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社会性的概念

社会性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能动适应和被动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社会是运动的、动态的——(认识)机会——把握“机会”既是一种“关系”需要“沟通”

——(认识)危机——解决

二、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个性——独特性

共性——社会性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这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儿童期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最迅速的时期,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包括:

人际关系的建立

性别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其核心内容是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可以说是静态形式,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而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

三、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儿童一出生就开始了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变化的最关键最重要时期。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的发展,表现方面第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共同构成了儿童发展的三大面。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在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二: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行为个性特征,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四、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主要内容(类型):

(一)亲子关系:

1、亲子关系

广义上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是幼儿与成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他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狭义上的亲自关系,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也叫依恋。

2、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其他人关系的基础,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早期

亲子依恋的质量深远的影响着儿童后来的行为,对于父母的健康依恋,将会促进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奥秘的探索和好奇,同时优质的依恋增加了儿童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并使儿童以后对同伴发展起成熟的情感关系。

朋友分为四种——畏友——密友——昵友(狐朋狗友)——贼友

3、培养良好的依恋关系的策略

第一: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接触时父母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去影响幼儿,最好的办法,高高兴兴与孩子玩耍。

第二: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要及时的做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关照,亲子关系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民主型(尊重个性、有效的教育,是比较理想的亲子关系)

专制型(缺乏活力、缺乏独立性、缺乏创造性)

放任型(一切听孩子的,溺爱孩子,结果是任性、分不清是非、有时具有破坏性)

(二)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发展阶段:

①物体为中心阶段。虽然相互作用,但注意力都指向玩具或者物体,而不是指向儿童

②简单相互作用阶段。是幼儿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对方

③互补冲突阶段。幼儿中晚期出现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模仿、互补、互助、

冲突、攻击

幼儿早期的社会性通常是积极的,到了一周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突性(推抓咬打),到幼儿后期,互补、互助有了新的发展。

2、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同伴的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感情上得到了同伴的支持而产生了安全感、责任感,进一步促进了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2)同伴的交往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幼儿之间交往和活动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最佳途径,由于活动时动作和观点的不同,可能发生争论形成认知冲突,促进了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因为争论或者讨论都会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

3)同伴的交往增强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帮助他们认识他人的特点及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参与共同活动,学会处理冲突,学会处理好同伴的关系,播下情商的种子,从而使儿童的社会技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儿童在和同伴从事共同活动时必须遵守规则,服从权威,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学着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渐培养起团结协作,善于与他人共事,以及认真负责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3、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亲子关系状况会影响到自身的安全感,信任感,交往方式,表达感情的形式等,直接影响着同伴的交往

2)幼儿自身不可控的特征,比如外表,性别,年龄等,自身无法改变的因素,都会影响同伴接纳的状况,

3)活动的材料和活动的性质特别是玩具,是同伴交往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中,因为情境本身规定了同伴间的作用关系,对其行为有许多的制约性,

4、教师要重视教育中的“问题儿童”幼儿中存在着有些交往困难的儿童,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被忽视的幼儿,二是被排斥的幼儿。教师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往困难的幼儿,使他们了解受欢迎的儿童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问题儿童”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幼儿的交往目的。

(三)师幼关系

1、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老师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与亲子关系的自

然性不同,师幼关系是一种职务性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教学关系。但又不是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事务性关系,而带有明显的感情性特征,是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构成的教育教学关系。

2、师幼关系的特点及类型:

特点:

①游戏性

儿童早期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早期教养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实现大多带有游戏性的教育为载体。师生关系更强调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性体验。

②稳定性和亲密性

师幼关系贯穿于一日生活的每个时间段,教师及是儿童心灵的教育者,也是儿童生活的照顾者,他远比其他师生关系接触长久、广泛、全面,是一种更稳定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③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

师幼关系常会出现不能再清晰记忆,不再依恋等现象,表现出外显缺失但内隐长期的影响,常造成老师单方面的情感回忆。

类型:

①严厉型:表现出缺少对幼儿的情感支持通常比较冷漠,批评和惩罚较多。

②灌输型:重知识的传授,很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活动,儿童自主探究少。

③开放型:表现为非常重视幼儿知识获得,并鼓励幼儿自我探究和自我发展

④民主型:表现为更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并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3、师幼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对儿童的学习以及进园的适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谐的师幼关系给儿童提供的是支持、帮

