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北宋]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预热】

(参见《优化探究》第37页“双基集萃”。)

辨别字形,辨识词义,分析掌握词中特殊句式,积累名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诵读赏析、探究

1、放录音。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③“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

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可。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

..

的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②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5)小结上阕。

3、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确】请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形象。若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更好,可结合小说与词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充实,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战争场面的描绘,力求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

【明确】“遥想”二字为领起词,故应稍缓、延宕,有追忆之感;“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以比较平直、舒缓的叙述性语调语气朗读;“雄姿英发”语调上扬,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满仰慕歌颂之情;稍事停顿之后,“羽扇纶巾”渐入平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语调渐升,充满豪情与歌颂。

4、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其实更是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3)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语速放慢,语调稍低沉,充满感慨、缺憾、喟叹之情,但不可太过低沉悲伤。

5、五读“评词作,知手法”

(1)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

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

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②苏辛,词中之狂。

③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④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以上②③④则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

【明确】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词。)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仔细品味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

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词作中描绘赤壁景物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或者将刻画周瑜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人的记叙类短文。字数200以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交流、检查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

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六、延伸阅读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注:①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ling)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是诗人以孙权自比。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郡太守,匈奴不敢进犯。后因报功状上多报了六颗首级,被削职判刑。冯唐指出文帝赏罚不当,文帝采纳了冯唐的意见,派遣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魏尚为云中守。节,使者所持的用竹做成的符信。云中,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诗人以魏尚自比,是说,什么时候派人赦免我的过错,使我得到重用呢?③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此词是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作。苏轼的原配妻子王弗,性情温顺,善事翁姑,敏静而颇知诗书,对苏轼察言、知人都有很大帮助,婚后伉俪之情甚笃。不幸的是,她十六岁与苏轼结婚,27岁便于都城汴京溘然长逝。第二年六月,葬于眉州(今四川省眉山)。此后,诗人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北轩徙,居无定所,无法静下心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这首

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所做,此时王弗已故去整整十年,诗人于正月二十日夜,与王弗梦中相逢,写下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词作。

1、这两首词的词牌是,题目分别是、。

2、第一首词的上阕通过、两种表达方式,描绘出;下阕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塑造了一个

形象,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整首词着一字贯穿全文,意境壮伟,笔力雄豪,撼人心魄,大有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从词的风格上来讲,属。

3、第二首词从风格上讲当属。上片叙写现实,表达。下片记述梦境,“小轩窗,正梳妆”是通过来刻画妻子的形象,描绘出一帧窗前梳妆的日常生活图景,以此表达自己,“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表达了的深挚情感。最后三句,是诗人梦醒后的感慨,“明月夜,短松冈”,采用了,描绘出千里之外王弗葬地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的意境,蕴涵着夫妻之间无尽的哀伤和思念。

4、根据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自选角度,比较赏析这两首词,可简答,也可写成评论短文。

【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下阕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

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5)小结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二、创作背景介绍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

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四、赏析探究

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1、上阕

(1)前四句:怀孙权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怀刘裕

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3)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4)小结

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

2、下阕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

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4)小结

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

【课内练习】

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1~4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又指。“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3、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

1、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时间之漫长久远词人思绪之无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参考: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同时回顾学过的《破阵子》,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风格。

2、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16: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6.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或录音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

