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

过20年的艰辛努力,吉利集团终于脱颖而出,成长为寄托着民族汽车工业希望的新兴实体之一。

然而,与许多民营企业不同的是,吉利并不以取得的业绩和成就为满足,因为这与始终盘桓在创始人李书福心头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吉利的“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透过上述规划,你可以窥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目标是多么宏伟、多么令人振奋!

为了保证这一规划的顺利实现,从2004年起,吉利在国内外就开始了艰难的战略布局。其中包括与马来西亚、英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合作伙伴签订各种合作协议;在国内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合作建设组装工厂等等。截至目前,吉利已经形成了年产20万辆整车的产能。现在,以提高生产能力为标志的布局仍在紧张进行中。

以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为考量、立誓要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李书福,在最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用空前严峻的口吻指出:布局,这是吉利面临的最为紧迫、事关生存的事!

吉利的前身

1997年11月6日,在中国江南古镇路桥,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把“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的招牌挂上工厂的大门。那时,没有人会想到,若干年以后,一个代表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会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工厂中诞生。更没人会想到,从这家小工厂破壳而出的小汽车公司,在短短不到10年的

时间里,会奇迹般地发展起来,朝气蓬勃地走向浙江、走向中国,成为令全世界汽车界都为之震动的跨国企业集团!

20年的跋涉伴随着太多的艰辛,也伴随着无上的荣光。吉利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种种史诗般的实践,已经历史地镌刻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上。如今,当我们用更加自信的心情来检视往日的峥嵘时,一种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国人、无愧于民族的豪情,就会像春潮一样,涨满所有吉利人的心胸!

由于创始人的志存高远,吉利(https://www.doczj.com/doc/c714855016.html,)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开拓之路。

打开吉利的创业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冰箱行业,到装潢材料行业,从造摩托车,到造轿车,每一次的转产都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每一次的转产都带来一场脱胎换骨般的阵痛。

就是在这种“革命性”的一次一次转产中,吉利的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传奇般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充满艰辛的再创业,炼就了吉利“顽强拼搏、敢创一流”的企业性格。而正是这种企业性格,激励着吉利人,给每一次的转产,都戴上了值得夸耀的“第一”桂冠。

且让我们领略一下那仍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的一个个“第一”的风采吧!

首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

1986年起步创办“北极花冰箱厂”的李书福,带领一批刚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村青年和各地请来的技术人员,白手起家,历尽艰苦,终于把这家小工厂办成了年产值达4800万元的县龙头企业。

一战成功,自然让冰箱厂的员工们欣喜万分,但是,这在李书福的眼里并不算什么。1990年,李书福发现进口的装饰板十分畅销,而国内却没有厂家生产这种产品。于是他立即决定转产装潢材料行业,自行研发镁铝曲面装饰板。

这是早期吉利人的第一次“自主研发”。

然而,这项研发项目除了一个概念,既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也没有样本仿照,

全要研发人员来摸索。当时的一位研发成员回忆,那时人员不足、资金有限,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作条件。在整整一年零六个月的日子里,所有的研发人员既当技术员,又当操作工,每天都是一身的油污、一身的汗水。他说:“在那时,几个人坐在流水线上用沾满油污的手吃宵夜的场面司空见惯,人要是累得不行了,就蜷缩在某个角落睡一觉,也是常见的情景。”就这样,在经历一次次的试制失败,尝试千百回的从头再来后,1991年7月,中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终于研制成功。

这一项目的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给吉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92年,吉利装潢材料厂的年销售收入达到7000万元。1993年,销售收入更是突破了1.5亿元!

二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

如果说,镁铝曲面装饰板的成功研发是吉利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一次实质性尝试,那么,挺进摩托车产业就是吉利朝自主创新的纵深进行的另一次意义深刻的砥砺。

1994年,李书福在国外考察期间给家里打来一个电话,明确指示相关人员,尽快去工商局注册一家摩托车厂。他说,他把厂名都想好了,叫“华田”。

造装饰板与造摩托车,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很显然,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转产。

万事开头难。在摩托车制造的起始阶段,困难接踵而至,其中最紧要的是要找到对摩托车发动机制造特别懂行的技术人员,否则,制造摩托车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

李书福绞尽脑汁,八方觅将。他几乎将整个黄岩县与发动机有点沾边的企业翻了个遍,终于得知八一机械厂有一位年近50,从名牌学府出来,一直从事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的余挺。于是,李书福立即登门请将。

现任吉利华普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余挺回忆说:“董事长找我促膝谈心,邀请我加盟吉利,他提出的宏大愿景让我吃惊,真让我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

就这样,在余挺领衔下,吉利的摩托车之战很快拉开序幕。依然是夜以继日,夙兴晓旦,废寝忘食;依然是试制、失败,再试制……

1994年6月,中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终于在“华田摩托车总厂”诞生!这款摩托车一推出,立刻轰动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1996年,吉利摩托车的产销量突破了20万辆。

这是一匹生机勃勃的黑马,它的一跃而出,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垄断摩托车制造业的格局,引发了以后长达十数年的摩托车生产狂潮!

吉利的曲线造车之路

转产装饰业和摩托车业的巨大成功,使得吉利的企业资本迅猛增殖,为李书福最终转产汽车和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7年,李书福决定进入汽车产业!

那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那年的冬天,吉利在临海的第一家汽车生产基地开始破土动工。鉴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基地建设极为低调,大家都以为这里建的是吉利的摩托车厂,没有人知道,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中国第一个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即将拔地而起。

汽车试制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形下艰难地进行着。负责汽车试制的开发班底只有7个人,其中只有3个人在生产卡车的汽车厂呆过。李书福说,“如果说有第四个工程师,而且是总工的话,那就是我!”

就是在这技术力量几乎等于零的条件下,吉利的汽车产业开始上马。试制过程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去说它了,富有戏剧性的是,当汽车研制进行到最为关键的时候,人们发现吉利造的竟然是汽车,这让当地政府官员大为吃惊!

1998年8月8日,顶着没有准生证压力的吉利汽车在临海吉利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民营轿车制造企业终于呱畈坠地!

1997年,吉利出资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占70%股份。后来,李书福又买到了其他30%的股份,拿着四川吉利的“汽车生产目录”,立即在浙江临海建起了吉利第一个汽车生产厂。可是,四川吉利的生产目录并不是真正的轿车目录,而是6字头的客车生产目录。尽管这样,李书福

领着一帮人,还有几位大学汽车专业的教师,开始了造汽车的艰辛之路。

吉利集团虽然通过买壳的方式获得了汽车生产目录,但吉利汽车6字头车型的限制,使产品线无法进一步扩大,不能开发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三厢轿车。不能开发新车型,或者新的车型无法上目录,这是一个坎。吉利再次走上了买壳之路。2001年下半年,吉利与江南机器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准备生产公司新开发的车型。当年底,经贸委正式将吉利列入《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这意味着在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吉利汽车终于获得了“准生证”。吉利名正言顺地扛起了民族汽车工业大旗,走上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道路。吉利由此成为全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惟一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自1999年第一辆吉利轿车上市以来,吉利集团已经生产轿车超过26万辆,稳稳地占据了中国汽车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全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

1998年前后,李书福痛感技术人才难得、大专人员难留,决定自己动手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几乎与建设临海汽车基地同步,吉利在基地的附近划出一块土地,创办培养专业技工的“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和培养专业技师的“浙江吉利技师学院”。两校很快获得了成功。

紧接着,李书福开始着手创办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

2000年3月,位于北京昌平的北京吉利大学工程开始动工。6个月后,吉利大学如期开学,以崭新的校貌迎来了首批学子。

北京吉利大学的诞生,除了它奇迹般的建设速度,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后对现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这样评价:“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相信吉利大学一定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作出独特的贡献。”而传媒则惊呼,吉利大学的改革,将在中国教育界引发强烈的“地震”。

合理布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李书福告诫他的同僚:“从世界汽车的发展经验看,年销售200万辆是一个汽车公司的生存底线。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也不会例外。吉利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否则,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吉利高层作出这样一个战略决策:“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

跟随什么?超越什么?突破什么?李书福指出,根据吉利现有的实力和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我们只能、也必须跟随国际汽车的发展“路线图”,在发展中寻找战机,倚仗吉利独特的优势,进行战略上的超越和突破。

据此,吉利首先在经济型轿车领域进行突破和超越,并取得了成功。截至目前,吉利已经在国内轿车市场占据了5%的份额,其中自由舰成为年度单一品牌的销售冠军。同时,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在掌握轿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发动机、自动变速箱、ESP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或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在此基础上,为实现200万辆的产能,吉利参照国内外汽车公司成功布局的经验,不失时机地开始了扩张,用媒体的用语,叫做“剑指2015”。于是,通过对全国各地市场的调研,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新的总装基地项目逐渐浮上水面。

有媒体疑问:吉利为何要“四处点火”?有必要“全面开花”吗?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李书福对此回答:全国性布局,一小半是无奈之举,一多半是势在必行!

