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讲 社会分析方法

第7讲 社会分析方法

第7讲  社会分析方法
第7讲  社会分析方法

第三专题:辩证分析方法

辩证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方法论运用。从本质上说,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它发源于古代希腊。辩证法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的著作中,记述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一些语录,就像中国的《论语》记录孔夫子的语录一样。可见在苏格拉底的时代,辩证法已经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了。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意味着“对话”,即通过一问一答的对话,将论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最后得出真理。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就是通过对话传授真理的方法。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由对话体写成的,而这种对话体,正是表现了古希腊的辩证法精神,正如“辩证法”(dialectics)和“对话”(dialogue)这两个词是由相同的词根构成的一样。二是意味着“正反”,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总是佯装无知,而与别人唱反调,形成对同一论题正反两个方面观点,通过对立双方的辩论,使真理最终脱颖而出。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就是通过辩论逼出真理的逻辑。可见,在古代希腊,辩证法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逻辑。作为逻辑,辩证法本身就内在于人类的理性之中,是一种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而作为方法,辩证法是一种对话的技巧,一种说服别人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内化为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时,就变成了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灵魂与自身的对话,就成为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了。

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古希腊的辩证思维方式逐步被遗忘了,产生了一种以分析方法为主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统治下,一切认识活动都被归结为对认识对象的分析、分解和还原,以求发现最基本的元素,并用这种最基本的元素来解释一切。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又使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受到了猛烈冲击,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哲学家康德又重新在人的理性思维中发现了辩证法。康德把世界分为经验的现象世界和超经验的本体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人的知性能够把握的世界,人是通过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把握其真理的;但人的知性不具有突破现象世界认识本体世界的能力,如果人们将适用于经验世界的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运用于超经验的本体世界,就会导致理性自身的“二律背反”,即幻相的逻辑。康德认为理性思维中的这种幻相逻辑就是辩证法。比如,在关于世界的开端、组成、规律性和原因等问题上,都存在一个正题和一个反题,两者都能得到同等程度的证明,但却是完全相反的。这就是“幻相”。这样,康德就揭示了人类理性所固有的矛盾,他用这种矛盾,证明人的认识能力只能限制于经验世界的范围。黑格尔认为,在康德那里,辩证法只有对立没有统一,辩证思维其实仍然是知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知性只是理解世界的一种片面方法,而辩证法则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方式,知性只有在辩证法的统领下才有意义。因此,黑格尔把辩证法理解为最高的思维形式。他认为,古希腊的辩证法和康德的辩证

法都是由两个因素构成,表现为一正一反,一问一答,只有对立,没有统一,导致了否定的结果;真正的辩证法应该是肯定的和积极的,对立的因素应该得到统一。因此,他在“正题”和“反题”之后又加上了“合题”,形成了著名的“三段式”。黑格尔辩证法作为最高思维的肯定性质就表现在三段式的“合题”之中。黑格尔辩证法包含有整体论、有机论、过程论的思想。认为辩证法是整体论的,不是部分构成了整体,而是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不能用基本元素的性质解释整体的性质,相反,基本元素的性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得到说明。辩证法也是有机论的,主张任何事物或元素都不是孤立的,永远处于与其他事物或元素的联系之中,没有联系就没有它们的存在,而支配这些联系的则是它们的组织结构。辩证法还是过程论的,它把事物理解为过程,而过程体现着变化,变化则导致更高的现实。恩格斯评价说:“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它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创造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并运用于社会和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辩证分析方法,包括矛盾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人的利益分析方法、人的价值分析方法等。本课程简要介绍这些方法,以便为大家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时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第七讲社会分析方法

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是普遍联系,二是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运用普遍联系的原则进行社会研究,形成了系统分析方法;运用永恒发展的原则进行社会研究,形成了过程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分析方法和过程分析方法,对于我们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哲学方法论。

一、系统分析方法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系统分析方法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在总结、概括现代系统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一)唯物辩证法与系统分析方法

1.系统和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上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马克思主义与系统论

系统思想古已有之,系统分析方法却是现代才有的。早在2000多年前,中外哲学家们就力图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形成了古代朴素的系统观念。系统思想在近

代某些思想家如康德和黑格尔那里虽然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但它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到了19世纪中叶,系统概念才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提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思想,并成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使用过“系统”、“有机系统”、“系统发展为整体性”以及“思想体系”、“社会体系”、“社会机体”等包含着系统思想的概念。马克思指出:“各民族卷入世界市场系统,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国际性质的过程,也愈加发展。”恩格斯也说:“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正如钱学森所说,系统是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上升为明确的思想和方法的。《资本论》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系统分析的经典之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事物的系统性质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有机整体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系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系统是客观的普遍的;系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至可以说,事物即是系统,没有系统就没有世界。

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为现代系统科学提供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现代系统科学,就是在唯物辩证法系统思想的启迪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关于自然界的所有过程都处于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现代系统论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整体原则、动态原则、有序原则等等,无一不同唯物辩证法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对于这种渊源关系,无论是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还是现代系统论的后继研究者们,都予以充分肯定。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说过,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他的理论的先驱,“普通系统论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雷同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的D?麦奎因和T?安贝吉也认为,马克思是一位早期的系统论者,他的“理论工作的主要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富有成果的现代系统方法研究的先声”。可见,唯物辩证法对现代系统论的理论渊源关系,是举世公认的。

现代系统论源于唯物辩证法,又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使之更加具体化、精确化了。首先,现代系统论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微观机制和系统特征,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联系类型,并把对事物联系的研究定量化、模型化了。其次,现代系统论深入探讨了事物矛盾的复杂结构,着重研究了对立面之间的协调作用和一致关系,为深刻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再次,现代系统论关于客观世界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关于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大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最后,现代系统论提出的一些新范畴,如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等等,都是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所没有的,这些概念、范畴为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深入研究这些概念、范畴,把它提炼、概括、上升为哲学范畴,是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现代,不懂得系统论,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和发展唯物辩证法。

