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五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必修五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必修五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必修五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必修五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整理

一、虚词

1.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3)臣具以表闻(4)谨拜表以闻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6)娘以指叩门扉曰

(7)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8)能以足音辨人

(9)及以至是(10)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11)退论书策以舒其愤(1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13)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14)以五百岁为春

(1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6)奚以知其然也

(17)亦足以畅叙幽情(1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于

(1)急于星火(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3)幽于圜墙之中(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5)圣人不凝滞于物(6)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7)何故至于斯(8)彼其于世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0)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2)臣之进退

(3)顷之,持一象笏至(4)他日汝当用之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6)儿之成则可待乎?

(7)渔父见而问之(8)安能以身之察察

(9)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10)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11)鹏之徙于南冥也(1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13)而莫之天阏者(1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5)之二虫又何知(1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17)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8)夫人之相与

(19)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0)仰观宇宙之大

4.而

(1)墙往往而是(2)客逾庖而宴

(3)而母立于兹(4)呱呱而泣

(5)余扃牖而居(6)渔父见而问之

(7)而能与世推移(8)怒而飞

(9)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然后是非乃定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2)季布为朱家钳奴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4)然此可为智者道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重为乡党所笑

7.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且西伯,伯也(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彼且恶乎待哉(6)且适南冥也

8.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2)然此可为智者道

(3)阙然久不报(4)奚以知其然也

(5)虽然,犹有未树也(6)未数数然也

9.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

二、实词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

(3)某所,而母立于兹(4)及以至是

(5)其次剔毛发,关木索(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7)见狱吏则头枪地(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10)则仆偿前辱之责

(11)及罪至罔加(12)其翼若垂天之云

(13)小知不及大知(14)此小大之辩也

(15)旬有五日而后反(16)御六气之辩

(17)悟言一室之内(18)虽趣舍万殊

2.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7)臣欲奉诏奔驰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8)室仅方丈

(9)吾妻来归(10)下流多谤议

(11)所自树立使然也(12)念父母,顾妻子

(13)意气勤勤恳恳(14)恨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也

(1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16)虽然,犹有未树也。

(17)众人匹之(18)腹犹果然

3.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臣具以表闻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5)前辟四窗(6)东犬西吠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8)亦遂增胜

(9)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10)倡优畜之

(11)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12)且勇者不必死节

(13)群贤毕至(14)所以游目骋怀

(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6)齐彭殇为妄作

(17)况修短随化(18)死生亦大矣4.一词多义

(1)慈父见背

(2)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愍愚诚

(4)卒就死耳

草创未就

(6)修楔事也就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8)其致一也

悟言一室之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三、文言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3)急于星火

(4)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5)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6)使不上漏

(7)其制稍异于前

(8)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10)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11)安在其不辱也

(12)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1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1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15)重为乡党所笑

(16)文王拘而演《周易》

(1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8)遂去,不复与言

(19)是以见放

(20)此小大之辩也

(21)《齐谐》者,志怪者也

(22)翱翔蓬蒿之间

(23)而莫之夭阏者

(24)彼且奚适也

(25)奚以知其然也

(26)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7)引以为流觞曲水

(28)悟言一室之内

(29)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0)仰观宇宙之大

(31)不能喻之于怀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6.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7.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8.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9、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10.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1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1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5.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文言文4种特殊句式:答案

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 一、“……者,……也”译为:……是……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2、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者……也”译为:……的是…… 1、族秦者秦也。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者也”译为:……是……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2、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四、“……也”译为:……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3、环滁皆山也。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五、“……为……”译为:……是……(把“为”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译文:这是怎样的人?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必为窃疾矣。译文:一定是有偷窃的病了 4、项燕为楚将。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六、用“是”“乃”、“诚”、“则”、“悉”、“本”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文: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6、臣本布衣译文:我本来是平民 7、定伯诳之言:“我亦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 七、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 1、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译文: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非……”译为:……不是……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非三闾大夫欤?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二、“非……也”译为:……不是……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 2、卿太重,将非鬼也?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 三、“非……者也”译为:不是……的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译文:百战百胜,(虽然很好却也)不是最好的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内容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 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 (7)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 (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 (9)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鸿门宴》 (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 二、状语后置(又叫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

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 ⑥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 ⑦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 ⑧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 ⑨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⑩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 ⑾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 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 ⒀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 ⒁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 三、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②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 ③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④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 ⑤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⑥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 四、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