所谓“无奈之举”,是因为吉利从进入汽车领域第一天起,就很难获得较大的场地。吉利省内现有三大基地,多是从别人手中高价转让来的土地。在宁波基地,由于场地狭小,产能稍稍扩大,厂区的道路就都成了停车场。在临海,现有

厂区已使用殆尽,无法再建新的生产线。汽车工业是“脚踏实地”的产业,没法向空中或地下发展,因此,吉利要扩张,必须另觅新地。

所谓“势在必行”,是因为吉利的竞争力就在于完全的自主研发和别人很难克隆的低成本。选择在全国东西南北设立新基地,主要理由有三:其一,可以带动当地汽车产业,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其二,也可以减轻国家交通道路的压力;其三,最重要的考量,是保持了吉利汽车的低成本优势,因为就近组装汽车,仅大幅下降的物流成本,就可以有效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对吉利来说,时至今日,要么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思进取,结果必将在残酷的竞争面前窒息而死。要么突破发展的桎梏,做强企业,化蛹成蝶,最终成为跻身世界跨国公司之列的中国民族汽车代表者。

可见,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是吉利这样的民族企业必走的发展之路。

退缩不是吉利的性格

按照吉利的“十一五”规划,短短10年,产能要从20万辆跃升到200万辆,巨大的提升量确实令许多人感到不可能,至少是不可思议。然而,当年又有谁能预料,对汽车几乎一窍不通的吉利,能够成为当今中国自主造车的一支主力军呢?!

所以,对“习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吉利人来说,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没有把握,关键在于敢不敢接受这个挑战。

李书福在吉利20周年司庆时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时期。只要我们把握好方向,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大胆前进,我们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挑战是什么?无非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管理的竞争和企业文化的竞争。经过20年的实践,吉利已经在人才的聚集和培育、先进技术的掌握、管理的现代化、企业文化的锤炼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充沛的储备。这些经验和储备,使得吉利人面临挑战毫无惧色,保证了新的总装基地一旦成型,

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这从新兴总装基地湘潭吉利公司的运作就可以看出端倪。

被湖南省誉为“湘潭速度”的湘潭基地,今年1月开始征地,5月破土动工,不到半年时间已基本建成,确保12月26日产品能够正式下线。不仅如此,湘潭基地的零部件配套厂家本土化也占了相当比例,并且吸引了香港、台湾众多厂商投资。

短短几个月时间,人员、设备、技术、管理全部到位,一座年产10万辆的现代化汽车总装厂拔地而起,诀窍何在?答案很简单:就像细胞分裂一样,从老基地挑选最优秀的人员,带着吉利最优秀的基因,接受最新的挑战。

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十年,把产能提升到200万辆不是不可能的!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吉利全国布局的成功实施。

有人曾为吉利担心:民营企业并非财大气粗,你这样四面撒钱亏了怎么办?

吉利高层指出,正是因为吉利是民营企业,决定了它的每一分投资都经过精打细算,没有充分的胜算,吉利是绝对不会盲目烧钱的。

有人表示不解:为什么非要“大干快上”,从容一些不更好吗?

吉利高层认为,事实上外国汽车企业已经在中国完成了生产布局,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留下的空间已经不多,如果我们不采取更快的速度,就很难赶上世界同行,而这将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长期边缘化!

在最近举行的“方劼与汽车工业座谈会”上,李书福坦言:“作为汽车工业来讲,对我们国家,对我们民族,对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起到的关联实在是太大了。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地奋斗下去,一定要做成一点事。”

这个事,就是将吉利快速发展起来,以便有资格、有实力和世界汽车巨头抗衡!

艰难的上市之路

目光锁全柴收购有始无终

确实,困难接踵而来,让李书福始料不及的是,这次“孕育”竟然腹死胎中。2002年开始,吉利控股集团就开始谋求在国内A股和香港H股市场上市。善于买壳上市的李书福,这次将目光又瞄准了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6月10日,全柴动力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公司接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通知,全柴集团正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全柴动力股份事宜进行接触,公司将及时披露此事项的最新进展情况。

倘若收购成功,吉利从此可以脱掉草莽衣衫,而以一家正规汽车制造商的形象逐鹿中原,渐渐登入庙堂之高,成就进退之资。

吉利之所以会锁定全柴动力,是因为吉利不仅需要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它还需要完成产业链条的纵深一体化,而当务之急,就是发动机。

发动机乃汽车心脏要害。吉利未雨绸缪,已与多家国外发动机厂商谈合作,生产自己的发动机。而全柴动力的主营业务是柴油发动机,已经积累多年,有一定的技术以及人才储备。收购全柴动力,不需做过大的手术,顺势调整则可。

同时,全柴动力位于安徽全椒,离浙江并不远。大货车10个小时即可到达宁波,能保证供应速度,同时运输成本不致过高。因此,吉利有并购全柴动力的冲动,当在情理之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吉利即将与安徽全柴集团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之时,对方提出停止转让。据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有关领导认为,安徽的上市公司本来不多,不要再轻易被外省公司收购了,因此省领导干预了这次转让。的确,在2003年中期,安徽另一家上市公司江淮动力被重庆的民企收购,惊动了当地政府。

但徐刚认为吉利在国内收购上经验不足影响了最后的结果,“还没有谈成时消息就被透露出去了,结果股价炒上去了,影响了吉利的收购。”徐刚说。

内地上市无望辗转香港借“壳”

内地买壳无望的吉利,只好转而寻求香港上市。

从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一批精明的上海“炒家”就开始蛰伏香港股市进行“抄底”,收购仙股注入内地资产来重组、增发获利。2003年落水的所谓上海首富周正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曾在香港华润任职的贺学初就是这样一个上海人。当李书福在2002年提出上市计划时,他认识了贺学初。此时,贺学初刚刚收购了南华信息科技,并将其改名为“国润控股”。此时的国润,市值近20亿、净资产仅200万,负债为1600万,是一个标准的“壳”公司。

2003年4月,吉利控股及旗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与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C enturion Industries达成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其中国润控股占46.8%股份,浙江吉利汽车占53.2%股份。

2003年10月,吉利控股再次宣布,与国润控股合资组建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华普国润由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ValueCentury与吉利控股旗下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具体运作,其中ValueCentury持46.8%股权,上海华普持股53. 2%。与此同时,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还兑现了2003年4月份的承诺,对浙江吉利国润汽车增加注册资本及总投资额,总投资额由原来的2亿元增至11.27亿元。这样,短短半年时间内,吉利控股与国润在宁波与上海组建了两家合资企业,吉利控股借壳之意显而易见。

但直到2003年11月,李书福、徐刚等人仍不能公开地承认“吉利已经借壳上市”。“因为李总(李书福)不是国润的董事长。我们要遵守香港联交所的法规。”徐刚说。

巧使连环掌幕后控香港上市公司

上市之路已经走的到了关键时刻。

2003年底,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通过在英属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收购国润控股股东Proper Glory(以下简称PG)的股权而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幕后控制人之一。

2004年1月5日,国润控股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公司PG的股权发生变化,两个自然人股东分别向李书福在英属群岛注册的全资私人公司转让15%和17%的股

份。由于PG持有国润控股60.68%的股权,收购国润控股股东32%的股权后,李书福对国润控股20%,与国润控股董事长贺学初一起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控制人。吉利控股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李书福持股国润控股的母公司,只是吉利控股上市的第二步,接下来,李书福及吉利控股还会有一系列的“操作”,而且也不排除正式的公开募股。

而在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的股权之前,吉利控股的两位副总裁张巴、南阳相继成为国润控股的董事。而这样的人事安排,显然不在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组建合资企业的协议之中,而是“另有它意”。

在李书福成为国润控股幕后控制人后,吉利控股曾对媒体发表声明表示,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32%股权是李书福本人的行为,此举并不能代表吉利汽车已在香港上市,并表示所谓吉利借壳上市均属不确切消息。而现在“国润控股”拟更名“吉利汽车”的公告,却在某种意义上使得吉利控股的说法陷入了尴尬境地。

现在,李书福既是吉利控股、吉利汽车的主要持有者,同时也是国润控股的主要持有者之一,而且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已与吉利控股的业务结成一体,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就是汽车,如果它行使公开募股的话,所取得的资金,当然可以用于发展汽车业务,而汽车业务同时也是吉利的主要业务。也就是说,即使“国润控股”不更名为“吉利汽车”,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实际上都已经达到了“借壳上市”的目的,而更名为“吉利汽车”之后,“吉利汽车”更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香港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们选择的对象。

李传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逼近目标,当一切在寂寞中有了“了断”之后,他成为了真正的幕后主人。

上市复下市下市再上市

本该一切继续沉默,可是香港股市那面电子显示器上突然没有了吉利的名字。又是一场变故?