现代系统论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但它总体上并没有超出唯物辩证法的范围。只有把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它们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

展。系统分析方法就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3.学习系统分析方法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巨大系统,要想正确认识它,一定要有全局观点和战略眼光,因此需要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为我们把握全局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就是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都采取“由上而下”、“由总而细’”的办法,即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又回到综合。它并不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来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从系统观点看,要素的性能好,系统的整体性能未必一定好,但只要系统的结构合理,即使有的要素性能较差,也能组成性能良好的系统。

系统分析方法是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从系统的观点看,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的每一步骤,如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综合、制定方案、评价方案、选择最优方案、试验、组织实施决策、反馈调整方案等,都是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把决策过程当作一个系统来把握,就要注意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一个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这样才能使决策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邓小平非常强调学习掌握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他提出的“四性”要求中,就有一个“系统性”。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努力学习掌握系统分析方法,以提高自己驾驭全局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二)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1.对社会作整体性分析

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整体性是系统最显著的特性之一。系统分析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人们把握事物的整体性、综合性,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看问题。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系统产生出一种“整体效应”。一架飞机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按特定的结构方式组装起来时,就会产生出这些零部件本身所没有而只有飞机整体才具有的整体性质和功能。正常人一双眼睛的视力就大于两只眼睛的视力之和,两只手协同动作的力量就比两只手分别动作的力量之和大得多。这是因为系统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协同效应,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这样就会使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系统因此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性的功能。整体性的功能往往要比分散的要素的功能强得多。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整体性的存在,使得把系统约化为构成要素属性之和的方法失去了合理性。因此,在考察分析社会系统中的事物时,我们一定首先要把握其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其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即系统具有其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整体功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其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只有从整体上才能显示出来;当系

统受到外来作用时,它能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受到外来作用的是哪一部分。系统分析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就是注重对事物的整体分析,而不是局限于对事物某一方面、属性、特征的孤立考察;系统分析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佳的整体效应。爱因斯坦就曾注意到这一点,他举例说:“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它;在复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理解病因。”

如何对事物作整体性分析呢?就是要从系统与要素的相互关系上考察系统,在系统的整体性中把握其要素。

一是要分析要素的基质。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要素的种类、数量、基质不同,所构成的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也会有所不同。系统对要素的这种依赖性,在那些具有严密结构的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有时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因此,要根据系统的整体目标,努力提高要素的基质,以此作为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基础。比如,一架飞机是由成千上万个元部件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个元部件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其质量和性能对飞机的整体功能都有影响;但最关键的要素还是发动机,它是飞机的“心脏”,其质量和性能如何,对飞机的整体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是要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使其组合保持合理,以增强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对于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决定性影响。相关要素组合得好,能够和谐一致,就能产生“互补”效应,否则,就会产生“内耗”效应。一个单位、一个领导班子也是一个系统,要使各要素优势互补,防止内耗。以领导班子为例,在配班子时就要注意各成员的合理搭配,使不同工作经历、学识修养和性格风格的人能在班子中相互取长补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春兰秋菊各展其芳,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整体功能。

三是要把握要素的系统质。系统整体既依赖于要素,又制约着要素,所以要素在特定的系统中会表现出特定的性质和作用,这就是要素的系统质。比如某人在一个单位表现平平,但换了个单位之后却能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十分出色,这就是系统对要素的影响了。所以,对要素不能孤立考察,而应把它放在特定的系统中,注意把握要素的系统质。

2.对事物作层次性分析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因而系统是有层次的,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层次性。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内在的层次。例如,生物系统就可以分为生态、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等九大层次;国家、军队均可划分为诸多层次。任何系统都是由一定要素组成的整体,它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比如,军队编制中的军、师、旅、团、营、连等,国家机器中的中央、省、市、地、县、乡等,大学中的校行政、院系、年级、班等,相对于它所辖的下属单

位来说是系统,而相对于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来说又是要素。层次等级结构是系统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之间也有等级。任何一个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也往往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和它们以外的事物、系统,又通过相互作用组成更大的系统,形成纵横交错具有层次的网络。整个物质世界可以划分为宇观、宏观和微观三个基本层次。整个物质世界是由无数层次构成的无限的系统,其中每一系统都是宇宙大系统中某一层次上的系统。系统的层次性,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的自然发展过程。因此,我们认识事物时要学会作层次分析,既要善于联系它的各个要素,把事物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把握,又要把它放到所从属的更大系统中加以研究,从而确定它在系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进行系统的层次分析呢?

一是分析不同层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决定功能,这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处于不同层次的系统,既具有不同的结构,亦具有不同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愈高,其结构就愈严密,有序性和组织程度就愈高,功能就愈完备和高级。在社会系统中,国家和家庭处于不同层次,国家的结构要比家庭复杂得多,严密得多。在军队系统中,军、师、团、营、连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很大不同。认识和把握不同层次系统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对于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二是分析不同层次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界限分明,等级森严,每个层次的系统都有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比如,在自然系统的三个基本层次中,从太阳系到银河系以至河外星系的范围,属于宇观层次,遵循的是相对论力学的规律;在太阳系以内的行星以及一般宏观物体的范围,属于宏观层次,遵循的是牛顿力学的规律;在分子以下到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领域,则属于微观层次,遵循的是量子力学的规律。不同层次系统的运动规律不能互相取代,又有内在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各层次系统的共同规律,又要把握不同层次系统的特殊规律。

