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第27卷 第1期四川林业科技

Vo1.27, No.12006年2月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b., 2006

收稿日期:2005 10 26 作者简介:谢直兴(1950 ),男,高级工程师,从事造林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

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谢直兴,严代碧

(成都市林业局,四川成都 610031)

摘 要:桉树是世界公认的速生造林树种,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得到大力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史上引种最为成功的树种之一,在短周期原料林建设、林 板及林 浆 纸一体化等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桉树人工林的不断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许多争论,对发展桉树的看法褒贬不一,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已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在综合评价国内外对桉树人工林研究及效益的基础上,认为在成都地区科学经营桉树人工林,不会引起生态问题,并提出了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可持续经营

中图分类号: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508(2006)01-0075-07

1 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

桉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树属(Eucalyptus )植物的总称,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及华莱士线以东岛屿,有近1000种之多(普瑞尔,1995)。因其具有速生、丰产、抗性好、耐瘠薄、干形好和用途广泛而被世界各国广泛种植,是世界四大速生造林树种(桉、杨、松、竹)之一(Chen &Yong,1996)。随着桉树木材利用于造纸的发展,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桉树人工林在20世纪中、后期得到迅速的发展。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世界森林状况1997!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桉树人工林面积达1000万hm 2

,约占世界热带人工林总面积的1/4,其中印度栽培面积达480万hm 2

,占近1/4,其次为巴西占190万hm 2。每年全世界由桉树人工林提供的桉树木材生产量达18000万m 3(含锯木和纸浆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997)。

中国最初引种桉树是1890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发展桉树人工林,主要产区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殷亚方等,2001b)。80年代初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及桉树木材在造纸中的应用发展,增加了国际合作项目,大量引进桉树树种、种源和家系,扩大了桉树人工林栽培树种(如尾叶桉、兰桉、直干兰桉、巨桉、赤桉等)和栽培区域,如云南、四川、江

西、湖南、贵州等省,使桉树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

目前,我国桉树人工林面积已达150多万hm 2(温远光等,2005),仅次于印度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年生产桉树木材(含木片)约为120万m 3,其中造纸纤维材占80%以上,超过100万m 3,目前我国桉树木材主要用于木片的生产和出口(殷亚方等,2001a)。

四川省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曾大量发展大叶桉,主要是?四旁#栽植。后来由于多代繁殖,尤其是没有对大叶桉进行树种改良,见种就采,最后导致大叶桉严重衰退(李晓清和胡天宇,2004),近年又成功引进10多个品种。目前,直干兰桉在攀西地区已发展3万hm 2,巨桉在四川盆地已发展3万余hm 2。成都市1999年开始成片栽植巨桉,先后在蒲江、双流、新津、邛崃、龙泉等区市县栽种巨桉人工林2000hm 2左右,并于2003年以来又在双流、新津、邛崃、彭州等地引种栽培巨桉杂种无性系1300多hm 2,表现良好。桉树已成为我国林业史上引种较为成功的造林树种之一,在短周期原料林建设、林 板及林 浆 纸等产业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桉树人工林的经济效益评价

以木材为主要代表的林产品是人类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资,而对木材需求量的迅速增长与全球天然林资源大幅减少、森林资源总量急剧下降的严峻现实,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速生丰产林建

设工程,而生长快、产量高的桉树成为首选树种,而且国内外巨大的木材需求则为发展桉树速生林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市场保障(黄晖,2004)。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人工用材林,以缓解木材和林产品的供需矛盾,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桉树种类多,具有不同的用途和适应性,树种选择机会多。诸如巨桉、尾叶桉、蓝桉、赤桉、史密斯桉、邓恩桉、王桉等都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可以生产多种工业用材,尤其是中纤维板材、纸浆材(王豁然,2004)。同时桉树生长快,产量高,作为造纸和人造板应用的人工林轮伐期可缩短为5a~7a,一些地区甚至欲将轮伐期缩短为3a,集约经营的巨桉、尾叶桉和巨尾桉人工林径材量大,得材率高,年均蓄积生长量在25m3?hm-2~45m3?hm-2,而在巴西优良无性系人工林达到80m3?hm-2~100m3?hm-2(白嘉雨等, 1996a,王豁然,2004)。按现有短周期工业用材林较好林分计算,桉树人工林年产值在正常木材和木片价格年份可达9800元?hm-2,整个华南地区桉树木材初级产品年产值达5 0~ 6.0亿元(项东云, 2000)。在四川盆地巨桉若以6a为一个轮伐期,一般可产木材108m3?hm-2,产值为3 348万元?hm-2;马尾松若以20a为一个轮伐期,产值为2 907万元?hm-2。马尾松一个轮伐期内,巨桉可以采伐3次。在同等立地条件上种植巨桉是马尾松经济效益的3 5倍(李晓清和胡天宇,2002)。成都地区中等立地非集约经营条件下,桉树人工林年平均蓄积生长量22 5m3?hm-2以上。桉树材积生长量为22 5m3?hm-2?a-1左右,5a后,林分蓄积可达112 5m3?hm-2 (折合为湿材9T),按300元?T-1计算,产值达4 05万元?hm-2,扣除投入的种苗、肥料、人工及税费等,收入3 0万元?hm-2左右。在目前的荒山荒地人工林造林树种选择中,还没有哪个树种能达到这个生长量,且轮伐期短。桉树人工林,从育苗造林开始,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尤其是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造纸和人造板工业、医药业的发展,因此,桉树,既是生态树又是富民树,投资回报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

3 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效益评价

尽管桉树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得到大力发展,有的国家已经(或正在)获得巨大成功,但随着桉树人工林的不断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许多争论(Shiva&Bandyopadhyay,1983;Poore& Fries,1985;B haskar,1986;Florence,1991;Richardson, 1993;White,1993;项东云,2000;余雪标,1997,2000; Pamela&Pender,2003;温远光等,2005)。对发展桉树的看法褒贬不一,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1)桉树林过度消耗养分(?抽肥机#);(2)桉树林过度消耗水分(?抽水机#);(3)桉树林减少生物多样性(?绿色荒漠#);(4)桉树林生态稳定性差。由此产生了对发展桉树人工林的两种意见:(1)桉树作为生长快,产量高、木材质量好、用途广泛的树种,其人工林的发展符合国家分类经营政策,符合国家保护和禁止砍伐天然林的要求;通过营建集约经营,用小面积人工林可以提供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需要的大部分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减轻天然林生产木材的压力,从而达到保护乡土树种天然林生态系统及其所蕴涵的生物多样性;(2)桉树消耗水分多,消耗地力快,减少林下植被及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不利,主张限制或禁止发展,担心桉树人工林会带来?生态灾难#。

