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自由何以实现_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_重读_论犹太人问题_

_自由何以实现_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_重读_论犹太人问题_

_自由何以实现_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_重读_论犹太人问题_
_自由何以实现_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_重读_论犹太人问题_

/自由何以实现0与马克思

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

)))重读5论犹太人问题6

侯小丰

提要:如果说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可能0,1那么,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实现0。正是对现实自由的诉求,使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

的狭隘自由观,提出人类解放的伟大构想。对于解放进程的论证,逻辑地再现了马克思是如何

在对私有财产制度和私有财产观念的超越过程中,完成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全面颠覆的。循着

这个思路,或许我们能够开启另一扇化解现代性问题的哲学之门。

关键词:自由政治解放宗教解放人类解放

侯小丰,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阳110031)

如果说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可能0,那么,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实现0。/何以可能0仍然是一个/解释世界0的形而上学问题,归属于自由的认识;/何以实现0则是/改变世界0的实践问题,归属于自由的行动。在认识中只能理解自由,在行动中才能拥有自由。从/认识自由0到/拥有自由0的演进,反映了人类自由意识的升华,意味着时代的哲学主题的历史性转换:哲学的任务不再是确立自由的信念,而是寻找实现自由的途径,或者说是自由的实践。

自由的实践一定是人的解放过程。它是在现实的种种不自由状况的体认中,挖掘不自由的根由,拆除束缚人的枷锁,求得解放的现实过程。德国犹太人的非国民待遇就是这种现实不自由的集中表现。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纠葛使犹太人问题成为德国资产阶级解放诉求的导火索,而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进路和解放的方式,却众说纷纭。马克思借此契机撰写5论犹太人问题6,集中阐释了他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为宗旨的人类解放的伟大构想。

追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使我们走进马克思的时代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和自由思想的回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和理论遗产,在哲学的意义上领会和把握人类解放思想的真谛,从而有可能在一个更广阔的思想空间里发现并诠释我们自己的时代问题。

1参见阿#古留家:5康德传6,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5-126页。

自由何以实现?问题的提出本身已经表明,在马克思时代,自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它本身就具有行动的意涵。如果说,自由是康德时代的哲学问题,那么在马克思时代,自由已经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其实,康德晚年已经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经验层面的生活世界,所以才提出基于自由的永久和平的构想。费希特力求用康德学说的原理改造生活,他整个一生都充满着改造世界的欲望。5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6中,/他以炽热的爱国主义号召祖国人民回到他们真正的内心本质去,号召他们进行道德改造,从而走向政治解放0。1由于在唯心主义看来,/存在只在意识中被思考,存在只应被认为是一种意识0,o所以先验逻辑所确立的自由仍然是形式的自由。换言之,自由并不是实质性的存在状态,而仅仅是意识中的自由构想,是在主体的精神遨游中去感悟、去确认的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甚至把德国社会迟迟不能实现自由的原因部分地归咎于德国自由主义。1842年在5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6中马克思不无愤慨地挖苦道:/这些自由主义者认为,把自由从现实的坚实土地上移到幻想的太空就是尊重自由。这些流于幻想的空谈家,这些伤感的热心家把他们的理想同日常生活的现实的任何接触都看成是亵渎神明。对于我们德国人来说,自由之所以直到现在仍然是一种幻想和伤感的愿望,一部分责任是要由他们来负的。0?当青年马克思毅然决然地摆脱了德国唯心主义传统,把自由从幻想的太空拉回到现实的坚实土地上的时候,关于自由何以可能的哲学追问就变成具有行动的意义的现实的人类解放的/哲学实践0。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在于要把自由的理论变成自由的现实。这个信念早在5莱茵报6时期就已经确立起来。马克思坦言,5莱茵报6的生涯为他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世界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也把他的视线拉向了人类最本质的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的生产,以及最本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并由此获得了改变现实世界的激情和力量。5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6中马克思明确表达了他对自由的看法:/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括我实现着自由,而且也包括我自由地实现自由。0?显然,马克思所主张的是现实的人的实质性自由。此段自由的表述可以做如下解释和引申:/我靠什么生存0,是指人的生存权,这是人的自由权利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封建君主统治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0,人不能保证自己自主地拥有生活资料而不被任何权力意志所剥夺。争取生存权利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首要任务。/我怎样生存0,是指人的生活状态,是自由地生活着还是被奴役地生活着。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下层劳动者和平民和封建贵族不能享有同等的权利,尤其在封建庄园里,农奴是没有人身自由的。/我实现着自由0,是指把自由作为追求的目的,并把目的的追求付诸行动。马克思已经在把唯心主义推到彼岸世界的自由理想拉回到此岸世界,变成自由的行动。自由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是在路上、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我自由地实现自由0,是强调实现自由的方式。实现自由的方式必须是自由的,否则就违背了自由的精神本质)))意志的自由。自由同时是人的精神觉解,是理性人的一种积极的自主意识和对自我生命的自由本性的肯定。这需要作为自由之主体的个人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积极的理性精神,否则就如同美国当年被解放了的黑奴,反而去刺杀带给他自由福音的林肯总统。

