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出听话教育

走出听话教育

走出听话教育
走出听话教育

走出“听话教育”

2010/12/30 23:59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c514633571.html, 北青网青年周末张倩

北京16年教育改革调查——7位老师的“尊重教育”实践———

◎文/《北京青年报》◎供图/CFP

不久前,一年一度的“尊重教育——基础道德课题研究汇报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提升尊重意识,培养尊重习惯”。围绕这个主题,教师反思以往的教育习惯,从而找出横亘在师生之间的一些“障碍物”。

十六年前,一个崭新的名词——“尊重教育”走入了北京东城区的13所试点中学,其教育体系涵盖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知识、尊重自然五个维度,核心是教育孩子们“从平等开始学做人”。

十六年过去了,一拨一拨的孩子在平等与尊重的氛围中长大了,尊重教育课题的“试验田”,也由东城区的十几所中学拓展到北京市,并走出京城,来到南京、秦皇岛……受益孩子的范围也从中学扩展到小学乃至幼儿园。

“尊重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受教育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而恰恰先是教育者本身;此次研讨会上,来自不同学校、学科、年级的师生走上讲台,谈他们是如何打破老师对学生“从来如此”的教育习惯的。

人们会发现,当施教者的理念发生转变时,一些固有的常态的观念、逻辑和做法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动摇和改变;当所有人都视“习惯”为“正常”时,鲁迅先生发出的“从来如此就对吗”的逆向诘问在这里得到“重现”。

任老师的选择:联名信和调座位

任秋颖是北京市燕山前进中学的一名教师,在她的班里有一个男生叫刘某,平时上课总是爱说话,周围很多同学都对他不满,多次说服教育一直没有明显的起色。有一天,几个学生找到任老师递交了一封联名信:“老师,我们好多人写成联名信,强烈要求将刘某调到讲台旁边,有他在,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学习。”

下班之后, 任老师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他们把信交给了我,兴高采烈地走了,他们心里一定想,老师会尊重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把刘某调走。”……

真的要把刘某安排到讲台旁边吗?任老师陷入矛盾中。固然,把他安排在老师眼皮子底下,是考虑了大多数同学的权益,有上进心的同学在学校里都想好好学习,每一节课对于同学们都很重要,不能因为刘某的错误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调走他,自己这个班主任的威信也会跟着提高,其他任课教师也会拍手称快。于是她决定了:“就这么办! ”

第二天任老师走进教室。她看见刘某紧紧地抱着桌子,用一种近似可怜的目光看着她,似乎在说:“我不想搬走。”显然他已经知道了“联名信”这件事。

任老师把他找来问道:“你知道联名信的事吗?”他一下子就急得涨红了脸,略带哭腔地说:“我知道我上课说话影响他们了,可是难道他们不能当面跟我说,非得背后搞这个吗?他们已经好久都不理我了!”

看着刘某惊恐又无奈的样子,任老师一下子心软了。就在这一顺间,她改变了已经做出的决定。她跟他说:“同学们在交给老师联名信的同时,恳求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说如果你能够做到以后上课不影响别人,同学们就原谅你!”

说到这时,刘某抬头吃惊地看着任老师说:“啊?真的?” 任老师点点头又说:“既然同学们在被你打扰的情况下还能做到替你着想,替你求情,那你是不是应该替同学们着想一下,以后不要再影响别人听课了?”

刘某很高兴,非常激动而坚决地说:“从今以后我一定不影响别人,如果再有一个同学因此不满,我自己马上搬到讲桌边坐,都不用别人说。”

事后任老师找来发动写联名信的同学,跟他们说了事情的经过,他们一致表示同意再给刘某一次机会。

这件事后, 任老师进行了反思:利用舆论进行班级管理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这样做结果往往会使有的学生受到孤立。一旦出了什么问题教师还可以明哲保身,把责任推给学生,就像对待刘某这件事情,自己完全可以对他说,不是老师要把你调到前面,是大部分学生都有这个要求等。

在一个班级体中生活的几十个学生,由于各自情况的不同,谁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与别人不相同,即成为“个别生”。如果运用学生的舆论进行管理,那么,每一个学生也都可能被大家抛弃。这样一来,势必形成——今天你在班里被抛弃,明天我在班里受孤立,后天受排挤的又可能是他。如此以往,集体对于学生来说,就缺少了温馨与和谐,谁都有可能成为受大家打击的另类。学生的舆论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对学生的舆论起导向作用的恰恰是老师。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任老师想,这个舆论就是接纳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温馨。这件事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小事,处理不当,想必会给刘某带来不小的心理伤害,也不利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如果刘某就此破罐子破摔的话,也不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任老师很庆幸自己没有用学生的舆论而使个别的学生受到伤害。

李老师的悔恨:一位残疾女生的幸福感

北京通州四中李志宏老师的班里,有一位特殊的女孩,叫海月。她因小儿麻痹症而右半边麻木。可海月自己很要强,很上进;老师和同学们也就尽可能关心她,帮助她。然而,后来的一次歌咏比赛却在老师和她的心中都投下了阴影。

那是以班为单位的校级比赛,要求全班都参加。音乐老师在帮他们班排队的时候,发现

多出一个人,队伍显得不整齐。“别让海月上了。”音乐老师这样告诉班主任。李志宏老师想象着海月一跛一跛地走上舞台的样子;想象着底下的同学有的会议论纷纷;更想象着班里的总分,于是默认了音乐老师的安排。

以后的日子里,李老师带着大家练歌,海月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写作业。临近演出的一天,她收到了海月姐姐的一封信,说海月也想参加比赛,还说她哭了很久。“这么长时间没参加排练,现在上怎么行!”李老师这样想着,把信放在了一边。

比赛那天,同学们穿戴整齐,精神饱满地走上了舞台。只留下她和海月坐在自己班的观众席上。她听见海月自语道:“他们多幸福啊!”直到那时,李老师才留意到她直视着舞台的眼睛里满是羡慕和失望!那一刻,李老师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猛地撞击了一下。没想到,这就能被海月称为幸福!原来她要的幸福如此简单!李老师真的后悔极了!就连后来同学们捧回的第二名的奖状也没能让她高兴起来。时至今日,她都在问自己:用一个孩子受伤的心换来一张奖状,值不值?!

她想起自己平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班主任,要注意的东西太多了:班级的成绩,班级的积分,班级的排名……为此,自己付出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而且也同样要求我的学生付出,尽管他们有时会很不情愿。

海月这件事使她反思:集体收获了奖状,然而每个学生收获了什么?什么才是他们最需要的?这些,似乎从没想过。她一直认为:只要是个人与集体发生了冲突,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必须无条件抛开!甚至不惜牺牲一切。这是她从小就树立起来的集体观念。

在尊重教育研究中,李老师开始反思:怎样的集体才是具有活力的集体?马克思说:“真实的集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究竟什么才是“自由人”呢?她想应该是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尊严的人,而由这样的每一个个体组成的集体才是充满活力的“真实的集体”。可自己却片面地强调了集体荣誉,忽视了学生们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

学校要求全班都上,本来就是在给每一个学生走上舞台的机会,海月也渴望能融到集体之中,可自己呢?却为了班级的排名,剥夺了她这个权利!扪心自问:少了海月的集体能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吗?那个挂在墙上的奖状能属于集体的每一个成员吗?

她坚信:如果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她一定会让海月和同学们一起走上那个灯光闪耀的舞台!

“出门就变”式教育如何改变?

