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国学《朱子家训》教案

小学一年级国学《朱子家训》教案

小学一年级国学《朱子家训》教案
小学一年级国学《朱子家训》教案

《朱子家训》教案

(一年级)

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鉴赏力。

2.理解古人的家庭教育。

3.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梳理文义。

教学难点:文章的教育意义。

教学时数:1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xi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教学目标:理解内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理解: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xi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3.理解: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三、背诵

四、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教学目标:背诵、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1.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2.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3.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教学目标:背诵、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2.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三、背诵。

四、小结。

第 4 节课

教学内容: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2.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5课时

教学内容: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教学目标:背诵、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2.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儿子的道理。

三、背诵: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四、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 6 课时

教学内容: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教学目标:背诵、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2.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

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不过的。

三、背诵内容。

四、小结:本节课年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教学目标:背诵、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2.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3.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三、背诵

四、小结:本节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8课时

教学内容: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教学目标:背诵、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

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三、背诵

四、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9课时

教学内容: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教学目标:背诵、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理解: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解读:这句是讲给别人做了好事,比如经济上接济了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一件好事,就不应该一直去记住它。否则就好象是吝啬、心痛了。相反,受了别人的周济,就应当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无力回报,也应记住人家的恩德。这是从对人、对己两方面谈施惠与受惠应有的正确态度。

2.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理解: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解读:这句讲用钱不留余地必穷,用力不留余地身必病。因此,真正的聪明人,做事一定留有余地。少壮时要为暮年留余地,祖辈、父辈要为子

孙留余地。今天来说,就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而当财富、事业等方面春风得意之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顺风蓬扯得过足,要“见好就收”,不能贪得无厌,否则,事物将走向其反面

3.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理解: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解读:别人有了吉祥可贺的事,不可生出妒忌心理;别人有难或有了灾祸,不可生出幸灾乐祸的心理。

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理解: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解读:这是提出了衡量善恶的两条标准——欲人见、恐人知,一非真善,一是大恶,很有见地。一个人真正的做好事,是无须自己多张扬的。而恶不敢声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已成大恶,二是日渐将酿成无药可救的大恶。佛家说善恶皆由心生。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不是看他在人前作了什么,而是看他一个人的时候是怎么样怎么作。

小结:本节课年有什么收获?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

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教学目标:背诵、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理解: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解读:见到美色而起淫心,报应就会在妻子女儿身上.藏匿怨心而暗箭伤人,祸患就会延及到子孙。(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

2.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理解: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国课:国家的赋税。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解读:家道富厚,家庭关系往往容易和顺;家境贫苦,家庭关系往往比较紧张。朱柏庐则提出了和顺治贫的方法:一家人只要生活得和和睦睦,

一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制订人:陈江南 一、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各方面的素养。通过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记忆力的快速发展时期,但他们的记忆仍以机械记忆为主 ,好奇心强 ,有一定的模仿能力 ; 但是他们的识字量比较少,对阅读的规律和方法也知道得很少,因此在阅读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不能初步读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够逐步提高,但仍有一定难度。

四、诵读内容:三字经 五、教学方法 1、加强背诵。背诵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管理方法,背诵可以定心养性,培养学生的专注神情。有时让学生用手指着书上的内容默读、默背,背不出来再看书,反复默背,培养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集体背、同座位对背、接龙背、拍着手背、比赛抽背、见缝插针地背背诵要动嘴,纠正了发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背诵要用耳朵听,提高了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开发了左右脑的潜能。 教学中可以加强范读,以便让学生读时有榜样、有兴趣、有信心。 2、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 六、具体措施: 1、每星期二 读40 分钟。在学校里由老师利用每周二 一节的诵读课进行背诵。 并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以黑板报、手贴报的形式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版块,创设学习环境。