/自由何以实现0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

1o???转引自文德尔班:5哲学史教程6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82页。

参见文德尔班:5哲学史教程6下卷,第798页。

马克思:5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4页。

参见戴维#麦克莱伦:5卡尔#马克思传6,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马克思:5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7页。

总之,自由不仅是理想的目标,还是实现自由的手段,既应当是一种当下的自由生活状态,也应当是一种实现理想的自由生活的过程。这一关于自由的宗旨,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未改变。

德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唯心主义传统的国度。这种传统由路德奠基,由康德完成。基督教主张人和神的统一,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在宗教领域体现了人的主观精神。基督教认为个人意识归属于信仰领域,而天主教则将信仰归入宗教专制体制。可以说,天主教会篡改了信徒对主观精神的信仰,摧毁了基督教的主观因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0,允许个人意识找到永恒的路径,因为在他那里,个人和宇宙是统一的。路德对自我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强调,使宗教信仰重新返回到个人意识,恢复了基督的宗教主体性。当康德宣布/人为自然立法0时,等于宣布/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宇宙的推动力量0,表明/路德的主观自由思想进入了德国哲学0。路德的信仰自由原则为德国哲学所采用,并被重新规定为理性的自我意识的自由。1德国唯心主义这种从主观自由领域开始的思考方式,延续了路德的传统。康德研究理性的内部结构,关注理性的超越方式,所以/他没有拓展自己对实践哲学的分析,或者说没有研究精神在现实中何以是现象学的力量0。o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优点是把人的自由精神和理性的能动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达到了精神发展的顶峰;其缺点则是抽离了理性超越性的现实基础,使精神自我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遨游之神。尽管黑格尔通过绝对精神的遨游,把主观理性置于外部对象之中,从而使主观精神转变为客观精神,但是并没有改变德国唯心主义醉心于精神畅游的传统。

德国唯心主义在思想中把握自由的精神传统一直延续到马克思时代。这一传统直接导致了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和不切实际,从而使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远远滞后于欧美其他国家。当德国资产阶级还在为争取现实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解放而踌躇的时候,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欧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已经暴露出资本统治下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相继提到日程。德国资产阶级行动滞后的直接后果就是,致使两种社会形态的构想、两种性质的社会革命理论同时笼罩德国。这无疑为德国实现自由的现实努力带来认识上的混乱。

自由何以实现?问题的提出本身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的种种不自由状况。从书报检查制度和林木盗窃法的颁布能够窥探出普鲁士德国不自由的现状。正是这种种不自由的现实使得实现自由的解放问题尤为突出,并且成为最为紧迫的时代问题。

在普鲁士德国,就制度层面而言,追求自由的马克思同时面临着两种解放,一种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解放,这在当时德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中已经达成共识,一种是无产阶级反对资本统治的人类解放,这只是少数社会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并且其中良莠混杂。?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这两种本该是历时态的解放诉求,却成为共时态的时代问题。其原因在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使他们只能在思想中进行渴望已久的革命,而在行动上则屈从于普鲁士政权的保守落后。对此, 1842年马克思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分析道:/18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0?德国资产阶级这种毫不触动普鲁士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

1??o参见诺曼#莱文:5作为马克思主义先驱的黑格尔6下,5江海学刊62010年第2期。在后来的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马克思专门批评过社会主义和粗陋共产主义。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11-212页。