16年前尊重教育刚起步时,中国社科院李顺德教授说:“尊重教育就国情和教育界的现状,至少超前15年。但教育就该具有前瞻性。”

现在作为中国政法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李顺德自称,自己这16年来一直是尊重课题的“热心支持者、啦啦队员和粉丝”。

他坦言,中国过去只有“尊敬”的概念,很少有“尊重”的理念;前者强调的是等级尊卑之下的细微区分,而后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对每个人权利和责任的认同和担当意识。

李顺德教授说,计划经济强调的是安排和服从,需要的是具有归属性人格的人。而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和选择,需要的是具有自主性人格的人;应把做何种人的选择权交还给人自己。

我们今天面向明天的教育,应该培养能够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中生存和发展的人。自立、自律、自强,同他人和社会保持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包括互助合作、对社会多样性的包容态度。我们以往的教育太喜欢把潜台词当台词,好的影响是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负面影响是“人格手段化”,造成双重人格。

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教育了半天,一出校门就变,一出国门就变。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回到人。

16年来的尊重教育历史,使得尊重理念从当初的13所东城中学,拓展到北京市、再扩大到全国试点、直至现在走入联合国。而等到尊重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全面“开花”,不再是“试验田”时,尊重教育才真的不再超前。

宋老师的反思:她为什么让母亲代写作业?

李某是东城区回民小学宋丹彤班内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孩,可是今天她惹得宋老师特别生气,因为她的作业书写得不像往常的字体,经追问后才知道是她妈妈代写的!

替孩子写作业这岂不是太荒唐的事?连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的规矩,如今四年级了却明知故犯。宋丹彤生气地对李某说:“让你的妈妈来帮你上课吧!”然后不再理会她了。可是事情却没有简单的结束,李某一直没有回到座位上,在她旁边显出一种欲言又止的样子。

宋丹彤叹了口气,心想:至少你还想着我留的作业。她这样安慰自己的同时,又看了看李某,眼泪在她的眼中打转,她猜她一定是怕请家长,于是便调整了一下糟糕的心情,语气缓和了一下,对她说:“你明明知道作业是不能让别人代写的,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她哽咽着说:“我昨天不舒服,不想写作业,又怕您批评我,就让我妈代写了。”这番话让宋丹彤哭笑不得。

宋丹彤给她的妈妈打电话核实。她妈妈告诉宋丹彤说:“孩子昨天发烧了,作业没写,怕老师批评就让我替她补上,今天早上我看她病情有所好转,就让她坚持来上课了,结果作业的事忘了跟老师打招呼,真是对不起!”

听着家长的话,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宋丹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孩子为什么非得让她妈妈代替写完作业呢?就是怕老师批评。身体和成绩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想想平时自己似乎只顾成绩,很少关注过孩子们的身体。班里有生病的孩子时,自己也不忘告诉家长当天的作业内容,对带病坚持上课的孩子还总是在班里进行表扬!自己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孩子只重视

学习成绩而忽视健康呢?

不可否认,提高考试成绩是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的排名也不断提醒自己要努力再努力。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代表老师个人的工作业绩,更是关乎学校荣誉的大事,所以不敢怠慢。于是,自己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提高成绩,还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老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的成绩提高就是无能的表现,而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否跟自己和学校的业绩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也就从来没有把学生身体的好坏放在心上。

现在想想:似乎忽视了生命中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健康!

是什么使自己只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身体呢?究其原因,是可怕的功利思想在左右着自己的教育行为。希望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能成绩优秀,也希望所教授的班级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老师。然而,今天李某用她的眼泪提醒了我们重新去思考问题:难道只有成绩优秀,带病坚持写作业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难道一个人生病了,他不应该休息吗?带着病能够很好地学习和工作吗?老师又该怎样去权衡利弊呢?

根据科学的分析,在生病期间学习,用脑是会对大脑有损伤的。考试的成绩只是眼前,而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未来。想到这些,看着眼前的孩子,宋丹彤不由得心里暗想:作为教师,我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外,还真应该在平时多关心一下孩子的身体健康,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因为从长远看来,身体是一切的前提和保障,不能只顾眼前而放弃未来——也就是说身体比成绩更重要!

郝老师的提问:“请说说你的想法”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问,学生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判。老师经常对学生的回答说:“你说对了”或者“你说错了”。

丰台区王佐学校一位低年级的老师,讲述了班里的一件事:美术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眼中或是想象中的大海,大部分学生都把海水涂成了蓝色,可是有一个学生却把大海涂成了红色,班里其他的学生都笑了:“我见过大海,就是蓝色的”、“老师刚说过大海是蓝色的呢”……美术老师批评了他,这个学生眼泪夺眶而出,哭得很委屈。他说:“我画的是下午的大海,太阳公公快走了,他舍不得,把红色留给了天空,大海又在天空下边,所以大海也是红色的了。”

多么奇特的想象力啊,大海是蓝色的,这是事实,所以大人们把看见的,认为是真理的告诉孩子,孩子毫无条件地接受,再传给其他的孩子。可是孩子美好的想象,却被人们用固有的标准“批评了”。

郝宏来老师曾在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你上课愿意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吗?”选项有“愿意”、“比较愿意”、“不太愿意”、“不愿意”。对这四个选项,小学一年级、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三年级回答“愿意”的依次为72%、50%、13%、6%。可见,学生们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了。

还有一个问题“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一个选项是“怕答错”,小学一

年级、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三年级回答的依次为45%、83%、90%、96%。可见,学生年龄越大顾虑越多,越怕答错。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回答老师问题时,单纯地以“对”与“错”评价孩子,容易束缚孩子探求的欲望。

答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那么,也许学生丰富的思维就被老师的“对”与“错”限制了。而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们只追求“对”,而怕答“错”,不再关注“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认识到了这一点,现在郝宏来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时,不轻易地说“对”与“错”,而是要求学生“说说你的想法”。

郝宏来老师是基于这种考虑:“说说你的想法”注重的是教育的过程,是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对问题的探讨,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求的习惯。

高老师的醒悟:孩子眼中的“得意”神情

根据幼儿生理特点,幼儿每天应该饮用800-1000毫升的水,但由于幼儿自主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够主动去喝水,而是口渴了才去喝,以至于这点饮水量根本达不到健康的标准。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为了培养幼儿随渴随喝的习惯,东城区分司厅幼儿园规定幼儿定时喝水。

事情就发生在一次定时喝水的环节中。大部分孩子都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去喝水。此时的潼潼也走进了盥洗室喝水。高卫红老师顺口就说了一句:“连潼潼都来喝水了,其他小朋友可要抓紧时间了。”

听到话后,潼潼兴奋地又从盥洗室里跑到她面前,大声地说:“对呀,老师,连我都来喝水了,其他小朋友怎么还不来呀?他们也太慢了吧!”此时的高老师心中一怔,看着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家伙眼神里闪烁着一丝“得意”,她的心中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的难受。

在班里的小朋友中,潼潼的动作最慢、反应也是最迟钝的。在自己潜意识里,只要潼潼能做到的事情,其他小朋友都应该能做到。正是老师的这种想法,使得潼潼内心深处已经客观地承认了自己不如别的小朋友。无论和大家一起做什么事,他都觉得自己就应该是最后一名。孩子的这种习惯正是由于老师不经意的话所造成。此时回想起孩子那“得意”的眼神仿佛是对自己工作的嘲笑。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的老师在工作中经常会找一些“标杆”来“激励”其他孩子,例如,在学儿歌时,会说:连明明都说得这么好了,其他小朋友说得肯定会更好;在画画时,会说:连垚垚都会画了,其他小朋友会画得更漂亮;在玩玩具时,会说:连星星都知道爱惜玩具了,其他小朋友更应该知道。也许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超过了被老师当成“底线”的孩子,在等待老师表扬的时候,殊不知那些被当做“标杆”的小朋

