涉及到纳税问题;这些经营行为分别涉及哪些纳税风险?所有纳税风险中,哪些是主要风险?和这些纳税风险相关有哪些工作岗位?这些岗位的相关责任人是谁?

要结合自查作一下对比分析和思考:哪些风险是由于财务或税务部门与公司管理层及其他部门(特别是生产和销售部门)沟通不畅造成的?如何搜集有关信息?如何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怎样的信息管理系统能最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

评估税务风险的基本过程:我们正致力于实现什么目标?

我们能做的更好、更快更节省成本吗?如果不是,那么会发生什么状况?

有错误发生吗?如果有,我们怎样知晓?

我们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之中,哪些是我们希望改变的?

是否存在我们不能接受而不希望出现的税务风险?

分析

是否存在受外因驱动的税务风险?如果有,是那些?

是否存在受内因驱动的税务风险?如果有,是那些?

测定

我们的税务风险已存在多久了?其对于资本、收入、现金流、信誉,及其他关键业务指标的影响是什么?

导致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税务风险评估关键点

风险识别

使用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评估税务风险,并依据公司高层业已认定的关键性风险框架来进行税务风险识别和税务风险排序是十分有效的工具。一旦风险被识别后,就可以依据其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来绘制出风险控制图。

严重性

公司管理者将根据其能理解和接受的标准来确定税务风险对于其业务的重要性。例如,每一个已明确的税务风险的潜在财务影响是什么?对实现业务目标和成功实施关键策略的影响是什么?在资本、收入和资金流方面的潜在成本是什么?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是否有损于公司信誉或品牌?是否会减少用于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是否会减少计划中应取得的经济收益或通过过程的改进而取得的经济收益?

时间

无论评定严重性的标准是什么,时间因素是必须明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对于任何税务风险,按日加征的滞纳金都是十分可观而不容忽视。

可能性

评估可能性时,要考虑评估本身的质量。税务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假如不采用统计手段分析,那么你必须知道所选定的可能性是否合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进行重要性排序。通过对部门、过程、关键性业绩指标或主要风险类别来制定风险控制图。制作税务风险图,特别是使用共同税务风险语言来进行制作,将可以给过程责任人、经理及整个公司带来益处。

采用更严格的技术手段,集中分析测定最为重要的税务风险;

为制定税务风险策略提供着眼点;

通过税务风险管理来调整业务目标的实现过程;

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便分享税务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提供一个包括整个企业的各类税务风险的综合模型。

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部门,因此税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协助过程责任人来识别、量化并管理风险。过程责任人需要一个风险管理框架,以便理解这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方式方法。制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的框架是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图1列明了一个有效税务风险管理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下述税务风险管理过程图可以实现两个目标:第一,为指定过程和风险责任人、确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质基本内容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第二,为形成和提升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提供系统化的管理过程。

评估税务风险的基本过程

识别必须管理的税务风险以确保公司商务模式的成功。例如,存在于公司正常运作内的风险和在追求新成长与利润机遇过程中的税务风险是什么?哪些税务风险能够改变公司商务模式的基本驱动要素?哪些税务风险能够改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日程,迫使其关注这些风险所带来的损害?

分析税务风险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出现?来自于何处?无论税务风险存在于一个企业之外或存在于其过程或活动之中,税务风险评估做的越严格,那么公司就越能够处于一个更好的位置去管理这些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评估的步骤

识别

周边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创造价值,我们的业务模式工作很有效吗?

我们正致力于实现什么目标?

我们能做的更好、更快更节省成本吗?如果不是,那么会发生什么状况?

有错误发生吗?如果有,我们怎样知晓?

我们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之中,哪些是我们希望改变的?

是否存在我们不能接受而不希望出现的税务风险?

分析

是否存在受外因驱动的税务风险?如果有,是那些?

是否存在受内因驱动的税务风险?如果有,是那些?

测定

我们的税务风险已存在多久了?其对于资本、收入、现金流、信誉,及其他关键业务指标的影响是什么?

导致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税务风险评估关键点

风险识别

使用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评估税务风险,并依据公司高层业已认定的关键性风险框架来进行税务风险识别和税务风险排序是十分有效的工具。一旦风险被识别后,就可以依据其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来绘制出风险控制图。

严重性

公司管理者将根据其能理解和接受的标准来确定税务风险对于其业务的重要性。例如,每一个已明确的税务风险的潜在财务影响是什么?对实现业务目标和成功实施关键策略的影响是什么?在资本、收入和资金流方面的潜在成本是什么?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是否有损于公司信誉或品牌?是否会减少用于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是否会减少计划中应取得的经济收益或通过过程的改进而取得的经济收益?

时间

无论评定严重性的标准是什么,时间因素是必须明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对于任何税务风险,按日加征的滞纳金都是十分可观而不容忽视。

可能性

评估可能性时,要考虑评估本身的质量。税务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假如不采用统计手段分析,那么你必须知道所选定的可能性是否合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进行重要性排序。通过对部门、过程、关键性业绩指标或主要风险类别来制定风险控制图。制作税务风险图,特别是使用共同税务风险语言来进行制作,将可以给过程责任人、经理及整个公司带来益处。

采用更严格的技术手段,集中分析测定最为重要的税务风险;

为制定税务风险策略提供着眼点;

通过税务风险管理来调整业务目标的实现过程;

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便分享税务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提供一个包括整个企业的各类税务风险的综合模型。

全面评价公司面临的税务风险种类、程度与范围,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得出解决、降低或改善税务风险的基本方案。

税务审阅的工作步骤

(1)进行初步沟通,确定税务审阅重点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合作双方签署税务审阅业务约定书;(3)专业顾问公司组建税务审阅专业服务小组;(4)对开展税务审阅的单位进行实地调研;(5)与开展税务审阅的单位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就特定问题进行沟通(6)进行案头分析与文案整理工作;(7)提交税务审阅报告。

税务审阅实施流程

为保证顺利实施专业服务与提交服务成果,税务审阅工作的实施将分别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下述工作时间将根据业务复杂程度和客户要求在实际操作时进行适当调整):

利用资料审阅

初步调研阶段及其工作内容:

了解公司税务管理思路,以确定税务审阅改善的方向;

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同公司管理层沟通,以了解公司的税务作模式与政策:

与公司管理层和税务操作部门的主要领导及具体负责人员面谈,理解目前公司税务管理架构、职责分工与各税务申报与管理操作模块的特点与潜在问题。

(2)案头分析工作及其工作内容:

评估当前公司税务管理体制与政策同公司长期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分析、定义各税务申报与管理操作模块的优缺点与潜在风险;

评估公司目前税务管理的有效性,确认税务管理的改进机会。

(3)实地调研阶段及其工作内容:

收集整理公司税务文件、单据、具体制度与管理政策;

审阅公司税务管理流程、会计政策与税务申报报表;

与公司管理层和税务操作部门的负责人员就特定议题进行访谈。

(4)案头研究与报告撰写阶段及其工作内容:

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与相关税务法规,为公司税务管理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分析评估公司的主要税务操作流程与税务管理特点,设计优化公司税务操作流程与税务管理架构;审阅公司税务风险与管理问题并研究改进方向与建议;

评估公司税务策略、设计税务规划方案,并协助落实到具体税务管理制度上。

(5)报告演示与修订阶段工作内容:

完善报告形式,向公司管理层和税务操作部门的主要领导及具体负责人员进行演示与讲解;