3.1 桉树人工林的水分消耗与利用

人工林耗水量的大小反映出该树种的生长率和材积生长状况。对于桉树人工林的绝对耗水量,国内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结果。据?桉树与水#研究在广东雷州观察的数据表明,桉树林分水耗比较低,河头林场沙质土壤平均水耗为1 25mm?d-1,纪家林场粘性土壤平均水耗为1 4mm?d-1,耗水量都与所在地降雨量相当(林义辉,2001)。桉树生长快,光合作用强,利用水分较多,它在速生期需求水量更大。我国栽培桉树人工林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几乎都在1 000mm以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只有在干旱地区,种植桉树以后地下水位才可能会降低,这同其他树种没有区别(王豁然,2004)。目前还没有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桉树林地下水位有显著降低的现象。当然,不同树种形成的森林环境的蓄水多寡是不同的,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林地枯枝落叶层,这是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环境的蓄水多寡是不同的,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林地枯枝落叶层,这是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和涵养水源的关键(王耀连, 2000;林义辉,2001)。Lima&O longhlin通过研究认为桉树与松树林地水分状况并无不同,干燥的硬阔叶林中,桉树林草地和牧场的水分状况也是相似的。其它一些研究也表明,桉树的水分利用率是比较高的,利用一定量的水分,桉树产生的干物质比相思和合欢等属的树种高。每合成1kg生物量,松树需要

76

四 川 林 业 科 技27卷

1000L水,咖啡、香蕉、黄檀和相思在800L水以上,桉树只需要510L水,仅高于大豆、高梁和黍子,而其收获指数和松树一样达到0 65。如以水分利用率为标准,桉树属节约水分的树种,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抽水机#(余雪标和李维国,1997)。

3.2 桉树人工林对林地土壤的影响

3.2.1 桉树人工林的养分问题

从树种特性看,桉树可以消耗较少的养分而生产较大的生物量。与很多农作物和树木相比,其养分消耗量只有1/2~1/10,具有很强的土壤养分利用能力,所以在贫瘠土壤上,桉树可以不施肥而生长良好(Davidson,1993)。在澳大利亚,桉树在天然林中的比例占95%以上,但其生境气候干燥,林地瘠薄,所以桉树在天然林中对养分的需求不高,不表现有养分亏缺,只是生长速度较慢(Hopmans,1993)。巴西Aracuuze公司研究表明,如果树皮留地,则N, P,K,Ca,Mg的含量分别增加83%,87%,63%,83%和82%。即使不包括林地原有的养分,自然界矿化作用和随雨水流入的养分增加量以及轮伐期内其它增加的养分,这几种元素分别可维持树木生长34a, 42a,14a,35a,28a。同时,只要轮伐期大于7a,连续栽培3个轮伐期的林地营养状况未见恶化,与造林前相比较,林地土壤中磷、钾、钙和镁营养元素分别增加49 9g?hm-2、111 3g?hm-2、280 8g?hm-2和57 2g?hm-2(邵青还,1991;王豁然,2004)。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对不同桉树林土壤养分变化研究的结果是:造林3a~8a的尾叶桉、细叶桉、刚果12号桉的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增加9 2%~22.8%,钾普遍增加;尾叶桉、细叶桉的林地,磷增加63%~142% (张荣贵,2003)。通过实地调查和总结国内外资料后认为,营造大面积桉树人工林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是保存林下枯落物,林地有一定植被,森林的自身功能起主导作用,反之,枯落物不能保,林地裸露,效益不会那么明显,甚至地力下降,林木生长缓慢,生产力低(赵庭香等,1988)。但是在亚太地区很大面积的桉树是为了给当地居民提供薪材,于是很多农民大量收获枯枝落叶,使养分不能还地,正常的养分循环受破坏,同时加上疏伐、运输、放牧等活动的影响,使林地表土裸露,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养分状况恶化(白嘉雨等,1996b)。对雷州半岛桉树林地地力退化的调查表明,种植桉树40多年林地地力:土壤原生A层变薄,甚至消失;土壤pH值下降了0 49~0.65,大部分土地由酸性变为强酸性,其有机质下降了60 7%~95 2%,全氮下降了1~ 2.2倍,全磷下降了44 4%~72.7%,全钾下降了4 5~ 5.2倍。土壤肥力等级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达到4级(较缺乏)以外,其余养分指标均低于临界值(廖观荣等,2001)。桉树人工林导致地力下降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乡土速生杉木人工林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1992)。可见,人工林生长量大,消耗量也大,这是正相关关系,只要科学管理,适时施肥就不会有问题。因此,提出桉树是?抽肥机#的看法是不公正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处理得好,正面的东西可以得到发挥,负面的东西可以避免或降到最低。发展速生桉树既要看到近期的经济效益,也要注意其对地力、生态带来的长远影响,处理得好可以促进成都地区乃至四川林业、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2 桉树人工林的物理性质问题

对广西南宁市郊的尾叶桉人工林及灌草坡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表明:尾叶桉人工林林地土壤容量为1 37g?c m-3~1.47g?cm-3,比灌草坡1.50g?cm-3 ~1.62g?c m-3,分别低0 12g?c m-3~0 19g?c m-3。平均总孔隙度、平均通气度、平均最大持水量和平均渗透速度依次为45 0%,2 14%,435 7mm?min-1和1 3mm?min-1,分别比灌草坡高3 4%,3 4%,19 9 mm?min-1和0 28mm?min-1,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林地与灌草坡各参数的差值逐渐减小。尾叶桉人工林取代灌草植被后,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都具有良好的水文生态功能(黄承标等, 1999)。

3.3 生物多样性问题

长期以来,部分桉树人工林的地表给人们以干燥、没有地被物、没有枯枝落叶的印象。于是有学者认为,桉树人工林消耗了林地土壤肥力和水分,影响了地被物的繁殖和生长,并由根系排出有毒的分泌物,抑制地被物的生长,减少和消灭了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项东云,2000)。不能否认,与天然林相比,大面积的人工林对当地动植物区系有不良影响,单一栽培的纯林不能完全代替天然林(余雪标和李维国,1997)。桉树与其它任何树种一样,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土壤养分和水分,在一些相对干燥和养分不足的林地,桉树跟其它植被(包括同种的幼树)有很强的竞争性。Davidson(1965)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一个地区的罗斯桉(E.rossii)和其它桉树群落的研究发现,林地群丛是靠树冠间空隙地养分、水分来维持生长,尤其是在沙地中本来养分就不足,年降雨量又低,树木要在这种立地上正常生长,对水