政权基础的思想中的自由畅想,并不能改变资产阶级的命运,相反,还掣肘德国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完全的小资产阶级的性质0,但是德国市民阶层这种满足于/小眼小孔的利益0的做法使他们/始终不能发展成为一个阶级的共同的民族利益0,/康德的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寒的状况0。1因此,英法等国资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的轰轰烈烈的现实运动,并没有演变成德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行动。邻国的革命似乎是外在于他们的现实生活的,尽管黑格尔曾经把拿破仑誉为/马背上的是绝对精神0,现实中他们能做的只是/像柏林的思想家一样,停留在德国地方性印象的圈子里议论自由主义和国家,或者仅限于批判德国市民关于自由主义的幻想0,而不是/从自由主义所由产生的并赖以确实存在的现实利益的联系上去理解自由主义0。o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至今仍然这样表现出来的德国自由主义,已经是通俗形式的空洞幻想,是现实的自由主义在思想上的反映0。?因此在次年的5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导言6中马克思不无讽刺地写道:/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0?

其实,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还只是问题的表象,根源在于他们没能从历史来解释观念,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来理解社会制度。在马克思看来,单纯的政治解放并不能实现德国资产阶级的自由理想,应该站在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平台上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轨迹,以超越当下对自由和解放脱离现实的狭隘认识。马克思深刻分析了德国资产阶级软弱背后的本质,指出他们之所以长期耽于自由主义的幻想而不敢采取现实的争取自由的行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康德以及德国资产阶级并没有自觉到自由主义思想理论的现实物质利益基础,致使自由理论的表达与自由主义所表达的物质利益相脱节,以至于/当这种强有力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实践以恐怖统治和无耻的资产阶级钻营的形态出现的时候,德国小资产者就在这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实践面前畏缩倒退了0。?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康德那里/发现了以现实的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国所采取的特有形式0,但是, /不管是康德或德国市民(康德是他们的利益的粉饰者),都没有觉察到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基础的。因此,康德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0。?而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和物质生产关系出发,发现了德国资产阶级这种由自由的认识上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争取自由的行动上的困难。

由于普鲁士德国的特殊的历史境况和犹太人作为特殊国民的特殊遭遇,致使德国人的自由)))解放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不仅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相互纠缠,而且思想家们对待人的自由本质的哲学态度也出现分歧。这从当时普鲁士德国的各种思想论战可见一斑。青年黑格尔学派的代表布鲁诺#鲍威尔的5犹太人问题6集中反映了思想界在自由)))解放问题上的混乱认识。于是,关于自由和解放的实践问题首先以理论形态呈现出来。

在5犹太人问题6中,布鲁诺#鲍威尔认为所有德国人都没有获得政治解放,所以主张犹太人解放

/自由何以实现0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

1?o???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11-212、215、215、213

-214、21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页。

的关键问题是宗教解放,并由此推导出,犹太人只有放弃犹太教,一切人都放弃宗教,才能作为公民得到解放,而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

马克思不认同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上对自由和解放的阐释,专门撰写了5论犹太人问题6来梳理德国复杂的现实问题并澄清理论困惑。马克思通过对德国社会生活中种种不自由的表象的层层剖析,对缠绕在一起的各种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关系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为我们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人类解放的逻辑进路

:

政治解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国家从宗教解放出来,让宗教不再做为国家精神而存在而是变成单纯的神学问题;另一方面是市民社会从国家解放出来,也就是把私权利从公权力里划分出来,成为公民受法律保护的基本人权。但是,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类解放,因为它只是资产阶级自由的实现,并不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实现。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具有局限性,它使人自私自利并片面发展,要全面实现人的自由,必须设立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超越资产阶级人权的狭隘性和自由诉求的有限性,把人的自由天性)))人的真正本质)))重新还给人。

宗教解放也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人对宗教的政治解放,把宗教从国家政治权力中剥离,使教权不再作为国家的权力意志限制人的信仰自由,让它彻底沉入世俗生活,成为市民社会个人生活的私事;另一方面,是人对宗教的神学解放,使人在精神上摆脱宗教的控制,成为有理性的自由的人。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自由只完成了宗教解放的前一项内容,后一项内容只能留待人类解放来完成。

从鲍威尔对问题的混淆可以看出,人类解放的逻辑进路的理解应以一般和个别的区分为前提,同时又分别以人和社会关系为视角。犹太人是德国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信仰、独特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有其特殊的国民待遇。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犹太人一直做为普鲁士国家的问题存在着。由此,犹太人问题便不再是犹太民族自身的问题,而是涉及民族、宗教、政治、国家,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认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应当把问题分门别类,作出一般问题和个别问题的区分,由特殊问题的剖析拓展到普遍问题的探求,由个别表象的捕捉深入到一般根源的挖掘。犹太人问题反映在国家层面上,表现为一般国家和基督教国家区别。普鲁士德国尚未进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还是一个基督教性质的国家,政教合一使国民同时受到君权、教权的共同奴役。浙江学刊 2010年第4期