收集修订意见并对报告进行完善。

(6)成果提交与协助实施阶段工作内容:

提交完整的税务审阅报告;

向客户提供后续技术支持,协助改善建议的具体实施。

六、税务风险管理步骤

每一个工作步骤的定义、工作重点与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解释如下:

采用共同语言

步骤定义符合税法规定与公司业务实际情况的共同语言。

本阶段工作重点

税务风险管理模型

统一的税务风险术语;

关于税务风险来源与驱动因素的内部讨论;

公司内部系统的分享相关信息。

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增加识别所有税务风险的机会;

公司管理人员能更快地抓住关键问题。

确立目标与监督体系

步骤定义

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与有效的支持与监督体系。

本阶段工作重点:

税务风险管理思路;

税务风险管理观点;

税务风险管理总体政策;

税务风险管理纵向沟通;

公司税务风险管理与监督委员会

税务风险管理责任人。

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明确税务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标

有关人员更加迅速的完成任务。

评估税务风险管理策略

步骤定义:评估税务风险管理策略与公司整体发展策略的统一关系。本阶段工作重点:

特定的税务风险管理过程;

个别税务风险的评估;

初步的税务风险识别与排序;

分析特定税务风险的来源;

对特定税务风险进行初步的定量评估;

利用风险评估提高税务风险的认识与管理水平

确定税务风险策略与政策;

充分考察各种税务风险管理策略;

测量不同税务风险管理策略的后果;

提供税务风险管理的敏感性。

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通过税务风险的识别系统能有效地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了解有关税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与指标。

实施强化税务风险管理能力的措施

步骤定义:设计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能力的整体框架。

本阶段工作重点:

更好地了解现有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

选择公司需要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

将现有的税务风险管理状况与理想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实施相应过程,执行税务风险管理策略;

指派风险责任人;

设计税务风险管理报告;

比较选择税务风险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系统的税务风险数据。

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改进税务风险监督与监控工作;

减少税务风险管理的不确定性;

有效地改进税务风险管理能力。

不断改进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步骤定义:不断改进税务风险管理策略过程与风险度量的整体框架。

本阶段工作重点:

当环境变化时更新税务风险管理能力

弥补现有税务风险管理状况与理想状况的差距定期考察税务风险管理能力;将税务风险管理与公司业务过程联系起来;

取消低价值高成本的税务风险控制方法;

多方向互动式沟通;

员工不断学习。

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使税务风险管理达到预期标准;

通过知识分享,提高公司学习能力

减少税务风险对公司的冲击。

汇总多种税务风险度量结果

步骤定义:定量测算多种税务风险并在公司层面加以汇总的能力。

本阶段工作重点:

通过税务风险审慎调查预测损失;

确立税务风险汇总警示点;

当税务风险汇总警示点被突破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进一步了解税务风险的相互关系;

采取避免、减少、转移或利用等措施。

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更好地预测与管理税务风险;

以更低成本有效地管理税务风险

减少税务风险引发的其他成本。

与公司业绩建立联系

步骤定义:利用税务风险管理改善公司业绩的能力。

本阶段工作重点:

进一步了解税务风险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在公司中分享成功经验;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低效率行为;

将税务风险管理与关键业绩指标结合起来;

衡量成功的手段;

不断改进税务风险管理观念;

改进公司税务风险文化;

改善对投资者的回报

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提高公司的税务收益与风险比率

降低税务管理成本;

提高公司管理层信心七、业务领域(业务模式)涉税风险诊断方法与程序

分析公司的业务流程(或经营方式、经营模式),明确面临的税务风险。公司业务流程决定了公司适用税种、税率和纳税方式等,因此,公司财务人员必须和业务人员一起分析公司的业务流程,销售、采购的业务流程包括:

各种销售流程的税务情况分析;

各种采购流程的税务情况分析;

特殊业务流程的税务情况分析。

涉及全价值链(经营链):研发(研发模式、费用的归集)、、采购(存货及进项税发票的管理)、制造(成本涉税事项,如折旧)、销售(销售形式对销售收入确认时间和数额的影响)、经营要素(人、财、物、智)等。

(一)研发领域

(二)采购领域

(三)销售领域

(四)生产领域

(五)售后服务领域

(六)其他领域

1.关联交易

有形资产的销售和采购;

无形资产的提供和取得;

劳务的提供和接受;

内部融资;

利用避税天堂进行业务往来;

向总机构支付管理费;

弱化子公司资本,然后以债务形式投入子公司。

2.转让定价(内部交易定价政策)

3.交易合同

4.企业合并、重组、重大投资项目、经营模式改变

八、会计业务涉税风险诊断方法与程序

(一)收入的审查

审查收入的确认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

1.收入审查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审查和评价企业收入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审查企业取得或编制收入项目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总账、明细账及有关申报表等核对。

(3)审查企业各类合同、协议的执行情况及其业务项目的合理性和经常性。

(4)审查企业各个税种税目、税率选用的准确性。

(5)审查收入的确认原则、方法以及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在收入确认上的差异的处理结果。

2.主营业务收入的审查

(1)主营收入的确认审查依据委托企业产品销售或提供服务方式和货款的结算方式,按以下几种情况分类审查:

采用直接收款销售方式的,按照税法规定的“应于货款已收到或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并已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交给购货单位时,确认收入的实现”的审查标准,结合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科目,审核企业是否收到货款或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发票账单和提货单是否已交付购货单位。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扣压结算凭证,将当期收入转入下期入账,或者虚开采用预收账款销售方式的,按照税法规定的“应于商品发出时,确认收入的实现”的审查标准,结合预收账款、存货等科目,审查企业是否存在对已收货款并已将商品发出的交易不入账、转为下期收入等重点风险隐患。

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按照税法规定的“应于商品已经发出,劳务已经提供,并已将发票账单提交银行、办妥收款手续时,确认收入的实现”的审查标准,结合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科目,审查是否发货,托收手续是否办妥,托收承付结算回单是否正确,是否在发货并办妥托收手续当月作收入处理。

委托其他单位代销商品、劳务的,应结合存货、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审查是否在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并按税法规定进行了收入的确认。

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的,按照税法规定的“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的审查标准,审查是否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收入处理,是否存在不按合同约定日期确认收入以及不入账、少入账、缓入账等重点风险隐患。

长期工程合同收入,按照税法规定的“应按完工进度或者完成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的审查标准,审查收入的计算、确认方法是否合乎规定,并审查应计收入与实计收入是否一致。特别注意审查是否存在随意确认收入、虚增或虚减本期收入的风险隐患。

(2)审查应税收入在不同税目之间、应税与减免税项目之间是否准确划分,是否存在高税率的收入记入低税率的收入情况。

(3)审查企业从购货方取得的价外费用是否按规定入账。

(4)审查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业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完整,相关手续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确认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的计算和税务处理是否正确。重点审查给予关联企业的销售折扣与折让是否合理,是否有利用折让和销售折扣而转利于关联单位等情形。

3.其他业务收入的审查

(1)其他业务收入依销售方式按以下情况确认:

代购代销手续费收入,重点审查代销清单的开出日期、商品的数量及金额的正确性。

包装物出租收入,按照税法规定的“应于企业收到租金或取得收取租金的权利时,确认收入的实现”的审查标准,重点审查发票账单和包装物发货单是否已交付租赁包装物单位,税法存在扣压结算凭证,将当期收入转入下期入账,或将当期未实现的收入虚转为收入记账,在下期予以冲销等重点风险隐患。