三是分析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低层次系统是高层次系统的基础,其有序程度和发展状况对高层次系统乃至整个大系统具有重要影响;高层次系统是低层次系统的主导,对低层次系统的规模、存在方式、发展方向等都有制约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系统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分析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比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大纲》针对军队不同层次的对象,对义务兵、士官、基层军官和团以上领导干部、机关干部、科技干部、地方大学生干部、院校青年学员等不同类型人员,规定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要注意用下一层次的教育促进上一层次的教育,用上一层次的教育带动下一层次的教育。这样就改变了以往侧重于规范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

3.对事物作相关性分析

系统的相关性有两重涵义:一是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的相互关联,通常称为系统的内相关;二是系统与环境相互关联,通常称为系统的外相关。关于系统的

内相关,我们在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中已作过论述,这里主要讲系统与环境的相关性。

一切系统都是开放的,同周围环境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环境是指系统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一切系统都要从它的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能量和物质,以维持自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的发展。离开环境,系统就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来源,就无法存在,更不能发展。系统与环境这对范畴,表明了一系统同他系统外部联系的普遍性。

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系统改变环境。系统的运动和发展,总会对环境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引起环境某种程度的改变。另一方面,环境制约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存在状况、外部特征、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规模等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良好的环境促进系统的发展,恶劣的环境阻碍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环境对系统的存在和发展甚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外部特征、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就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系统相关性原理,要求我们把系统放在大的宏观背景下来研究。不注意考察环境,就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提出的方案就往往行不通。我们要善于把系统与环境视为一体,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比如,研究新世纪、新阶段的军队建设,就要把它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研究这种环境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掌握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

坚持系统相关性原理,一是要善于利用环境,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充实和发展自身。我们开展的生产实践、外交活动、外贸活动等,都是为了创造和利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二是要善于保护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系统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正负两个方向。有益的系统行为不仅能促进自身发展,而且能改善自身存在的环境,促进环境的发展,从而使自身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有害的系统行为则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自身的某些发展,但由于它破坏了环境,也就破坏了自身继续发展的条件,最终不能不导致系统的萎缩甚至瓦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破坏环境就是毁灭自身,这条定律对一切系统都是适用的。

坚持系统相关性原理,就要把系统的独立性与开放性有机结合起来。一切系统都具有独立性,同其他系统有着确定的界限,唯其如此,它才能成为一个系统;同时,一切系统又都具有开放性,同其他系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唯其如此,它才能维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封闭必然导致无序,是系统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现代系统科学证明,系统的有序程度是同系统内部的信息量成正比的。系统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从环境中不断吸收信息,维持和增加系统的有序性。一旦同环境隔断了信息交流,系统内部的信息量就会自发地趋于衰减,其有序性就会不断下降,最终变成无序,导致混乱。要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就要处理好独立与开放的关系,在开放中保持自身的稳定存在,求得自身的更大发展。

4.对事物作动态性分析

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把事物作为系统来把握,就必须进行动态分析。系统的动态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从纵向看,一切系统都有其形成、发展、衰亡的历史,表现为一个过程;从横向看,一切系统都在要素、系统、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体现出系统的运动,促进了系统的发展。系统两个方面的动态表现不是并列的,系统的纵向发展是它横向运动的结果,没有横向运动就没有系统的历史发展。

如何对事物进行动态分析呢?

一是要树立发展变化的观点,防止保守和僵化。系统的动态发展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只有把系统始终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才能真正把握系统的本质和规律,预测将来的发展。系统只有在动态发展中才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而系统稳定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系统正常的运动机能,保证系统的动态有机性。二是要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为系统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系统不仅有其动态变化,而且有其稳定存在。系统的稳定存在是指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等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系统保持正常的运动机能;另一种情况,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系统在整个环境中所处的地位或位置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相对稳定性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比如在部队建设中,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要处理好稳定与变动的关系,把稳定看作系统动态发展中的一个环节。系统的稳定存在是发展过程中的稳定和平衡,是系统动态变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而是暂时的、相对的。任何系统相对稳定的现实状态都是它过去动态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它将来发展的起点。不了解系统的动态发展规律,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系统的稳定形式。邓小平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说过两句很精辟的话:一句是“稳定压倒一切”,另一句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稳定与变动的辩证法。

二、过程分析方法

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总特征。正如“系统”范畴是对事物普遍联系认识的深化一样,“过程”范畴则是对事物永恒发展认识的深化。通过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认识事物,是辩证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过程分析方法的本质及其意义

1.过程分析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所谓过程分析方法,就是把事物放在过程中去分析研究,通过考察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完整过程,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把握和运用过程分析方法,必须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观。事物的过程性表明,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每一事物都是由历史上的事物发展而来的,又都向着将来的事物发展而去。过程是事物的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是对事物存在方式的综合表征。

过程的基本要素。一切过程都是由事物、矛盾、时空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过程的基本阶段。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时间性,产生、发展、灭亡是构成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

过程分析方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了解它的发展过程,正确处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

2.学习过程分析方法的意义

(1)有助于总结过去,认识事物的连续性。具体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始有终的。过去是整个事物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现在的事物是过去事物的延续和发展。掌握过程分析方法,我们就能正确总结过去,更好地研究事物的现状。

(2)有助于预测未来,增强对事物的预见性。预见性是做好社会工作的重要条件,它是以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为前提的。只要我们善于对事物作过程分析,就可以从事物由过去到现在的规律性发展中,预见到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未雨绸缪,从而增强研究的预见性,指导人们掌握主动权,因势利导地开展工作。

(3)有助于立足现实,认清当前的事物。当前事物既是过去事物的结果和延续,又是事物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真正取得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就必须立足现实,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事物的研究工作。学习和运用过程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当前事物的意义,放眼未来,搞好社会科学研究。

