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5年中级经济师运输经济(水路)专业知识与实务真题

2005年中级经济师运输经济(水路)专业知识与实务真题

中国建筑史

(古代部分)

主要内容:

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城市建设

3.宫殿\坛庙\陵墓

4.宗教建筑

5.住宅

6.园林

7.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8.清式建筑做法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时期的划分:

原始社会时期(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十六世纪)

商(公元前十六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

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771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会时期(前期\中期\后期)

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汉(公元前207年------公元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中期(581年------1279年)

隋(581年------618年)

唐(618年------907年)

五代(907年------960年) 辽(907年------1125年)

宋(960年------1279年) 金(1115年------1234年)

后期(1279年------1911年)

元(1279年------1368年)

明(1368年------1644年)

清(1644年------1911年)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韩非子-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是我国以知的最早采用榫卯

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2.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母系氏族的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的龙山文化(“吕”字平面)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夏夏都安邑(今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这是一座残高约80公分的夯土台,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 夯土台上有八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

面貌

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商朝后期迁都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二公里. 小屯村)

西周<周礼>-------根据宗法分封制度,规定了严格的等级

在城市建设上,只有天子与诸侯才可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定

(1)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

(2)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度造,否则就

是“僭越”.

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技术:

(1)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期遗址.

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由

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

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可

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已采

用了瓦.)

(2)湖北几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

(3)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从而是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

陋状态而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春秋

建筑技术的发展(1)建筑师的代表人物:鲁班(2)瓦的使用进一步发展(3)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了砖

代表性建筑: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战国

(1)城市建设:战国时代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商业、手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

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楚的鄢郢、魏的大梁,都是工商业大城市,又是诸

侯国统治据点。

(2)代表建筑:高台宫室仍很盛行

(3)建筑技术:a.铁工具的产生——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

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b.瓦——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技术上广泛应用,

并在瓦上涂朱色的做法。c.砖——装饰用的砖出现。

2.秦

(1)代表建筑:a.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

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

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B.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

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

(2)园林的发展: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兴起。

3.汉

(1)木结构发展趋于成熟(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特点)

叠梁式和穿斗式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屋顶形式多样)(重屋)。例如:A.河南荣阳

出土的陶屋,成都出土的画像砖。B.长沙和广州出土的东汉陶屋——穿斗式木构架。

(2)斗拱技术发展:斗拱已经普遍使用,形势还未统一,其结构作用占主导地位。(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因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到足够

得宽度。)

(3)砖石技术的发展:A.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所发展。B.造砖技术的发展:大板砖、楔形砖、条砖。C.砌筑技术:拱券、穹窿顶。

4.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1)北魏时期最大佛寺:洛阳永宁寺

(2)嵩岳寺砖塔(密檐式)是北魏时期所建造、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3)石窟寺、石窟

a、石窟寺:最早在新疆三世纪开凿的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

其次,甘肃敦煌莫高窟创建于366年(秦符坚建元二年)

b、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c、石窟分类:①塔院式: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的中心柱雕成佛塔形象)大同云冈石窟较

②佛殿式: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③僧院式: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4)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开始有较大的发展(奠定基础)

(5)石刻艺术的发展(河北定兴北齐石柱、南北朝时代的艺术珍品)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

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1、隋

(1)城市建设:大兴、洛阳东西两京

大兴城市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宏伟规整的方格网道路)(2)建筑技术: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设计。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

(3)建筑设计:隋代已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设计手法

如:宇文恺用1:100的比例制作“明堂”。

2、唐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a、唐长安规划是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影响到了渤海国的东京(龙泉府、黑龙江宁安县一带)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B、唐长安

的大明宫(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是今故宫紫禁城的三倍。大明宫中

的麟德殿面积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阔11间、总进

深17间,面积达5000平方米。C、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

朝代所不及。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予见天下州之为唐归治者,其城廓必

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

制弥陋。”

(2)建筑群处理趋于成熟:a、战国时期陵墓常采用三座、五座建筑横向排列的方式。B、汉代的宗庙、明堂、群雍、宫陵等主要建筑物,大都四面设却阙,用纵横轴线对称,

但长安南郊十三座礼制建筑近作简单的排列,各组建筑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C.到了

隋唐,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业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