助和安全感,不和谐的师幼关系让儿童感受到的压力冲突和紧张感。

②对儿童的社会性特别是自我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儿童早期对教师权威的高度迷信,决定

了他们更易受到老师期望、评价、批评与表扬甚至情绪态度的影响,通过教师的直接指导,儿童就能获得社会知识,学会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儿童的观察学习,儿童就能学得分享、合作、同情、谦让等亲社会行为,

③对儿童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也产生一定影响,积极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利于不安全亲子关系

的弥补和调整,并促使亲子关系向安全方面发展。师生关系的性质和特征的亲密性,对儿童同伴交往的主动性能力社交地位等也有明显的影响。

(四)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策略

1、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给幼儿平等的发展机会,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成长,教师与幼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用一颗童心与幼儿交流,站在幼儿的立场与角度来观察孩子研究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幼儿,只有理解幼儿才能尊重幼儿,只有尊重幼儿才能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才能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2、敏锐的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并能做出积极的反馈,支持和引导。教师首先应是一位敏锐细心的观察者,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老师用心去解读的书,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眼神表情与动作,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与探索,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的细微变化,分析幼儿内心的期待与需求,并设法满足他。对幼儿的情感需求教师往往只需要一个肯定的表扬与动作,甚至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期待的目光,幼儿的心就会长上飞翔的翅膀,幼儿的潜能和智慧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不断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谈话奠定情感基础,幼儿老师更重要的是在说话中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幼儿感觉的老师的可亲近性。

2)在平等的交往中,引导孩子自主的发展,要通过示范合作来引导幼儿的活动,在共同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感到老师是最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3)要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的能力和特点安排分配不

同的任务和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愉悦。

幼儿教育学补充内容:

一、角色

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幼儿教育的含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不仅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这就赋予幼儿老师新的重任新的角色。

第一:幼儿老师是国民素质的奠基人,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他不仅要为幼儿进入学校奠定基础,还要为儿童未来的发展提供最全面的准备,开拓尽可能广阔的空间,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是促进儿童学前发展的指导者,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四导:引导、指导、诱导和教导。

引导:是对幼儿遇到的障碍和不解,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

诱导:是指创造丰富的教和学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教导:教导幼儿养成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

第三:幼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着。幼儿期是儿童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儿童心灵最敏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儿童人格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是每位幼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幼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师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体现在,鼓励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第五: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在幼儿期是实施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黄金时期,在幼儿期儿童多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有责任给幼儿创造一个融洽和谐,适合其发展的心理和物理环境。

第六:幼师是幼儿教育的研究者,教育科研的能力,也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职业能力。教师要利用每天与幼儿接触的机会,有计划的观察幼儿,通过系统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积极开展教育实践中的实验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

第七:幼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者,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的规范要求的掌握,以及他们对社会性行为和品质的形成于与发展都离不开幼师的指导,是沟通幼儿和社会的中介者,是幼儿接触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引路人,幼儿对社会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体验很多是与教师的交往中完成的,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幼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对职业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这是由幼儿园的工作任务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幼儿处在发展迅速但不成熟的阶段,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对成人的依赖性强,由此决定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第一:全面性和细致性

第二:是榜样示范性

第三:创造性。

第四:长期性。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的过程,都需要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二、幼师必备的能力

第一:观察能力

这是对幼师特殊的能力要求,教师的观察能力主要是指对幼儿的直觉的不加任何的操作能力,包括随机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

第二:沟通能力

沟通与观察不同,它需要一种相互性,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第三:组织分组能力活动能力

小组活动是幼儿园主要教育形式,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变成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分组能力: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二是指导小组的活动能力:比如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学活动的,(四:)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

1、幼儿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知识,作为幼儿人生的启蒙者,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幼

儿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今后发展学习的根基,幼儿对周围世界中所有未知领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提问题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老师要使幼儿对周围世界有一个正确初步的认识,自己就要有广博的知识。

2、坚实的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幼儿教育理论是幼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实际工作中