77

1期谢直兴,等: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分和养分的竞争便类似相生相克作用(Davidson, 1993)。这种现象在我国华南地区也存在,就是所谓的?桉树林下不见草#(余雪标和李维国,1997)。在雨量丰富和土壤肥沃的立地,桉树人工林下植被发育繁茂。在我国降雨量超过1000mm热带地区,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盖度、丰度超过邻近荒地,其中茅草类、小灌杂木占多数,为了维持桉树林正常生长,1a内至少需抚管2次以上,还不能完全抑制杂草生长。但在半干旱地区,雨量小于700mm,林地枯落物又被扒走作薪,林地地表裸露,基本没有形成植被或植物种类极少。因此所谓克生现象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实际上应该是水分和养分竞争引起的,而不是桉树的某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Bhaskar, 1986;Lisane work,1993;余雪标和李维国,1997)。在雨量多的地区或经营好的桉树人工林林地,其林下植物种类极为丰富(Michelson,1996;Pulanna,1993)。据广西东门林场对桉树林地造林前后植物种类、盖度调查结果显示:造林后,旱生植物种类减少,半旱生植物种类增多,植物盖度由0 45提高到0 78。云南保山营造的一块蓝桉试验林,造林前试验地为不长任何植物的山地红壤,造林3a后,林下植物有12种,盖度达32%,表明桉树林内并非没有其它下层植物生长,只是由于造林地水肥条件不同,下层植物的种类数量有一定差异(张荣贵和蒋云东,1998)。昆明10a生直干桉林内有灌木11种,草本植物31种,双柏县6a生直干桉混生林内有其他乔木4种(红木荷、黑荆树、云南松、镇油杉),灌木17种,草本植物61种,而且荒地、草坡原有种消退了,阴湿林地的植物成分进入桉树林内(张荣贵,2003)。据调查,在成都市的彭州葛仙山4a生、蒲江朝阳湖6a生桉树人工林下,植物盖度在0 6~0 8,灌木、草本种类丰富。

可以看出,桉树林生物多样性还是比较丰富的。当然,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桉树人工林以及其他树种人工林都是难以与天然林相比的。不能用热带、亚热带原生阔叶林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来要求桉树人工林。原生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是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物种间互相竞争、相互适应形成的,在澳大利亚的天然桉树林中,生物多样性就非常丰富(张荣贵,2003)。?桉树林下不长草#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3.4 桉树人工林生态稳定性问题

关于人工林的稳定性,目前争论很多。世界各国营林实践证明,单一树种的连作终将导致地力衰退和群落生态脆弱。各国在人工林培育方面很少注意稳定性,甚至被忽略。在人工林经营中,特别是无性系林业和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工业人工林的经营方式更接近于农业,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基因的窄化使单一树种或单一基因型(纯度较高的品种)树木大面积成片栽植,轮伐期越来越短,加之一些不合理的营林措施(如烧山、采伐与整地造成水土流失,多代连作,粗放经营以及群落结构单一等)造成了林地养分过度消耗,地力衰退,林分抗逆性下降。我国南方著名的乡土速生树种杉木、柳杉人工纯林就是这样。桉树作为一个外来树种,不可能短期内在引种地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生境,与当地的乡土树种为优势群落形成的较为完善生态系统比较,肯定存在着差距(项东云, 2000)。但是桉树人工林的生境及其生态稳定性是向好的方面发展的。

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年总降水量为900mm~13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目前栽培的桉树(巨桉)人工林主要在盆缘低山丘陵及四旁,由于人多地少,耕作指数高,林地片段化,在天然森林植被退化的林地,科学地发展桉树人工林,不会产生生态危害。而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看,以产业化形式发展桉树人工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综上所述,桉树抗逆性强、生长快、材质优、经济效益好,很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种植,发展桉树林利大于弊,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李志辉等,1995;黄青静, 1998;项东云,2000;陈上红等,2000;林义辉,2001;李晓清张荣贵,2003;谢耀坚,2003;史冬燕,2004;谢直兴,2005),因而,桉树仍是成都乃至我省商品林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现在我省林业实行分类经营,大规模地发展桉树速生丰产用材林,可提供大量的用材,间接地保护了生态公益林,这也可以辩证地看作是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效应。

4 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对策与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有限的天然林资源在过度采伐下已不堪重负。为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98年国务院决定,全国停止采伐天然林,这样,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将成为我国目前林业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人工林,特别是外来

78

四 川 林 业 科 技27卷

树种人工林将成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愈来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林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人工林(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是一种必然选择,而工业人工林的首要目标是追求最高的木材产量和最好的木材品质,就像杂交水稻和玉米追求高产和营养一样。在乡土树种不能满足要求或人工林经营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使用合适的外来树种(王豁然等,1998;2004)。就目前而言,还不能找到一种像桉树一样生长快、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能尽快绿化荒山,为造纸和纤维板工业提供原料的树种。因此,在成都地区,作为工业原料林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桉树是必要的。桉树人工林,尤其是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迅速发展,能够有效地减缓木材供求矛盾,在发展林业产业和绿化荒山荒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若经营措施科学合理,能够避免和减轻桉树人工林发展中可能的负面效应,以实现可持续经营。

4.1 统筹规划,科学论证

在桉树发展过程中,应认真做好桉树速生丰产林的规划和落实工作,并逐步引导农民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降低投入成本。做到科学规划和科学论证,切实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发展桉树速生林。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特别是要重视桉树生长的低温限制因子,严格对桉树种植区域、品种加以选择,合理规划(杨冬生和杨灌英,1991)。由于桉树属强阳性树种,喜光不耐荫,顶端优势强,早期高生长迅速,应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造林密度。现有的人工林,大部分初植密度较大,且多为商品种子繁殖苗木造林,种子遗传品质不纯,个体分化较严重,应从抚育间伐、去劣留优和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等方面,改良人工林的群体结构和生长环境,以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在土层深厚肥沃、地势平缓、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造林株行距可采用2m%4m,初植密度为1245株?hm-2。立地条件差、山坡地、土壤瘠薄的造林地,株行距宜采用2m%3m,即1665株?hm-2。同时,在新造林地,不宜间种高杆的藤本植物,最好不间作种农作物,以避免争肥力而影响巨桉生长(谢直兴,2005)。