这在当时应当是国家中的一个特例。马克思所谓一般性质的国家是指欧美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在那里,宗教已经从国家统治的权力中剥离出去,成为与公权力没有利益关联的公民个人的私事。犹太人问题反映在社会关系层面,表现为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对犹太人来说,宗教解放意味着把个人的宗教信仰从基督教神权政治下解放出来,并不要求改变其信仰。在马克思看来,犹太人宗教解放和犹太人具体的信仰对象无关,而和国家的权力意志有关,其实质是宗教自身同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在此意义上,宗教解放的问题就不能归结为犹太人自身的宗教信仰问题,它也不是其他德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而是所有德国人的政治解放问题。通过把犹太人的宗教解放问题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所谓犹太人特殊的宗教解放问题实际上并不仅仅是犹太民族一己的信仰问题,而是全体德国人共同的信仰权利问题,这样,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所有德国人的解放问题。

由于宗教问题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神学意义的,一个是世俗意义的,因此,国家对待宗教有两种态度,一个是神学的态度,一个是政治的态度,相应地,宗教和人的关系也分化为信仰对人的关系和神权政治对人的关系。前者是宗教和国家之间本来的、纯粹的形式。中世纪政教合一以前,宗教是在国家之外存在的,只关涉个人的精神生活,与国家的政治统治无关;后者则是中世纪神权和封建专制的君权合一之后,国家开始从政治的角度对待宗教,宗教也从政治的角度对待国家和国民,这种强烈的政治化意味着宗教把自己的信仰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变成一种信仰的权力意志。因此,宗教解放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了两层涵义,一层为国家从宗教的解放,一层为人从宗教的解放。鲍威尔所谓犹太人的宗教解放应当是世俗层面解放,即国家从宗教的解放,它同时也是人从神权政治的解放。这样一来,宗教解放的问题实际上演变为政治解放。但是鲍威尔的思考并没达到这样的深度,所以他坚持认为犹太人解放的关键是宗教解放,并把犹太人的宗教身份看做成为国家公民障碍。但是,在普鲁士国家,名义上的公民并不能免去被奴役的命运,只有完成了政治解放,推翻封建君主专政的国家,公民的权利才能得到实质性的保障,才能免除政治上的奴役地位。政治解放才使公民获得平等做人的权利。费希特把这种基本的人权表述得更为明确:个人身体自由的权利,身体是完成义务的工具;个人的财产所有权)))为达到此目的的外部活动范围;个人作为人格的自我保存的权利。1德国犹太人的要求还没有达到公民权利的程度,他们仅仅希求同等的国民待遇。在人权的意义上,即使德国的基督徒也与真正的公民待遇相距甚远。因此,犹太人的宗教解放本质上是全体德国人的政治解放。

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完成,只表明宗教同国家的分离,把宗教从公共领域转移到私人领域,也就是从国家转移到市民社会,宗教不再是国家的精神,基督教不再主宰德国人的生活,犹太人也不再因为信仰问题而不能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但是,神学意义的宗教解放并未完成,/国家从宗教得到解放并不等于现实的人从宗教得到解放0。o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有缺陷的存在,这种缺陷来源于世俗生活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并未消除世俗生活的局限性,反而通过私有财产的保护,通过资本的增值本性进一步使人片面发展,从而加深了世俗生活的苦难,因此,政治解放是有局限性的解放,它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所以马克思说:/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0?

马克思一反先哲对宗教的解释方式,他用人的世俗束缚来解释宗教束缚,用历史来解释迷信,把宗教视为现实苦难的反映,因此,人从宗教的解放就取决于人从私有财产的解放,就是说,只有消灭了宗教产生的物质基础,神学意义的宗教解放才能实现。

