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英国地方自治的演进_影响与宪政价值

论英国地方自治的演进_影响与宪政价值

论英国地方自治的演进_影响与宪政价值
论英国地方自治的演进_影响与宪政价值

第33卷 第1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Vol.33 No.1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J an.2006

论英国地方自治的演进、影响与宪政价值

白贵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国家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的有机体。地方自治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力量和组织,是地方性的人民共同活动,是寓政治、经济与一体的一种成熟的人民生活形式,是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范畴。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基础和国家政治制度的范式。英国的地方自治精神和模式深深地影响了欧美国家,并成为欧美和东方国家如日本仿效的、基本的地方政治制度。它更是一种最古老、最坚固、最持久的民主制度。

关键词:国家;社会;地方自治;宪政

中图分类号:K5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6)0120017204

作者简介:白贵一(1962—),河南西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宪政的实质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人民自治。宪政的实现、实施及保障,以具有独立政治资格的公民和健全的社会组织为基础。“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建构政府的行为,无宪法的政府只是无权利的权力”,“宪法是先于政府的东西,政府只是宪法的造物”[1]。地方自治是通向民主政治的根本之途。从地方自治中发展出具有独立政治资格的公民和独立的社会力量,并发展为民族国家。

一、英国地方自治的演进

近代地方自治制度起源于英国。据我国台湾著名政治学学者杨幼炯研究,“地方自治”一词出现于维多利亚时代法学家史蜜斯(Jo shua Toulmin Smit h)于1849年所著的《违法与为虐之委员政治》一书。在该书中,“地方自治”被经常使用,而在其1851年所刊行的《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一书,更以“地方自治”为其书名了。

地方自治一词虽出现较晚,但英国的政府组织,自始即含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可谓历史悠久。盎格鲁-撒克逊是日耳曼人的一个部落。原始日耳曼就有自由传统。9世纪撒克逊王国成立的时候,英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人民集居于乡村,集村而为镇,各镇有镇民大会,选任官员,主持全镇事务。集镇而成邑,各邑有邑议会,由邑长与各镇所派代表组成。最高级地方政府为郡,有郡议会,一切公民均为郡议会议员。有自己的警察,以各自共同负责。有居民会、百户法庭和郡法院等原始司法组织。地方的社会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得以充分发挥。“英国的自由,须归功其地方组织。因为英国自撒克逊时代以来,人民在乡里中,即知其义务与责任,所以地方自治观念就是在这个时代养成的,历史称这个时代为直接民主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地方自治制度随地方政治的发达而渐臻完备,人民实享有最完备的自治”[2]。

英国的地方自治组织,在其后英国的政治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原则,在维护自己应有权利、对抗专横的国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王权和封建贵族的统一与冲突中,1215年的大宪章是英国

收稿日期:2005207211

“地方自治”在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上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大宪章规定,国王无自由决定臣民的权利。国王行事要经过代表贵族制的贵族会议的同意。大宪章的意义不在于哪一方取得了多少政治权利,而在于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利界限得以划分和确认。大宪章表明,英王的权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就整个欧洲而言,“14—15世纪是国王出于种种原因开始和他统治下的臣民对话的时期。———‘给予所有人影响之事即应得到所有人之承认’———由于这一罗马私法恢复,代表会议迅速普及”[3](P14)。这种精神在后来代表君主制的国王、代表贵族制的贵族、代表平民制的平民和骑士阶层的国家议会中表现出来。“在英国,在国家意志成为实际的行为规范之前,必须得到某些独立于表达国家意志机构的同意。这种规则,既在司法中被运用,也在政府行政中被运用,在地方政府体制中运用得尤为显著。而正是由于英国采用了这种地方体制,所以她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英国的地方政府体制,以被委托贯彻法律的地方行政机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为特征。正是由于这一体制,斯图亚特王朝才没能建立起它们为之长期拼死奋斗的专制政府体制”[4](P24)。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地方自治范式在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中不断得到扩张和普及。英国1834年修正济贫法(Poor Law Amendment Act),1835年通过市制案Municipal Corporations),各市普遍设立市议会(Borough Council)。这年英国还颁布《都市团体法》(Municipal Corporation Act),1888年通过地方政府案(Local G overnment Act),各郡设立郡议会(County Council)。各级议会的议员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1930年实施地方自治法(Local G overnment Act)。英国近代地方自治制度得以普遍确立并逐步完善。对于这一切政治成就的取得,英国宪政学者布莱克斯通等都将之归公于英国的地方制度。

二、英国地方自治对近世各国的影响

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对世界产生了影响,首先是对北美殖民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英国殖民美洲之前,英国移民就把他们久已熟悉和习惯的地方制度一同带到了美洲大陆,并且成为开拓者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等到英国殖民者到了美洲以后,他们不仅把这种在基本上行之已久的地方制度的精神挟之而来,而且把各种制度移植于美洲本土。

地方自治的价值理念成为美国立法的法理基础。“1787年聚会于费城起草宪法的人们并不是凭空设想的,他们把(1)英国的法律传统,(2)美洲殖民地政府和州政府的模式,(3)邦联条款的经验作为起草的依据”。因为“在为时15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各州学到了许多关于自治政府的经验,他们运用这些经验来制定宪法”[5]。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说:“人类理性的一些最大胆设想,竟在一个不被人重视、连任何政治家无疑都不屑于侧身其中的社会里付诸实现了;而人的具有独创精神的想象力,也就在这里想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立法制度。”

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也影响了欧洲大陆的法国和德国。首先是德国的地方政治体制。“英国的中央地方关系可以说是相互独立的。———英国的这种组织体制,曾对普鲁士、德国的施泰因市政改革、19世纪70年代的俾斯麦的改革产生过影响,经由普鲁士,也影响过战前的日本。———英国的地方自治影响到各国,成为众多学者的标准模式”[6]。

钱穆认为:“地方自治乃民主政治之基础,尚不能治一地方,而谓能自治一国,古今中外,殆无此理。西方民主,渊源古希腊,当时乃为市邦政府,以近代目光视之,即一种地方自治也。卢梭民约论,民主政治宜于小国穷民,盖民主即变相之地方自治,即地方自治之扩大耳。英美为近代宪政楷模,———盎格鲁萨可逊人入侵英土,彼时即有村镇自治。———美国起源乃为13州之邦联,此亦一种变相之地方自治也,故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皆由地方自治演进。”[7]英、美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表明,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高度自律性的地方团体基本上原封不动地被纳入到国家政治体系之中。其精神价值和实际社会价值为:一是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权;二是“给予所有人影响之事即应得到所有人之承认”[3](P14);三是在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利之间形成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立的社会政治组织力量。“在大陆上,社会的因素还完全被掩藏在政治的因素之下,还丝毫没有和后者分离开;而在英国,政治的因素已逐渐被社会的因素战胜,并且为后者所驱使”。资产阶级革命显示了这样一种方向:“人类的联合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来实现。它以这个新原则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8](P662,663)

