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大岩石描述范文示范

三大岩石描述范文示范

三大岩石描述范文示范
三大岩石描述范文示范

目录

1、沉积岩 (2)

1.1沉积岩总体描述顺序: (2)

1.2陆源碎屑岩的成分 (2)

(一)碎屑成分 (2)

(二)填隙物成分 (3)

1.3 陆源碎屑岩的结构 (3)

1.4 陆源碎屑岩的构造 (4)

1.5 陆源碎屑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5)

1.5.1 粗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实例 (5)

1.5.2 砂岩的观察描述要求及描述实例 (6)

1.5.3 粉砂岩的观察描述要求及描述实例 (8)

1.6 泥质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9)

1.7 碳酸盐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10)

1.8 火山碎屑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12)

1.9 自生沉积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13)

1.9.1 硅质岩 (13)

1.9.1 磷质岩 (14)

2、变质岩 (17)

2.1 变质岩的成分 (17)

2.2 变质岩的结构 (18)

2.3 变质岩的构造 (20)

2.3 变质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格式要求) (22)

2.4变质岩中常见18类变质岩基本名称的主要特征 (24)

2.5 变质岩的分类 (27)

3、岩浆岩 (29)

3.1 岩浆岩的分类 (29)

1、沉积岩

1.1沉积岩总体描述顺序:

1.颜色;

2.结构特征;

3.构造特征;

4.碎屑成分、特征及含量;

5.填隙物类型、成分、特征及含量;包括杂基和胶结物

6.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

7,定名;

由于不同类别沉积岩粒度,成分等不同,因此描述不同沉积岩时,亦有不同之处,现分别详述。

陆源碎屑岩:碎屑成分主要是来源于陆源区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沉积岩泥岩

碳酸盐岩

自生沉积岩(硅质岩,磷质岩等)

1.2陆源碎屑岩的成分

陆源碎屑岩主要由碎屑和填隙物组成。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

(一)碎屑成分

碎屑成分主要是来源于陆源区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它包括了火成岩、变质岩及早先形成的沉积岩的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

矿物稳定性由高到低顺序:石英>白云母>钾长石>中酸性斜长石>黑云母>拉倍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

最常见的碎屑物质有:

1.石英碎屑:石英是碎屑岩中出现最多的矿物,且多集中于砂岩和粉砂岩中。

2.长石碎屑:是碎屑岩中含量仅次于石英的另一重要组分,长石碎屑中常见的是钾长石,尤其是微斜长石更为多见,其次是酸性斜长石,而中基性斜长石则较少。

3.云母碎岩:碎屑岩中常见的有白云母和黑云母碎屑,以白云母居多,且多分布于细砂岩、粉砂岩的层面上。

4.重矿物碎屑:是碎屑岩的次要组分,其含量一般不超过1%,多分布于较细的砂岩中。

5.岩石碎屑:简称岩屑,是碎屑岩的重要组分,它是由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岩石碎屑(块)。

(二)填隙物成分

填隙物包括杂基、胶结物和自生矿物。

1.杂基:是指与碎屑同时沉积起填隙作用的粘土、细粉砂或泥级颗粒等。

2.胶结物:是指存在于碎屑颗粒间孔隙内,从粒间水溶液中沉淀出来的,对分立颗粒起焊接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胶结物成分较复杂,主要包括硅质(硬度>小刀5.5),铁质(红色、棕褐色),泥质(疏松,可染手),钙质(加盐酸起泡)等。

3.自生矿物:在沉积期后新生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粘土、海绿石、黄铁矿……等。

1.3 陆源碎屑岩的结构

1、粒度

陆源碎屑岩按其碎屑颗粒直径大小可分为:

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2mm

中碎屑岩(砂岩)2—0.05mm

细碎屑岩(粉砂岩)0.05—0.005mm

2、分选性:

碎屑岩中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称分选性或分选程度。分选程度可粗略分为三级。

分选好:碎屑中主要粒级成分的含量>75%;

分选中等:碎屑中主要粒成的含量为75—50%;

分选差:碎屑中各粒级的含量均<50%,或颗粒大小相差悬殊

3、磨圆

指碎屑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一般分为五级:即棱角状态,次棱角状,次圆状及圆状,极圆状。