(二)过程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1.分析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是一切过程普遍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客观依据。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就是分析事物发展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形如何,它是由哪些特殊矛盾决定的,同其他阶段有何区别,以便把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区别开来。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就是分析事物的根本矛盾对诸矛盾的制约性,分析这一根本矛盾在不同阶段的特定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把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联系起来。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连续性是各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因而离不开阶段性;阶段性是过程中的阶段性,因而也离不开连续性。坚持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对于我们做好研究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当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时,就不要超越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把下一阶段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阶段来做;当条件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时,就要不失时机地把事物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并使现阶段的工作成为下一阶段的必要准备,把上下阶段、前后过程连接起来。

在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时,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过程与阶段的划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

2.分析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过程不仅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而且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两个本质特征。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对于我们认清

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具有重要意义。

(1)看待任何事物,分析任何问题,都要看到前进的总趋势,坚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悲观失望是没有根据的,从而坚定必胜的信念,保持旺盛的斗志。

(2)引导人们准备走曲折的路。认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引导人们迎接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不因暂时的挫折而悲观。

(3)反对把前进性或曲折性绝对化的“循环论”和“直线论”。“循环论”把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都看作是周而复始的简单重复,其错误在于离开前进来看曲折性,把曲折性绝对化。“直线论”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帆风顺的,其错误在于离开曲折性来看前进性,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绝对化。只有自觉地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思想,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得出清晰的结论。

3.分析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过程。要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要分析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什么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广义上说,事物发展的“过去”是无限的,过去之前还有过去,永无止境。狭义上的“过去”主要是指具体事物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进程。分析过去,就是把事物历史发展中的各种片断、资料和信息收集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联系,为研究事物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借鉴。事物发展的“现在”是指事物的现状和形态。严格地说,现在是一个联结过去和未来的极其暂短的过渡点,时间稍纵即逝,不是过去就是未来。这里所说的“现在”,是指现实存在着的事物,即包含了最近的过去和最近的未来的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分析“现在”,就是对事物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揭示其各种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分析事物的现在是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因为只有立足现实,从现实的需要和条件出发,才能脚踏实地,有效地改造客观事物。事物发展的“未来”是指当下尚未发生、尚不存在的东西,是潜在的现实,是多种可能性的统一。广义地说,未来是无限的,未来之后还有未来,永无尽头。这里所说的“未来”是指从具体事物的现在到其终结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未来的发展离现在越远,情况也就越模糊,分析起来也就越困难。分析未来,就是要根据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现在的资料、信息,对事物的发展作出由近而远的科学预测,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总之,事物的发展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三者既依序而进,不能颠倒,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的依次转化和辩证统一,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因此,看事物的过去,就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即可预见其未来。

如何坚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

(1)以科学态度对待过去,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历史是现实的根基,否定了过去,也就否定了现在和未来。否定了前人,也就否定了自己。

(2)立足现实,把握今天。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地位。李大钊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凡诸过去,悉纳于今,有今为基,无限未来脱胎于此。”

如何立足现实,把握今天?一要分析现状,认清现实。这是我们考虑问题,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过去我们许多“左”的政策,概出于对现实没有清醒的认识。二要正视现实,尊重现实,从中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三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把自己正在于的工作做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做起,才能改变现实,创造美好的明天。

(3)面向未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的发展时,不能把认识凝固在一个点上,要把眼光放远,面向未来。只有以未来为导引规划今天的行动,才能保持前进的正确方向,激发起创造热情和奋斗精神。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林聚任先生是今日山东大学社会学的统帅。向林大帅致敬。今日中国社会学,成就辉煌,吃水不忘挖井人,专此向领导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费孝通先生、陆学艺先生、李培林先生致敬。李培林先生就是我们山东大学的杰出校友。很荣幸再次来到山东。八六年上过泰山,拜过曲阜,在青岛住过一个月。这几天上了孟良崮、英雄山、千佛山,看了黄河、大明湖、趵突泉,看了山东博物馆。不由得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秦国统一天下,而不是齐国统一天下?(此处略去五分钟。) (不念)二十年来,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上,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认识逐步深化,由1979 年之前只有阶级分析,发展到否定阶级分析、只有阶层分析,直到近年来又否定了对阶级分析的否定(仇立平,2006;仇立平,2007;冯仕政,2008),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并重。在实证研究上,更是硕果累累(李拓,2002;陆学艺,2002;郑杭生,2004;李培林,2004;邱泽奇,2004;吴波,2004;李春玲,2005;扬继绳,2006;朱光磊,2007,李毅,2008;李强,2010;梁晓声,2011),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演变,或从阶级分析角度,或从阶层分析角度,或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做了多方位的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珠联璧合,蔚为壮观。 (不念)瑕不掩瑜,美中不足的是,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很少有反映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全貌的数字化模式。仅有的两、三个数字化模式,只反映近期某个时刻的静态的状况,没有反映历史的沿革,不能直观把握新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宏观大趋势。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社会结构与发展演变,最后都可以落实到数字化模式上面。在数字化模式面前,理论观点更容易深化,实证研究更容易检验。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最近,有一篇发在某官媒的文章说:中国已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 点开“朋友圈”,我一个朋友已经为苦苦挣扎的7000万贫困人口,几亿“农民工”,看不到多少未来的小白领,以及压力重重,随时都可能“下坠”的中产阶层拟好了贺电。 这真是一个正能量的时刻,但我沉默了。 我想到了今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社会蓝皮书》中给我们披露的一组数据:中国收入最高的1%家庭拥有全国1/3财富,而收入最低的1/4家庭只有1%财富。 尽管我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但还是得出了这么一个印象:中国是贫富极为悬殊的国家。 贫富悬殊可以是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是可以“跨越”的。但跨越的前提是你的阶层不要固化,利益结构不要锁死,穷人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还有往上攀爬改变命运的机会,你不要通货膨胀,你的经济也要一直增长…… 但是这些前提,好像很存疑。 2 直说了吧,从贫富悬殊、阶层固化和利益分配机制看,中国的半只脚已经踏进“中等收入陷阱”。 而如果有大规模的贫民窟、恶劣的治安、掏空了“内需”的经济、动荡的社会结构与之配套,那就齐活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动人