三、英国地方自治的宪政价值

民主既是一种政治组织又是一种公民生活。从

组织来讲即是多数统治(Rule of Majority)的一种政制。从公民生活来讲,民主政治又是公意政治,平等政治和法制政治。地方自治则是民主政治最好的途径。蒲徕斯(Brucy)曾说,民治制度的最好的学校及其成功的最好保证,就是实行地方自治。

第一,锻炼人民的政治能力。

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念以及政治行为和政治习惯,只有在解决共同的、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才能形成。人民的政治能力只能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得到锻炼,并从参与地方事务自然通向参与每个人有关的国家政治事务。

第二,养成了人民的合作能力。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合作是一种本能,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社会力量。“在大众的眼光里,合作是一家店铺。可是这家小小的店铺,却包含着整个的世界。这完全是一种新的,特别的秩序(Order),依他的精神,他的法律以及他那于生活中而来的学说树立起来”[9]。人民在处理共同的事务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适应组织的生活,发展了个性,创造了智慧,形成了普遍遵守的秩序和规则,形成了对真理和多数意志的遵从。能否合作,是否善于合作,是一个民族盛衰的重要因素。没有合作就不能形成有组织的社会力量。而无组织的社会,只能是一盘散沙的社会。

第三,养成了宪政基础。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是长期社会演化的结果。地方自治使人民避免官僚制的束缚和羁绊,打破了行政的神秘和奥妙,避免了对国家和政府的过度依赖。地方自治促进了民众的政治参与,人民在政治参与中产生社会主体地位、政治责任感和国家的主人意识。地方自治开拓了民众的智慧,锻炼了民众的创造力,形成了社会化、民众化的政治和独立的地方政府,造就了领袖人物。

没有民情的权威不可能建立自由的权威,而没有信仰也就不可能养成民情。所以,“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力属于社会整个集体的那种政府;每个公民不仅对该最终的主权的行使有发言权,而且,至少是有时,被要求实际上参加政府,亲自担任某种地方的或一般的公共职务”[10](P43)。

英国政治发展史表明,自由国家公民资格之培养,借地方自治之力甚多。“从讨论公共事务中,可以发生公共利益之观念;在自治责任下,可以鼓舞改进政治之精神。且自治制度又不仅能训练人民顾全公益之观念,更能训练人与人合作之习惯。本共同观念,运用共同理解与评判能力,对于政治方针能相互进行。假使地方自治废懈,人民对于较近较小之地方事务未得共同运用之机会,将来对于较远较大之国家政治,又焉能作负责之举动哉?”[9]

四、国家集权时代地方自治的展望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福利国家的兴起,国家全面地、积极地、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政府由社会的“守夜人”一跃而成为社会的保姆,政府由消极行政转为积极行政。行政国家机构臃肿,机能懦滞,官僚化倾向严重,是各国政府的普遍现象。国家权力膨胀、社会萎缩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普遍趋势。“今天对个人自由形成威胁的不是民主议会可以有效运用的权利,而是民主议会移交给实现具体目标的行政当局的权力”[11]。

面对日益强大的国家集权,行政专横,严重的官僚化和低效率,如何保证人民组织国家和政府的目的不被异化,不使国家与社会相脱离并居于社会之上,保证人民按自己的意志组织政府又能控制政府,保证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光靠分权制衡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只能想象有两种权力:一种制定法律,一种执行法律。因此,除了这两种权力以外,没有第三种权力存在”[4](P7)。古德诺也认为,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法律与执行法律之间缺乏协调就会导致政治的瘫痪。地方自治团体是对国家强大权力的一种必要监督、制衡和分权。

第一,地方自治是国家真正、持久力量的社会基础。

黑格尔认为,国家的真正力量有赖于同业公会和地方自治团体。“在这里,政府所碰到它必须尊重的合法利益;由于行政只能增进这种利益,同时又必须监督它们,所以个人在行使他的权利时就获得了保护,从而把他的私人利益跟整体的保存连接起来。……可是群众部分也应成为有组织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成为力量,成为权力,否则他只是一大堆或一大群分散的原子”。而“合法的权力只有在个殊领域的有组织状态中才是存在的”[12]。马克思将人数众多但缺乏社会组织的、分散的法国农民称为一袋“马铃薯”。

第二,地方自治团体分解了国家部分事务,有助于防止中央权力过大造成“脑充血”,地方无权造成

“贫血”的状况。

行政权力的大小与其所管辖的事务多少成正比例。缺乏地方层面的地方自治,就会造成中央吞噬地方的局面。但是,事实上国家是不可能完全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一是不可能所有的事务都是国家的事务。也就是说,不论管理经济还是环境保护这样全国性的问题,还是事关全国性的其他事务,仍有大量的社会性的事务不是中央政府所能包办代替的。二是在最低的限度内,国内多数事务要适应地方特殊情势。无论多么完备的立法技术,也不可能包罗万象,适应一切。“近今政务受物质文明发达之影响,范围日见扩张,其性质与人民生活日益结合。行政成绩优劣之关系,大非昔日所可比。一国之大,情状万千,中央官吏,又焉能一眼照到。且以西洋各国为谋政治健全起见,无不让与地方自治权,创设地方自治制度”[13]。赋予地方自治权,使地方能够发挥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合作,不仅使中央尊重地方,使国家政策符合并满足地方要求,更可以消解过于膨胀的中央集权,减轻中央政府过于沉重的负担。

第三,国家不是万能的、永恒的,而是有限的。

与永恒的人类社会相比,国家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中,自国家产生之日起,社会就是第一性的,国家是第二性的,国家要以社会为基础。地方自治组织作为人民生活共同体,具有普遍、深刻而永恒的社会基础,也是国家永远不能代替的。这大概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基础和西方国家由“治道”向“善治”转变,以及社团主义兴起的动因吧。

结论

历史经验表明,国无大小,民无众寡,能修其政则强,不修其政则弱。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应以客体法为根据,不以主体之人为关键;因法律而生同感建立起来的联系,将自然延长于永久;若依靠伟大人物或靠强力压制树立起来的联系,是难以阻其不趋于分治或分裂的。宪法本身并无生命,它的生命是人民给它的;宪法本身也没有行使的力量,而这种行使的力量是行使的人赋予它的。地方自治是古老而持久的人民的组织,是普遍的人民的生活形态,是广泛的社会力量。宪政由它导出,宪法的保证与持久最终也必因它而存在。

参考文献:

[1]麦基文.宪政古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2.