对圆度的判别最好只使用单晶石英颗粒,当石英含量很少时,才考虑使用单晶长石或岩屑

4、形态

颗粒的形状可以有四种,即:圆球体、扁圆体、椭球体、长扁圆体。

1.4 陆源碎屑岩的构造

主要分为物理成因,化学成因及生物成因的构造三类。

1、物理成因的构造

1)层理

水平层理:纹层面呈平面状,相互平行叠置且与层面平行,厚度多在1mm

以下,常产于泥质岩,粉砂岩及粒度相当的其他岩层内。

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相似,也由平面状纹层平行层面叠置而成,不同的是纹层厚度较大,构成粒度较粗,纹理常不如水平层理清晰。

常产于粗砂岩,砾岩及粒度相当的其他岩层内。

交错层理:纹层与层面呈交错关系。

板状交错层理

楔状交错层理

波状交错层理

槽状交错层理

脉状层理:沉积物以砂为主,断面上,泥质成起伏脉状或飘带状夹在砂中。

透镜状层理:沉积物以泥为主,断面上,砂质成起伏脉状或飘带状夹在砂中。

粒序层理:正粒序和反粒序。

块状层理:构造,结构,或颜色都是均一的。

2)冲刷构造:是一种发育在不同粒度岩层分界面上的凹凸状构造,

是由较高流速度的流体在下伏沉积物顶面冲刷出的一些下凹的坑

槽,而后又被上覆沉积物覆盖形成并保存下来的。

3)泥裂、雨痕、雹痕

2、化学成因的构造

1)晶痕:矿物晶体选择性被溶解(只溶解某个或某种)后,留在两

岩层接触面上的与晶体大小和形态完全一致的空洞。

假晶:晶痕被充填或原晶体直接被别的矿物交代就形成了假晶。

2)鸟眼构造:碳酸盐岩层内常成群出现,被较粗的方解石(偶尔是

石膏)晶体填充的一种空洞式构造。

3)结核:成分、颜色和结构构造等方面与围岩有显著区别的非层状

单元的自生矿物集合体。

3、生物成因的构造

生物扰动构造

叠层构造:叠层石

1.5 陆源碎屑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1.5.1 粗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实例

1)颜色:应尽可能指出总的颜色、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新鲜面的颜色。新鲜面的颜色是岩石成分和其形成环境的反映。

2)结构:是粗碎屑岩重点描述的内容之一。描述时应先指出岩石的总体结构,区分出是砾状结构,角砾状结构,砂状结构,还是粉砂状结构,泥状结构。然后再进一步描述其结构特征。重点描述碎屑颗粒,填隙物视情况而定。

包括以下几点:

①粒度:砾石的大小,最大的、最小的,一般的大小,并估计各种大小砾石的含量。说明其分选性。

②分选:好、中、差

③磨圆:砾石的圆度,说明其磨圆的好坏(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极圆状);球度及形状(扁圆体、圆球体、椭球体…等)。注:球度可忽略。

○4砾石的表面特征(光滑度、光泽、刻痕、压抗等)。

3)构造:注意砾石有无定向排列,有无层理构造。如有则加以描述。

4)成分及含量:

○1粒屑:成分及含量

○2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指出杂基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性质(胶结物成分(硅质,钙质,泥质,铁质等)。

6)支撑类型和胶结类型(岩石学P203):

支撑类型有杂基支撑和颗粒支撑,过渡支撑,确定支撑类型主要是观察碎屑颗粒是否彼此接触,若碎屑颗粒彼此接触则为颗粒支撑,

胶结类型为基底式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悬挂胶结、镶嵌胶结。

7)命名:根据教材对砾岩和角砾岩分类确定基本名称。再根据颜色、填隙物成分、粒度等综合命名。即:

颜色+填隙物+粒度+基本名称(砾岩)

描述实例

手标本描述

淡黄绿色,风化面为黄褐色。具砾状结构,砾石约占70%,充填物及胶结物占30%。

砾石大小不一,最大的为65×45mm,在测定200个砾石中,2—10mm 者最多占68%,其次是10—30mm者约占26%,>30mm者约占6%,(以上均为砾石个数百分含量)统计结果表明砾石分选较差。砾石圆度属次圆状(平均圆度0.68)。砾石形状多为近圆球体或近椭球体,少数扁圆体。

