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岳阳楼记》表格式教案

10.《岳阳楼记》表格式教案

10.《岳阳楼记》表格式教案
10.《岳阳楼记》表格式教案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导入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导入 【篇一:27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27《岳阳楼记》教案 毛英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 琅琅上口。 4.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及记事、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 琅琅上口。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学生收集与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诵诗导入 1.展示诗歌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学生诵读诗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导入语 事实上,除了李白杜甫在岳阳楼留下的我们读到的这两首名诗,古 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但是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却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

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 篇文章。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朗读,感知课文。 2.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在学生朗读结束以后提问:作者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文章,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课 文原文回答。 [点拨]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学生在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写法 [点拨]板书(一)交代写作缘由——叙述;(二)描写岳阳楼景色——写景抒情;(三)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议论。 2.赏文章美景,体会文章语言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 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点拨]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一处是课文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 二处是课文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三处是课文第四段想象 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 两幅画面? [点拨]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3.探文章思想,理解文章主旨 (1)“以物喜,以己悲”是人生的两种情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 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2)作者对“以物喜,以己悲”又是怎样的看法?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点拨]作者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 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延伸,拓展提高 1.你还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哪些人是忧国忧民的楷模?请举出他的类 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忧乐天下第26课《岳阳楼记》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忧乐天下第26课《岳阳楼记》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教学目的: 1、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2、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 2、即由事写景, 3、由景写情, 4、由情言志。 5、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 6、忧, 7、后天下之乐而 8、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引入新课 2、讲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7、《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 岳阳楼记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帮大家的岳阳楼记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一)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1.了解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气势雄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这几幅是岳阳楼唐、宋、元、明、清的五朝楼观,后两幅是现代的实景图片。岳阳楼给人的感觉怎么样?(雄伟壮观) 2.导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循着本文的记述,作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范仲淹的拳拳心语。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一) 一读,看背景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范仲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的记?你能不能通过阅读找到答案。 2.范仲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你是从哪里得知的?从第一段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谁能补充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被诬遭贬,到岳州后,他“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二)二读,正字音

1.范仲淹没有登临岳阳楼,仅凭一幅《洞庭晚秋图》就作下了这篇不朽之记,请同学们再一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看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指名分段读,正音、提点节奏。 (三)三读,解意思 1.对于文言文,读准字音及节奏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四人为一个小组,用圈点勾画法,积累文言词句。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积累文言词语:争当小老师,把你们小组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积累。 3. 质疑问难: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4.理解重点句子,读出韵味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淡然、超脱物外)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心怀天下) (四)四读,悟感情 1.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淡淡忧、浩然气)古有范仲淹看图作记,今天我们就来配乐读记。 2.听视频朗读,看看哪些地方读的好值得学习借鉴,哪些地方把握不到位的,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读 三、初步梳理,理清结构 理解课文之后,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层次结构,看看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板书: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一)(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记叙) (二)(第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描写、抒情) 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三)(第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议论、抒情) (四)(第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堂课我们初步感知、理解了课文,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但千古雄文《岳阳楼记》为什么能成为岳阳楼的灵魂,从而名扬天下、流传千古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岳阳楼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岳阳楼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霪雨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北师大版1

游岳阳楼记 2.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 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优等生占百分之三十,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进生占百分之二十。班内人数不多,我们教师在辅导学生,检查作业时,力求照顾周全,逐一过关,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时,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学习各种先进而适用的教学方法,使之付诸于课堂效率上。 3重点难点 2. 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4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 检查背诵《诗两首》。 2. 《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拿,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英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貞?率,抒写性灵。晩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岀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2.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 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蒂”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浓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淸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勺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岀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 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岳阳楼记 优秀教案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 3课时 【文章背景】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解题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

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10 岳阳楼记(名师教案)【九上部编语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0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 2.积累文言词汇、成语、名言警句,并朗读、背诵全文。 3.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 4.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5.微练笔,感悟作者情怀。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及影响。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积累文言词汇、成语和名言警句。 【课时预习】 1.搜集整理有关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岳阳楼记》创作背景和岳阳楼的资料。 2.思考:本文题为《岳阳楼记》,但并未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这是为什么呢? 3.带着问题参照注释读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本文涵盖的信息量大,因此让学生课前自学,充分预习,事先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初步感知内容,为上课做好知识准备。 【教学过程】 一、竞猜,巧切课题 1.人物竞猜 根据下列信息,猜猜他是谁。 课件出示: (1)自幼孤贫,勤学苦读;(2)庆历新政,政治革新; (3)几起几落,百折不挠;(4)军中一范,西贼破胆;

