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对于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与其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但在解除劳动合同前未做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那么,双方签订的《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是否有效?该如何适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7年第5期中刊登的案例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现对公报案例观点及法律依据梳理

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因从事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离职必须要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在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机械工业中的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碳弧气刨、气焊等作业,被列入可能导致电焊工尘肺的职业病目录中。

由于《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同时《劳动合同法》也要求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

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不能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介绍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介绍 时间:2016-04-14 15:13来源:广东正明检测作者:小蒋点击:113 次 家具生产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家电制造业:有机溶剂类毒物(存在于喷涂工艺)、金属烟、尘、雾(存在于焊接、点焊、切割、打磨等工艺)、噪声。 涂料、胶合剂生产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制鞋、皮革加工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五金电镀业:重金属、酸类、碱类、粉尘、噪声。 电子生产业:重金属(主要是铅)烟、尘、雾、(存在于焊接、点焊等工艺)、有机溶剂类毒物、噪声。 玉石加工业:粉尘、噪声。 蓄电池业:重金属(主要是铅)烟、尘、雾(存在于焊接、点焊等工艺)、噪声。 玻璃、灯饰生产业:粉尘(存在于打磨、切割、修边等工艺)、噪声、高温。 陶瓷生产业:粉尘、噪声、高温。 玻璃工艺店:粉尘(存在于打磨、切割、修边等工艺)、噪声。 石材工艺店:粉尘(存在于打磨、切割、修边等工艺)、噪声。 水泥、石膏等工艺品制造业:粉尘、噪声。 建筑业:烩尘、噪声、高温 塑料业:粉尘、塑料裂解气、噪声。 轧钢业:噪声、高温、金属尘、放射线。 纺织服装业:有机溶剂毒物、噪声、粉尘。 箱包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医药制造业:有机溶剂类毒物(存在于喷涂工艺)、噪声、金属尘。 石材、破璃加工业:粉尘、噪声。 五金加工业:粉尘、电焊烟尘、噪声。 印刷业:有机溶剂类毒物、其他粉尘、噪声。 加油站:苯、溶剂汽油。 所有存在焊接、点焊工艺的行业:电弧光、金属烟尘。 注:有机溶剂类毒物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苯、二甲苯、酯类(乙酯、丁酯)、酮类(丙酮、丁酮、环已酮、异佛尔酮)等,其他因原材料不同可能含有苯、正已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TDI等危害严重危害物质。 广东正明检测机构工作场所检测项目共有92个小项目。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共有53项:化学有害因素5项,金属类15项,非金属类8项,有机类17项,粉尘类5项:物理有定因素8项。合计重项目有48项:一般项目有5项。

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2016)