4.2 加强良种选育,提高优质植苗的利用率

目前正在开展?三板材#新品种选择工作,为桉树良种选育提供了良好契机(李晓清和胡天宇, 2004)。四川桉树栽培多年来停留在?四旁植树#阶段。?四旁#土壤肥沃疏松,但不便于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和利用。工业原料林的营建一般利用过去的马尾松、杉木林迹地和退耕还林地。这些林地土层不够深厚、肥力差,因此需要选育出耐干旱贫瘠、耐寒、能速生丰产的新品种。在四川丰富的桉树树种资源中,赤桉的优良性状表现最为突出。赤桉在长江上游的干热河谷、盆地中部干旱的紫色土、在周期性水淹(每年6月)的栽植地以及桉树栽培的最北缘(北纬32&26?)都能良好的生长,表现了耐干旱瘠薄、抗热、耐寒、抗周期性水淹的特性,同时生长迅速,通过种源和表型优树选择,能得到树干通直,经济性状好的单株,是新品种选育的最佳材料。其二,巨桉在四川盆地,盆周山地适宜栽培,目前栽培有2万多hm2,同时还保存有27个种源、400个家系的试验林,从中已选择出部分优良单株,也是选、育的最佳材料(李晓清和胡天宇,2004)。因此,应开展无性系选择和新品种培育,提高桉树人工林发展中的优质植苗的利用率。

4.3 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稳定性

目前,桉树人工林多是纯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而无性系林分,更容易造成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基因窄化,降低林分稳定性。对雷州林业局营造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林对土壤影响的结果表明:尾叶桉(无性系MLA)与厚荚相思混交林6a生地上部分群体生物量比尾叶桉纯林多36 6%以上,单株叶量、细根行间混交的尾叶桉分别比纯林的尾叶桉多38 4%,82 8%;带状混交的尾叶桉比纯林的尾叶桉分别多19 5%,4 7%,林分叶量带状混交林比纯林大4 9倍。4a生时混交林凋落物干重比纯林多31%以上。混交林0~30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分别比纯林多17 2%,26 9%,19 3%(肖文光等,1999)。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经营中,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实行多树种、多无性系造林,营造块状混交林;一般地,每个种源(家系)、无性系纯林面积保持在15hm2以内;同时,在同一块林地上也可以多目标经营,即一部分为短周期经营,生产纸浆用材,另一部分为长周期(10a以上)经营,培育中、大径木材,作为实木或人造板用材。2个轮伐期后,可轮作更新树种,如桉树和乡土树种桤木轮作,避免单一树种长期经营造成地力衰退现象,这样可以提高林分的生态稳定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4.4 培肥地力,增强林分抗逆性

桉树为速生树种,不可避免地会消耗土壤肥力。在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应降低抚育强度和保护枯枝落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保护表土水分,使地

79

1期谢直兴,等: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被植物得到生存的环境;同时,根据桉树生长时期及林地土壤状况,进行平衡施肥,满足桉树生长的需要,形成林分的水分和养分平衡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在采伐中,改变对桉树进行掠夺式全树利用方式和烧山的习惯,把枝、叶、树皮和树根留在原地,减少地力的消耗,改善土壤的结构,减少水土流失。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桉树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对极端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增强林分抗逆性。

4.5 合理经营,避免掠夺式开发

桉树适应性强,坡度为25&以下的山地均可种植,但因生长迅速,故对土壤肥力的消耗也较大,易使土壤退化。在大规模发展桉树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制定合理的土地休整制度,避免在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下,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广东土壤研究所与雷州林业局的试验表明,在尾叶桉幼林内间种糖密草(Melinisin liuntitlora)、绢毛相思(Acacia holosericea)、菠萝(Anana comosus)等作物,不仅可以增加林地覆盖,还可明显提高土壤的养分,与不间种的林地相比,N提高0 68~ 3.95倍,P2O5提高1 33 ~2.40倍,K2O提高2 25~7.95倍(曾天勋等, 1995)。降低桉树工业人工林的养分移出强度。根据目前桉树的经营利用方式,在林地采伐更新时,基本上是实行?全树利用#,第一代林后将从林地上取走养分664128kg?hm-2(为N、P、K、Ca和Mg的总和)(余雪标等,1999);地上部分全树利用的养分损失率为N72.6%,P88.8%,K95.9%,Ca90 7%,Mg 87.8%(李志辉,1995)。若把林下灌木、草本及枯落物移出,系统的养分损失更大,必然导致连栽人工林的地力下降。因此,保护和恢复林下植被是减少桉树工业人工林分过度消耗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降低利用强度,才可能有效地减缓地力的衰退。如树木砍伐更新时,不能作为原料使用的采伐剩余物,树根和桉叶等应保留在林地,同时采用豆科或非豆科植物进行轮作等,均可保持和恢复地力。另外,给林地适当增施土杂肥、鸡粪,林下间种绿肥、牧草等。通过混交、轮作、间作等复合经营方式,以长期维持地力。

4.6 落实国家的优惠政策

广开筹集资金渠道,实行贷款贴息或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造林补助,落实退耕还林财政补贴,优先满足速生林采伐指标等,充分调动造林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另外林业生产投入相对较大,周期长,税费重,政府应尽快减轻林业税费。4.7 加强对桉树人工速生林的科学管理

林业科技部门积极做好树种选育和引种驯化工作,重点加快引进推广抗生强、材质优良、适应性广、效益好的新品种,并抓紧研究培育更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种源。种植者应选用良种壮苗,并按照桉树的生理特性进行平衡施肥,保证施好底肥,施足追肥。当前在广东各地的桉树种植中,普遍较注重造林时和幼林期的早期施肥,而忽略了在速生阶段追肥。林业科技部门应指导种植者,在桉树不同生长阶段,以不同配比的肥料进行多次施肥,以实现营养平衡,保证速生丰产。尽快研制适用于我国桉树种植、管理、砍伐的高效林业机械,以大大提高工效和作业质量,较大幅度地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白嘉雨,甘四期,徐建民,等.亚太地区桉树发展现状[J].世界