友的自尊心却被老师不经意地践踏着。也许就是在这样一次次不经意的践踏下,孩子对自尊变得不敏感了。在老师一次次的提醒下,他甘愿当做被人指责的底线。

作为老师,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面对由自己的工作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时,老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却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孩子。

这件事后,高老师深深地认识到:老师不能将某一个孩子作为别人的底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自尊心都需要精心呵护。

吕老师的发现:战胜对手不代表“赢”

吕世华老师发现,在教育中,老师通常这样激励学生:“你这次是怎么搞的,连平常不如你的某某的分数都比你高了,这次考试你虽然得了90分,你前面还有得95分的同学呢,再努力,超过去,争取得第一。”……

也许,就是老师这些有意无意的话语,引导学生在“比”、“学”、“赶”、“超”中比拼。固然,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是老师的责任,但是,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功,是以别人做参照物,用超过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成功,还是立足于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尊重教育研究中,她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她所在的和平北路学校是一所体育运动学校,激烈的体育竞技使得孩子们的比、拼更为激烈。

她曾亲眼目睹了发生在校内的真实一幕:摔跤场上正在进行紧张的合练,随着此起彼伏的身体摔在地板上而发出的“啪”“啪”声,一个个运动员被对手摔倒,然后爬起来再摔。忽然,训练场上传出了“啊”的一声惨叫,使在场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大吃一惊。原来队员小云突发猛攻,出人意料地把小月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此时小月疼得浑身颤抖,他的腿部严重骨折。这是一个多么有希望的运动员,大家担心、着急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小月严重骨折要停训三个月。运动员们都知道大赛之前停训意味着什么。望着汗水混着泪水一起淌的小月,小云心里难过极了。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下手太猛,心中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几次合练我都没有赢,这次决心要彻底战胜他不惜把他摔伤。”事后小云对吕世华老师这样讲。她闻听不禁心头一振!没有简单地批评他,她只给他提了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苦练?你认为你赢了?”……其实,吕世华老师在给他提问题的同时,发现这又何尝不是对她自己提的问题呢?

吕老师陷入深思:小云今天用了一种强刺激的手段战胜了对方。生活中有些人不也常采用一些手段,只不过有时看起来比较温和,但照样能置对方于死地。例如:体育比赛中临时调整比赛时间,使运动员还没有充分休息,就以疲惫状态迎战;再比如,明明知道对方有疏忽的地方,但故意不加以提醒,使自己侥幸获胜。在教师生涯中,当自己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也不愿意和同事分享,怕的是对方把自己赢了。这些做法的共同点都是把对方当成对手。和人比,和人拼,把对方当做自己成功的障碍的事情屡见不鲜。在人与人相互关系中,一旦把

对方当作自己的绊脚石,那么,彼此伤害的事情就难以避免了。

于是,她决定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讨论:“到底什么是赢?”

同学们有的说:“赢就是战胜对手”;有的说:“赢就是比分高于对手”;还有说:“赢就是拿金牌,为国争光。”而她说:“注重赢,渴望赢会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她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赢呢?是把对手当…敌人??还是发挥自己?”同学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吕老师开始引导学生们收集奥运冠军的成功经验。在讨论中,同学们讲述了奥运会冠军的故事: 刘翔驰骋赛场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超越栏杆;伏明霞在跳水的时候,不去看其他队员的比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得中国首枚金牌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赛前面对各种议论,想的就是跟自己比。

吕老师启发孩子们去想:这些奥运会冠军之所以能取得耀眼的桂冠,他们的共同经验都是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和裁判的打分,而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使自己得到超水平的发挥。在比拼如此激烈的运动场上,要想超水平发挥就得把获胜的目标设定为战胜自己,而不能是别人。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把矛头指向别人,关注的是对方,不如别人的时候要赶、要超,那么,超过了之后呢?是不是意味着动力枯竭呢?在比、拼中,消耗的是自己,失去的是自己发展的特色,缺乏的是相互间的信任,影响的是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果老师们引导学生把影响自己发展的障碍设定为自己,不但能使学生在立足于自己的基础上,将不断地自我追求转化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还能逐渐培养起学生自我承担的责任感,从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她想,班内的许多学生将来可能一辈子从事默默无闻的体育工作,也可能中途退出运动生涯。就大部分学生来说,取得耀眼的桂冠与他们无缘。但是,我们能说他们输了吗?对什么是赢、怎样才能赢的讨论引发了吕老师和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输赢。

终于有一天,“赢在超越”撞击着她的心灵。她把自己的想法和学生交流,马上得到他们的认同。赢在超越,不管是在体育竞技中,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断地超越自己就是赢。现实规定了人“是怎样”,而超越是对“应该是怎样”的追求。如果能不断地突破现实中的自己,追求理想中的自己,定能跑赢自己的人生。

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倡导的精神:人生的意义不是与谁搏斗,而是完善自我。怎样看待输赢为吕老师和学生的人生之路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王老师的目标:抛弃培养“人上人”

王松涛是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老师,她一直认为:作为教师,其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好,送到清华、北大,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有本事的、最权威的。所以,平时她经常这样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考上清华、北大。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到一份好工作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从此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人上

人”。

正是这样的反复教育,形成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反常的共识:努力学习就是为了今后成为“人上人”。而正是这样的“人上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甚至扭曲了个别学生的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教育不知伤害了多少资质一般的孩子,因为无论他们怎样努力,要考上清华、北大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如果要给这种培养“人上人”的错误观念找一个理论支撑的话,只要翻开中国的历史,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就抓住了人的社会价值不同这根稻草,提出“贤能者在上,愚不孝者在下”的观念。因此,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生的价值就意味着显耀,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时代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的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已经有了超乎想象的巨大发展,但我们培养接班人的观念却仍然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水平上,无疑是一种观念上的巨大倒退。

王松涛不禁扪心自问: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清楚:真正成为所谓“人上人”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而支撑社会大厦的却是那90%的“人中人”。这也证明: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有差别。但唯一不能改变的是:所有人的人格都是一样的,生命的价值是相等的,有人做主席,有人做经理,有人做工,有人务农,但这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不同的工作职责而已。今天的总统也许就是明天的普通人。决不能以人职务的高低,挣钱的多少来评论生命的价值。

当我们的老师把教育观念摆正到培养“人中人”的层面上,以一颗平常、慈爱之心,正视孩子身上的诸多差异,扬其长,补其短,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人,我们的教师会更有成就感。

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学生,经过努力,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也许是一名司机、售货员、修理工、教师、职员等等,这些岗位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想象一下:他们每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工作。有一天,当你路过某个地方,或者坐上一辆公交车,或者去商店买东西,有人亲切地唤你一声:“王老师,您好!您还认识我么?”这时老师的心里同样会感到一种幸福。

一个社会当然需要有一大批精英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既然是精英那势必是少数,可是支撑起社会大厦的却是那千千万万的大多数。其实,“术业有专攻”,所谓精英人物,无非是在某一行业中有特长的人,把他们放到整个社会中去审视,他们和你我他都是一样的普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我们教育的重点转向全体,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平等相待,都能够在老师的关注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才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做的最扎实、最具体的工作。

“听话教育”积淀了千年陋习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把宽容列为教师必须学会的一种教育方法。从上面记者采访到的7个例子可以看出,尊重教育试验课题的老师确是在尊重、宽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换位的思考方法走近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在“逆向”思考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面子,而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对真善美和假恶丑进行判断和选择。

作为16年前东城区“尊重教育”课题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基础道德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的闫玉双老师说,有人说,中国进行的是“听话教育”。这种教育习惯是与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身份等级和人身依附密切关联的。“听话教育”判断事情的标准是让老师、家长满意,体现上面的意图。这种做法就像打开的伞一样,伞面有多大,下面就能笼罩多大,下面是由上面决定的。但是,再大的伞面也是有限度的,也不可能笼罩所有,为什么不能人人撑起一把自己的伞,自我追求合理的建构,并使自己不断提升呢?