画面已经绘就。 真这样的话,能“拉美化”都已经不错啦——以这个社会的运作逻辑和中国人的性格结构,历史上的“乱世”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个选项。 判断这个社会未来会怎样有一个办法:看它的运行机制——政治的,社会结构的,经济上,心理的,是不是已把自己给套牢了,它的自我纠错能力有没有衰竭——换句话说这一届中国人行吗? 我想先从心理上打开突破口。毕竟,根据“心理事件只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的原理,它知道的太多了。 3 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时光倒退10年,你能想象王思聪这样的“幸运精子”(巴菲特语)可以成为“网红”吗?能想象有那么多并不幸运的精子喊他做“老公”吗? 一般人肯定是看不懂的。他们不会明白这些现象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其实很简单。 表面上看只是娱乐,深层次的心理真相是无数被嵌在中下层社会这一阶层等级的人,已经失去了攀爬上去的希望和信心。他们做梦都已经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王健林,内心里明白自己已经被这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狙击在现在的位置之内。 所以能怎么着?只能在心理上幻想自己为什么不是王思聪。但当

第七章 社会工作过程

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可控性、整合性 第七章 社会工作过程 第一节 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资源系统与环境。 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 社会工作者:1.三类社会工作者: 一是长期从事社工实践的社工; 二是通过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是从事社工管理、教学和研究,且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 职称的其他人员。 2.社工是助人者。受助者:1.社工直接服务对象。 2. 分类:现有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对象 (努力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自荐服务对象、转介服务对象和外展服务对象; 自愿、非自愿和强制接受服务的对象。 3. 五种主要的受助者:个人、家庭、小组、团体、组织机构和社区 资源系统:1.基本的资源系统: (1)非正式的或自然的资源系统,如家庭、朋友等。 (2) 正式资源系统:党派、专业团体、群体组织及各种协会等。 (3) 社会性资源系统:学校、医院、派出所等。 2. 社会支持与社会资本: 社会工作专业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帮助有需要人们充分认识和使用社会资源系统,不断运用和扩大社会资本。 3. 服务对象与资源。 三种情况:无资源;有资源而不知道未使用; 有资源亦知道,因某些原因无法获得。 环境:1.社会环境分类: (1) 社会小生境:如家庭、邻里、工作单位、学校、同辈群体等 (2) 人际关系环境 (3) 社会生态环境 (4) 社会文化环境 2.社会环境的功能:第一,提供资源。第二,资源竞争。 第三,资源获取中介。第四,资源分配。 四个 基本 系统 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系统 目标系统:指为了达到改变受助者系统的目的所血药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一般情况下,目标系统大于受助者系统,有时受助者系统与 目标系统一致,有时不一致。 行动系统: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实现改变目标的人。 如公安司法部门、社区居委会、当事人亲属等。 基本 要素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2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1925年12月毛泽东写下这篇文章,意在为国共合作寻找最合适的群众的基础,团结最广大的百姓,攘除外患,避免共产党内的左右纷争。时局动荡,敌友之分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将重点放在国共合作之上,寄过多希望于民族资产阶级,在动荡飘摇的年代,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摇摆不定的阶级,如若寄全望于其,最终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则只注重工人运动,工人阶级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也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但并不是革命力量的全部。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民是革命所必须依靠的最大力量,他们也是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迫害最深的阶级,最有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同盟军。 毛泽东在此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他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在本文中,毛泽东结合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和其余各革命根据地的情况,指出了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的本质,并对阶级作出详细的分析,为革命寻找到了真正的敌人和朋友。相对党内的左右纷争,毛泽东更是通过阶级分析团结朋友,解决了革命的经济问题,为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实说到底这篇文章反应了中国各阶级的现状,为革命寻求人数和资金上的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是作为中国的一个新兴阶级,其工人所占有的资本只是所有社会资产的一小部分,而相对于人数众多的农民来说,所占有的资本更为少数,是最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迫害的阶级。革命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战士,更需要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作为小资产阶级在社会资产中虽与中产阶级、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所占有的资产无法比拟,但是却相对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来说是占有可观资产的,可为革命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小资产阶级作为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也是占绝大多数的,所以也是极容易加入革命中的,是革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产阶级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力量中最摇摆不定的力量,因此对于其左翼分子,国共合作可充分利用,使其为革命奉献一份力量,但是

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十三章社会网络分析法 近几十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法有了迅速的发展,它已被“泛应用到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本章我们将侧重介绍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历史、主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指的是各种关联,而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即可简单地称为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故从这一方面来说,社会网络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它可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网络的主要要素有: 行动者(actor):这里的行动者不但指具体的个人,还可指一个群体、公司或其他集体性的社会单位。每个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被称为“结点(node)”。 关系纽带(relational tie):行动者之间相互的关联即称关系纽带。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亲属关系、合作关系、交换关系、对抗关系等,这些都构成了不同的关系纽带。 二人组(dyad):由两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这是社会网络的最简单或最基本的形式,是我们分析各种关系纽带的基础。 二人组(triad):由三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 子群(subgroup):指行动者之间的任何形式关系的子集。 群体(group):其关系得到测量的所有行动者的集合。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又被称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因为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对关系或结构加以分析的一套技术,还是一种理论方法——结构分析思想。因为在社会网络分析学者看来,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即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社会网络分析家B·韦尔曼(Barry Wellman)指出:“网络分析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例如,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 韦尔曼指出,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结构的基本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具有如下基本原理: 1.关系纽带经常是不对称地相互作用着的,在内容和强度上都有所不同。 2.关系纽带间接或直接地把网络成员连接在一起;故必须在更大的网络结构背景中对其加以分析。 3.社会纽带结构产生了非随机的网络,因而形成了网络群(network clusters)、网络界限和交叉关联。

