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王维和孟浩然的小故事

关于王维和孟浩然的小故事

关于王维和孟浩然的小故事
关于王维和孟浩然的小故事

关于王维和孟浩然的小故事 关于王维 和孟浩然 的小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 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 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 青年时讲节义, 隐居在鹿门山, 一心作诗, 当他 40 岁 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 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 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 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 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 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 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 悻悻然对王维说: “这人岂有 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 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 以想见的。 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 孟浩然平步青云 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 无缘了。 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 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1/5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 “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 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 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贫困中死去, 这时的王维忽然内疚起来, 替孟营造坟 墓,建孟亭、画遗像,好象是一位最知己的朋友似的。孟浩然九泉之下,定会感 到可笑。 不过,王维的人品的确不佳,他对孟浩然的态度说明他不够朋友。在安禄山 攻陷长安时,他曾投降,等到平定安史之乱,他又以金赎罪,说明他对国家与朝 廷也是不忠诚, 是没骨气的。 后来, 王维自知没趣, 才归隐田园, 建别墅于辋川, 常与裴迪等诗人同游其中,赋诗为乐,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余生。
2/5

3/5

4/5

5/5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而且,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进行很多铺垫。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大其词。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人由于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人们不崇信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的,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西方人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白我,崇尚冒险、刺激、新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过于张扬,为人肤浅。中国人由于注重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彼此之问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相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总之,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西方人在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问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少,中国文化正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西方人到中国来之后也能“入乡随俗”。

王维、孟浩然对比

王孟优劣之历代观点综述 摘要:历代王维、孟浩然二人一直并称,因为二人私交甚笃,且二人在山水田园诗上风格相近。但二人在创作、思想、才华以及诗风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历代对王孟优劣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王孟优劣之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王孟优劣 一、王孟的山水田园诗 盛唐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取得高度成就的作家,主要是孟浩然和王维两位大家。王孟并称已久,不仅因为二人私交甚笃,还有此二人留有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传世。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王维歌咏自然之诗,“既承晋宋之陶谢诗,复开唐田园山水诗之途径,独得神韵之佳趣,融释道之理于其中,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之风。”1王维是唐代诗坛的重镇,盛唐“三鼎足”之一,又是诗、画、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大师。王维的田园诗主要风格就是“冲淡”,所谓冲淡,就是冲和、淡泊。杨延芝释之为:“冲而弥和,淡而弥旨”(《诗品浅解》)杨振纲则曰:“冲,和也;淡,淡宕也。”(《诗品解》)有很多作品体现王维这一风格,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些诗不仅出现了闲、静、寂、无、空等冲淡的字眼,而且出现了冲淡的意境。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 然而,诗人难道真能百分之百地达到忘我、无我的境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诗人所希冀的只是忘掉官场的挫折、命运的坎坷、人世的烦恼,也就是将人生道路上所遭到的险恶风云忘得一干二净。此外,王维的冲淡并非幻灭、死寂,而是富有生机的,他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力转化为凝固的生命力的结果,活跃的生命力呈现出流动状态,凝固的生命力则呈现出静谧的状态。例如在《辛夷坞》里,尽管涧户寂无人,但由芙蓉花发红萼、且开落,就给寂寞的山涧增添了生气。 1《唐诗论考》柳晟俊著;中国文学出版社;第49页

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 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重的是生,而不是死。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

孟浩然李白

李白结识孟浩然的时间,当在开元十三年(725)。另据刘文刚《孟浩然年谱》,开元十四年三月,孟浩然出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在黄鹤楼作诗送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称孟浩然为“故人”,因此二人成交必在开元十四年三月之前。 李白没有诗涉及王维,而对孟浩然却极为仰慕。他在《赠孟浩然》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楫清芬。”诗人对孟浩然倾注了一腔真情,热烈地赞美了他的高洁品质。 李白是把孟浩然当作学习的榜样的,钦佩他甚至到了“高山安可仰”的程度。李白的为人和诗风,是明显受到过孟浩然的影响的,归结起来,可有五点。影响之一,表现在不依附权贵,依违取容的为人品格上。孟浩然憎恶权奸,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立于污朝,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品格,正与后来李白那种平交王候、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为是一脉相通的。影响之二,表现在任侠精神上。孟浩然《送朱大人秦》诗云:“游人武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千里一片心。”类似这些表现任侠精神的诗句,在李白诗中可以说俯拾即是。影响之三,表现在诗风上。孟浩然的诗,多写“有我之境”,遣词用语往往突出主位。“我”、“予”、“余”屡见不鲜。“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等等,不胜枚举。而李白的诗则更是如此,强烈的个性,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与孟浩然相比则有出兰之色。“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等等,处处有我。不像王维,惯写无我之境。影响之四,上安旗先生写过一本《李白传》,其中有一段描写李孟谈诗,是这样的:“李白又把新作《江夏行》拿给孟浩然看了,孟浩然说:‘看来,贤弟是长于乐府歌行。’李白说:‘我还说不上擅长,只不过这几年来听了些蜀籁、巴曲、楚歌、吴吟,为它们所感动,不知不觉便学起它们来。’接着,两人便就乐府歌行这种形式畅谈了一番。李白受孟浩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李白赠孟浩然的诗,除上引二首外,尚有《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三首。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该有多么深厚。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孟浩然与陶渊明比较