2005年1月11日,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公告称,因知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正就收购控股股东PG公司,这样,吉利集团将变相成为PG公司的惟一

股东。另外68%股权而与相关持股人磋商,因此,公司提请联交所于当日10时暂停公司股票交易。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媒体与各路专家众说纷纭。

然而,全额收购PG股权,无疑会引发对吉利汽车全面要约收购的义务,这是上市法律的要求,是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的法律关。

“私有化是近年来香港股市的一个风潮,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回购该公司所有流通股份,从而取消上市资格。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往往由上市公司的惟一控股股东发起,以现金收购全部流通股份,让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上海市广发律师事务所的陈文君说。

如果实施私有化,以每股0.365港元溢价10%计,吉利集团要掏出近6.6亿港元给公众股持有人。江南证券的分析师朱胜指出,“从纯数学角度计算,贺学初等人持有的PG68%的股权,相当于吉利汽车41%的股权,按每股0.365港元计算,价值6亿多港元。”二者相加,吉利集团需出资12.6亿港元。

私有化后,吉利汽车就要下市。按照香港的规定,在外流通股数少于总股本的1 0%,该上市公司将会下市。

这显然有悖于吉利汽车上市的初衷,上市,再下市。转了一圈,吉利没多什么,反而要凭空掏出12.6亿港元,这完全失去了上市的意义,岂不成了一个大笑话。人们以为这个话题还会被长久传送,可是,李传福没有给大家这个机会,仅四个月,尘埃落定,一切恢复了井然。

5月初,吉利放出消息,已经完成了对PG公司其他三名股东股权的收购,成为该公司惟一的股东,拥有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约60.68%的股份。

吉利,终于成功实现了在香港股市的整体上市。

谁来为民企解痛

吉利香港上市,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欣慰,更多的是心痛,为中国民营企业这条上市之路所面临的种种无奈而心痛。

改革开放至今,一批民营企业长大成人,他们渴望成熟,渴望有丰厚的资金补身子,渴望自己有一个蜕变。可是“众里寻她千百度”,想打国家和地方项目资金的主意不容易,银行贷款更难。他们该如何做大做强?上市,成为必由之路。

上市,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可是,在哪里的市场融资?又成为了摆在民营企业面前一道难过的坎。

一段“乱市”之后,民营企业把目光锁定在了海外。

难道,真是外边的月亮比自家的圆?企业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走过上市路的企业都知道,中国为非国有企业设置的上市门槛较高,与此同时,海外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就相对宽松;内地上市等候时间长,要想上市必须经过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辅导,前后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成为内地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的首选之地,既可得海外上市之利,又享本土市场之便。有专业人士认为,尽管核准制后,民营企业在内地直接上市数量有所增多,但并不能成为未来一两年内新股市场的主角,国企仍将处于相对优先位置。

但是,从优化证券市场结构的角度出发,加快吸纳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需求。以后,民营企业必将逐渐在内地证券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既然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所需,为什么在现阶段还要为民企的上市设置诸多苛刻的障碍呢?在很多行业、领域都用了“超赶”这个词,而民营在上市方面为何就不能用“超赶”这个词呢?政府引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先行一步就显得异常重要。

我们期待!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呼吁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可是,民营企业仍似一个委屈的私生子,得不到父母最贴心的爱,或许政策不允,或许是市场不许。父母没有细心地、特意地为孩子做一个“贴心小棉袄”,没有针对目前民营企业提供一些便利,反而让他们很多路都走得十分艰难,十分痛楚。

路漫漫其修远兮,谁来为民企解痛?不仅关乎上市。

吉利精神

论资金,吉利没有世界巨头丰厚,论人才,吉利没有世界巨头充沛,论技术,吉利没有世界巨头娴熟。那么,是什么使得吉利集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本世纪初世界汽车舞台上一颗冉冉上升的耀眼新星呢?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是“吉利精神”,是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主创新、善于学习、团队沟通和精益求精这六种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被誉为“六面大旗打天下”的这六种精神,吉利才得以脱胎换骨、化蛹成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六面大旗”,让李书福“打败外国车”的“浪漫精神追求”,才有了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附着。

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吉利精神”的一次经典演绎。

谈到当代轿车,不能不谈到自动变速箱。然而,聚集数百名技术人员和教授、专家的力量也没能研制出中国自动变速箱的历史,曾经成为中国汽车人心中不能碰触的痛。国外某汽车权威“中国人造不出自动变速箱”的断言,更是让中国汽车人一想起来就如坐针毡!

2002年年初,发誓要造中国自己的变速箱的李书福,找到当年国家自动变速器课题组电子电气组组长徐滨宽,邀请他来吉利负责开发自动变速箱。当时,徐滨宽对半路出家的吉利有没有能力造变速箱并不看好,没有立马答应。然而,面对李书福的“三顾茅庐”,面对吉利连续10个月锲而不舍的登门拜访,徐滨宽终于相信,李书福的吉利是真想干事的企业。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 2年底,徐滨宽辞去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职务,千里南下,来到了吉利。

三年的时光在失败和焦虑的交织中度过。经过数百次的试验,耗费了110辆试验车,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困苦,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终于研制成功。2005年5月,吉利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在吉利宁波基地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国外汽车巨头对中国实行的自动变速箱技术封锁就此告破!

吉利自动变速箱的诞生过程,充满着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主创新、善于学习、团队沟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色彩,是“六面大旗打天下”的一次完美的形象化诠释。这一诠释,同样体现在吉利CVVT发动机、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整车开发的过程中,体现在吉利向世界汽车技术高峰进军的不断攀登中。精神的富有让吉利人面对困难举重若轻。

2006年5月6日,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语重心长地对李书福说:“我支持吉利,就是看中你吉利有一种精神,现在我仍然支持吉利发展。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目前成功的主要是奇瑞和吉利两家,吉利要担负起这个

责任,为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吉利人并不是唯精神论者。

但是,吉利人清楚地知道,在世界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进行持久的封锁中,在全世界的汽车跨国公司悉数进入中国的合资潮中,在国际汽车市场惨烈严酷的竞争中,如果没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气,没有“敢上九天揽月”的无畏精神,吉利就将一事无成!

展望:光彩夺目的美丽追求

吉利人20年的发奋图强,给“吉利”这个古老名词注入了许多特殊的、全新的含义。在德国法兰克福,“吉利”曾等同于“中国”,“吉利汽车”曾等同于“中国汽车”。而在中国,一提起“吉利”,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中国自主品牌轿车”。

以李书福为代表的吉利人,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自主创新矢志不渝的坚持,顽强地对世界发声:

我们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我们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在吉利人的坚持面前,曾经不绝于耳的讥讽、质疑、甚至是中伤,似乎已经渐渐远去,社会开始用实事求是的目光重新审视“吉利现象”的意义。

——在一次针对吉利的国家级研讨会上,人们这样评价:

吉利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吉利人的吉利,而是中国的吉利,也是世界的吉利。吉利的成长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吉利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大变强的无比艰辛;吉利的壮大过程,必将为中国亿万百姓带来无尽的福音。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有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吉利自主创新:

2006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程视察吉利汽车城,勉励吉利争创国际化一流企业;4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

都热西提到吉利汽车城参观;4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周铁龙、徐匡迪等参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吉利展台;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参观时充分肯定吉利自主创新;5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接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并试乘吉利新款轿车。

——海内外舆论一致看好吉利走向世界:

吉利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经济日报》曾于今年6月推出“自主创新?脱胎换骨看吉利”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吉利参展法兰克福和底特律国际车展之际,世界各地传媒展现空前的报道热情。吉利展台被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在现场直播时指着吉利自由舰说:“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来自中国的汽车没有天窗,也没有豪华的装饰,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

吉利,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竞技场上猎猎作响的一面中国旗帜。

但是,吉利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站在上一个20年和下一个20年的交接处,一代中国自主汽车人的目光瞄得更远、更高!

李书福在为《力量在风中回荡》一书作序时指出:“如果说过去的20年是吉利集团打基础的20年,是总结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的20年,那么,今后的2 0年一定是吉利集团快速发展的20年,是腾飞巨变的20年!”