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脉石英、燧石为主,其次有粉砂岩、板岩、泥质岩等,量极少。其中:

石英岩砾石多为灰白色,风化面呈黄褐色,断面上观察由石英砂粒组成,具油脂光泽。

石英砂岩砾石为灰白色,具砂状结构,孔隙胶结,胶结物为泥质。

脉石英砾石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较透明,断口见粗大晶体呈镶嵌状,并可见贝壳状断口,油脂光泽。

燧石岩砾石多为黑色致密状隐晶结构,具微波状层理,表面光滑。

粉砂岩砾石多为黄绿色,表面光滑,断口具粉砂状结构,砾石圆度高。

胶结物:为钙质(方解石),滴盐酸起泡。

机械充填物较多,均为砂粒,成分有石英碎屑及暗色岩屑、白云母等。

胶结类型,基底—孔隙式胶结。胶结紧密,为块状构造,砾石大小分布不均,杂乱排列。部分砾岩因处于风化带,钙质被淋滤,而为铁质充填,使岩石呈黄褐色。镜下观察见其充填物为0.1—0.5mm的砂粒,其成分为石英,暗色岩屑及白云母等。

命名:黄褐色钙质石英岩质砾岩。

1.5.2 砂岩的观察描述要求及描述实例

1)颜色:

新鲜面及风化面的颜色。对有意义的次生色也应描述。

2)结构:粒度,分选,磨圆

首先总体描述结构,砂岩具砂状结构。

应尽量估计砂粒的大小,如:粗粒、中粒、细粒或不等粒砂状结构;

估计其相应的百分含量,确定其分选好坏。

用放大镜观察确定碎屑的磨圆情况,描述其磨圆度。磨圆程度一般分为极圆,圆状,次圆、次棱角、棱角五个等级。

3)构造:主要在野外观察,标本上能见到的构造应加以描述,如小型交错层理构造,平行层理构造等。

4)碎屑成分及含量:

要求首先大致估计出碎屑在整个岩石中的含量(%),然后再按由多到少的顺序分别描述各碎屑成分的特征及其在碎屑中的含量。

砂级碎屑颗粒较小,要在标本上鉴定其成分确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掌握几点具鉴定意义的特征是可能初步定出来的。常见碎屑特征如下。

石英:浅色,一般为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因磨蚀而呈毛玻璃状,具贝壳状断口和油脂光泽,无解理,硬度大。

长石:肉红色或灰白色,新鲜者可见闪光的解理面,具玻璃光泽,硬度小于小刀。经风化蚀变的长石碎屑光泽暗淡,形似粘土,但仍具碎屑轮廓,以此可与粘土杂基区别。具解理和玻璃光泽可与石英区别。

云母:片状,白云珍珠光泽为白云母,黑云母则为黑绿色或褐色片状。

岩屑:多为暗色颗粒。肉眼难以定出具体成分。

5)填隙物成分及含量:要求区别杂基和胶结物。杂基在标本上一般为浅色,疏松无一定形态,充填于粒间孔隙内。其含量要认真估计,当杂基含量>15%时则属杂砂岩。

胶结物:应定出胶结物的成分及相应的含量。常见的胶结物有碳酸盐质、硅质、铁质及磷质等。

碳酸盐质:白色或乳白色,硬度低,加稀盐酸(5%)起泡者为方解石,加稀盐酸不起泡,加浓盐酸起泡者为白云石。

硅质:浅色,岩石致密坚硬。小刀刻划不动。

铁质:暗红色、褐色、断口致密。

磷质:暗褐色、灰黑色,断口致密。加浓硝酸后再加钼酸铵出现黄色沉淀物。

泥质:可染手。

除胶结物外,对一些特殊的自生矿物如海绿石、黄铁矿等也应描述。

6)胶结类型:基底式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悬挂胶结、镶嵌胶结。

7)命名:根据碎屑成分及其含量在砂岩三角分类图中投点、确定其岩石的基本名称,然后再根据填隙物成分或特殊的自生矿物、颜色、结构等进行综合命名。

即:颜色+结构(粒度)+填隙物(特殊自生矿物)+基本名称

如:暗红色中粒铁质石英砂岩;绿色细粒海绿石石英砂岩等。

Q石英、F长石、R岩屑

举例说明:如某砂岩经计算得出:Q=55%、F=30%、R=15%按上述方法投点落于三角图内的第5区。则该砂岩的基本名称为岩屑长石砂岩(如图1所示)。

砂岩的描述实例:

灰白色,中—细粒砂状结构。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0%;碎屑的粒径多为0.2—0.3mm,少数颗粒可达0.5mm或<0.1mm,分选较好,碎屑多为圆到次圆状,磨圆好。碎屑成分主要由石英组成。填隙物含量约为20%,其成分为白云石(白色、硬度低、滴稀盐酸不起泡),基底式胶结。

定名:白云质石英砂岩

灰白色中—细粒白云质石英砂岩

1.5.3 粉砂岩的观察描述要求及描述实例

由于粉砂岩粒度细小,在手标本上,用肉眼辨认碎屑成分及胶结物成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描述略有不同。

1)颜色:

新鲜面及风化面的颜色。对有意义的次生色也应描述。

2)结构:

由于粉砂岩粒度细小,因此只需要描述出总体结构即可,即具粉砂状结构3)构造:主要在野外观察,标本上能见到的构造应加以描述,如小型交错层理构造,平行层理构造等。

4)碎屑成分及含量:

粉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矿物成分几乎全为石英,长石组成。

矿物成分颗粒太小,可忽略不作描述。

5)填隙物成分及含量:

杂基不作描述。

胶结物:应定出胶结物的成分即可。

粉砂岩中胶结物多为泥质。指出泥质含量。

除胶结物外,对一些特殊的自生矿物如海绿石、黄铁矿等也应描述。

6)胶结类型:不作描述。

7)命名:

即:颜色+结构(粒度)+填隙物(特殊自生矿物)+基本名称

或根据泥质含量定名

50%

1.6 泥质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1.颜色:

决定于泥质岩的矿物成分和所含的杂质,质纯的单矿物粘土岩多呈浅色(白色、浅绿色、浅黄色或浅红色)。当混入有杂质时颜色就会改变,如混入有机质变为黑色,混入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时则呈黄色、红色。

2.结构:

常见的结构主要是根据含粉砂及砂的情况而划分五个类型:

肉眼观察泥质岩的结构只能根据断口的粗糙程度加以确定。

(1)泥质结构:用手触摸岩石有滑腻感,用小刀切割的切面光滑,断口呈贝壳状,或平坦状。

(2)含粉砂泥质结构及粉砂泥质结构:断口较粗糙,手触摸微有粗糙感。用放大镜可见粉砂碎屑,小刀切面不光滑。

(3)含砂泥质结构及砂泥质结构: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觉,肉眼见有砂粒,断口粗,呈参差状。

3.构造:泥质岩常见的构造有水平层理、泥裂、雨痕、虫迹、结核等;具有沿层理方向易剥裂成页状的页理构造。凡具页理构造的泥质岩称为页岩,无页理构造的泥质岩则称为泥岩。

4.矿物成分:

泥质岩的矿物成分,肉眼难以鉴别。不必详细描述成分,指出泥质含量,砂质含量即可。

若需详细描述,只能根据一些物理性质初步确定,如高岭石粘土岩、断口贝壳状、润湿后具可塑性,膨胀性不明显;而蒙脱石粘土岩则吸水膨胀性特强、具有强的粘舌性,放入水中立即散开,仅管粘土矿物难鉴定,但混入物可通过其它

方法确定,如加盐酸起泡,说明有碳酸钙混入,岩石致密坚硬则有硅质混入,机械混入物石英、云母等肉眼可以直接观察。

5.含生物化石的情况。

6.命名:

主要是根据泥质岩的固结程度、结构、矿物成分、混入物及颜色等进行综合命名,见泥质岩的分类表(表1所示)。

1.7 碳酸盐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1.颜色:

一般为浅色,以灰色、灰白色为主。

但由于混入物成分及含量不同,则可形成不同的颜色。如深灰色或黑色为混入有机质、黄铁矿。这些物质呈细分散状态存在于岩石中,使岩石颜色加深。又如紫红、褐红等色为混入有含水氧化铁物质所致,很多白云岩呈米黄色或褐色系,