的指南,幼师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及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懂得教育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要理论是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和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道德发展的从他性。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二、如何发展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及做法 我认为:第一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要热爱、尊重并了解幼儿。它应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幼儿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在实际生活中就有老师偏爱某个孩子,其他的一些孩子就会说老师喜欢XX不喜欢我等。 第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轻松、愉快、情绪饱满地参与活动,这有利于他们与人交往获得宽容、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获得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第三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真实的、与社会要求接轨的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化。让幼儿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接触,为幼儿最初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更快、更好地融人现实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教师们自觉的、率先垂范的自我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幼儿内化社会性要求。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质与水平,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他人。在许多规则面前,我们许多教师充当的是一个说教者角色,而不是一个实践者角色。

第一章_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印度狼孩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 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讨论回答)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完整版)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体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把社会领域列为五大领域之一,足以看出社会领域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当中,受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条件、社会活动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领域的活动竟成为不少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鸡肋”。其实,幼儿社会领域(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指南》中写道:“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由此,社会领域的学习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我觉得除了积极实施社会科计划中各种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也是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在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引导幼儿运用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巩固经验,这比起以生硬的说教方式来对幼儿进行人格和品行的影响效果更好。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记得刚认识晶晶时,我曾误会晶晶是个木讷的小男孩。她的头发,服饰甚至样貌都是偏男孩子风格的,而且她老不愿意和我说话。有一天,她破天荒地穿了一条宽松的长裙!于是我赶紧抓住机会,边摸着她的裙边,边带着惊奇的口吻夸赞道:“哇!晶晶今天穿了裙子!你穿裙子真好看啊!”同时引导着其他小朋友赞美她今天的打扮。(幸亏孩子们也很配合。)晶晶听后只是望向别处,微微一笑,然后走开了。但接着几天她都穿着不同的裙子回来,然后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意思是“老师,我今天好看吗?”自此,晶晶每次看见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或者交谈。我觉得教师都应该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会使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大胆进行交往。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让他们明白到不能只享受着赞美,却忽视了如何去赞美别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以及意义: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外表及个人性格。在儿童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交友困难的儿童, 他们是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及移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依靠身体上的攻击,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受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及挫折的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确实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为促进独生子女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奠基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性是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将来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在童年期获得情感支持,具备爱与交往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社会性影响幼儿身体、心智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与危机,获得健康的心理,从而帮助儿童在积极的情绪中获得健康发展。笔者在与身边的孩子接触时发现,当前幼儿园比较重视学前社会领域活动的教学与实施,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老问题依然存在,并衍生出了新的问题。 标签:社会化;情绪化;亲子依恋;同伴关系;性别角色 一、情绪化严重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的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包括爱发脾气、争吵、破坏行为、任性、自私、固执等。情绪是人类有机体在种族进化中获得的一种心理功能,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幼儿需要的态度状态。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表明:学前期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情绪发展良好,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因为计划生育的基本国情,我国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由祖辈亲自抚养,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年轻父母自身的情绪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没有接受正确的情绪问题缓解方式方法,导致大多数孩子在幼儿园、家里甚至社区都表现出爱发脾气、任性、固执、自私、攻击等情绪化的行为,而且情绪化行为越来越多,频率也越来越大,不仅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家庭关系。 二、亲子依恋 家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中形成了独特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亲子依恋。在生活照料上,母亲所起的作用往往会超过父亲,而在人格影响上,父亲的一言一行常常会给孩子深刻的印象。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是儿童重要的依恋对象,在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依恋对象都不是父母,而是祖辈。这种现象跟家庭结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状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能力方面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安全感的获得。仔细观察孩子的睡眠姿势和分离时的行为表现就会发现,幼儿焦虑尤为明显。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类型以焦虑抵抗型和回避型居多,安全型较少,忙碌的父母周末想与孩子交流时,需要祖辈作为媒介的现象越来越多。 三、同伴关系新危机 儿童从家庭中走出来,开始了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同伴关系