林业研究,1996a,(1):56~61

[2] 白嘉雨,等.桉树人工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J].世界林业

研究,1996b,(2):63~68

[3] 陈小红,胡庭兴,李贤伟,黄从德.四川省巨桉生长状况调查与

发展前景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0,21(4):23~26

[4] 黄 晖.我国营造桉树人工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热带

农业,2004,6:42~43

[5] 黄承标,何 斌,梁怀军.尾叶桉人工林取代灌草植被对土壤物

理性质的影响[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9,19(4):215~227

[6] 黄青静.世界银行西南扶贫贷款速生丰产林项目桉树造林效益

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1998,27(3):129~133

[7] 项东云.华南地区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的评价[J].广西林业科

学,2000,29(2):57~64

[8] 胡天宇.四川桉树引种及良种选育[J].四川林业科技,1998,19

(2):7~13

[9] 李晓清,胡天宇.巨桉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培育技术研究[J].四

川林业科技,2002,23(2):19~23

[10] 李晓清,胡天宇.四川桉树基因收集及培育技术[J].四川林业

科技,2004,25(1):26~30

[11] 李志辉,沈中翰,朱宁华.中国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经济效益综

述[J].林业资源管理,1995(3):46~49

[1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森林状况1997,北京:中

国文学出版社,1997

[13] 殷亚方,姜笑梅,吕建雄,等.我国桉树人工林资源和木材利用

现状[J].木材工业,2001a,15(5):12~25

[14] 殷亚方,姜笑梅,吕建雄,等.国外桉树人工林资源和木材加工

利用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2001b,14(2):35~41

[15] 廖观荣,等.雷州半岛 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现状和特征

[J].土壤与环境,2001,11(1):25~28

[16] 林义辉.广东省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评价[J].广东林业科技,

2001,17(4):32~36

[17] [澳]L.D.普瑞尔(曾龄英译).桉树生物学[M].云南林业科学

80

四 川 林 业 科 技27卷

研究所出版,1995

[18] 祁述雄主编.中国桉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19] 史冬燕.外来引种桉树的开发利用和生态问题[J].菏泽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2004,26(4):63~65

[20] 邵青还.第二次林业革命 ?接近自然的林业#在中欧兴起

[J].世界林业研究,1991,4(4):8~15

[21] 赵庭香.桉树生态环境的变化.广西林业[J].1988,(4):22

[22] 张荣贵.为桉树申辩 谈谈桉树的生态功能[J].云南林业,

2003,24(4):6~7

[23] 张荣贵.桉树与环境[J].云南林业科技,1998,82(1):51~72

[24] 温远光,刘世荣,陈 放,等.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与可

持续经营[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a,21(1):13~18

[25] 温远光,刘世荣,陈 放,等.桉树工业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

及动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b,27(4):17~22 [26] 王豁然,江泽平.论林木引种与森林可持续经营[J].世界林业

研究,1998,(4):17~22

[27] 王豁然.桉树人工林并非?绿色沙漠#.中国绿色时报,2004

[28] 王耀连,林 斌.海南350万亩浆纸林基地项目建设的生态、

经济效益分析[J].热带林业,2001,28(1):1~9

[29] 谢直兴.成都地区巨桉引种栽培初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

2005,26(3):80~83

[30] 谢耀坚.中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战略初探[J].世界林业

研究,2003,16(4):59~64

[31] 肖文光,王尚明,陈 孝,等.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生物量

及对土壤影响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99,15(1):8~15 [32] 杨冬生,杨灌英.引种速生桉树入川的生态学思考[J].四川林

业科技,1991,12(2):56~60

[33] 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0

[34] 余雪标,李维国.桉树人工林的若干生态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J].热带农业科学,1997,(4):60~68

[35] 余雪标,白先权,徐大平,等.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的养分

循环[J].热带作物学报,1999,20(3):60~67

[36] 余雪标.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2000

[37]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的研究[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8] Bhaskar V.Ground flora in Eucalyptus plantati on of different ages

[M].In:proc Euc alyptus in Indi a,Present and Future.Kerala Fores t

Research Institute,India,1986.213~224

[39] Chen Ch F&T Ch Yong.Results of adaptability test of twenty Euca

lyptus species growth in Tai wan.Bulleti n of Tai wan Forestry Research

Ins titute New Series,1996,10(3):283~292

[40] Davidson J.Ecological aspect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C].In:proc

regional e xpert consultation on Euc alyptus,RAPA/AO,Bangkok(in

press),1993

[41] Hopmans P,etc.Impact of harvesting on nutrients in Eucalyptus e

cosys tem i n Southeas te m Aus trialia.Fores t ecological and manage

ment,1993,59(1~2):29~51

[42] Lima W P,etc.The hydrology of Eucalyptus forests i n Australia a re

view.IPEP,Piracicaba Brazil

[43] Lisane work N,etc,Allelopathy in agrofores try s ys te ms:the effec ts of

leaf extract of Cupressus lusitania and three Eucal yptus spp.on four

Ethiopian crops.Agroforestry s ystems,1993,21:63~74

[44] M ichels on A,etc.Ecol ogical impact of Ethi opi an plantation Bri tis h e

cological.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96,33(3):627~642 [45] Florence R G.Perceptions of the eucalyptus as an e xotic:an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M].In;proc Internati onal Eucalyptus Symposium,1991 [46] Pamela J&John ender.The role of trees for s 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les s favored lands:the cas e of eucalyptus in Ethiopi a[J].Fores 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3,5:83~95

[47] Poore M E,Fri es C.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Eucal yptus[C].Rome:

FAO Forestry Papers,195,59

[48] Pulanna R M.Eucalyptus india.Proc regional e xpert cons ultation on

Eucalyptus,R APA/FAO,Bangkok(in press),1993

[49] Richardson S D.Cos ti ng change or changing costs[J].For Rev,1993,

(1):13~20

[50] Shiva V,Bandyopadhyay J.Euc alyptus a disas trous tree for ndia[J].

