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3-4

教案3-4

教案3-4
教案3-4

第3章文法和语言。

第1讲

讲授内容:文法的直观概念,符号和符号串,文法和语言的形式定义,文法的类型,上下文无关文法及其语法树。

本讲重点:推导过程和语法树的对应,句型与语法树的对应。

讲授方法: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文法的概念,所以首先举一个汉语文法的例子作为引导,使学生对文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出文法的形式定义。

作业:P44 1,4,6,8,11,12,13

3.1 文法的直观概念

一种语言可以用一组规则来定义。以自然语言为例,可以用一组规则定义句子。如“我是大学生”。汉语的句子由主语,谓语组成,谓语由动词和直接宾语组成。我们可以用下列规则定义句子。

《句子》→《主语》《谓语》

《主语》→《代词》|《名词》

《代词》→我|你|他

《名词》→王明|大学生|工人|英语

《谓语》→《动词》|《直接宾语》

《动词》→是|大学生

《直接宾语》→《代词》|《名词》

这就是一个文法。每一行称作一个产生式(或规则)。

其中:《》:《》之内的符号为非终结符。例如,《句子》,《主语》等,而我,王明等则是终结符。

→:定义为

|:或者

这三个符号称为元语言符号,用类描述文法符号之间的关系,其它符号为文法符号。

有了以上的文法,我们可以推导出若干个句子。

以→为界,产生式的左边称作产生式的左部,右边称作右部。

第一行的左部称为文法的开始符号。

《句子》

=> 《主》《谓》

=> 《代》《谓》

=> 我《谓》

=> 我《动》《直宾》

=> 我是《直宾》

=> 我是大学生

显然,还可以产生若干个句子,我们用有限的规则不仅严格地定义了句子的结构,还描述出该语言的全部句子。这就是CHOMSKY建立形式语言的基本思想。

3.2符号,符号串

字母表:元素的非空集合。

符号串:右字母表中的符号组成的任意有穷序列。

设字母表∑={0,1},则 01,001,011,00000111,等都是符号串。

A ={a,b,c},则a,aa,aabbbc,等都是符号串。

符号串的长度:设符号串X=abcc,由四个符号组成,则其长度为4,

记作 |X|=4

用ε表示长度为零的符号串,即|ε|=0,通常称它为空符号串(或虚拟符号串)。

符号串的运算:

连接:设符号串X=ST,Y=abc,则X 和Y连接表示为

XY=STabc

其长度 |XY|=|X|+|Y|。

显然,εX = Xε= X

(ε是符号串连接运算的幺元,这一性质在正规式中还要用到)。

符号串的方幂:社X是符号串,Z=X……..X, 称为X的方幂。

符号串集合:若集合A中的一切元素都是定义在某字母表上的符号串,则称A

为该字母表上的符号串集合。

例:字母表Σ={a,b}

符号串集合A={ab,aab,aabbb}

符号串集合的乘积:设A,B为两个符号串集合,A和B的乘积

AB={ xy | x∈A, y∈B}

例 A={ab,ac},B={a,ab}

则 AB={aba,abab,aca,acab}

显然 {ε}A = A{ε}= A

闭包:定义在字母表上的任意长的符号串的集合,用Σ*表示。

例:Σ={0,1},

Σ*={ε,0,1,00,11,01,11,000,001,┈}

显然Σ*=Σ°∪Σ′∪┉

正闭包:Σ+=Σ*-ε

3.3.文法和语言的形式定义

定义3。1 文法G是一个四元组:(VN,VT,P,S)

其中 VN 非终结符集合,

VT 终结符集合,

P 产生式的集合

S 文法的开始符号

VN ∩ VT=ф

VN ∪ VT=V V称为字母表

例3.1:文法G=(VN,VT,P,S),

VN={S}

VT={0,1}

P: S→ 0S1

S→ 01

例3.2:文法G=(VN,VT,P,S),

VN={<标识符>,<字母>,<数字>},

VT={a,b,c,┉,x,y,z,0,1,┉, 9}

P:<标识符> → <字母>

<标识符> → <标识符><字母>

<标识符> → <标识符><数字>

<字母> → a|b|……|Z

<数字> → 0|1 |……|9

S={<标识符>}

为了书写方便,约定第一条产生式的左部为文法的开始符号,< >内的符号为非终结符,无< >的符号为终结符,或用大写字母表示非终结符,用小写字母表示终结符,用系希腊字母表示符号串,把文法G写成G[S],其中S是文法的开始符号。

例:G[S] S → 0S1

S → 01

定义3。2 如果α→β是文法G的一条产生式,γ,δ∈V*,若有符号串V,W,满足 V=γαδ,W=γβδ

则称V直接产生W,或称W是V的直接推导,或称W直接归约到V,记作

V => W

例 S → 0S1

S → 01

若V=0S1, W=0011, 直接推导 0S1=> 0011,用产生式 S → 01

若 V=S, W=0S1, 直接推导 S=> 0S1 用产生式 S → 0S1 定义3。3 若存在着直接推导序列

V=W0=>W1=>W2=>┉=>WN=W (N>0)

则称V推导出W,推导长度为n,或称W规约到V,记作

V =>W

定义3。4 若有V =>W或V =W,则记作V =>W(即推导长度N>=0).