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3)木建筑解决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A.用材制度已确立。B.木构架——特别是斗拱部分,构成形式及用料都以规格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都料”的名称直到元代仍在沿用。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砖塔:A.楼阁式:西安大雁塔。B.密檐式: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小雁塔。C.单层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慧大师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A.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从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等一系列的遗址可以想象出远一点。B.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

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上没有纯粹的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

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3.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在建筑上,五代时期主要是继承唐代的传统,很少新的创造,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其余都是在唐代砖石塔的基础上进一步仿楼阁式木塔。A. 石塔如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B.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俶塔。

4.宋

(1)城市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商业化,商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唐代封闭的里坊制被打破,形成的宽敞的街巷,沿巷都是商业店铺。

(2)最早最完整的政府建筑技术书籍和模数制。

北宋末年:李诫《营造法式》首次以规范的形式制定了建筑的度量标准——“材”。

(3)建筑群体结合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纵深方向深邃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如:正定隆兴寺

(4)建筑装修和色彩十分丰富,形成一系列的等级制度。(越在早期,此等级制度越严格,自清代以

后,禁制逐懈)。

(5)砖石建筑技术达到了顶峰(木塔已经较少采用,多为砖石塔)。

宋塔特点为:发展八角形平面(少用六角、方形)的可以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做简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用木构屋檐。

代表性建筑:最高的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规模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两座石塔。

(6)造园之风兴盛。“宅”“园”一体。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5.辽

(1)历史背景:契丹原是游牧民族,唐末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逐渐强盛,不断向南扩张,五代时得燕云十六州,进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形成与北宋对峙的局面,建筑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大木作、装修、彩画,以及佛像)

(2)建筑特点:辽代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平面,这是他的特色,可能和游牧民族居住的“穹庐”毡包有关。

(3)代表建筑: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现存唯一木塔)。

6.金

历史背景:女真贵族统治的金朝占领中国北部地区之后,吸收宋、辽的文化逐渐汉化,建造京城(中都)仿照宋东京的制度,征用大量的汉族匠工。因此金朝建筑既沿袭了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

第四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1.元

社会背景: 蒙古贵族统治者先后攻占了金/西夏/吐蕃/大理和南宋的领土,建立了一个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由于统治者崇信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有所发展,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1)喇嘛教: 喇嘛塔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

(2)建筑技术:减柱法. (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而不得不采用了种种节约措施.)

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后果当然不完全是消极的,因为两宋建筑已趋向细密.华丽,装饰繁多,

元代的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外,还使木构架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的稳定性(加强梁/枋与

柱子之间直接的联系)

减柱法虽然由于没有科学根据而失败,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

(3)代表性建筑: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 山西永济县.永乐寺

2.明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随着砖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多

用于作为防火建筑,如:佛寺的藏经楼/皇室的档案库等.

代表建筑:明中叶所建的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原称无量殿)

苏州开元寺的无梁殿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质地细密坚硬,强度较高,不易吸水)

代表建筑: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高达80余米,是一座九层的楼阁式砖塔,

外表全用琉璃砖镶面。

山西洪峒县广胜寺飞虹塔、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琉璃门坊(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柱头上的斗拱不在起重

要的结构作用,原来作为斜梁用的昂,也成为纯装饰的构件。

(4)建筑群体的布置更为成熟。

代表性建筑群:明十三陵明天坛

(5)官僚地主的私苑发达

尤其是江南一带,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官僚地主聚集,因此园林也特别兴盛。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a.门、窗、格扇、天花等都已基本定型。

b.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但其花纹构图仍较清代活泼

c.石刻、砖雕也吸取了宋以来的手法,比较圆和纯熟,花纹趋向于图案化、程式化。

d.建筑色彩鲜明,产生了强烈对比和极为富丽的效果,这正是宫殿、庙宇等建筑所要求的

气氛

c.明代的家具是闻名于世界的。

3.清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喇嘛教建筑兴盛(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

(3)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5)《工程作法》一书于雍正十二年颁布。“斗口”为用材的标准。

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发展概况

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劳动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据点,另一方面,城市又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春秋——明清)

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

例如:齐临淄、赵邯郸、韩故都的郭,使附于城的一边。

吴阖闾城、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

称呼:子城、罗城;内城、外城;阙城、国城。

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明代南京与北京则有四到城墙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解释:“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例如:鲁国

特色:①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②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用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③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道路两侧种植树木,北方为槐、榆,南方多为柳、槐。

④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起来

⑤关于城市排水的处理。汉长安(陶管、砖砌下水道)、唐长安(明沟、沟渠)

