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黄河文化公园图文

河南黄河文化公园图文

河南黄河文化公园图文

河南黄河游览区

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黄河之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大禹山、炎黄二帝、星海湖等五大景区,分布着“炎黄二帝巨塑”、“大禹”、黄河碑林、万里黄河第一桥、毛主席视察黄河处、浮天阁、极目阁、孔雀园等四十余处景点。景区每年接待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黄河专题试题解析

黄河专题试题解析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A是____平原,B是____________平原。 2.黄河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简述下游含沙量大且易沉积的原因。 【答案】 1.宁夏河套 2.水量大峡谷广布,落差大 3.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含沙量大。流经平原地区,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易沉积。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1.A、B为黄河沿岸的两地灌溉农业区;结合位置判断为A表示宁夏平原;B表示河套平原。 2.水能资源主要从河流流量和河流落差两方面分析。 3.黄河下游的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的泥沙淤积主要从流速减慢(地势平坦)则泥沙淤积。 4.案例探究:黄河流域的开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7月3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调整为1500立方米每秒,这标志着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式结束。 材料二新华网西宁2008年10月9日电“十一五”期间国家及青海省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首台机组将于明年上半年并网发电。 材料三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3一20 1.在黄河的源头地区,不存在的环境问题为 A.长时间断流B.草场退化、沙化严重C.众多的湖泊萎缩D.水土流失十分严重2.在图中标出黄河调水调沙关键工程一一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位置。 3.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上游水利枢纽很多,试分析黄河上游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对下游的有利影响。

4.此次调水调沙首次实施了生态调度,试分析黄河调水调沙对人海口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D 2.图略(注意与三门峡的区分) 3.有利条件: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影响:减轻了旱涝灾害威胁;增加了枯水期的水量,改善了枯水期的水质。 4.(l)增加了入海口地区地下水的补给量,提高了地下水位;(2)向河口三角洲湿地补水,湿地水面面积增加;(3)有利于入海口地区鱼类的洄游和产卵;(4)带来了大量泥沙,加快了三角洲造陆过程。(答对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以黄河流域为背景,综合考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区域生态环境以及治理保护措施。第l题,黄河源头地区由于气候变暖、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湖泊、冰川姜缩,河流断流,土地严重退化。第2题水利枢纽大的落差,小浪底水利枢纽为图中黄河干流最下游的第3题,水能的开发需要有丰富的水量和较,水利枢纽能够调节河流的径流量。第4题,黄河调水调沙为入海口地区带来了淡水和泥沙,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5.读“黄河水系简图”,回答:(18 (1) 邻海:⑨_________ 支流名称:11_________ 12_________; (2) 黄河入海水量的70%以上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两个灌溉农业区要预防的主要土壤生态问题是_______, (3) 黄河下游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 黄河中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 , 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黄河上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_,黄河中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黄河下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 【答案】 (1)渤海渭河汾河 (2)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同时沿途农业大量灌溉用水导致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 (3)地上河;含沙量大在下游聚集使河床抬高,从而形成地上河。 (4)水土流失;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暴雨使地表冲刷严重。 (5)水能;煤炭;石油。 【解析】略 6.材料一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材料二黄河入海口海岸变迁示意图