定义3。5 设G[S]是一文法,X为一符号串,若S=>X,则称X是文法G[S]的句型;若X 仅由终结符组成,则称X为文法G[S]的句子。

例:文法G[S] S→0S1

S→01

则 S=>0S1

=>0011

S=>01

0S1,0011,01 都是句型,0011,01是句子。

定义3。6 L(G)={X|S=>X, S为文法的开始符号,X∈VT*},L(G)称为文法G所产生的语言。

例 S→0S1

S→01

L(G)={0N1N|N>=1}

定义3。7 有两个文法G1,G2,若L(G1)=L(G2),则称G1和G2等价。

3.4文法的类型

CHOMSKY 把文法分为4种:0,1,2,3型。

0型:设文法G=(VN,VT,P,S),若它的每条产生式α→β满足α∈V*,且至少含有一个非终结符,β∈V*,则称G为0型文法。

1型:在0型文法的基础上加上条件 |β|≥|α|,仅当S→ε除外,则称G为1型文法或上下文有关文法。

。2型:在1型文法的基础上加上条件α是一个非终结符,则称G为2型文法或上下文无关文法。

3型:在2型文法的基础上加上条件文法中的每条产生式的形式都是 A→aA或A→a,则称G为3型文法或正则文法或正规文法。

由定义可知 3型属于2型属于1型属于0型

3.5 上下文无关文法及其语法树

例文法G[S] E →i

E →E+E

E →E*E

E →(E)

该文法是上下文无关文法。

下面介绍推导过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语法树。

给定一个上下文无关文法和该文法的一个句型,根据产生式,可画出该句型对应的语法树。画法如下:

1.文法的开始符号为树的根。

2.末端结点从左到右连成的符号串是句型。

3.对内部结点,其父结点为产生式的左部,子结点为产生式的右部。

例 S→ aAS

S→ SbA

S→ SS

S→ a

S→ ba

句型aabbaa 对应的语法树为

S

a A S

S b A a

a b a

语法树也表示一个推导过程,但是从树上看不出推导顺序。对上述语法树可有多种推导顺序,如

1.S=>aAS=>aAa=>aSbAa=>aSbbaa=>aabbaa

2.S=>aAS=>aSbAS=>aabAS=>aabbaS=>aabbaa

第一种推导为最右推导,称为规范推导,由此产生的句型称为规范句型。

第二种推导为最左推导。

两种推导对应一棵语法树。

例文法G[S] E →i

E →E+E

E →E*E

E →(E)

推导i*i+i

1. E=>E+E=>E*E+E=>i*E+E=>i* i +E=>i*i+i

对应的语法树为

E

E + E

E * E i

i i

.2. E=>E*E=>i*E=>i*E+E=>i*i+E=>i*i+i

对应的语法树为

E

E * E

I E + E

i i

可以看出,该句型对应两棵不同的语法树。

如果存在某个句型,对应两棵或两棵以上的语法树,则称该文法为二义性文法。

3.6 句型的分析

句型的分析就是判断一个符号串是否是文法的句子。

从左到右识别输入的符号串,首先识别最左符号,进而右边的符号,分为自上而下分析法和自下而上分析法两种。

自上而下分析法:从文法的开始符号出发,反复使用产生式,推导出要分析的符号串。

自下而上分析法:从要分析的符号串开始逐步归约,直到归约到文法的开始符号。3.6.1 自上而下分析法

例文法G[S]

S →cAd

A →ab

A→a

识别输入串 cabd

S=>cAd=>cabd

所以,该符号串是文法的句子。

3.6.2 自下而上分析法

首先从输入串开始,从左到右扫描,从中寻找与产生式右部相匹配的子串,规约成产生的左部,直到文法的开始符号。

3.6.3 句型的分析

定义3。8 设一文法G[S],αβδ是G的一个句型。若S=>αAδ,且 A=>β,则称β是αβδ相对于A的短语。特别地,若有 A=>β,则称β是句型αβδ相对于规则A→β的直接短语。一个句型的最左直接短语叫该句型的句柄。