在吉利国际化战略的蓝图上,未来10年的规划动人心魄:

到2010年,将推出15款全新车型、8款发动机、6款手动变速器、6款自动变速器、3款电子无级变速器、一个油电混合动力项目和一个赛车项目;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其中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2.5%,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吉利将采取更大的力度进行人才的延揽和培养。更多像沈奉燮、徐滨宽、智百年……这样的国内外汽车精英,将会相聚吉利,来编织一个绮丽的中国汽车之梦;更多吉利大学自己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

管理人才,将像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注入吉利的肌体,保证吉利事业进步的活力和永续。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吉利将把自主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在自主原则下,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吉利将自由地组合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将和更多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创新之门将会更加开放。“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战略将得到更为完美、更富创造性的体现。

在与新华社记者的一次交谈中,李书福曾用一句话概括了吉利的成功经验:“我们最大的‘秘密’,就是‘人才’和‘创新’!”

未来20年内,吉利必将腾飞巨变,这是一定的。而“人才”和“创新”,就是吉利登临世界汽车工业之巅的两面巨翼!

走向世界,一个美丽的追求。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成功从各处买进并不象征着可以成功把握2010年0五月11日

3月28日晚9时,吉利从各处买进沃尔沃事务已经尘埃落定,吉利从各处买进沃尔沃100%股权盘绕从各处买进划不划算,能不能、该不该,沃尔沃为什么选择吉利、选择中国,吉利的实力等等热点话题引发的长时间的推测和争论此刻也可以权时划上1个句号

此刻,业界和消费者存眷更多的是,吉利怎么去实现“沃尔沃为我所用”、怎么用沃尔沃的技能去晋升自立汽车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吉利将给沃尔沃如许1个高端品牌带来怎样的变革,沃尔沃可否在连结高品质的同时卖出“亲夷易近价”?

两年内让沃尔沃盈利?不易!

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已往数年来一直下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沃尔沃轿

车呈现大额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去年,沃尔沃轿车在全球销售约33.5万辆,同比降落10.6%

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之所以陷入亏损,首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大幅下滑,产能mm公寓电子杂志,昕薇电子杂志,知音杂志放空,以及采购成本太高是以,沃尔沃扭亏的关键是,吉利将充分调动阐扬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新的奖励考核机制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宽以中国为代表的最近鼓起市场,减低成本、拓宽产物线李书福预计,可以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

目前,VOLVO的产物线还很窄,大多都是小众车型而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在力量,从各处买进不仅只是简单的品牌传承,而应该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沃尔沃品牌的期望吉利必须深刻理解沃尔沃的品牌内在,在保证国产沃尔沃品质的基础上,真实的融入中国元素,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100%技能转让?困难仍不可低估!

此次,100%股权从各处买进沃尔沃,吉利有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干技能,转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能含量不高,不敷安全”的印象,从而晋升品牌价值业上海有色金属网镍价,上海有色金属网铅价,上海有色金属网铝价内专家认为,沃尔沃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安全技能方面有独到的创造,吉利今后要哄骗沃尔沃形成本身的全球战略,阐扬沃尔沃的孵育器功效,“养鸡取卵”

但是,技能转让也不是个简单的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从以往经验来看,跨国并购中先进技能的转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障本身的利益,东道国当局、被从各处买进企业及其利益相干方可能针对技能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定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困难仍不可低估

经验缺少,市场复杂沃尔沃怎么“管”?

吉利虽则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

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后,沃尔沃总部仍在瑞典,研发团队、生产团队许多都在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吉利汽车的战略具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考虑对吉利汽车原有品牌生产的增进长城润滑官方网站,统一润滑,中国润滑网作用未来如何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甚远的品牌举行融合,如何哄骗吉利在中国的销售收集经营沃尔沃,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和销售收集帮忙吉利举行海外扩张,将是决议这18亿美元花得值不值的关键

从国外市场环境看,目前的欧罗巴洲市场处于刺激性增加后的回落期,对于从各处买进后的沃尔沃而言不可制止有阶段性低迷,这对快速扭亏并不理想,倒霉于吉利的本钱运作盈利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逐步结束,欧元区的传统行业竞争力降落,这对沃尔沃的出口等影响不小,市场的萎缩将是吉利转变沃尔沃运气的最大难题

是以,从以上分析来看,“签字表收到”只是新挑战的出发点,一切才刚刚起头,这不仅只是钱的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其实就我个人观点,我还是比较支持吉利从各处买进沃昆明旅游网ynshow尔沃的有个网友讲述了1个发生在英国的真实故事:有位寂寞的白叟,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议搬到敬老院去白叟颁布发表他标致的住宅购买者闻讯簇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代价还在不断攀升白叟深陷在沙发里,满目郁闷,是的,要不是康健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渡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1个衣着朴素的小伙子来到白叟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随便走走,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赐顾帮衬您!”

白叟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代价卖给了他

李书福当初不过是1个120元创事业起家、在冰箱行业赚到第一桶金、在海南地产热中摔过大筋斗的年轻人他的几次起Hardware起落落集中体现了浙商两种突出的精力气质:面对时机精明,敢为天下先;认准的事不放弃,对失败无所惧完成梦想,未必非得要刻毒地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领有一颗爱人之心就可以了李书福就是如许的一名小伙子!所以这次我们也应该相信他,可以再次创造奇迹也期盼他能够再一次为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乃至夷易近族工业的崛起,挑起大梁!

吉利从各处买进沃尔沃然后还要面对大三难关:人才关,经营关,品牌关

沃尔沃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是人才,如何留下这些精英是对吉利集团老总李书福的一次巨大磨练虽则此刻国际上就业市场很不景气,但是对于那一些身怀核心技能或专业优势的真君子才而言,从来都不用担忧无处可就这些研发、管理、财政、市场等方面的精英,才是沃尔沃真正有价值的财富,离开了这些人,沃尔沃就不过是澳柯玛电动脚踏车,脚踏车旅行网,锂电池电动脚踏车1个空壳子的品牌,加上几条生产线和几座办公楼而已,怎么算都值没完18亿美元

沃尔沃短期恢复盈利并不困难,难在如何保证沃尔沃成长为1个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高档车制造商福特为啥子亏几十亿美元也铁了心要卖沃尔沃?因为她们论证过,“继续持有沃尔沃的危害更高”国际上,首要汽车市场近年来都呈萎缩态势,未来纵然企稳可期,但是回升乏力加上,吉利在国际市场也缺少运营的经验和能力,起码不会比福特更超卓,所以短期内,沃尔沃能寄以期望的只有中国高档车市场

如果未来你开一辆沃尔沃还不比开一辆公共有面子,那末25万元的沃尔沃还会有竞争力吗?当初,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王荣祥坚定沃尔沃国产,理由之一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一、企业收购情况分析 1.吉利汽车成功收购沃尔沃的原因 1)技术和品牌号召力提升为主的战略转型 吉利汽车早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了战略转型的方针:不打价格战,但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从之前的成本 优势逐步转变为技以技术优势与用户覆盖率的服务定位。 由于吉利汽车属于国产民营汽车品牌,长期以来,在汽车价格和品牌上都给人以深深的“草根”印象,虽 然这已经给吉利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厚的利润, 但是却极大程度的阻碍着吉利向中高端汽车市场渗透与 发展的步伐,品牌优势不能极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这对 吉利汽车来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然而作为国际知名 品牌的沃尔沃汽车,他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财产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是毋庸置疑的,谁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谁 就将获得更多的关于生产、安全性能及节能环保方面的 先进技术。 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汽车不但填补了自己缺乏定级豪华品牌的空缺而且提升了自己的整体形象,并且可以 通过品牌移植来提升自主品牌价值,最终实现能够参与 国外竞争的高端民族品牌。同时,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 也标志着吉利汽车正式走出了自己转型的第一步。现在 再看吉利汽车,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骄

傲的成绩。 2)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 对于身为国内民营企业的吉利汽车而言,要想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特别是汽车工业比较发达的欧美市场是一件分厂困难的事情。而国际并购,无疑是让吉利汽车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的一条捷径。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力无疑将成为中国吉利走向世界的桥梁,而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也无疑将为国内民营企业走向世界指明了一个方向。 3)学习国外先进的品牌营销管理 沃尔沃的品牌营销理念一直和“绅士精神、挑战极限、高档生活”密不可分,在锁定追求生活质量,注重安全和环境的同时又会给客户带来低调稳重的体验。吉利汽车通过对沃尔沃品牌营销战略的学习,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汽车品牌以及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 4)吉利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密不可分 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个震惊整个行业的“蛇吞象”式的海外并购所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将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李书福个人的坚持、努力、决心以及对汽车的梦想成为了推动整个并购进程的重要支撑。 吉利02年起开始关注沃尔沃到08年底首次将花了