宋东京(四条河道穿城而过,用木,漕运,排水)。

世界古代十座城市面积比较

一、隋大兴(唐长安)84.10平方公里(公元583年建)

二、北魏洛阳约73.00平方公里(公元493年建)

三、明清北京60.20平方公里(公元1427—1553年建)

四、元大都50.00平方公里(公元1267年建)

五、隋唐洛阳45.20平方公里(公元605年建)

六、明南京43.00平方公里(公元1366年建)

七、汉长安(内城)35.00平方公里(公元前202年建)

八、巴格达30.44平方公里(公元800年建)

九、罗马13.68平方公里(公元300年建)

十、拜占庭11.99平方公里(公元447年建)

第二节具体都城介绍:(汉至明清)

一、汉长安的建设

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长安城内有南北方向的街道八条,称为“八街”,东西方向九条,称“九陌”

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兴乐宫改成长乐宫

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七座城市——陵邑

(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

用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二、北魏洛阳的建设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西周时期建周城,在其西建王城作为东都(这种设立陪都的两京制,一直被秦、汉隋、唐所沿用)

秦和西汉仍以洛阳为陪都,东汉时定都于此,长安降为陪都。

北魏洛阳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址上重建的,是不规则的方格网。

三、南朝建康的建设(南京)

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东吴孙权迁都建业起,历东晋、宋、齐、梁、陈,三百余年间,共有六朝建都于此,东吴时称建业,因避晋愍帝司马业讳,改称建康。

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蟠虎踞”之称。

整个城市按地形布置,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这座曾有百万居民的大城市的宫室城邑,在开皇九年陈朝覆灭时,被隋军平荡成为耕田。四、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宇文恺负责规划,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

①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长度、城市轮廓、

布局形成、坊市布置和洛阳很相似,但比洛阳更为规整、更为理想化。

②隋文帝为了收邀人望,装点首都,大力提倡佛教和鼓励建造寺庙。

③开皇三年在城西侧开挖永安渠、清明渠、,直通宫城与禁苑,开皇四年宇文恺开挖广通渠。

唐长安基本上沿用了隋大兴的城市布局,由于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贵族都集中于朝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①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胡市”,东市—“商店、作坊”

②长安城的里坊大小不一,大设四门,小设两门,内设小巷——曲

③长安城内庙宇很多

④长安城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唯有宰相府至宫城铺沙称“沙堤”,“排水不畅”。

五、宋东京的建设(开封)

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在此建都。

面积只有唐长安宫城的十分之一左右(宫城)。

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突出。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河中运输繁忙的景象。

商业发达,里坊制被彻底废除,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六、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战国时燕的国都,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建都于此,称中都。

元时称大都,明代为北平,南京为陪都(永乐十五年始建至十八年建成)

平面呈凸字形

七、明南京

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

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

城墙也就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而曲折环绕,围合成及其自然的形态

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地方城市的建设

地方城市的分布面广量大,城市规划与建设是根据各地气候、地形、交通、防御等要求而因地制宜的。

①北方地形平坦地带,城市平面比较规则,以方形和长方形居多,道路比较宽敞平直,常作

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因雨量少,只作土路,不铺地面,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明

清西安)

②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比较多样,道路也往往呈不规则状;依山

筑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则往往形成带状城镇(清代巴县)(重庆)

③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沿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

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成块状。

南方炎热多雨,街道比较狭窄,路面均铺砖石,并设砖石明沟或阴沟,房屋多用封火山墙

分隔,以防火灾蔓延。

著名的古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可称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

宫殿、坛庙、陵墓,是古代帝王所建造的最隆重、最宏大、最高级的建筑物;他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的表现古代人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的创造力,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在宫殿、坛庙、陵墓的建造上,中国长期形成一套独有的制度体系,有传统的特点。通过这几种类型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造型、尺度、色彩、装饰等方面丰富的经验,作为借鉴。

第一节宫殿

历代宫殿沿革: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商二里头商代宫遗址。

其次,为商代前期的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的宫殿基址和偃师尸乡沟的宫殿遗址

周的早期,活动于渭水流域中下游,相当于商晚期,在陕西岐山一带建立都邑。

岐山凤雏南周宫室,已明显为对称布局,围成几组院落的建筑群。

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筑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房屋。

