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中医(3500)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大纲

2017年中医(3500)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大纲

2017年中医(3500)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大纲
2017年中医(3500)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大纲

功推拿三大学术流派以及经典著作,近、现代著名医家的学术观点及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导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诊治的纲领;《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症、证的概念(懂得区分)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适应环境与抗病、康复能力。可分:阳气、阴气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可分为阳邪、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胜(盛)——指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①阳偏胜(阳盛):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 阳胜则阴病——兼津伤:咽干口渴,尿少便结 ②阴偏胜(阴盛):阴胜则寒——实寒证:恶寒肢冷,舌淡脉紧 阴盛则阳病——兼阳虚:神疲踡卧,尿清便溏 (2)阴阳偏衰(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虚者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2.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要点:

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重点-风湿免疫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冲刺2017”医师资格考试 一、【核心考点串讲】3+1 3个疾病——SLE/RA/AS 1个总论 二、【冲刺强化练习】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核心考点1——诊断 1.颊部红斑——两颧部位的固定红斑。 2.盘状红斑——片状,可有脱屑、色素脱失和萎缩。 3.光过敏——日光照射后出现皮疹,或原有皮疹加重。 4.口腔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溃疡,无痛性。 5.关节炎——关节疼痛或伴肿胀,但极少出现骨质破坏。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脏病变——尿蛋白(+++)或大于0.5g/24h,或出现管型尿。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病样表现。 9.血液学疾病——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10.免疫学异常——抗Sm抗体,或抗dsDNA抗体,或抗磷脂抗体阳性(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中一项阳性)。 11.抗核抗体阳性。 【口诀速记】SLE诊断标准——8+3【TANG】 8个症状:

脸上长斑口腔烂, 浆膜关节发了炎; 对光过敏得癫痫, 最严重是肾病变。 3组检查: ①血液系统(减少) ②抗核抗体 ③抗磷脂/Sm/dsDNA 核心考点2——免疫学检查 A.抗双链DNA抗体——狼疮肾炎; B.抗血小板抗体、抗红细胞抗体——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 C.抗SSA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心脏——新生儿心脏传导阻滞; D.抗心磷脂抗体——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习惯性流产。 核心考点3——治疗 (1)糖皮质激素:主要药物。 (2)免疫抑制剂 1)环磷酰胺;2)吗替麦考酚酯:狼疮肾炎维持治疗阶段的首选!3)硫唑嘌呤:中等度严重病例或维持治疗;4)环孢素;5)抗疟药:基础用药!硫酸羟氯喹。对皮疹、关节痛等轻型患者有效。 (3)生物制剂:新型药物。美罗华——抗CD20单克隆抗体。 二、类风湿关节炎(RA)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

中医住院医师规化培训 基地工作指南(试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组织管理........................................................................... 一、住培领导小组 ....................................................................... 二、住培职能管理部门 ................................................................... 三、轮转科室管理团队 ................................................................... 四、专家指导委员会 ..................................................................... 五、协同单位与基层培养基地管理.......................................................... 第二章过程管理........................................................................... 一、培训招收 ........................................................................... 二、入院教育 ........................................................................... 三、跟师学习 ........................................................................... 四、轮转计划 ........................................................................... 五、入科教育 ........................................................................... 六、日常培训 ........................................................................... 七、教学活动 ........................................................................... 八、培训考核 ........................................................................... 第三章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遴选 .......................................................................... 二、师资培训 ........................................................................... 三、师资评价与考核 ..................................................................... 四、师资激励与约束 ..................................................................... 第四章质量控制.......................................................................... 一、院级督导 ........................................................................... 二、科室自查 ........................................................................... 三、第三方评估 ......................................................................... 四、培训对象评价监测 ................................................................... 第五章支撑保障.......................................................................... 一、党(团)组织建设 ................................................................... 二、人事保障 ........................................................................... 三、培训对象待遇保障 ................................................................... 四、后勤保障 ........................................................................... 五、财务保障 ........................................................................... 六、医疗活动保障 ....................................................................... 七、信息服务保障 ....................................................................... 八、技能训练保障 ....................................................................... 第六章培训对象管理 ....................................................................... 一、日常管理 ........................................................................... 二、医疗活动管理 ....................................................................... 三、请销假管理 ......................................................................... 四、奖惩管理 ...........................................................................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 品课程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差不多知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把握阴阳五行学说,把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要紧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进展 2、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要紧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2、中医药的起源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4、中医学的差不多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把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差不多概念和其差不多内容。 2、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哲学精与气的差不多概念、精气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 2、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把握藏象的差不多概念。 2、把握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3、把握五脏的要紧生理功能。 4、了解五脏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把握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6、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藏象学说概论。 2、心的要紧生理功能及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3、肺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4、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肝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6、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7、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8、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 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把握气、血、津、液差不多概念及了解五者联系 2、把握气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及其分类。 3、把握血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把握津液的差不多概念、代谢和功能。