/自由何以实现0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

1o

参见文德尔班:5哲学史教程6下卷,第820页。

?马克思:5论犹太人问题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35、425页。

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

由是观之,人类解放是人的全面解放,其标志是人从私有财产制度解放出来,人从私有财产观念解放出来,人从宗教解放出来。

然而,鲍威尔被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利的表象所迷惑,没能洞穿犹太人问题的本质,把德国犹太人的问题当做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把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归结为宗教信仰解放。对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关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人类解放的逻辑进程,这正是马克思要确立的实现人的自由的途径。他批评鲍威尔/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一般国家.,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因此,他提出的条件只能说明他毫无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混淆了起来0。1归纳起来,鲍威尔在对待犹太人问题上所犯错误有三:第一,在概念使用上没有区分一般国家和基督教国家,混淆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因为普鲁士国家之于资产阶级一般意义上的政治解放不具有普遍性;第二,没有区分宗教信仰和公民待遇,混淆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第三,没有区分一个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

表面看来,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是两个迥然不同的问题,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外在的,而是通过国家的权力意志勾连在一起的。在实现自由解放的路途上,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鲍威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而他就理解不了犹太人所遭遇的宗教歧视同基督徒所享有的特权,其实质都是宗教信仰不自由的结果。这种不自由并非来自信仰对象,而是来自国家权力对公民信仰的强行干预。因而把宗教信仰同神权政治统治剥离开来,这种所谓的宗教解放不是宗教自身所能为,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解放的程度。因此宗教解放的问题实际上正是政治解放所要解决的问题。鲍威尔没有意识到德国犹太人问题和德国神权政治国家的特殊性,未能理解在政教合一的普鲁士德国,宗教解放的问题首先是政治解放的问题。对此,马克思指出:/德国犹太人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没有得到政治解放,国家具有人所公认的基督教性质。0o由于鲍威尔混淆了基督教国家和一般国家的关系,所以必然会混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资产阶级的人权诉求中本来就包含了信仰自由,因此,政治解放的完成不仅意味着人作为公民摆脱了神权的政治统治从而从宗教压迫下解放出来,而且也意味着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使国家和宗教的关系恢复到应有的纯粹的形式。政教合一本来就不是国家的固有形态,而是中世纪以来神权对国家权力入侵之后又同国家权力所达成的妥协。使国家摆脱宗教的束缚是近代西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反对宗教神权统治、反对愚昧迷信,但他们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本身,甚至认为没有信仰宗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因此,宗教从国家统治中剥离出去并不意味着宗教的消亡,而是把宗教纳入到人们的世俗生活之中,不再受国家权力意志的摆布。在完成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国家,如美国,宗教信仰已经变成纯粹个人的事情,不再受到国家的干预,而国家更不会通过法律来表达对任何宗教的偏爱或排斥。按照契约精神,个人信仰如何已经不在国家的权限范围之内。而当时普鲁士德国的法律却处处表达了对基督徒权利的偏袒以及对犹太教信徒的歧视,这一切恰好说明德国尚未完成政治解放,因而犹太人即使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以及信仰基督教的德国人仍然不会成为拥有自由权的公民。这说明政治解放是宗教解放的前提条件,鲍威尔误把前提当做结果了。

以一般和个别的区分作为前提来审视犹太人问题,我们看到,所有犹太人的特殊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全体德国人的的共同问题。在这个结论之下,我们再分别从人的权利和社会关系两个视角深入,就能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来龙去脉。以人的权利视角观之,犹太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问题并不单纯是犹太人自身的问题,实际上是犹太人与德国人、德国人与一般的人的关系问题。犹太人是德

1o马克思:5论犹太人问题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第423-424、421页。

/自由何以实现0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

国人中的特殊群体,德国人又是整个人类中的特殊群体。表面上看,犹太人受到的宗教压迫来自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只要他们改信基督教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深入到人的自由这个层面观之,基督徒的境遇也没好到哪里,他们虽然因为基督教是普鲁士国家的国教而在政治权利上受益,但这却是一种被权力意志绑架的权益,是基督教国家对公民信仰自由权的剥夺,而一旦跟普鲁士国家权利捆绑在一起的是另外一个宗教,犹太人的可怜境遇也会是他们的无可逃避的政治境遇。从人的自由权来看,犹太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宗教解放必须纳入到全体德国人的宗教解放问题中。全体德国人的宗教解放意味着要把任何形式的宗教,不仅是基督教,从德国的国家权力中剥离出去,这样人就在政治上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从教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上看,犹太人的宗教解放问题其实是全体德国人宗教解放的内容,而宗教解放又是德国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一部分内容。鲍威尔所谓犹太人的宗教解放问题其实质是政治解放,而政治解放不仅仅是德国犹太人的问题,它是所有德国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以自由为视角,马克思认为,尽管/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0,但是/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0。因为它是资产阶级这个特殊阶级的自由诉求,并不代表人类全体的自由理想,所以仍然是一种特殊的解放。这样一个一环紧扣一环的解放链条,投射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就转换为另一个视角)))自由的社会关系的缔结。以此观之,犹太人问题又引发出宗教自由与政治自由、政治自由与人类自由的关系。政治自由是宗教自由的前提,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意味着人类整体的自由的实现,而这个过程就是人类逐步摆脱不自由的束缚不断走向解放的过程。