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目的要求。

河北昌县燕下都老姥台,邯郸赵王城的从台,山西侯马新田故城内夯土台。

西汉长安城宫殿分为各自独立、各有城垣的几区,有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

东汉洛阳宫殿分为南北二宫,以阁道相通,北宫主殿德阳殿为大朝场所,但基高仅4.5米,表明高台风尚已趋衰落。

晋、南北朝

隋继承北周,而北周是以恢复周制为标榜的,隋一革汉晋以来传统,改用“三朝五门”的周制。所谓五门(唐名):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三朝: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唐代所兴建的宫殿建筑群——大明宫

以太极宫为准则,其外朝为含元殿,中朝为宣政殿,内朝为紫宸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主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

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阔十一间,总进深十七间,面积达5000平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

唐代较少琉璃瓦,高级殿堂亦以青捆瓦为主,墙面、构架用色以赤白两色为主,是魏晋以来风格。唐代作风明朗健壮,很少繁缛装饰。唐代的宫殿形制,影响及于日本。

北宋东京城宫殿基址湮没地下,但保留有大量文献资料。

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因为它的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仅2.5公里周长,规模受到局限。

特点:①御街千步廊制度②使用工字形殿

元代皇城,三组宫殿:大内、兴圣宫、降福宫,以外:御苑、太液池。

元代宫殿,往往为前后殿宇中间连以穿廊的工字殿形式,这是继承宋、金建筑的影响,产生的传统。

元代宫殿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保持的游牧生活习俗和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影响,产生许多新异手法,例如:大量使用各种色彩的玻璃,使用高级木料紫檀、楠木;喜

用金红色装饰;墙壁挂毡毯、毛皮和丝制帷幕;出现录顶殿,畏吾尔殿,棕毛殿等

新形式;采用石料建造浴室和废藏所等等,元代的特色对于明代宫廷建筑和装饰是

有影响的

明代实际上建立过三处宫殿

①明太祖主持建造的南京宫殿②中都临濠宫殿

③明成祖主持建造的北京宫殿

北京宫殿合称故宫,是我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

. 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整个明北京城区,是在明大都基础上改造的,而宫殿形制则遵循明初南京宫殿制度;但现存北京故宫经过明代后期的增改和清朝的重建,

已有很多变化。

.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东西2500米,南北2750米,呈不规则方形。皇城是高大的砖垣(不是城墙),四面辟门:东——东安,北——北安,西——西安,

南——天安门。

皇城内还包含宫苑(北海、中海、南海),太庙、社稷以及皇家所建寺观等建筑。

宫殿群的轴线和北京全城轴线重合为一,突出的体现了帝王宫殿的至尊地位。

.宫城也称紫禁城,位于皇城之中,南北纵长约960米,东西约760米,矩形平面。宫城四周为高大砖砌城垣,四隅有美丽的角楼(9梁、18柱、72条脊);城四面辟门:东——东华门,

北——神武门,西——西华门,南面正门——午门。

.宫城前亦有千步廊,廊东(左)为太庙,廊西(右)为社稷坛,“左祖右社”。

千步廊南向引伸至端门止,门南为皇城正门天安门,相距很近。

午门采取门阙合一的形式,在高峻雄伟的城座上,建立了一组建筑,下辟门道,气象威猛森

严,是献俘、颁诏之处。

.紫禁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内廷两区,“九五之尊”(康熙十八年改,封外廊,加防火墙)。

(一)外朝以奉天(太和)——华盖(中和)——谨身(保和)一组三殿为主。

①奉天殿(太和),明代原为重檐庑殿九间殿,属于最高级殿宇。清代改建为十一间(实为九

间),但总尺度无大变化。它和明代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太和殿通面

阔63.93米,通进深37.17米,高26.92米,台基高8.13米,体量宏伟,造型庄重,具备故

宫主殿应有的崇高庄严的形象。

太和殿用于最高级隆重仪式:登极、元旦、冬至朝会、庆寿、颁诏等。

②华盖(中和)殿,是皇帝右大朝前的休息处,一个临时停留场所,为三开间方形殿,单檐攒

尖顶,体量甚小。

③谨身(保和)殿,次于奉天殿一级,为重檐歇山九间殿,使殿试进士场所。

④属于外朝部分的,还有东侧的文化殿和西侧的武英殿两组宫殿群。

文化殿原为太子读书处,用绿色琉璃,嘉靖时(1536年)才改为黄琉璃瓦,成为皇帝召见翰林学士,举行经筵讲学典礼之处。

武英殿用于召见大臣,商谈政务。

(二)内廷部分,以乾清们一线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秦殿——坤

宁宫为主体,为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为嫔妃居住处。再东出景远门,为

太上皇宫,有清代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所建的一组宫殿——宁寿宫。西出隆宗宫,皇太后居住