陶渊明和王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出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都有写田园农家的成分,但他们所表达的田园情结尽不相同。由于社会背境、人生际遇和性格修养的原因,在这个方面上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有相同之处,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现以与田园情怀相关的异同在陶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和王诗《渭川田家》中作一分析。两首诗的不同点 1.思想内容上的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战乱不断,政治上门阀制度森严,显赫的祖业轮到他时,家境已衰落。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辞官归隐后,返回田园躬耕。《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归园后恬淡的愉悦心情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全诗共二十句,前八句叙写了自己性格志向及误入尘网,最后远离官场,返回田园;接下来的八句,都是描写宁静的田园风光及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最后四句,写的是清静的生活乐趣和返朴自然的心情。诗人以简约的二十句诗,就描绘出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诗人归隐后喜悦之情。王维活动在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盛唐时期,过着一种亦仕亦隐的生活。《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山村景色和农家生活。这首诗写的是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写出恬静自然的田家晚归的情境。读毕《渭》,全诗的重心自然而然就落在一个“归”字。在诗人笔下,夕阳西下、牛羊归来、老人候人、牧童归来、麦田鸡鸣等这些农家平常随处可见的景色,显得诗情画意盎然,简直就是妙笔生花,别具一番牧歌情调。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与诗人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之下,农夫显得更加安然、更加自由,故闲逸之情溢于诗中。诗中前大半部分都是写那么多“归”,实际写的就是人人有得归,反衬出诗人自己无随归;人人归得亲切、安然,反衬出诗人自己归隐得太迟以及自己官场上的孤单苦闷。诗的最后一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即点出全诗的灵魂所在。由此可以得出,时代境遇和人生经历的不同造就了陶王两位诗人分别在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 2.归隐方式的不同,情感亦就不同。陶渊明挂冠归隐,往往无法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是穷隐,得与乡民同生活共劳作,其诗出于直接体验,生活与诗,诗与生活,无不给人一种纯朴而水乳交融的亲切感。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仅透露出一点点信息,其组诗接下来的就能深透出这方面的体验。王维把当官的俸禄作为隐士生活的经济支柱,是富隐,在乡间别墅诗酒书画,闲情逸致,故其山水诗精致闲雅,疏淡亲禅,而田园诗则分明是一种局外的、旁观的、缺少陶诗那种亲切感的闲适清淡。《渭》的“即此”一句,就显现出这一点。王维以下千余年,山水田园诗车载斗量,如摩诘者大可指数,而如渊明者则无一人,究其原因,与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鄙视劳作,远离实践有很大的关系,亦是两人写田园山水诗情怀不同的因素之一。3.艺术特点上的不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诗风因其创新和发展,明显又别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1).景与人的关系。《归园田居》只描写景物而没有涉及到人物,从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到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诗中虽没有人物的痕迹,但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渭川田家》则是两者兼而有之,从夕阳、牛羊、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说课讲解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 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中国的第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不遗余力地否定语言的终极表达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甚至否定语言是知识的来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后用反诘的形式做出判断:“名与身孰亲?”答案当然是“身” (受指)高于“名” (能指)。“名实之辨”更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它的思维立足点是“实” (受指),用“循名以责实”的方法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儒家否定语言的客观真理性,要看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即“道德”高于“文章”。尽量用超分析性、超逻辑演绎性的思维方式,很少论证和说明,文字向内凝缩,意义朝外涨溢,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超越语言符号的限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和怀疑,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内省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人治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寓言(传授技术后就把语言忘掉)。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 “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 作简要分析。(6 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 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 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 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 慕之情(1 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 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 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 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 “安可仰”之叹, 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 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 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 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 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 分)。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 阅读答案 及赏析 ]相关文章:


王维孟浩然之比较

王维与孟浩然之比较 作者:指导老师: 摘要: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人物,他们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并称于世。他们都以山水田园风物为主要创作对象,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二者的个性差异,仍然显示出较多的不同。就思想来说,王维虽表面上亦官亦隐,但实质上“身心相离”。实现了由儒到佛的根本性转变,而孟浩然却始终生活在儒和道的矛盾中。就诗歌的意境说,二者都创造出“静”,但一个是佛教的“空灵”,而另一个却是道家的“清幽”。就艺术表现看,王、孟诗都表现出画的效果,但王诗是山水画、,而孟诗是风景画、风俗画。就创作技巧看,王诗常用纯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而孟诗却不仅善用动词,而且多用连词和助词。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王、孟诗歌的“异同”。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思想;意境;艺术表现;创作技巧;比较 目录:一、思想方面 二、意境方面 三、表现手法 四、创作技巧 序言: 山水田园诗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陶渊明和谢灵运。利用诗歌这个文学形式,前者抒写了大量田园生活情趣,后者歌咏大量的山水风光。他们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思想的活跃,许多学子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山胜水。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兴盛起来,或抒发壮志豪情,或表达隐逸趣尚,这样,一个新的诗派——山水田园诗

派便逐渐形成了。王维、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两位并称的杰出代表。王、孟并称首先是因为他们交情笃厚,志趣契合。其次是政治思想一致,他们都曾是张九龄开明政治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并先后受到张九龄的引荐。然而,王孟并称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成就。虽然王维早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歌,但王维主要还是以描写自然景物著称于世,而孟浩然则是地地道道的山水田园诗人。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他们都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赢得了世人的赞誉。然而,“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为了使我们对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相似的表层上,而能够潜入反映个性特点的深层中,“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本文即试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王、孟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一、思想方面 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主导。文学作品的特点之所以呈现出形态各异,主要就是作者思想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分析王、孟诗歌的异同还是应该首先从他们的思想入手。 我们对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分析应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居辋川别业前,属于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作品。就王维整体创作来看,这一时期其作品主流是奇劲雄浑的边塞诗,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情调。他所要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维二十一岁时所作《燕支行》一诗中充满着追求边功的慷慨豪情,描绘出壮伟激烈的战争场景。这显然是其内在襟怀意气的迸发。又如《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

有关天台山的经典传说故事

有关天台山的经典传说故事 天台山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以山峰分水为界,南属湖北红安,此山险峻雄伟,风光旖旎,史称“淮南第一峰”。下面是整理的有关天台山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很久以前,有几个孩子在这山下放牛。牛儿吃着青草,孩子们在一旁玩耍,这时,不知从哪里来了几个人,他们的样子有点怪怪的,有的人是光光的头顶,有的是跛子,有的人倒奇毛驴,还有的人边走边唱“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有的人手上拿着一根笛子,几个人来到他们跟前问:牧童,你们知道哪座山是天台山吗?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摇头说不知道,他们又问:这里哪座山最高呢?孩子们说我们头顶上这座山最高。说罢那几个人有的像风转鹅毛一样向山上飘去,有的似飞似奔,那个倒骑毛驴的人荡荡悠悠的也和他们一起上了山。 他们未到山顶之前,上面无云无雾可是他们一到山顶,山顶上立即云雾缥缈雾连着云,云连着雾,一会儿雾成一团,一会又变成一块块的锦缎,像仙景般的迷人,转眼之间他们各驾着一朵彩云向天上飞去,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觉得这事好生奇怪,回去后把他们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的讲给大人们听,老人们根据孩子们讲的样子猜测莫非是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他们几位神仙从这里上天吧!这山也许是神仙们通往天门的一个台阶,所以把