我们有太多的习惯需要反思!这些习惯,显然阻碍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实施“尊重”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有什么样的理念将决定他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反思习惯,就是从教师的角度,用“尊重”的理念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引导老师对身边的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小事或现象进行思考;不把自己当做训导者;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尊重教育研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冲出自我禁锢,抓住瞬息即逝的火花,并不断地强化它。老师们把对“尊重”的理解转化成教育实践活动:不窥视学生;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看世界;让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好;不说“差生”;教育需要有人情味的语言;尊重差异就是爱护资源;请学生坐下谈话;不搞分数排队;批评一点不影射其他;走下三尺讲台;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培养质疑,鼓励提问等……虽然讲的是十分具体细小的事例,但是,背后所反映的是对尊重,对道德,对做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尊重在哪里?尊重就在不经意的话语中:连潼潼都来了,你们可要快点呀;尊重就在手指间,变手指向下为手心向上;尊重就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轻易地评价“对”与“错”;尊重还表现对身体重要还是完成老师作业重要的思考中……

尊重在哪里?尊重就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当我们从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中都能体会到尊重,那么,尊重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尊重就是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改变,尊重改变生活。把尊重融入生活,用尊重的眼光审视我们已经习惯的做法,用尊重的理念追求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它将会引来一系列的改变。

十六年来,我们在对尊重的探索中,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在改变中,我们寻求着合理的生活。每一个参与尊重教育研究的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自己本身都是尊重教育研究的受益着,也许,这正是十六年来尊重教育经久不衰的原因。

有人说,中国不缺少智者,也不缺勤奋刻苦者,所缺乏的是激情满怀活出状态的人;尊重教育就是要尝试培养出激情满怀活出状态的人。

孩子不听话的管教方法

孩子不听话的管教方法 一、顶嘴 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10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爸爸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爸爸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专家解密 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 一对一支招 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父母可以不再言语。事后与孩子讨论: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应该接受?他希望什么时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二、批评就摔门 每次批评女儿时,她会在你面前“砰”地把门重重关上。 专家解密 这是个模仿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的人际能力将得到卓越的发展。父母忽视家庭人际(夫妻之间、与长辈之间等)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

一对一支招 成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令你欣喜万分。 三、耍脾气 下班回家,儿子第一句话就问:给我买玩具了吗?他爸爸出差,从外地打来电话,他抢过话筒就叫:给我买玩具!弄得家里玩具成堆,可儿子还是不断地说要买。 专家解密 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探索欲,同时喜欢新玩具,这也是孩子普遍的心理。但孩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种“新”的玩法,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这与父母购置玩具的特性也有关,如漂亮的玩具汽车只能开来开去玩,孩子玩两天就厌了;若是可拆装可变换造型的汽车,孩子就能反复琢磨玩。要是父母再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更能玩出创意玩出名堂。 一对一支招 多提供结构性玩具,让他们拼拼拆拆。引导孩子旧玩具新玩法或把废弃物当玩具,他也会兴致勃勃的。如把旧报纸揉成球当足球踢,孩子一定大为开心。 四、故意做坏事,还做鬼脸 吃饭前让4岁的女儿放全家人的筷子,她却故意将筷子丢到地上,妈妈骂她,她还自得其乐地向你做鬼脸。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10篇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10篇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10篇 师方可信其道”,我将一腔的真诚扑在班主任工作上。我班有个学生叫曾俊坤,自小体弱多病,眼睛斜视,身子不协调,父母维持自己生活都已很困难,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孩子变得冷漠孤僻,经常违反纪律,是全校出了名的“捣蛋鬼”。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个位数。教过的老师一谈到他时,都直摇头,在班级中许多同学不理他,甚至还有同学歧视他。孩子的父母也很绝望,接手他,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我执着的认为: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缕缕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也会消融。于是经常找他单独谈话,说学习、谈想法、谈生活、谈理想。自己满怀信心,悉心呵护,试图用爱去温暖他,哪知道事情并非想像的那样简单。他习惯的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懒睡大觉,三天两头逃学。我不禁自问: 难道这个孩子真的无药可救了吗?难道我的付出真情对他无济于事吗?那些日子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战败的将士,感到灰心丧气所幸的是自己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我坚信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于是,我一如既往地关爱他,并让班里的同学善待他。根据他的优点让他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他有困难就时刻帮助,当他进步时竖起大拇指,随时给他表扬与关爱,让他感到家的温暖,集体的力量。慢慢地我点燃了他奋进的火花、生活的激情、学习的动力。他变了,变得乖巧,变得懂事。在一次作文竞赛中,我班的班长写就是曾俊坤的转变,作文课上,我范读了她的文章:

“自从王老师到了我们这个班,这个班就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慈祥的母爱温暖着每一个同学。你瞧: 原来调皮捣蛋的曾俊坤乖了,不愿意为班集体做事的他现在一遇到活就抢着干”读到这里,我发现曾俊坤的脸红了,其他同学个个向他投来了许的目光,在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考到了四十一分。总结会上,我给他颁发了“学习进步奖。”在上台领奖的那一刹那,曾俊坤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大声地对我说: “老师,谢谢您!” 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的!从教十二年,我和学生之间曾有过许多因爱而感动的东西: 学生病了,我嘘寒问暖,抹油喂药;学生受伤了,我细心抚慰;学生成绩退步了,我耐心地给予辅导。同样给我换来的是不一样的激情和感动,学生们一次次优异的成绩,家长们一条条感激的短信,节假日孩子们自制的卡片和温馨的祝福,每一个班级的分开我们都依依不舍。一月月,一天天,在这样的忙碌和充实中,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我想,在座的老师们都与我感同身受吧!此时,我想说: 我愿意用我微薄的力量,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神奇的门,让他们分享老师的幸福;我愿意用自己真挚的爱,为女儿营造一片快乐的天空,让她分享妈妈的幸福;我愿意用自己的满心欢喜带给同事以轻松,让他们也分享我的幸福。幸福,源于花儿的微笑。老师们,善存于心,爱在于行!让我们用爱心搭起桥梁,用关心凝成温暖,用真心传递幸福吧! 篇二:

如何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如何教育好孩子 人的习惯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它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由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懒怠,骄横甚至无能。良好行为习惯又谈何实现。 2、培养应该持之以恒。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这与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同伴、集体中,学会独立饮食、睡眠、盥洗、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讲明道理。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幼儿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准”“不许”,要多从正面引导,对他的不良行为避免批评引导,而应该直接告诉他:你应该……比如家长在发现孩子抢别人玩具时,应该告诉他抢别人玩具是不对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 《我与学生共成长》