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职业卫生监测是以保护职业人群健康为目的卫生检测,其实施职业卫生标准是控制职业危害,防止过度接触,保证和促进职业人群健康的重要“前期预防”措施,本文结合《5GBZ1-2002职业卫生标准》和《5GBZ2-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颁布,回顾国际职业接触限值的历史及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的发展历程,思考《标法衔接》的某些改革的动向,就检测方面,特别是尘、毒的监测。 国际职业接触限值的历史:职业卫生标准是以保护职业人群健康为目的的卫生标准,如职 业性有害因素,则规定其职业接触限值。在1883年,德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一氧化碳的职业接触限值,1916年,南非提出了第一个关于矽尘的职业接触限值,进入20世纪30年代,德国、前苏联、美国更成为职业卫生标准的“领衔国家”,其中备受关注并广泛认同的是美国工业卫生学会每年颁布的职业接触限值[1]。在美国等先进国家已实施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 数十年,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检测策略和检测方法。 中国职业卫生标准的发展: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化工作始于建国初期,1956年,国家建设委员会、卫生部颁布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附录了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53项,196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编,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颁布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了92项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979年由卫生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计划 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劳动总局联合颁布了新的版本,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含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120项最高容许浓度,其中有毒物质111项,粉尘9 项[1]。1992年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劳动卫生分委会,于1992年第三届第一次劳动卫生标准审议会提示:我国在“八五”期间研制的劳动卫生标准要提出最高和/或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两个建议值,2002年6月正式推出《5GBZ1-2002职业卫生标准》和《5GBZ2-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其中提出了(TWA)测定,2003年5月出版了由中国预防医学院徐伯洪主编的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方法》为日常监测工作提供规范性准则。 1、毒物的监测 在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监测中,毒物的测定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空气检测中,空气样品的采集是首要和十分必要的,它决定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密度(重复性)依赖于采样和测定两方面,而在实际监测中,相对样品的采集来说,测定过程的质量保证已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完整的质量保证措施, 而且比较容易得到实施,能够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而空气样品的采集过程受影响的因素较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填报说明.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填报说明 填报的检测数据采用国家标准采样和分析方法。 备案号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填写。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1、【单位名称】和【单位注册地址】严格按工商局注册的名称填写。 2、【作业场所地址】按实际作业的地址填写。 3、【法定代表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填写单位负责人。 4、【注册类型】按工商局注册的类型,参照下表1给出的10种企业注册类型代码填写。 5、【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职业卫生负责人】职工总数50人以上必须填写。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即负责职业卫生管理的科室。 6、【行业分类】按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填报,注意与行业小类所填列的内容相对应。 7、【变更原因】进行变更申报时才需要填写,参照本手册附表3变更原因代码表。 8、【建厂日期】年、月、日必须填写数字,其中年必须为4位数,例如:2007。 9、【在岗职工总人数】包括单位的所有人员 10、【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总人数】和【体检总人数】等项数值应与表四、五各对应项数值相一致。 11、统计范围为上一年度。 二、申报单位生产基本情况 1、主要原辅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副产品主要指属于化学性毒物的物质。副产品包含废气、废液、废渣等废品。 2、年用量、年产量应包含单位,如千克/年、吨/年、立方米/年等。 三、主要工艺流程简图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用方框表明工艺、装置和设施的名称;用线条表明生产工艺流程;文字注明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名称及产生或存在的环节,可加附页说明。 四、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表

【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按照表4《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代码索引》及附表5《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中相应代码填报,不包括在该表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直接写明名称,化学毒物同时注明化学式,如职业病危害因素超过12个可加续页填。如果一个岗位同时接触多种有害因素A、B、C,则按照“A+B+C”格式填写。 【职业病危害来源】指产生或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序或装置名称。 【设备状态,操作方式】设备状态指产生或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设备的密闭情况;操作方式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设备或工序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等情况,按照表6《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接触状况代码表》中相应代码填写。 【作业场所浓(强)度】填写近1年内的最新检测结果,检测由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检测机构完成;填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浓(强)度时,注明检测数据的类型:MAC(最高容许浓度)、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TW 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高温作业场所温度按照高温作业综合温度进行计算。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用于控制和消除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设备或装备的配备情况。防护设施应与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适应。 【个体防护用品】针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用人单位给劳动者配备的防护用品情况。 五、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管理情况汇总表 该表填写近1年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参加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健康体检的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一栏应汇总填写劳动者接触单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或同时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同情况。

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合同管理制度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7194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合同管理制度详细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合同管理 制度详细版 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将有关情况如实告知劳动者,不得隐瞒和欺骗。劳动合同是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签订的,不得随意终止或解除。 (一)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签订合同时的告知义务的法律规定 1.《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

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2.《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胡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常见行业的职业病危害