(5)先忧后乐,心系天下。 预设:范仲淹。 2.切入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他的忧乐情怀。 【设计意图】用一段信息资料进行人物竞猜,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巧妙快速地走进课文。 二、展示,走进文本 1.走近作者 请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作者资料。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2.走进背景 请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本文创作背景的资料。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滕子京和范仲淹同榜考上进士,两人的友谊从此开始。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黜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支持范仲淹改革的滕子京也因此被贬谪到岳州。第二年,滕子京重新修建的岳阳楼即将落成,想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欣然受命,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此诞生。 3.走进岳阳楼 请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岳阳楼的资料。 资料助读3:岳阳楼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中心学校刘家怀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顺畅直译课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深刻含义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及对比写法,体会句式骈散结合的好处(1、 2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过程与方法的实施和理解) 3、领悟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培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品德,心 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 二、教学课型说读课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语言学习——发表见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感知课文(学习习惯和技能的培养) 1、课前布置预习要求(生字词的准确读音、课文的流利朗读、作者的生平了解、课文的整体感知) 2、授课导入:同学们,江西的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天下,湖北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而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也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名扬天下,到了宋代,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文本的记述,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吧! 3、检查预习情况 4、朗读课文: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提示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气语调和语速,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第二步:直译课文(语感训练) 教师:直译课文,需要咬文嚼字,就是一边读句子,一边思考,这句话字面是什么意思,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还要注意一些字词的语境意义) 具体步骤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你说我听,互相补充 3、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课文,学生跟着翻译课文 4、老师指名学生翻译文句,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 第三步:理解课文(探究能力培养) 教师:理解课文的关键是用心读课文,用脑思考课文,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有所见解。 具体步骤 1、问题讨论:(1)本文的第三、四、五段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分别体现了人物

岳阳楼记 优秀教案课程

岳阳楼记 范仲淹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 2.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2.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朗读磁带、岳阳楼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两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他在六十三年的人生旅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

岳阳楼记(1)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1谪守 ..巴陵郡。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3具.兴。乃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4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5属.予作文6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7胜状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8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9大观 ..也,前人之述10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11极.潇湘,1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13淫雨 ..;日星隐16曜.,..霏霏,连月不14开.,阴风怒号,浊浪15排空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17倾.楫18摧.;19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20去.21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22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23集.,24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25或.长烟26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 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27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28偕.忘,29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30求.古仁人之心,3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32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3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35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解释词语 1.谪守 2.越 3.具 4.制 5.属 6.以 7.胜状 8.晖 9.大观10.备11.极12.迁 13.淫雨14.开15.排空16.曜 17.倾18.摧19.薄20.去 21.国22.景23.集24.锦鳞 25.或26.一27.何极28.偕 29.把30.求31.或32.以 33.是34.其35.微 二、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27、岳阳楼记 范仲淹 尖扎县康杨中学教师:祁成峰 目标要求: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 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教具准备:投影仪 U盘音箱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听录音朗读。要求: (1)准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 (2)句读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共分三个部分。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案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 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薄暮冥冥 潜形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2、背景资料。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段翻译文章,学生讨论纠错。 3、作业:整理文章的加点字和句子翻译。 第二课时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岳阳楼记教案长春版

第11课《岳阳楼记》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思路,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范仲淹的豁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流畅地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它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作《岳阳楼记》。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功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2.写作背景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6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

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9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三、朗读。 1.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朗读对抗赛。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学生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2.结合注释,找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说出全段大意,教师给予补充。 3.采用分组挑战式提问,进一步检查掌握情况。五、课文分析。 1.解题:“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常常是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 2.默读全文,说说本文都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叙事:第1自然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描写:第2自然段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第3自然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第4自然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抒情:第3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第4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岳阳楼记教案1 (5)

《岳阳楼记》教案1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岸芷汀兰(zhǐ tīng)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10岳阳楼记 教案(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10 岳阳楼记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 2.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2.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朗读磁带、岳阳楼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两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他在六十三年的人生旅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