[2]杨幼炯.政治科学总论[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7.626.

[3]猪口效.国家与社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4]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加里?沃塞蔓.美国政治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5-16.

[6]村松歧夫.地方自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9.

[7]钱穆.论地方自治[J].东方杂志.41卷,11号.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楼桐孙.合作与复兴[J].东方杂志.32卷,13号.

[10]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哈耶克.自由宪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66.

[12]黑格.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1.

[13]马洗凡.英法两系地方自治制度及其相对的改造趋势[J].东方杂志.19卷,9号.

On the T ransformation of E nglish Local Self2government and Its Constitutional Merits

BA I Gui2yi

(Renmin University,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State combines community into an organism.They correlate with and act upon each other.Local self2govern2 ment is an organization and a force between state and community.It is a common action of local people,and a way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fe.It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politic system and politic action.The local self2government helps to improve de2 mocracy in Great Britain and lay the 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system.The idea and model of local self2government have in2 fluenced other Euramerican nations and Japan.It is an oldest,most solidity and lasting democratic system.

K ey w ords:state;community;local self2government;constitution politic

[责任编辑 孙景峰]

英国政治制度专题

第一节中世纪英国的分权君主制 一、英吉利王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不列颠初期的历史演变 1.英格兰的由来 2.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 ①自由农村公社(马尔克):一种新的关系,土地分封 ②固定的中央行政制度:国王和贤士会 ③地方行政制度:郡、百户区、村社 行政、司法合一的地方权力机构 (二)威廉征服与王权的强化 1.威廉征服 2.强化王权的四点措施 占有1/7的土地/封地分散/向国王宣誓效忠/地方统治沿袭分郡制度 三、中世纪英国财政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1.12、13世纪英国财政改革 2.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3.改革意义 二、英国等级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大宪章的签署及其对王权的限制 1.签署大宪章的背景 ①君主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改变 ②斗争的焦点:直接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约翰与教会的冲突/约翰与平民、贵族的冲突 2.大宪章的基本内容 ①肯定教会和贵族的特权 ②国王不能向封臣征收额外捐税 ③不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能被逮捕、监禁或处以罚金

3.监督国王机构的成立:25名男爵 4.《大宪章》的历史意义 ①明文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 ②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司法裁判权 ③确立了国王依法办事的原则 ④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新新式 ⑤大宪章是英国第一个成文的宪法性文件,是贵族限制王权的产物。 (二)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 1.议会的演变 2.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密切相关 3.地方代表 4.议会分为上、下两院:14世纪中叶 (三)英国早期的检察制度和地方司法、地方自治制度 参考教材第85页,学生自学 三、都铎王朝时期的议会与国王(1485—1603年) (一)都铎时期王权的强化 1.政府机构进一步完备 2.宗教改革 3.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都铎时期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1.议案制开始取代请愿制;议案委员会出现;三读制逐渐形成;骑士成为下院的主体2.都铎时期,议会驯服,很少发生议会与王权的尖锐对立,其原因有: ①王权与中产阶层联盟 ②当时的大政方针符合英国国家利益 ③国王成为议会的一部分 (三)都铎时期议会的地位 1.议会不是可有可无,国王为了取得议会的支持,其手段必须符合程序和制度 2.议会机构自我意识强化

英国宪政的自由精神的生长

英国宪政的自由精神的生长 英吉利民族于中世纪王权与贵族的对抗冲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传统,经过几百年的缓渐生长,在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养之下,渐渐根深叶茂,终于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而开出了宪政之花,结出了自由之果。宪政的思想与制度宣示着人类政制样式的革新,启示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时代。三个世纪以来,尤其在经历了二十世纪极权主义政治的劫难之后,宪政之作为现代政治生活的样式已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宪政的主要制度与观念起源于英国。议会制、责任内阁制、政党制、文官制等宪政制度首先在英国产生,宪法的产权原则、人权原则、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则、法治原则都从英国的行宪经验中得来。在行宪历程中,英国孕育和生长了宪政制度和自由精神。宪政制度与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会史与思想史的互动使英国在经历传统与变革的巨大冲突之后,以渐进演化的方式成功地从中世纪政制转变到近代的君主立宪制度,避免了激进与革命的社会变革,率先步入近代社会,创造了富有英国经验主义特色的英国宪政模式。 所谓宪政,简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宪政的核心内容是限制与约束国家权力,确立与保护公民权利与自由。正是在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之中,公民权利获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实现,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得以确立。而对于权力的警惕与防范根源于对于自由价值的珍视,所以权利和自由高于和先于权力。

英国的宪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从君主制政治转向现代政治,实现宪政的道路是在社会力量的冲突与和谐的动态平衡中,通过持续不断的渐进、稳健的社会改革而实现的。英国从中世纪的《自由大宪章》开始,就由于贵族与王权的对立、冲突而开创了英国自由的传统,这样一种传统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兴起,冲突转变为贵族、国王与中产阶级、国会的对立,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以光荣革命成功实现君主制与宪政的调和,传统政治形式与现代政治精神的结合而告终,光荣革命成为英国历史的最后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国式渐进道路的基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逐渐成长为独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与工业家集团形成两种对立的社会力量,民主化成为十九世纪政治变革的主题。在社会变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审时度势,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化的进程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国革命式的代价。二十世纪英国的宪政改革同样是致力于渐进社会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绝欧陆盛极一时的乌托邦社会工程,费边社会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冲突的妥协方案是建立、"福利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避免了法西斯主义等极权主义的惨痛代价。 一、英国宪政中的自生秩序