的慈宁宫。

(三)整个宫城最北一区为御花园,中有钦安殿,为故宫内唯一亲切自然之处。

.故宫建筑成就表现在多方面:

(一)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基本采用沿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北京故宫亦然。

故宫中轴与城市中轴重合,地位更加突出。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

(二)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以建筑围绕成院——一个闭合空间,作为单元;若干院组成建筑群,各个院的空间尺度加以变化对比来产生不同气氛:这些是我国古代建筑布局又一特色。

(三)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

故宫的各主要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建筑则台基高度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

①从形体上说,主要是屋顶形式,尊卑等级顺序是:

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顶,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顶,景山,硬山

②建筑的开间数:最高为九间(清代太和殿为十一间,非旧制),以下依次为七、五、三

间各级

(四)富丽的色彩和装饰

封建社会里,色彩、彩画有严格等级规定。

①色彩以黄为最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民舍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故宫强烈的原色调建筑群,以广大北京城的灰色调为地,显得分外鲜明。

②彩面题材以龙凤为最贵,其次是锦缎几何纹样,花卉、风景只可用于次要的庭园建筑,

彩画的等级,还以用金的多少来区分;

清代的等级次序是:和玺(合细),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钱大点金、

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鸦伍墨等。

(五)技术设施

①在七十多公顷紫禁城中,有河道一万二千米左右,供防卫、防火、排水用。紫禁城有完

整沟渠系统,组织各广庭的地面水排入金水河,最后入护城河,排水坡度适当,金城无积涝之患。

②宫中用水,除帝王用水由城外玉泉山运来外,宫中有井约八十口,供其他人使用。

③防火,除河水、水井、蓄水缸外,在廊庑处每若干间设砖砌防火墙、屋顶用锡背。

④采暖方面,多数寝宫自明代设有火道地坑,其法是在地下砌火道,在宫外台基边开口设

焚炭处,热空气进入分火道,使室内地面升温。

⑤明清北京宫殿材料征集来自全国,要求严格,质量甚高,如川滇的优质楠木,苏州的“金

砖”,安徽太平的陶土,南方的彩画颜料等。

第二节坛庙

历代坛庙的沿革:

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宋庙。

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今为明制)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

祭祀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社稷是土地之神。

社者五土之神;按六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

稷者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

“社”“稷”反映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先农坛是皇帝躬耕籍田典礼之处,祀神农。

从汉代起逐渐形成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祭祀。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五镇:中镇霍山(山西霍县)、东镇沂山(山东沂州)、西镇吴山(陕西陇州)、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四海:东海祭于山东莱阳,北海祭于山海关,南海祭于广东番禺,西海祭于山西永济

四渎:江渎祭于四川成都,淮渎祭于河南唐县,河渎祭于山西永济,济渎祭于河南济源

五岳庙体制崇宏,尤以岱庙为最;岱庙正殿,为我国现存最宏伟木制建筑之一。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

孔庙。宗祠、孔庙,这是我国封建时期普及全国而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建筑,往往是各地建筑技艺的代表作品。

实例:天坛、太庙、社稷坛、曲阜孔庙

第三节陵墓

代历沿革

帝王一级称为“山陵”,这是从秦汉开始的词。

一般说,陵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

木椁室(商)——东汉后的砖石,成为“地下宫殿”。

另一类,有天然山岩中开凿而成,始于汉代,主要是唐代。

西汉的四向对称的陵区布局,影响到唐和宋;都采用以陵体为中心,周围以正方(或近于)的神墙,四面辟神门的制度。所不同的,唐宋的南向有一套入口和引导部分;

阙、石象生夹峙的神道、南神门等。

明清的陵体放弃了历来的正方形布局,却继承了唐宋的引导部分而大加发展。

实例:

(一)殷墟商墓

(二)战国墓

(三)秦始皇陵,始称“骊山”

