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化学实验作业3

地球化学实验作业3

地球化学实验作业3
地球化学实验作业3

实验三等时线作图与年龄计算

第一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计算

(Introduction to Geochemistry, Krauskopf et al,1995,p.270)

1.下列数据取自加拿大Sudbury含镍侵入体(主要为苏长岩和紫苏辉石辉长岩):

样品87Rb/86Sr 87Sr/86Sr

1 0.4009 0.7178

2 0.298

3 0.7150

3 0.207

4 0.7126

4 0.1080 0.7104

5 0.0458 0.7084

2. 作业:

1) 绘制Rb-Sr等时线图。

2) 计算岩石的年龄。

3) 计算初始87Sr/86Sr比值。

说明:87Rb的衰变常数取1.42×10-11a-1

第二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计算

(Faure,1998,p.298)

1. 下列数据是取自格陵兰Amisoq片麻岩的一组全岩样品:

样品87Rb/86Sr 87Sr/86Sr

1 2.098 0.8245

2 0.198 0.7096

3 1.173 0.7668

4 2.033 0.8191

5 1.364 0.7791

6 0.319 0.7163

2. 作业:

1) 绘制Rb-Sr等时线图

2) 计算岩石的年龄

3) 计算初始87Sr/86Sr比值

说明:87Rb的衰变常数取1.42×10-11a-1

第三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计算

(Faure,1998,p.298)

1.下列数据是取自格陵兰的Amisoq片麻岩的一组白云母样品:

样品87Rb/86Sr 87Sr/86Sr

1a 763 17.377

1b 41.52 1.739

2 107.12 3.093

3 166.7 4.543

4 138.7 3.858

5 330.7 8.057

6 82.

7 2.741

2.作业:

1) 绘制Rb-Sr等时线图

2) 计算岩石的年龄

3) 计算初始87Sr/86Sr比值

说明:87Rb的衰变常数取1.42×10-11a-1

第四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计算

(Faure,1998,p.298)

作业:

根据格陵兰Amitsoq片麻岩黑云母所给出的以下数据:87Rb/86Sr =107.1,87Sr/86Sr=3.093,( 87Sr/86Sr)

=0.7030。

1. 绘制Rb-Sr等时线

2.计算Rb-Sr年龄:

说明:87Rb的衰变常数取1.42×10-11a-1

第五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计算

(Brownlow,1996,p.116)

作业:

下列矿物取自某岩浆岩,测得如下147Nd/144Nd比值和147Sm/144Nd比值:

样品147Sm/144Nd 143Nd/144Nd

斜长石0.0909 0.5109

斜长石0.0868 0.5109

斜长石0.0780 0.5108

辉石0.1460 0.5116

辉石0.1524 0.5118

辉石0.1716 0.5120

2.作业:

1) 绘制Sm-Nd等时线图

2) 计算岩石的结晶年龄

3) 计算初始143Nd/144Nd比值

说明:147Sm的衰变常数取6.54×10-12a-1

走进化学实验室学案及课后练习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时1) :1.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药品的取用规则,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方法。 3.学会误差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或实验视频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当堂作业】 1、下列仪器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 A.烧杯 B.量筒 C.试管 D.集气瓶 2、现有下列仪器①量筒 ②试管 ③胶头滴管 ④酒精灯,量取25mL 的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3、用量筒取50 mL 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量水的实际体积是( ) A. 50 mL B. 大于50 mL C. 小于50 mL D. 无法得知 4、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1) 课后练习 1、某同学在实验时进行如下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为节约药品,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B. 在无用量说明时,液体取用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C. 用手指沾取实验中的食盐,品尝其味道 D.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2、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A.少量实际的反应------试管 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D.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 3、对10 mL量筒的刻度,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量筒上刻度的最小值是0,且0刻度在量筒的最下方 B.量筒上刻度的最小值是0,且0刻度在量筒的最上方 C.量筒上刻度的最小值是1mL,且1mL刻度在2mL刻度线的上方 D.量筒上刻度的最小值是1mL,且1mL刻度在2mL刻度线的下方 4、请你找出适合贴在存放初中化学教学常用的浓酸、浓碱药品柜上的图标() 5、写出下列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 (1)用手拿药品(2)把大块的药品垂直投入试管 (3)用一支滴管取不同的药液 (4)取用液体时,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5)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6)用量筒量液体时,俯视(仰视)读数: 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是() A. 8mL B. 大于8mL C. 小于8mL D. 无法判断 7、用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试剂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滴管垂直于试管口的正上方,逐滴滴入 B.不是滴瓶上的滴管用过后应立即用水冲洗 C.干净的滴管应胶头在上,插在干燥洁净的烧杯中 D.用过的滴管可放在桌面上,再取用其它的药品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2) 初三化学2015年8月22日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课程作业