含铁白云石构成,观察描述要求与碎屑岩相同。

2.结构特征:

要求: 指出灰岩属于哪种结构。

由于碳酸盐岩的结构与岩石的成因有密切的关系,故不同成因的碳酸盐岩就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观察其断口以确定岩石具什么结构。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结构:

粒屑结构:生物碎屑结构,内碎屑,鲕粒,团粒,核形石,凝块石生物骨架结构

泥晶结构

晶粒结构:粗晶(0.5-1),中晶(0.25-0.5),细晶(0.06-0.25)

注: 细晶,即20倍放大镜下观察时,粒度达1mm的级别。

①粒屑(颗粒)结构:

若岩石断口粗糙,并明显看出由颗粒和填隙物两部分组成,则岩石具粒屑(颗粒)结构,再进一步根据颗粒的特征,确定颗粒的类型。

②泥晶结构:

断口致密,平坦光滑,或呈贝壳状,用放大镜可见晶粒,为微晶(泥晶)结构。

③生物骨架结构:

由群体生物骨架和其它共生生物组成的岩石,孔洞经常发育,并为粒屑沉积物、灰泥或亮晶,胶结物充填,为生物骨架结构。

④晶粒结构:

断口呈“砂糖状”,晶粒较粗者为晶粒结构,晶粒按其大小可进一步细分为巨晶、粗晶、中晶、细晶、极细(或粉)晶、微晶等结构。

若为粒屑结构,则描述包括以下几点:

粒度:碎屑颗粒大小,最大的、最小的,一般的大小,并估计各种大小碎屑的含量。

3、构造

碳酸盐岩的构造除具有和碎屑岩相同的层理、波痕、干裂等构外、还有一些碳酸盐岩所特有的构造,如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缝合线构造及生物扰动构造等。

4.成分:

若为粒屑结构:指出碎屑颗粒成分含量,填隙物成分含量,如鲕粒含量约占

整个岩石的65%;可见生物碎屑,含量约5%。填隙物为亮

晶方解石和泥晶基质,含量约占30%。

若为泥晶,晶粒结构: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碎屑矿物—自生的非碳酸

盐矿物的顺序依次描述其特征及含量(%)。如:方解

石含量约90%,泥质含量约10%

要求:按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碎屑矿物—自生的非碳酸盐矿物的顺序依次描述其特征及含量(%)

指出矿物成分:成分及含量,方解石,白云石

填隙物特征及含量:填隙物包括亮晶胶结物及泥晶(灰泥)基质。

亮晶是干净透明的方解石晶体,充填于粒间孔隙之中,对粒屑起胶结作用。

泥晶(微晶)基质是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直径<0.031mm的碳酸盐微细粒屑,为充填于格架颗粒之间的填隙物,也可起固结作用。泥晶基质在标本中呈污浊、浑暗、微晶泥状结构,极易与亮晶胶结物区别。

若岩石全由泥晶(微晶)组成,即具泥晶(微晶)结构,则为泥晶(微晶)灰岩。

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方解石含量>50%)和白云岩(白云石含量>50%)两大类,故确定矿物成分意义极大。

在标本上主要是根据加稀盐酸(5%)试验确定:①加稀盐酸立即剧烈起泡并嘶嘶作响,说明岩石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应为石灰岩类;②若加稀盐酸不起泡或粉末缓慢起泡,且条痕加镁试剂变蓝说明含镁,岩石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应为白云岩类;③若加稀盐酸起泡反应后留下泥质物,则为泥灰岩类。其它如陆源矿物和自生矿物也应描述并说明其赋存状态。

5.岩石中含生物化石或生物碎屑的情况。

6.胶结类型:(指颗粒(屑)碳酸盐岩)同碎屑岩。

7.成岩后生变化

8.命名:按结构成因分类命名原则确定岩石基本名称。

颜色+填隙物+结构+成分名称

如: 灰白色细晶灰岩深灰色鲕粒灰岩深灰色泥晶灰岩

描述实例:

紫红色,鲕粒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岩石硬度低于小刀、滴稀Hcl剧烈起泡。

鲕粒直径多为0.8—1mm,大的直径可达2—4mm,鲕粒含量约占整个岩石的65%;可见生物碎屑,含量约5%。填隙物为亮晶方解石和泥晶基质,含量约占30%。胶结类型为孔隙—基底式。