人教新课标必修五文言知识梳理(学案)作业

高二10班人教新课标必修五文言知识梳理(学案)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曷不委心任去留() 二、词类活用找出、说明类型并解释 或棹孤舟() 策扶老以流憩() 乐琴书以消忧() 园日涉以成趣() 时矫首而遐观() 携幼入室() 倚南窗以寄傲()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善万物之得时() 眄庭柯以怡颜() 三、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 1.悦亲戚之情话 2.既窈窕以寻壑 3.景翳翳以将入 四、一词多义解释句中划线实词的含义1.夫 问征夫以前路() 乐夫天命复奚疑?() 2.归 田园将芜胡不归?() 聊乘化以归尽() 五、虚词积累说明句中划线虚词的含义用法1.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 农人告余以春及()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2.而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3.之 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 感吾生之行休(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往)六、特殊句式辨明句式特征,并翻译将有事于西畴()农人告余以春及()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复驾言兮焉求? ()乐夫天命复奚疑?()寓形宇内复几时? ()既自以心为形役()载欣载奔() 《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找出并解释 1.所赖君子见机()2.俨骖騑于上路()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二、词类活用找出、说明类型并解释1.一言均赋()2.目吴会于云间()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4.四美具,二难并()5.襟三江而带五湖()三、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 1.穷且益坚() 2.识盈虚之有数() 3.彩彻区明() 4.序属三秋() 四、一词多义解释句中划线实词的含义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 潦水人尽而寒潭清()2.胜 胜友如云() 躬逢胜饯() 胜地不常() 3.穷 响穷彭蠢之滨() 穷睇眄于中天() 穷且益坚() 岂效穷途之哭() 4.临 临别赠言() 临帝子之长洲()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前复习 1、指出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B、不远万里 C. 鱼肉百姓 D、春风又绿江南岸 2、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耻相师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孔子师郯子②襟三江而带五湖③吾得兄事之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⑥择善而从之⑦俊采星驰⑧燕赵之收藏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一、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 “......者,......。” “......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例: 1.翻译(2014.广东)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

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 《劝学》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4.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5.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6.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7.金石可镂(被动句) 《师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学于余 3.耻学于师。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不拘于时 《赤壁赋》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3.何为其然也? 4.而今安在哉? 5.相与枕藉乎舟中 《始得西山宴游记》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5.皆我有也(可以认为都被我所拥有) 《六国论》 1.赵尝五战于秦 2.齐人勿附于秦 3.其势弱于秦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6.洎牧以谗诛 7.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是又在六国下矣 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1.苟以天下之大 《阿房宫赋》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函谷举 4.秦人不暇自哀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7.可怜焦土 8.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指南录>后序》 1.为巡船所物色 2.为巡徼所陵迫死 3.予羁縻不得还 4.死生,昼夜事也 5.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五人墓碑记》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应按“能不易其志之缙绅”顺序翻译2.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3.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6.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7.不能容于远近 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0.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非,否定判断 11.斯固百世之遇也固,副词表判断 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15.断头置城上 16.激昂大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敢以(之)烦执事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以乱易整,不武

初中阶段常见地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中考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高中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新人教版必修1-5)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贰,有二心,作动词)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语文的难点,属于有区分度的题。句子翻译要兼顾词法与句法。文言词法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和词类活用,尤其要重视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文言句法重点考查几种特殊句式,即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 真题再现: 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 虽然率领十多万军队,不过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提卒:率领军队;坠:落入;画:谋划;破:打败】 (2)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一定会无需讨伐冯盎就自己来归顺。【频:多次;但:只;以德:用恩德;讨:讨伐】 (3)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赵奢已经打发走秦国间谍,于是下令卷起铠甲催促部队行军,一天一夜就到了。(4)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不如背叛秦国而去援助宜阳,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会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一定会把宝物奉送给你。 (5)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刑罚。 对人或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用判断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借用“者”、“也”等标志词构成。译作“……是……”。格式(1):……者,……也。(2):……者也。(3):……,……也 例: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夫战,勇气也。 ④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用判断句,没有标志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 殊句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 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许之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⑤敢以(之)烦执事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⑦(秦伯)与郑人盟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必修五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主谓倒装 四、倒装句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 定语后置 五、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以名词作谓语 对应现代汉语:(名/代)……(不)是……(名/代)①……(名/代),……(名/代)也:夫战,勇气也/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②……(名/代)者,……(名/代)也/(……者也):廉 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④……(名/代),……(名/代):刘备,天下枭雄 ⑤……(名/代)者,……(名/代):当立者,公子扶苏 ⑥此乃、乃、即、此亦、是亦、必、成、皆、则、此则、 此+名(代)+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此天子气也 、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亚父者,范增也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此亡秦之续耳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7、今臣亡国贱俘 8、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9、段公,仁信大人也 二、被动句 谓语动作由宾语发出,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 】 ①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为+(名/代)+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 父母宗族皆为(之)戮没 ③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若属皆且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 ④见+动词(“见”一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渐见愁煎迫⑤见+动词(谓语)+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的时候(类似宾语前置),译为“我”或“自己”,不表示被动)