小学国学弟子规教案

小学国学弟子规教案 一、教材分析《弟子规》第二课围绕“诚信”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凡出言,信为先,惟其是”的行为要求上看,这些要求体现出做人应讲信用,做到真诚待人的道德准则;“诈与妄,奚可焉,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要求来看,准则意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待人真诚的人。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又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故事《孟信卖牛》以生动的事例诠释“只有自己做到真诚守信,才会赢得众人的信任、尊重。”这一道德修养与道德智慧,体现出《弟子规》行为准则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智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信”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 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课文的处事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 1、块组合,分层推进。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教学四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确立以“读悟信为先,惟其是) 2、故事引路,据文辨义下面,我们一起听听孟信卖牛的故事,看看获得怎样的启示。 [孟信卖牛] 教师生动讲述 [说一说][1]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用心想一想,贫穷的孟信为什么赢得大家的尊重?(诚实、守信)孟信的行为符合《弟子规》的哪些要求呢? [2] 点评:虽然孟信家里穷,经常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用病牛去换粮食,他的这种行为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这种道德修养也是道德智慧。 3、情境插入,依理明义看动画短片《男孩和金斧头的故事》说一说:你认为故事中的两个小朋友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分别符合《弟子规》中的哪句话?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 第三课首孝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的字形字音,要注意“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语感,了解关于孝悌和古代社会常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数数,询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字是什么(二)范读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四课曰水火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从日常生活常识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属相,平时爱吃的零食,爱听的音乐 (二)范读,带读《曰水火》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五课高曾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感 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要注意“伦”“从”“恭”“序”等字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课题:雍也篇 年级四学科第3周国学经典教师总序号第几课时 1 4 单元课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熟练背诵《雍也篇》 : 知者乐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熟练背诵以上内容。满江红中有几个句子较难读,较难理解,需引导朗读。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上两周,大家背得很好,这节课大家继续努力,加油呀!这节课我们来背诵《雍也篇》(三),比较简单,比较好读,《满江红》背起来有点难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二、新授:(一)、出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教师及时正音,注意“知”应读“智”的读音。 3、自己练读。 4、同位互相读一读。(二)、出示译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它的大体意思。 第 1 页共 2页 (三)、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位互背。 3、由小组长负责检查。 4、教师抽查并给以评价。(四)、出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1、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名朗读。 3、教师范读,及时正音。注意“寰、蚍蜉、撼树、镝”的读音。 4、学生练习背诵。 5、同位互相背一背。 6、小组长负责检查。三、巩固练习: 1、指名背诵。 2、教师背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板书设计

寰球、蚍蜉、撼树、镝 教后反思本周的经典诗词,生僻字词较多,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第 2 页共 2页 入则孝出则弟【引言】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学习国学经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校开展了对国学经典《弟子规》的学习。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家庭的小公主、小皇帝,那么他们在享受无尽父爱母爱时,是否也能关注父母,孝敬父母呢?针对于这一情况我班特开展了本次“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希望通过本次的班会,让同学们知道在新时代我们应将孝敬父母上升到一种人性的高度,将口头表达延伸到实际行动,并以此为开端把学校、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案例】开场白:男女主持人(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三 (2)班“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男主持人:我们生长在充满阳光和鲜花的祖国的怀抱里,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接下来请欣赏表演:(四名同学上场,扮演四只小蜜蜂;全班同学扮小动物)小蜜蜂:我是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触触触!触触触!(齐说)今天呀,我们要去森林动物学校,小动物们正在表演《弟子规》呢,我们要去学一学。小动物们齐说:蜜蜂,蜜蜂,快,快,快,我们的主题班会开始啦!小动物们齐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女主持人:真好听,真

一年级国学朱子家训教案

仅供参考小学教育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家训》教案 (一年级) 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鉴赏力。 2.理解古人的家庭教育。 3.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梳理文义。 教学难点:文章的教育意义。 教学时数:11课时 第 1课时 教学内容: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xi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教学目标:理解内容,背诵。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理解: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xi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3.理解: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三、背诵 四、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2 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国学礼仪《弟子规》教案集