2017年最新执业医师注册、变更注册申请表

医师执业、变更执业、多机构备案 申请审核表 医师姓名: 医师资格证书编码: 医师执业证书编码: 填表时间:年月日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制

填表说明 1.本表供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后申请医师执业注册、变更执业、多机构备案事项时使用。 2.一律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内容要具体、真实,字迹要端正清楚。 3.表内的年月日时间,一律用公历阿拉伯数字填写。 4.申请执业级别请选填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 5.申请执业类别请选填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口腔或者公共卫生。 6.学历应填写与申请类别相应的最高学历。 7.“相片”一律用近期小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 8.申请医师执业注册应填写表2、申请变更、多机构备案应填写表3. 9.填写栏目内聘用科目时,申请临床、口腔类别的按《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一级科目填写;申请中医科目类别的,按《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二级科目填写;申请中医类别的,参照公共卫生职业分类填写。 10.取得执业助理后,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资格证书编码只填写执业医师证书编码。 11.业务水平考核机构或组织的名称、考核培训时间及结果栏目由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两年后申请首次注册者、或者是申请变更执业范围的医师、或者是申请重新注册的医师填写;考核或培训机构的证明另纸附上。 12.“执业范围”内容填写要求: (1)医师申请执业注册,本人对执业范围的要求可在表中由申请人填写的“其他要说明的问题”栏填写。执业机构、执业机构所属注册主管部门在审批核准时,应将核准的执业范围填写在“拟聘用的科目”和“聘用的科目”栏内。 (2)因医师执业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限制或需特别限制医师执业范围的,注册机关应当在医师执业证书“备注”栏目说明。 13.申请变更执业类别的,须将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师资格证书及复印件附上,并将原类别的医师执业证书交回原注册主管部门方可另行注册。 14.如填写内容较多,可另加附页。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

省中医住院医师规化培训 大纲 (试行) 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 二○一二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5) 一、培训目标、原则和对象 (5) 二、培训方式 (5) (一) 理论学习 (5) (二) 临床轮训 (6) (三) 跟师学习 (7) (四) 其他 (7) 第二章第一阶段培训 (9) 一、中医科 (9) (一) 培训目标 (9) (二) 培训方法 (9) (三) 培训容和要求 (9) (四) 中医科各专科培训容和要求 (11) 1. 呼吸科 (11) 2. 心血管科 (13) 3. 消化科 (15) 4. 科急诊 (17) 5. 分泌科 (20) 6. 肿瘤科 (22) 7. 血液科 (24) 8. 肾病科 (26) 9. 神经科 (28) 10. 风湿科 (30) 二、中医外科 (32) (一) 培训目标 (32) (二) 培训方法 (32) (三) 容和要求 (32) (四) 中医外科各专科培训容和要求 (33) 1. 中医外科(疮疡、乳腺或其他专病专科) (33) 2. 中医皮肤科 (35) 3. 中医肛肠科 (36) 三、中医妇科 (38) 四、中医儿科 (41) 五、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 (43) (一) 培训目标 (43) (二) 培训方法 (43) (三) 容和要求 (44) 1. 针灸科 (44) 2. 推拿科 (47) 3. 中医康复科 (50) 六、中医骨伤科 (52)