青年马克思鄙视德国资产阶级的懦弱,更加痛恨普鲁士政权的专制,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到了德国社会即将迎来的双重革命风暴。他渴望一场彻底的革命使德国社会从旧制度中解放出来。同时又希望这种解放直接超越资产阶级所要求的单纯的政治解放的狭隘目标。马克思认为,单纯的政治解放并不能触动普鲁士政权的基础,同时这种单一的政治诉求也不能摆脱宗教对人的统治,因为德国人尚处于君权和神权的双重压迫下,因而只能寄希望于更高层面的解放诉求才能到达真正的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由,这就是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某一个阶级的解放。因此他断言:/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确切地说,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01

如果说/康德哲学震撼人类心灵的威慑力量主要出于它的伦理世界观的严谨和伟大0,o那么,马克思哲学令人震撼的力量主要出自它把私财产的超越与自由的全面实现、与人类解放联系起来。马克思突破了文明社会以来根深蒂固的私有财产观念,把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筑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基础上。以往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仅仅以均贫富为宗旨,而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则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宗旨。

马克思认为,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只是人的自由的初步实现。人摆脱封建君权统治和宗教神权统治,成为自由的个体,但仅仅是封闭的、单子式的个体,还达不到自由的无限人格。以私有财产为依托的自由只能是一种有限自由。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连接着人的有限存在,只能形成有限自由,而自由在其本来的意义上应当连接着人的无限存在,这就内在地要求人们超越传统的私有财产观念,

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

变政治解放所给予人们的消极自由为人类解放所追求的积极自由。从克服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狭隘性的视角上看,马克思是在自由的终极意义上提出人类解放这个命题的,它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实践问题。

仅仅从对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批判还不足以过渡到人类解放。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的确立需要完成两个超越:社会制度设计上,超越以剥削和占有他人劳动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思想观念上,超越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私有财产观念。

从历史的观点出发,马克思推断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私有制也是一种历史性的所有制形式。他从自由和理性的先验预设出发,预见到了以消灭私有制为目标的人类解放的必然性。在他看来,私有制与人的自由本性和理性精神在根本上是冲突的。资产阶级所追求的仅仅免于被奴役的自由还是消极的,不能够满足人类精神自我的无限追求。尤其是私有财产把他人看成自己自由的限制,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单子似的个人相互隔绝开来,是有悖于人的自由本性的。马克思把自由的社会关系视为自由人与自由人的结合,每个人都把他人视为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视为自己自由的前提条件,而不是限制。由此观之,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对象不是私有制,而是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形式,即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君主专制制度。人类解放的对象才是更深层次的,也是最根本的所有制问题。这样的思考源自马克思对自由的本性和私有财产本质的独特理解。

5莱茵报6时期,马克思在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中发现了每一阶层特有的政治立场。辩论人并不把自由看做一切理性人的自然权利,对他们来说,/自由是特定人群、特定阶级的个体特征0。1这可以从资产阶级自由所依托的私有财产基础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局限性必然使资产阶级的自由从一开始就打上深深的阶级意志的烙印,从而使这种本应该是普遍的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仅仅成为有产阶级的自由特权,而被资本剥夺得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只能受资本的奴役。5共产党宣言6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0o一言以蔽之,就是追求资本增殖的自由。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赋予了自由以道德的含义,并指责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的贸易自由是/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0,/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0。?