许多人曾真诚的讴歌过教师,有人说教师像春蚕,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又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还有人说教师像阶梯、铺路石,让一代又一代新人踩着自己向更高更远的方向攀登。可是,我不喜欢这样的比喻,因为这多少有些悲剧的色彩。从刚毕业的书生意气到现在的理性成熟,我深深地体会到:当老师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在我为教育、为学生付出真心的同时,也获得了学生的真情。当一批批学生成长、成才,我也和他们一同成长。 两年前,我刚刚踏入外国语小学,第一次和他们见面,第一次和他们参加活动,第一次和他们在课堂上分享知识的乐趣,第一次与家长交谈,第一次赞许他们,第一次批评他们.......太多太多的第一次使我像婴儿一样接受着、适应着每一种新鲜的感觉,庆幸的是我并不是孤单的承受着这一切,而是与他们一起成长。作为一名新教师,一方面,我教学业务不是很熟练,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理想中,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去学习、去摸索。另一方面,我对于学生管理方法有所欠缺,我曾认为做一个让学生即敬又偎的老师不是难事,只要脸一板、嘴一张,照着套路去做就足以应付,我也曾因为他们的不理解而苦恼,我不停的翻书、向身边的老师讨教,希望从中获得方法去改变他们,渐渐的我发现我错了,的确需要改变,但改变的不只是他们也包括我自己,只有慢慢的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接受他们,才能去改变他们,改变自己。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我不断正视自我、改善自我,散发健全的人格魅力的时候,我想他们必会“亲其师,信其道。” 同他们一起成长,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当他们进步了不要吝啬那些鼓励的话语,当他们犯错了,耐心真诚的想办法帮助他们。同他们一起成长,走进他们、理解他们、善待他们、相信他们! 最后我以汪国真的两句诗献给在座的各位,并感谢与我一同成长的学生们: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进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进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谢谢大家!

我和学生的教育故事

我和学生的教育故事 回想起自己的小学执教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不过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了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困惑、有激动、有伤心、有愤怒、有无奈、更有迷茫……伴随着自己和学生交往的生命历程,我欣慰地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那一张张灿烂笑容的背后是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 刚开始接手一年级七班时,我总觉得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聪明,家长不如以前的家长负责,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总喜欢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错误。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为他们纠正过错误。有时候心里一焦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没有了以前在课堂上和学生的那种默契,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就感到十分失望。特别是当看到有的学生麻木的表情,任你怎么启发,他就是不动,真是又气又急,恨铁不成钢。我试图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但总找不到感觉。 一天,刚上完《识字二》一课,我走出教室,班长张怡然同学从后面追上来说:“老师,我发现你今天心情挺好,从上课一直面带微笑到下课,老师,同学都喜欢听这节语文课。”我一听,不由的停下脚步,问她:“难道我平时上课不笑吗?”她歪着脑袋,慢慢地说:“老师,您要不生气,我就给您说。”我摸摸她的头,说:“你今天实话实说,老师不怪你。我也感觉最近有些不大对劲,请你帮老师指点迷津,我会诚心接受你的意见的。”她马上说:“我们发现您上课经常板着脸,看着您严肃的表情,同学们都大气不敢出,偶尔起来回答问题,您还不太满意,所以我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完她说的话,我一回想:这节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思维活跃……哦,原来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我找到感觉了!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在迷茫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清新如流的空气洗涤着我的大脑,使我思绪万千:学生在课堂上分神是他们的错吗?他们是无辜的。那么长的时间,我竟然很少带着微笑和他们一起上课,再加上我过度“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僵硬的面孔,苍白的语言,怎么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室是冰凉的,书本是生硬的,教师是无情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被吸引?怎能不走神!学生人虽小,却用心的观察着老师的情绪变化,看来,老师的脸的确是一张晴雨表啊!心理学上也分析,如果人的心理压力过大,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就会被“过滤”掉。相反,当人的心理压力小,学习的效果就好了。从那以后,我常常微笑着、耐心地听完学生回答,而且即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现在,从学生们渴望上语文课的期望中,从课堂发言积极热烈和表演课本剧争先恐后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每节语文课下来,我总不忍心立即离开教室。现在的我似乎有找回了以前课堂上以孩子们水乳交融的感觉了,我想这就是微笑的魅力吧.

7个方法教你正确对待孩子的不听话

7个方法教你正确对待孩子的不听话! 2017-10-24 钱志亮熊猫天天讲故事 童童妈妈说: 孩子犯错后,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确实比较困难,但是为了孩子,我们应该跟孩子一样,重新成长一回。 帮助孩子修正错误才是根本目的。寻找正向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远比情绪上对孩子的压制来的重要和高效,我们要耐心地花时间和精力来寻找。 本文由钱志亮工作室授权转载ID:qzlgzs 杨澜在谈子女教育时说过,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 可是现实生活中,在遇到孩子调皮捣乱不听话时,爸妈们还是会忍不住心里的无名火,“你再不听话我生气了啊!”,或是直接就朝孩子发火。 1用“生气”来让孩子听话,危害大 表面上看用“生气”的方法确实能镇住孩子一时,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绪控制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年龄小,看到父母生气会以为父母不爱自己了,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极的性格,自卑、忧郁、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与人相处。在这种心理作用下,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自我价值低。为了不惹别人生气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内心充满矛盾。 另一方面,孩子也爱学着父母生气,硬碰硬,生闷气不理你,到时

候就更拿他没办法。 有些家长吐露心声:“我也不想发火啊,可是不这样做管不住他呀。”可是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孩子只能靠父母发脾气才起作用呢? 2温和也可以很有力量 有理不在声高。父母总是企图以高压态度、大喊大叫让孩子听话,是不是一种欠缺教育方法的不自信表现呢? 其实,温和的态度也可以有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比父母生气,大喊,愤怒,暴躁,强逼,威胁,恐吓等的方式还要强大。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南风效应”:南风与北风比威力,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 北风吹出巨大的刺骨寒风,行人却因寒冷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出马了,它徐徐的吹,温暖的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感到热都脱掉大衣。南风胜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应注重顺应孩子的内在需要,启发孩子自我反省,从而让孩子达到行为上的自觉。 “寒冷”的“生气教育”,只会让孩子把内心封闭地更紧。 3冷静下来,控制情绪 当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别轻易生气,你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开始改变:

我的教育故事案例—

我的教育故事案例— 信赖、尊重和鼓励学生 一位教师,如果想把工作做好,光靠自己仅有的热情,是不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有在教育过程中,学会信赖、鼓励和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由于遗传、性格、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存在很多差异。有的听话懂事,有的倔强顽皮;有的聪明伶俐,有的迟钝呆板。一位教师,如果想把工作做好,光靠自己仅有的热情,是源源不够的。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有在教育过程中,学会信赖、鼓励和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事例。 2010年9月,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第十小学工作,当时的我心里充满了激动,觉得这是实现个人梦想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那年我接手了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当时在这个班上课有几个让我头疼的孩子,每每进教室,这几个学生总在教室嘻哈打闹迟迟回不到自己的座位,由于这几个人弄得教室一片嘈杂声。上课的时候不但不认真听讲还找其他学生讲话或搞小动作,导致我每节课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刚开始,我还信心十足,以为凭借我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风趣激励的谈吐,能够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对于这几个不听话的学生每堂课后我都会弄倒办公室进行教育:批评、背书、写检讨、活动筋骨、找班主任等,我使尽了浑身解数,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没有多大改变。原本笑脸的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有句话说得很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于是,我从细节入手,我发现班上纪律不好主要是那几个爱随意讲话、搞小动作的同学在捣鬼,有一个叫不白伟的同学(他也属于那种爱随意讲话,或搞小动作的那种)在班上特别具有号召力,于是我决定从他入手,为了改变他的学习态度和提高他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每次上课在做题时,我会走到他身边,他不会做时我会给予他提示,有时在他又想开小差的时候,用眼神提示他或走到他桌旁轻叩他的桌子,有时我也会提一些简单的他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让他回答,让他找到一点自信和成就感等。记得有一次讲到“路线问题”,他回答了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他的回答也作出肯定并表扬了他,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时我观察到他快速而又细微变化的眼神:高兴?感激?总之非常复杂,据同学们说,老师以前很少提问他,就因为他调皮捣蛋。后来我发现他渐渐地对地理产生了兴趣,