该定义有三层含义:β是句型αβδ的一部分;

S=>αAδ;

A=>β;

例 E → T | E+T

T → F | T*F

F → (E) | i

求i1*i2+i3 的短语,直接短语和句柄。

因为E=> F*i2+i3, 且F=>i1 ,

所以i1是句型i1*i2+i3 相对于F的短语,也是相对于规则F→i的直接

短语。

又因为E=> i1*F+i3, 且F=>i2

所以I2 是句型i1*i2+i3 相对于F的短语,也是相对于规则F→i的直接

短语。

。。。。。。

可以求出I1,I2,I3 是直接短语,所以I1是该句型的句柄。

[注]:虽然I2+I3是句型i1*i2+i3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短语,因为尽管E=> i2+i3, 但E不能推出i1*E。

下面介绍一种用语法树求短语的方法:

1.求出句型对应的语法树。

2.找出所有的子树(一个叶子结点不算一棵子数),每一棵子树所有叶子结点从左到右连成的符号串就是短语。

3.若一棵子树只有两层,则该子树叶子结点组成的符号串就是直接短语。

仍以前面的文法和句型为例,其对应的语法树为;

E

E + T

T F

T * F i3

F i2

i1

可以看出:i1,i2,i3 是直接短语,

i1, i2, i3, i1*i2, i1*i2+i3是短语,

i1 是句柄。

显然,i2+i3不是短语,因为i2+i3不是一棵子树的所有叶子结点组成的符号串。

3.7 有关文法实用中的一些说明

3.7.1 有关文法的实用限制

规定:文法中不得含有有害规则和多余规则

有害规则:形如:A→A

多余规则:①某产生式左部不在其它产生式右部出现(不可到达的);

②不能从某一非终结符推导出终结符来(不可结束的)。

例(1) S →Be

(2) B →C e

(3) B →Af

(4) A →A e

(5) A →e

(6) C →Cf

(7)D →f

可以看出,(7)是多余的,(6)是不可到达的。去掉(6)和(7)之后,(2)也

是多余的。

3.7.2 上下文无关文法中的ε规则

本书允许A→ε存在,但某些书中不允许存在,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本讲小结:本讲是《编译原理》课程的理论基础,理论性强,又很抽象,是本课程中最

难懂的一章,它的掌握与否对本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所以除了教师要深刻领会,提高

讲课技巧外,还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好本课程打下坚实

的基础。

第二讲第4章词法分析

讲授内容:正规式和正规集,以及它们的对应关系,自动机的概念,确定化和化简;正规式,正规文法和自动机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

本讲重点:正规式和正规集的对应关系,自动机的确定化,自动机与正规式的等价性。

讲授方法:首先介绍正规式和正规集的概念,然后介绍二者的对应关系;介绍自动机的定义,确定化,以及自动机与正规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业:P662, 3, 4, 7, 9,

4.1 词法分析程序

4.1.1 词法分析程序与语法分析程序的关系

一般地,把词法分析程序写成一个子程序,当语法分析程序需要一个单词时,则调用该子程序。每次被调用,就从源程序中读入一些字符,直至识别出一个单词。

4.1.2 词法分析程序的输出格式

词法分析程序的功能是读入源程序,输出单词。我们把单词分为以下五类。

1.单词的种类

(1)基本字也称为关键字或保留字,如PASCAL 语言中的begin,end,if,。。。

(2)标识符即变量名,过程名。

(3)常数如25,3。14,TRUE,‘ABC’,。。。

(4)运算符如+,--,*,/,。。。

(5)界符即分隔符,如,,;,(,),。。。

2.输出格式

词法分析输出的单词以二元式表示:(单词的种类,单词自身的值)

例设程序段if I = 5 then x = y ;

经词法分析后输出如下:

4.2 描述单词的工具

4.2.1 正规文法

正规文法G=(VN,VT,P,S),产生式形如

A→Aa 或A→a

其中A,B 为非终结符,a为终结符。

如标识符可由下面的文法定义

<标识符> →L | L<字母数字>

<字母数字> →L | D | L <字母数字> | D<字母数字>

L→ a | b |……| z

D→0 | 1 |……| 9

4.2.2 正规式和正规集

设字母表∑,正规式和它表示的正规集定义如下:

1.ε和Φ都是∑的正规式,它们所表示的正规集分别是{ε}和Φ。其中ε是长度为零的符号串,Φ是空集。

2 任何a∈∑是正规式,它所表示的正规集为{a}。

3 如果e1,e2是正规式,它们所表示的正规集分别是L(e1),L(e2),则

(1)e1|e2 也是正规式,它所表示的正规集为

L(e1|e2)=L(e1)∪L(e2)