七、中医五官科(含中医眼科) (54) (一) 培训目标 (54) (二) 培训方法 (54) (三) 培训容与要求 (55) 1. 中医耳鼻咽喉科 (55) 2. 中医眼科 (57) 八、跟师学习 (59) 九、辅助科室 (61) (一) 培训目标 (61) (二) 培训方法 (61) (三) 培训容和要求 (61) 1. 心电图室 (61) 2. 放射科 (62) 3. 中药房 (63) 第三章第二阶段培训 (64) 一、中医科 (64) (一)培训目标 (64) (二)培训方法 (64) (三)学习容 (65) 1. 科急诊 (65) 2. 心血管科 (70) 3. 呼吸科 (72) 4. 消化科 (74) 5. 分泌科 (76) 6. 肿瘤科 (78) 7. 血液科 (80) 8. 肾病科 (82) 附:血液透析室 (84) 9. 神经科 (85) 10. 风湿科 (87) 二、中医外科 (89) (一) 培训目标 (89) (二) 培训方法 (89) (三) 培训容和要求 (90) 1. 中医外科(疮疡、乳腺或其他专病专科) (90) 2. 中医皮肤科 (92) 3. 中医肛肠科 (94) 4. 普通外科 (96) 三、中医妇科 (97) 四、中医儿科 (100) 五、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 (103) (一) 针灸科 (103) 附:推拿科轮训 (106) 附:中医康复科轮训 (108)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017执业医师定期考核5套题库整理及答案简易程序doc

1.实施脑死亡的动机和直接目的是(E ) E.维护脑死亡者的尊严和更科学的确定死亡 2.下列哪句话最适合共同参与型关系中的病人(D ) D.医患处于平等地位 3.有权对拒绝隔离治疗的霍乱病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机构是(C ) C.公安机关 4.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名言的是我国(B ) B.晋代杨泉 5.关于心理护理的概念叙述不正确的是( D) D.心理护理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去完成 6.心理治疗关系的建立原则包括( A) A.单向性、系统性、时限性 7.医务人员“有作为”的实施安乐死,称为(B ) B.主动安乐死 8.下列关于我国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一些内容中,不应包括( D) D.受试者有哪些隐私的审查 9.《执业医师法》规定了若干不予注册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的条件,下列几项中哪一项是法中没有规定的(A ) A.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0岁的 10.《传染病防治法》中没有规定其法律责任的部门或机构是( C) C.社会劳动保障部门 11.《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执业规则,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在该《条例》中没有规定,但在《执业医师法》执业规则中有规定( C) C.必须承担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12.《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有关信息应当予以保密的范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规定是(D ) D.姓名、住址、肖像、病史资料 13.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是(D ) D.效度受信度的制约

B.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16.下列各项中,精子库的医务人员不应该(E ) E.让供精者查阅受者及其后代的一切身份信息资料 17.医疗机构对发现的甲类传染病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提法是( D) D.隔离期未满、不想继续隔离治疗的,应尊重个人意见,写一保证书后可出院 18.下列各项中,属于医学道德基本原则的是(B ) B.有益原则 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E) E.心理发展 20.在心理治疗中尊重病人的隐私,不得泄露病人的病情和病历资料属于(B ) B.保密原则 21.大脑两侧半球的关系是( C) C.协同的关系 22.下列关于医师考试与注册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D) D.医师资格统一考试办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23.以下关于动机,叙述错误的是(D ) D.动机是一种先天遗传,稳定不易变化的心理特征 24.心理咨询最突出的问题是(A ) A.情绪问题 25.一位未婚女病人做宫外孕手术住院,患者的医生,被患者单位同事询问该病人的病情,医生拒绝回答,是为了保护病人的哪项权利(B) B.隐私权 26.与认知疗法相对应的是(A ) A.寻找来访者对发生事件的信念和态度 27.对病人造成的下列伤害中,与医务人员主观意志有关的是(C ) C.可控伤害 29.不属于用问卷法进行测验的为(B ) B.主题统觉测验 30.在控制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研究方法是(D )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根据国家中医药学理局《中医药继续教暂行规定》和《中医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本计划。 一.培训对象 1.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者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2. 从事中医住院医师往届本科毕业生。 3. 具有中医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的中医住院医师。 二.培训目标 经过规范化培训,是培训对象达到中医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条件所规定的中医主治医师水平。 三.培训条项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培训三年,往届本科毕业生按其毕业年份及临床工作实际水平参加相应年度的培训,非本科毕业的中医住院医师,按其取得中医是专业技术职务的年份及现有知识和能力,比照相应各届本科毕业生的要求确定年限一般为三年。 四.培训内容和方法 1.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医院学科进行培训,我院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骨伤科、康复科、中医肛肠科等。 2.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注重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