黄河谷地

黄河谷地滋养着各民族优秀儿女,形成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黄河沿岸8 个县的少数民族群众世居于此,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缔造了许多特色优质农产品。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正在崛起,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龙头。 但是把它作为黄河上游综合开发的一方风水宝地,我们却需要重新审视它的价值和意义。黄河造就了这里的奇山秀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青藏高原的崛起和黄河水流的切割,还赋予这里丰富的水电资源。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水电富矿带,被国家列为水电重点开发区。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基地的重要部分。 黄河谷地是我省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地。这里是黄土高原伸向青藏高原的最北段,是两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湟水流域。 经过审时度势,省国土资源厅的决策者们开始倾力描绘黄河谷地再造百万亩良田的宏伟蓝图…… 在龙羊峡以下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寺沟峡口之间,黄河谷地100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前奏曲,将在这里开始。现在,尽管我们还不能看到壮观的场面,但我们期盼着这雄宏的主旋律及土地开发整理大戏高潮的早日到来。 因此,黄河谷地早开发、早利用、早得益的呼声日渐高涨。 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以下至民和县寺沟峡口之间的320公里的黄河沿岸地区,是青海省农业区光、水、热、土等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主要的耕地集中区和农产品产地。 但在这美好的前景面前,人们还是保持了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虽然,黄河谷地是全省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但是这里多年的地理环境变化和经济活动也是当地发展的制约因素。黄河造就的深山大谷导致这里长期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开发滞后、封闭落后,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湟水河流域。它所冲刷过的土地,因切割较深,多为山旱地,承载能力低;只有少部分能灌溉,人口大多积聚在这些地区。由于土地负荷大,造成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区域内237万亩耕地,灌溉面积只有76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32%。现有灌溉设施建设因水平低、规模小、分散、老化、提灌站多、成本高等原因,其中实灌面积只有38.24万亩。 由于一直投入不足,没有建成配套的干渠工程,这里成为土地整理开发的最大制约。本可以开发为良田或林草地的大片平坦的荒滩地,因缺水不能灌溉。 我们在扳着指头算土地资源账时,看到我省中东部地区耕作条件好的土地后备资源近2 00万亩,大部分分布在黄河谷地。但这一区域却成为全省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域,沿黄8个县中5个县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28.0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3%,占当地农牧民总数的31.5%。受耕地等基本生产条件的制约,虽经多年扶贫,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除了上述众多的缘由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随着征(占)地数量逐年增加,失地农民安置和他们的长远生计一直困扰着水电资源开发建设。有关部门在规划中发现的一个很直观的前景是,通过黄河谷地开发整理新增的耕地,可容纳近15万失地农民和扶贫移民的安置问题。为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开辟一方赖以生存的新良田和家园。 近年,我省在全面进行规划深入开展调研时,沿黄贵德、尖扎等地区的农户对改变现实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的意愿强烈。好多贫困户和异地安置的水库区移民说,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就盼望着黄河谷地开发、整理的这一天了!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的吾土斯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发后曾惠及9个社,449户村民。眼下因水土流失,生态退化,遇上大旱年,土地只能撂荒。果合拉村因缺水而撂荒的

黄河沿岸风成沙入黄沙量估算

黄河沿岸风成沙入黄沙量估算* 杨根生刘阳宣史培军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黄河携带的泥沙造成危害的部分主要是粗沙[1] ??oó??°?oó?ú??·?3éé3è??? ?T?¨oó?ê?|′¨·?é3ê?è??ù±?á÷?? °á??è??? í? 1 黄河河曲段 黄河风沙段沿岸自然环境特点 黄河流出沙坡头再折东向南

行长达1201黄河流经的这一段正处在我国北方中温带半湿润向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 见图1这一段自然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降水少且变率大52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变率达26%???ù6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7 9三个月内 2.风力大且沙暴频繁35天7m 年平均大风日数138天统计标准差为9é3±?è?êy?a105天 3·?μ??2ààDí?à?ù??oó·?é3????°? ·¢óyá?μ?Díμ?3?ot?y???- D?3é?à?t???-oóì×???-oío?°ü???- ?ü?aé??2μ?·?3éé3?eμ??2ìá1?á????êì??t ??????±?óê??á÷?ì3éμ?±í3??¢?éá÷?àé3?ó′óá?μ?±íμ???ê′?a????·???á??à?ú?3??3ì?èé??÷2?ò?·?á|??ê′?a?÷μ?μ???òò??μ?ò????-?°???-é?·¢óyμ?·?é3μ??2×??a1?·oD?3é·??úD§ó| ′?íaíáèà·¢óy2?é??a??′ùê1??°?·?é3μ?ê?è? ?t ?aá?1à??·?3éé3è???μ?é3á?10万比例尺风成沙入黄的沙地类型图分类型量算出沿岸风成沙入黄的长度风成沙入黄主要表现为风沙流其中沙丘前移亦是风沙流作用的结果[2]·?3éé3è???1é2¢?a·?é3á÷oí°?±?ì??úá???D?ê? 以风沙流形式入黄风成沙量的估算大量野外和室内观测表明即 q= a 3 [2] V为实际风速V t和a值均与不同地区近地表影响风沙流强度的各种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往往根据野外实测值确定 表1中V t值为气象站观测高度1min的平均风速V 10?-ò°ía2a?¨μ??-?é ê??a V10 = 17V1 ?üê??ù?Y??oó·?é3????°?·?3?·???í??ú??′ú±íì?à???oíí??ú??óéóú·?é3á÷μ?·??òó???oó·?é3 ???óéìμ?·??òóD2?í????èμ???????·?????óDoü′ó1??μêμ?ê?? ??ê±q i以q i值与各计算代表站各 这样令q j代表某一种沙 级起沙风速持续时数d 表1 黄河风沙段沿岸风沙流 T/a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 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校友基金会倡议书范文