初中孩子为啥“不听话”

李锋教育叛逆专题https://www.doczj.com/doc/c514633571.html,/wtzl/pnzt/初中孩子为啥“不听话” 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岁,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换了个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和父母对着干,脾气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家伙?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在长大,他们开始寻找独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心理学中,把孩子的这一段成长时期叫做“叛逆期”。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过去看上去不错的“亲子关系”好像一下子出了问题。为了改变孩子,父母从批评、斥责、吵闹到无可奈何、焦虑不安。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从改变自身开始,重新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 要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首先父母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满足家长虚荣心的一个物品,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其次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力,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而不是让他为了父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 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有“三条高压线”和“两个陷阱”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三条高压线”分别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坏性地批评和强迫,它们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破坏亲子关系。“两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和“输不起的心态”。 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做某件事的动力,这是交易而不是爱,在这种条件下,你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不会感受到你的爱,他不会感激你,他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23%的家长保有此种心态,他们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输不起的心态”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时刻监视孩子,知道他(她)的一举一动,这会让孩子非常反感,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现场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关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知道,这说明,至少近一半的家长都可能陷入了“输不起的心态”这个陷阱中。 “八个工具”助你建立正面亲子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具体说起来,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糜仁海说:“其中,孩子有了前三种人格,就一定不会出问题,会健康地成长,如果他还具备后面的人格,他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要想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正面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如何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糜仁海介绍了“八个工具”: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陪伴、制定规则和批评。“只要家长能够用好这些工具,就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每个父母都会说自己的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你们的爱呢?“做好听、说、看、做这四个方面,运用好‘爱’这个工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糜仁海说,“要像听领导说话一样听孩子说话;有话要直接和孩子说,永远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不要人前教子;要充满爱意地看孩子,不盯着孩子的成绩单;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要适度恰当,不要过多和过少。” 表扬是一个使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工具,但是近三分一的家长却认为表扬会让孩子骄傲,“只要表扬的方式得当,就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包括表扬孩子的优点和即时表扬,具体步骤是:陈述事实,确认值得表扬的原因,表达高兴的心情和期望他(她)继续保

如何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如何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您常常为管教孩子而感到束手无策吗?不管您是喋喋不休地说教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其实,孩子完全可以变得既听话又懂事—— 如何管教不听话的孩子?下面所讲的6个秘诀非常有效。虽然,它不能防止淘气的孩子偶尔犯错,但可以帮助您运用爱心和耐心,将那个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孩子从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秘诀一、说到做到 育儿专家指出:如果从1到10代表正确管教孩子的重要程度,(数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0来表示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知道怎样能逃避惩罚。但当他知道您一定会在他做错事后怎样做时,他就可以预测那种行为的后果,自己控制自己。如何做到这一点?其中关键的部分是家长不要心软,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让步。总结出您认为重要的规矩,定好无论何时他们破坏这些规矩都会出现的后果,然后,将这些统统告诉孩子。例如,您要带他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告诉他违反的后果是什么,如果他犯错,就按说的来惩罚他。 秘诀二、不要小看孩子 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个定论(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最无效的方法,只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并不会因为您惩罚了他,就从自己做错事的感觉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感觉也许会过去,但反复的批评(“为什么您总对别人这样不友好”)会产生消极的感觉令其挥之不去。如何做到这一点?您要相信孩子,暗示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终,也就促进孩子做出了更好的行为。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这样想:“如果做了正确的事,我会感觉很好。如果通过做这种事我能得到很好的感觉的话,下次我还想再这样做。” 秘诀三、带着赞赏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确含义是“教”。如果您只是通过惩罚来管教孩子的话,您就会失去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机会。例如当孩子收拾好玩具,您通过奖励他点心这种具体方式提醒他,希望他怎样去做,效果反而会更好。为什么要这样做?您一定要认定一点:孩子自己也想做“好”孩子。可是同时他也渴望受到别人的注意。如果只有当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时才能引起您的注意……那真是件糟糕的事情。当孩子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时,要多关注他,多给些鼓励和赞许,这会激励他下次做得更好。如何做到这一点?您不必因为孩子说个“请”字就大加赞许,但表扬他的时候应更具体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说:“做得好。”而应该说:“今天的衣服很整洁、干净,非常好。”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您会表扬他,以及原因是什么。表扬就是表扬,避免在表扬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话,说出类似:“你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为什么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这种貌似表扬实为批评的话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秘诀四、控制自己 大喊大叫、摔门、态度粗暴……很少有家长可以夸口说在管教孩子时从没失控过?只是,我们多数都会在事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失控的怒火会影响您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一旦他习惯了您的这种教育方式之后,会将您的话当作耳边

我和学生的小故事

我和学生的小故事: (一)、 老师,我不想毕业 中期测试后,按常规我们得召开一次家长会。孩子们不愿意召开家长会,在孩子们的心里,家长会就是告状会。只是,去年的家长会我改变了会议模式:家长、学生都到场,开一个汇报展示会。惊喜中,孩子们齐呼:“好,很好,非常好!” 家长会上,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才艺,但整个展示中,弥漫着伤感的离别气氛,孩子们都表达着自己对学校、对老师、对家长的无限感激之情。有一组孩子在《老师,我想对你说》中,这样说:“老师,我不想毕业,不想离开六三班,我们想上您的语文课,想上您的梦想课!”是啊,三年了,四年级时的稚气,经过三年的风风雨雨,孩子们学有所成,已经成长为六年级的小知识分子。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老师祝贺你们!也希望你们在新的学校,学做人,长知识,成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 (二) 爱,让人感到快乐!因为接触真爱梦想,在教学、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时刻将梦想理念放在心上!逐渐形成快乐的处世态度!孩子们都快乐了!孩子们说:“老师,您学习去了,我们想念您的语文课,更想念您的梦想课!您不在,我们都好难过,我们一点也不快乐!”孩子们因为梦想课的开放与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胆子大了,思维活

了,特别是敢于、也乐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了!梦,才是最真的现实! (三)、 我的学生康浩宇在《给王老师的一封信》中说:“每次上梦想课,当我们回答问题时,您的眼神透过眼镜片折射出对我们的信任。与此同时,也对我们微笑着,那微笑鼓励我们思考。当我们答对时,您的微笑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当我们答错时,您也微笑着让我们坐下。然后启发我们思考,接下来再让大家交流、回答。每堂梦想课,我们都很高兴、很感动,您的每节课都让我很开心!快毕业了,老师,您的微笑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老师也不会忘记六三班44位调皮捣蛋、可爱聪明的孩子的,是你们的陪伴,让老师感受到为人师表的快乐,是你们的陪伴,让老师体验到梦想课给我们师生带来的改变! (四) 刚刚批阅学生的日记,看见他们的文章,有叙述、有感想,忽然觉得,孩子们水平提高了,也该毕业了!晒晒他们的好词佳句:“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回眸曾经走过的岁月,拾起记忆的碎片,用心去拼接,忽然发现期间竟涌动着一种酸酸甜甜的感觉:语文课上,大家面红耳赤的辩论‘科学技术的利与弊’,梦想课上此起彼伏的欢