定名:紫红色鲕粒灰岩

1.8 火山碎屑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1.颜色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

2.结构:火山碎屑的大小、形状、分选性、致密程度。

3.构造:块状、斑杂状等,层理构造、或火山泥球构造等。

4.成分:有碎屑和填隙物之分。碎屑成分有岩屑(熔岩或沉积岩屑)、塑性岩屑、晶屑(长石、石英、云母)、玻屑(塑性、或刚性),也可含少量化学沉积

物,填隙物多半为细小玻屑、晶屑组成的火山灰或火山尘。

5.次生变化:如蒙脱石化、硅化、去玻化、碳酸盐化、沸石化等。

6.定名:

应综合考虑火山碎屑物质的含量、大小和物态,熔岩物质或沉积物质的混入量,原始岩浆成分(根据晶屑或玻屑性质、化学分析资料来确定),次生变化,以及成岩方式等来命名。

一般命名是根据:

颜色+原始岩浆成分+火山碎屑物态+基本名称。例如:灰绿色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

描述实例

标本号:Sa3.10 产地:河北张家口产状:白垩系火山碎屑降落沉积物野外名称:流纹质凝灰岩。

手标本描述:浅紫红色,并有绿色及白色斑块,颜色不均匀,凝灰结构、块状构造。成分较复杂,有岩屑、玻屑、晶屑。其中岩屑约占10%左右,呈棱角——次棱角状,大小悬殊,分选较差,最大者有10—12mm,小的只有0.01—0.2mm。岩屑成分有火山岩岩屑,淡绿色或黄白色,致密状,外形不规则,常呈扁长体(7—20mm);粉砂质泥岩及安山岩岩屑,多为紫红色,次棱角状,部分已风化而成孔洞;燧石岩岩屑,灰黑色硬度大,晶屑少见,其余为玻屑及火山尘填隙物,肉眼不易分辨,胶结较疏松,质地粗糙。

定名:紫红色流纹质凝灰岩

镜下观察:凝灰结构,碎屑成分以玻屑为主,约占70%。

玻屑:无色,有的含赤铁矿微小分散状质点而呈红色,玻屑均呈弧面棱状,弯弓状,气孔状,局部去玻化或蒙脱石化。

晶屑:量少。有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约占1.6%。

岩屑:①塑性岩屑,为玻璃质,有去玻化现象,形状多样,如透镜状、焰舌状、岩带状等,两端常呈撕裂状断面。

②粉砂质泥或泥质粉砂岩岩屑。

③硅质岩岩屑、少量。

④安山岩岩屑,具玻晶交织结构,岩屑总量约占10%。

填隙物:为火山尘物质,微带红色,约占15—20%。

次生变化:去玻化、蒙脱石化、碳酸盐化。

命名:紫红色流纹质玻屑凝灰岩

1.9 自生沉积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即描述的格式要求)

1.9.1 硅质岩

硅质岩是指由化学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及某些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富含

二氧化硅(一般SiO2含量大于70%)的岩石,故对硅质岩进行观察描述时应特别注意与富含二氧化硅的陆源石英砂岩区别。

1.颜色:

硅质岩的颜色多种多样,随所含杂质不同而异,常具灰色、灰黑色,有灰白色、灰绿色和红色。

2.物理性质:

硅质岩常表现为岩性坚硬,致密而性脆,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风化,但硅藻岩、放射虫硅质岩则质软疏松多孔。

3.矿物成分:

主要硅质矿物有

(1)各种蛋白石:常为非晶质物质,无色透明,正交偏光镜下全消光。

(2)玉髓:是一种具有石英的原子排列的纤维状集合体。

(3)石英:

其中硅藻和放射虫所组成的岩石多为蛋白石质;玉髓和微晶质石英则多形成燧石岩;而碧玉岩一般认为与地槽火山喷发有关,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其次为玉髓,并含氯化铁(5%)及其它粘土矿物、方解石、菱铁矿、菱锰矿及黄铁矿等杂质。