知识的补缺培训,同时重视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临床实践专业理论以及计算机应用等。 3.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在岗实践训练,主要在科室负责人和上级医师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进行。整个培训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科基础培训,时间为一年,培训对象参加本学科及相关科室的医疗工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训练,学习和掌握学科基本诊断,治疗技术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巩固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成为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住院医师。 第二阶段为定向专业培训,时间为二年,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临床工作的各种技能,继续学习有关专业理论,是培训对象全面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工作的能力,能担负住院总医师工作。 五.项目和方法 1.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项目为;政治思想和职业的道德。临床实践专业技能。医学理论等。 2.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类型; (1).轮转考核。中医住院医师没轮转一个科室,又该科室主任对其在本科室轮转期间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在培训考核手册上记录。 (2).阶段考核。中医住院医师完成第一阶段培训后由医院负责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2017-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笔试综合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7-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笔试综合真题及答案完整版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第一单元真题及答案 A1 型选择题(1-42 题) 答题说明:每一道题下面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最有助于诊断里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是 A.T 波和主波方向相反 B.心室夺获 C.QRS 波群宽大畸形 D.QRS 波群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E.PR 间期延长 【答案】B 新阳光整理第一版。 2.属于支气管扩张手术治疗禁忌症的是 A.双下肺均存在局限性支气管扩张病变 B.合并反复感染 C.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实验(+) D.合并大咯血 E.合并肺心病 【答案】E。支气管扩张手术禁忌:(1)病人一般情况差,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2)双侧广泛性支气管扩张,心

肺功能明显损害者。(3)合并肺气肿,哮喘或有肺心病的老年人。(4)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感染医。 3.提高人群肺癌筛査检出率的首选方法是 A.痰细胞学检查 B.PET-CT C.低剂量CT D.高分辨CT E.血清肿瘤标志物 【答案】C新阳光整理第一版。筛查用低剂量。 4.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I 型最常见的检测异常是 A.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 B.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 C.血清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 D.血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 E.血冷球蛋白阳性 【答案】A 新阳光整理第一版。 5.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不宜超过 A.177 u mol/L B.88 U mol/L C.133 u mol/L D.221 u mol/L E.265 U mol/L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题

2011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题 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 (每题2分) 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 A. 曲针 B. 小针刀 C. 铍针 D. 砭镰 E. 刀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 A.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D.《吕氏春秋》 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 A. 神农 B.黄帝 C.伏羲 D.扁鹊 E.俞跗 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 ) A.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C. 宋慈《洗冤集录》 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E.王肯堂《证治准绳》 5.鳞屑在急性病后见之多为() A.余热未清 B.血热 C.湿热 D.火毒 E.营血亏损 6.皮损表现为丘疹时外用剂型最好选用() A.洗剂 B.粉剂 C.软膏 D.油剂 E.酊剂

6.蛇串疮西医发病的病原微生物为() A.水痘病毒 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 D.人类乳头瘤病毒 E.麻疹病毒 8.治疗头大蒂小的疣常用方法为() A.鸦胆子散敷贴法 B.推疣法 C.菱蒂磨擦法 D.荸荠磨擦法 E.洗涤法 9、直肠上、下静脉丛的划分是以什么为界线() A.肛直线 B.肛门白线 C.齿线 D.肛管直肠环 10、在正常情况下,粪便主要储存于() A.直肠内 B.结肠内 C.乙状结肠内 D.直乙交界处 11、齿线以上直肠粘膜对痛感迟钝的原因是由于() A.交感神经支配 B.副交感神经支配 C.体神经支配 D. 植物神经支配 12、肛门的神经支配是() A.阴部内神经的分支 B.交感神经的分支 C.副交感神经的分支 D.以上都不是 13.早期的按摩疗法仅用于少数疾病的治疗,手法种类也较长,其中常用的两种手法是() A.按搓 B.按压 C.按饶 D.按摩 E.推拿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