(2)审查包装物押金收入,有无逾期未返还买方,未按规定确认收入的情形。

(3)对经常性的其他业务收入,从经营部门的记录中审查其完整性。

审查其他业务收入计价的合理性,审查是否存明显转利于关联公司或截留收入。

(4)审查其他业务收入涉及的相关各个税种是否及时申报足额纳税。

4.补贴收入的审查

(1)审查实际收到的补贴收入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

(2)审查取得减免税或地方性财政返还、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是否按规定入账。

5.视同销售收入的审查

(1)视同销售是指会计核算不作为销售,而税法规定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

(2)采用以旧换新方式销售的,重点审核是否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不得扣减旧货物的收购价格。

(3)采用以物易物方式销售的,重点审核以物易物的双方是否都作购销处理。

(4)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的,重点审核是否分解为销售、购入处理。

(5)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返利、返点及进场费、上架费等,是否按规定冲减成本及进项税金或确认收入和交纳税金。

(6)审查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的材料、自产、委托加工产品,是否按税收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并缴纳相关税金。

(7)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投资分配、捐赠、抵偿债务等是否按税收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并缴纳相关税金。

(8)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视同销售货物行为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

6.投资收益的审查

(1)根据“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银行存款”、“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存货”等明细账与有关凭证及签订的投资合同与协议,审查委托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和金额,了解该企业对投资单位是否拥有控制权,核算投资收益的方法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

(2)根据“长期投资”、“银行存款”、“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明细账及有关凭证,评估确认资产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是否计入收益。

(3)根据“长期投资”明细账,审查委托单位发生的债券溢价或折价是否在存续期间分期摊销,摊销方法及摊销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有无不按规定摊销调整当期收益的情形。

(4)根据“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投资收益”等明细账及其他有关资料,审查委托单位已实现的收益是否计入投资收益账户,有无利润分配分回实物直接计入存货等账户,未按同类商品市价或其销售收入计入投资收益的情形。

(5)审查投资到期收回或中途转让所取得价款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是否计入投资收益,有无挪作他用的情形。

(6)审查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或向投资方分配,是否按销售和投资或销售和分配处理。

7.营业外收入的审查

(1)结合固定资产科目,审核固定资产盘盈、清理的收益是否准确计算入账。

(2)结合存货、其他应付款、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科目,审查是否存在营业外收入不入账或不及时

入账的情况。

(3)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及税务处理是否正确,注意转让的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

(4)审查营业外收入是否涉及需申报增值税或营业税的情况。

(5)审查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会计处理及税务处理是否正确,注意收到补价一方所确认的损益的正确性。

(6)审查罚款净收入的会计处理及税务处理是否正确,注意纳税人是否将内部罚款与外部罚款区别,是否将行政处罚与违法处罚区别。

8.税收上应确认的其他收入的审查

(1)税收上应确认的其他收入是指,会计核算不作收入处理,而税法规定应确认收入的除视同销售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

(2)审查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应付未付的三年以上应付账款及已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其他应付款确认收入。

(3)审查债务重组收益,是否将企业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非现金资产金额、股权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收入。

(4)审查企业接受捐赠是否按税法有关规定将有关货币性资产及非货币性资产确认收入。

(5)企业是否将因改组改制或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按规定确认收入。

(6)审查企业在建工程发生的试运行收入是否按规定并入总收入,是否发生了冲减在建工程成本的情形。

(7)审查企业取得的保险无赔款优待,是否按税法有关规定确认为收入。

(三)成本费用的审查

1.成本费用审核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评价有关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获取相关成本费用明细表,复核计算是否正确,并与有关的总账、明细账、会计报表及有关的申报表等核对。

(3)成本费用各明细子目内容的记录、归集是否正确。

(4)对大额业务抽查其收支的配比性,审核有无少计或多计业务支出。

(5)会计处理的正确性,注意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间在成本费用确认上的差异。

2.主营业务成本的审查(以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为例)

(1)审核明细账与总账、报表(在产品项目)是否相符;审核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等账户及其有关原始凭证,确认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经营成本口径是否一致。

(2)获取生产成本分析表,分别列示各项主要费用及各产品的单位成本,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将其与预算数、上期数或上年同期数、同行业平均数比较,分析增减变动情况,对有异常变动的情形,查明原因,作出正确处理。

(3)采购成本的审核。

审核由购货价格、购货费用和税金构成的外购存货的实际成本。

审核购买、委托加工存货发生的各项应缴税款是否完税并计入存货成本。

审核直接归于存货实际成本的运输费、保险费、装卸费等采购费用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

(4)材料费用的审核。

审核直接材料耗用数量是否真实。

——审核“生产成本”账户借方的有关内容、数据,与对应的“材料”类账户贷方内容、数据核对,并追查至领料单、退料单和材料费用分配表等凭证资料。

——实施截止性测试。抽查会计决算日前后若干天的领料单、生产记录、成本计算单,结合材料单耗和投入产出比率等资料,审核领用的材料品名、规格、型号、数量是否与耗用的相一致,是否将不属于本期负担的材料费用计入本期生产成本,特别应注意期末大宗领用材料。

确认材料计价是否正确。

——实际成本计价条件下:了解计价方法,抽查材料费用分配表、领料单等凭证验算发出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计算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计划成本计价条件下:抽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表及有关的领料单等凭证,验证材料成本差异率及差异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确认材料费用分配是否合理。核实材料费用的分配对象是否真实,分配方法是否恰当。

(5)辅助生产费用的审核。审查有关凭证,审核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是否正确。

审核辅助生产费用是否在各部门之间正确分配,是否按税法的有关规定准确计算该费用的列支金额。

(6)制造费用的审核。

审核制造费用中的重大数额项目、例外项目是否合理。

审核当年度部分月份的制造费用明细账,是否存在异常会计事项。

必要时,应对制造费用实施截止性测试。

审核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必要时,应重新测算制造费用分配率,并调整年末在产品与产成品成本。

获取制造费用汇总表,并与生产成本账户进行核对,确认全年制造费用总额。

(7)审核“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借方发生额并与领料单相核对,以确认外购和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是否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当期用于连续生产的外购消费品的价款数及委托加工收回材料的相应税款数是否正确。

(8)审核“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借方红字或非转入产成品的支出项目,并追查至有关的凭证,确认是否将加工修理修配收入、销售残次品、副产品、边角料等的其他收入直接冲减成本费用而未计收入。

(9)在产品成本的审核。

采用存货步骤,审核在产品数量是否真实正确。

审核在产品计价方法是否适应生产工艺特点,是否坚持一贯性原则。

——约当产量法下,审核完工率和投料率及约当产量的计量是否正确;

——定额法下,审核在产品负担的料工费定额成本计算是否正确,并将定额成本与实际相比较,差异较大时应予调整;

——材料成本法下,审核原材料费用是否在成本中占较大比重;

——固定成本法下,审核各月在产品数量是否均衡,年终是否对产品实地盘点并重新计算调整;

——定额比例法下,审核各项定额是否合理,定额管理基础工作是否健全。

(10)完工产品成本的审核。

审核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和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恰当,且体现一贯性原则。

审核成本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各项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否体现受益性原则。