校友基金会倡议书范文 尊敬的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广大企事业单位:巍巍泰山,树翰林之风;滚滚黄河,育交院深情。19xx 年建校的xx交通学院,筚路蓝缕、历经沧桑,披荆斩棘、克难攻坚,为祖国交通事业培养了十余万栋梁之才。近年来,山东交通学院顺应国家交通事业发展大势,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山东省惟一一所以培养“路、海、空、轨”交通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20xx年学校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20xx年被列为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院校,并获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在不远的将来,建设山东交通大学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 在学校的成长和发展中,全国各地的广大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广大企事业单位一直与我们并肩前行,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学校的每一点进步都牵动着大家的心,学校的每一点成绩都寄托着大家的殷殷关切。在此,特向大家表示我们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20xx年xx交通学院将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为此,学校拟成立xx交通学院发展基金会,倡议所有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为学校奉献一份爱心,贡献一份力量。所有捐赠将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助教学科研、奖励优秀师生、扶助贫困学生。20xx年,学校建设校友文化广

场,个人捐资人民币1000元以上者,将在校友广场立石镌刻捐赠者姓名,以作永久性纪念。对大额捐建者,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命名校园办学设施或冠名校内建筑物;对资助捐建校内雕塑、树木、道路等有形物质者,可在合适位置挂牌。我们相信,未来交通学院校园里各种有形的建筑将因为有您的名字而增添更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众多寒门学子将因为您的善行而激发出更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期冀学校在您的支持下能够早日建设成为xx交通大学!真诚地向您致以深切的敬意和谢意,衷心祝愿各位校友、社会各界友好人士事业有成、身体健康! 咨询电话:xxx 联系人: 汇款账号:xxx 户名:xx交通学院 开户行:xxx银行济南长清支行 地址:xx交通学院校友办公室,邮编:2xxx 备注:为便于核对和记录您的善行,请汇款后务必将“汇款人+汇款金额+联系方式+款项说明”以短信的形式通知联系人 手机:xxx xx交通学院 20xx年4月 【校友基金会倡议书范文】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

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群科将变成黄河沿岸田园宜居型新城-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5月,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群科镇,田垄铺翠,黄河如镜,崖映丹霞,令人神清气爽。群科新区已立项上马。再过数年,一座集田园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宜居新城将会呈现在黄河岸边。地处黄河沿岸的化隆县抢抓省委省政府”四区两带一线”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小城镇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各项优惠政策,以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和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等系列大型项目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精心布局,集中力量建设处于“沿黄城镇经济带关键节点”的群科镇。目前,耗时两年、投资250万元的《化隆县城镇体系规划》通过省政府正式批准。群科新区建设蓄势待发。化隆县城驻地巴燕镇,由历史上的军事要塞发展而来,气候环境较为恶劣,水资源短缺,交通不便,发展空间小,无区位优势。而地处黄河谷地的

群科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群科,藏语意为黄河回旋的地方。群科镇位于化隆县境西南黄河北岸,四面环山,气候宜人,物产富庶,商贸兴旺,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是南通黄南、甘南藏区,西接西宁及东部农业区的咽喉要地。素有“化隆粮仓”和“瓜果之乡”美誉。化隆县在编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建设群科新区的发展思路。自2005年11月开始,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及省地有关部门反复考察论证,为城镇建设绘制了科学可行的蓝图。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手规划打造现代化新型城镇,这在省内县一级尚属首例。目前,新区项目储备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准备投资3585万元的新区府西路、滨河路项目及其他约投资5000余万元的项目正在紧张