The Ecologis t,1983,13(5):184~187

[51] Song Y F.Utlization of Eucalyptus i n China apita,1992,45(6):382

~383

[52] White K J.Silvic ulture of eucal yptus planti ngs learning i n the regi on

[C].In:proc Regional EXPER T cON SUL TA TION ON Eucalyptus,

R APA/FAO,Bangkok(i n press),1993

81

1期谢直兴,等: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但是由于中国从1950年以来制定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一直没有变,农民用低价出售农产品,而用高价购买工业产品,形成工农产品“剪刀差”。在这一框架下,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试图从农业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和改革对国民的影响,从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引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关键字:农业经济失衡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农业概述 1.1 农业概念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1.2 农业的生产结构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种植业即狭义农业。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而我们组本次对农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1.3 农业税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 第二章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 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建立起现代工业,并进而实现经济的起飞与现代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以及工业产业发展带来的世界环境的变化越加明显。尤其是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开发,例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等气候灾难的出现以及能源枯竭等问题,使得世界人民逐渐增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将“开发新能源,支持节能环保”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发展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应运而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上很多企业也开始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以海尔集团和丰田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尝试,给国内外的企业以借鉴。但不得不说的是,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我国企业案例——中国海尔集团 1 案例描述 海尔空调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并成功推出了自己的无氟变频空调产品。如今海尔又推出整套绿色家电,并形成了模块化的基地生产线,以新成立的低碳产业链和无氟变频空调推广联盟引领着家电行业的低碳经济潮流。 目前,海尔无氟变频空调不仅实现了绿色环保,还彻底解决了行业内空调制冷制热慢、效率低的问题。现如今,海尔无氟变频空调能够2分钟速热、1分钟速冷、-20℃超低温启动,能效比更是高达6.91,运行24小时比普通变频空调省电5.2度,相当于94支11瓦节能灯5小时照明量,也相当于每天少向大气排放4公斤的二氧化碳。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到2007年,海尔节能冰箱又提前达到最新能效标准。新的1级能效标准比过去的1级能效标准平均节能还要低25%,比普通冰箱节能50%。 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Euromonitor(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2009年底最新发布的全球家用电器市场调查结果:海尔品牌在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市场占有率为 5.1%,居全球第1;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分别以10.4%与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排名第1.由于在低碳领域节能环保方面的贡献,在倡导“绿色、低碳”理念的上海世博上,海尔更是成为世博会无氟变频空调唯一指定产品。目前在欧洲市场,海尔无氟变频空调已经牢牢占据了市场份额第l的位置。在欧洲,获得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多国政府100欧元的补贴;与此同时,海尔节能冰箱还获得澳洲、新加坡、韩国等最高五星级能效标准。海尔以“环保、绿色”为发展理念,为消费者创造绿色、低碳生活,加深消费者的环保理念,提高生活质量。 2 案例解释 海尔空调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为社会及消费者实施低碳并全面开发无氟变频环保产品,迎合了宏观社会环境,真正做到了用低碳的方式做企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期间,海尔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 (1)供应链管理。据了解,海尔联合8家供应商加盟,包括三菱、霍尼韦尔、金龙、三花、菱电、松下、台达、瑞萨等,共同组建了全球首条“无氟变频空调低碳产业链”。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海尔从源头做起,整合供应链,选择高效益、低耗能的供应商,通过与其共同协作,确立共同目标,确保本企业原材料成本最优、质量最好、耗能最低的同时电保证了供应商的有利可赚,进而使双方效益达到均衡,实现了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海尔在加工制造环节紧扣“环保、节能”这一目标,实行“即供即需”模式,即订单生产的又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海尔公司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进行组织生产,降低存货水平。在电器生产制造阶段,海尔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与研发力度,掌握了世界领先的绿色家电核心技术,成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与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与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与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

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您中有我,我中有您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不?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就是国家的事,也就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关于发展桉树有关问题的说明

关于发展桉树有关问题的探讨 杜伟忠 (天堂山林场邮编:511825) 摘要:桉树生长快,产量高,轮伐期短,加上清远地区自然条件好,积温高,全年几乎无霜,雨量充足,适宜栽种桉树,又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所以近年来个体工商户都竞相投资林业,营造桉树速生丰产林。2010年前,全市营造110多万亩速生丰产林中,桉树速生丰产林接近80%以上,而且目前还有发展的趋势,多家外资和民营企业准备落户清远,投资兴建桉树纸浆林基地,这对清远林业的发展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桉树速生丰产 大量营造单一树种的桉树人工林,会不会破坏清远地区的生态环境,会不会造成清远地区广大山地的地力衰退,近年来许多政府领导、人大代表和经营者提出过这些问题。因而需要回答(1)桉树人工林的生态功能如何;(2)能否在发展桉树人工林中采取某些技术措施维护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持林地地力的下降速度。本文对以上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1、清远市森林资源状况 1.1清远市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全市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即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142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55万公顷,占38.7%,

商品用材林87万公顷,占61.3%。对生态公益林,市林业部门作为头等大事把它放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合理区划和布局,将水库周围、高速公路两旁和水土流失区等生态地位重要地段划为生态公益林,狠抓生态功能等级的提高,大力提倡营建以乡土阔叶树为主的复层混交林,保持基本的生态骨架。 1.2对商品林,考虑其商品属性和林产品加工对原材料的需要,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由市场配置资源,放开经营,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引导。 2、桉树林生态功能问题 2.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对这一问题组织过较为系统的专题调研,综合了30多年的研究成果,主要结论是:(1)、任何森林覆盖下的集水区的出水量均低于灌丛和草地,森林能调节流量,其调节能力则取决于森林植被的性质。幼龄桉树人工林由于生长迅速,耗水量更多,调节流量较差。在荒地上营造桉树人工幼林后会减少其集水区的出水量,潜水位也会下降,但桉树是否比其它树种耗水量更大?是否能更有效地利用水分,尚无结论;(2)、桉树不是控制土壤侵蚀的优良树种;(3)、桉树天然林能够控制土壤淋溶和地表迳流。桉树人工林的枯树落叶,能形成腐殖质,可以防止土壤退化,但作用不如当地阔叶树种;(4)、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如果砍伐时整个生物量都取出,会导致土壤中贮藏的养份迅速耗尽;(5)、桉树与其地表的植被会发生剧烈的竞争,因其具有表层发达的根系和较多的枝叶。在干燥和贫脊的土壤条件下,植被很少。相反,在气候潮湿

广西桉树发展情况

广西桉树产业发展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 (2014年10月20日) 广西是我国桉树种植第一大省区,桉树产业是广西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造纸和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的核心主体,为广西的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维护我国木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西桉树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桉树是全球生长最快的阔叶树种之一,与杨树、松树并称世界三大人工林树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目前,桉树在世界5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栽培,面积达到2亿多亩。我国引种桉树有110多年历史,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南部的广西、广东、海南、云南和福建等17个省(区)。2012年全国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约6000多万亩,仅次于巴西和印度。桉树已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纸浆材和纤维材树种,成为资源增长最快、经济效益最好,被企业、林农普遍接受的首选树种。 广西是我国最早引种桉树的省(区)之一,但大面积栽培桉树始于1965年。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窿缘桉、柠檬桉、野桉、大叶桉,其次为广叶桉、赤桉、细叶桉。2000年起,随着尾叶桉的成功引进、改良和杂交种无性系的推广, 桉树得以快速发展。到2013年,全区桉树人工林面积达到3000万亩左右,