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成因及构造意义研究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地幔橄榄岩是蛇绿岩超镁铁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在蛇绿岩的形成过程和构造侵位的过程中,地幔橄榄岩还会遭受部分熔融作用,熔体萃取作用,以及地幔交代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和改造。不同的地质作用会产生相应的矿物组合,通过对蛇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不同时代矿物组合特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对蛇绿岩形成构造背景的认识,对于恢复蛇绿岩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拟解决的问题: 1.地幔橄榄岩的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地质作用,如部分熔融作用,熔体抽取作用,流体-岩石反应,熔体-岩石反应等。 2.蛇绿岩的形成环境,如SSZ环境和MOR环境[1]。 拟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1. 岩石学 对岩石的结构,构造,风化程度以及变质程度以及组成矿物进行研究,对岩石进行定名,如地幔橄榄岩包含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以及二辉橄榄岩。 2. 矿物学 对岩石的组成矿物进行观察研究,地幔橄榄岩中不同时代的矿物的矿物组合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反映了岩石成因的复杂性和多阶段演化的特征。 地幔橄榄岩中的矿物会保存地幔橄榄岩形成和演化历史的印记,尤其是地幔橄榄岩的矿物组合及化学特征对认识地幔橄榄岩的成因和恢复蛇绿岩的形成背景至关重要。对地幔橄榄岩中的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等矿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和分析。 室内试验工作显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在10—20 kbar的压力范围内,随着岩石熔融程度的增加,岩石中单斜辉石的含量迅速减少,斜方辉石的含量将逐渐降低。橄榄石的Fo和NiO含量,辉石的Mg#和Cr2O3含量,铬尖晶石的Cr#值将逐渐增加,而辉石和全岩的Al2O3和TiO2将逐渐减少[2]。 尖晶石的Cr#值是地幔岩熔融程度、源区亏损程度以及结晶压力的灵敏指示剂,Cr#反映了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增加[3],经历较高程度部分熔融和萃取的橄榄岩具有较高的Cr#值。Dick 和Bullen(1984)根据铬尖晶石的成分将阿尔卑斯型地幔橄榄岩分为三中类型:Ⅰ型:铬尖晶石的Cr#<60;Ⅲ型:铬尖晶石的Cr#>60;Ⅱ型:为一种过渡类型,铬尖晶石的Cr#包含Ⅰ型和Ⅲ型地幔橄榄岩中的铬尖晶石。其中Ⅰ型地幔橄榄岩可能反映了洋中脊大洋岩石圈的环境,相当于深海橄榄岩,其部分熔融程度较低;Ⅲ型地幔橄榄岩,形成于岛弧环境,经历了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Ⅱ型地幔橄榄岩,则反映了复合来源的特征[3]。 利用铬尖晶石的Cr#—Mg#图解,可以判断地幔橄榄岩的形成环境,即为SSZ型还是MOR

地球化学心得

勘查地球化学心得体会--兼浅谈广东化探找金矿 王立强 广东省地质局七一九地质大队地质勘查所 1前言 目前,化探找金逐步被人们重视,在地质找矿中的效果也逐渐明显,成为寻找各种类型金矿床比较快速、经济、有效的重要手段。在区域普查中,通过查明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可迅速指出找矿远景区;在详查及勘探阶段,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的研究,可直接发现金矿床或矿体,更好地发挥化探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作用。但是金在地壳内部的本底含量极低,即使是金矿体中的金含量一般亦仅为n×10-6~10n×10-6,仅凭肉眼无法将之直接区分出来,因此以对样品(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等>进行定量分析为主要工作手段的化探方法,在当今金矿勘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球化学的发展主要是借鉴了前苏联和西方的研究思路,前苏联的勘察地球化学主要依靠对土壤进行金属测量,但采样点布置较稀疏,而西方国家主要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但是主要用于研究,两者优缺点都有。80年代以来,金分析技术目臻成熟,当时Au分析的检出限低于或等于0.3×10-6,准确度、精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区域化探的要求,因而全国区域化探找金空前繁荣,特别是谢学锦先生提出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建议,将我国的勘察地球化学推进到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时代发展,金分析技术逐步进步,中国勘察地球化学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三十年以来已完成1:500万和1:1 000万比例尺的39种元素或氧化物的全国地球化学图,使中国拥有了最引人瞩目的全国规模地球化学数据库,使中国化探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广东化探找金始于1974年,主要为以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要工作方法的区域化探扫面,不过因为受金分析技术的影响,当时找金主要从金的伴生元素如As、Cu、Pb等入手,其难度不言而喻,但广东各地质单位的前辈在这种艰难条件下提交了大

