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6

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6

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6
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6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一、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二、教学方法梳理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空气占据空间;(二)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根据现在学生接受能力普遍比较强的事实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课程目标,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部分实验也进行了调整和改进。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占据空间,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新课标》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上了三个多月的科学课,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还知之甚少,科学课堂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要通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渗透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揭示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科学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根据事实进行分析、猜想的能力、严谨的思维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通过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使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逐渐清晰。

六、教具准备:底部有洞和无洞的杯子、卫生纸、水槽、去底塑料瓶、乒乓球、抹布、板贴图、实物投影、托盘、暖水袋.

学具准备:底部有洞和无洞的杯子、卫生纸、水槽、去底塑料瓶、乒乓球、抹布。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师谈话:大家看这是什么?(纸),如果把这张纸放进水里会怎样?(湿了)你有办法让纸放进水里也不湿吗?(学生说方法)

预设:

把纸放在手里握紧,在把手放进水里。

把纸放进塑料袋里,再把塑料袋放进水里。

把纸放进瓶子里,再把瓶子放进水里。

(每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试一试)

2、演示实验

师谈话:老师也想到一个方法,你们看行不行。

(把纸放进杯子里,紧紧塞在杯子的底部;再把杯子竖直插入水中;杯子在水中静置10秒钟;再竖直着拿出杯子,擦净杯子边缘的水,看一看纸湿没湿?)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发现纸没湿。

3、学生实验

师谈话:怎么没湿呢?同学们也试一试,看看纸是不是没有湿。

要求:(课件)①纸要塞紧,不要掉下来。②矿泉水瓶要垂直倒扣在水中。③仔细观察瓶内的水位。④仔细观察扣入水中的杯子里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给的杯子有的底部有洞、有的底部没洞。)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我看同学们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有的怎么不高兴呢?你们的实验结和老师的一样吗?

预设:杯子底有小孔,所以纸湿了。

(设计意图:我把教材上这个实验作为引课内容,便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便于动手操作和分组实验。但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纸巾不湿与空气占据空间成因果关系,讲起来有些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设计一个对比实验,使学生能初步理解纸巾不湿与空气占据空间的因果关系。)(二)、大胆猜测合理假设

1、师谈话: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你们认为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各组讨论猜一猜?

2、学生汇报

预设:

杯子有洞的组:空气从洞里出来了,水就进去了,所以纸湿了。

杯子没洞的组:因为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着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不湿。

可能空气占着杯子的空间

3、小结:刚才同学们猜想是空气的原因,杯子里有空气,占着地,水进不去,纸就不湿,杯子里的空气跑出来,水进去了,纸就湿了。那空气什么样的物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透明的气体,)我们无法看到,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猜想的能力、严谨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实验制定计划

1、介绍实验材料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乒乓球,还有一个去掉了底的瓶子。(教师出示乒乓球和去底的塑料瓶),

2、实验方法:(课件)

老师将乒乓球放入水中,乒乓球会怎样?(漂在水面上)如果我将瓶子扣在乒乓球上,竖直压入水中,你认为乒乓球会在水中的什么位置?想不想试一试?

(设计意图:对于实验的方法问题,如果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自己来设计,显然是脱离了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这里教师指导实验方法,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遇见问题的时候,要意识到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四)、合理探究开展实验

探究一:证明是空气占着瓶子、杯子的空间

1、实验要求:

实验时请你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能上下移动瓶子。

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这说明什么?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汇报:

预设:小球在水底,说明瓶子里有空气。

5、小结:看来,是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使小球沉在水底了。现在你能不能解释刚才杯子里的纸为什么不会湿?(是空气占满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使纸不湿。)

(设计意图:把杯子和纸分别用去底的塑料瓶和乒乓球代替,再次验证学生猜测,空气占据着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探究二:改变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

1、师谈话: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实验分析,我们知道空气占满了瓶子或杯子的空间,就能使小球沉在了水底、纸不湿。那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测一下?怎样让你的小球从水底跑到水的中间,或者跑到水面上来呢?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各小组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并说理由。

4、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是本课的难点。这一活动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层次再次经历验证过程,帮助学生构建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问----猜测----验证。)(五)、深入研讨获得结论

1、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实验做成功了吗?汇报时按着这样的顺序汇报:(课件)

a、你的小球到水的中间和水面上来了吗?

B、你是怎么做的?

C、为什么这样做?

2、学生汇报

预设:我们组的小球到水的中间和水面上来了,我们把空气放出来一部分,让出了一些空间,水就流进去了一些,球也就漂上来了一些;再放出来一部分空气,又让出了一些空间,水就再流进去了一些,球也就再漂上来了一些。

师:空气不让出空间,水能不能进去?(不能)

随着学生的讨论,教师贴图并板书。

3、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占满了杯子的空间,纸就不会湿;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小球就能呆在水底,只有空气让出空间,水才能进到杯子或瓶子里去。我们管空气的这种性质叫做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这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比较抽象。画画,课件展示多种方法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猜测、动手实验,发现改变小球的位置,与放出去的空气多少有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贴出板画,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

(六)、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师: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占据瓶子、杯子里的空间,空气还能占据哪些地方的空间呢?