《弟子规》国学教育课堂教案设计 国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绝大多数人承认并不懂国学,也不能给国学一个定义,似乎印象中的国学就是四书五经。 国学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仅仅就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呢?百度 百科中对国学的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其实是一个国家学术文化的简称,也可以是一个国家一切学问的简称。国学不仅为中国独有,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有。”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会长郑千山认为,所谓中国国学,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的简称,涵盖了神州大地三江五岳的人文与生活经验。 学国学不可急功近利 在国学热的同时,随之兴起的还有各种教育基地、讲座、交流会以及不同版本的国学教材。不少家长急于求成,欲让孩子在几岁之前读完多少经典国学,并选择最难的经典让孩子朗诵,以此开发孩子的智力。对此,有网友说,“国学热”可喜,但是对国学的盲目狂热却是绝对不可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也有不少,国学一定要学,但不能跟风。 很多家长都看重国学对自己孩子品格的教育,但一涉及到具体问题,往往从实用主义出发,把上国学班等同于上音乐、舞蹈特长培训班了。也有个别家长抱着与人攀比的心态,看到别人的孩子都上国学班了,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能落后。其实,这远远不够。亲子教育

专家陈禾教授认为,国学是人生修养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需要随着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积累,慢慢体会其中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国学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且,父母在送孩子去读国学经典后,自己也应当好好体会经典的意思。在这里我们不一定要求孩子全懂,而重在培养兴趣,重在阅读名著过程本身,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国学素养。 第一课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3、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 4、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本学期的国学课,我们主要以《弟子规》为载体,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经典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二、《弟子规》简介 1、《弟子规》是一部怎样的经典著作?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阐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它是一部启蒙养正,净化人们心灵的著作。古代人将它作为儿童的启蒙必读书之一。 《弟子规》是一部值得细细咀嚼的经典著作,从今天起,让我们一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诵读教案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

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年级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教学计划 汉阴县城关镇小学龙翠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三字经》是我国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宋代以来盛传不衰。《三字经》作为古代蒙学教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百科、内涵丰富而极具文学性、韵律性,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利用它们进行识字的同时,学生可获得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修习其中良好的行为规范,无形中完成了美德熏陶,建立了汉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教材内容 《三字经》虽只有千余字,却言简意丰,包含了传统社会自然、人文、社会、历史、人生哲理等诸多内容。本教材中共分为教育礼仪、名物常识、文化典籍、历史朝代、劝学勉励五个板块。 第一,从“人之初”至“宜先知”为第一板块,主要内容为教育礼仪,介绍了传统社会一些通行的教育理念以及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 第二,从“首孝悌”至“人所同”为第二板块,主要介绍名物常识,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些事物的名称、特征、规律,以及主要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 第三,从“凡训蒙”至“及老庄”为第三板块,主要介绍文化典籍,涉及一些重要的儒家经典文献及主要内容,并指出读经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从“经子通”至“夕于斯”为第四板块,主要介绍历史朝代,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以来的朝代谱系和历史更迭。 第五,从“昔仲尼”至“宜勉力”为第五板块,主要讲劝学勉励之事,讲述了历史上所流传的关于勤勉好学的佳话,意在勉励儿童以他们为榜样,克服困难,志于学业。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 第一课首孝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的字形字音,要注意“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语感,了解关于孝悌和古代社会常识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数数,询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字是什么 (二)范读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二课曰水火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从日常生活常识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属相,平时爱吃的零食,爱听的音乐 (二)范读,带读《曰水火》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三课高曾祖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感 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要注意“伦”“从”“恭”“序”等字 3、了解九族、十义等古代社会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九族、十义等古代社会的基本常识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小学国学大学教案

《大学》 教案——明德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出示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图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3)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3、练习背诵。四、总结。康诰章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三、教学过程1、复习明德章,并了解背诵情况。2、出示句子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1)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2)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3)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3、练习背诵。四、总结。盘铭章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

一年级国学课教案 班级教师第(9)周

国学课教案 班级教师第(10)周

教学过程 教学一、导入揭题 二、学文晓理 三、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讲解这几句的意思。 (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3、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4、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5、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6、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7、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8、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三)扩展活动: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小学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教学内容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教学目标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请同学分享每周父母花多长时间陪你们?(如果你的爸妈 很少陪你,你会有什么想法呢?)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个同龄人是怎么做的。原文:“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讲黄香的故事) 分享同学们的感受 二、学文晓理: 提问: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是什么在驱使他们?父母,兄