这座山叫做天台山。 有几个老人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们讲到这山上的一个故事,他们的爷爷说:曾经有几个樵夫在对面山上一边打柴,一边拉起了家常,有的人说,变个人多不容易,一年到头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忙碌,从来没有一个清闲的日子,有的人说,要是在天上当个神仙多好,不吃不喝,啥也不干,真是清闲自在,这话好像被谁听到似的,隐隐约约从那山上传来优美古老的琴声。再仔细一听,还有几个女子伴着琴声轻吟婉转地唱道: 天上没有地下好,人间男女婚嫁早 玉皇想娶我为妾,王母娘娘不轻饶。 姐妹下凡天台山,人间何处无芳草 哥啊!哥啊!哥,多多逍遥少烦恼。 几个樵夫听得入了迷,这是哪些女子,仿佛是冲着我们唱的。她们怎么知道天上人间的事呢?他们抬头张望,好像一些仙女在那里轻歌曼舞。好奇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们想悄悄地溜到那山上去看个究竞,可是还不等他们走近,那山上立即云缠雾绕,紧接着那云雾又变成了一只只仙鹤,仙女们乘着仙鹤向天空飞翔。 不知又过去了多少年,天台山上发生了一件更加奇怪的事情。山下有一位村姑,家里贫寒,穿着也非常俭朴,但是人长得十分水灵身材窈窕,杏眼柳眉,脸蛋清秀俏丽,像一朵娇艳的桃花,简直就和天仙一模一样。一天她和村里的几位姑娘上山打猪菜(猪吃的青稞),打着,打着,不知不觉的与伙伴们走散了,迷迷糊糊的来到天台山上,待她

论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区别

论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区别 盛唐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全面发展的一个时期,不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对外交流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局面,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是雄伟奔放、波澜壮阔的。在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且天赋极高的诗人。诗歌体裁丰富多样,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山水田园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盛唐山水田园诗是六朝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和发展,既注重对山水形象作精工的描绘,也注重陶渊明那样通过山水田园表现主体的品格与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次发展。而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则是被后人称之为“王孟”的王维与孟浩然则代表了这个时期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相同之处是他们诗风都较为清淡,描写祖国的大好山川、农家生活的部分较多,且语言朴素,不求辞藻华丽。那么,二者的山水田园诗到底有何区别,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二者的区别。 一、题材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顷大力写山水田园诗的一位诗人。由于他禀性孤高狷洁,虽有蛮强的抱负,但他不愿折腰曲从。当他求仕无门,科举落地后就放弃从官而走向山水。故他的诗比较单纯,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对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对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从此可以看出他的诗取材范围非常广泛。 而反观王维的是,虽然没有孟浩然对生活的反映有限,但是却比王维的诗略胜一筹。王诗的题材既有山水田园之作,又有抒发理想抱负之作,也有讴歌边塞将士之作,揭露社会现实之作,宣传佛家教义之怍以及倾诉妇女怨情之作。王维则是昌盛时期的杰出代表,代表了中国山水诗的最高水平。就其艺术创作性而言,远远超越了前人,并对后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语言 孟浩然诗的语言特点是平淡朴素,平实。例如他的《过故人庄》:“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通过最平淡的语言描写出了田家耕种生活的景象,但这些平淡的语言中又蕴藏了真实的情感,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底。 王维诗的语言特点是讲求画意、绝冠五言。由于王维精通音律,又擅长绘画,在他的诗中常常把属于绘画的表现手法融汇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为读者创造出生动逼真的画面,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象,例如《终南山》。 三、写作手法 王维与孟浩然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共同特点是都用种叙述的笔调来写诗,很少穷形极相的描写,这是构成他们“清淡诗风的重要因索。两人相比较,王维的诗描写性要强些,更注重把写诗与作画联系起来,在构成诗的画面的时候,注意诗的景物、人物、事物的关系,

【课外阅读】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 (2)