常见行业的职业病危害与防护 常见行业指机械制造业、焊接作业、电镀业、塑料业、制鞋业、印染业、造纸业、家具业、水泥业、电池业等,这些行业或多或少 都存在着职业病危害因素,本文对这些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 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1.机械制造业 机械制造工业生产过程一般包含铸造、锻造、热处理、机械 金加工、装配等工艺,此外还有冷作、焊接、切割、电镀和油漆等 作业。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粉尘。铸造车间将熔化的金属浇注于预先制备的砂型中,冷却后即成铸件,此过程称为铸造。铸造车间所用原料,如砂、陶土、粘土、煤粉等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游离二氧化硅,在制砂、造型、打箱、清砂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粉尘产生。机械加工车间使用砂 轮旋磨刀具等也可散逸粉尘。砂轮主要由刚玉和金刚砂制成,其含 有游离二氧化硅较低。电焊过程也有一定量的粉尘产生,其粉尘成 分主要是氧化铁,其它成分视所用焊条的品种而异,如使用锰焊条时,空气中可含有氧化锰等。工人长期接触上述某一种粉尘均可能 发生尘肺病,如铸工尘肺、磨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2)高温与热辐射。锻工车间的基本生产过程是先将钢坯件或钢锭送入加热炉中,加热至800-1200℃,取出后,大件用蒸气锤、空气锤或液压机等锻打成型,小件可用手锤锤打成型。锻工车 间的加热炉、干燥炉,熔化的金属及热的铸件,热处理车间的加热 炉和盐浴槽等,均为热源,在夏季均为高温作业,锻造过程也产生 大量的热辐射。铸造生产中的熔炼炉也是高温作业。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二种气体主要产生于铸造车间。铸造生产过程中在化铁、浇注、烤型和干燥等 过程中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锻造炉也可产生大量的一氧 化碳和二氧化硫。 (4)氧化锌和氧化铅。在铸铜时,因铜合金中含有铅和锌,在化铜过程中产生氧化锌和氧化铅的烟尘。 (5)甲醛和氨。在用脲醛树脂做型芯粘结剂时,能产生甲醛和氨。 (6)苯、甲苯、二甲苯。油漆,其涂饰方法有刷漆、浸漆和喷漆等。喷漆是将涂料与稀释剂混合后放入喷枪罐内,以2-4个大气压的压缩空气将其喷到零件表面,以防止金属表面生锈。油漆,

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防 治措施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措施。 一、职业危害种类 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六大类: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土石方开挖与装卸、易飞扬 材料搬运、混凝土和砂浆搅拌、石材加工、建筑物拆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尘肺病。 2.缺氧和一氧化碳的危害。在挖孔桩和建筑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 对密闭、狭窄、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有毒气体中毒。 3.有机溶剂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 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长期接触则会导致慢性中毒。 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 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5.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圆盘锯、

风镐、空压机、电锤、电钻、砼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6.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 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7.焊接弧光伤害。电弧焊的弧光含有能量很强的紫外线,照射眼睛后,会发生 “急性电光性眼炎”,使眼睛受到伤害。身体皮肤如长期接受电弧焊照射 的话也会出现皮肤发红、退皮等情况,重者会发生红肿、起小水泡退皮等 “电光性(也叫日光性)皮炎”的症状。 一、防护措施 (一)管理措施 1.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部有关人员和分包单位管理人员参加的职业危 害防治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制,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领导。 组织机构图 2.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提高对职业 病危害的认识,了解职业病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3.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 4.项目部应结合日常的安全检查,定期组织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 5.劳务公司对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 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存入档案。 (二)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3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2002.04.10)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第十二条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的费用,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 上岗前的健康检查 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种作业岗位的人员。 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人员,如高处作业、电工作业、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等。 在岗期间定期的健康检查 在岗期间体检周期的确定,可依据2014年国家颁布的《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这是一个强制性规范,对体检周期、检查项目都做了详细规定。 长期从事规定需要开展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应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或疑似职业病患者或劳动者的健康异常改变。定期健康检查的周期根据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目标疾病的潜伏期和防护措施等因素决定。

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 离岗时的体检非常重要,这是一旦患尘肺病,应该从哪里获取职业病待遇的依据。离岗体检应安排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个月,如最后一次在岗体检是在离岗前90日内,可视为离岗体检。 用人单位若不安排离岗体检,员工可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投诉,也可依法申请劳动仲裁。