吉利成功史

吉利成功史 一、胆 北京,东三环,某个周五的黄昏,红光中的车海疑似凝冻。你焦急地握着方向盘,正欲摁下长笛,发现左侧的一辆轿车在几秒钟内,“变形”成两个轮子的摩托车——然后,绝尘而去。 也许很近的将来,你就能亲身体会到电影《变形金刚》中的情节。“这不是开玩笑。”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 李书福向腾讯财经确认,吉利确实已向政府部门提议研发这种拥堵时可以变形的汽车,但目前仍属于概念阶段。媒体报道称,有吉利内部人士透露,这种高级车型是一种可以实现拆分变形的子母汽车。 将汽车拆分?在十多年前,李书福就判断,全球大型工业产品的制造必将进入模块化生产的阶段,“就像小孩子搭积木一样的”,先组合成各种模块,一组装就可以成一辆汽车,而且可以变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汽车。“汽车工业一定是像我所说的这个样。只是说我在十年之前讲这个话,很多人他不明白我在讲什么。” 十多年前,他敢于用如此轻描淡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汽车工业的判断;十多年后,他坚持这样的判断——能组装,就能拆分。于是,便有了研发“变形金刚”汽车的想法——不是“玩笑”。 李书福是个“狂想家”,一个总被怀疑、甚至嘲讽,但总能让怀疑、嘲讽自己的人目瞪口呆的“狂想家”。 现任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的童志远曾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李书福,是在2002年那个因李的另一句“名言”而被人记住的论坛上,当听见李书福说出“十年内通用、福特将破产”的时候,他和所有嘉宾一起笑了起来。同样在那年,李书福在吉利内部宣称未来将收购沃尔沃的消息,传为了汽车界的“笑谈”。 2009年,在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的几个月后,童成为了李书福从“砍手自救”的福特汽车收购沃尔沃的得力干将,并在最近承担起了实施新沃尔沃中国战略的责任。而当年那场论坛上和童一起发笑的,更多的人们,只能目瞪口呆。 二、略 在有了对大趋势的准确判断的前提下,李书福敢想,敢说,更重要的是,敢做。最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做。

吉利案例分析图文稿

吉利案例分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吉利战略分析 1公司愿景及使命 1.1愿景 “让世界充满吉利!” 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期望吉利汽车和先进技术,享誉世界,走遍全球。 二是要将“大吉大利”这个美好的祝愿送给所有的人,为世界和平、进步、吉祥如意祈祷。 1.2使命 “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世界!” 安全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保障,环保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诉求,节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用户更加关注安全、环保、节能、的今天,能否制造充分保障生命、爱护环境的汽车,已成为世界汽车业的共识。吉利以此为己任,为此而奋斗。 2战略目标 贯彻“不打价格战、不降价”整体策略,并将单纯的“数量战”升级成价值战、服务战和营销能力战,建设以“顾客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营销价值链,持续推进多品牌建设,快速提升品牌形象,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主品牌,实现全年销售41.2万辆的目标 3公司现行战略分析 3.1公司战略 2010年实现年销量41.2万两,相比2009年的30万两,增幅达37%以上,足以说明吉利采取了积极的发展型战略;与此同时,吉利将在2010年新推出多种车型,

在收购沃尔沃之后,更宣称要新增两至三个更大更豪华的车系,说明其选择产品多角化战略,进行品牌延伸,获取更大利益。吉利的战略由原先的立足国内、抢占低端市场逐渐转变为全球扩张,向中、高端市场延伸,收购沃尔沃正是它迈向中高端市场的第一步。 第一阶段(2007年6月—2009年): 吉利汽车将成为“有知名度”的品牌,转型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2010年—2012年): 吉利汽车将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转型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2013年—2015年): 吉利汽车将成为“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战略布局 为实施国际化战略,集团已制定了十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将拥有以左、右舵兼顾,满足各国法规和消费习惯的较宽系列的9个平台40多款整车及满足国内外法规要求的汽、柴油发动机、手自动变速器;紧紧围绕安全、节能、环保开展领先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吉利将形成年产200万辆汽车的产销能力,在海外建成15个生产基地,实现三分之二外销的目标。 技术创新? 截至目前,吉利集团拥有各种专利416项,其中发明专利40多项,申请国外专利20多项,正在申请的专利有数百项。吉利还承担了5项国家“863”项目,启动了未来5年中长期节能环保汽车开发规划,开发包括从轻度混合动力车到全混合动力车的5款混合动力轿车。此前,吉利已经成功研发出海尚三厢混合动力轿车和海域三厢M100甲醇代用燃料轿车。

吉利汽车高管

董事会成员 姓名职务任职日期出生年份性别安聪慧执行董事2011-12-30 1970 男 安聪慧先生,自二零零三年起一直出任本公司之控权股东浙江吉利控 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控股」)副总裁,并已自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二十九日起获委任为吉利控股总裁。安先生现时为本集团主要营运附 属公司即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及若干附属公司之董事,并自本集团 采纳多品牌战略后主管「帝豪」品牌线整体营运及本集团变速器、发 动机和动力传动系统的生产。安先生在汽车工业中拥有广泛的专业知 识和高级管理经验,特别是在汽车工程方面。彼于一九九六年毕业于 湖北经济管理大学,获取现代会计专科文凭后便加入吉利控股。由一 九九六年起至今,安先生曾于吉利控股担任工程总指挥及总经理等重 要职务。 魏梅执行董事2011-01-17 1969 女 魏梅女士(「魏女士」),自二零零九年六月起担任本公司控股股东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控股」)副总裁,专责吉利控股 之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于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七年期间,魏女士曾在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福田汽车」)担任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专注于福田汽车之人力资源管控及培训。此前,于一九九一年至二零 零二年期间,魏女士任职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集 团,历任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及洗碗机事业部等 若干职位,参与了青岛海尔的发展、多元化及全球化之转变,期间负 责组织管理、运营考核、质量体系管理及人力资源事务,并曾主持海 尔洗碗机及其他小家电之运营管理工作。魏女士持有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硕士及该校理学学士学 位。 汪洋独立非执行董事2012-05-17 1975 男 汪洋先生,于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五日加入本集团为非执行董事。汪先 生现时为春华资本集团(一间投资行专注与中国相关的股权投资)之 合伙人。彼曾为高盛投资公司(「高盛」)直接投资部之董事总经理。 于二零零六年至二零一零年任职高盛期间,彼专注于中国私募资本投 资业务。期内,彼领导高盛在中国进行价值2.45亿美元之本公司可 换股债券投资交易。此前,于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六年期间,汪先生 任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任副总经 理,专注于中国公司之首次公开招股及重组事务。期内,汪先生曾为 不同行业之主要国有企业提供服务。加入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之前, 于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一年期间,汪先生曾任职中金公司私募股权 组。汪先生持有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管理学及计算机科学双学士学位,

吉利汽车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吉利汽车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汽车产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波及效果和带动作用,它可以创造较高的就业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国产汽车企业整车研发能力增强,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产品种类不断丰富,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其中,吉利汽车2017年累计销量达124.71万辆,同比增长63%,成为当年国产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吉利集团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年产销200万辆,进入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的战略目标。因此,本文对吉利汽车集团进行案例分析,运用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PEST分析、产业五力模型分析、产业生命周期分析、产业集群分析和产业集中度分析,明确了吉利汽车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对吉利汽车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总结;同时,从品牌与产品布局、人力资源状况、技术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状况等方面分析吉利汽车的内部资源能力条件,并对吉利汽车具有的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总结。 在进行SWOT矩阵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吉利汽车集团的成长战 略:(1)SO战略:多品牌及产品多元化,充分发挥沃尔沃、领克、吉利三大品牌的协同效应并实现对乘用车市场的广域覆盖;市场渗透,在现有市场加大对博越、新帝豪等热销车型的营销推广,扩大市场份额;(2)WO战略:采取内部发展(新建)的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新建工厂,绕过贸易壁垒,实现全球化战略布局;新能源战略,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3)ST战略:进行市场开发,在国内南方市场站稳后,辐射带动北方市场发展,并逐步实现市场全球化。(4)WT战略:采取外部发展(并购)的方式,通过并购获取技术、品牌及供应链整合,实现规模效应。另外,本文还通过“战略钟”分析,提出了吉利汽车集团的竞争战略,即吉利三大品牌及其系列产品对应的成本领先战略、混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最后,本文还对吉利汽车集团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行了阐述。