第一章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其影响

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识记幼儿社会性 发展的五大内容,理解幼儿在其自我意识、情感、个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点,识记和理解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及交往水平,识记幼儿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发 生攻击性行为及教师在此时的态度,理解道德的内涵,通过对皮亚杰的研究案 例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通过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理解儿童道 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展开教学的意识,进一步 培养学生对幼儿的情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幼儿在什么 情况下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2.教学难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涵,幼儿自我评价的特征,幼儿情感发展的 阶段,道德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比较法、表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资源,教学案例库等 五、教学过程 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其影响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可爱的小宝贝们,导入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 一、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的角度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互相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自我意识 1.含义: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它是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2.具体内容: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幼儿在1岁以前是人我不分的。(幼儿吃脚丫图片) 两岁左右的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及感觉,但在表达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面。 两岁半到三岁时,幼儿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型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稳定性 教师的应对策略:多以积极、鼓励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肯定性评价。 角色意识:

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进入90年代后,心理学家、教育家以及老百姓等都越来越注重起“情商”。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人的成败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无不和一个人的情感智慧相联系,而情感智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社会性发展能够促动幼儿身心的发展,社会性发展教育幼儿如何学习做人。 幼儿园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行教育的专门机构,比起家庭,幼儿园的教育更有目的性,资源也更为丰富。现阶段幼儿园中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存有着一个幼儿多名大人照顾的现象,特别是爷爷、奶奶对幼儿更是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而幼儿园生活中有着很多不同性格、年龄的幼儿,并且教师的角色和家长的情感纬度不同,幼儿园内还有专门的集体活动,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那么如何切实有效的实施社会教育,首先是要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幼儿生性不甘寂寞,爱与同伴游戏。游戏已进入社会性水准更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中有四类儿童:受人尊敬的“小人王”;顺从、随和的依赖者;不受欢迎又受嫌弃的孤立型儿童;因霸道而遭排斥的儿童。独生子女和智力高的儿童常有假想的儿童作伴。个人的兴趣、水平差异已有表现,已养成一套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初步形成。幼儿期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已经理解到了男女性别及行为上的差异,4岁前男女儿童与同性及异性同伴都玩的十分融洽。4岁之后男女儿童游戏的内容开始分化,5岁后更加明显,儿童意识到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从而产生同一性。幼儿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的某种看法,如自己是漂亮还是难看的,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自我意识通常都是家长及老师对儿童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感,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学习会有所协助;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使得儿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容易导致儿童的学习困难。尤其是长期的否定及消极的评价更是如此。此时幼儿形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这些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部分。虽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对其不良的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不会再有本质的变化。除非儿童遭遇生活中重要的变故或客观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否则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很难再发生变化。所以,应重视幼儿期的心理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及人格结构的人,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所以,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为此,我们设置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包括:自我意识。如:培养幼儿的幼儿自信心、自我控制、自主性、独立性等;交往与人际关系。如:培养幼儿关心、理解、赞赏他人,鼓励幼儿积极和友好的与他人交往等;社会环境。如:丰富幼儿对幼儿园、家庭、家乡、祖国的理解,爱护环境、关心集体等。 根据幼儿社会性特点我们培养的设计思路 一、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对幼儿实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但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注重。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把诚实、自信、对集体的理解、责任感、在社会制约范围内的独立性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日本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把社会意识、合作作为首要水平来培养。德国把社会化人格的培养作为入学准备的三大条件之一。瑞典极为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张让儿童在与他人合作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化。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社会现实迫切需求的反映,同时也与相关理论研究和进展密切相关。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友 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 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 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里, 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来逃 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 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问题的提出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里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 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肴严重的问题,例如:没有同情心、缺乏责任感’只看到别人短处、同伴之间协商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只有家、园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学期,我们采用家长家长调查问卷方式来了解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 ?