玻璃生产行业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doc

玻璃生产行业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流程 玻璃生产分为原料配制、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玻璃生产的丰要原料是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的石英砂或天然砂,约占配料的60% - 70%,其余为纯碱含有Na2O、CaO、Al2O3、MgO的白云石、石灰石、长石、菱镁石。还有作为助熔的萤石、硼砂、硼酸、硼镁石等辅料。玻璃的熔制在熔窑内进行。熔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坩埚窑,玻璃料盛在坩埚内,在坩埚外面加热。另一种是池窑,玻璃料在窑池内熔制,明火在玻璃液面上部加热。玻璃的熔制温度大多在1300℃- 1600℃。大多数 用火焰加热,也有少量用电流加热的,称为电熔窑。成型必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这是一个冷却过程,成型方法可分为人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大类。因为人工成型劳动强度大,温度高,条件差,大部分已被机械成型所取代。机械成型除了压制、吹制、拉制外,还有压延法,浇铸法,离心浇铸法,烧结法等。玻璃制品在成型后必须进行退火.就是在某一温度范围内保温或缓慢降温一段时间,以消除或减少玻璃中的热应力以达到允许值。 此外,某些玻璃制品为了增加其强度,可进行刚化处理。包括:物理刚化(淬火),用于较厚的玻璃杯、桌面玻璃、汽车挡风玻璃等:和化学刚化(离子交换),用于手表表蒙玻璃、航空玻璃等。刚化的原理是在玻璃表面层产生压应力,以增加其强度。 二、玻璃生产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识别 玻璃生产中产生的的职业病危害主要有粉尘、高温及热辐射和有毒物质等。 1、粉尘 因原料粉碎、筛分、运输、配料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矽尘,工人在工作中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矽尘可引起矽肺。 2、高温及热辐射 在熔化、成型车间,从熔窑和熔融的玻璃中向车间散放大量热量和热辐射,是典型的高温且有强辐射的作业场所,熔化、成型和退火等工序均存在高温和热辐射。玻璃熔炉温度达1560℃~1580℃,熔炉表面温度在150℃~395℃之间。熔融的玻璃温度为1080℃~1290℃。平板玻璃生产中,垂直引上玻璃的机器外壳表面温度在150℃以上;中间平台地面温度为113℃~120℃;玻璃自动型机可被加热到350℃~400℃;生产过程中的制品温度达450℃;进行退火的成品温度为350℃~400℃。此外,车间的地面和墙壁由于气温和热辐射的加热,其温度最高可达60℃以上。夏季调查我国南方某些玻璃厂有槽引上或无槽引上的机械操作工序:气温在40℃~50℃之间,最高可达70℃以上;热辐射强度为2.09J~12.55J(cm2 .min)。操作工工作时间的 6.5%~30%处于高气温和强热辐射的条件下。目前多数平板玻璃的切片、裁板及修 边过程都已机械化。但有些生产窗玻璃的工厂,裁板工序仍为手工操作。另外,器皿玻璃自动成型操作工及其助手和给料工的工作地点,仍处于高温环境。由于艺术玻璃制品体积小,故车间热辐射较平板或窗玻璃车间为小,排列工、制型工、吹制工、修施工、搬运工等根据其操作地点距熔炉的远近不同,受高温、热辐射的危害程度亦有所差异。其中吹制工受热辐射影响较强,辐射程度可达12.55 J/(cm2 .min),易发生中暑,工伤发生率也相应增多。熔融玻璃可射出红外线。玻璃工在红外线长时间反复作用下,有可能发生职业性白内障,俗称玻璃工白内障。 3、铅中毒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 高温

1 拼音 GBZ/T 229.3-2010 gōng zu?chǎng suǒzhíyèbìng wēi hài zu?yèfēn jídì3bùfēn :gāo wēn [返回] 2 英文参考 GBZ/T 229.3-2010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at workplaces Part 3: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eat stress ICS 13.100 C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229.3-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at workplaces Part 3: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eat stres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0年3月10日发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 GBZ/T 229.3-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 [返回] 3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计划出版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2部分:化学物; ——第3部分:高温; ——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第3部分,是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高温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是在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4.4.3高温作业分级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 2-2002中相应的内容作废。 本部分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职业病种类制定职业病危害及预防措施

职业病种类制定职业病危害及预防措施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国民增长和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行业的危害问题也很突出,建筑行业涉及的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复杂,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当多的建筑施工人员在环境恶劣的施工场所,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也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高气压与低气压作业、化学毒物等。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爆破作业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油漆、涂料作业产生的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铅、汞等重金属毒物;防腐作业产生沥青烟;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路面敷设沥青作业产生沥青烟等;地下储罐等地下场所产生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缺氧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难度较大。 二、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应从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方面: (一)在施工前辨识。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如冬雨期施工和临时性作业、紧急状况、状况)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016年度施工现场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为保证安全生产,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员工(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公司要求,结合本项目部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 一、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 1、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各种有害因素的总称。 项目部主要职业危害来自露天作业环境中的紫外线照射和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伤害,有毒、有害气体等。 2、职业病,指施工作业人员在紫外线照射、有毒、有害气体等有害因素产生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中暑、中毒等危害。 二、施工现场涉及到职业危害 1.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 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2.缺氧和一氧化碳的危害:在建筑物地下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通风不畅、特别 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3.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 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4.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 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页脚内容1