有序的衔接之中;总投资近两亿的新区供水、排污、招商住宅小区和面积400亩的沿黄景观区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正在上报立项及编制中。第一批落户新区的6家单位安排已定。按照青海省最适宜人口居住的城镇建设目标,未来5-10年,群科新区必将成为黄河上游经济发展带上的一颗明珠,集特色地域文化和休闲品味于一体,展现生态型田园新城的独特魅力。 1 2

河南省水系概况图文版

河南境内的河流 (河南水系) 河南省地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积分别为万、万、万、万km2。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其中,河流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9条,为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条,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颍河、贾鲁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条;100~1000km2的433条。按流域范围划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黄河流域93条;淮河流域271条;海河流域54条,长江流域75条。因受地形影响,大部分河流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流经河南省的形式可分为4类:即穿越省境的过境河流;发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发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汇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内的境内河流。

??? 黄河流经三门峡 一、黄河流域河流 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个市中的24个县(市、区)。黄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狭谷,水流湍急,孟津以东进入平原,水流骤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两岸设堤,堤距5~20km,主流摆动不定,为游荡性河流。花园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悬河,涨洪时期,威胁着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防汛的心腹之患。干流流经兰考县三义寨后,转为东北行,基本上成为河南、山东的省界,至台前县张庄附近出省,横贯全省长达711km。黄河在省境内的主

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伊、洛、沁河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一)洛河水系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流经河南省的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于巩义市神北村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9056km2,省内河长366km。省内面积17400km2。主要支流伊河发源于栾川县熊耳山,流经嵩县、伊川、洛阳于偃师县杨村汇入洛河,河长268km,流域面积6120km2。伊、洛河夹河滩地低洼,易发洪涝灾害。 洛阳洛河 (二)沁河水系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由济源市辛庄乡火滩村进入河南省境,经沁阳、博爱、温县至武陟县方陵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3532km2,省内面积3023km2,省内河长135km。沁河在济源五龙口以下进入冲积平原,河床淤积,高出堤外地面2~4m,形成悬河。主要支流丹河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珠岭,流经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

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 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

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 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黄河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之黄河重点知识3

黄河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之黄河重点知识3 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整理了黄委事业单位公开招考黄河专业知识。 200、泥沙颗粒特征主要有重度、粒径、沉速和细粒泥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 201、径流按其形成及路径可分为三种,即地面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 202、测站控制分为断面控制和河槽控制两大类。 203、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建库后,水库下游的洪峰流量减少,枯季最小流量提高,库面蒸发量增加,库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将升高。这种效应是水库的水文效应。 204、现代气候条件下,在一年的某一时期,流域上一定历时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雨量称为可能最大暴雨。 205、下渗能力指在充分供水、一定土壤类型和一定土湿条件下的最大下渗率。 206、水文循环是地球上的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过程不断转化、迁移的现象。 207、降水量的观测时间以北京时为准,水文上每日降水以北京时8时为日分界。 208、根据断面悬沙分布情况而在一定位置取得的以反映断面悬沙平均情况或接近平均情况的特征含沙量是单沙。[断沙(断面平均含沙量)与单沙不同] 209、土壤中的水分按其水文特征可分为潜水、毛管水和悬着水三种。 210、我国大范围雨季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11、在黄河流域多数地区,水力侵蚀是流域产沙的主要形式。 212、《水文条例》规定,国家建立水文监测资料共享制度。 213、《水文条例》规定,除国家规定的单位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禁止向社会发布水文情报预报。 214、近年来,海河流域降雨偏少,天津市用水发生危机,从山东聊城位山闸引黄供水线路 1