(完整word版)化学实验技术基础试卷 B及答案

中卫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化工部2013----2014学年 第二学期《化学实验技术基础》期末考试(12级)试卷(B) 命题人宫静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 D、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 2、下列哪些物质可以用敞开容器盛放() A、乙醇 B、乙醚 C、食盐水 D、NaOH 3、下列哪些试纸可用来检验AsH3 ( ) A、酸碱试纸 B、淀粉—碘化钾 C、硝酸盐试纸 D、醋酸试纸 4、下列哪一个仪器是精密量器() A、烧杯 B、烧瓶 C、容量瓶 D、试管 5、银镜反应后沾在试管上固体应用()清洗。 A、稀盐酸 B、浓盐酸 C、稀硝酸 D、浓硝酸 6、要分离两种沸点分别为380℃和394℃的混合液体,应使用()方法进行分离。 A、重结晶 B、普通蒸馏 C、简单分馏 D、萃取 7、以下除哪项外均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A、对照实验 B、增加样品量 C、空白实验 D、增加平行测定次数8、pH变色范围为8.0~9.8的指示剂是() A、甲基橙 B、甲基红 C、石蕊 D、酚酞 9、分析天平使用的称量器皿是() A、锥形瓶 B、碘量瓶 C、称量瓶 D、托盘 10、现有三组溶液:(1)汽油和氯化钠溶液(2)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3)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溶液,以上混合溶液分离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11、工业上所谓的"三酸两碱"中的两碱通常是指()。 A、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 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C、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12、0.1mol· L-1的HCl滴定0.1mol· L-1的NaOH时,应选择的指示剂为() A、甲基橙 B、甲基黄 C、中性红 D、百里酚酞 13、高锰酸钾法中使用的指示剂为() A、专属指示剂 B、自身指示剂 C、酸碱指示剂 D、金属指示剂 14、由于天平砝码被腐蚀而造成的称量误差属于() A、仪器误差 B、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技术误差 15、能使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酒精和水 B、苯和水 C、硫酸钡和水 D、乙醛和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普通蒸馏装置包括、、三部分。 2、硫酸亚铁铵,俗名,色透明晶体。 3、重结晶法是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某种溶剂中的不同而将它们分离开来,适用于被提纯杂质含量在的固体物质。 4、萃取是利用不同物质在选定溶剂中的不同进行分离和提纯混合物的操作。

地球化学阶段性作业11(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球化学课程作业1(共 3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升本涉及章节:绪论——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2.地球化学体系: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根据研究需要,这个体系可大可小。 3.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它是对这个体系里元素真实含量的一种估计,即元素在一个体系中分布的一种集中(平均)倾向。 4.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 1. 陨石的主要类型有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三类。 2. 元素的丰度主要是针对相对较大的体系而言,例如太阳系、地球和大陆地壳。而元素的含量主要针对相对较小的体系而言,例如研究对象是某矿物、某流体包裹体或某块岩石。 3. 就结构分层而言,地球自地表向下可依次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圈层。 4.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和解决(1)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2)地球系统中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元素的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元素在自然界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中的行为,(5)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和(6)地球的历史及其演化等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三.简答题 1. 简要介绍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点。 答:(1)、H和He是丰度最高的两元素,几乎占了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98%;(2)、原子序数较低的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原子序数较大的(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3)、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具有偶数质子数(A)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A或N的核素。这一规律即奇偶规律;(4)、质量数为4的倍数的核素或同位素具有较高丰度。原子序数(Z)或中子数(N)为“幻数”(2、8、20、50、82和126等)的核素或同位素丰度最大。如,4He (Z=2,N=2)、16O(Z=8,N=8)、40Ca(Z=20,N=20)和140Ce(Z=58,N=82)等都具有较高的丰度;(5)、Li、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而O和Fe呈现明显的峰,它们是过剩元素。 2. 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对应物质组成。 答:答:地球大体上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大的圈层。其中地壳为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包括大陆地壳(上部硅铝层,由沉积岩层和花岗岩、片麻岩等组成,富Si、K、Rb、Th、U等元素下部硅镁层,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相岩石。)和大洋地壳(上部2km为未固结的海相沉积物下部为硅镁层(玄武质岩层))。地幔为莫霍面以下到~2900km,分上地幔(~410km,主要由致密、刚性的Fe-Mg硅酸盐岩组成,即斜长石相-石榴石相橄榄岩)、过渡带(是一个温度相当于岩石熔点的可流动塑性层,又称软流层)和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勘查地球化学最初起源于_____(5分) (A) 美国 (B) 德国、 (C) 中国 (D) 前苏联 参考答案:D 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元素在天然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其主要目的是_____(5分) (A) 发现地球化异常 (B) 找到矿产资源 (C) 元素的分布规律 (D) 治理污染 参考答案:B 3. 影响元素在矿物中分配形式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同位素组成 (D) 其它元素 参考答案:B 4. 贵金属的含量单位常用_____(5分) (A) % (B) ‰ (C) g/t (D) 10-6 参考答案:C 5. 从元素的戈尔特施密特分类来看,Au属于_____(5分) (A) 亲硫元素 (B) 亲铁元素 (C) 亲生物元素 (D) 亲气元素 参考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有_____(5分) (A) 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降雨 (D) 生物作用 参考答案:A,C,D 2. 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植物根系 (B) 气候、 (C) 地形 (D) 温度 参考答案:B,C,D