我与学生之间的故事

我与学生之间的故事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引导者,对全班同学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学习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俱备高尚的品德,很强的责任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进取的精神。 案例:预备铃响之后,我拿着书本走进教室,看见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眉毛便拧在了一起,大声地问道“今天谁值日?为什么不擦黑板?”班上鸦雀无声。我见没人答应,火气上来,提高嗓门又问了一遍。这时,坐在后排的张某跑上来,匆匆擦了起来。这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成绩靠后,经常拉我班成绩的后腿。只见他认真而有力的擦着黑板的每一角落,弄得教室内粉尘飞扬。此时,我说:“同学们,都瞧见了吧,这就是由于一个人的不负责造成的。”不知是谁小声嘟囔了一声:“今天不是他值日。”我的心微微一怔,这时,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慢腾腾地站了起来,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今天……是……是我……值日。”我愕然了,干咳一声,说:“你先坐下,下回注意。”这时,张某同学擦完黑板,低着头走到座位上。我无意中听到学生的窃窃小语:“x x x学习好,不做值日,老师就不会责罚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罚了。”谁叫你的成绩不好?”老师就是偏心”------我呆住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那节课,我不知怎样上的,当我直视张某时,只见他在回避我,下课了,我叫他去了办公室,第一次让他坐在椅子上… 评析:首先,一个合格的老师要平等对待不同学生.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评价

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将来不会有大出息,对他们的评价总是消极的。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由于环境的急功近利,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一提到学困生,似乎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学困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学困生,就不愿接受。我自己在这件事中,也因带了有色眼镜对待学困生,才导致引起学生的纷纷议论;也影响了自己的教师形象。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其次,一个优秀的老师尽量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和优秀生相比,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经常深入班级,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都有可爱之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矫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寻找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案例中的学困生张某,他的闪光点很明显:热爱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同学,有责任感。如果今后能充分利用他的闪光点心,给予充分的信任,深信张某同学定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做出贡献,也定能转差为优的;也达到了我们要红花盛开,也要绿叶郁葱的教育效果。 再次,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应该尊重爱护学困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的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一

我与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故事演讲稿

我陪蜗牛去散步 ——我与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故事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为各位讲述我的故事:我陪蜗牛去散步。 先请大家跟着我的声音想象一下那样的景象: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跟不上,它已经尽力爬,每次只是挪动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好了,请收回思绪,这种情景,却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的工作中。 在我任教的四年级的班里有个孩子,情况较特殊,严格来讲他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暂且抛开学习成绩不说,他的行为习惯很糟糕:看到他进了教室,你必须站到他身边监督和催促他回到座位上,他才做好课前准备。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动员旁边的孩子一起吵闹,根本不管课室里其它的孩子已经开始安静有序地等待老师。课堂上,要找到一节能够让他安心专注的课是多么困难!只要老师一离开他的身边,他就开始神游,开始瞎折腾,有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去了,有时甚至来个乾坤大挪移跑到其他学生

的椅子后面躲起来。课间休息结束以后,大家听到上课铃响都会及时回到课室。只有他还不停地在操场上奔跑、或者躲到洗手间里面不肯出来…… 再来说他的学习态度,以我任教的英语科目来说,这个学生需要不断催促用上比别人多上一两倍时间才能勉强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所有的字母都在他眼前跳舞,无论晚上复习了多久的英语,第二天依然写不出一个单词;课堂上在鸦雀无声的同学面前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无论怎么绞尽脑汁就是拼凑不了一句完整的话!他的测验考试成绩总是差到极点。 他成了老师情绪上的一根弦:你不能大力拨动,但又不得不碰触。我知道,要教育好这样的孩子,一要不离不弃,二要找准原因,三要正确应对。 对表现较差的并且难教的学生,首先要不离不弃。这是教育的基础,又是教育的动力。不离不弃,只因为我们是教师,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我一直深信只要你努力去改变,每个孩子都会变成天使。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放弃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万万不能。 其次要找准原因。对症下的药才能收效。我是三年级起才教他的。听任课老师说,这个学生现在的问题是一二年级时的问题的延续;他二年级时曾被医生诊断为重度多动症;他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都是小学毕业,一直采用逃避式的教养方式,不大重视教育小孩,不大配合学校。现在的他,缺乏自信,缺乏自尊,课堂上害怕回答问题会被耻笑,做作业时担心写错会被老师大加指责。于是他厌恶学习,厌恶老师,表现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不写作业,想办法躲开老师。说到多动症,我特意查阅了有关的资料,了解到所谓的多动症真正原因居然是成人犯的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错误的教育方法。我肯定了他是个正常的孩子。

幼儿不听话如何教育

幼儿不听话如何教育 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常常会以处罚来控制孩子,这似乎是我们在教养孩子时最习惯的一件事,但这个习惯一旦养成,长期使用的结果,也使父母和孩子在亲子关系上付出相当的代价。接下来,我为您介绍了幼儿不听话如何教育的正确方法! 1、与其让他听话,不如你先听他的话 宝宝到了2岁左右,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会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你会发现每当向宝宝提要求的时候,他总是指手画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正是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 因此妈妈可以抓住宝宝的这个心理,细心聆听宝宝的话。宝宝闹:“我不要睡觉!”如果你此时反驳他,就可能引发骂战。因此,妈妈即使很烦躁也不要轻易抓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蹲下来好好听孩子的话。 你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不想睡觉”,宝宝发现妈妈是愿意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的,他肯定会冷静下来解释清楚。这时妈妈最好用谅解的方式表达你的态度:“我知道你还想玩娃娃,但现在是时候该去睡觉了。”家长如果能够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让宝宝能够有表达自己的机会,那么宝宝下次便会尝试用语言来说服你而不再只是哭闹攻击了。 亲子沟通也是一种艺术,家长不是将孩子的话听了就算了,良好的互动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放下家长姿态,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心理,并及时给予反馈,也让宝宝知道家长是怎么想的。

2、与其让他按你的想法做,不如协助他按他的想法做 宝宝的独立自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你的意见指手画脚发表言论,还在于他强烈要求要自己动手。宝宝希望通过让他自己来完成某些事情,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备的能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比如宝宝刚学会拿汤匙吃饭,他们便执意要把汤匙伸去青菜的碟子那里,想要勺起一条青菜,这不但很困难,而且会将饭菜弄到满桌都是。这时候很多爸妈都会“看不过眼”想要帮助他,但是他执意拒绝。 与其强迫想让宝宝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不如就放手让他自己来吧!在他真正需要你的时候才出手帮忙,按照他的想法尽 可能地协助他。比如宝宝有夹青菜的欲望,那么妈妈就可以顺势教他学习用筷子去夹这些长条状的东西。对于宝宝想要做的事情,不要轻易地制止、去陈述利弊,他们不想要听你这些大道理,站在他身后随时给他帮助,才是宝宝最想要的哦! 3、与其让他理解你的思维,不如你去理解他的思维 在和宝宝沟通时,我们很少会主动放下父母的姿态去倾听宝宝。思维之间的差异导致家长和宝宝之间很难相互理解。既然宝宝还未能学会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家长就主动些去理解宝宝的思维吧! 我们大人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其实是在用大人的思维去控制孩子的。比如宝宝想要吃糖,一般我们都会说:“吃糖太多会对牙齿不好”很多时候宝宝都还是“不听话”坚持要吃。那么妈妈可以换个角度,听他的话让他吃,但是补充一句:“如果因为吃太多糖而牙齿长虫子很痛的话,到时候去医生那里拔牙,这个后果你要自己承担”像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你是站在他一方的,但同时也能够让他听到你“委婉的阻止”。 4、与其跟他讲道理,不如和他做游戏