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层。

经营约三十年,用人力最多时达七十万人。

史书记载,“以桐为椁,……上画天文景宿之备,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

势。宫观而官,奇珍异宝,弃满其中”。

兵马俑及铜马车,大约即是宫观而官的一部分。

(四)汉陵

(五)六朝陵墓

(六)唐乾陵

唐陵特点是因山为穴,不采用人工夯筑的封土方上。十人座唐陵中,仅三陵位于平原,余

均利于天然山丘。

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合葬乾陵,是唐陵的代表。

(七)王建墓

王建是五代前署国主,墓在成都城面,称“永陵”。

(八)宋陵

(九)明陵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九间重檐庑殿(现存最大木构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史主要内容

宗教建筑(中国的宗教自宋代起,为释道儒“三教合流”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

的口号,这种一体化的思想,其实质就是中国文化“大一统”的基本精神,而这一切,又都在统一的建筑形态中得到了形象化的表述。)

第一节寺庙祠观

主要宗教:①佛教(四大皆空:地、水、火、风)

②道教(五行:金、木、水、火、土)

③伊斯兰教(儒家:忠、孝、仁、礼)

佛教

佛教的发展

①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入我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是建于洛阳的白

马司《魏书》。最早的经书《四十二章经》

②西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石窟: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

寺院的形式:“前塔后殿”北魏洛阳永宁寺,《洛阳伽蓝记》

“宅为寺”以殿堂为主,北魏洛阳建中寺

③隋、唐、五代至宋。

唐武宗会昌五年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两次灭法,但无大的影响。

④汉传佛教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

A、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B、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C、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D、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佛教寺庙

①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

B、“金厢斗底槽”

②河北正定隆兴寺(原名:龙藏寺)

a、摩尼殿(面阔七间约35米,进深七间28米,重檐九脊殿顶,四面正中都出抱厦)

b、转轮藏殿(内设可转动的藏经橱)

c、佛香阁又称大悲阁

千手千眼铜观音。(我国古代钢制工艺品中最大的一件遗物)

③河北蓟县独乐寺

山门、观音阁

④山西大同善化寺

大雄宝殿、三圣殿、普贤阁

⑤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a、相传始建于公元八世纪松赞干布王时期,后毁于兵燹。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起,由五

世达赖重建,主要工程历时约五十年,以后陆续又有增建,前后达三百年之久。

B、布达拉宫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达赖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所在,红宫以

东的白宫,是达赖的住所。

C、总平面上设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但却采用了在体量上和位置上强调红宫和色彩上前后形

成鲜明对比等手法,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⑥河北承德外人庙(仿布达拉宫)

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

⑧云南傣族佛寺

道教

道教的发展

①思想源于老子(李耳)的《道德经》

实际其最早的肇源,应是远古的巫祝,到战国秦汉的方土,直至东汉成形。

②道观的布局形成:

大体仍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宫殿、坛庙体制。

A、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作为对称布置。

B、与佛寺相比较,则规模一般偏小,且不建塔、经幢和钟、鼓楼。

③圣地: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山东崂山。

道观及祠庙

①山西太原晋祠

位于太原西南景山下,原来春秋时晋侯的始祖叔虞,故城晋祠。

圣母殿(正面朝东,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九脊殿顶)

平面中减去殿身前檐柱,使前廊深达两间;内柱除前金柱外全部不用。

A、两跳昂式华拱(是此构建的最早例子)

B、巨梁结构(孤例)

②山西芮城永乐宫(元朝)

主要建筑沿纵向中轴线排列,(由山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

三清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殿前二月台保持象眼做法。

伊斯兰教

创建于七世纪,约在唐代传入中国。

早期的礼拜寺:唐代的广州怀圣寺

a、福建泉州清净寺(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

b、陕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明初公元十四世纪末)

第二节塔幢

佛教(原是佛教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

佛塔分类

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1、楼阁式塔:

a、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州塔),是我国现存唯一木塔(67.31米高)

《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辽清宁二年)

底层的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

b、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砖塔)

c、江苏苏州报恩寺塔

d、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e、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2、密檐塔:

a、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我国最大的密檐式砖塔。

平面十二边形,密檐十五层

b、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c、山西灵邱县觉山寺塔

3、单层塔(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

a、河南安阳宝山寺北齐双石塔

b、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c、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我国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塔)

4、喇嘛塔:

北京西域妙应寺向塔(尼泊尔设计师,阿尼哥)

5、金刚宝座塔:(台上塔的式禅,或为密檐式,或为喇嘛式)