确认完工产品数量是否真实正确。

分析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及构成项目有无异常变动,结合在产品的计价方法,确认完工产品计价是否正确。

(11)审核工业企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应参照相关会计制度,按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3.其他业务支出的审核

(1)审核材料销售成本、代购代销费用,包装物出租成本、相关税金及附加等其他业务支出的核算内容是否正确,并与有关会计账表核对。

(2)审核其他业务支出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并作出相应处理。

4.视同销售成本的审核

(1)审核视同销售成本是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视同销售收入数据的口径一致。

(2)审核企业自己生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赞助、集资、广

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是否按税法规定作为完工产品成本结转销售成本。

(3)审核企业处置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投资、分配、捐赠、抵偿债务等,是否按税法规定将实际取得的成本结转销售成本。

5.营业外支出的审核

(1)审核营业外支出是否涉及税收规定不得在税前扣除的项目。重点审核:

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各种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

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的有赔偿部分;

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救济性质以外的捐赠;

各项赞助支出;

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

为被担保人承担归还所担保贷款的本息;

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2)审核营业外支出是否按税法规定准予税前扣除。

审核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非正常盘亏、毁损、报废的净损失是否减除责任人赔偿,保险赔偿后的余额是否已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

审核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失,是否已经过主管税务机关认定。

审核处置固定资产损失、出售无形资产损失、债务重组损失,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经过税务机关认定审批。

审核捐赠是否通过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数额是否超过税法规定限额。

审核企业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是否扣除了已经赔偿的部分。

(3)审核大额营业外支出原始凭证是否齐全,是否符合税前扣除规定的要求。

(4)抽查金额较大的营业外支出项目,验证其按税法规定税前扣除的金额。

(5)审核营业外支出是否涉及将自产、委托加工、购买的货物赠送他人等视同销售行为是否缴纳相关税金。

6.税收上应确认的其他成本费用的审核

(1)审核资产评估减值等其他特殊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是否已经过主管税务机关认定。

(2)审核其他需要主管税务机关认定的事项。

7.销售(营业)费用的审核

(1)分析各月销售(营业)费用与销售收入比例及趋势是否合理,对异常变动的情形,应追踪查明原因。

(2)审核明细表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销售(营业)费用的范围及其有关规定。

(3)审核企业发生的计入销售(营业)费用的佣金,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

(4)审核从事商品流通业务的企业购入存货抵达仓库前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运输存储过程中的保险费、装卸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购货费用按税法规定计入营业费用后,是否再计入销售费用等科目重复申报扣除。

(5)审核从事邮电等其他业务的企业发生的营业费用已计入营运成本后,是否再计入营业费用等科目重复申报扣除。

(6)审核销售(营业)费用明细账,确认是否剔除应计入材料采购成本的外地运杂费、向购货方收回的代垫费用等。

(7)涉及到进行纳税调整事项的费用项目,应按相关的纳税调整事项审核要点进行审核,并将审核出的问题反映在相关的纳税调整事项审核表中。

8.管理费用的审核

(1)审核是否把资本性支出项目作为收益性支出项目计入管理费。

(2)审核企业是否按税法规定列支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并确认计算该项支出金额的准确性。

(3)审核企业是否按税法规定剔除了向其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

(4)审核计入管理费的总部经费(公司经费)的具体项目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计算的金额是否准确。

(5)审核企业计入管理费用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关凭证和证明材料是否齐全。

(6)涉及到进行纳税调整事项的费用项目,应按相关的纳税调整事项审核要点进行审核,并将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在相关的纳税调整事项审核表中。

9.财务费用的审核

(1)利息支出的审核参见纳税调整审核中利息支出的审核,并将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在利息支出审核表中。

(2)审核利息收入项目。

获取利息收入分析表,初步评价计息项目的完整性。

抽查各银行账户或应收票据的利息通知单,审核其是否将实现的利息收入入账。期前已计提利息,实际收到时,是否冲转应收账款。

复核会计期间截止日应计利息计算表,审核其是否正确将应计利息收入列入本期损益。

(3)审核汇兑损益项目。

审核记账汇率的使用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抽样审核日常外汇业务,审核折合记账本位币事项的会计处理的准确性。

抽查期末(月、季或年)汇兑损益计算书,结合对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对外结算的外币债权债务项目,审核计算汇兑损益项目的完整性、折算汇率的正确性、汇兑损益额计算的准确性、汇兑损益会计处理的适当性。

(4)抽查金额较大的手续费或其他筹资费用项目相关的原始凭证,判断该项费用的合理性。

(四)资产及负债的审核

1.货币资产的审核

(1)评价有关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审核货币资金日记账,并与总账、明细账核对确认余额是否相符。

(3)获取截止日银行存款对账单及决算日银行存款调节表,复核并分析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核。

(4)审核银行存款对账单。对金额较大的收支业务,应审核其原始凭证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5)审核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记账汇率的确认及汇兑损益的计算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6)进行货币资金收支的截止性测试,以确定是否存在跨期事项。

(7)获取货币资金收支明细表,与有关的收入、费用、资产项目的金额勾稽核对。必要时,应抽查相关凭证,以佐证货币资金的金额是否正确,与相关记录是否一致。

(8)抽查银行存款日记账部分记录和往来账、费用账、收入明细账等。

2.存货的审核

(1)评价有关存货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确认存货的总体合理性,对于重大或异常的变动予以关注,应查明原因,作出正确处理。

(3)根据存货盘点表中各存货大类的合计数,与相应的总分类账户余额核对。

(4)确认存货决算日结存数量。

对企业已盘点存货数量实施抽查。

大企业税收全流程风险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开展的大企业税收全流程风险管理即将结束自查阶段,进入税务审计阶段。 大企业全流程税收风险管理,是指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按照企业的行业代表性,以及国家财税政策改革和行业的紧密度,每年安排的一项针对大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审查行动。“2015年,国税总局对六家重点联系企业进行了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要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自查是其中六个环节的一个环节,目前自查环节中案头审计已经开始了。”一位税务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2015年需要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企业分别是中海油、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神华集团、中国联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人寿集团。 这次审查的时间从2015年的2月开始,将持续一年的时间,分六个阶段进行,分别是信息收集及数据采集阶段、风险识别阶段、风险自查阶段、案头审计阶段、现场审计阶段、反馈提高阶段。 防控税务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纳税人经常面对的执法部门就是税务局,最有可能爆发的经营风险,就是税务风险;造成损失最大的风险,也是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有可能造成“三重损失”: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影响社会形象,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失去人身自由。税收风险管理 什么叫税收风险管理? 一位自查企业税务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税收风险管理是按照行业代表性,还有国家财税政策改革和行业的紧密度,对企业税收风险的审查和控制。税收风险表现形式为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企业税收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前几年累计自查了大约15家大型企业,中国烟草、中石油、中石化等榜上有名。 王冬生认为大企业的税收风险,体现了大企业自身架构、管理、规模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系统性、全局性、重要性。 通过自查,企业可以理解税务机关的目的是了解这个政策是不是适合这个行业,是不是确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是不是能够有利于支持和推动这个行业改革的。因为自查过程中确实有涉及到行业不清晰的,企业也特别希望通过自查,通过税务机关来明确这些问题。 我们在接到集团通知之后先成立的自己的自查小组。我们本来就想要对集团下面的子公司做一个税务诊断,因为越来越觉得涉税风险有很大的不可控性,虽然国有企业很少有主动偷漏税动机,但是子公司自己在业务水平上都很有限。于是把本来要做的税务健康检查和税务自查合二为一,既对子公司摸了个底,又把税收风险进行了掌握,还是不错的。” 聘请了两家中介机构,同时根据自查软件,对企业的税务情况逐项落实。该公司的主要业务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审计 -大纲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审计(大纲) (上海蓝草咨询) 一、风险管理治理架构的审计 风险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评价。 二、高级管理层、业务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履职审计 各部门管理人员能否将本部门风险工作与全面风险管理关联的评估。 审计案例:从管理部门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入手,结合访谈,评价管理部门对条线风险管理的履职有效性。 对各类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营业网点)风险管理履职审计重点。 三、风险管理制度的审计 制度的完备性、有效性,策略、偏好、限额的规定及评估。 审计案例:从制度清单入手,评价银行制度健全性和制度建设能力。 高级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及对风险限额的接受程度,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评估。是否将高级管理层的意见转化为制度的评估。 四、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机制的审计 从高层到普通员工,对制度权威性的认识评价。