英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也是一个移民国家,它居民来自早期欧洲大陆的迁徙。在历史的长河中,英伦三岛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公元43年,罗马帝国将英格兰便成它的一个行省,也是发现那里有大片土地,而且也有人居住。 罗欧亚大陆是联通的,4世纪的欧洲,被一股外来势力所纠结。他们就是被中国赶出去的匈奴,罗马帝国再衰退,匈奴人的入侵加剧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地处德国和丹麦的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继续向西飘洋渡海。他们成为英格兰的主宰,英格兰的名称就源于这里。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入侵,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这个“征服者威廉”,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与中国不同,古代欧洲封建国王的继承制度,是按照亲属关系亲密程度排序的,国王也受制于宗教。 13世纪,国王约翰从即位一开始就不被人们看好,人们怀疑他是将侄子暗杀后,才得到王位继承权。面对质疑,约翰与教皇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出现争执,导致教庭向英格兰施以惩罚,约翰国王最后被迫于1213年向教皇屈服。 针对法国占领了英国在诺曼底大部份的土地,英国的贵族要求国王取回失去的领土。约翰即在1214年发动对法国作战,却遭逢大败。 1215年,封建贵族乘机联合对国王不满的各方力量反对约翰王。5月17日,封建贵族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占领了伦敦。6月10日,英格兰的封建贵族在伦敦聚集,挟持英格兰国王约翰。约翰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 1215年6月15日,在强大压力下,约翰在兰尼米德(RunnyMede)签署《大宪章》。其中主要反映西欧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 当今世界民主制度,多少带有探险者的印迹。作为早期开拓者的后代,不免留有他们的思想痕迹,带有功利性、现实性。因为物质成果受人尊敬,这一思想已经领导全球200多年。美国也是英国的延续。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101班 李若昭 6002210019 【摘要】英国现行的政体是议会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而且英国没有总统;英国的国家元首即形式上的最高领袖是国王。但是实权在内阁,内阁首相就是政府的真正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因为议会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的。本文主要探讨英国现行政体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中重要的几次变革。【关键词】君主;议会制;首相责任制 英国的现行政体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完备的政体——议会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从最初建国的绝对君制,英国政体经历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演变与改革。从而使英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国政体的初步奠定——绝对君主制 公元827年,西塞克斯王爱格伯特(Egbert)统一了七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英格兰这一名称。这时的英格兰,政治上有耆老会议(全国最有势力的贵族会议),国王的一切重大政务,都要经过耆老会议的批准,由此而形成了英国贵族制约国王的传统。1066年诺曼人征服,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1066-1154),随着征服分封了众多的追随者,并由国王的直接附庸组成大议会,负责决定重大事务,提出法令建议,确定赋税征收。大议会每年召开三次,因过于庞大,开会有困难,于是又有一个较小的库里亚(御前会议), 由宫廷大臣参加,也邀请贵族、骑士参加。库里亚具有财政机关和最高法院职能。同时,诺曼王朝开始在英国推行诺曼法。诺曼法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法:它不是建立在国王的单方支配和臣民的单方服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国王和受封者之间相对的权力义务上。不管国王和受封哪一方,只要是单方面拒绝行使自己的义务,或者是寻求契约以外的权利,权益受害的一方都可以投诉于法庭获得救济。如果法律解决不了,则受害者有权解除封建契约,国王可收回领地,附庸可放弃效忠义务。显然,独立的司法,在这时已经有了苗头。 限制王权的里程碑——《大宪章》 这一时期,随着王权的强大,王权和法律的关系就成了英国人注目的重大问题。1199年登基的约翰王,仗着手中的权力,践踏封建契约,横征暴敛,残害民众,破坏了以往的封建传统,导致了国内封建领主的普遍不满。在坎特伯利大主教的支持下,封建领主领导了反约翰王的起义。值得庆幸的是,约翰王因为刚刚在对法作战中失利,没有力量同国内的封建领主抗衡,而是以契约的方式达成了与封建贵族的“和解”,并由此而产生了等级代表机构-- 国会。这个契约,就是有名的《大宪章》。《大宪章》共65条,其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国 王与领主关系规定;第二部分为国王施政方针与程序规定;第三部分为国王与领主争端处理规定。按照《大宪章》的规定,国王要保障贵族和骑士的封建继承权,不得违例向封建主征收高额捐税;不得任意逮捕、监禁、放逐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承认伦敦等城市的自治权。为了保证宪章能够顺利执行,由25名男爵组成一个委员会,对国王进行监督。如果宪章遭到破坏,封建领主有权以军事手段强迫国王履约。英国以后的宪政,追根溯源即来自《大

浅析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政治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c7685550.html, 浅析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政治文化 作者:贺文涛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6期 [摘要]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并且英国政治制度有它自身的特点,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也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本文是在简述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分析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促使它政治制度产生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英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150-02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用它的科技和文化给全球带来了原子弹爆炸般的冲击。英国是独立的岛屿,与其他大陆有大海这道天然的屏障,为英国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避免了频繁的战乱,让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壮大自己。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与此同时英国拥有一支强大海军,国内市场的狭小迫使它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① 要了解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首先就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大部分学者都承认英国有宪法,只是有自己的特点,不像大多数国家那样汇编成一部法律文件,而是由分散的宪法性法律、惯例等组成。国外学者称之为“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只有在认识宪法的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英国的政治制度。 一、英国议会 议会作为英国的重要组织机构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议会由英王、上议院、下议院共同组成。议会和内阁虽掌握实权,但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组成,其中上院是贵族院,是主要西方国家中唯一以贵族政治为基础的政治机构。②英王无实权,代表贵族制的上议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议院经过了长时间的争斗,权力逐渐从上议院转移到下议院。英国议会的权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立法权、财政监督权、行政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中司法权由上议院独有,它可以审理贵族的案件,也可以审理下议院的弹劾案。根据法律,立法权、监督政府财政和行政的权力归属于下议院。1911年《议会法》确认了下议院 的政治优势地位,作为一个惯例,首相必须来自下议院,内阁成员也很少由贵族担任。③ (一)立法权是议会最重要的权力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摘要: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君主、议会、内阁、政党。本文通过梳理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阐述了政治制度、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它对英国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专制崛起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政治制度的变革始终是世界各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1]。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典型代表有两种类型,即立宪制和共和制。其中立宪制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代表,共和制以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的共和制为代表,两种制度都统称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责任内阁制,国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各类册封的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下院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就会成为首相。首相负责组阁,内阁对首相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临朝不理政的状态,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只作为国家的象征[2]。 英国今日的政治制度的原型早在13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了。13世纪形成了英国宪政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自由大宪章》和议会制度,它们共同奠定了英国宪政民主的政治基础。从贵族化的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平民化的君主立宪式的民主体制,1689年光荣革命是英国由近代封建专制君主制向现代立宪君主制转变的标志, 也是英国社会由依附性的臣民社会向契约性公民社会转变的标志[3]。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为英国的崛起准备了政治条件。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之中,在各个“国家”内部,国王并不具有超越于贵族的权利,只是他们当中居位较高的一员。在这样的分裂状态之中,很难会有经济发展、