【课外阅读】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然后从艺术特点看: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山居秋暝》是自如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诗是从高远处入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所描述的境界是宏阔,气势是壮大。《春晓》的笔调似有惜春之情,却无迹可寻,语言自然纯净内秀。《宿建德江》所写的是客愁,其语句平淡,诗味却很醇厚。 其次从诗风格看: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都不追求词藻的华美,而是力求极自然地表现山水本身的美。同时他们也都在山水诗中尽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写中融入游子飘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有时诗人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而写进诗里。孟诗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风格是恬淡孤情。王维的山水诗则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诗人努力去追求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故许多山水诗中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最后从诗的内容看:王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比孟诗略胜一筹。就山水诗而言,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处处可见受绘画影响的痕迹,这些在孟诗中都很难找到;就田园诗而言,王维善于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是幽静;而孟诗中的静往往是"寂静",是直写其静;王诗中的景色是一幅幅静美的田园画,孟诗则如一个个蒙太奇镜头;王诗"物我一体",是"无我之境",孟诗往往有诗人活动的影子,是"有我之境",孟诗喜直接抒情、议论,王诗多以景见情,情景交融。二人各有成就,不宜轩轾。"如果说孟浩然是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一书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以雄浑壮丽与清新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 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思维方式的差异,也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中国的第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不遗余力地否定语言的终极表达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甚至否定语言是知识的来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后用反诘的形式做出判断:“名与身孰亲?”答案当然是“身”(受指)高于“名”(能指)。“名实之辨”更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它的思维立足点是“实”(受指),用“循名以责实”的方法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儒家否定语言的客观真理性,要看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即“道德”高于“文章”。尽量用超分析性、超逻辑演绎性的思维方式,很少论证和说明,文字向内凝缩,意义朝外涨溢,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超越语言符号的限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和怀疑,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内省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人治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寓言(传授技术后就把语言忘掉)。 而与之相对的传统西方哲学的根本立足点是“能指”主义,对语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

《孟浩然》同步练习 一、填空 1、孟浩然是一位代诗人,名浩,字。襄阳人,人称孟襄阳。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在太学赋诗,举座嗟而佩服。曾游览东南各地,与齐名,人称“王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有交往。李杜都有诗赞颂他。他的诗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是盛唐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我们曾学习过他的诗,现在还能默写:《》: 。还读过他的《》。 2、本文作者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战士。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在澳门回归期间又一次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昆明“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作了惊心动魄的《》,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初读课文,要注意字词的形、音、义,请做好下列事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最好再写一遍。 张洎()轴尘缣()古颀()而长,峭()而瘦提书笈()负琴而从张祜()襄阳美会稽()酩酊()大醉皋陶()魏阙()舟楫()红颜弃轩冕()徒此挹()清芬到家日已曛()糟粕()沿月棹()歌还 2、根据课文,填写出下列句子空出的词语、句子。 A、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的吗? B、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总之,,,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C、岩扉松径长寂寥, D、坐观垂钓者, E、气蒸云梦泽, F、,疏雨滴梧桐。 3、请背诵孟浩然的“出谷未停午”和“垂钓坐盘石”。请认真体会“淡到看不见诗了”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请再读课文,考虑如下问题: 1、作者在开头写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和张洎的题识,这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方面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重谈其人,后半部分重说其诗。请分别说说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诗有何特点? 四、细部揣摩——请仔细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那画像就是孟浩然的,那依据是什么? 2、“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学四年级语文李白《赠孟浩然》赏析

李白《赠孟浩然》赏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一、【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xuān miǎn: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二、阅读下面李白的《赠孟浩然》,然后回答问题。

⑴、这是一首向朋友表示崇敬之情的诗,全诗的抒情主线贯穿着一个__字。(2分) ⑵、诗人笔下的孟浩然具有什么特点?(4分)______ ⑶、本诗中的“风流”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高山安可仰”让我们联想到哪个成语?(6分) 参考答案:、⑴、爱⑵、文采出众、蔑视功名、超然隐逸、高风亮节。 ⑶、“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礼节;高山仰止 ●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tì tǎnɡ闻名天下。 青春年少鄙弃功名不慕官冕高车, 白头浩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星夜明月之下常常饮酒醉得非凡儒雅, 迷恋繁花绿草他不事君王胸怀那么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啊,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那清澈芬芳的道德光华! ●四、【评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

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 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景仰。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从此诗可看出,李白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李诗纬》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