管理部门和普通员工在制度执行的主动性评价。 审计案例:从大额贷款的审批评价某银行贷审委工作的有效性。 审计案例:透过现金调拨的具体流程,评价现金管理制度的执行。 五、相互制衡机制的审计 评估各类业务和部门间的边界是否清晰,评估上下机构间、横向部门间、各类人员间,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相互制衡制约的机制。 案例:从某行员工信息的维护流程,评估该行在员工管理方面的重大隐患。 六、沟通机制的审计 风险管理为主题的沟通机制是否畅通。行领导是否为员工搭建良好的风险管理沟通交流平台。 各类机构和管理部门例会制度是否健全,例会工作内容对风险沟通机制的影响。单位(或部门)主管怎样通过例会平台鼓励风险管理事项的充分沟通。 报告途径是否畅通。 七、问责机制建设的审计 问责和考核机制的建立情况评估。 考核有效性评估。考核的维度分析评估。 八、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

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规划设计纲要(第一部分)

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规划设计纲要 第一部分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与架构设计 税收风险是贯穿于税收工作全过程的客观存在。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全面分析纳税人税法遵从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纳税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税收风险,合理配置税收管理资源,通过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手段,防控税收风险,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提升税务机关管理水平的税收管理活动。税收风险管理是一项需要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在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建立机制、厘清职责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 1.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准确把握和有效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于税收工作意义重大。 第一,税收风险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国际通行做法,是完善我国税收管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实现税收现代化的有效举措,是构建科学严密税收征管体系的核心工作。

第二,税收风险管理是税收征管改革的突破口,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就是要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到高风险领域和大企业税收领域,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推动服务管理方式创新和税收管理体制变革。 第三,税收风险管理是完成组织收入目标的重要抓手,开展税收风险管理,通过风险分析识别,有助于找准税收漏洞,有效实施风险应对,促进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1.1税收风险管理是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国税总局出台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描绘了构建科学严密税收征管体系的宏伟蓝图,为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道路。以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为依托、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推进征管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实现外部纳税遵从风险分级可控、内部主观努力程度量化可考的现代税收征管方式,是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方向。 1.2税收风险管理是促进纳税遵从的根本途径 通过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对纳税人实施差别化精准管理,对暂未发现风险的纳税人不打扰,对低风险纳税人予以提醒辅导,对中高风险纳税人重点监管。为愿意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便利化办税条件,对不遵从的纳税人予以惩罚震慑,将从根本上解决纳税人不愿遵从或无遵从标准的问题,提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和服务岗位练习题新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和服务岗位练习题新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和服务岗位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B) A、不注重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 B、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 C、不要求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D、不要求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 2、在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应(A ) A、各级税务机关应及时受理辖区内成员企业提出的涉税诉求 B、各级税务机关遇有非本级职权范围事项的,不应按规定向有权税务机关移送。 C、各级税务机关针对企业建立税务风险内控体系不应进行引导 D、税务机关根据企业内控体系状况及税法遵从能力,不经与企业协商,可与企业签订税收遵从协议。 3、在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中主管税务机关承担以下信息采集和整理的职责:(A) A、企业原始涉税信息的录入; B、统一制定信息采集和整理的业务标准和工作规范,定期汇总信息采集需求,制定企业涉税信息采集方案;

C、与企业集团总部进行涉税信息交互工作; D、统一抽取已经实现税务总局数据集中的征管信息; 4、下列属于税务总局开发的“定点联系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是:(C) A、稽核协查子系统 B、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 C、税务审计查账子系统等。 5、下列属于“定点联系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在风险管理信息采集子系统的是:(C) A、稽核协查子系统 B、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 C、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模块组成。 6、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名册管理工作分为代码准备、名册采集、任务分发、(A)、结果上报、名册反馈和工作总结七个阶段。 A、名册核实 B、发放调查问卷 C、纳税评估。 7、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名册管理范围以(A)和工商注册规范的组织形式为参考,建立统一标准。 A、合并报表的口径 B、只纳入分支机构 C、只纳入法人企业 8、内资企业名册管理范围为纳入企业合并报表范围且进行税务登记的境内(A),以及境外控股公司;

企业税收风险管控与合理避税内训提纲介绍

企业税务风险管控与合理避税 【课程背景】: 2013年两会结束了,国务院提出了机构职能转变十大举措:1.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2.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3.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4。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5.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6.改革工商登记制度;7.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8.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9.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10.加强依法行政。这对于企业来说有什么利好消息?企业认缴资本的工商登记改革后相应的税收政策怎样变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除去了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这样一个行政监管,给我们企业留下了怎样的空间?税收上有什么可以操作的空间呢? 对于企业的老板或总经理来说,不可能对国家税务总局每一个文件都研究学习,一不懂、二不知,怎样能够通过报表的形式动态掌握企业的涉税情况及涉税风险情况?怎样知道企业是否进行了合理避税?并取得怎样的业绩,同时了解企业的涉税风险大小,这些是每个企业家都必须掌握的信息。 本课程就是通过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用报表的语言,来规范企业的税收管理,规避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而开展合理避税,达到风险可控,节税有制的目标。同时介绍大量案例,从企业设立到企业融资、采购材料、运营、销售产品等环节进行分析,通过案例让企业老板了解其中的涉税风险节点及税收筹划的关键节点。从而实现更好地控制企业涉税风险及合理规避税收负担这样一个目标。 【课程收益】: 1.总经理实现用报表来监控企业涉税风险。 2.总经理可以建立合理避税的激励机制并激励企业财税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赏罚分明的 激励效果。 3.关注并了解企业的经营全过程中的涉税风险节点及筹划节点,注意每个决策之前对涉税风 险的分析。 【课程时间】: 2天,每天六个小时,第一天结束后留下半小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课程提纲: 引言: 案例1.【某金融街控股公司简单错误造成巨额损失,财务总监被辞的背后原因分析】