2005年英国宪政改革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005年英国宪政改革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姓名:宋丹琦学号:2014102030112 A、历史背景 一、英国司法传统:司法制度兼具依附性与独立性 1.英国法院之依附性(权力结构)诺曼征服前后封建时代:法院分别依附于领主或称为国王的臣仆14世纪出现的衡平法(equity),进一步强化了国王对司法权的集中和统一。1265年根据《大宪章》召开僧俗贵族参加的“三级会议”——1343分上下两院——掌握最高司法权的上议院对于民选议会(下议院)有服从之义务:下议院可以撤销上议院裁判。 2.英国司法功能独立性: 法律职业团体的自律与自治;法律用语的专业性、复杂性;法律自治团体律师协会发达; B、原因 二、英国司法改革的现实动因:国内压力与国外压力 1.英宪体制的内在张力(内因) “议会至上”:最高司法裁判权依附于上议院,12名常任上诉法官同时担任议员;上议院院长兼任大法官,兼任内阁成员1876年《上诉管辖法》确立了上诉法官任命规12名上诉法官的数量。其后,上议院立法职能受到削弱、司法职能增强。 2.英国工党的积极推动(内因) 1999年《上议院法》:任何人不能基于世袭的贵族地位成为上议院议员。对上议院实行民主化改造。 3.欧洲法的强力推动(外因) 一是《欧洲人权公约》对司法独立设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欧洲人民要求一个独立的审判机构进行公正审判的权利。 二是欧洲人权公约对彻底的议会主权形成了限制。1972年《欧洲共同体公约》对议会立法权的实际约束。 C、内容 三、英国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1.1998年《人权法》 法院在议会立法与《欧洲人权公约》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权作出不相符的宣告。如英国高等法院宣布1988年《商船条例》违法欧共体法律而无效。上诉委员会提出司法功能独立的声明:参与政治辩论不合适;发表意见即排除 审判权。 2.1999年《上议院法》:废除沿袭上千年的世袭贵族制度。 3.2005年《宪政改革法》 A.上议院承担司法行政职能。上议院长有维护司法独立之职责:上议院院长、法官选举委员会——首相——女王 B.成立最高法院。 《宪政改革法》第23条规定最高法院法官任免程序、第24条规定第一届最高法院法官产生方式。意义:基本统一了司法终审权;司法独立理念的伸张;议会主权理念进一步受到削弱。

论法国宪政体制的特点

论法国宪政体制的特点 【摘要】法国宪政体制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半议会半总统制、行政权二元化、 司法权双轨制、“理性化的议会制”、独具一格的违宪审查机制和悠久的人权保障传统。 【关键词】法国宪政特点 法国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国走上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它的宪政体制。法国宪政体制的特点体现在半议会半总统制、行政权二元化、司法权双轨制、“理性化的议会制”、独具一格的违宪审查机制和悠久的人权保障传统。 一、半议会半总统制 1944年8月法国获得了解放,戴高乐进入巴黎就任临时主席,由于政局不稳,1958年6月1日国民议会授权政府首脑戴高乐制定新宪法。第四共和国宣告终结了。戴高乐受命于危难之际,恶劣内外的形式给他提供了力挽狂澜、大展宏图的机会,也为他实现“贝叶演说”中达的制宪思想、建立新体制、加强个人行政权力提供了合适的舞台。新宪法于9月28日提交全民公决并获得通过,10月4日宪法正式颁布,这就是沿用至今的法国1958年宪法。正是这部宪法及以后的几次修正案,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法国的“半议会半总统制”。 半议会半总统制的特点简单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总统出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他兼有议会制和总统制的特点。即有一个议会和一个对议会负责的政府,同时又有一个拥有实权的政府。 二、行政权二元化 行政权二元化现象是法国宪政体制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行政权二元化其实不过是法国这种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自然变种。行政权二元化也较差反映了法国现行政体之下政府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所谓“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最大特点或目标是重新分配权力,使总统成为法国政治生活的中心,借此结构有效的避免因多党制而引起的经常的政治危机。 三、司法权双轨制 司法权双轨制也是司法权的二元化,体现在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法国的普通法院体系由最高法院主导并置于其下。最高法院下面设置有27个上诉法院,上诉法院接收不服下级法院裁决的上诉案件,它们即审查法律的适用也审查事实。 行政法院系统才是真正构成法国司法制度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根据行政法理论,公法上的“法人”团体必须服从行政法,进而接受行政法庭的裁决。行政法庭受案范围很广,从公务人员的身份、行政合同,到城市规划等等。现在,最高行政法院是共和国最荣耀的机关之一,也是今日国家行政学院毕业生的就职首选机关之一。它仍然具有双重角色:一是国家最高行政司法权的掌管者和行使者,一是政府的立法顾问。在最高行政法院之下,还设有五个行政上诉法院。 四、“理性化的议会制”