2 不能满足需求。经国家防办协调各方,于2010年2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协商决定启用引黄济津潘庄线路。截至11月17日,2010年引黄济津渠首潘庄闸已累计引水2.19亿立方米,水质达到II 类水。引黄济津潘庄线路输水工程主要是利用现有工程,由山东省德州市境内的潘庄闸(渠首闸)引黄河水。 215、根据凌汛的形成发展状况,分为“流凌期”、“封冻期”、“开河期”。黄河内蒙古开河期的三个过程:未进入期、连续开河期、急变开河期。凌峰主要出现在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最大凌峰流量每年均出现在头道拐水文站,历史最大凌峰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 216、2007年2月,东营市提出了全力打造“黄河水城”的战略构想。 217、坚持高效生态的基本定位,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这是黄河三角洲最鲜明的特色,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其他城市最显著的区别。 218、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旱灾、洪水和水土流失。 219、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平均每年4亿吨淤积在河道中,使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 220、从公元602年至公元1938年,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和次数分别为543年、590次。 221、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黄河河源为玛曲。 222、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发现的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表明,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出现在180万年以前。 223、壶口瀑布是黄河上著名的景观。由于水流的强烈冲刷,瀑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一二百万年以来,壶口瀑布向上游移动了65公里。 224、汉哀帝初期,贾让应诏上书,提出了治河见解,成为保留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文献。 225、汉明帝执政以后,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决定修治黄河。王景主持这次规模较大的治水活动,历经一年的时间,使黄河和汴渠都得到了控制。 22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黄河命名的著作是贾耽的《吐蕃黄河录》。 227、明代后期的治河活动出现许多治河人物,并著书立说,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潘季驯的《两河经略》。(《河防一览》也是潘季驯所著)

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开发试点项目规划报告

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开发试点项目规划 报告 (2011-2015年) 延川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0年十二月

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开发试点项目规划报告 (2011-2015年) 一、基本情况 1、区域状况 (1)延川县辖8镇6乡,346个行政村705个自然村,总户数4.4万户,总人口1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总土地面积198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58076亩,其中基本农田187402亩,总劳动力71681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力59859人。 (2)延川县位于XX市东北部,黄河西岸,地处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2009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2.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4133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260元。延川县是革命老区县,曾率领红军几经延川,召开重要会议,扭转了陕北战局。延川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内贫困村集中连片,截至2009年底仍有3.8万低收入人口。延川县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红枣之乡”。天赐红枣富地,延川红枣久负盛名,清道光年间就有百里成林之说。 2、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1)目前已累计发展到38.7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8.5万亩,年产量达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1380

元。红枣产业覆盖贫困户9400户、贫困人口3.3万人,贫困户人均红枣收入达1100元。延川红枣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目前全县已有红枣品种50多个,分为鲜食、制干和兼用品种三大类,主要品种为狗头枣、条枣、大木枣、脆枣、团圆枣、梨枣、骏枣、赞皇大枣等10多个优良品种叫响国内外市场。 (2)为了提高红枣生产附加值,实行产业化推进,我县的锦春、资航、宏达、兴盛、延黄、巨金等6个红枣加工企业,通过扩规模、上设备、引技术、出精品,逐步发展壮大。现年红枣加工生产能力已达到1.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7多亿元,税利2900多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800个,吸纳贫困人口600个,使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500万元。 (3)在市场建设上,主要实行“农户﹢协会﹢公司”的销售模式。目前,已组建5个红枣专业合作社,开设6个省外销售窗口,建成3个红枣专业市场,培育红枣经纪人156人。延川仅靠红枣红枣专业合作社,年可销售1.5万吨,销售收入可达6000万元。 (4)当前,全县发展红枣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群众投入困难,县政府财力不足,企业资金运转困难,红枣科技应用水平较低,是制约红枣产业开发的“瓶颈”,严重困扰延川红枣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 (1)项目区自然条件是红枣的优生区。 延川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6℃,年日照