《苏轼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完美版

◆14苏轼词二首 责任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男孩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微感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集》 赏读: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己,用俭约来培植德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新书》 赏读: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利。拥有博爱之心,是为人之道。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赏读:用善行来洁身自好,就可以比拟尧舜。可见人们加强自我修养是多么重要啊。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赏读:《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变通一词,启示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一、作者视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到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 “快哉亭”,并作此词。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定风波》:作于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偶遇风雨这件小事,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骤然遇雨镇定自若,竹杖芒鞋而自得其乐。表达了他旷达超脱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偓佺..( ) (2)欹.枕( ) (3)杳. 杳( ) (4)天籁.( ) (5)料峭. ( ) (6)没????? 没.孤鸿( )没.有( ) (7)卷????? 绣帘卷.( )试卷.( ) 答案 (1)wò quán (2)qī (3)yǎo (4)lài (5)qiào (6)mò méi (7)juǎn juàn 2.词语释义 (1)欹枕.. 江南烟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杳杳.. 没孤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得.. 醉翁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刚道.. 有雌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点浩然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妨吟啸.. 且徐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竹杖芒鞋.. 轻胜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料峭.. 春风吹酒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2)遥远迷蒙的样子 (3)体会到 (4)偏说,硬说 (5)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6)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7)草鞋 (8)形容微寒 3.名句背诵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育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 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新课: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为豪放派代表。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课文所选的这两首词都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他游赤壁的感慨,同时的作品还有前后《赤壁赋》。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显得旷达洒脱。 《定风波》是诗人前往沙湖,欲“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词描写大雨之中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建议采用如下方法: 1.抓特征。《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喻今,借周喻的功业辉煌反衬自己功名无望,抒写“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托物寄志,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则写政治上的风雨,言在此而意在彼。把握上述特征,体会诗词内旨。

2.抓词眼。“多情”(梦)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也有人认为是发思古之幽情),提挈全词;“风雨”(或“烟雨”)是《定风波》中的词眼,诗人抒发如何对待政治中的风雨。 3.抓名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都是名句,细加分析,深入词中境界。 课文解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②淘:冲洗。③千古:遥远的古代。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故垒①西边,人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②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二十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一:认真阅读注释,完成以下填空。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一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即、、。 苏轼(1037—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苏轼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明白畅达,为“”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合称“”,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并称“宋四家”。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2.《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被贬黄州。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是一首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 ..()()一尊还酹.江月()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4.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 樯橹:一尊:酹:已而: 向来:芒鞋:吟啸:料峭:

优秀教案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5.定风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研读课文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

第5课苏轼词两首 苏轼的诗词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凭栏远眺滚滚东去的江水时,也许会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月夜里思乡怀远、黯然神伤时,可能会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漫步在西子湖畔,定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宽慰、需要排解内心的抑郁时,总会想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我们就怀着虔诚的心,通过对苏轼的词的赏析,仰视这位文化巨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等。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至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至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后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1.宋词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正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2.一尊还酹.江月 酹: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长江滚滚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了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古时候军队营垒遗迹的西边,有人说,那儿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 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诗意反差较大的一幅画。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8: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诵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三、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目标·重点 1.熟读成诵,体会词作的声律之美,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中壮阔的意境。 3.体会两首词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4.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获得人生启示,培养勇于面对困难的旷达乐观情怀。 1.读准字音 (1)纶.巾()(2)樯橹 ..() (3)酹.江月() (4)一蓑.烟雨() (5)料峭.() (6)吟啸.() (7)萧瑟.() 2.理解词义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垒 ..西边: ②雄姿英发 ....: ③樯橹 ..灰飞烟灭: ④早生华发 ..: ⑤一尊.还酹.江月: ⑥已而 ..遂晴:

⑦何妨吟啸.. 且徐行: ⑧竹杖芒鞋.. 轻胜马: ⑨料峭.. 春风吹酒醒: ⑩回首向来萧瑟.. 处: (2)一词多义 风流?????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倜傥: 风流..韵事: 风流.. 女人: (3)古今异义 ①同行皆狼狈.. 古义: 今义: ②回首向来.. 萧瑟处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 ①大江东. 去: ②樯橹灰.飞烟.灭: (5)语序倒置(古诗词中,常常因为音律的严格要求而使词序倒置) ①故国神游: ②多情应笑我: ③早生华发:

一、结构知全局 《念奴娇·赤壁怀古》从章法上说,词的上、下片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的?答: 二、细读析文本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被人们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 2.作者是如何描写赤壁之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3.连接上、下片的句子是哪一句?请赏析。答: 4.下片中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答: 5.词的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 (二)《定风波》 6.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 答:

苏轼诗词鉴赏教案7

课时教案 第章(单元)第课(节)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题:《浣溪沙》 学生分析:学生八年级才接触苏轼诗词鉴赏,小学曾背读过《浣溪沙》《题西林壁》《饮湖上初睛雨后》《荔枝叹》,从未对文学家苏轼有过了解 教材分析整体分析:教材摘选苏轼的诗词有八上:课前《记承天诗夜游》、课后《浣溪沙》,八下课前《水调歌头》。九年级课前《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后《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初中教材对苏轼的要求是能积累掌握其豪放诗歌风格特点,感悟苏轼在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浣溪沙》诗歌鉴赏,了解苏轼,初步建立“知人论世”的解读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以“诗”解“人”,以“人”品“诗”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用知人的方法解读一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诗人锐意进取、建功立业的豪迈、乐观、豁达之情。 课堂资源:苏轼生平介绍、课件主要方法:鉴赏法 板书设计知人:才华自信积极乐观不看重得失淡泊宁静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豪放派 坦然面对亲人分离 进取有为超然豁达 、

学习流程设计: 一、走近苏轼: 1、大家好,我姓吴,“口天吴,来自明德雨花实验中学”,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诗人, 以“诗”解“人”,以“人”品“诗”,这位诗人就是苏轼。 2、首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3、教师小结:的确,“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父 亲为其子取名“轼”“辙”,就是希望他的两个儿子成为朝廷重要的人。所谓的“轼”字,是古代车前用做扶手的横木,没有轼,车子的设备就不完善,也不能确保安全。苏轼也少年成名,才华横溢。今天我们由一首词来走近苏轼。 二、以“诗”解“人” 1、整体感知《浣溪沙》 (1)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及注解蕲qí浸jìn (2)老师范读(注意把握上下两阙语气、语调的不同:上阕清新明丽宁静优美的景色,下阕昂扬向 上的精神风貌,指引学生感悟诗歌情境、情感) (3)学生齐读 2、提问: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预设:自信、豪迈、积极向上、开朗、 点评:积极乐观,老当益壮:读书细心,习惯很好,从教材的提示引导语中能了解诗人的个性特点。 (1)提问:除了引导语外,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 预设:“谁道人生无再少?”这里表现出诗人不服老的一种自信,真所谓“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案 2009-04-11 22:04 苏轼词二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豪放词风格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二作者简介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 (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 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三:词的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本词雄浑壮阔的意境,了解苏词豪放的风格。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间如梦”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知识链接】 1、读词 ▲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仰慕。 ▲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迈。 2.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全能型的艺术大师: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有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3.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学习过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

苏轼词两首情景默写学案修改

苏轼词两首情景默写学案修改 《苏轼词两首》名句默写(24分) 姓名: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 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巨浪滔天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书 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明历史虽如大浪淘沙,但终将记住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风波》 1.《定风波》词中写词作者身心轻松,洒脱生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 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饱含人 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 4.《定风波》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 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班级:得分: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

第 【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 的有关知识。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3.反复诵 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 言美、韵律美。4.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 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5.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 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重点难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 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通过景物描写与人 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 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 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 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 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 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 “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 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 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 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方面, 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淘.()故垒.()公瑾.()纶.()巾樯.()橹.() 还酹.()同行.()吟啸.()一蓑.()烟雨 2.选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部分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的人物。故垒:古老的营堡。 B.雪:喻浪花。英发:勃发。 C.纶巾:黄色的毛巾。强虏:劲敌。 D.故国:故地。尊:通“樽”。 3.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阅读节奏和语气。 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 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 英雄的仰慕。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 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 迈。 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 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其实,苏轼所游 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 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 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品读·鉴赏·探究】 一、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 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 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二、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 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 语调去读?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 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 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 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 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 读? 三、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四、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 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 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 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 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3.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 五、五读——评词作,知手法 1.下列是关于苏轼词的诗论,同学们结合诗论深入地理解苏轼词 “豪放”的风格。探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 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 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 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②苏辛,词中之狂。 ③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 施之效捧心也。 ④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以上②③④则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本词最重要的艺术技巧有哪些? 高一语文必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