英国宪政制度

英国宪政制度评价 宪法政治起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因此,英国的宪法是最早的宪法。但是,众所周知,英国并没有制定一部统一的、完整的宪法典。所谓英国宪法不过是由英国在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性惯例所构成,我们称之为不成文宪法。 要理解宪政就不能不对英国宪法有所了解,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法学界曾就我国的宪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场大讨论使国人知道了什么是宪政,什么是专制,虽然这一讨论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体制,但是却大大丰富了国人的宪政知识。而这一时期的讨论则发轫于我国宪法学家雷宾南先生翻译戴雪《英宪精义》一书。戴雪的《英宪精义》分为三篇,包括“巴力门的主权”、“法律主治”和“宪法与宪典的联络”。 在“巴力门的主权”篇中,戴雪认为,英国政治制度自1688年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以后,英国政治制度所有主要特性就是“巴力门的主权”。戴雪认为,“巴力门”应当理解为君主(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英国国王),贵族院(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英国议会上院),众民院(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英国议会下院)的合体,当它们三位一体时,才是“巴力门”的本义。戴雪指出,“巴力门的主权”的原理就是没有任何一人或者任何一团体,在英宪之下,能建立规则与“巴力门”的法案相对抗,即使发生对抗,这种规则必不能得到法院的承认和遵行;法院固然可能“造法”,但是此类法律所有责效力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巴力门”,也就是说,“巴力门的主权”是英国法律所承认的一大原则。“巴力门的主权”通俗地说就是“议会至上”或者“立法机关至上”。“巴力门的主权”表现在:第一,“巴力门”具有无限立法权威。“巴力门”对于一切法律可以创造,可以批准,可以扩张,可以收缩,可以裁减,可以撤回,可以再立,可以诠释,一切法律均以“巴力门”的决定为准,即使如王位继承这样的重大原则也应当以由“巴力门”作出的法案为依据。第二,无竞争的立法权。君主,两院之一院,选举区,乃至于法院都曾一次又一次地争夺独立的立法权,但是没有一次如愿以偿。这样就形成了颇具英国特色的“巴力门”无竞争的立法权,君主、两院之一院、选民、法院均不能单独立法。首先选民不能进行所谓的全民公投立法。其次,一切立法必须经由选民选举出来的下院提出法案并通过,然后交由上院批准,再以英国国王的名义发布,此环节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使法案生效,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同意,法案就不能生效。最后,法院判案虽然遵循先例原则,这些从先例中归纳出来的原理,实际上已经成为法律,似乎与“巴力门的主权”原则相悖。但是,法院却不能也不愿运用任何权力废弃“巴力门”法案,而“巴力门”却可以随时推翻判例,即法院立法实际上是一种从属立法,以“巴力门”同意而存在并受“巴力门”的监督。 在“法律主治”篇中,戴雪将“巴力门的主权”与法律的至尊性称为英国政治的两件异彩。法律的至尊性又称为法律主治,即法律至上或者法治原则,它是英国政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原则要求全国人民以至于君主本身都必须要受治于法律,如果政治不是依照法律行事,就必然造成国家没有法律,也可以说国家也就没有了“君主”,体现了法律的精神与英国人的习惯相结合。戴雪指出,英国的法治原则是英国宪法的一个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法治意味着武断的权力不存在。指明在全国范围内,一切独裁都将不存在,全体人民一体受法律的保护,人民不能无故受罚,只能法律才能确定某人是否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一旦某人违背了法律,也同样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并无例外。二是法治意味着普通法与普通法院居优势。指明在英国,不但无一人在法律之上,而且每一个人,上至首相下至庶民,均受治于普通法并居于普通法院的管辖之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法治意味着宪法的通则形成于普通法院的判决。指明英宪的通常原理的成立缘起于司法判决,而司法判决又起于民间讼狱因牵涉私权而发生的。它表明,英国的宪法原则是由法院将涉及每一个人所有的权利从司法判决中归纳出来的,它不是由立法机关立法的结果。 由于英国宪法的不成文特性,英宪的渊源则表现为五种,一是英国历史上重要的信约和公文,如“大宪章”、“权利法案”等;二是巴力门法案,即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三是司法判例;

英国宪政史

英国宪政史 、英国宪法概况 英国是没有成文宪法的民主政治的杰出范例,是世界宪法的母国。英国的宪法不但在其表现形式方面极其独特,更重要的是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数百年来英国的宪政更是呈现出一种超稳定的发展态势,从未有过中断。所谓的英国宪法,是对一整套包含基本规范和政治体制的成文法、习惯法和惯例的统称。英国宪法实际上是对英国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的概括,是英国几百年政治流变的产物,并非一时制定的法律文件。英国著名宪法学家布莱斯曾评论道:“英国宪法是任何作者也作不出透彻说明的智慧产物,所具备的性质于几个世纪逐渐浸染而成。” 戴雪在其名著《英宪精义》中第一次从法律科学的意义上全面厘定了英国宪法的内涵,并从英国政治实践中提炼出英国宪法的三个主导性原则:议会主权、法治原则和宪法惯例。为此,戴雪全面阐述了隐含在梅特兰著作中的“宪法惯例”学说,认为宪法包括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权力的分配或行使的所有规则(rule )” ,它由

两 套在特征上完全不同的原则 (principles )或准则(maxims)构成:其中一套规则是严格意义上的“律法”,因为这些规则是由法院强制执行的(无论这些规则是成文的或不成文的,也无论这些规则是以成文法形式颁布的或源于一大堆习惯、传统或以普通法而著称的法官创造的准据)。这些规则所构成的宪法(constitutional law )才真正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被统称为“宪法律”(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另一套规则是由惯例(conventions )、默契(understandings )、习惯(habits )或常例(practices ) 构成的。这些规则尽管也规制着行使主权权力的几个成员、大臣和其他官员的行为,但它们在事实上根本不是律法,因为它们无法由法院强制实施。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分宪法可以称之为“宪法惯例”(conven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 或宪法道德 (constitutional morality )。 二、英国的宪法渊源 英国宪法是“不成文的”,没有被列入一部“特别重要的”、统一的文件中,而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习惯和实践中,它的许多部分由不记录于任何庄严文件中的“惯例”所组成。但这并不是说宪法原则没有成文渊源,许多宪法原则来自于立法机关的法令或者法院的意见。但是这些法定成分在法律制度中没有特殊的地位,不优越于其他法律可以如同其他法律一样以相同的方式被修改或者废除。英国缺乏关于宪法基本原则的权威和全面的陈述,没有必须通过修改以实现宪法变革

英国宪政体制的优缺点

英国宪政体制的优缺点 所谓宪政制度,即以宪法为根本大法来规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政治制度。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宪政制度的国家,但是英国却没有自己成文的宪法,这是人类历史上是一种奇特现象。无成文宪法而有宪政,无明晰的分权制衡设计而有限权政府,无最高法院而有司法独立,无民选政府而有民权保障。 首先,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制与民主制的融合。英国实行了民主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但同时还保留了君主和贵族,可谓是“披着君主制的外衣,有着共和制的实质”。 按理说,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是不相容的,但在英国,君主制不仅被保存下来,而且似乎与英国宪政不可分离。为什么?君主制在英国能延续至今,关键在于它改变了自己。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君主制可能失去了一些个人的权力与权威,但王位却因此而避开党派政治风暴。君主制扎根于一个坚实的基础上,支撑这个基础的是悠久的传统和普遍的信念。 事实上,所有的决策并不是由国王单独制定执行,而是由议会或内阁决定的,而议会下院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他们是人民的代理人,体现出人民主权,这就使得君主制与民主制联系起来了。(优)这样的政治体制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还是存有封建思想,在此后的许多年为英国的再次发展设置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英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一个建立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

英国拥有独具一格的两党制,两党的形成,使执政党成为议会的第一大党,与之相对的是反对党,反对党领袖领取国家俸禄,组织“影子内阁”,参与协商决策,因此,英国反对党实质是政府体制内的政党,但是这样的政体有着先天的不足。首先,从两党制中产生的执政党不能充分代表民意,英国两党制是由英国的选举制度作为保障的,英国现行选举制度是单选区出线制,以大选中获议席多少定胜负,不是依靠选票结果;另外,两党制对于小党的成长、发展十分不利。小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与其在下院所得议席不成比例。第三,两党制造成英国政治上保守。这些都不利于英国在新时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缺)英国因为两党制和议会内阁制使得英国的民主得到有效保证,并且保障英国的统治秩序一直可以稳定蓬勃发展(优)