河南省大黄河之旅策划案

大黄河之旅 ——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策划方案 (征求意见稿) 2011年6月17日 第一章 基础分析 一、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概况 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横跨我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三大地形板块,经由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入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黄河河南段包括现行河道和明清黄河故道两部分。现行河道西起三门峡市所属灵宝市豫灵镇与陕西、山西交界处,东北到濮阳市所属台前县吴坝镇与山东交界处,全长711公里。明清黄河故道是指从开封市的兰考县到商丘市的虞城县,全长约150公里的历史河道。黄河河南段地形地貌丰富多彩,峡谷型、过渡型、悬河型、宽浅型等河道景观汇集于此,高山、峡谷、丘陵、平原、滩涂、湿地等自然奇观分布两岸。黄河河南段流域内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国家形态最早在此形成,文化观念最先在此发端,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是整个黄河流域的精华,也是大黄河之旅的黄金旅游带。 二、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开发条件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大黄河之旅是国家旅游局重点培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具有较强的品牌知名度。黄河黄金旅游带、长江旅游带和丝绸之路旅游带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出的三条品牌旅游线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自然与景观资源丰富多彩,历史与人文资源悠久厚重,是国家旅游业发展的代表性区域之一。近年来,大黄河之旅作为国家面向全世界重点培育和推广的精品旅游线路,正日益成为广大游客认知和了解中国的窗口,成为全国旅游的名片。 2、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是国家大黄河之旅的首要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的中下游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区域经济基础雄厚,是大黄河之旅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河南重点打造的沿黄“三点一线”(郑州、开封、洛阳)黄金旅游线路品牌已享有盛誉,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也已具备了较大的影响力。随着三门峡沿黄旅游带、黄河小浪底大坝旅游区、西霞院旅游景区、仰韶大峡谷旅游景区、黄河丹峡旅游景区、龙潭大峡谷旅游景区、黄河三峡旅游景区、商丘黄河故道旅游区等一批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必将形成一个旅游项目密集区域,成为带动大黄河之旅的龙头。 3、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的规划建设已经引起国家及地方的高度重视。黄河小浪底、郑州黄河游览区、龙潭大峡谷等一大批旅游景区的建设,三门峡黄河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品牌化,初步奠定了河南黄河旅游发展的基础;沿黄市(县)目前都在积极编制辖区内黄河旅游发展规划。郑州市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已经通过,三门峡沿黄旅游经济带规划、新乡市沿黄旅游带规划、开封黄河(悬河)生态休闲旅游区开发规划正在编制;今年3月7日在局省旅游会商会议上,邵琪伟局长更是明确指出,“河南要充分发挥黄河黄金旅游带重点与核心的优势,围绕黄河文化做文章、抓整合、出精品,通过黄河旅游品牌的带动,把河南旅游的影响力扩大到国际更大范围,国家旅游局可以帮助做好资源整合和规划编制”。 (二)劣势(weakness) 1、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亲近黄河的水上交通、近距离看游黄河的岸线交通和环游黄河的环线交通,以及随时随地可游黄河的网状交通,还远远未形成。除了3个水库区有码头和船舶以外,主河道两边很少有规范的旅游码头和游船。现有的码头和游船也基本上是发展规模小,从业人数少,科技含量低,经营效益差。 2、产业要素不齐全。由于旅游吸引物缺乏,特别是核心旅游物的缺失,人们游黄河缺看头、缺住头、缺吃头、缺玩头、缺拿头、缺乐

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

黄河流域的文明与文化对中华民族 的文化与文明的影响 一、黄河 黄河是大自然献给中华民族的厚礼,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流经五千多公里,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宽广美丽而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黄河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大约一万七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生存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勇敢顽强地劳动和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黄河流域文明 1、文明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员聚集、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上的,黄河文明也不例外。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前4000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从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岸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侯度猿人开始,到距今3700~2700年前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为止,中华民族的先人就一直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在吸纳各地区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黄河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一直绵延至今,这不仅与他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有关,还和它不断选择适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2、发展特点 ①黄河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文明中心。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黄河文明的中心不断转移。每一个文明中心的形成,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环境的变化是黄河文明中心不断转移的重要原因。 ②黄河文明中心是随着黄河转移的。当中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黄河文明就将中心转移到中下游,当中下游黄河泛滥频繁时,黄河文明中心转移到中游,如此多次反复。 ③气候的冷暖是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当气候寒冷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下游,当气温温暖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游。黄河文明中心转移与气候寒冷有着重要的联系。 三、黄河流域文化 1、文化 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产物。文化因人而生,任何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我们的先人从泱泱大河中获取智慧和灵感,演绎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体文化。 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从自然层面来说,它作为一条河,给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