(2)e1e2也是正规式,它所表示的正规集为

L(e1|e2)=L(e1)L(e2)

(3)(e1)*也是正规式,它所表示的正规集为

L((e1|)*)=(L(e1))*

4仅由有限次使用1,2,3得到的表达式是正规式,它们表示的集合是正规

集。

| :或者(也写作+)

?:连接,可省略

* :闭包,任意有限次重复连接

其优先顺序由高到低为:* ,?,|

正规式:用字符串的形式表示字符串的集合。

正规集:用集合的形式表示集合。

例设∑={a,b},正规式和正规集的对应关系如下:

正规式正规集

a {a , b}

a|b {a,b}

ab {ab}

(a|b)(a|b) {aa,ab,ba,bb}

a* {ε,a,aa,aaa,……}\

(a|b)* {ε,a,b,aa,ab,ba,bb,……..} (a|b)*(aa|bb)(a|b) …………….

例描述标识符的正规文法可以表示成下列正规式:

<字母>(<字母>|<数字>)*

正规式的性质:

1.r|s=s|r

2.r|(s|t)=(r|s)|t

3.(rs)t=r(st)

4.r(s|t)=rs|rt

(s|t)r=sr|tr

5 εr=rε=r

4.2.3正规文法与正规式之间的转换

1.把正规式转换成正规文法

算法:(1)对给定的正规式r,写产生式S → r,并把S作为文法的开始符号。

(2)若x,y都是正规式,把形如A →xy的产生式写成A →xB和B →y。

(3)对形如A →x*y的产生式,写成A →xA和A →y。

(4)对形如A →x|y的产生式,写成A →x,A →y。

重复使用以上规则,直到变成正规文法。

例把正规式a(a|d)* 变成正规文法。

1 S→a(a|d)* (1)

2 S → a A A →(a|d)* (2)

3S → aA

A → (a|d)A

S →ε

4S → aA

A → aA

A → dA

A →ε

2. 把正规文法转换成正规式

规则正规文法正规式

1 A→xB, B→y A=xy

2 A→xA, A→y A=x*y

3 A→x, A→y A=x|y

1 S →aA

2 S →a

3 A →aA

4 A → d A

5 A →a

6 A → d

由1,2得,S=aA|a

由3----6得,A=aA|dA|a|d =(a|d)A|(a|d)

由规则2,得A=(a|d)*(a|d)

把A代入S,

S=a(a|d)*(a|d)|a =a((a|d)*(a|d)|ε)=a((a|d)+|ε)=a(a|d)*

4。3有限自动机

有限自动机(FA)可以认为是由一个带阅读头的控制器和一条字符输入带组成,如下图。

控制器从左到右读入一个字符,每读入一个字符,控制器的状态就改变一次,同时读头向右移动一个符号位置。

控制器含有有限个状态,故称为有限自动机。

下面是自动机的几个名词:

当前状态:自动机目前所处的状态。

后继状态:读入一个符号,自动机转换后的状态。

开始状态:自动机开始工作的状态。

结束状态:自动机开始结束的状态。

确定的有限自动机:如果自动机的每一个状态输入一个字符后的后继状态是唯

一的或无后继状态,则称为确定的有限自动机。

不确定的有限自动机:如果自动机的某一个状态输入一个字符后有多个后继状

态,则称为不确定的有限自动机。

4.3.1 确定的有限自动机(DFA)

定义一个确定的自动机(DFA)是一个四元组

M=(K,∑,f,S,Z)

其中K:状态的有限集合

∑:字母表

f:转换函数

K ⅹ∑→K

如f(Ki,a)=Kj,Ki,Kj∈K,a∈∑

Kj称为Ki的后继。

S∈K 唯一的初始状态

Z∈K 终态集合

从定一义可以看出,f是单值函数;

初态唯一;

多个终态。

例DFA M=({S, U, V, Q},{a, b}, f, S, {Q})

f: f ( S , a ) = U f ( V, a ) = U

f ( S , b ) = V f ( V, b ) = Q

f ( U , a ) = Q f ( Q, a ) = Q

f ( U , b ) = V f ( Q, b ) = Q

也可以用状态图表示。用圆圈表示状态,用有向弧表示输入边,用=>表示初态,用双圆圈表示终态,状态图如下:

也可以用矩阵表示:

定义对字符串t∈∑*,若存在一条从初态到某一终态的标有t的路径,则称t能被自动机M所识别(接受)。若M的初态同时又是终态,则空白点字符ε也能被M所识别。

同时作如下约定:f(Q,ε)=Q

4.3.2 不确定的有限自动机(DFA)

定义一个不确定的自动机(DFA)是一个四元组

M=(K,∑,f,S,Z)