(A) Si (B) Al、 (C) Zn (D) Cu 参考答案:C,D 4.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5.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三、判断题 1. 降水是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5分)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2. 松散堆积物就是残坡积物_____(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3. 高异常区下面就能找到矿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土壤测量是化探中适用性最好的方法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5. Mg在岩石中通常是微量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6. 稀土元素是亲硫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7. LILE是亲石元素(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 试题及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下作业 1、(2008年山东烟台)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在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移走蒸发皿 (C)倾倒液体 (D)稀释浓硫酸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操作安全的是() A.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B.点燃一氧化碳前先检验其纯度 C.将水直接倒人浓硫酸中稀释浓硫酸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管口对着人 3、(2007·南昌)对容器口进行磨砂处理可提高容器的密封性。下列仪器中对容器口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的是() 4、(2006年·金华)下列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 A.实验时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 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均应垫上石棉网 D.取用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吸收,也可直接倾倒 5、(2008年江苏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8.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 D.称取氯化钠 6、(2007·河北)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7、以下是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或实验操作,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吴明用10 mL 的量筒量取6.5 mL的食盐水 B.王倩用pH试纸测得某Na 2CO 3 溶液的pH为10 C.朱林用200 mL的烧杯量取了125 mL 的NaOH溶液 D.张哲用托盘天平称取了16.5 g硫酸铜晶体 8、(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9、(2008年江苏南通)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______mL的量筒。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___。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课下作业答案: 1、C 解析:C项操作准确无误。 2、B 解析:基本操作往往和物质的性质综合起来出题,所以对一些常见基本操作要非常熟悉,提高辨析的效率。“三不”原则中,对任何药品都不可用鼻子直接去闻药品的气味,要采取“扇闻”的办法,故A错;对任何可燃性气体在

地球化学 实习二 实验二_pH-Eh关系图解的制作

《地球化学》实习二 pH-Eh关系图解的制作 一、实习目的 1、掌握H2O对自然环境中Eh的控制作用。 2、掌握pH-Eh关系图解的制作方法。 3、了解pH-Eh关系图解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二、实习原理 1、自然氧化-还原环境的极限 氧化上限: H2O ? 1/2O2 + 2H+ + 2e-E0=1.23V (P O2=0.21) E = E0 + (0.059/n)?log K E = 1.22 – 0.059pH 还原上限: H2? 2H+ + 2e-E0=0.00V (P H2=1) E = E0 + (0.059/n)?log K E = – 0.059pH 2、pH-Eh关系图解 以Eh为纵坐标,pH为横坐标,图示pH与Eh的关系。 以Fe3+-Fe2+、Fe(OH)3-Fe(OH)2、Fe2+-Fe(OH)3半反应为例,绘制pH-Eh关系图解。 三、实习内容 1、绘制H2O的pH-Eh关系图解 ⑴H2O的电化学半反应方程式: (-)H2O→1/2 O2 +2H++ 2e- E0 =1.23 V E = 1.23 + 0.03 log[p O2]1/2[H+]2 E = 1.22-0.059 pH 当pH=4时,E=0.984 当pH=9时,E=0.689 (+)H2 → 2H+ + 2e- E0 =0.00V E =-0.059pH-(0.059/2)log p H2 E =-0.059pH 当pH=4时,E=-0.236 当pH=9时,E=-0.531 2、以Fe2+、Fe(OH)2、Fe3+、Fe(OH)3形式为例,绘制Fe的pH-Eh关系图解。 选定条件:[Fe2+]=1 M和[Fe2+]=10-3 M两种情形。

地球化学(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地球化学(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克拉克值是指元素在(1) 中的平均含量(5分) (A) 地壳 (B) 地球 (C) 所研究的任意对象 (D) 球粒陨石 参考答案:A 2. (2) 的化学成分被认为最接近原始的太阳系化学组成(5分) (A) 铁陨石 (B) 碳质球粒陨石 (C) 火星陨石 (D) 太阳光谱 参考答案:B 3. 从元素化学组成角度,大陆地壳可分为上部的(3) 层和下部的硅镁层(5分) (A) 硅酸盐 (B) 硅铝 (C) 碳酸岩 (D) 沉积岩 参考答案:B 4. (4) 被认为是代表了古大洋地壳组成的典型岩石组合(5分) (A) 橄榄岩 (B) 辉长岩 (C) 蛇绿岩套 (D) 碳酸盐岩+石英砂岩 参考答案:C 5. 以下不是地幔组成岩石类别的一种岩石是(5) (5分) (A) 二辉橄榄岩 (B) 麻粒岩 (C) 方辉橄榄岩 (D) 辉石岩 参考答案:B 6. 元素的(6) 研究是地球化学研究的第一根本要务(5分) (A) 丰度 (B) 种类 (C) 分布规律 (D) 化学性质 参考答案:A 二、多选题 1. 陨石的主要类型包括(7) 。(5分) (A) 石陨石 (B) 铁陨石 (C) 石铁陨石