项目部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职业病危害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职业危害因素产生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各部门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加强个人防护,开展群众性的防治工作。 2、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体系和责任制。项目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质量、安全部门负责监督管理,项目经理对本项目部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责任。 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3、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的费用在施工安全措施费中列支。 4、项目工程施工,必须将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对易发生急性中毒和其他急性职业病的作业场所,项目部需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设施、药品,应制定专项施工措施及应急预案。 5、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防止有害、有毒物的跑、冒、滴、漏,污染环境,要采取通风法、排毒、降噪、隔离等技术性措施来降低或消除生产性有害因素。 6、对施工现场易有毒、有害气体类等有害因素,加强监测管理,配备齐全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需加强对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合理安排员工休息,注意营养,增强机体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防止有害物质进人体内。 电气焊作业操作人员在施工中注意施工作业环境的通风或设置局部排烟设备,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在难以改善通风条件的作业环境中操作时,必须佩带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 7、高温季节合理安排生产,避免高温作业施工,并配备相应的防暑用品以防中暑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如发现工人有中暑迹象,禁止安排其作业。 8、采购设备和材料,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对确实需要使用存在有职业病危害设备和化学材料的,应该注明其成份、性能、安全操作规程、维护和使用方法,并应提供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9、各部门对施工现场采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止职业病的要求,不合格产品,禁止使用。 页脚内容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 噪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发布四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2部分:化学物; ——第3部分:高温; ——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的第4部分。 本部分是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噪声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河南省新乡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李涛、孙伟、何丽华、张敏、周世义、杜燮祎。 1 范围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 GBZ/T 229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原则、分级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存在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2 稳态噪声steady noise A计权声级波动<3dB的噪声。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前)、(定期)、(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几点提示: 一、关于职业健康检查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应由用人单位承担。 二、关于劳动保护条款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欺骗。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用人单位不履行告知义务、不在劳动合同中写明有关职业病危害条款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或终止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三、关于申请职业病诊断 1、原则上,职业病诊断申请应当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职业病诊

断机构提出,如果劳动者本人居住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不一致的,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职业病诊断。某一诊断机构已做出职业病诊断的,在没有新的证据资料时,其他诊断机构不在进行重复诊断。 2、在尘肺病诊断中涉及晋级诊断的,原则上应当在原诊断机构进行诊断。 3、对职业病诊断结论不服的,应当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申请鉴定,而不宜申请其他诊断机构再次诊断。 4、职业病诊断机构违反《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诊断的,作出的诊断结论无效。 四、关于对职业病诊断结论申请鉴定 1、职业病患者对当地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诊断结论不服,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之日起30日内,可以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为首次鉴定。 2、职业病患者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在接到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原鉴定机构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省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

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新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新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新版)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在有职业危害的施工作业前后,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同时加强职业病防治安全教育,采用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提供符合职业病要求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以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安全。 与本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职业病的主要种类、危害工种及预防措施: 一、粉尘 施工现场粉尘主要是含游离的二氧化硅粉尘、水泥尘(硅酸盐)

石棉尘、木屑尘、电焊烟尘、金属粉尘引起的粉尘;主要受危害的工种有砼搅拌司机、水泥上料工、材料试验工、平刨机工、金属除锈工、石工、风钻工、电(气)焊等工种;预防措施有(1)、水泥除尘措施:在搅拌机拌筒出料口字安装活动胶皮护罩,挡住粉尘外扬;在拌筒上方安装吸尘罩,将拌筒进料口飞起的粉尘吸走;在地面料斗侧向安装吸尘罩,将加料时扬起的粉尘吸走,通过风机将空气粉尘吸走送入旋风滤尘器,再通过器内水浴将粉尘降落,被水冲入蓄集池。(2)、木屑除尘措施:在每台加工机械尘源上方或侧向安装吸尘罩,通过风机作用,将粉尘吸入输送管道,再送到蓄料仓内,可达到各作业点的粉尘浓度降至2mg/m3。(3)金属除尘措施:用抽风机或通风机将粉尘抽至室外,净化处理后向空气排放。 二、生产性毒物 施工现场生产性毒物主要是铅、锰、苯、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等;主要受危害的工种有通风工、油漆工、喷漆工、电焊工、气焊工、电镀工等工种;预防措施有(1)防铅毒措施:允许浓度,铅烟0.03mg/m3,铅尘0.05mg/m3,超标者采取措施。采用抽风机或用鼓