《两套账风险管控及并账大纲》

【课程名称】两帐合并实务操作 【课程介绍】中小企业目前绝大多数存在着两套帐的问题,现在随着新三板越来越来火爆,很多企业在上新三板的路上,上新三版财务必须规范,有些企业暂时没有上新三板打算,随着银行、税务、工商数据的打通和共享,许多老板们越来越觉得企业财务必须规范。那么账务怎么规范,原本乱糟糟的帐怎么理顺,内外帐怎么衔接并成一套帐,需要增加企业多少成本,拥有丰富企业实操经验的专家毛伟峰结合项目案例,系统整理、归纳总结,提炼出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课程目的意在与众多企业财务人员分享其职业感受、项目经验,从实用、实战的角度,指导企业财务人员提升自身的账务处理以及财务管理水平,撑握两套帐的操作原理,撑握两套帐合并的方法,解决公司的账务问题,使公司账务处理变得轻松愉快,变得游刃有余。 【课程大纲】 两帐合并实务操作 一、两套帐产生的原因 (一)什么是两套帐,本课介绍的是内帐与外帐 (二)税收征管的区别,核定征收与查帐征收 (三)中国的税赋太重,对于逃税处罚太轻,导致大多的企业逃税而产生两套帐。 二、两套帐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对方公司不愿意从外帐打款,导致本公司的收入也不能入外账 (二)材料,房租、固定资产没有发票导致不能入外账 (三)员工社保没交,导致职工薪酬不能入外账 (四)费用不够导致收入也不能入外帐 三、两套帐给财务人员带来的困惑 (一)外帐怎么做,一般的外帐都经不起税务的检查,能否做出一套可以经得起检查的外帐呢,答案是肯定的。 (二)内帐怎么做,内帐的原始凭证许多没有发票,需要按会计准则做吗 (三)两套帐怎么结合,两套帐做起来费时费力,两套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怎么衔接才能更好。 四、如何做好外帐,做好外帐与内帐的衔接 现实中很多企业做外帐的一拨人,做内帐的一拨人,没有经过系统的筹划,最终导致外帐经不起检查,内帐要的数据取不出来。 (一)很多中小企业做不好外帐,经不起检查,跳槽到哪一个中小企业都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做好外帐也是一项高技术,高技巧的活。你何不创造一套可以接受检查的外帐呢。 (二)分析企业的业务结构,哪些业务可以取得发票的,哪些业务不可以取得发票,做以归类。(三)部份不能取得发票的业务可以用替代法,其他不能取得发票业务通过台帐的形式登记账本 车辆消耗类:调度记录汇总表。公司给高层领导的汽油补贴,可将他们的车直接转到公司,在汽油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与防控问题的研究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与防控问题的研究 2015年,随着税务征管改革的浪潮迭起,大企业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 “重头戏”,以20%的数量占据了80%的税收,国家税务总局近年来也越来越加强了对大企业专业化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与防控技术成为提高税务部门征税效率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手段。2008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成立大企业司,出台《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及2011年的《规程》文件,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力争构建一个完整的税收领域现代化管理体系。大企业有着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税收风险管理与防控问题的研究在征管体系改革中还是一门关键课题。税务风险问题层出不穷,加强税务机关及企业内部两方面控制至关重要,构建大企业税收风险防控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第一、二部分从国内外有关税收风险防控的定性理论出发,研究大企业定义下的风险防控定义及特点,确定本文主要从定性研究方面对大企业的风险防控提出建议,构建现代化的征管创新模型。从理论上研究,税收风险管理与防控问题的研究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个解决与防范风险问题的关键点及手段方式,遵循一定的处理问题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综合借鉴运用西方经济学、先进的管理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创建新的管理理论模型与管理模式,譬如“风险管理的节点防控理论”、“H型双向互助管理模式”,创建先进的管理理念,以解决税务机关内部和企业内部的税收风险管理与防控的关键问题。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与防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研究,进一步诠释了目前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查找大企业税收风险防控中的关键节点。本文第四部分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与防控问题的研究应从税务机关和大企业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将有利于形成全面的征管模式改革中风险管理防控方面的创新:从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与防控体系的组织架构,大企业内 部风险评估机制及流程,全国联网的基础信息采集和运用数据库的建立,大企业 管理的团队化建设,特别是企业与税务机关沟通机制的建立与联系等方面形成税收风险管理与防控的统一体系。 除理论分析外,本文第五部分从卷烟行业入手进行分析,从企业自身制度体 制建设中的不足,利用风险控制的模型进行企业自查,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关措施 进行防控的实例。

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讨.doc

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涉税问题越来越多。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大多源于复杂的经营活动、不当的税收筹划、税收政策执行标准存在不一致以及税务的易变性程度较大,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还存在税务风险理念滞后、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等问题。基于此,优化我国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应从深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理念、成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涉税问题越来越多。2009年和2011年,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下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国税发〔2011〕71号)。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当前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违法法律法规规定而被税务机关稽查,引发税款补缴、缴纳罚款的税务风险。二是未正确理解税收政策,而承担过多的税收责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大企业通常具有集团化、国际化、经营活动复杂化的特点。虽然大企业的财务制度相对完善,但其涉及的税务风险却依然不容小觑。 1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的来源分析 1.1经营活动复杂 大企业相对中小企业而言,财务制度完善,低级会计错误

所引发的税务风险较少,但大企业由于集团化、国际化等原因,其经营活动较为复杂,极易引发税务风险。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涉及企业变更、企业重组、重大并购以及国际交易等。这类经营活动往往涉及多个税种及多个子公司,税制和组织形式的复杂性增加了此类经营活动的税务风险。如在并购事项中,若企业未能考虑被并购公司的税收遵从情况,在调查不充分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承担兼并企业所导致的税务风险。又比如某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签订了含有“包税”条款的合同,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短短几年间就增加了几千万的税务成本。 1.2税收筹划不当 大企业税务风险的另一来源是税收筹划不合理。一方面,如果企业缺乏纳税的主观能动性,缺少对自身经营活动的整体税务筹划,那么企业会承担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税收筹划不当,打政策的“擦边球”,也极易引发税务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避税的打击力度,积极开展反避税行动,2015年我国反避税对税收增收贡献580亿元。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把握和理解相关的税收政策,其税收筹划往往不合理,由此引发的税务风险不容小觑。 1.3税收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 我国大企业对税收政策的关注度较高,但由于税收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标准不一致,使得大企业内部不同分支机构所遵从的税收政策标准不统一,增加了企业的税务成本。以EPC业务的增值税处理为例,各地口径不一,有些地方将EPC的设计采购施工全部看成是建筑服务,适用建筑服务的增值税政策,也有些地方将其看成相对独立的兼营事项,分别计价、分别核算。可以看出,各地的税收政策不一致,若大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忽