(D) 月球陨石 参考答案:A,B,C 2. 就分层结构而言,地球自地表向其内部包括(8) 等主要圈层。(5分) (A) 地壳 (B) 地幔 (C) 软流圈 (D) 地核 参考答案:A,B,D 3. 全球大陆地壳整体的化学组成为(9) 。(4分) (A) 酸性 (B) 安山质 (C) 花岗闪长质 (D) 基性 参考答案:B,C 4. 以下属于研究深部地壳物质及其化学组成的手段和方法的是(10) 。(4分) (A) 火山岩中的各类捕获岩石包体 (B) 构造侵位而暴露在地表的深部地壳断面 (C)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反演 (D) 人工区域大规模采集地表岩石样品 参考答案:A,B,C 5.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11) 的科学。(4分) (A) 岩石组成 (B) 化学作用 (C) 化学组成 (D) 化学演化 参考答案:B,C,D 三、判断题 1. 橄榄岩是组成下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_____ (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2. 陨石主要是指来自星际空间的地球以外星体的岩石碎片_____ (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3. 地球化学属于化学学科,主要认识和解决地球上元素的化学性质及行为等问题_____ (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运用细粒碎屑沉积物法能更精确地获取大陆上部地壳的全部元素化学组成_____ (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元素发现产生的影响

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元素发现产生的影响18世纪末,拉瓦锡做了如下实验:他用一个瓶颈弯曲的瓶子装了部分水银,该瓶叫做“曲颈甑”。瓶颈通过水银槽,与一个钟形的玻璃罩相通。玻璃罩内是空气。他用炉子昼夜不停地加热曲颈甑中的水银。在水银那发亮的表面,很快出现了红色的渣滓。拉瓦锡明白,那是水银与空气中的“脱燃素空气”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红色的渣滓越来越多。而到了第十二天,红色渣滓不再增多了。他继续加热,一直到第二十昼夜,红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结束了实验。于是这个“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他发现,实验结束时,钟罩里的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一。他收集了红色的渣滓,用高温加热。“三仙丹”分解了,重新释放出气体。拉瓦锡总共得到7~8立方英寸的气体,正好与原先钟罩中失去的气体体积相等。至于剩下来的气体,既不能帮助燃烧,也不能供呼吸用。拉瓦锡把那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气体,称为“氧气”(也就是普利斯特里所谓的“脱燃素空气”、舍勒所谓的“火空气”),也由此证明了燃素说是一种不必要的学说。 氟的发现是一篇悲壮的历史。在制取氟气的过程中,有许多科学家中毒受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于氟的腐蚀性太强并且性质活泼,所以许多科学家经过多种实验尝试,都没能将氟气制出。直到1886年,摩瓦桑总结老师电解无水HF的经验,无水HF的熔点很低,但不导电,因此他把氟氢化钾加到无水HF中,使它变成导体,他用铂制的U形管来放置这种电解质,用铂铱合金做成电极,用萤石做出螺旋帽将管口盖住,用液态氯仿把U形管冷却到冷却到-23℃,根据以往经验,他决定用硅来检验是否有氟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而进入本世纪,化学实验技术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通过更为现代化的实验技术,合成了许多高分子化合物,如酚醛树脂、丁钠橡胶、尼龙纤维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在整个化学史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化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得以通过更为先进的实验仪器,来做出越加准确的定量实验,从而获得新元素或新理论,推动了化学的不断发展。 170112817 范玉雯

矿床地球化学结课作业(原著-可直接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作业

矿床地球化学作业(一) 根据下列给定的火山岩岩石化学数据计算火山岩的特征参数,并作出图解,分析火山岩岩石系列和形成环境(参考岩石矿床地球化学教材第三章计算方法)。 原数据中火山岩岩性有流纹斑岩、杏仁状流纹斑岩、角砾岩和硅化角砾岩。共有样品18个,数据包括样品全分析与部分微量元素。全析中大多样品SiO2含量大于63%,样品岩性以流纹岩为主。 根据样品全分析数据计算出的火山岩的各类特征参数如表1表示,先将样品数据进行CIPW 标准矿物计算,其中氧化铁调整方法为TFeO=FeO+0.8998Fe2O3,所计算出的标准矿物均为重量百分含量,则可得出各矿物分异指数(DI) = Qz + Or + Ab + Ne + Lc + Kp。其中固结指数为(SI) =MgO×100/(MgO+FeO+F2O3+Na2O +K2O) (Wt%)。里特曼指数算式为σ43=(Na2O+K2O)^2/(SiO2-43),据表里特曼指数多位于1.8-3.3显示为钙碱性,由于原岩多数SiO2含量较高,里特曼指数确定出的钙碱度准确度差。碱度率(AR) =[Al2O3+CaO+(Na2O+K2O)]/[Al2O3+CaO- (Na2O+K2O)] (Wt%),当SiO2>50%, K2O/Na2O大于1而小于 2.5时, Na2O+K2O=2*Na2O,本例以碱度率对样品碱度进行判别,由表可知,杏仁状流纹斑岩的碱度率都为1-3,显示钙碱性,流纹斑岩为3.3-5显示出弱碱性。 图1 样品SiO2-K2O+Na2O 图解 Pc-苦橄玄武岩;B-玄武岩;O1-玄武安山岩;O2-安山岩;O3-英安岩;R-流纹岩;S1-粗面玄武岩;S2-玄武质粗面安山岩;S3-粗面安山岩;T-粗面岩、粗面英安岩;F-副长石岩;U1-碱玄岩、碧玄岩;U2-响岩质碱玄岩;U3-碱玄质响岩;Ph-响岩;Ir-Irvine 分界线,上方为碱性,下方为亚碱性。