常见13种职业病

常见13种作业的职业危害 已有 15 次阅读2014-10-28 08:26|个人分类:行业标准 1.锻造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锻造作业主要职业危害是高温、热辐射。旧式锻炉是敞开式的,温度可达 800~900℃,危害较大。现在广泛使用的加热炉,周围是密闭的,条件较好, 但打开炉门投入或取出锻件时热辐射强度亦大。锻炉也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产生,但在通风良好的车间内,浓度一般不高。使用各种锻锤时,都可产生强 烈的噪声和振动。锻造作业易发生设备事故和烫伤,以锤打时铁渣飞溅引起的 外伤多见。 2.热处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热处理的职业危害是高温,各种加热炉和盐浴槽都是热源。用高频加热时,有 高频电磁场产生。使用氰浴槽时可逸出氰化物蒸气。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气体渗 碳时,可逸出苯、甲苯、甲醇等有机溶剂蒸气。 3.焊接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电弧焊接时,焊条的焊芯、药皮和金属母材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氧化、 凝集,产生大量金属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的烟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吸 入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可引起金属烟尘热。氧化锰是电焊烟尘中的重要毒物,长期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慢性锰中毒。焊接时弧区周围还会形成多种有害气体, 可产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 素之一,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最高。焊接电弧是一种很 强的光源,能产生中、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 离子弧焊需借助高频振荡器激发引弧,在引弧的瞬间(2~3秒))有高频电磁 场存在。等离子喷焊可产生90~123分贝的强噪声。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 弧焊使用钛钨棒电极,能放出α、β、γ三种射线。 4.蓄电池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主要职业危害是铅烟、铅尘。熔铅、浇铅球和栅板有大量铅烟逸散,球磨制粉(特别在出料、装卸和混料时)可有大量铅尘飞扬,涂板、修板和焊接也可产 生大量铅尘、铅烟。极板化成是将干燥后的铅板放入比重1.05~1.15的硫酸化成槽中充电,有硫酸雾产生。熔铅、浇铸、极板干燥有高温和热辐射。 5.油漆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油漆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各种溶剂蒸气,其中以苯的毒性最大。含铅油 漆生产,在称料、拌料、加料过程有含铅粉尘习气,硬树脂、植物油熬制中, 有刺激性烟雾和有害气体(如酚、醛)产生。生漆、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及溶剂、油脂都可引起皮炎。 6.磷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用品应当能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职业病防护设施与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宗旨) 为了加强对职业病防护设施与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使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病卫生防护用品在使用时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以控制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以下称“防护设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目的,采用通风净化系统或者采用吸除、阻隔等设施以阻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装置和设备。 本办法所称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以下称“防护用品”),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在职业劳动中免受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健康的影响,对机体暴露在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环境的部位,采用相应的防护用品进行保护。 第三条(适用范围)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领域内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使用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统称“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也适用于从事对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的产品进行检测、评价、鉴定等工作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第四条(监督管理部门)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辖区内的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用人单位责任)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依法享受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保护权力。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责任制,单位没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产生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承担责

任。 第二章职业病防护设施 第六条(使用防护设施要求) 用人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应当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环境采取有效的防护设施,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溶度(强度)符合国家的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第七条(购置防护设施要求) 用人单位在购置定型的防护设施产品时,产品应当符合下列内容: (一)产品名称、型号; (二)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 (三)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应当同时载明防护性能、适应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检测单位应当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检测的内容、应当有检测依据及对某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结论。 用人单位不得使用没有生产企业、没有产品名称、没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报告的防护设施产品。 第八条(防护设施效果检测) 用人单位自行或委托有关单位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设计和安装非定型的防护设施项目的,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应当经具备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评价和鉴定。 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防护设施,不得使用。 第九条(服务机构要求)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不得从事防护设施的检测、评价和鉴定。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对防护设施检测、评价和鉴定,并出具检测报告。在检测过程中应履行法定职责,不得弄虚作假。