第七章 社会工作行政

第七章社会工作行政

?第七章社会工作行政 单项选择题 1.()是将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 A.社会工作 B.社会督导 C.小组工作 D.社会工作行政 2.将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是(),一是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的社会服务;二是积累经验,以建议修订社会政策。 A.单向的 B.可逆的 C.双向的 D.复杂的

3.社会服务机构通常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为特定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 A.营利机构 B.企业 C.事业单位 D.非营利组织 4.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动机各有不同,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也有以利他和社会为中心的动机。下面属于以利他和社会为中心的动机的是()。 A.有机会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B.能表现和证明自己的成就 C.自我成长、发展与成熟 D.受亲人、朋友、老师和家长的影响而参与服务

5.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下面属于社会工作督导的主要对象的是()。 A.初级社会工作者 B.社会工作行政人员 C.资深社会工作者 D.政府工作人员 6.社会工作督导有不同类型,如果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及其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和责任,是纯粹的咨询角色。从专业的角度看,被督导者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是说被督导者根据实务工作的要求,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更为重要。那么,这种督导是()。 A.师徒式督导 B.训练式督导 C.管理式督导 D.咨询式督导

7.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想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服务,并向区民政局申请经费资助。区民政局很支持这一想法,要求中心准备材料,并写明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目标、专业方法、服务成效以及经费预算等内容。这份材料被称为()。 A.项目申请书 B.项目概算 C.工作计划 D.活动方案 8.社会工作者小雨刚被分配去为失学儿童服务,但她对这一群体理解不深,不熟悉现行的相关政策。督导员给她进行了相应的讲解,小雨的服务技能因此得到提高。督导员教给小雨的知识是()。 A.社会问题 B.建议和咨询 C.服务对象群

网络分析法

网络分析法(Analysis Network Process Method)简介 1996年Saaty教授在层次分析法(AHP)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分析法(Analysis Network Process Method ,ANP)。ANP方法的基本理论与AHP法相同,不同的是模型结构,ANP 法中引入超矩阵的概念,采用这种方法,所有网络结构中的元素均能够对结论产生影响,最终结果不仅被备选方案的权重影响,也被备选方案所属元素集影响,可以通过反馈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 ANP法的基本结构 与AHP法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不同,ANP法的网络结构中的连接没有固定方向,它既包括元素集之间的循环连接,也包括元素集对自身的反馈连接,这种网络结构往往能够较好的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并且采用这种将问题细化结构、简单计算的方法远比采用简单划分结构、复杂计算过程的方法得到结果更令人满意。 网络分析法模型将系统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两个部分,控制层包括决策问题的目标和决策准则,至少应存在一个目标,但决策的准则可以没有,网络层由元素组组成,这些元素组受到控制层的支配,元素组间以及内部元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网络结构。典型的ANP模型如图所示: 网络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分析问题 对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元素集,分析元素层次是否内部独立,是否存在依存和反馈,分析方法类同于AHP方法,可采用会议法、专家填表等形式进行。 2)构造ANP的典型结构 首先构造控制层,界定决策目标和准则,再构造网络层次,分析每一个元素集的网络结构和相互影响关系,元素集间关系确定后即可构建相应的ANP网络,基本实际问题中都是既有内部依存又有循环的ANP网络层次。 3)构造ANP的超矩阵计算权重 网络分析法中的1-9标度法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中的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自耕农属于小资产阶级,他们的经济状况有三种不同类型 ,一是“有余粮剩米的”,二是“恰足自给的”,三是“每年要亏本的”,还指出半无产阶级中的半自耕农和半益农生活境遇都苦,特别是贫农,“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杂,如牛负重乃农民中之极艰苦者”,因为了解了各类农民经济地位和革命态度以及其数量多少,就初步解决了农民 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对待各种农民的问题,从而为无产阶级要取 得胜利必须联合农民这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与人合作,团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利益,我们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切实分析当前国际情势,提出阻碍我们发展的实际问题,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就当前形势而言,大多数同学较为关注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那么,现在的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深入社会,对社会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自己的打算与目标。同时,在大学期间应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做到“先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事”。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总结)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分析软件 ●第一类为自由可视化SNA 软件,共有Agna 等9 种软件,位于图1 的右上角,这类软件可以自 由下载使用,成本低,但一般这类软件的一个共同缺点是缺乏相应的如在线帮助等技术支持; ●第二类为商业可视化SNA 软件,如InFlow 等3种,这类软件大都有良好的技术支持;(3)第 三类为可视化SNA 软件,如KliqFinder 等4 种,这类软件一般都是商业软件,但他们都有可以通过下载试用版的软件,来使用其中的绝大部分功能 ●第四类为自由非可视化SNA 软件,如FATCAT 等7 种,这类软件的特点是免费使用,但对SNA 的分析结果以数据表等形式输出,不具有可视化分析结果的功能; ●第五类为商业非可视化SNA 软件,只有GRADAP 一种,该软件以图表分析为主,不具有可 视化的功能。在23 种SNA 软件中,有16 种SNA 软件,即近70%的SNA 软件,具有可视化功能。 SNA分析方法 使用SNA 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一般需要按准备数据、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步骤进行。尽管因不同的SNA 软件的具体操作不同,但这三个步骤基本是一致的。 1.准备数据,建立关系矩阵 准备数据是指将使用问卷或其他调查方法,或直接从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自带的后台数据库中所获得的用于研究的关系数据,经过整理后按照规定格式形成关系矩阵,以备数据处理时使用。这个步骤也是SNA 分析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SNA 中共有三种关系矩阵:邻接矩(AdjacencyMatrix)、发生阵(Incidence Matrix)和隶属关系矩阵(Affiliation Matrix)。邻接矩阵为正方阵,其行和列都代表完全相同的行动者,如果邻接矩阵的值为二值矩阵,则其中的“0”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没有关系,而“1”则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存在关系。然而我们