占全国桉树总面积的近一半,桉树蓄积量1亿多万立方米,占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的六分之一左右,桉树面积、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全区有桉属树种90多种,但主要种植品种为尾叶桉、尾巨桉等杂交无性系,如广林9、DH924、DH3327、DH3229、DH19-6、U6、韦赤桉3号等。形成了以种苗生产、培育采伐、加工利用为主体的桉树大产业,成为广西林业的支柱产业,支撑了广西造纸和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 (一)广西桉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广西桉树产业发展过程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量引种、零星种植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该阶段主要以引种试种为主。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光、热资源丰富,与桉树原产地的气候类似,非常适合种植桉树。早在1890年法国传教士就从法国引进细叶桉在龙州栽种,后来在柳州、南宁、北海等地也陆续引种过。柳州的沙圹在20世纪30-40年代曾引种过多种桉树。1954年合浦县创办山口桉树林场,带动全县营造窿缘桉60多万亩。窿缘桉、细叶桉、柠檬桉等也开始在广西南部和沿海地区部分县的村屯周围、道路两旁零星种植。由于未经良种选育,这个阶段6年生桉树林平均年蓄积生长量仅约0.4立方米/亩,平均蓄积量约2-3立方米/亩,且木材基本没有什么用途,主要发挥绿化、防护作用,并提供部分薪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群众生活能源难题。 第二阶段:系统引种、规模发展阶段(20世纪60-90年代)1965年在广西南部地区成立了由东门林场、渠黎林场、跃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发表时间:2017-07-24T16:54:53.3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0期作者:卢海勇1 许安娜 2 纪健华2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社会经济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1杭州博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310000;2杭州忠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社会经济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就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点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新形势下看看我国环境现状。 1、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几个方面 2.1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2.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2.3地球生物锐减 由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而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一些物种的绝迹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 2.4地表森林面积锐减 环境污染会导致森林面积的锐减,具体表现在酸雨的腐蚀,、有害气体的排放上,随着大气进入空气中,继而以自然雨水的形式进入土壤,影响原有的植物生长。 3、我国环境保护推行措施 我国推行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3.1继续坚定不移的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为环保提供法律依据与支持例如,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烟尘、污水和垃圾等时,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还需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2培养公民的环保新概念,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 3.3垃圾分类不乱扔回收利用好再生 在垃圾中,约50%是生物性有机物,约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在这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收获更多的是培养了公民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无价的。垃圾分类降低了处理时的成本,营造了美好的社会氛围。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加强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始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强化对环境的刑事法律保护,明确规定在环境方面的法人犯罪,严厉制裁危险犯,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罚程度增强,对环境违法者实行双罚、多罚制;等等。 4.1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研究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 4.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练习:选择题标准练 第一套

选择题标准练第一套[学生用书P161] (时间20分钟,满分44分) (2019·贵州省适应性考试)近年我国某企业积极参与老挝境内的铜矿勘探与开采,开采的铜矿主要运回国内进行加工。下图示意老挝铜矿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企业投资主要选择在老挝北部区域,主要是因为() A.铜矿资源丰富B.生活习惯相近 C.运输费用偏低D.劳动力成本低 2.从产业联系上看,该企业还应投资的领域是() A.轻纺B.能源 C.家具D.冶金 3.将在老挝开采的铜矿运回国内加工,有利于我国() A.远洋运输产业的调整升级 B.缓解大气污染状况 C.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D.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 解析:1.C 2.D 3.D[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我国海外投资的因素,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与老挝北部地区相比,南部地区铜矿资源也相当丰富,故A选项错误;生活习惯与社会文化有关,老挝北部居民生活习惯与我国差别很大,故B选项错误;北部地区距离我国较近,运费较低,故C选项正确;老挝北部劳动力成本与老挝其他地区没有太大差别,且矿产开采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故D选项错误。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的领域,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与铜矿开采存在明显联系的产业主要是重工业,四个选项中与铜矿资源的开采存在产业联系的只有冶金产业,故D 选项正确。轻纺工业属于轻工业,与铜矿的开采没有必然联系,A选项错误。能源的开发与能

源资源分布状况有关,与铜矿没有直接联系,故B选项错误。家具制造与铜矿开采无关,故C 选项错误。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在铜矿加工方面的优势条件,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老挝属于内陆国,铜矿运输到我国主要通过陆路交通,与远洋运输产业的调整升级无关,故A选项错误;铜矿在我国加工,对我国的大气环境会造成污染,故B选项错误;对老挝而言,铜矿开采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故C选项错误;与老挝相比,我国具有加工铜矿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故D选项正确。] (2019·福建福州质量抽测)下图示意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图回答4~5题。 4.导致甲、乙两国2018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A.教育水平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D.生育政策 5.为应对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乙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促进城乡人口流动 B.政策鼓励少生优生 C.限制国际人口迁移 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解析:4.B 5.D[第4题,本题考查人口性别比差异的相关知识。由图分析可知,甲国和乙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是产业结构,甲国以石化产业为主,乙国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类型影响人口结构。故B正确。第5题,本题考查人口问题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可知,乙国为南亚人口大国,可知应是发展中国家,要控制男女性别比问题,就要提倡男女平等,努力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故D正确。] (2019·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河南焦作云台山的红石峡谷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该地区的岩石是在距今12亿年前后形成的。读红石峡谷横剖面示意图,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2012年08月06日09:56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曾艳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摘要:广州城市化的推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开始从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内部优势,也面临着大好机遇,但内部劣势及外部威胁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为实现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关键词: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科联2010年项目“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10SKLY07)。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都市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依托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对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现了都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都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理念,是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了广州居民菜篮子的有效供给,在一定程度了减缓了物价波动。十一·五期间,广州蔬菜、水产、家禽的总量实现自给,肉、蛋、奶的自给率都达到30%。第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了广州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广州建设以花城、绿地、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第三,都市休闲农业为广州居民提供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调节了居民生活。 随着广州“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导致对农业、农村的破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契合了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使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逐步由城郊型农业向集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1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较快,菜篮子供给充足 2010年,广州实现都市农业总产值1076.65亿元,较2005年增长43.8%,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都市农业增加值575.55亿元,比2005年增长96.8%,都市农业总收入1461.77亿元,比2005年增长49.8%;都市农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实现税金21.7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7倍和89.4%;农产品出口创汇0.77亿美元[1](表1)。