长为你做过什么?(善,恩)引入:感恩。 实施时,是由我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思考和跟着我的语音提示回忆父母是怎么无私的关爱我们的。然后请大家来分享。有的孩子真的有所悟, 三、熟读背诵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三、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对父母、对家里的长辈、对老师。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课题】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熟诵“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小学”、“四书”的大概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求知欲望。 2、了解“小学”、“四书”的大概内容,熟诵新学语句。【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1、复习:齐背学过的三字经的句子。 2、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小朋友是怎样读书的吗?这节课我们就和《三字经》一起回到古代的学堂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二、新授 1、出示新授语句: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2、学生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为(二声),至(四声)” 3、说说你的理解。 师引导学生想像古代学生读书的情景:透过学堂的窗户,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你对他们读的书有哪些了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陶者》 (宋)梅尧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 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问:我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个“陶”字,还记得陶瓷这个词语吗? 那同学们来猜一猜,陶者是什么意思呢?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陶者:烧制陶器的人。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写的。他 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件怎 样的房子? 二、读准字词,感知大意。 1、范读,听清“臣、鳞、陶、沾、厦”的读音。 2、出示生字。 lín chén zhān 鳞臣沾(碰到)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三、全班背诵诗。 1、全班背诵这首诗。 2、总结:在旧社会,那些剥削者从不劳动却能“鳞鳞居大厦”,而一年四季耕作的劳动人民却连遮风挡雨的小屋都没有,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四、作业。 1、拿出作业本,写今天新学的生字词语。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陶者 chén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zhān 十指不沾泥, lín lín 鳞鳞居大厦。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出示古诗《池上》(这首古诗是描写的儿童。) 二、读诗。 1.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古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五年国学教案

千字文教案 第1课《天地玄黄》 教学目标: 1、识记《天地玄黄》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天地玄黄》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 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rì yuè yíng zè), 辰宿列张(chén xiǔ liè zhāng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玄,天也;黄,地之色也;洪,大也;荒,远也;宇宙广大无边。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昃:读音zè ,意为太阳偏西。 4、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拓展活动:神奇汉字 五、课外延伸:二十四节气歌。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寒来暑往(hánl ái shǔ wǎng), 秋收冬藏(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 律吕调阳(lǜ lǚ táo yáng)。 二、解释句子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四、小组交流。 1、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2、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拓展活动

山东省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 、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b5E2RGbCAP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p1EanqFDPw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 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 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DX 四、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

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 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RTCrpUDGiT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5PCzVD7HxA 五、教学措施 1. 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 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 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

校本课程《国学·弟子规》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国学·弟子规》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设的需求 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动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1.德行定终身,人生的起点从《弟子规》开始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语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所以,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开始诵读《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 2.百善孝为先,良好的品德从孝悌开始 自古以来,“孝”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头两篇便是针对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而作。难以想像一个父母不爱、兄长不亲的人长大后如何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学校德育工作从《弟子规》入手,以孝心教育为核心,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感恩意识。针对经典中承载的传统道德对于当前独生子女的思想、行为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基本信用都没有,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弟子规》第三、四部分讲对自己谨慎约束,对他人诚实守信。毫无疑问,高尚的品德须从小培养。在孩子刚刚懂事就深入浅出地实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

20小学国学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第二十课教学设计 上饶县第六小学刘玉芳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课围绕“诚信”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凡出言,信为先,惟其是”的行为要求上看,这些要求体现出做人应讲信用,做到真诚待人的道德准则;“诈与妄,奚可焉,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要求来看,准则意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待人真诚的人。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又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故事《孟信卖牛》以生动的事例诠释“只有自己做到真诚守信,才会赢得众人的信任、尊重。”这一道德修养与道德智慧,体现出《弟子规》行为准则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智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信”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 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课文的处事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 1、块组合,分层推进。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教学四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成“借物”情境,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再现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张扬教学生活化。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话题揭义 1、创设情境,导出话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字,这个字大家都很熟悉。大家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五1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 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