其中K:状态的有限集合

∑:字母表

f:转换函数

K ⅹ∑*→K的子集

S∈K 初始状态集合

Z∈K 终态集合

可以看出:NFA 和DFA的主要区别是:

NFA的初态不唯一,DFA的初态唯一;

NFA是多值函数,DFA是单值函数。

例NFA M=({0,1,2,3,4},{a, b}, f, {0},{2,4})

f: f ( 0, a ) = {0, 3} f ( 2, b ) = {2}

f ( 0, b ) = {0, 1} f ( 3, a ) = {4}

f ( 1, b ) = {2} f ( 4, a ) = {4}

f ( 2, a ) = {2} f ( 4, b ) = {4}

定义用L(M)表示自动机M所识别的字符串的集合,称L(M)为M所识别的语言。

对任何两个自动机M和N,若L(M)=L(N),则称M和N等价。

4.3.3 NFA→DFA

基本思想:从NFA的开始开始,若一个状态,在输入一个字符后,有多个后继状态,则把这些后继状态合并成一个状态(一个子集),如此重复,直到结束状态。

可以转换成

算法如下:

设NFA M=(K,∑,f,K0,Kt),转换后的

DFA M’=(S,∑,g,S0,St)

(1)令S0=K0,并把S0加入到集合S中。

(2)对S中的任意元素Si={K1,K2,。。。。,Kj},对任何a∈∑,

令f({K1,。。。。,Kj},a)=∪f(Ki,a)={R1,。。。。,Rm},

若{R1,。。。,Rm}不在S中,则把{R1,。。。,Rm}加入S中。

(3)重复2,直到S中不再出现新的元素(状态)为止。

(4)在M’的状态中,凡含有M终态的状态均为M’的终态。

例f(q0,0)={q0},f(q0,1)={q1}

f(q1,0)={q0,q1},f(q1,1)={q0}

转换后的确定的自动机如下:

含有ε弧的自动机的确定化

基本思想:在按上述方法求出状态子集后,把由状态子集射出的经过任意条ε弧所能到达的所有状态均加入到该状态自集中,构成新的状态子集。这个新的状态子集就是DFA中的一个状态。

设I为一状态集合,ε--CLOSURE(I)定义为:

(1)若S∈I,则S∈ε--CLOSURE(I)。

(2)若S∈I,则从S出发经过任意条ε弧所能到达的任意状态

S’∈ε--CLOSURE(I)。

设ε--CLOSURE(I)={q0,q1,。。。,qm},

f(ε--CLOSURE(I),a)=ε--CLOSURE(J)

其中

J=∪f(qk,a)={p0,p1,。。。。,Pn}

然后再求出ε--CLOSURE(J)。

4.3.4 确定的自动机的化简

1.去掉多余的状态

多余状态:从开始状态出发,输入任何字符串都不能到达的状态。

S4为多余状态,所以应删除S4,之后,S6和S8也为多余状态,S6和S8也应删除。2.合并等价状态

状态S和T等价的条件:

S和T必须同时是终态或非终态;

对所有的输光字符,S和T的后继状态必须在等价状态之中。

(以上两条必须同时满足)

合并等价状态的步骤;

(1)把自动机的状态分成终态和非众态两个集合。

(2)对每一集合,每一输入字符,若它们的后继状态在多个集合之中,则把在同一集合中的后继状态对应的当前状态作为新的集合。

(3)重复(2),直到不再产生新的集合为止。

(4)每一集合为化简后自动机的一个状态。

[注] 合并了等价状态后,要把删除了的状态上的弧都添加到其等价状态上。

本讲小结;本章主要讲授词法分析的工具----自动机,包含有自动机的确定化和化间,自动机,正规文法,正规式三者之间的转换。本章相对于其它章节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理解。

(完整版)光的波粒二象性教案

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建立光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的观念. 3.情感目标 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这一章的内容,贯穿一条主线——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结合各节内容,适当穿插物理学史材料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使课堂教学主动活泼,内容丰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想教育.本节就课本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课本所提到的内容,都是结论性的,加入一些史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2、本节中学生初步接触量子化、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由于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 三、主要教学过程 光学现象是与人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对光学现象、规律的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光本性的探究. 到了17世纪,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