2、(出示暖水袋)冬天,我们都用暖水袋捂手捂被窝,可是我们往暖水袋里灌水的时候,水会往外冒,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举例,加深和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八、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我除了用语言评价激励学生外,也将评价权给了学生,发挥他们科学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的关键是评价规则的制订,从而使每个孩子都有进步的期望和目标,也使优秀学生不安于

现状,固步自封,习惯欠佳学生无趣、绝望,破罐子破摔。同时我也有隐形的评价,比如我对小组的评价,红五星即时上墙,让每一个组都有规范自己课堂习惯的意识,促进他们朝着好的科学习惯发展,比如积极发言,小组合作好,安静实验,实验后整理,把凳子放回原处等习惯不断在评价中强化。

九、设计特色

(一)选择结构性的材料奠定科学概念的基础

在本课中,我选取了两组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每份材料都为概念的呈现和建构发挥着作用。第一组实验材料是两个塑料杯子,一个底部有洞,一个底部没有洞,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以后,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这便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争论的契机,学生在讨论纸为什么没湿的过程中为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个实验,用去底的塑料杯扣在水面的乒乓球上,乒乓球会被压在水底的位置,材料的设计很好地说明了证明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让小球在水中,到水面上来,学生既可以斜一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又可以拧开杯盖让空气跑出来,还可以用手压住瓶口放一部分空气出来,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和科学性,使实验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启迪、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智慧。

(二)合理的教学设计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建立

怎样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一科学概念,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1、用杯底塞纸的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可能空气占着杯子的空间。2、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证明是空气占着瓶子、杯子的空间,使小球能呆在水底、使纸不湿。3、通过让小球到水的中间,到水面上来的实验,认识空气让出一部分空间,水才能进去,空气不让出空间,水进不去。最后,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暖水袋问题。在这个概念支持下的三个教学部分都有着各自的概念内涵,形成一个由科学概念穿联系起来的活动链,在活动链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充实、覆盖、拓展、深入和完善,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三)注重学生在探究中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本课,在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思维的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通过杯子底下塞纸的实验引起学生的争论和猜想,可能是空气的原因使纸不湿,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刚才的想法,实验证实自己的想法后,进一步猜想怎样让小球到水面、到水中间,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行为开启他们更广泛的深入的内在思维活动。三次的猜想环节的设计非常巧妙,通过学生一步步的猜想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层层深入,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连续性,提升了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己对空气性质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十、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

板画1 板画2 板画3

空气占满了瓶子空气跑出来一部分空气跑出更多的空间,

水进不去腾出空间,水进去一些水进去更多

4.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任何物体(包括空气)都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空气占据空间。

教具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1、材料:—导入新课

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现在这个文具盒的空间怎么样了?

说得真好,“占了”、“装满”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准确的词“占据”(板书:占据)

谁用“占据、空间”把刚才的现象说一句话?

师:像这样铅笔占据空间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发现了这么多,真了不起

二空气占据空间

1(出示半瓶红墨水)师:瓶子里有什么?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出来?用上我们刚才学的占据空间看谁学的最快?

2出示空瓶师:有没有东西占据他的空间?(没有)真的什么也没有吗?板书(空气?)3你怎么知道的?

4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

5学生做实验

6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做实验都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给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实验呢?

三展开实验

1 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其他的材料,你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也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

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2出示课件

3发实验材料

4交流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各种的实验。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

生:(齐)空气占据空间。

生:我们是用餐巾纸和塑料杯做的实验。

师:是怎么做的?生:(学生演示)我们把餐巾纸放在塑料杯里,然后把杯子倒竖在水槽中,杯中的纸没有湿。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没有湿。

师:现在,你有办法让杯中的纸湿掉吗?生:(学生演示)只要把杯子倾斜,有气泡出来,纸就湿了。

师:这又说明什么?生:有气泡跑出,说明空气从杯中跑出来了,水就能进入占据杯子的空间,纸就湿了。

师: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生:我们是用乒乓球和塑料以及剪刀做的实验。

师:能介绍一下你们又是如何设计的?生:我们把乒乓球放在水槽中,它是浮的,然后把塑料杯倒扣在乒乓球上,乒乓球就被压倒了水下。

师:这说明什么?生:因为杯中有空气所以乒乓球浮不起来。

师:你能让乒乓球浮起来吗?生:可以。(学生演示)只要用剪刀在塑料杯上剪一个小孔,乒乓球就浮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生:因为剪了小孔后,杯中的空气就从小孔跑了出来,水就进去占据了杯子的空间,这样乒乓球也就浮起来了。

师:其他小朋友是否听明白了呢?让我们再放得看一看。【课件展示】

师:其他的小朋友又是怎么做的?生:我们用塑料瓶和气球及剪刀做的实验。

师:就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吧!生:我们把气球放在塑料瓶中,然后向气球里吹气,气球怎么也吹不大。

师:这又说明什么?生:因为瓶中的空气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师:瓶子里面的气球有办法吹大吗?