建筑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1、粉尘危害 主要危害:水泥尘,木屑尘。 危害的主要工种:砼搅拌机司机、水泥搬运工和上料工、木工机械操作工。 水泥尘危害防治措施 1.3.1 砼搅拌机司机 1.3.1.1 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搅拌站区域的地面要进行硬化处理,并搭设封闭棚。搅拌使用的水泥要设库房存放或做良好的覆盖。 (2)装料顺序为:石子—水泥—砂。每盘装料数量不得超过搅拌筒标准容量的10%。 (3)大风天气禁止搅拌作业。 (4)在搅拌筒出料口安装活动胶皮罩,挡住粉尘外扬。有条件的,可在搅拌铜上安装吸尘罩,将搅拌筒进料口飞起的粉尘吸走。 1.3.1.2 作业人员采取的措施 (1)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装料顺序。 (2)作业时要戴防尘口罩。 (3)定期进行预防性体检。 1.3.2 水泥搬运工与上料工 1.3. 2.1 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大风天气禁止水泥搬运和上料工作; (2)、水泥必须舍库房存放或做好良好覆盖; 1.3. 2.2、作业人员防护措施 (1)、搬运水泥和水泥投料时要佩带防尘口罩: (2)、定期进行预防性体检。

、木屑尘危害防治措施 1.4.1、作业场所防治措施:在加工机械尘源上方安装吸尘罩,通过风机作用,将粉尘吸入输送管道,再送到蓄料仓内。 1.4.2、作业人员防治措施:作业时佩带防尘口罩,并定期进行预防性体检。 2、弧光辐射、电焊烟尘危害 、主要危害:紫外线、电焊烟尘 、危害的主要工种:电焊工 、防治措施: 2.3.1、作业场所防治措施 (1)、焊机应设在干燥的地方,要平稳牢固; (2)、焊工在金属容器内、地下、地沟或窄小、潮湿等处施焊时,要设监护人员。监护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且熟知焊接操作规程和应急抢救方法。在车间或容器内作业,要有通风换气或消烟设备。 2.3.2、作业人员防止措施 (1)、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2)、电焊工作业时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和白色工作服,使用护目镜和面罩,戴好鞋盖; (3)、定期进行预防性体检。 3、毒物危害 、主要危害:苯、铅、沥青 、危害的主要工种:油漆工 、毒物危害防治措施 (1)、用无毒或低毒物代替苯 (2)、通风不良的车间、地下室、防水池内进行涂刷各种防腐涂料或环氧树脂玻璃钢、沥青等作业,必须根据场地大小,采取多台抽风机把苯等有害气体抽出室外,以防止急性苯中毒。

常见十三种作业的职业危害(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7016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常见十三种作业的职业 危害(正式版)

常见十三种作业的职业危害(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锻造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锻造作业主要职业危害是高温、热辐射。旧式锻炉是敞开式的,温度可达800~900℃,危害较大。现在广泛使用的加热炉,周围是密闭的,条件较好,但打开炉门投入或取出锻件时热辐射强度亦大。锻炉也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但在通风良好的车间内,浓度一般不高。使用各种锻锤时,都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锻造作业易发生设备事故和烫伤,以锤打时铁渣飞溅引起的外伤多见。 2.热处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热处理的职业危害是高温,各种加热炉和盐浴槽

都是热源。用高频加热时,有高频电磁场产生。使用氰浴槽时可逸出氰化物蒸气。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气体渗碳时,可逸出苯、甲苯、甲醇等有机溶剂蒸气。 3.焊接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电弧焊接时,焊条的焊芯、药皮和金属母材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氧化、凝集,产生大量金属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的烟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吸入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可引起金属烟尘热。氧化锰是电焊烟尘中的重要毒物,长期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慢性锰中毒。焊接时弧区周围还会形成多种有害气体,可产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最高。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光源,能产生中、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需借助高频振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