(一)光的微粒说 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 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 说到折射,笛卡儿曾用类似的假设,成功地得出了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的结论.但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发生的是近法线折射,即入射角大,折射角小.这时,必须假设光在光密介质的传播速度较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才行. 一束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发生反射,何种情况下又发生折射呢?微粒说在解释这一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和状态之中.在光线的前进过程中,这种状态每隔相等的间隔(等时或等距)内就复发一次,并使光线在它每一次复发时,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而在它(相继)两次复发之间容易被这个面所反射”,“我将把任何一条光线返回到倾向于反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反射的猝发’,而把它返回到倾向于透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透射的猝发’,并且把每一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它为‘猝发的间隔’”.如果说“猝发理论”还能解释反射和折射的话,那么,以微粒说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微粒说则完全无能为力了. (二)光的波动说 关于光的本性,当时还存在另一种观点,即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围传播.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的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一切地方的“以太”介质中传播过程,而不是像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和箭那样的运动.他指出:“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光射线在传播中一条光线穿过另一条光线而相互毫不影响,就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可能是由于从它所发生的物质,像穿过空气的子弹和箭一样,通过物质迁移所引起的”.他把光比作在水面上投入石块时产生的同心圆状波纹.发光体中的每一个微粒把振动,通过“以太”这种介质向周围传播,发出一组组同心的球面波.波面上的每一点,又可以此点为中心,再向外传播子波.当然,这样的观点解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比微粒说的“猝发理论”方便得多,以水波为例,水波在传播时,反射与折射可以同时发生.一列水波在与另一列水波相遇时,可以毫无影响的相互通过.

光的折射教案(公开课)

4、3 光得折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就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光得折射》第三节,光得折射就是重要得光学现象,就是理解透镜成像得基础,同时又就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得基础。光得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得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得习惯与能力,更重要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得折射现象与初步规律,就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就是本单元教学得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得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与折射角; 2、知道光得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得折射解释生活中得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得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得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得习惯。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得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得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三、难点与重点 (1)重点:光得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与入射角得关系;用光得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具:光得折射演示仪;碗;适量得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五、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得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得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得折射规律得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得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得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得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得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得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得反射,对光学研究中得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得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得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得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与计算机得模拟实验得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得表象,以具体生动得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得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根据本节得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她们总结与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得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得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得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得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得学习兴趣。

部编版三下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与 反思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 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 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前准备: 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题目不同,绝句是 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 形式。绝句由四句组成,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 绝句。 2.走进诗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 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那我们学过他的古诗吗?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 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学生自由表达。 3.谈话导入: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杜甫一起到美 丽的春天踏青吧! 二、整体感知 1.打开课文朗读,听读诗歌,画出生字词,读准字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高效课堂模式)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授课计划 一、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装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术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 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要求学生认200个字、写300个字。识字是下限,教师应该 鼓励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以外的其他渠道,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要继续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装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一节课写的字不要太多,可以分散到每一节课中去。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注意写字的质量。 (二)关于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 任务有两个:理解和积累。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教案】第4节 光的折射

第4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光的衍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光的衍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衍射现象,使学生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及衍射图样与波长、缝宽的定性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泊松亮斑”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实验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众多的光的衍射实验事实和衍射图片来认识光的波动性. (2)光的衍射现象与干涉现象根本上讲都是光波的相干叠加. (3)正确认识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实践. 三、教学过程 1、常见的衍射现象有那些? 小孔衍射、小屏衍射、单缝衍射、边缘衍射。 例1、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中,通过紧靠眼睛的卡尺测脚形成的狭缝,观看远处的日光灯管或线状白炽灯丝(灯管或灯丝都要平行于狭缝),可以看到() A.黑白相间的直条纹 B.黑白相间的弧形条纹 C.彩色的直条纹 D.彩色的弧形条纹 例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 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 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干涉条纹依然存在 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无任何光亮 2、为什么平时很难见到光的衍射现象?(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 因为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为:逢、孔、障碍物的尺度与波长接近时。由于光的波长很短,所以生活中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 例1、如图4-2所示,A、B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 入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案.其中图A是光的_____ (填“平行”或“衍射”)图象,由此可判断出图A 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填“大于”或“小于”) 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3、什么是“泊松亮斑”?谁提出了“泊松亮斑”?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谁证实了“泊松亮斑” 的存在?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波动理论推算出:把一各不透光的小圆盘放在光束中,在小圆盘后方的光屏上,圆盘阴影中央出现一个亮斑。后人称此亮斑为泊松亮斑。泊松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

是“我”听不明白的语言?为什么我不明白却运用那么恰当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窃窃私语”是“我”听不明白的语言。 预设:有些词语可能了解得不是那么清清楚楚,那是,根据语境,或者生活经验,能基本了解这个词的大体意思,什么情况下能够使用,就可以了。 2.(课件出示3) “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清晨到来了,我们看见太阳从远远的天边升起,就像一个刚刚点燃的火球。” 后面的这句话是“我”仿写的句子。前后两个句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1)首先最明显的地方是都运用了比喻句。 (2)表示时间“黑夜降临了”和“清晨到来了”的词语用得也像。 (3)都用到“我们看见”这个词语。 小结:仿写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结构上、好的词语仿写。 (板书:仿写句子:可以仿写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好的词语)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根据开头,写一段话 (课件出示4) 1.找来《海底世界》相关片段读一读。 2.说一说,要求我们写这两组句子是什么结构?小组 讨论,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分析 交流正确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的问题,练习把语言写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学习围绕开头一句话,展开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写话能力。】