简明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次思考题 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第二次思考题 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第三次思考题 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 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网络分析法

什么是网络分析法 网络分析法(AN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适应非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它是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实用决策方法。 AHP作为一种决策过程,它提供了一种表示决策因素测度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采用相对标度的形式,并充分利用了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在递阶层次结构下,它根据所规定的相对标度—比例标度,依靠决策者的判断,对同一层次有关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按层次从上到下合成方案对于决策目标的测度。这种递阶层次结构虽然给处理系统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也限制了它在复杂决策问题中的应用。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各层次内部元素往往是依赖的C低层元素对高层元素亦有支配作用,即存在反馈。此时系统的结构更类似于网络结构。网络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由AHP延伸发展得到的系统决策方法。 ANP首先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均可用AHP方法获得。第二部分为网络层,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组成的C其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的,元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支配,元素和层次间内部不独立,递阶层次结构中的每个准则支配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内部独立的元素,而是一个互相依存,反馈的网络结构。控制层和网络层组成为典型ANP层次结构,见下图。

[编辑] 网络分析法的特点[2] AHP通过分析影响目标的一系列因素,比较其相对重要性,最后选出得分最高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Harker和Vargas曾经这样评价AHP:“AHP是一套复杂的评价系统,当我们进行多目标、多准则以及多评委的决策时,面对众多的可选方案,AHP能够用来解决各种量化和非量化、理性与非理性的决策问题。”AHP简单易用,其缜密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它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AHP模型使各决策层之间相互联系,并能推出跨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的顶层为企业的总目标,然后逐层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准则、子准则等,直到管理者能够量化各子准则的相对权重为止。 层次分析法能够为决策者解决各种复杂系统问题,但它也存在一些缺憾。例如,AHP就未能考虑到不同决策层或同一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AHP模型只是强调各决策层之间的单向层次关系,即下一层对上一层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总目标层进行逐层分解时,时常会遇到各因素交叉作用的情况。如一个项目的不同研究阶段对各评委的权重是不同的;同样,各评委在项目研究的不同阶段对各评价指标的打分也会发生变化。这时,AHP模型就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的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然而却突出了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才能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当时各阶级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分析,为党当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无须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敌人一一即现时非敌人也去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因为中国拥有数量广大的农民,他们长期受压迫,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但是却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

初级实务第7章矫正社会工作试题

第七章矫正社会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矫正社会工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称为()。 A.感化工作 B.教育工作 C.改造工作 D.监管工作 2、()不属于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 A.监管功能 B.矫正功能 C.服务功能 D.教育功能 3、涵盖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疾病医治、心理辅导、就学就业指导、家庭关系调适等内容的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主要指的是()。 A.监管功能 B.矫正功能 C.服务功能 D.教育功能 4、在矫正过程中,矫正对象往往表现的敏感、神经质、情绪不稳、反应过度、对人对事多疑、偏激等,这是指矫正对象()。 A.具有自卑消沉的心理特征 B.具有冲动好斗的人格特征 C.具有严重脱节的社会特征 D.具有困难重重的生活特征 5、下列哪项不属于矫正对象的需要?() A.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B.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C.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D.监管的需要 6、下列哪项不属于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A.接纳 B.可塑性 C.个别化 D.监管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矫正社会工作贯穿于对罪犯进行司法矫正的各个方面以及整个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司法判决前的服务、监禁场所中的服务、社区矫正中的服务以及刑满释放后的服务等四个方面 B.司法判决前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仅指犯罪嫌疑人 C.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包括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和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D.社会工作者介入司法过程,自司法判决前的案件审理阶段就已经开始 8、矫正社会工作者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也称为()。 A.更生保护 B.监督保护 C.监管保护 D.事后保护 9、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间接方法是()。 A.个案工作方法 B.社区工作方法 C.小组工作方法 D.监督工作方法 10、社区矫正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讲求操作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综合了众多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其健康发展,需要加强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研究,指的是()。 A.社会工作研究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B.社会工作行政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C.社区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D.个案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11、将社区矫正的政策法规变成具体的针对矫正对象的社会服务,又将服务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影响政策法规的修订,是指()。 A.社会工作研究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B.社会工作行政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C.社区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D.个案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12、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指()。 A.社会工作研究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B.社会工作行政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C.社区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D.个案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13、下列属于社会工作行政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的是()。 A.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B.开展社区教育,培养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C.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D.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的活动 14、针对矫正对象过去与不良团伙有千丝万缕联系、缺乏健康社会网络支持的现象,可以设计并实施以交真朋友、走自新路为主体的小组辅导项目,属于()。 A.针对矫正对象带有共性的问题和困惑设计小组活动的主题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书报告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这篇重要论著,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

大学生阶层分析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群的阶层分析 0801403047 李健 一、政治态度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被问及自己的政治态度时,大多数人除了说句爱国爱党之外,基本上都说不出什么明确的政治态度来。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思想活跃,态度明确。经过总结,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特征,就是政治观的矛盾性、自主性、不成熟性。 矛盾性 一方面,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明确。他们爱国爱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积极争取入党。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又是一群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接触的新事物多,容易接受外来的新思想。在听够了大学里枯燥无聊的政治课后,当他们接收到一些新思想时,更容易的接受。他们虽然关心政治,积极争取入党,但者大多充满了功利性,是有目的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想入党。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都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认识发生了动摇。当代的大学生更多的崇尚自由民主。 自主性 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情况的变化,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品格,其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更加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他们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喜欢质疑、猎奇。 不成熟性 大学生毕竟还属于青年人,社会经历不足,知识经验尚不丰富,理论思维不够成熟,再加上所面对的世界又是如此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因此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二、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其实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价值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同的生活经历、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首先,我觉得如今的大学生在处理事务时,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利益关系。在为人处事的方式上,多决定于自己的偏爱喜好,缺少一种集体观念与奉献精神。另外,如今的大学生青年更加的理智现实,没有太多的理想主义,更注重现实利益的获得。同时现在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大学生人群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观念。有立志报国的,也有崇尚金钱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不仅仅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还在不停的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支出模式