4.结构构造

硅质岩的结构有:非晶质的胶状结构(断口致密呈贝壳状);隐晶结构(岩石致密,但肉眼无法分辨颗粒,断口呈瓷状);微粒结构;生物结构及粒屑结构。

硅质岩的构造较为简单,一般呈薄层状、透镜状、条带状及结核状(常夹于石灰岩中)。

5.硅质岩的岩石类型

按其成因分为两大类即:

(1)生物或生物化学成因的硅藻岩、放射虫岩、海绵岩、蛋白土等。

(2)非生物成因的碧玉岩、燧石岩、硅华等,它们是化学沉淀的,也可是次生交代的,或与火山作用有关,各类岩石特征详见教材191—194页。

1.9.1 磷质岩

磷质岩根据P2O5的含量可分为三种,即含磷沉积岩(P2O5<8%),磷质岩(P2O5为8—18%),磷块岩(P2O5>18%),观察描述时应注意以下特点:1.颜色:

磷质岩、磷块岩的颜色一般较深,多为黄褐色,甚至黑褐色,镜下呈黄色或黄褐色,透明或半透明。

2.矿物成分:

最常见的磷酸盐矿物是磷灰石的变种,多为碳氟磷灰石、碳酸磷灰石,都是胶状矿物,即所谓的胶磷矿,其特点是具胶状结构,质地均一,具贝壳状断口,

显微镜下显均质性,(实际上在电子显微镜下是由针状磷灰石超微晶粒杂乱排列而成)。

3.结构构造:

磷质岩、磷块岩的结构构造特点与碳酸盐岩极为相似,按成因可分为四大类:(1)机械成因的粒屑结构,粒屑类型有内碎屑(主要是砾屑、砂屑)、包粒、团粒、团块和骨屑五种。

(2)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微晶结构和胶状结构。

(3)生物成因的骨骼结构、隐藻结构及鸟粪石三种。

(4)成岩后生作用形成的交代结构等。

磷质岩、磷块岩的构造发育情况与结构关系密切,如具粒屑结构的磷块岩中,常见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或斜层理,有时也见波痕泥裂等构造,具生物成因的还可见藻叠层石构造等。

4.分类及命名(见表2)

磷质岩(广义的)的分类和命名也基本同于碳酸盐岩,一般为结构成因分类,其分类原则考虑到粒屑与泥晶的比例及粒屑的类型等,根据粒屑含量>50%,50—10%及<10%分为三级。

2、变质岩

2.1 变质岩的成分

五大化学类型变质岩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特点

(一)泥质变质岩

导源于泥质沉积物。

化学成分特点:Al2O3和K2O含量高,Al2O3和K2O变化大;

矿物成分特点:云母含量高,石英常见

1)Al2O3过剩的泥质变质岩

特点是含富铝矿物(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等),

中低温时无钾长石,

高温时(麻粒岩相、辉石角岩相等)出现钾长石,

2)K2O过剩的泥质变质岩

特点是含钾长石

中低温时无富铝矿物

高温时出现富铝矿物(矽线石、堇青石、石榴子石等)

即低温时钾长石和富铝矿物不共生,高温时共生。

(二)长英质变质岩

包括变质的砂岩、硅质凝灰岩和中酸性岩浆岩。

化学成分特点:SiO2含量高,通常K2O过剩,Al2O3不足

矿物成分特点:以石英、长石为主,矿物组合与K2O过剩的泥质变质岩相同;

(三)钙质变质岩

导源于灰岩和白云岩(可含石英、粘土矿物等杂质)等钙质沉积物。

化学成分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CaO含量高,可含一定量的MgO、FeO、Al2O3和SiO2

矿物成分特点:以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和钙镁硅酸盐矿物(硅灰岩、透辉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等)为主,可含一定量钙铝硅酸盐矿物(绿帘石、方柱石、钙质斜长石、钙铝-钙铁榴石、符山石等)及石英。

(四)基性变质岩

由基性岩浆岩、凝灰岩及含显著数量的Ca、Al、Mg、Fe的不纯泥灰质

沉积物转变而来的变质岩

化学成分特点:MgO、FeO、CaO含量高,含一定Al2O3

矿物成分特点:富含斜长石和绿帘石、绿泥石、单斜辉石、单斜闪石(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斜方辉石及黑云母等铁镁钙的硅酸盐、铝硅酸盐矿物,可含一定量的石英。