都是“你可知道……” 3.仿写句子。(课件出示5) 示例:你可知道,那座山上石头有多么奇妙吗?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如同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真让人难以相信。有的像宠物狗,睁着汪汪的大眼睛,吐着长长的舌头,好像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有的像青蛙,沉浸在清凉的出国留学网溪水中,享受着阳光浴;有的体形巨大,像一个娃娃;有些石头细如沙,而有些石头却大如山,一块块,一条条,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小结:仿写句子可以围绕开头一句话展开描写。(板书:围绕开头一句话展开描写) (二)学写《寻物启事》 (课件出示6) 1.读一读这则寻物启事。 2.看一看,寻物启事的格式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交流如下: (1)“寻物启事”是题目,居中写。 (2)右下角注明写启事的班级、姓名,下通知的日期另起一行也在右下角写。 (3)正文空两格,写清楚丢失的物品,丢失的时间,丢失的地方。 (板书:题目居中;右下角落款正文开头空两格) 3.选择按照格式,照样子写一则寻物启事。 寻物启事 今天上午,本人在学校食堂丢失黑色钱包一个,里面有现金300元、中国电信电话卡一张、贴有篮球明星易建【设计意图:了解 寻物启事的格式,了解寻物启事的内容,学习写寻物启事。掌握寻物启事这种文体。】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1、课题:春的消息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3、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4、教学难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5、课时安排:两课时 6、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7、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畅谈关于冬去春来的情况。 冬去春来,你眼中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 2、导入新课。

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金波,他发现了一些春天的足迹,并且写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⑴、边读边标出新词,多读几遍。 ⑵、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正音、齐读、开火车。 ⑶、“聆”“雏”“唤”“搔”等字要注意笔顺、笔画。 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 “漂白”、“牵引”、“爱怜”、“雀跃”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抽读,学生、师生互评;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相互交流,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8、课堂作业设计 (1)、读下面的词语,在文中找出它们的近义词。 希望——倾听——爱惜—— 欢喜——明亮——翠绿——

(2)、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3)、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一抄。 1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9、板书设计: 雏菊开放的声音, 叶出绿苞,溪水唱歌追寻春天 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面颊的足迹 10、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课题:春的消息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爱春天,找春天的情感。 3、教学重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4、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具准备:

第四节《光的折射》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6)

第四节《光的折射》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咨询题,培养 提出咨询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看、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 究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 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会折射现象的精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靠近 的感受 教学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 究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讲明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教法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透镜式教学法、三位一体的讨论式教 学 教具和媒体 玻璃砖、激光手电筒、水槽、白纸、碗、筷子、三种颜色的导 线、铅笔、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运算机等。 教学流程图

设计理念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因此不管从观看力依旧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纳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讲出来。鼓舞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舞、夸奖、确信、少批判的做法,营造师 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 二、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为目的,以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青 岛市的透镜式教学法为授课模式。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不管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看和摸索能力的培养上。因此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摸索、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摸索。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刻,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慧才智把握知识也 是这堂课的动身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节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4.4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二、难点和重点: (1)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难点: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三、教具: 激光笔,玻璃砖,杯子适量的水铅笔,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提问: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当光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会发生什么现象?(光的反射) ㈡新课引入: 问: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怎样呢? 演示: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弯折 问:当光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也弯折吗? 介绍仪器,出示板图,让学生合作,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学生回答:弯折 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定义 ㈢新课教学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同时在黑板示范作图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物理规律 复习光反射时规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提出问题:光的折射有无规律? 提出问题1: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是否在同一平面?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结合图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提出问题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也这样吗? 利用课件演示:光路可逆 同时引导此时:折射角,入射角, 发现:①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提出问题3: 若光线垂直射水中呢?