广西桉树人工林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c515527.html, 广西桉树人工林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作者:罗来凤 来源:《绿色科技》2016年第13期 摘要:分析了广西境内桉树人工林的发展状态,将桉树与其他当地种植树种进行了经济比较,总结了桉树经济效益,并对广西区内各个地区桉树人工林经济效益展开了评估,评定了广西桉树人工林优势生产区域,为桉树人工林的发展提供理论科学依据。 关键词:桉树;经济效益;广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S7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0102 1引言 1982年实施“中澳技术合作东门桉树示范林项目”以来,速丰生产林的高效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广西先后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家引进了200多个桉树树种,500多个种源,2000多个家系。目前,广西桉树的基因库收集了大量的桉树基因,已筛选优良树种9 个,优良种源100多个,优良家系500 个,优树2000株,获得了桉树杂交新种50个,杂交家系260个,培育出了高产无性系100多个,获得国家林木良种审(认)定1个,推广造林使用的优良无性系30多个。广西桉树无性系快速繁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桉树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100%。 2广西桉树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桉树每年以13.33万hm2的速度快速发展,广西已成为我国速生桉树的重要生产基地。“十二五”(2010-2015年)以来,广西实施南方速生丰产林工程,桉树人工林得到迅速发展,造林面积逐步扩大。2010年,广西桉树种植面积为123.3多万hm2;2011年,广西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约为153.64万hm2,蓄积量约为5793.2 万m3;2012年,广西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约为170.2万hm2,蓄积量约为6853.8 万m3;2013年底,广西已营造桉树人工林面积达185.23万hm2,蓄积量8026.3万hm2。据项东云研究\[1\],2014年广西全区桉树面积为201.26hm2,蓄积量为9911.0万m3,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桉树种植面积的38%),其中桂中和桂东南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面积达120多万hm2,占全区桉树面积的75%,约占当地森林面积的39.5%;2015年,广西全区桉树人工林面积达到224.36万hm2,桉树商品林高达48.21%;总蓄积量接近10000万m3,为全部树种蓄积的45.32%。桉树人工林 面积、生长量、蓄积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 2000年以前,广西桉树大面积造林仅限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南宁、崇左、钦州、北海、防 城港、玉林、贵港、梧州等8个市。近年来,随着栽种效益的凸现、选育水平的提升和抗寒品种的推广,速丰桉逐步向北扩展,如今全区14个市102个县(市、区)都有种植\[2\]。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可持续农业,是全球的共识和潮流。今后农业将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化、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围绕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探讨,结合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指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潜力大的特殊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目标。 关键字:中国农业;可持续农业;现状;展望 1.可持续农业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研究和开发可持续农业主要采取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作物轮作[5]。用以缓和杂草、昆虫和病害的为害,与常规耕作措施配合,降低土地侵蚀;2)综合生物防治。用轮作、害虫预测预报、气象探测卫星、抗性品种、播种期调节等措施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3)综合植物营养管理。应用豆科固氮、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精深施用化肥,并通过土地改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硝态氮对水环境的污染;4)保护性耕作。包括覆盖作物、等高带状间作及各种少耕和免耕;5)混合农耕制度。包括动物饲养和林业在内的农场种植制度。在可持续农业研究上强调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因而耕作制度改革也是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点,它的内涵既包括轮作、混合农作、保护性耕作和旱地农业,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的间作、复种和农林制等内容。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节约资源,保持环境;集约经营,增加效益;优化产业结构,重塑良性生态系统;加速技术替代,建立生态平衡机制。这就对原来的耕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耕作制度研究领域扩大到“广义农业”范围内,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广义农业”的范畴内发展耕作制度,要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如农牧、农林、用养、产加销等关系,才能促进整个农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高产高效持续耕作制度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载体。耕作制度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层次大体可分为作物制度、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和农作制度4个水平,每一层次水平的上升均标志着资源利用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例如,从一季作物到多熟的种植制度,因复种指数提高,更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及土资源而提高土地生产力;融种植制度与土壤管理制度于一体的耕作制度,则是将获取短期的高土地生产力与培肥土壤、保持土壤长期生产能力相结合;将种植、养殖、土壤寓于一体的农作制度,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将社会、自然、生物资源更全面地组合、开发,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总体效益和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基础。由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向农作制度演替,也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改进种植制度、发展持续农作制进而发展可持续农业已成共识。 可持续农业发展思路的核心是集约性与可持续的高度协调统一。在生产优先、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原则下,力争做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续性和资源可持续性三位一体。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并要求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第一,集约农作,持续高产。将提高土地生产率放在首位,强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人类社会的持续性由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可持续性”常常以其字面含义“长久持续”被使用,有时也作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存或可持续社会的简写体。在后一种用法,大多数对可持续性的定义具有下面3个共性: 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即有这样的社会,人们需要这个社会持续下去因为它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即有这样的生态系统,它保持自身的容量以支持人类和其他生命。均等性:一种对利益与负担的均等分配,不仅在当代与后代人类之间,也在当代人类内部有效。 在当代与后代人类之间的均等性是管理可持续性的伦理基础,而在当代人类内部的均等性又是其合理性推论,因为,如果我们不能纠正今天的贫富悬殊的活,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担心我们与我们的后代之间的不均等性。 可持续发展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需求”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应当特别优先考虑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另一个是技术和社会组织水平对人们满足需求的环境能力的制约。 外墙 1)优化建筑外形 2)采用保温隔热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 窗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 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 3)蓄水隔热屋面。 新能源技术 可再生技术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一个涉及经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题目: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生:蒋奇杰 【摘要】: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成效,世界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出现了资源“透支”、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些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也不利于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如何实现两者兼得呢?世界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过漫长的定性研究现已经进入了定量方面的研究。就国外来看,主要是从城市、农村和企业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定量研究,这对于我国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tudent: Jiang Qijie Abstract : The economic of our world has obtained a huge growth and a fast speed since three “Industry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third one. And much improvement we have had abou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human. But meanwhile lists of environment problems come out: shortage of energy,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tc. And these factors are threatening our health and impacting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us. So we must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our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while maintain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both of them? The world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e have entered the quantitative studies after a long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eign countries research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the city, country and enterprise three aspects. And we can obtain some reference value from these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r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of enterpris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