结果与分析: 本次家长问卷共发了40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77%,与往常家长参与其他的任何家园联系方式效果对比,本次问卷家长所持的态度积极,填写问卷认真,回收时间短 而快,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的关注程度,本次问卷只要氛围两 大块: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每一块都有设置相应的子问题。 (一)人际交往 1、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与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占96%; 2、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 愿意告诉长辈的占64%; 3、61%幼儿在平时,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 4、35%幼儿对大家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5、67%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 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6、45%幼儿孩子在活动时能接受同伴的一件;7、80.6 %幼儿 能做到不欺负弱小;8、77.4 %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9、32、2%幼儿 能知道自己的一些长处并感到满意的;10、6 %幼儿自己事情能尽量自己做的,不愿依赖别 人的;11、16%幼儿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12、6%幼儿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 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13、48%幼儿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14、38%幼儿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足迹所付出的劳动 (一)社会适应 1、48%幼儿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2、42%幼儿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 体活动;3、幼儿45%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4、77%幼儿知道不私自那不 属于自己的东西;5、71%幼儿知道说谎时不对的;6、38%幼儿知道接受了任务要努力完成 的;7、70%幼儿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61%幼儿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 1 / 31 / 3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性。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1.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1)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第一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含义 1、社会的含义[【P4】 2、社会性发展的含义【P4】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1、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P5】 三、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1、个性的概念【P5】 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统和性④功能性 2、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7】 ①个性结构的成分: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②幼儿个性结构【P8】 ③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一般关系、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又是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幼儿社会化的功能、内容与特点 一、幼儿社会化的功能【P11】 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2、规范儿童的行为和道德意识 3、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 4、形成儿童的个性 5、使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二、幼儿社会化的内容【P12】 主要包括:①认知社会化②道德社会化③性别角色社会化④政治社会化⑤职业社会化 三、幼儿社会化的特点【P13】 1、遗传素质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 2、幼儿的社会化具有社会制约性 3、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关键期 5、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 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1、自我概念的定义【P19】 2、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P19】 ①从简单到分化②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 ③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P20】 ①婴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②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概念 ③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概念④青春期的自我概念 3、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21】 ①生物因素:宫内环境、认知发展水平 ②重要他人的作用:家庭成员的影响、教师的作用、同伴关系 ③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地位和种族 二、自尊的发展 1、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P24】 ①幼儿阶段自尊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②儿童自尊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③儿童自尊的发展存在某些性别差异 ④城乡儿童在保持自尊方面存在差异 2、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P25】 ①外表或外貌②亲子关系③父母教养方式④师生关系⑤同伴关系 3、自我控制的发展 ①自我控制的定义【P28】 ②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P28】 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③影响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P30】 生理因素、言语指导、父母控制模式、物质诱因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P33】 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P34】 ①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②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 ③儿童社会认知和各方面的发展室非同步、非等速的 ④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⑤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二、观点采择的发展【P38】 1、观点采择的定义 2、观点采择的分类 ①空间观点采择②社会观点采择 3、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①儿童对社会世界认知结构的发展平行于其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发展 ②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③儿童观点采择过程伴随着相应的智力活动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P39】 1、心理理论的定义 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3、影响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P40】 ①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家庭经济地位、家庭交流