【最新】高中物理 53 光的衍射和偏振教案 教科版选修3 4

5.3 光的衍射和偏振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衍射现象,使学生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及衍射图样与波长、缝宽的定性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泊松亮斑”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实验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众多的光的衍射实验事实和衍射图片来认识光的波动性;光的衍射现象与干涉现象根本上讲都是光波的相干叠加。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实践 1、常见的衍射现象有那些? 小孔衍射、小屏衍射、单缝衍射、边缘衍射。 例1: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中,通过紧靠眼睛的卡尺测脚形成的狭缝,观看远处的日光灯管或线状白炽灯丝(灯管或灯丝都要平行于狭缝),可以看到 ( ) A.黑白相间的直条纹 B.黑白相间的弧形条纹 C.彩色的直条纹 D.彩色的弧形条纹 例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 ) 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 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干涉条纹依然存在 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无任何光亮 2、为什么平时很难见到光的衍射现象? (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因为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为:逢、孔、障碍物的尺度与波长接近时。由于光的波长很短,所以生活中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 例1:如图4-2所示,A、B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入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案.其中图A是光的_____(填“平行”或“衍射”)图象,由此可判断出图A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填“大于”或“小于”)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3、什么是“泊松亮斑”? 谁提出了“泊松亮斑”?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谁证实了“泊松亮斑”的存在?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波动理论推算出:把一各不透光的小圆盘放在光束中,在小圆盘后方的光屏上,圆盘阴影中央出现一个亮斑。后人称此亮斑为泊松亮斑。泊松指望这 用心爱心专心- 1 -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 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光的衍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光的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从而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常学习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规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和对单缝衍射装置的观察,理解衍射条件的设计思想. 2.在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外自己动手观察衍射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泊松亮斑”等科学小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品德. ●教学重点 单缝衍射实验和圆孔衍射实验的观察以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 衍射条纹成因的初步说明. ●教学方法 1.通过机械波衍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光的衍射实验观察设想.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3.通过对比认识衍射条纹的特点及变化,加深对衍射图象的了解. ●教学用具 JGQ型氦氖激光器25台,衍射单缝(可调缝宽度),光屏、光栅衍射小圆孔板,两支铅笔(学生自备),日光灯(教室内一般都有),直径5 mm的自行车轴承用小钢珠,被磁化的钢针(吸小钢珠用),投影仪(本节课在光学实验室进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水波的衍射 [投影水波衍射图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14图10—26,10—27)] [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回忆一下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是波的衍射? 2.图10—27中哪一幅衍射现象最明显?说明原因. [生1](议论后,一人发言)波能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图10—27中丙图衍射最明显,因为这里的孔宽度最小. [师]前一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还有其他看法? [生2]我认为丙图中孔的尺寸虽然是最小,但不一定就是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我们应该用它跟波长比.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说说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生总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二、新课引入 (一)光的衍射实验

(完整版)部编三下语文教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感受多彩春天”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三篇精读课文及《昆虫备忘录》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有名家散文,有科学小品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事物向学生展示了多彩的春天。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古诗三首》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像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春天。郑振铎的《燕子》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飞扬、燕子飞来的情境,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和尺寸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叶圣陶的《荷花》描写了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选取了三种昆虫进行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春天里昆虫界的生动画面。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种事物写具体是本单元的另外一个教学重点。在《燕子》及《荷花》中,注意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的特点,能将一种事物具体描写出来。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 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 波的衍射和干涉

课时12.4波的衍射和干涉 1.通过观察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知道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波的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知道波发生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 重点难点:波的衍射的定义及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的条件及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后面学习光的衍射的基础。对于波的衍射,教学的关键仍在于实验的演示、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为了有助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观察真实现象的同时,利用课件进行模拟,以便于使学生对衍射留下更加清晰的印象。在波的干涉学习中,从波叠加的一般原理到满足相干条件下的干涉现象,学生对“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的理解得到加深,其中波的相干条件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新课: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这个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像头上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1.波的衍射 (1)定义:波可以①绕过障碍物而继续传播的现象叫作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②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③更小时,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3)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故一切波均可发生衍射现象。“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④声波的衍射。 2.波的叠加 大量的事实和实验表明,几列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⑤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几列波单独传播时⑥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3.波的干涉 (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⑦振幅增大,某些区域的⑧振幅减小,这种现象叫作波的干涉。 (2)产生干涉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两列波的⑨频率必须相同;二是两个波源的⑩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 (3)干涉图样的特点:在加强区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加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在减弱区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减弱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4)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声波、电磁波等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 1.教材波的衍射的演示中图1 2.4-1中甲、乙哪个图象衍射现象更明显? 解答:乙图象衍射现象更明显。 2.医院中探测仪器“B超”为什么用超声波而不用普通声波? 解答:超声波的波长短,不易发生衍射,故波能反射回来并被接收。 3.波的干涉的示意图中振动加强的区域就是波峰或波谷吗? 解答:振动加强的部分有波峰、波谷、平衡位置等,只是它们的振幅最大。 主题1:波的衍射

光的折射教案(公开课)

4.3 光的折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光的折射》第三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三、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五、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