吉利汽车BMBS系统介绍

吉利汽车BMBS系统介绍 吉利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BMBS) BMBS技术的英文全称为BLOW-OUT MONITORING AND BRAKE SYSTEM,中文全称为“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2003年吉利集团率先提出爆胎监测与制动系统技术方案,并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教授的带领下汇集国内外汽车力学、制动、人体生理学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论证。吉利BMBS技术项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和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到技术设计要求,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该技术是世界上唯一受专利保护的汽车类主动安全技术。BMBS技术的核心是轮胎气压的实时监测和快速行车制动,使汽车在爆 胎后能及时制动,增大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并在ABS的支持下,使车轮滑移无法产生。制动同时使爆胎车轮对应一侧正常车轮产生的制动力大于或接近爆胎车轮的滚动阻力与制动力之和,有效防止爆胎方向偏航。制动更能使汽车行驶速度快速降低,彻底化解爆胎风险。吉利BMBS爆胎监测与制动系统讲解:

此项技术的发明用于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发生爆胎后依然可以安全的按照正常的轨迹运动,以避免发生操作不当或无法控制后所产生的交通事故。期间,制动系统会在驾驶者做出动作(踩刹车)之前进入刹车减速状态,过早的介入可以及时有效的控制车辆的行进方向。 其工作原理及其过程为:当出现爆胎时,轮胎气压监测首先会判断出来,之后这个信号会传到控制系统中,最后由执行者——制动器来做出快于人脑的反应,此时,强有力的制动会在爆胎刹那的0.2~0.5秒之间爆

发出来! 一般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往往会滞后很多,也就是说,就算是你的驾驶经验非常丰富,面对此情况发生时,你的反应过程都会比上述时间要长,(经介绍,近年来所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车速高于120公里时发生爆胎后能够生还的成员几乎为零,即使你的驾驶技术很过硬也会于事无补,实在太可怕了……)所以,BMBS 的诞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 小贴士: BMBS系统在起初的工作中,提前的制动不仅能帮助驾驶者进入挽救状态,增大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并在ABS的支持下,车轮还不会马上出现滑动的迹象,这时,爆胎车轮对应一侧正常车轮产生的制动力大于或接近爆胎车轮的滚动阻力与制动力之和,有效防止爆胎方向偏航。制动更能使汽车行驶速度快速降低,彻底化解爆胎风险。 当车速降到40公里时,刹车系统的“警报”则会基本解除,同时“双闪”开启,完成安全制动控制的全过程。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第一家民营资本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吉利控股集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吉利控股集团的发展历程,其次分别运用PEST模型,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对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同时也从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三个角度对企业的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再运用SWOT模型对吉利汽车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及吉利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吉利虽然面临着国内外汽车公司的激烈竞争,但由于其产品的定位准确,仍然发展迅速。最后通过上述分析,认为今后吉利可采取多品牌战略但重点产品突出,同时改善现有的渠道,抓住机会进行并购重组以提高国际影响力,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吉利汽车公司;SWOT模型;发展战略 1.吉利控股集团的简介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是我国最早的民营资本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始建于1986年,但直到1997年才进入轿车领域。然而吉利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集团资产总值超过1100亿元,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连续十一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九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是过年“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集团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台州、宁波和兰州、湘潭、济南、成都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在澳大利亚拥有DSI自动变速器研发中心和生产厂。同时吉利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拥有近千家品牌4S店和近千个服务网点;在海外建有近200个销售服务网点;投资数千万元建立国内一流的呼叫中心,为用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快捷服务。截至2013年底,吉利汽车累计社会保有量超过300万辆。 同时集团为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储备人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在国内外建立汽车的研发中心,如杭州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在瑞典哥德堡设立了中欧汽车技术中心等,这对吉利的整车,发动机的研发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在国内投资建立了大量的汽车高等院校,如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浙江省省会杭州,在浙江省的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建有四个专门从事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生产的制造基地,现已拥有年产20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和2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2006年,通过市场的精耕细作和品牌的有效推广,吉利汽车销售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全年共销售各类吉利轿车近20万辆,同比增长40%以上;出口近15,000辆,同比增长11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近100亿元,同比增长41.88%以上;实现利税近15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全国轿车销量排名第九,1.5L以下轿车销量排名第二。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奋斗中,吉利汽车凭借其正确的市场战略选择和行业定位,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 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吉利集团向福特公司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和2亿美元银行票据,余下资金也将在下半年陆续结清。随着吉利沃尔沃的资产交割的顺利完成,也意味着这场至今为止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景分析 (一)、国际环境: 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是在全球对外投资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自2004始,全球范围内对外投资的总额在不断增长,尤其到2007年,发展中国家以及地区的对外投资总额突破了历史记录,创下新高。200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有所创伤,但是全年中我国的对外投资额度除金融业外仍在平稳上升。可见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大范围的经济衰退并没有过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此外,我国汽车业销量于09年2月开始,已经超越了汽车也巨头美国,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而吉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鼓作气进行了并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研究考察沃尔沃8年之久,与福特开始接触谈判也近3年之后,于2010年3月28日宣布正式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史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史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汽车工业并获得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已成为国内轿车制造业“3+6”格局的重要成员,并正以“中国自主品牌”的资格和自主创新的姿态,引人注目地登上国际汽车工业舞台,成为中国轿车走向世界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回顾吉利的发展史,任何对中国汽车工业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对吉利在打造民族轿车上的执着和艰辛,任何稍有民族情结的人都会肃然起敬。2005年10月,国家科技部召开的“吉利现象研讨会”甚至用这样的热情洋溢的语言评价吉利: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 剥下轿车的“贵族”外衣 1997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走进临海城东一片荒草没膝的田野,开始了他的造车之梦。次年8月,当第一辆吉利轿车在欢庆的鞭炮声中从流水线上开出时,人们在高悬的大红横幅上读出了这样的字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在此之前的中国,尽管改革开放已多年,但轿车仍然是“市长”、“局长”的坐骑,“老板”、“老总”的专利,大街上跑的不是“官车”就是“商车”。1998年,由于吉利轿车的问世,披在轿车身上的种种令人目眩的外衣,像神祗身上年久的油漆一样,一片一片地开始剥落。首先是价格,四五万元的吉利轿车一上市,理所当然在中国汽车市场引起极大的轰动。众多合资品牌轿车,即使心犹不甘,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然而,更重要的还不是价格的返朴,而是观念的归真。这个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普通代步工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伪尊贵,被李书福无情地横扫在地,还原了它的本相。 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吗! 我们一定要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 李书福就是用这种貌似狂妄的语言,彻底刷新了人们对轿车的理解,颠覆了中国人对制造轿车的敬畏感。这种刷新和颠覆不亚于是中国轿车界的一次思想解放。 在此之前,弥漫在轿车界的“没有20年时间打造不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国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中国没必要搞自主品牌汽车”等悲观、猥琐的论调比比皆是,窒息着中国汽车人自主创新的意志。

品牌故事吉利汽车

品牌故事吉利汽车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连续五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和首批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集团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建有六个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拥有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变速器的生产能力。 集团现有吉利自由舰、吉利金刚、吉利远景、上海华普、美人豹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整车产品;拥有1.0L-1.8L八大系列发动机及八大系列手动与自动变速器。上述产品全部通过国家的3C认证,并达到欧III 排放标准,部分产品达到欧IV标准,吉利拥有上述产品的完全知识产权。 集团已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拥有近500个4S店和近600家服务站;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呼叫中心,为用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快捷服务;率先在国内汽车行业实施了ERP管理系统和售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了用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和市场信息快速处理。自2001年起,累计销售各类吉利汽车80多万辆,吉利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集团已在海外建有200多个销售服务网点,在乌克兰、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设厂进行SKD/CKD组装生产和销售,实现海外销售近7万辆,位居中国轿车出口前列。 集团投资数亿元建立了吉利汽车研究院,总院设在临海;目前,研究院已经具备较强的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和汽车电子电器的开发能力,每年可以推出4-5款全新车型和机型;自主开发的4G18CVVT发动机,升功率达到57.2kw,处“世界先进,中国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Z系列自动变速器,填补了国内汽车领域的空白,并获得2006年度中国汽车行业科技进步唯一的一等奖;自主研发的EPS,开创了国内汽车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系统的先河;同时在BMBS爆胎安全控制技术、电子等平衡技术、新