作业-矿床地球化学

包裹体 包裹体,有的简称为包体。包体是指矿物形成过程中被捕获的成矿介质。它相当完整地记录了矿物形成的条件和历史,是矿物最重要的标型特征之一,可作为译解成矿作用,特别是内生成矿作用的密码 主矿物 主矿物是圈闭流体包裹体的矿物,几乎与所包含的包裹体同时形成 子矿物 正矿物生长过程(或之后)捕获(或沿裂隙浸入)的成矿流体(或熔体)被圈闭在晶体缺陷、窝穴(或愈合裂隙)中与主矿物有相界的物质称为矿物中包裹体,其中的内含物随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出现的盐析物(固相)谓之子矿物。 负晶形包裹体 负晶形包裹体是矿物中常见的一种包裹体。即: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因晶格位错等缺陷产生的空穴被高温气液充填后又继续按原晶格方向生长,形成与宿主矿物晶体形状(宿主矿物:含有包裹体的宝石矿物)相似的孔洞,这种由气液充填的形态与宿主矿物晶体形状相似的孔洞称为负晶或空晶,所形成的包裹体称为负晶形包裹体。 充填度 指包裹体或者富气包裹体中,液相所占的整个包裹体的体积比即为充填度。 均一温度 室温下呈两相或多相的包裹体,经人工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包裹体由两相或多相转变成原来的均匀的单相流体,此时的瞬间温度称为均一温度,一般认为代表矿物形成温度的下限,经压力校正后可获得近似的矿物形成温度(包裹体的捕获温度) 盐度 指包裹体中溶解于溶液中的卤化物的质量与液体质量百分比。 1、试述均一法测温的原理 均一温度:均一法(高温-低温)是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均一过程有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中液-气相的均一作用和不混溶的H2O-CO2 包裹体的均一状态。液相和气相的均一过程有三种模式: ①均一到液体状态(L+V→L)室温下加热时气相逐渐缩小至最后消失,均一到液相,此时的温度称为均一温度;当温度下降则气相又重新出现,说明包裹体内原先捕获的是较高密度的流体相。 ②均一到气体状态(L+V→V)加热时液相缩小,气相逐渐扩大至充满整个包裹体并均一为气相;当温度下降时则液相又重新出现,说明包裹体内原先捕获的是较低密度的流体相。 ③均一到临界状态(L+V→超临界流体)加热时气相既不收缩也不扩大,而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气相之间的弯月面界线逐渐模糊至消失,均一到一个相,即均一到临界状态,说明这类包裹体是在临界状态下捕获的。 均一法测温的主要仪器是显微加热台,如德国莱兹厂生产的1350 显微加热台、Linkam1500 显微加热台及我国浑江光学仪器厂生产的T1350 显微加热台。近十年来又开发了冷热两用台,如法国南锡的Chaimeca 冷热两用台、英国的Linkam 冷热两用台和美国的Reynolds 冷热两用台。近年来,已发展到可将电视录象等设备与显微冷-热台连接进行包裹体研究,对小于1μm 的包裹体进行测定。

同位素地球化学作业

同位素地球化学论文 近年来,随着同位素样片制备技术的改进和高精度质谱的问世,大大地提高了同位素测试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使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同位素地球化学是根据自然界的核衰变、裂变及其他核反应过程所引起的同位素变异,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研究天体、地球以及各种地质体的形成时间、物质来源与演化历史。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已建立了一整套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为地球与天体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座标。比如已经测得太阳系各行星形成的年龄为45~46亿年,太阳系元素的年龄为50~58亿年等等。 另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提供成岩、成矿作用的多方面信息,为探索某些地质体和矿床的形成机制和物质来源提供依据。 ①自然界同位素的起源、演化和衰亡历史。 ②同位素在宇宙体、地球及其各圈层中的分布分配、不同地质体中的丰度及其在地质过程中活化与迁移、富集与亏损、衰变与增长的规律;同位素组成变异的原因;并据此探讨地质作用的演化历史和物质来源。 ③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定律建立一套有效的同位素计时方法,测定不同天体事件的年龄,并作出合理的解释,为地球和太阳系的演化确定时间坐标。 根据同位素的性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主要分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两个方面。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丰度及其变化。同位素年代学随研究领域的深入,又分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宇宙年代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主要研究地球及其地质体的年龄和演化历史。宇宙年代学则主要研究天体的年龄和演化历史。 自然界同位素成分变化