【新版】高中政治选修三英国政治制度介绍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 (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7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为萌芽时期。17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宫廷党和乡村党,后演变为托利党和辉格党,初步具备政党特征。1688年,由于面临国王专制的共同威胁,两派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次革命的成功使两派由对立转入并存,并逐步形成了两派轮流执政的宪法性习惯。 2、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形成时期。19世纪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阶级利益和宗教立场日趋一致,前者代表主张保护关税、以地产为中心的地主阶层的利益,后者代表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选举改革,有力的促进了两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两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党,并形成了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3、20世纪初至今为新的两党制的确立与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1922年成为第二大党。1924年,保守党和工党开始轮流执政,英国确立了新的两党制。 (二)英国两党制的表现形式 反对党制度,依据宪法惯例,在下院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党的领袖为政府首相并负责组织政府。在下院席位次之者则为反对党。 内阁成员全部是同属于一个政党的议员,而内阁的更换必须通过下院大选进行,如果反对党获得多数席位,则由反对党重新组阁执政。反对党在野时组织自己的影子内阁 两党的选民基础传统上有差异,保守党的选民基础主要是垄断财团、企业老板、公司经理、农场主等中上等阶层。工党则与工会关系密切,工会为工党提供绝大部分活动经费,并对工党领袖、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受单一制、议会君主立宪政体以及不严格的分权结构的影响,两党的组织比较严密,权力比较集中,有较严格的党纪约束。

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提纲展示∶ 封建君主制度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5—11世纪)(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二.封建集权君主制(11—12世纪) (一)集权君主制的建立 (二)集权君主制的巩固 (三)亨利二世改革与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三.等级—代议君主制(13-15世纪) (一)议会的产生 (一)议会的早期发展 (三)早期议会政治的失败与等级—代议君主制四.都铎王朝专制君主制(16世纪) (一)专制王权的建立

(二)王权与议会 五.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进(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三)两党制的形成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 (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5-11世纪) 从公元5世纪中叶,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3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形成若干小国争雄称霸长达近300年。公元597年罗马教廷派遣奥古斯丁到不列颠的肯特王国传教, 此后,不列颠的许多居民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的传播统一了大多数不列颠居民的宗教信仰,成为凝聚不列颠人思想的纽带。9世纪中叶,不列颠人联合打击丹麦人入侵,公元871年5月,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率军在爱丁顿与丹麦人展开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丹麦人退居北英格兰。为此,阿尔弗雷德被英格兰人公认为领袖。阿尔弗雷德死后,几代继任者征伐不止,终于在10世纪中叶赶走了丹麦人,并迫使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称臣,威塞克斯国王成了整个不列颠的统治者,英吉利统一国家终于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是不列颠国家产生和统一形成时期。此前,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建国之后,人们的思想冲破氏族观念,出现了阶级,以往的氏族民众会议也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受原始社会氏族军事首领公选制的影响,在新国家中产生了特有的中央机

《控制国家——西方宪政历史》读书笔记

《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读书笔记 10111150120 牛焕文 控制国家就是限制权力,既要让国家掌握应有的权力,又要控制其权力的大小和使用范围。 一、如何控制国家 “行动的并不是国家,而是由国家的权威赋予特权的人”。[㈠]我们通常把国家比作是一个“机器”,但这个“机器”是需要人来操作的,同时我们需要这个“机器”履行的职责如税收、防卫等都需要赋予这个“机器”很大的权威,这是没法回避的。即“国家(政府)”必须有权威,权威必须由具体的人来享有、行使,又人来行使,那么如何才能使权威只发挥他应该有的积极的作用呢。为了解决这样一问题,柏拉图曾想过“哲人治国”的方法,但是出现一个“哲人”是一个随机性事件,而且,一个人的品质是没有保证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况,一个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没法预测的,正如林达所说“认识靠不住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理想中的权力的看管人。另外,根据基本人性的考察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权力往往导致权力的掌握者的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一个权力的掌握者去完全公正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因为首先,这个掌权者自己对“公正”这个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都未必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其次,要让掌权者完全地避免将运用权力的中立规则与个人固有的价值观、本能的私人感情混同,这是很不现实的。 于是,人们决定用“制度”而不是“道德”去限制权力的使用者,用“法治”取代“人治”。但是,制度应当如何建设,“法治”应该是怎样的,显然不是仅仅建立一个普遍的规则那么简单。作者没有从法理的角度而是政治学的角度讨论了“法治”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在“法治”提供的同一个规则体系下,少数人的利益如何保证,如何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其次,就是在“法治”提供的同一规则体系下,如何规范有组织的少数人对无组织的多数人的支配。可见,如果“法治”仅仅是建立一个普遍中立的规则,权力仍然是无法被限制的,可能还需要建立规则之上的规则。接下来,还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当今社会,等级还是存在的,这个等级不是封建时期的身份等级,而是在公司、教会、工会、政府等社会组织中存在的有利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一个最基本的组织等级,“在这样一个组织系统中,每一个层次都隶属于一个更高的层次,直至人们达到一个不从属于任何层次的层次,那就是不属于每个特定的制度的命令结构内部的层次。”。[㈡]第二个问题是:权力需要限制,那么用什么来限制权力呢?只有权力才能限制权力。用权力来限制权力,就是要分割权力,使权力之间进行制衡,采取一种多元主义。 这样出现的问题就是,第一,普遍规则的适用需要一个中立的稳定的规则之上的规则,即“高级法”,来约束制定法本身?第二,等级化的社会,[㈢]如何保证同一规则在不同等级之间同一地实施?第三,采取多元主义、对抗模型可以有效的是权力得到限制,但是,在这种多种权力并存同时互相对抗的情景下,由谁来提供一个稳定的秩序呢?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就是“宪政主义”。 即使建立了一个好的制度,一个善的“高级法”,问题仍然没有结束。一个制度一旦建立,它就会依据当初的设计,像一个智能机器一样自己运行。但是,辩证地、发展地来看的话,这个制度不可能永远是好的,永远是全面的,它会可能会有出故障的时候,会有失控的时候,会有“路径依赖”的时候,它也需要维护,需要纠正。那么如何维护、纠正呢?就需要这个制度能容纳新的、多远的内容,在不同的观点的碰撞中做出改进,让它在左右两边的力的平衡作用中不偏离轨道。 这种控制国家的方法,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这本书中,作者斯科特·戈登给