生:有。(学生演示)只要在瓶子上剪一个洞,气球就能吹大了。因为瓶子里的空气跑出了,气球就能去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师:同学们还有别的设计吗?我们把塑料瓶的盖扎两个孔,把两根吸管放进去,向一个管里吹气另一个就会流出水来。说明什么?瓶中的空气占据了空间,所以水就流出来了。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各种的实验。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

生:(齐)空气占据空间。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现在我们了解到了,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的时候,和水它们比较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2、研究这个问题需要请出我们的好朋友。[示注射器]

3、投影出示实验要求:

1)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刻度)

2)每组2个注射器,请组长分配好,组上成员两个两个合作(两个同学做往里压的实验,另两个同学做往外拉的实验,注意先将管口堵住)

3)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好记录表。

出示记录表: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

水占据空间的大小是()的。

4学生实验。

5交流:同学们刚刚实验都做得很投入,真像科学家。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老师觉得你们不像科学家,你们就是科学家,发现了这么多。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7联系实际:空气占据空间能被压缩,在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比如气球,你还能说出有哪些地方运用到这一现象呢?

如打气筒、篮球、喷水瓶、气枪救生圈橡皮艇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在科学的大千世界里还有很多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希望你们运用你们的智慧在科学的海洋的遨游。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变化(用变大,变小或不变表示)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水占据空间的大小是()的。

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变化(用变大,变小或不变表示)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水占据空间的大小是()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

六 年 级 下 册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卫星----- 月球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 8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一一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一一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一一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这个班中,学生学习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 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 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 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

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 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 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 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 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 物体的细微 2 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 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

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8353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执教者:吴楚煌 2016年春季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一天的垃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注:所有的教案集都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老师(科学课教师)召集各地老师编写并整理出来的,让我们在参考这些教案时心存感激!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1、放大镜 (1)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 4、怎样放得更大 (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9)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1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2)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2)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6) 5、铁生锈了 (1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8)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 8、物质变化与我们 (20) 第三单元宇宙 (21)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1) 2、月相变化 (23) 3、我们来造“环形山” (25) 4、日食和月食 (26) 5、太阳系 (29) 6、在星空中(一) (31) 7、在星空中(二) (32) 8、探索宇宙 (34)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36) 1、一天的垃圾 (36) 2、垃圾的处理 (37)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38) 4、分类和回收利用 (4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42)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46)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48)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49)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47652

《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

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教科版

第一单元:安全教育第一课 课题:《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各部分内容简析 本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是对前两章以及第三章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前面内容,认识到自然灾害种类、分布、危害影响,以及人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些自然灾害监测和人类防御灾害所做的准备,这一节就是让学生了解遭遇某些自然灾害时怎么做的问题,模拟实践非常重要。 课本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从三个方面来讲授,灾前准备——防震准备(以家庭或者个人为单位);准备是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物质基础,是本节的重点;灾中应急——避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灾后救助——震后自救与互救(具体方法和实施非常重要)。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包括物质准备和思想、技能准备)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是本节的难点。第二部分内容同第一部分模式一样,是洪水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三部分为阅读部分,介绍了龙卷风、台风、滑坡泥石流等几种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二)课标要求 1.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2.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1.知识目标 (1)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2)了解防洪准备事项、洪水应急措施和洪水中的救助要点。2.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2)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3.情感目标 (1)提高防灾意识,重视生命价值。 (2)居安思危,在特定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重点难点 1.灾害前的准备工作和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互救工作 2.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 3.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 (五)课时安排:2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灾害的理性认识已有一定程度,而感性认识还不足,这是一个困难;最近一段时间,世界上高等级地震多发,利用这一事实和学校近期刚举行的“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这一具体情况,克服学生感性认识不足这一困难。 三.教学方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编写说明………………………………………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介绍 (1) 第一单元 课文 1勇攀高峰 (1) 2苦练 (6) 快乐读书屋一 马拉松的故事 (10) “足球之王”贝利 (13) 能说会写 我喜欢的体育明星 (15) 记一次体育比赛 (16) 语文七色光一 (17) 第二单元 课文 3春 (19) 4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5) 快乐读书屋二 向往绿色 (29) 古诗四首 (32)

晚春江晴寄友人 采莲曲 水槛遣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能说会写 介绍自然奇观 (39) 我爱大自然 (40) 语文七色光二 (41) 第三单元 课文 5最后的时刻 (44) 6颁奖词三则 (48) 快乐读书屋三 海的女儿 (55) 丹柯的故事 (58) 能说会写 介绍自己敬仰的人 (61) 写读后感 (62) 语文七色光三 (63) 第四单元 课文 7地平线 (65) 8张石匠拜师 (69) 快乐读书屋四

古诗两首 (76) 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 能说会写 交流学习方法 (80) 学无止境 (81) 语文七色光四 (83) 第五单元 课文 9音乐之都维也纳 (85) 10密西西比河风光 (91) 快乐读书屋五 威尼斯 (96) 埃及金字塔见闻 (100) 能说会写 介绍外国风光 (102) 写一处风光 (103) 语文七色光五 (104) 第六单元 课文 11小屋 (106) 12我和祖父的花园 (110) 快乐读书屋六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科版六下科学 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

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