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注意事项

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注意事项 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一定要重视的问题。捷税宝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注意事项。 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工作做得好坏,其核心问题在于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文化,而这主要来源于企业治理层和企业管理层的意识和理念,特别是企业董事会以及下属各职能委员会和企业最高管理层对于税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税务风险的容忍度。 2.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基础 为了有效实施税务风险控制,企业必须建立符合经营规模、企业发展规划和管理现状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团队或税务管理岗位。建立有效的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涉及税务风险管理岗位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确保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3.健全和强化企业税务风险评估 健全并不断完善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程序和方法。要根据公司整体目标和职能部门目标,从管理企业风险和创造企业价值出发,识别、整理、分析与公司战略发展和业务流程最相关的关键风险。并就风险本身的固有风险和基于现有内控有效性之下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把握和预测税务风险的性质、影响程度和发生几率。 4.建立税务风险控制考核机制完善税务风险应对机制和方案 在妥善完成对于税务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税务风险的控制点,制定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和备选方案,并对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实时动态的跟踪、监控和优化。 企业需要建立并完善税务风险控制绩效考核机制,做到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核评价标准设计合理和奖惩明确。同时,根据税务风险管理考核情况及时反馈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问题,及时调整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和机构人员,亦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二版)大纲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二版) 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 第一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p3-13 (一)内部牵制阶段 一般来说,内部牵制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实物牵制。例如把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持有。非同时使用这两把以上的钥匙,保险柜就打不开。二是机械牵制。例如,保险柜的大门若非按正确程序操作就打不开。三是体制牵制。采用双重控制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四是簿记牵制。定期将明细账与总账进行核对。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有关组织机构控制和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内部牵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1)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二)内部控制阶段 (三)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阶段 (四)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五)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对会计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同以往的内部控制理论及研究成果相比,COSO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体现在:p7 1、明确制定与实施内部控制的“责任”。 2、指明内部控制应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3、指明内部控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4、强调思想、观念更新的重要性。 5、要求管理层关注企业各层次的风险。 6、指明内部控制的分类及目标。 7、指出内部控制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8、强调要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

(六)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阶段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 1、内部环境 2、目标制定 3、事项识别 4、风险评估 5、风险反应 6、控制活动 7、信息和沟通 8、监控 相对于内部控制框架而言,新的COSO报告新增加了一个观念、一个目标、两个概念和三个要素,即“风险组合观”、“战略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概念以及“目标制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要素。 1、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风险组合观(An Entity—Level Portfolio View of Ris k) 2、增加一类目标——战略目标,并扩大了报告目标的范畴 3、针对风险度量提出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RiskAppetite)和风险容忍度(Ris kTolerances) 4、增加了三个风险管理要素,扩大了相关要素的范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新增了三个风险管理要素——“目标制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 二、中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 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了原则要求,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发布了包括《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在内的七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一)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p13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由18项具体应用指引组成,具体包括的内容:已发布的针对企业具体业务或事项的18项应用指引,内容涵盖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

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司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税法文件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国石油福建销售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分册》等内部风险控制文件为依据。 第三条税务风险管理由公司董事会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公司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第二章? 税务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责 第四条公司税务管理机构设置 公司内部设立税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财务部、综合办公室、营销部、加油站管理部、投资建设部、人事部、仓储安全部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财务部经理)

组员:合办公室、营销部、加油站管理部、投资建设部、人事部、仓储安全部经理及财务部税务管理岗、票据结算岗、发票管理岗。 第五条税务管理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税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管理办法,并负责督促、指导、监督与落实; (二)组织实施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日常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三)指导和监督有关各部门、各所属加油站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四)负责与税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接洽、协调和沟通应对工作,负责解决应以公司名义统一协调、解决的相关税务问题; (五)参与公司日常的经济活动和合同会签,利用所掌握的税收政策,为公司的战略制定、关联交易、并购重组等重大决策以及开发、采购、销售、投资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税务专业支持与建议; (六)负责最新税收政策的搜集和整理,及时了解和熟练掌握国家有关财税政策的变化,将与公司有关的重要税务归类汇总后,提交公司领导和所属加油站,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和加油站进行培训学习。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分析各项税务政策变化对公司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 一、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所处宏观环境诱发税务风险 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主要有: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税收法规或地方法规的适用性与完整性,行业惯例,上级或股东的越权及违规行为等。具体来讲,经济环境、政策和法规环境、执法环境发生变化,以及社会意识、税务执法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税务风险。 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税收

政策、法规等将会不断调整和更新,在对财务、税收知识进行理解、认知、掌握和运用过程中,企业财务人员难免因为对新出台的政策理解出现偏差而给企业带来风险;不同税务执法机构和人员对同一企业的同一涉税行为的判断和裁定往往存在不同看法,尤其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税务机关在涉税实务中具有的自由裁量权,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税务风险可能性。 (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税务风险 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经营者税务规划及其对税务风险的态度,企业经营理念与发展战略,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部门间的权责划分与相互制衡,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与执行,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监督机制有效性等。 当前,企业管理者涉税意识有待加强、财务工作者业务水平偏低、内部审计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以及近年来税务代理服务质量偏低,都是企业在微观上所面临税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风险评估流程大纲纲要.docx

风险评估流程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组织确定信息安全要求的途径之一,属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从而对其实施有效控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1、在风险评估中,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 信息资产及其价值 2) 对这些资产的威胁,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 3) 薄弱点 4) 已有的安全控制措施 2、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如下: 1)按照企业商务运作流程进行信息资产识别,并根据估价原则对信息资产进行估价 2)根据资产所处的环境进行威胁识别与评价 3)对应每一个威胁,对资产或组织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识别与评价 4)对以采取的安全控制进行确认 5)建立风险测量的方法及风险等级评价原则,确定风险的大小与等级 风险评估的形式 风险评估的形式按照评估实施者的不同,可将风险评估形式分为自评估和检查评估两大类。 ◇自评估是由被评估信息系统的拥有者依靠自身的力量,对其自身的信息系统进行的风险评估活动。 ◇检查评估则通常是被评估信息系统的拥有者的上级主管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发起的, 旨在依据已经颁布的法规或标准进行的,具有强制意味的检查活动,是通过行政手段加强信息安全 的重要措施。 自评估和检查评估都可以通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进行风险评估的咨询、服务、培训以及风险评估有关工具的提供。而自评估是企业最不可或缺的安全评估方式,它是检查评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不论是保证企业日常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还是满足上级检查评估,自评估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风险评估的流程 一般来说,电信IP 网络风险评估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评估范围:调查并了解 IP 网络节点的网络拓扑、评估对象、系统业务流程和运行环境,确定评估范围的边界以及范围内所有的评估对象; 2.资产识别和估价:对评估范围内的所有电信资产进行调查和识别,并根据该资产在 网络中的位置作用、所承载业务系统的重要性、所存储数据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对各资产的

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总括性结论及总结性报告

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总结 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总结 本次课程结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案例教学的模式,展示了我国企业目前在增值税、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等方面遇到的主要税务风险,引导企业作出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衡,并给出了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 一、税务风险 20XX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90号)(以下简称“《指引》”),该文指出:“本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害。”这表明,企业在纳税方面可能遭受的损失来源于三个方面: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害。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

《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税务风险的种类主要包括: 1、交易风险:纳税人从事某项交易所涉及的风险。例如资产重组、购置或处置资产等非常规交易事项,不易有固定的流程控制,面临的风险较大。 2、经营风险:企业将税收法律法规应用于日常交易是所承担的风险。 3、遵从风险:指与企业是否满足纳税人遵从义务相关的风险。主要是企业在准备。提交纳税申报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企业对税务机关的质询进行回复时面临的风险。 4、财务会计风险:企业财务部门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不当而导致的风险。 二、产生税务风险的原因 企业在税务方面发生风险或存在不遵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法不透明 这是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各地税务部门对于一些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不同。 2、对税法的误读或未及时更新税法知识 企业主观上是希望纳税遵从,但由于对税法理解有误或未及时跟进税法条款的变动,导致企业发生不遵从行为。 3、内控不健全或无效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际上很多大公司因为对税务风险的防控不严而出现税收上的麻烦,国美、苏宁、创维、娃哈哈、中国平安等诸多国内知名公司都曾先后深陷其中,企业经营和声誉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税务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甩不掉的影子”和“定时炸弹”。2008年,我国某上市公司在接受税务部门的例行检查时,被指上年度的经营与纳税存在违规情况,税务部门随后对该公司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税务稽查。一时间,该公司受到客户和众多股民的质疑,不仅公司的融资计划难以执行,公司股价也在多个交易日持续下跌。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非常现实的迫切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以下简称《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笔者认为,《指引》虽然是对大企业而言,但所有企业都存在税务风险,都应正确识别、评估和防控,以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界定 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次发布的《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但作为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也应考虑后者。 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说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税务规划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应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凭证账簿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重点突出税务行为的“合规性”,即涉税事宜均须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可穿插于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环节中)。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二是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