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章节题库-第七章 社会工作实务主要领域【圣才出品】

第七章 社会工作实务主要领域 一、名词解释 1.儿童福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 答:儿童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由特定形态的机构向特殊的儿童群体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指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而服务功能则相应地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此类福利具有残补性取向,是一种消极性儿童福利。广义的儿童福利的对象是所有的家庭和儿童,并不单纯局限于处于不利境地、需要帮助的儿童群体。这一类型的儿童福利具有发展取向,是一种制度性的儿童福利。在现今社会条件下,人们已开始更多地认同广义的儿童福利。这样,儿童福利实际上是对儿童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提供满足需要、促进发展的活动的总称,它包含着理念、策略、社会政策、机构、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 儿童福利是一种社会服务,是要通过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社会行为为所有的儿童,特别是处于困难境地的儿童提供服务,通过家庭建设、社区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的多种服务,使儿童的困境得到改善,儿童的成长获得必要的条件。 2.社会小组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 答:社会小组工作是指社会工作实践将小组既当做过程也当做手段,它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透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互相支持而发挥出来,当然,这还需要小组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和指导。小组工作的特征包括:

①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成的关系体系。在这个复杂的关系体系中,有工作者和组员的互动,更多的是组员彼此之间的互动。 ②小组工作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所以,小组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动力、带来改变的。 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④小组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不同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目标是很不相同的。 3.妇女社会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 答:妇女社会工作是指主要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也就是针对妇女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群体或个体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其目的是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4.残疾人社会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 答: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个人、家庭或残疾人群体进行的有目的的专业活动,是以残疾人为主体对象而提供的各种有效的服务和帮助。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康复工作,即最大限度地恢复残疾人的生物机体的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特殊教育,残疾人教育是残疾人享受权利和挖掘其潜能的重要措施,在残疾人教育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学校社会工作使受教育者获得更显著成效。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黄思明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治理科学研究所 一、引言 目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存状态毕竟如何?前苏联和苏共什么原因会垮台?列宁主义什么原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文革什么原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中国现在到底是姓社依旧姓资? 中国下一步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突破在哪儿?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一些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现在的一些乱象,均和这些理论问题有关。这些理论问题甚至涉及到我国宪法中的全然问题,例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到底是无产阶级专政依旧资产阶级专政?过去我们〔包括前苏联〕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认识的肤浅,走了许多的弯路,假如我们现在还不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包括指出它的不足〕,我们很可能还要走弯路。 中国在21世纪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最强国,也有可能象前苏联那样垮台, 我们将以怎么样的社会制度来保证中国的强盛能够

连续几百年,而不是象前苏联那样垮台? 不谋万世者, 谋不得一时。我们的理论工作者现在就要开始讨论和研究,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预备。什么样的思想和想法都能够拿出来讨论,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 我们将从社会中每个人效用优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存状况,同时对上面所提的问题给出回答。 效用函数的定义: 设u(x1,x2)为效用函数, ?u(x1,x2)??x1》0;?u(x1,x2)??x2》0; H(u(x1,x2)) 《0。 效用函数对每个变量是单调增的, 整体上是凹函数。 例如: u(x1,x2)=ax1 +bx2。 假如用效用函数u(x1,x2)来表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效用,那么他(她)一生的奋斗目标能够用下面的优化模型来刻画: Max u(x1,x2) s.t. (x1,x2) ∈ D; 其中 x1=有型资产,x2=无型资产,D为约束集合。 从那个效用优化模型我们能够看出,给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通过读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之后,使我对中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各阶级层次的划分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首先,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针对当时在革命中、在党内存在的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从各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将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及无产阶级五个层次。并且对各个阶级的性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找出它们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及它们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性质。准确回答了“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在这里边,毛泽东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他们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它们既可以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员,也可能成为反革命成员;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阶级,他们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及大资产阶级剥削的程度不同,而对革命的热情也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它们还是比较支持革命的;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道路中的领导力量。 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还为“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详细的总结。那就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也都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正确性。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性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它们层次的明确划分,才使中国在最初的革命道路中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悲苦命运。

评《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分析》

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严铭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划分,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 由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在对人群分层时,指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处于社会下层,中间隔着6个社会阶层,从而使读者可以看出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第105页),自然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正确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第16页)此外,还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两极分化做法表示了义愤(见此书第96-97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此书在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时,旗帜鲜明地用阶层论代替了阶级论。自然,它就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阶层进行阶级归并,正确揭示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 之所以如此,是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目标”应当“变化”为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7页),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实现各阶层的“共赢”(第99页,第108页),即用阶级阶层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认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分层状况“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第99页)。这里所说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显然特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它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已经“过时”,因而应当予以“扫除”(第104页)。 然而,在“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第104页)的同时,此书又想表白自己所用的阶层论并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5页)。为此,它求助于英文词汇。说,在“大多数”英文文献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ss”,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见此书第5-6页),并就此写了一大段说明。这段文字似乎是想让一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读者感觉,此书所说的“阶层”同“阶级”本是同一个概念,此书所用的阶层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必要把“阶级”改称“阶层”。但为什么又改了呢?此书说:“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