论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论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摘要: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并称为“王孟”。王、孟二人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在学习借鉴中熔铸创新,把山水和田园、写景与抒情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许多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语言精炼优美、风格和情调丰富多彩的诗歌。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气质性格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不同的。对二者的探讨,对于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盛唐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顶点,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是雄伟奔放、波澜壮阔的,反映在诗歌上,更是诗人辈出、百花争艳,有的高深古朴,有的雄浑飘逸,有的凄婉悲壮。体裁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而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王维与孟浩然则代表了这个时期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的山水诗,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诗经》和《楚辞》。如果说孟浩然是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一书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以雄浑壮丽和清新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相交融的艺术理想。他们把山水和田园、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许多形象鲜明、意境高远、格调和情调丰富多彩的诗歌,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一、不同意境的山水田园诗 (一)孟浩然:单纯明净、冲和闲逸 孟浩然写景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追求一种单纯明净、浑然一体的意境。如《万山潭作》,此诗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冲和闲淡、闲适安逸、潇洒从容的意境。(二)王维:含蓄空灵、富有禅趣 被人称为“诗佛”的王维,偏向于清、幽、空、寂的审美趣味,他的诗歌常常使用宁静、枯寂的物象,以及由淡泊之情和枯寂之景结合而成的一种空寂的诗歌意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禅趣”。如《终南别业》,全诗抒写自己恬然自得的乐趣,不有意去寻找山水美景的刺激,一切全凭自己的兴之所至,自自然然,在专注于云起的一瞬间感到万物已成一体,这种宗教体验,便是诗人诗中所表现的“禅趣”,《渔阳诗话》也称他“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二、不同语言的山水田园诗 (一)孟浩然:平淡朴素、多用“兴寄” 孟浩然的诗平淡朴素、不饰铅华,沈德潜说他:“语淡而味终不薄”。如《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绘画出青山绿水中淳真朴素的田园生活场景,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重“兴寄”是孟浩然诗的普遍特点。“兴寄”即比兴寄托,是中国诗歌的古老传统。如《早寒江上有怀》在“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的景色描写中,寄托着仕途五路的失意之感。葛晓音说:“孟浩然在近体诗中的

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故事

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故事 孟浩然 也是唐朝的大诗人,虽然名气不及李白 ,但是个李白的关系非常的好。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可谓亦 师亦友。他们之间互相帮助、感情深厚,从李白的诗句 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李白与黄鹤楼有不少故事 。 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时候, 面对美景, 自然是诗情大发。 正想提笔赋诗, 却见壁上已有诗作,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 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 头。 ”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 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 胸中块垒, 难以展抒。 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 崔颢一较高低, 其诗为: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 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 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 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李白和孟浩然,是相当要好的朋友 据说,当时,李白是看了孟浩然的《春晓》,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妙,而后二 人成了朋友。 后来,一次,李白游黄鹤楼。诗情大发,正想提诗,却见崔颢的诗已然在墙 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看这诗,写得如此之妙,顿时间觉得自己刚才想好的那首诗,不如见

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异同

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异同 摘要:王维、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诗与画结合的范例,都具有闲适、恬淡、宁静的风格,都是以禅入诗。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孟浩然的诗以描写南方山水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王维的诗以描写北方田园生活为主。王维的诗比较偏重于对客观描绘,孟浩然的诗则偏重于对主观抒情。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相同;不同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诗人,是幸运的。大唐盛世的文化氛围富有浪漫气质。成为山水诗滥觞的沃土。大唐盛世时期是开明开放的,这是一个游山玩水的时代,人们释放激情,追求生命的质量,热爱生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兼容并包。诗人们在自由自在的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山川给予他们作诗的灵感,大自然带给他们无限的遐想。此时的王维与孟浩然又恰恰都是吮吸盛唐山水养分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中都有遨游天下,耽情山水的经历。襄阳境内本就多名山胜水,孟浩然又是襄州襄阳人氏,并隐居于此。孟浩然在四十岁时仍未中进士,怀着满腔的失意与落寞漫游吴越,时间长达三年之久。期间游历了几江东、江浙、湘桂、巴蜀等地。把愁怀之情寄托于游山玩水之上。而王维的三水之路不曾停止,先后在终南、辋川隐居过,而且由于受到仕途的影响,不得不在两京之间来回,趁此机会又先后游历了中原、汉水一带。 一、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相同之处 (一)王维、孟浩然山水诗都是诗与画结合的范例 王维孟浩然的诗讲求山与水的结合,因而其山水诗堪称诗与画相结合的典范。王维常以画家的思想和眼光观察大自然,又用画家的笔法把大自然描绘得很形象,他的每一首诗都像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对于笔下所描绘的事物善于运用运用一些技巧,如:色彩的生成、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变化等,而且对于事物敷彩着色很是到位。以此来唤起人们的直观印象,尤其是诗中对于自然景观的刻画,唤起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他们二人的诗比较善于写形,在写形的同时注重写意,形意结合,传达出诗的意韵来。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日落昏暗,湖江愈显其白,潮来铺天,天地仿佛弥漫着潮水的苍青,日暮时江天空茫在色彩的相衬相生中展示的活灵活现。“泉声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