自由是资产阶级的现代意识,是建立在个人权利)))私权利)))的保护基础上的自由观。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建基于私有财产的自由观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观,它对人权的狭隘理解封闭了人的自由发展空间,使他人成为自己自由的限制,使社会关系中的人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原子,最终使自由的诉求走向自由的反面。因为私有财产制度必然会使人专注个人的私利,而把社会共同体的生活视为个人自由的屏障,使国家屈从于统治阶级一己的私利,变成统治阶级谋求个人私欲的工具。私有财产的观念必然会使人把金钱变成世俗的神来顶礼膜拜,从而使人沦为金钱的奴隶,使一切人伦、道德、审美都沦为金钱的附庸。在白热化的财富角逐中,社会必将两极分化,致使现实人的现实自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马克思洞穿了资本主义契约精神的本质,觉察到消极自由在本质上的这种现实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的有限性,认为在政治解放完成之后,还有一个更为艰巨的解放任务,那就是作为人类整体的人的解放。人的解放以消灭私有制为物质前提,以超越私有财产观念为精神前提,它是积极自由的实现,同时意味着自由的全面实现。只有建基于社会有机体的共同利益,把解放设定为人类整体的解放,才能够克服阶级利益的狭隘立场,通过每个人的自由的实现来缔结自由的社会关系,使自由真正回归到人自身的自由本质。

/自由何以实现0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

同时,对私有财产观念的超越,也是宗教解放的最后完成,因为宗教产生于人的现实苦难,是现实苦难的精神慰藉,是物质匮乏的精神补偿,是尘世幻灭的天国梦想。只有扬弃私有财产观念,人才能最终从金钱、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才是在终极意义上实现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由。

马克思运用历史辩证法逻辑地预见到了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性,所以他一方面批判普鲁士政权的保守落后,积极为争取资产阶级所渴望的基本人权,诸如信仰自由、出版自由、财产权而呼号,另一方面又批评资产阶级人权的狭隘性,将其指责为自私自利的自由,有限的自由。为超越这种以私有制为前提的/自私自利0的狭隘自由,为彻底摆脱私有财产的束缚,实现积极的、人与人共生共享之自由,他以无产阶级作为实现这种积极自由的载体,根据是无产阶级已经被剥夺的一无所有,所以有可能摆脱财产观念的羁绊,去追求无限自由。1政治解放一旦克服了自身的有限性而指向无限的自由,这种解放就不再是一个阶级的解放,而变成全人类的解放。

由此可以推断,马克思一开始就把自由视为一个哲学问题,而非如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那样,仅仅理解为政治的自由,这样,他就超越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治解放的诉求,把自由设定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本性的全面实现。人的自由本性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理性本性,按照理性自身的发展逻辑,政治解放必然会升华为哲学意义的人的解放,实现现实自由的道路必然会克服自由的阶级局限性,直接通往人类整体的自由。在马克思看来,哲学意义上的人的解放,才能克服资产阶级自由或人权的有限性,从而指向无限的自由。这是一种以他人自由为自身自由之前提的自由,是以他人自由为自身自由之实现的自由。

马克思人类解放的思想是建立在更高层次上的全新的自由观,它不仅超越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观,在更为深刻的本质上,它还超越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私财产观念,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全面颠覆。而我们长期以来对马克思这一伟大理论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缺乏现实的理解力,更没有历史的穿透力。换言之,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建立在对私有财产制度和观念的超越基础上,这无论如何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的极限,因为资本的逻辑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推向了财富的困境之中。

马克思以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方式把握住了他那个时代的哲学问题。按照马克思人类解放的逻辑进路前行,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的困境,对自由的重新诠释也许能够为我们打开消解现代性弊病的哲学之门。在任何角度上说,人类解放的伟大构想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化解现代性问题的思路。

责任编辑:任宜敏

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我们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命题,我们必须牢记。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认为在将来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反对以“刻板的正统”对待自己的理论,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不断修正自己

某些“已经过时”的观点或“当时的错误看法”。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依据新的实践,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它没有也不可能提供有关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理论源泉和发展依据都在实践之中,并不断根据实践检验自己,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以远见卓识向人们宣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历史已经并正在证明,“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我们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当代,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就国内而言,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被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是新的实践引发的新的实际问题,正是着眼于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以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科学解答了新的实际问题,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超星马克思主义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 、《马克思的幽灵》 ·B 、《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 、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 、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 、认识 ·B 、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叮叮小文库【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 ·A 、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 、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 1999 年英国 BBC 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 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 B )。 ·A 、资本、政治 ·B 、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 C )。 ·A 、经济 ·B 、政权