⑥被+谓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今日被驱遣 ⑦语义被动(主语是处于受动地位时,句子是被动句):帝感其诚 % 1、珍宝尽有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吾属今为之虏矣 4、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三、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③省略宾语:“可烧而走(之)也。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日光。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情话,古义:指知心话;今义: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农事;今义:泛指事情。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非,古义:过错、错误;今义:不。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埋怨、遗憾;今义:仇恨、怨恨。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名词作状语,有时。 携幼入室。幼: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子。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作动词,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作动词,拄着。 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琴书: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悦亲戚之情话。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羡慕。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引兵欲攻燕。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四的代称。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文言句式整理

语文特殊句式复习资料整理请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译文。 一.判断句 1.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1).用“……者,……也”表判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人所以重施行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任安书》)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逍遥游》)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斯用兵之效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死生,昼夜事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是寡人之过也。 君之所知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此天子气也。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也,是社稷之臣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报任安书》) 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客何为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逍遥游》) 3.用“即”“乃”“则”“皆”“耳”等副词表判断。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亡秦之续耳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语文高二必修五人教版梳理探究《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学设计

《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微课教学设计 主讲人寇雨晨单位周至县第一中学主题名称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选题意图1、充分利用微课程教学手段的优势,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讲解归纳和练习,突破重难点知识。 2、把微课程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增加了知识的容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 内容来源语文高二必修五人教版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适合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类型,把握判别宾语前置句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知识类型理论讲授型练习巩固型 预计时间5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课:------利用PPT课件(大约20秒)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宾语前置句。 由文言句式点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简洁明了。

新课讲解:------利用PPT课件(大约四分钟) 什么叫宾语?1、谓语动词后被动词支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2、在介词结构中,介词后接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介词的宾语。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句子叫做宾语前置句。即:宾语+动词或宾语+介词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宾语“何”“安”都是疑问代词。 3、这些宾语都前置。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答案:C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不自信”——“不信自”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未有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自”“之”“余”都是代词,它们分别作“信”“有”“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课堂练习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首先,让学生明确宾语和宾语前置的概念,为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打下基础。 其次,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最后,通过边练边归纳再练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以下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形式。 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用副词“乃”、“则”、“悉”、“皆”、“为”、“本”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环滁皆.山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臣本.布衣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作为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 3.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倒装句 四种类型:(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 (1)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何罪之有 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如:忌不.自信 C: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中心词+数量词) 如:为人五 ..……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 ..,窗八 尝遗余核舟一 ... (中心词+定语+者) 如: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吴儿善泅者.数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整理完整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整理(完整) 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一)33、而又何羡乎? 3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鞣以为轮。 36、是岁,元和四年也。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37、居是州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8、始指异之。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 40、故为之文以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8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二)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11、吾从而师之、其势弱于秦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1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举以予人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4、而耻学于师615、洎牧以谗诛、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道解其惑者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几位之所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6 9、苟以天下之大,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0、是又在六国下矣。、师不必贤于弟子。18 1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9、学于余。 1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拘于时。20 1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2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4、谁得而族灭也、固一世之雄也。22 1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23、戍卒叫,函谷举 1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渺渺兮予怀。241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三)、客有吹洞箫者26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7、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228、予羁縻不得还、而今安在哉 3、相与枕藉乎舟中29、意北亦可以以口舌动也 4、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凌万顷之茫然。30 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何为其然也?31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6 、托遗响于悲风。32.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整理(完整) 7、将以有为也4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1、何厌之有8、骑数千过其门 4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9、为巡船所物色 4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0、避哨竹林中 4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1、几以不纳死4512、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将请罪于君13 46、虽董之以严刑14、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 47 、则思三驱以为度亲4815、君亲其谓予何、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怎么判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一,宾语本来就是放在谓语后的呀,是否说的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二,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三,定语本来也是放在要修饰的词前做修饰语的啊~应该是定语后置吧?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