化学实验技术预备知识(

实验一化学实验技术预备知识(3学时)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实验技术》课的目的、任务以及课程考核办法。 2.熟悉实验室规则、实验课的程序和要求、实验室安全守则。 3.了解玻工操作和塞子钻孔技术。 二、实验内容 (-)煤气灯的使用 1.拆、装煤气灯以弄清其构造。 2.观察黄色火焰的形成。关闭空气入口,擦燃火柴,稍打开煤气开关,将燃着的火柴放在灯管口将煤气点燃。调节煤气开关或灯座下(或侧面)的螺旋针阀,使火焰保持适当高度。此时火焰呈黄色,用一内盛少量水的蒸发皿放在黄色火焰上,皿底逐渐发黑(为什么?)。 3.调节正常火焰①。旋转灯管,逐渐加大空气进入量,黄色火焰逐渐变蓝,并出现三层正常火焰,观察各层火焰的颜色。用一根小木条或小竹支伸入至焰心,观察何处先燃;为什么?用一根玻管伸入焰心,然后用火柴点燃玻璃管另一端逸出的气体(说明为什么?) 4.关闭煤气灯开关。 (二)截断玻璃管和玻璃捧 1.基本操作 第一步:将玻璃管平放在桌面上,用锉刀的棱或小砂轮片(或破瓷片的断口)在左手拇指按住玻璃管的地方用力锉出一道凹痕(图3-30)。应该向一个方向锉,不要来回锉,锉出来的凹痕应与玻璃管垂直,这样才能保证折断后的玻璃管截面是平整的。然后双手持玻璃管(凹痕向外),用拇指在凹痕的后面轻轻外推,同时食指和拇指把玻璃管向外拉,以折断玻璃管(图3-32)。截断玻璃棒的操作与截断玻璃管相同。 第二步:玻璃管的截断面很锋利,容易把手划破,且难以插入塞子的圆孔内,所以必须在煤气灯的氧化焰中熔烧②。把截断面斜插入氧化焰中熔烧时,要缓慢地转动玻璃管使熔烧均匀,直到熔烧光滑为止(图3-32)。灼热的玻璃管,应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不要放在桌上,也不要用手去摸,以免烫伤。 玻璃棒也同样需要熔烧。

生物地球化学作业

举例说明碳循环与气候反馈的过程和机理。 1.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碳循环是地球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核心,是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纽带。 1.1 全球碳库分布与碳储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温室气体“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过程或活动, 温室气体“汇”为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物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全球碳循环的源与汇是以大气圈为参照系, 以从大气中输出或向大气中输入碳为标准来确定。全球碳源与碳汇分布极为普遍, 由陆地到海洋、由耕地到森林、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等都存在碳源与汇。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用。 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库中,则存在着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库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两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要贮存者,贮存量大约为4.82×1011吨,相当于目前大气含碳量的2/3。 1.1.1 岩石圈中的碳 地壳岩石中平均含有0 .27 %的碳, 约有6 .55 ×1011 GtC , 其中73 %是以碳酸盐岩(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碎屑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以及泥质岩中碳酸盐矿物)和幔源碳的形式存在, 其余部分以石油、天然气、煤等各种有机碳形式存在。在各种内外营力作用过程中(如脱碳气、氧化、热裂解、微生物降解等), 碳以水溶气相、油溶气相、连续气相、连续液相等各种形式迁移或转化, 最终以CO2 等气体形式通过地下水、油(气)田、地热区、活动断裂带和火山活动不断地释放出来, 或者储存在沉积地层中成为CO2 气田。 尽管地质碳库是最大的碳库, 但其中储存的绝大多数的碳不参与全球的碳循环。除了人类大规模的矿产和燃料开采, 使岩石圈储存的碳得以释放, 并 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平衡外, 岩石圈的碳的活动一般只对地球的局部产生影响(如火山喷发引发区域的CO2 浓度升高)或者只会在较大的时间尺度内(千年以上)发生作用。 1.1.2 岩溶作用过程中的碳循环 岩溶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 全球陆地碳酸盐岩体碳库容量估计近1 ×108GtC , 分布面积为2 .2 ×107 km2 。碳酸盐的产生与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气候、水热和生物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它是过去全球碳循环方向和强度变化过程中被固化的部分。岩溶作用是岩溶水系统内可溶岩、水、空气、生物界面之间的地球化学场上能量、物质交换的表现及结果, 在岩溶作用过程中存在CO2 -H2O -碳酸盐岩三相动态平衡过程。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是从大气中吸收碳的过程, 凝结钙华的过程是碳的排放过程。当大气中CO2 浓度降低时, 岩溶系统中将出现钙华凝结沉降, 并向大气中排放CO2 , 反之则吸收CO2 。在目前全球CO2 浓度普遍过高的状况下, 岩溶系统对碳的调节作用主要以吸收碳为主。 1.1.3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 第一篇 第一次作业