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

经幢

是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

始建于唐,到宋、辽时颇为发展,以后又少见

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唐代经幢石形体粗壮,装饰也比较简单。

山西五台佛光寺乾符四年幢

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也更加华丽。

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北宋佑五年)

第三节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

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石窟

山西太原天龙门石窟

中国古代建筑史主要内容:

住宅

第一节发展概况

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

历史上形成了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和生活而异的多种住宅形式,它们朴素实用,灵活适应,可资借鉴的地方很多。

《仪礼》一书,记载士大夫住宅制度

住宅的大门为三间,中央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为生活起居,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第二节实例

徽州明代住宅

①形式:平面正房三间,或单侧厢房,或两侧厢房,用高大墙垣包绕,庭院狭小,成为天井。

形式虽简单,外观仍多变化,利用屋顶高低错落,窗口形状位置,屋檐的变化(报檐、雨

莲等)和墙面镶瓦披水等方法使之活泼多变化。

②特点:a、楼上和楼下分间常不一致;有时楼上分间立柱点下层天柱支持,只能立于梁上,是别

处未有的。

b、各间梁架,中间两缝常用偷柱座,而山面侧每步有柱落地,如此内部空间较开敞而结

构的整体稳定较好。

c、木雕精英,重点部位是:面向天井的栏杆靠凳,楼板层向外的挂落,梁柱的节点(或

为叉手、驼峰);刀法流畅,丰满华丽而不琐碎,水平很高。

d、色彩彩雅的彩画,用料讲究、木质纹理天然可观。

e、楼层表面铺石砖,有利于防火,隔音较好。

北京四合院

①布局特点: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

住宅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

苏州住宅

①形式:

a、住宅外围包绕以高大的垣墙,因为,南方房舍净高较大,多楼房,以外,由于防火的需要,

须用高墙隔断。

b、建筑纵深为若干进,每进有天井或庭院,但很浅,厢房也浅或无,各进房间一般为

三间。

c、大的住宅可以平行的二、三条轴线,从大门起,轴线上排列:大门、轿厅、客厅、

正房(属内院,另设门分隔,有时为楼);两侧轴线排列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

戏台之类。

d、屋顶各为硬山,或山面出于屋面上,构成封火墙,其式有“五山屏风墙”,“观音兜”。

e、院、天井,是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高深,则风产生的吸力极强,通风量大,因此,苏州

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留一间隙,其宽不过一米,即用以拨风采光,效果颇好.

闽南土楼住宅

客家土楼住宅分布于福建南部龙岩地区的龙岩、上柱、永定一带。

①此种土楼,以夯土为承重墙,可达五层之高;

②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亦有前方后园式;

③圆形平面直径最大可达70米多,共三环,房间总数达三百余间;

④层高有外环向中心降低,以保证内部采光通风良好;

⑤底层一般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储藏粮食,底层和第二层外墙不开窗;上两层为住房,

向外开窗;内侧为廊,连通各间。中心为平屋,建祠堂,为族人议事,婚丧行礼及其他公共

性活动用。

四川山地住宅

①特点:灵活自由,经济便利

②形式:由于盆地炎热多雨,阴雾潮湿,所以,比较开场外露,多外廊,深出檐,窗口开孔大,

给人以舒展轻巧的感触。

③布局特点:a、为适应山地特点,择向不限朝南,东西亦可;

b、因地形所限,一般不向纵深发展而较便于横向并列

c、平面以院坝为中心,常以三合院围绕院坝布置

云南一颗印住宅

住宅地盘方盘方整,外观也方整,当地称为“一颗印”

“一颗印”最常见的形式为“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厢房)东西各两间。稍大则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正房三间加暗室两间)。

正房常为楼房,下有前廊,称为“游春”;上下皆廊称“宫楼”。

河南窑洞住宅

几个大的窑洞区:陕北、陇东、豫西、晋中,豫西的河南阳至渑池一带,比较典型。

豫西窑洞分为三种型式:

(一)靠檐窑:为垂直崖面上开掘的土窑

(二)地坑院:人工崖面,再挖窑洞

(三)锢窑:实际上是在地面上用土坯或砖石所砌筑的拱形房屋,上面作平之后,还可以再建木构房屋。

蒙古包

维吾尔族住宅

藏族住宅

傣族干阑式住宅

中国古代建筑史主要内容

园林

第一节发展概况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势,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几个阶段:

一、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体的时期。

①“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史记?殷本纪》

这种苑放养众多野兽和鸟类,供狩猎行乐之用,有明显的人工猎场性质,台是人工建筑的高

台,供观察天文气象和游憩眺望之用。

②“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三秦记》开创了人工堆山的记录。

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阶段,也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

①寄情山水,隐遁江湖,被视为高雅而受到尊敬,自然界已不再是人类可畏可敬的对立物,

而是可倚可亲的依托环境。

②对自然的发掘和追求,成了这个时期造园艺术发展生机勃勃的推动力,园林也由此成为

一种真正的艺术,而不再仅仅是狩猎、娱乐、休息场所,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③欣赏景物的深化与入微,使松、竹、梅、石成为士大夫所喜爱的宠物。

④中国山水风景园作为一种艺术,到南北朝时期已形成稳定的创作思想和方法。

多向、普遍、小型、精致、高雅和人工山水写意化是本时期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唐代是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

①首先,城市和近郊风景点有所发展

长安城的东南隅就是都下的公共游览区,其中有乐游原、杏园、慈恩寺、曲红池诸胜。

池南是唐帝的南苑(芙蓉池)

柳宗元《永州八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位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风景建筑家。

②其次,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日趋频繁,其中尤以东、西两都为盛。

③其三,山居郊墅发展。其中以王维的辋川别业、李德裕的平泉庄、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最

为著名,三者都籍文章、诗篇而传颂于后世

④其四,帝室苑囿和离宫的兴作极盛。

四、两宋时。造园活动更为普遍,已及于地方城市和一般士庶

对奇石的追求,“瘦、皱、漏、透”

五、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

两个高潮:

一是明中晚期南北两京和江南一带私园的繁荣

一是清代中叶清帝苑囿和扬州、江南各地私园的兴盛

从事造园活动的专门家

计成,著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

第二节明、清皇家苑囿

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皇室部分占据前面的位置,以便交通与使用,园林部分处于后侧,犹如后园,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大体都作如此布置。

清代苑囿造景的指导思想是集枋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的趣味的风景点,如静明园有三十二景,避暑山庄有康熙时的三十六景和乾隆时的三十六景,圆明园有四十景,每景都有点景的题名。

一、北京明、清三海

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三、清漪园(颐和园)

第三节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小的一亩半亩,中等的十来亩,大的几十亩。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又要富于自然意趣,这确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其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大致可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①划分景区的办法有的用墙垣、漏窗,有的用廊子、亭子、厅轩楼馆,有的用假山与树木。

②园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也宜主次分明,而不宜平均分布。

③对景是园林造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较明显,一较隐蔽”。

第二、水面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

①池岸处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

②池面桥梁通常以梁式桥为多,平面曲折。

第三、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

①创造山林景色是过去叠石造山的主要目的。

②一方面可在山上建亭阁,依瞰全园或眺望园外,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

阻隔视线,增加园中宁静的气氛。

③假山使用土石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土山,所占面积较大;二是土多石少的山;

三是石多土少的山,在江南园林中数量最多;四是石山,全是用石叠成,体量都较少。

第四、建筑处理方面

屋宇种类常见的有万堂、轩、馆、楼、台、阁、亭、榭、廊、舫等。

①万堂是园林内的主要建筑,位置适中,以能凭眺最好的园景为首要条件。

《园冶》“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之说。

②榭与舫多为临水建筑

③楼阁位置均设于厅堂之后,可立于半山半水之间

④亭是休憩眺望之外,也是园景的点缀

⑤廊在园林中主要是风景]的导游线,又是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的脉络

⑥墙的主要功能是分隔空间,或对景物起衬托与遮蔽作用

第五、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从成林的栽植。

实例:

一、寄畅园

二、留园(此园建筑空间处理最为突出,居苏州园林之冠)

三、拙政园

中国古代建筑史主要内容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部演变

第一节概说

一、叠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

①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北方更是如此

②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

③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二、穿斗式:又称为立贴式。这是由柱距较密柱经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

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①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②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

③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因此它有时和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叠梁式用于中跨,穿斗

式用于山面)

三、井于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二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木柜,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

构墙。

它的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较厚重,因此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丰盛的林区。

单体建筑在外观上大致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第二节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第三节大木作

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组成。

第四节装修(小木作)

可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

后者装在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中国古代建筑史主要内容:

清代建筑做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