西安吉利汽车项目简介

西安吉利汽车项目简介 西安吉利汽车项目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投资兴建的整车生产基地项目,项目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新城纬三路中段66号,紧邻包茂高速,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0公里,项目净用地面积约4919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约2260亩,建筑面积超70万㎡。 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总体规划年产60万辆整车,计划分期实施。其中一期将建成年产30万辆产能的整车项目,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及与之配套的管理中心、物流中心、生活配套区等;一期项目于2017年11月3日破土动工,计划2020年正式投产。同时,围绕整车产业,将逐步推进零部件产业园项目。 项目依托吉利汽车最先进的CMA平台,打造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全新产品。生产线将全部采用世界上最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工艺设备。冲压车间采用国际先进的高速机械手传输,实现快速换模,同时配置德国SMT在线湿式清洗机和涂油机;焊装车间运用西门子电控系统、Sick智能传感器等高端电气设备进行整体自动化控制,分总成及总成焊接全部采用瑞典ABB工业机器人、小原焊枪及尼尔森螺柱焊枪,车身总体拼接采用国际先进的GATE 合拼形式;涂装车间运用高泳透力电泳漆确保整车内腔防腐性能,

使用新型LASD水性阻尼涂料对车身进行减振降噪,车底UBC/UBS、车内粗密封以及内、外板喷漆采用全自动化工艺;总装车间整车四轮定位台采用国际先进的3D激光成像技术,同时配置德国进口组合加注机、CMA/BOP标准全自动拧紧台等国际先进技术、设备。项目依托集团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建成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为一体的生产基地。 项目对西安市弥补工业短板、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水平及实现吉利集团20200战略目标均有重大意义。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当地汽车产业整体发展,增强西安的汽车产业集聚能力,培养、吸引众多高技术人才,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将完善吉利集团已有汽车产品体系和生产布局,进一步提升吉利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西安吉利项目将秉承“快乐人生,吉利相伴”的核心价值 理念,继续发扬“团队、学习、创新、拼搏、实事求是、精益 求精”的企业精神,打造最先进的汽车制造工厂,为实现“造 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 美丽追求而奋斗!

吉利汽车战略规划书

汽车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 年进入轿车领 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资产总值 超过 1000 亿元(含沃尔沃),连续九年进入中国企业 500 强,连续七年进入中国汽 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 " 创新型企业 " 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 济南、成都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在 澳大利亚拥有 DSI 自动变速器研发中心和生产厂。现有帝豪、全球鹰、英伦等三大 品牌 30多款整车产品,拥有 1.0L-2.4L 全系列发动机及相匹配的手动 /自动变速器。 贯彻 "时刻对品牌负责,永远让顾客满意 "的质量方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现已通过了 ISO9000质量体系、TS16949: 2009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 体系、 ISO/IEC27001:200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OHSA 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体系认证以及环境标志产品 认证。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开展了海湾GCC、欧盟 EEC&ECE 、澳 洲 ADR 等国际认证工作。 本着 "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 后来居上 "的发展战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制定了中长期发 展规划:到 2015年,吉利汽车将在五大技术平台、15个整车产品平台上衍生出以左、右舵兼顾,满足各国法规和消费习惯的40余款车型; 将拥有满足国内外法规要求的汽、柴油兼顾的六大发动机平台、10

余款发动机和全系列手动、自动的变速器;将在海内外建成 15个生产 基地,实现产销 200万辆的目标。 秉承 "快乐人生,吉利相伴 "的核心价值理念,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将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发挥团队智慧,依靠全体员工,为中国汽 车工业自主品牌的崛起,为实现"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美丽追求而奋斗! 一、吉利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 WTO 后,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很多中国的企业也走出国门。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下,更显示了我国的实力, 也表现了我国的市场是蕴藏的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商机。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压力,促使政府提高了燃料效率、安全标准、和污染控制。净化空气、全球变暖及新油耗标准不断提高,给汽车制 造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这次金融危机,政府的振兴汽车行业也给他们带来了 很好的机会: 2.经济环境 影响汽车工业的几个因素有油价、钢铁价格上涨,利率,汇率和我国的总 体经济。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3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得到控制;财政收入 6.13 万亿元,

汽车营销论文--吉利汽车发展历程

学院: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时间:

吉利汽车发展历程分析 内容摘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始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零部件方面取得辉煌业绩。特别是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超过100亿元,连续四年进入全国企业500强,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跻身于国内汽车行业十强。拥有临海、宁波、台州、上海四大整车制造基地;2010年 3月28日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使吉利又走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字:创新合作策略收购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汽车工业并获得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已成为国内轿车制造业“3+6”格局的重要成员,并正以“中国自主品牌”的资格和自主创新的姿态,引人注目地登上国际汽车工业舞台,成为中国轿车走向世界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1986年11月6日,李书福以冰箱配件为起点开始了吉利创业历程。1989年,转产高档装璜材料,研制出第一张中国造镁铝曲板。1994年4月,进入摩托车行业。1994年6月,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诞生。1996年5月,成立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于当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走进临海城东一片荒草没膝的田野,开始了他的造车之梦。次年8月,当第一辆吉利轿车在欢庆的鞭炮声中从流水线上开出时,人们在高悬的大红横幅上读出了这样的字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在此之前的中国,尽管改革开放已多年,但轿车仍然是“市长”、“局长”的坐骑,“老板”、“老总”的专利,大街上跑的不是“官车”就是“商车”。1998年,由于吉利轿车的问世,披在轿车身上的种种令人目眩的外衣,像神祗身上年久的油漆一样,一片一片地开始剥落。首先是价格,四五万元的吉利轿车一上市,理所当然在中国汽车市场引起极大的轰动。众多合资品牌轿车,即使心犹不甘,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然而,更重要的还不是价格的返朴,而是观念的归真。 这个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普通代步工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伪尊贵,被李书福无情地横扫在地,还原了它的本相。“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吗!我们一定要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李书福就是用这种貌似狂妄的语言,彻底刷新了人们对轿车的理解,颠覆了中国人对制造轿车的敬畏感。这种刷新和颠覆不亚于是中国轿车界的一次思想解放。在此之前,弥漫在轿车界的“没有20年时间打造不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国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中国没必要搞自主品牌汽车”等悲观、猥琐的论调比比皆是,窒息着中国汽车人自主创新的意志。在此之后,络绎不绝的中国企业家步上吉利的后尘,意气风发地加入自主研发中国品牌轿车的行列。一支可以与外商叫阵、令世界汽车巨头不敢小觑、让国际传媒惊呼“中国车来了”的力量终于在中国大地

吉利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吉利汽车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主讲:何昌盛 第五组小组成员:池坤鹏10120825 费俊淇10120829 何昌盛10120832 李倩10120836 田婷10120850 王文艳10125136

目录 1 吉利简介 (2) 1.1 吉利的发展史 (2) 1.2 吉利的规模 (2) 1.3 吉利的产品 (2) 1.4 吉利的公司愿景和使命 (3) 1.4.1 公司愿景“让世界充满吉利!” (3) 1.4.2 公司使命:“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世界!” (3) 2 吉利原有战略 (3) 2.1 “低价格”战略 (3) 2.2 选择“低价格”战略的原因 (3) 2.3选择“低价格”战略的基础 (4) 3 吉利转型新战略 (4) 3.1 战略转型背景 (4) 3.1.1 国内总体大环境的影响 (4) 3.1.2 成本优势的丧失 (5) 3.2 战略转型的提出 (5) 3.2.1 总体战略内容 (5) 3.2.2 总体战略规划 (6) 4 吉利战略转型采取的措施与分析 (6) 4.1 品牌策略转变 (6) 4.2 人才战略 (7) 4.2.1 财务总监尹大庆 (7) 4.2.2 集团副总裁沈晖 (8) 4.2.3 沃尔沃首席运营官童志远 (8) 4.2.4 吉利研究院 (8) 4.3 并购策略 (9) 4.3.1 收购澳大利亚DIS自动变速箱公司 (9) 4.3.2 收购沃尔沃 (9) 4.3.3 浙江中誉汽车有限公司 (10) 4.4 管理手段变革 (10) 4.5 渠道策略 (10) 5 SWOT分析 (11) 6 提出我们的想法 (12) 6.1 战略资源的转化 (13) 6.2 渠道 (13) 6.3 更强的资本运作能力 (14)

吉利汽车公司简介

吉利汽车公司简介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9日22时31分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为主要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始建于1986年,经过十八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汽车零部件、高等教育、装潢材料制造、旅游和房地产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业绩,资产总额已经超过50亿元;特别是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不断的观念创新,快速成长为中国经济型轿车的主力品牌,2003年企业经营规模列全国500强第331位,列“浙江省百强企业”第25位,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之一,跻身中国国内汽车制造企业“3+6”主流格局。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在临海、宁波、台州、上海建有四个专门从事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制造基地,现已拥有年产20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和15万台变速箱的生产能力;随着宁波、台州、上海等新建项目陆续竣工投产,集团的整车生产能力将提升到年产30万辆,发动机生产能力将提升到年产30万台。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有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营销网络,在全国共有109个4S汽车专卖店、489家品牌经销商、569家服务站;在海外建有的10余家销售服务网点经营吉利、美人豹、华普三大品牌系列轿车的销售和售后服务;2004年吉利轿车在国内销售达到101611辆,市场占有率达到4.5%,在国内轿车市场排名由2003年的第十位跃居到第七位,在经济型轿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1.4%;有近5000辆吉利轿车出口到28个国