英国宪政历史对中国的影响

英国宪政历史对中国的影响 1588年欧亚大陆的西端,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杯英国打败。这场因宗教改革而引发的英西大海战在一定程度上对英国迈向现代文明的入口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在后3个世纪的英国称霸全球奠定了基础。领导这场战争的伊丽莎白一世,这位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能够以弱胜强打败西班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恪守了英国继承了几个世纪的传统——1215大宪章。中世纪的英国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它是在庄园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质是分权而不是集权,正是因为英国有着不同于中国的封建制,所以约翰王才能与贵族妥协签署《大宪章》。距今800多年的《大宪章》是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63款1000多字便将国王与贵族的权利关系上升为法律条文,英国人逐渐开始了王权与民权的漫长斗争。伊丽莎白一世去世22年后的查理一世,破坏了“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关系,与议会矛盾的加深,直接刺激导致了1642年的英国革命。国王被送上断头台的那一刻,民众的支持与民族的利益推动王权与民权的斗争走向更远。这场革命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普遍观念,契约和法治的基本精神注入了英国人的思想根基。1688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应该换了,《权利法案》在《大宪章》之后,标志着英国先整理时的开端。国王由议会产生,议会高于王权,这些在那个时代走在最前沿最具开放性的法律条文,标志着君主立宪制、依法治国、法理高于一切的观念在英国的普及。到了18世纪中叶,内阁的形成让国王的权利进一步呗抢夺,1832年的一会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君主立宪制。此后,英国的宪政稳固、完善,以致足以领导全球。 纵观英国宪政历史发展的近三个世纪,一直以“王权与民权的斗争”为主线,漫长的。探索实践,得以开创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这种新的制度是现代文明的开端,缔造了帝国也影响着世界。 与此同时,在亚欧大陆的东岸的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从平民到士大夫再到皇室贵胄。王权、民权是什么?民主自由是什么?几乎无人知晓。而遥远的英国已完成了政治革命正在开展经济革命——工业革命。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便在这个背景下爆发了,掠夺、倾倒、压榨、剥削,对英国人而言,古老的中国理所应当承受这些。英国人的突然造访,一下便动摇了这艘运行已不稳定的巨船,然而同时又为这艘巨船指明了航向。社会性质改变了,经济结构被冲击了,民众顿时茫然了,何去何从,是中国人作出抉择的时候了。究根结底,给中国造成沉重灾难的便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君主立宪。 到1840年,英国在较为完善的宪政支持下,工业革命得以基本完成,自由主义商贸能够繁荣发展,强盛的国力使他足以将掠夺殖民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议会中的争吵可以出台更符合国情的国策,责任内阁可以将这些国策更加完美地落实。这就是宪政的影响。于是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王室贵族联系士大夫阶层拉开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此时的中国人要坚船利炮要机器工具。1864年,金陵机械制造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福州船政局,中国人将工业革命的产物一股脑搬进了家门,但是没落腐朽的封建制度怎可以抵挡住先进文明的君主立宪制度呢?1894年甲午一战彻底宣告了这场运动的失败。虽然如此,但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不可不谓之大变化。机器生产开始在东南沿海出现,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又为今后的改良亦或是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与经济基础,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探索,为腐朽的封建专制铺了一段墓道。有人说,这是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带来的,但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正因为英国的上层建筑为一套先进而又较为完善的宪政,才可以支撑起庞大帝国的殖民扩张活动。英国君主立宪制已简洁改变了中国社会。 以上,洋务运动已为中国奠定了部分构建上层建筑的基础。改良也好,维新也罢,终究不能让中国摆脱两半社会。1901年后,封建专制的王权与民权的矛盾愈演愈烈,效仿英国进行暴力革命将皇帝送上断头台的日子已经不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至上”、以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 首先,英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至上,即立法权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行政权和司法权实际是立法权的派生,三者互有重叠。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组成,其中上院是贵族院,是主要西方国家中唯一以贵族政治为基础的政治机构。[1]在司法权与立法权关系上,议会上院是英国最高法院,具有除苏格兰刑事案件外其他民事和刑事案件的上诉管辖权;大法官是上院议长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同时还是内阁和执政党成员。政党获得权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赢得议会选举的胜利,即获得下院即众议院议席的多数,同时一般由获得下院相对多数的党领衔组建内阁,并由该党的领袖出任政府首 脑。 其次,实行内阁制,作为“议会至上”原则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关系上的制度体现。即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内阁为核心,内阁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英国内阁由英王授权在下

院中获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组建,成员必须是议员。内阁对下院多数负责,若下院通过对其不信任案,内阁要么辞职,要么提请英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下院中获得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反对党,受法律保护,平时组成“影子内阁”,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内阁不仅拥有行政权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议权,由执政党所控制的议会多数保证立法的通过。 再次,英王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职位,并无真正的实权。在英国政治制度中,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均为世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象征性、礼仪性意义,是在特殊情况下介入政党间的权力调解,平常较为超脱,不承担具 体责任。 最后,英国政党的组织体系相对比较严密,但右翼党比左翼党要松散。政党无论是作为群众党还是精英党,大都有一个从上到下的组织系统,乃至还有一套党的外围组织如工会、青年、妇女组织,对本党执政起着一种辅助作用,甚至可以对政府形成某些牵制。 可见,英国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议会至上”,司法权和立法权都出于立法权,民主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至上”、以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 首先,英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至上,即立法权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行政权和司法权实际是立法权的派生,三者互有重叠。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组成,其中上院是贵族院,是主要西方国家中唯一以贵族政治为基础的政治机构。在司法权与立法权关系上,议会上院是英国最高法院,具有除苏格 兰刑事案件外其他民事和刑事案件的上诉管辖权;大法官是上院议长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同时还是内阁和执政党成员。政党获得权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赢得议会选举的胜利,即获得下院即众议院议席的多数,同时一般由获得下院相对多数的党领衔组建内阁,并由该党的领袖出任政府首脑。 其次,实行内阁制,作为“议会至上”原则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关系上的制度体现。即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内阁为核心,内阁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英国内阁由英王授

权在下院中获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组建,成员必须是议员。内阁对下院多数负责,若下院通过对其不信任案,内阁要么辞职,要么提请英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下院中获得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反对党,受法律保护,平时组成“影子内阁”,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内阁不仅拥有行政权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议权,由执政党所控制的议会多数保证立法的通过。 再次,英王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职位,并无真正的实权。在英国政治制度中,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均为世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象征性、礼仪性意义,是在特殊情况下介入政党间的权力调解,平常较为超 脱,不承担具体责任。 最后,英国政党的组织体系相对比较严密,但右翼党比左翼党要松散。政党无论是作为群众党还是精英党,大都有一个从上到下的组织系统,乃至还有一套党的外围组织如工会、青年、妇女组织,对本党执政起着一种辅助作用,甚至可以对政府形成某些牵 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