3-6岁幼儿社会领域发展特点

3-6岁幼儿社会领域发展特点 (一)3-4岁幼儿年龄特点 3-4岁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则的认识,能做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喜欢与人交往,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愿望,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对经常接触的人也能形成亲近的情感,他们的自我一是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同时,他们的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二)4-5幼儿年龄特点 4-5岁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有意行为开始发展,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出现最初步的关心、同情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 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能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发展。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必须在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三)5-6岁幼儿年龄特点 5-6岁幼儿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发展起行为的内在调控系统,并且在与同伴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运用、掌握着被社会和他人许可的社会行为,发展着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他们能进一步意识大到并开始理解他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情感、需要,重视成人、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同伴群体接纳,并开始自觉、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0-3个月教程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 0—3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 0—3个月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儿童的关注与意识中心在于自身的本体感觉以及情绪体验,是基于儿童的生理需求和感受的,社会性发展的各个面向都带有“前发展”阶段。 1.社会行为发展主要特征 对他人的注意明显高于对物品的注意:刚出生的儿童即对人脸的图案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鲍尔T.G;R,1980)、并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八Me卜2off&Moore,19771(图6-2)、本能的反应。伴随着这种本能的反应,儿童逐渐对他人表现出兴趣。儿童在一个半月时出现具有社会意义的微笑,如儿童会自然地把头转向成人,注视成人的面部,并被成人夸张的哈哈大笑。在2个月时儿童会注视同伴。当3个多月的儿童与同伴在一起时,会互相观望和抚触。 社会行为以情绪性沟通为主:受限于语言和动作的发展,0—3个月儿童与他人的沟通常常是一种情绪性的沟通,并主要基于儿童的生理需要。特别是新生儿,在沟通时主要以哭泣、吮吸、探寻、抓握等本能反射为主要手段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对于他人各种行为的回应也是情绪性的,表达和反应了自身的生理感受。 亲子交往由泛化的前依恋行为构成:0—3个月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依恋,也没有特定的依恋对象,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此时的亲子交往行为主要是与养育者之间的情绪交流。在生命的第一周,微笑和哭泣已经出现,儿童借由这种生理性情绪向成人表达自己的的生理需要,并藉由一些简单的回应行为(如挥舞手臂)回应成人的声音等,建立并维持与父母的关系。儿童的表情也越来越丰富,明显出现欢愉或不快的情绪。这一切,都是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法宝。 2.社会适应发展特征 基于生理需求社会适应行为:0—3个月的儿童还不能清晰地区分自我和他人,只要他们身体的需求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对于需求的满足是谁供给的,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分别。此时他们的社会适应行为是基于生理需求的,吃母乳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一) 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 ( 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 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 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 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与“体格发展”、 “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 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 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 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 方向和水平。 (一)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 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 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 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 依恋的发展 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 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 民主性。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控制、 信心、探 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 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 情绪不安,甚 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 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 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 命不凡、意志薄 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 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是儿童与

第六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六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社会性概念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了解同伴交往的意义与方式, 过程与方法:理解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重点 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 同伴交往的意义与方式 教学难点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教学课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交往又叫传播或沟通,它指人们利用一定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送给他人的过程。交往过程包括信息、信道、传送者、接受者四个要素。人类的交往即为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联系活动。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指的是个体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人际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协调相互间行为,以及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其社会交往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同伴之间关系的能力上。 三、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 (三)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三)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四)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1)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 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5~11岁的儿童通过做各种事情并取得成绩培养出勤奋感和成就感。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持续拓展自己的水平。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 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他们理解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孩子还理解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能够有相反的情感。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理解到对一个人能够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个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伤害其他人。孩子的打斗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但个人差异表现得更持久。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攻击他人。很多研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与之相关。家长的一些举动会助长孩子的侵犯行为,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恶作剧觉得好笑;因孩子攻击别人占了上风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鼓励或惩罚孩子的侵犯行为,孩子会认为侵犯行为是有效的,可取的。实际上,攻击行为虽然有时能带来一时利益,却会造成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等。有些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比如,好斗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离婚率较高。 (3)压力 虽然小学阶段应该是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经常显得不快乐、沮丧、眼泪汪汪。5~11岁的孩子活跃、不知疲倦,同时也十分敏感和胆怯。男孩容易有多动、任性的问题,女孩则容易出现感情上的自闭。哪些事件特别会使孩子感到压力呢?失去父母、学习止步不前、在课堂上尿裤子、父母之间冲突、偷窃被抓、被怀疑撒谎、成绩差、被叫去见校长、动手术、在班上被嘲笑、转学、不被选中、比赛失败等,是孩子普遍认为最容易令他们难受的事情。那么,遇到问题后,孩子会向谁寻求情感支持、指导和陪伴呢?绝大部分孩子认为:母亲是一切协助的来源,朋友是提供陪伴和感情支援的第二重要支柱,老师能够提供信息和指导,但不是陪伴。父亲最能够提供知识和信息,但常常不能给予直接的协助。不管怎样,孩子得到的关心和支持越多,越能协助他们抵御压力、渡过难关。 (4)同情 随着孩子对别人感情理解的加深,他们能更好地协助别人。他们不再像以前只知道把好东西送给哭泣的孩子来安慰他,而会采用社会性手段来安抚别人。比如,孩子会用语言安慰同伴,“没关系,一会儿就没事了。”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丢了不要紧,再买一个。”或者用一些活动来转移,陪同伴玩,逗他高兴。 当孩子自己觉得愉快、自信的时候,更愿意协助别人,并且更愿意协助自己喜欢的人或以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