我的教育故事用爱和尊重呵护学生的心灵

我的教育故事 ———用爱和尊重呵护学生的心灵 开学伊始,拿到学生名册后,有的老师就开始“恭喜”我了,说是我们班有个全校的“名人”——杨福良,上至学校领导,下到每一个普通的教职工,都对他们的情况有所了解。他学习成绩是班级里的倒数一二,但是却经常做伴违反校规校纪,还没真正见面,心里对他们隐隐地有灰色的印象。 开学第一天,我们正式见面了,对于这个名人可是用心地多观察了一番。初见之下,不象我想象中的吊儿郎当、不知好歹。他进入教室后端坐于教室,时而用企盼的目光看看我。见此情景,对他们的看法有所改观,这也是个希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得到老师关注的孩子。 升入六年级后不久的一次大扫除时,杨福良非常积极,弄得一身灰尘,把教室打扫干净。在当结束时,我对他的行为进行大肆表扬:他积极参加劳动,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当时他是一脸笑容。事后我又与他单独谈心。“在新的学期,你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每个同学都重新认识了你,知道你们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了集体不怕自己吃苦受累。可是当你们违反纪律,给班级扣了分,抹了黑,同学们会怎么看你呢?”他想了想,低下了头。“老师,我知道以前我们有违纪的记录,同学们对我们都有看法,在新的学期里,我们会让同学们对我们另眼相看的。”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自尊心,充分发挥班主任爱的力量,能有效地保护待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我经常抓住他这样转瞬即逝的细节对他们进行表扬。现在虽然他们还是会被记录,但违纪的次数已经明显的减少了。每个待进生的不少言行隐藏着

许多可贵的闪光点。班主任的责任就是要用爱心去发掘出言行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的种种善意的期待和关爱中,增强自信并走向成功。 时间就在这样平淡的日子中慢慢地过着,杨福良的身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一些变化,我对他的看法有了鲜艳的色彩。那些原来“恭喜”过我的老师,再见面时常常会说两句“他现在懂事了,感觉整个人都长大了。看来他们还挺买你的帐的。”听了这些,我心里也是美滋滋地,听到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肯定,看到自己的学生进步,每个老师都会衷心喜悦。但我也知道,这两个同学身上还有许多工作要我去做。 一天下晚自习,忽然听到教室传来歌声,循声望去,在杨福良方向传来的,他的脸红了,神态有些不自然。于是我把他单独留了下来,请他对这个声音做个解释。他眼神闪烁地说自己什么也不知道,看到他的表现,我知道他心里也在矛盾着,既想保持自己这一阶段的表现,又对自己的错误有些愧疚。于是我对他说:“最近一段时间,你以自己的表现在改变着同学们对你的看法。前几天遇到你以前的班主任,她还表扬了你。说你有很大的进步,每一个老师都在关注你的成长。刚才的声音老师听到了,班里的同学也听到了,我想你自己也听见了。现在要晚睡了,你先回宿舍,希望明天早晨你能告诉我。”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低下头走了。第二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教室,远远地看到杨福良慢慢地心神不定地向着教室走来,到了教室门口,快速地看了我一眼又低下了头,嗫嚅着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带MP3到学校来,您原谅我吧。”说完,自己把MP3交给我。我意味深长地对他说:“首先,老师谢谢你的坦诚,主动告诉老师这件事情;其次,老师欣赏你承认错误的勇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努力地去改正错误,老师相信以后你能更加地约

我与学生的故事

我与学生的故事 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茅田小学徐初亮“徐老师,我就要结婚了。这是我俩的结婚照……”看着桌面上那几张动人的照片,我的心思久久不能平静:是呀!你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老师由衷地祝福你们幸福!从教已经十九年了,你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在众多学生中最为深刻的一个。我的思绪不由得一下子回到了十几年前。 刚从师范毕业的我一九九四年九月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神圣的讲台,心里可以说是既激动又高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及四年级的数学教师。刚接手的六年级据其他教师讲是本校学生成绩最差的,虽然只有三十二人,但是顽劣的学生就有五六个。其中一个名叫杨帆的学生是群龙之首,连全校教师都拿他没办法的。为此,第一堂语文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 还未走进教室,就传来了嘈杂的吵闹声。当我站在门口时,只见教室里一片狼藉,几乎所有学生都在做同样一件事——你追我赶。只不过这时都突然都停了下来,把目光投向了我,都静静地回到了座位。我从容地在讲台前开始了早就准备好的一番谈话……。当我的目光不经意你落在那几个调皮的学生身上时,虽然都安静了许多,但杨帆还是在低头做他的小动作。我并没有立刻批评他,只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觉得最有趣或最好玩的事是干什么?”哇!没想到几乎所有的手都举了起来。其中还包括了正在开小差的杨帆。 “杨帆,你来说说。”我刻意点了他。

“是抓泥鳅,抓蛇,还有偷黄瓜……”他的话还没讲完,就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我有同感。”面对一些同学起哄,我叫杨帆坐下。我继续说道:“在我跟你们这般年龄的时候,我也认为这些事有趣的事,我也干过,你们想听听吗?” “想!想!”一个个眼里放光,直盯着我说。 有戏,我心里暗说。接下来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个故事,把全班学生听得连下了课都浑然不知。 没令我想到的是,正是这一节故事课,几个平时见了语文就头痛的学生,对语文有了极大的转变。尤其是杨帆的第一次习作《一件有趣的事》把挖泥鳅写得的非常生动,我还让他在全班朗读了一次。没想到从不写日记的他,居然还把这件事写成了五百多字的日记。在他长大后的谈话中他还在每每提起此事。 看着他的一些变化,我让他当了班长。这样,他在改正自身缺点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的他的组织能力。如:每一次上山砍柴的时候,他的力气最大,总是自己帮助女生的同时,还发动其他男生都来帮忙;在劳动课上,他就挑最累的事干;在排练文艺节目时,他总是不许其他同学迟到。 然而,有一次我震惊了。 那是一节早读课,我在教室里突然闻到了酒气。直觉告诉我,有学生带酒了,我很生气地说:“谁带酒来了?”只见多数人都你看看我,我望望你,一脸茫然。但有一个人却低下了头,就是坐在最后面

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学生

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学生 在我们农村,有不少留守儿童。孩子有爷爷奶奶照看。有的爷爷奶奶过分地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顽皮,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刚批评教育好,没过几分钟又是老样子。经常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仍一无所获,甚至让人感到越教越差。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学会采用冷处理的方法。面对有逆反行为的学生,教师也会产生不满与急噪的情绪,这时教师要善于控制和提醒自己,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用成人的成熟与冷静控制住事态的发展。采用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再真诚地与其交流,尝试双向沟通,取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慢慢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矫正逆反行为。 如果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生气,甚至发火,进而和学生发生冲突,会有损自己教师的形象,严重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自己对学生都不好。无论怎么说,他们都是孩子,调皮一点也是很正常的。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灵活处理,找到学生不听话的根源,反思学生的不听话行为,和自己的处理方式和行为,以博大的胸怀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关注、理解、赞赏和支持他们。 所谓的“不听话”的学生背后隐含着诸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的性格,学生阶段生理心理特征等。只要我们真正找

到他们不听话的根源,对症下药,相信我们一定能教育好不听话的学生。 教师要有爱心,以博大的胸怀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他的成绩是优还是差,不管他的家庭是富还是贫。作为教师,决不偏袒,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如果教师因学生容貌、智力、性格、品德等方面的差异而对学生存在不公,有偏袒行为,就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学生一旦形成逆反心理。往往把老师、同学的批评、帮助,理解为跟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融洽相处。“亲其道,信其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不断提高师生沟通的能力。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甚至在有些方面向学生学习,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上,有的学生的能力要好于教师,可成为教师的教师。教师向学生学习,走进学生,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地位,反而会更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对有逆反心理,不听话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亲近可帮助他摆脱逆反情绪,化解逆反心理。 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不同情况下所反映出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扶植,促使其朝着自己追求的方向发展。表扬与鼓励往往比批评和责备更有效。 学生不听话,出现错误,教师应该进行批评,但是尖刻的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