家和地区,使中国的轿车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稳定的质量、细微的服务、超值的性价比和体验式的营销使得吉利轿车赢得了国内外老百姓的喜爱,截至2004年年底吉利轿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超过270000辆,并以每月10000辆的速度递增。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近6000人,其中不乏从国内、外聘请的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和自己培养的大批优秀技术人才;目前集团已经拥有整车、发动机、变速箱和模具的设计、制造能力,先后成立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和吉利发动机研究所每年可推出2—3款全新车型和机型,被喻为“中国第一跑”的都市休闲跑车“美人豹”获得了“中国工业设计创新特别奖”,成为永久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的中国自主设计开发的第一辆跑车;华普系列轿车被评为“性价出众产品”;吉利系列轿车被评为“消费者喜爱的自主汽车品牌”;自行研制的 MR479Q系列发动机处国内同类机型的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成为国内第一款拥有自主产权的自动变速箱;吉利集团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国轿车界处领先地位。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现生产的吉利、华普、美人豹等品牌的各系列轿车产品全部达到国家环保标准,顺利通过了3C认证。 2004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给国内汽车行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低迷的汽车市场和各厂家迫于市场压力竞相降价抛售的短期行为,吉利集团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集中精力狠抓质量、苦练内功,通过流程再造、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面对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 过20年的艰辛努力,吉利集团终于脱颖而出,成长为寄托着民族汽车工业希望的新兴实体之一。 然而,与许多民营企业不同的是,吉利并不以取得的业绩和成就为满足,因为这与始终盘桓在创始人李书福心头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吉利的“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透过上述规划,你可以窥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目标是多么宏伟、多么令人振奋! 为了保证这一规划的顺利实现,从2004年起,吉利在国内外就开始了艰难的战略布局。其中包括与马来西亚、英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合作伙伴签订各种合作协议;在国内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合作建设组装工厂等等。截至目前,吉利已经形成了年产20万辆整车的产能。现在,以提高生产能力为标志的布局仍在紧张进行中。 以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为考量、立誓要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李书福,在最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用空前严峻的口吻指出:布局,这是吉利面临的最为紧迫、事关生存的事! 吉利的前身 1997年11月6日,在中国江南古镇路桥,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把“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的招牌挂上工厂的大门。那时,没有人会想到,若干年以后,一个代表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会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工厂中诞生。更没人会想到,从这家小工厂破壳而出的小汽车公司,在短短不到10年的

时间里,会奇迹般地发展起来,朝气蓬勃地走向浙江、走向中国,成为令全世界汽车界都为之震动的跨国企业集团! 20年的跋涉伴随着太多的艰辛,也伴随着无上的荣光。吉利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种种史诗般的实践,已经历史地镌刻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上。如今,当我们用更加自信的心情来检视往日的峥嵘时,一种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国人、无愧于民族的豪情,就会像春潮一样,涨满所有吉利人的心胸! 由于创始人的志存高远,吉利(https://www.doczj.com/doc/c714855016.html,)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开拓之路。 打开吉利的创业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冰箱行业,到装潢材料行业,从造摩托车,到造轿车,每一次的转产都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每一次的转产都带来一场脱胎换骨般的阵痛。 就是在这种“革命性”的一次一次转产中,吉利的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传奇般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充满艰辛的再创业,炼就了吉利“顽强拼搏、敢创一流”的企业性格。而正是这种企业性格,激励着吉利人,给每一次的转产,都戴上了值得夸耀的“第一”桂冠。 且让我们领略一下那仍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的一个个“第一”的风采吧! 首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 1986年起步创办“北极花冰箱厂”的李书福,带领一批刚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村青年和各地请来的技术人员,白手起家,历尽艰苦,终于把这家小工厂办成了年产值达4800万元的县龙头企业。 一战成功,自然让冰箱厂的员工们欣喜万分,但是,这在李书福的眼里并不算什么。1990年,李书福发现进口的装饰板十分畅销,而国内却没有厂家生产这种产品。于是他立即决定转产装潢材料行业,自行研发镁铝曲面装饰板。 这是早期吉利人的第一次“自主研发”。 然而,这项研发项目除了一个概念,既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也没有样本仿照,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 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 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 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 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 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

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利汽车培训资料

吉利汽车培训资料 一、车型介绍: (注:MT是手动档;AT是自动档;BTJ-自动恒温空调;TTJ-手动恒温空调) 二、相关车型保修政策的说明: 1、远景1.5L整车保修期 私家车:为2年或6万公里;出租车:为1年或10万公里,具体零部件保修政策按照《保修保养手册》为准; 2、远景1.8L整车保修期 私家车:为3年或10万公里;出租车:为1年或10万公里,具体零部件保修政策按照《保修保养手册》为准; 3、远景1.5L首保期限为4个月或5000公里,其他车型均为2个月或1500-2500公里; 4、首保之后每5000公里-7500公里来做一次常规保养 5、吉利系列车型的雨刮片保修期为3个月或5000公里(原有保修期为6个月或10000公里)。 具体雨刮片保修根据用户购车所配制的《保修保养手册》保修内容为准,即《保修保养手册》里标注的雨刮片为3个月或5000公里,则按3个月或5000公里保修;《保修保养手册》保修手册里标准的雨刮片为6个月或10000公里,则按为6个月或10000公里保修。 6、其它车型政策及内容按《保修保养手册》为准。

三、吉利汽车产品使用问题集锦: ?问:吉利各品牌车型对应售后服务站联系方式。[查看答案] ?问:吉利品牌汽车客服热线号码?[查看答案] 答:吉利品牌汽车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是400-886-9888. ?问:关于吉利汽车售后服务?[查看答案] 您好,我们的售后服务站是全国联保,即用户在我公司授权的经销商处购车后,带上随车附送的《保修保养手册》即可在全国相同车型授权的吉利售后服务站进行维护、保养和维修等服务项目。如果车辆行驶不了的,我们可以要求服务站外出救援服务,如有问题需要解决帮助的,可直接拨打吉利汽车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4008-86-9888,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服务。 ?问:新车首次保养的时间?[查看答案] 答:车辆(除1.5L远景)首保时间为购车2个月内或1500-2500公里内(以先达到为限)到服务站进行首次例行保养;1.5L远景系列车型首次保养时间为购车4个月内或5000公里内(以先达到为限)(详情参阅保修保养手册)。 ?问:新车磨合期行驶的注意事项?[查看答案] 答:新车不需要很复杂的磨合。但在最初的1600km(公里)之内,遵守以下的简单要领,这不但可以节省燃油还可以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1、对全车外部紧固件、蓄电池、润滑油、冷却液、汽油等全部检查一遍。 2、选择平坦路面行驶,避免在泥泞路或沙土路上行驶。 3、在起动和驾驶时,避免油门全开。 4、避免空转发动机。 5、(平稳驾驶,避免高速驾驶)发动机转速不超过3000r/min,最高车速应小于80km/h;尽量不要满载行驶;在最初的300km(公 里)之内,避免紧急制动, 6、不要以单一的速度长时间地进行快速或慢速行驶。 ?问:紧急求助请问大使,我的车在保修期内,不慎将保养手册丢了,怎么办啊,急死我了[查看答案] 答:您好,按公司原则规定,是不可以补办的。但如用户确实保修手册丢失,请与服务站联系并提供以下材料:1、经销商的证明(附购车发票);2、服务站的保养记录证明;3、车辆合格证、行驶证、车主身份证复印件;4、用户补办保修手册的申请报告。 用户将以上材料准备好,交予当地的服务站,经公司审核后,可以给予补发保修手册(公司需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200元)。 ?问:关于保养收费用?[查看答案] 答:车辆在强制保养时除了首保免费(1.8L远景首保、二保)外,二保以及例行保养厂家建议收取5个工时费+材料费,5个工时费包括更换机油滤芯、空气滤芯、汽油滤芯以及保养检查项目;如同时需更换其他不在保零配件,费用和工时费则另行计算。若用户只更换“三滤”中的“一滤”时同样需5个工时,因为其他“两滤”也在保养检查项目之内,只有检查之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更换(每工时最高收费为18元,除江苏、上海地区以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