如何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第18期2011年9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总第384期 有些企业为遵循开票时限,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预开发票———红字发票冲销预开发票——— 再开发票现”象,给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专用发票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对此,笔者认为考虑交易的复杂性,开具发票时限应当具有“弹性”,也即从交易发生日至结清货款的当日内,均可根据双方业务需要开具或取得发票,开票最终时间点为结清货款的当日(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则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细则》)。对此,在《发票管理办法》中,就应当明确规定未按规定取得或开具发票应受处罚的时间点为“结清货款的次日”,也即交易双方结清货款的当日仍未开具发票的,就要受到处罚。 2.规范企业借贷行为,并完善借款成本税前扣除办法。一是要规范企业向个人及其他企业的借贷行为,对没有明确用途的借贷资金及与企业经营无关的借出款项,一律不得在税前列支利息或相关费用;二是对有流动资金贷款或向个人及其他企业借入需支付利息或费用的款项,其企业若向个人或其他企业借出无息(或低息)款项的,则须根据借出款项的额度按贷款或借入款项最高利率及费用,来计算不得税前扣除的利息及(分摊)费用。如某企业当期向银行借入月息6%的流动资金100万元(贷款费用5万元,,向个人借入月息10%的款项50万元,在借款期内同时借出无息款项80万元,则不得税前扣除的利息及费用=50×10%+30×6%+80/(100+80)×5+9.02(万元)。 (二)强化相关税收政策宣传及纳税辅导工作 1.强化企业的“票证意识”,切实做好“以票管税”工作。往来款项长期挂账,往往与企业“未取得发票”有关,“未取得发票”又往往与一些企业不重视“票证”有关,而“票证”往往又是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票证“是当前“以票管税”的精神实质所在,所以,强化企业的“票证意识”有着现实意义。对此,要做到两方面,一是税收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树立企业“票证意识”而展开,切实强化企业的“票证意识”;二是宣传与辅导紧密结合,税务部门在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中,要深入企业,规范企业的票证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完善各项票证管理制度及程序,严格票证的取得、 传递、记账等规章制度,为企业规范会计核算和及时足额申报纳税打下良好基础。 2.强化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会计监督能力。企业的任何经济业务最终往往都会反映在“票证”上,所以,对票证的监督也是会计监督 “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有些财务人员往往对“票证”监督乏力或力不从心,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不排除少数财务人员对“票证”缺乏足够认识或责任心不强,如某企业财务人员在2008年度内曾取得10余份增值税专用发票,只知道入账,却不知道认证(抵扣进项),结果不仅造成企业数十万元的损失,也人为造成了滞留票,增加了核对滞留票的工作量。所以,税务部门强化企业财务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决不能松懈,哪怕是“老调重弹”也十分有必要。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涵义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科尔斯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注重税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平均每年多创造的利润高达38%。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已经逐渐被现代企业所重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企业要创造最大的效益,实现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关注税务风险。 (一)税务风险的定义 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法规 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企业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相关规定,应纳税未纳税或少纳税,面临补 缴税款、 缴纳滞纳金、行政罚款、行政处罚、留下税收不良记录等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涉税行为未能准确适用税法,没有正确适用相关优惠政策,导致多缴纳税款,承担本可以不予缴纳的税 收负担。根据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指前者,特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税务方面的不确定性。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解释,可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为避免其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由于税务风险在时间上具有不可撤销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可以无限期追征其不缴获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相对应的,企业的税务风险将无限期存在。 (二)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根据 《指引》,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经 !!!!!!!!!!!!!!!!!!!!!!!!!!!!!!!!!!!!!!!!!!!!! 如何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李云丽 (陕西宝光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宝鸡721006) 摘 要:由于经济事项的复杂性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企业的涉税处理可能与税法规定不一致,为企业带来税 务风险,从而间接地导致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本文讨论了企业税务风险的涵义,分析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提出降低税务风险、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关键词:税务;风险;管理 129··

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风险管理》 二、学分及学时 4学分、64学时 三、适用专业 金融与证券专业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运用本课程所独有的知识,能为企业进行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分析,能够参与制定风险管理决策方案,能看懂风险评估报告等工作能力。 五、教学要求 学生已修完《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基础教程》、《概率与数理统计》,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与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参考《风险管理》,作者刘新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辅导丛书编委会著,立信会计出版社,时间为2009年3月。 六、教学学时数分配表

七、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认识风险管理(8学时)内容提要: 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与收益损失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风险的本质。 2.风险管理的概率统计知识。 §1.1风险的基础知识(1学时) 1.1.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1.2风险与不确定性 1.1.3风险与收益 1.1.4风险本质 §1.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类型(1.5学时) 1.2.1信用风险 1.2.2市场风险 1.2.3操作风险 1.2.4流动性风险 1.2.5国家风险 1.2.6声誉风险 1.2.7法律风险 1.2.8战略风险 §1.3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策略(1学时) 1.3.1风险分散 1.3.2风险对冲 1.3.3风险转移 1.3.4风险规避 1.3.5风险补偿 §1.4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1.5学时) 1.4.1资本的含义 1.4.2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性 §1.5风险管理常用的概率及数理统计知识(3学时) 1.5.1常用的概念和统计分布 1.5.2收益的计量

大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有哪些方法

大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有哪些方法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大企业的税收检查力度,很多知名大企业因对税务风险的防控不严而身陷“税务门”丑闻。企业、税务机关、社会公众以及理论界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特征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大企业由于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及管理理念上与中小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其税务风险与中小企业有着根本区别。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呈现以下特征: (一)经济业务复杂、税务管理难度大 大企业往往组织结构庞大,生产经营复杂,多元化企业集团更是跨区域、跨行业经营,涉税事项繁多、重大且复杂,税务管理难度大。某些业务,中小企业也许永远涉及不到,而对于大企业来说却是平常之事。比如,常发生于大企业的并购重组、境外投资、境外付汇、关联交易等业务,涉及资产及股权置换、非货币性交易、非居民企业税收、境外税收抵免、特别纳税调整等复杂的会计和税收问题。上述业务通常存在多种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或税收优惠选择,不同的处理会导致很大的税收成本(或收益)差异,企业重组等事项还会对后续经营期内的税收负担产生持续影响。上述业务构成了税收的高风险领域。 (二)税收监管力度强、逃避处罚机会小 大企业是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无疑也是各国税务机关监管的重点。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大企业的检查力度,对重点税源企业实施定期轮查。2009年至2010年,税务机关通过对大企业进行自查、检查、稽查,实现了查补税收收入入库率和入库金额大幅增长。同时,各大稽查案件不断被媒体曝光。在当前这种日趋严厉的税收监管环境下,大企业税务违规几乎没有逃避检查处罚的机会。 (三)税收违规成本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