(五)镁质变质岩

导源于超基性岩浆岩和绿泥石质及其他富含Mg、Fe的沉积物。

化学成分特点:富MgO、FeO,贫CaO、Al2O3和SiO2 矿物成分特点:富含富镁铁的矿物,缺乏长石、石英;

2.2 变质岩的结构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主要是变质作用机制的反映。

重结晶你

变质结晶交代作用

脆性变形

变质作用机制变形塑性变形晶内塑性变形

晶外塑性变形

变质分异

变余结构

变质岩的结构变晶结构

变质(成)结构变形结构

(一)变余结构

变余结构是指变质程度较低,变质不完全,而残余原岩的部分矿物和结构主要见于浅变质岩中,其特点是外貌上具原岩(沉积岩或火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成分上由变质矿物组成。浅变质条件下,可有原岩矿物留下。

结构定名:变余+原岩结构

例如:火山岩变余辉长结构变余斑状结构

火山碎屑岩变余岩屑结构变余玻屑结构

沉积岩变余砂状结构变余砾状结构变余层理结构

变余泥状结构

(二)变质结构

变晶结构

变形结构

1、变晶结构

变晶结构是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结晶形成的。

特点:往往有偏应力参与,因此具有自形程度较差,粒度较细,包裹体多,反应现象常见,常常具有定向性等特点。

反映变晶粒度、自形程度、形状的结构

反映变晶之间包裹关系的结构

反映变晶之间反应关系的结构

(1)反映变晶粒度、自形程度、形状的结构

变晶粒度

自形程度:自形变晶,半自形变晶,他形变晶

等粒结构:所有颗粒粒度近相等

粒度分布:不等粒结构:颗粒粒度显著不同,无占优势的粒度

斑状变晶结构:粒度呈双模式分布,大颗粒为细小颗粒包围变晶形状:变斑与基质通常由不同矿物组成,不同矿物的结晶习性不同,因而岩石中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状。主要有:

1)花岗变晶结构:主要为等轴、近等轴状颗粒者。

花岗变晶多边形结构: 边界呈直线状或微弯状;

花岗变晶多缝合线结构:边界为叶片状或锯齿状;

2)鳞片变晶结构:以板状或叶片状矿物为主;

3)纤状变晶结构:以针状或长柱状矿物为主

4)交叉结构:当以板、片、柱状矿物为主,无定向分布时

5)束状结构:由板状至针柱状矿物的发散束状集合体组成的结构

(2)反映变晶之间包裹关系的结构——嵌状变晶结构

特点:大颗粒包含细小的颗粒包裹体‘

大颗粒——变嵌晶;小颗粒——包裹体

1)筛状结构:包裹体很多,变嵌晶呈筛状;

2)残缕结构:包裹体定向排列;

3)雪球结构: 残缕强烈弯曲呈S形,状如雪球;

(3)反映变晶之间反应关系的结构——反应结构

反应结构:当变质反应或交代反应不彻底,未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结构上可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这类结构成为反应结构;

变晶结构定名规则:粒度(粒度分布)+变晶形状

例如:不等粒花岗变晶多边形结构

2、变形结构

变形结构是动力变质岩的特征,也常见于区域动热变质岩中。

1)碎裂结构:

碎斑为大的破裂的岩石或矿物颗粒,基质为细小的同成分的粉碎物

质。——由岩石脆性变形产生;常具有原岩结构

2)糜棱结构:

碎斑通常是变形的原岩颗粒。由岩石塑性变形产生,但常常具有脆

性变形的部分特点。

3)玻璃质粉碎结构

2.3 变质岩的构造

变余构造面状构造

构造定向构造

变质构造线状构造

无定向构造

(一)变余构造

主要见于浅变质岩中,其特点是外貌上具原岩(沉积岩或火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成分上由变质矿物组成。浅变质条件下,可有原岩矿物留下。

定名:变余+原岩构造

(二)变质构造

1、定向构造

1)面状构造

面状构造表现为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面,统称为面理。

变余层理

板状构造

千枚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层状构造

眼球状构造

○1板状构造

重结晶程度很低(隐晶质)的低级变质岩典型的面理形式。通常由密集的间隔平面显示,沿着劈理面岩石容易劈开呈平整、光滑但光泽暗淡的板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