1.地下水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 答:地下水是组成成分复杂的溶液,近八十种天然元素以离子、原子、分子、络合物和化合物等形式存在于地下水中,有些已溶解和活动于地下水中的有机质、气体、微生物和元素同位素的形式存在。这些可溶物质主要是岩石风化过程中,经过水文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迁移、搬运到水中的地壳矿物质。 地下水中溶解的无机物主要组分(即浓度>5mg/L)为:HCO3-、Cl-、SO42-、Na+、K+、Ca+、Mg2+、SiO2。占地下水中无机物成分含量的90-95%,决定着地下水的化学类型。 地下水中有机组分种类繁多,主要有:氨基酸、蛋白质、糖(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有机酸、烃类、醇类、醚类、羧酸、苯酚衍生物、胺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有机物主要由C、H、O组成,这三种元素占全部有机物的98.5%,另外还存在有少量的N、P、K、Ca等元素。 地下水中常见溶解气体有:O2、CO2、CH4、N2、H2以及惰性气体Ar、Kr、He、Ne、Xe等。 微生物成分主要有三种类型:细菌、真菌和藻类。微生物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下水中存在各种不同的细菌。有在氧化环境中的硝化菌、硫细菌、铁细菌等喜氧细菌;有在还原环境的脱氮菌、脱硫菌、甲烷生成菌、氨生成菌等。这些微生物活动可以发生脱硝酸作用、脱硫酸作用、甲烷生成作用和氨生成作用等还原作用,也可以发生硫酸根生成、硝酸根生成和铁的氧化等作用等,从而导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相应变化。 2.举例论述络合作用有何环境意义? 答:地下水中大多数金属能与配体形成各种各样的络合物,这些络合物可能是电中性的,也可能是带正电或者带负电。金属络合作用对环境的意义在于:络合物的溶解度是影响金属形态迁移的重要因素;重金属离子与不同配体的配位作用,改变其化学形态和生化毒性,如铝离子(毒性很强)、有机铝络合物(毒性很弱)的生物毒性相差很大;络合作用影响络合剂的性质,如配位体的氧化还原性、脱羧及水解等;有些络合物可以通过化学絮凝、活性炭吸附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容易地从水中去除。但有些重金属形成螯合物后很难用常规办法去除,影响水处理中对重金属的排除效率;络合作用会加速金属的腐蚀,比如氯离子和氨的作用。 3.胶体的稳定性和ζ电位有什么关系?研究胶体的ζ电位有何环境意义? 答:ζ电位是胶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胶体稳定是与离子键的经典排斥力密切相关的。ζ电势的降低会使静电排斥力减小,致使粒子之间范德华力占优势,从而引起胶体的聚沉难和破坏。故研究ζ电势的变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4.地球化学垒和水文地球化学分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地球化学垒是正在表生带内,因为短间隔内化学元素迁徙环境显然变迁,迁徙强度突然削弱而招致某些化学元素浓集的地段;水文地球化学分带是地下水化学成分和水中总溶解固体沿着水平或者垂直方向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和变化的现象。故它们共同形成成因都是地下

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设计一

第一单元课题 3《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归纳→探究→激趣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资料。 2.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带导管的胶塞、量筒、水槽、烧杯、普通漏斗、滴瓶、三角架、蒸发皿、试管架、试管夹、试管刷、试管、锥形瓶、胶头滴管、药匙、坩埚钳。 3.碳酸钠固体、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故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 [板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讲解]化学实验室配备有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药品)。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1—26、图1—27和图1—28) [师]大家实验台上放着的就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另外还有几种化学试剂 (分别是碳酸钠固体、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问]你能叫出这些仪器的名称吗?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仪器(仪器种类如课本图1—27所示),并熟悉它们] [过渡]当我们要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时,首先要熟悉实验室规则。

高等地球化学

高等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关键词: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同位素 摘要:主要介绍了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解决的一些问题,着重介绍了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中的原子,研究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问题,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其学科特点是研究的主要物质系统是地球、地壳及地质作用体系。着重研究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研究原子的自然历史,必然联系到元素自身的性质及其所处的热动力学条件。与有关学科密切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得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并繁衍出众多分支学科。运用学科自身的知识、理论、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研究矿产资源、资源利用以及农田、畜牧、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进行大规模的土壤分散流和基岩地球化学测量。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地球化学专业队伍的迅速扩大,一批新的地球化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相继建立,并建立了一批具有先进测试设备和技术的实验室和计算中心。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微疾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以及陨石化学、宇宙化学、岩石圈地球化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已全面展开,目前我国地球化学研究已逐渐进入到与国际合作研究并同步发展的阶段。 一.基本内容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球和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定量地测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个部分(如水圈、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质体中的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及某些天体中进行的化学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研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演化,即研究地球各个部分,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