叮叮小文库·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 D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 、海德格尔 ·B 、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 ·A 、金银 ·B 、铁和谷物 ·C、金银铁 ·D、工业和技术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们应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我们应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开头所写,《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人类的财富,他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首先在讨论这个问题是,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简介,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在08年左右,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学生拍摄的纪录片《寻找马克思》,他们采访了中国民众和大学生,然而大都数民众对马克思都不是印象非常深刻,甚至有人说马克思是俄国人,而大学生既即使认识马克思,而普遍表示第为了应付考试,其实我们初中就在学马克思了,那么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哪?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批判马克思,有人说马克思早已销声匿迹,有人说马克思的思想永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方能攀登得更高。 那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看第四章第五章ppt。 同时,目前我们仍在探索阶段,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其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实际,并使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一种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那么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哪? 我想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实情,灵活地使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全抄。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全部都是对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如他曾经启发过当代无数人文社会科学或人文研究一样,马克思主义现在仍然提供着一个最根本的分析视野和价值规范: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逻辑的分析,或者对不义劳动体制的批判等等,尤其是在现在这个资本完全不受管制的全球化时代。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马思主义的鲜期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个)①内容与形式②本质与现象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现实与可能为什么矛 盾的方法是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什么是底线思维,如何坚持培养提高底线思维?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①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②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③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价值的主体性②价值的客观性③价值的多维性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价值的组成:①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①货币资本循环。 ②生产资本循环。③商定资本循环。新变化的表现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4号历院吴键在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时,首先我们得对其涵义做一定的了解和诠释。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

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黑暗的时期,它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西欧工人运动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导引,它的出现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两百年来,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受其影响,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它这么有影响力。就在于其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环境问题;自然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对待中国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面对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全球变暖以及雾霾等问题时,以阐述自然与人类发展命运的关系问题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成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统一关系。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必然场所,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发展的客观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元素,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凌驾在自然之上。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理中,突出强调了在自然界中的劳动对象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自然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必须与自然紧紧相依。 在马克思理论中,自然是独立的客观存在,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发展。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主要认识主体,并且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在改造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的改造着自然,二者是有机的相互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基本关系,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另一种就是人与之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其中,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能够实现生活、生产的基础。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表现的越来越严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至互相伤害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所论述的那样,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进步,对自然的认识在深入,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丰富了人力的生存以及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一系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狭义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3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4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表现?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是正在繁荣发展。 一、现代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在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和实在性。 马克思从创立学说的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极力反对把他们的思想教 条化,因而从来不否认自己的某些论断过时的可能性,也从不讳言自己的预测可能失误。人们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认识事物的。条件往往就是认识的界限。因此,马克思某些论断的过时 或预测的失效是完全正常的,符合人类认识规律。但是承认马克思个别论断的过时不同于马 克思主义“过时论”。后者不是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个具体论断和个别结论,而是针对整 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因而是荒谬的。 理论的发展是辩证的。凡是追求永远不变的最终体系的理论,都会或迟或快“寿终正寝”。而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敢于宣布自己的某个论断过时和错误,从而在总体上保持了这一学 说的科学性和生命力。随着群众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不断为这个理论肌体注入着生命活力。恩格斯和列宁都强调马克思主义者要以马克思的态 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就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树立了 一个光辉的样板。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马克思个人的产物,而是人类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 现代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在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对马 克思主义就好比,我们不能说数学中的勾股定理过时了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马克 思主义实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往往是把马克思主义当 成教课书在研究,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社会科学在研究,这是造成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差 距的关键。当前,有一些人打着“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旗帜。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其实这种认识本身就说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偏差。马克思主义不是预言,也不是单纯的什么 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可以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和扩展,但无法否定它。 这也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人能系统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往往人们否定的,只是人 们“认为”的马克思主义。这只能说明他们根本了解,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而只是教条地 背几句马克思主义中的谋些话。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常常被一些人为自身的目的而编成的解 释,就更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了。也有一些人,为了自身的谋种目的,而找出一些马 克思主义的论点,经过断章取义后进行批判,以提高自身的名利。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 本质地反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命 力的根本,也只有科学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科学只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才可能认识它 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问题并不在马克思主义本身,而在我们能不能科学地认 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今天人类社会的 现状和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 1应该区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 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肩负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历史使命的目的从事写作,因而科学 性是它的首要要求,他们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着力于通过现象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样,他们终生从事艰苦的大量的 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 尝辄止。”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认识条件,可能会给马克思恩格斯对材料的运用和理论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第1题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您的答案: D 2.第2题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您的答案: A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朴素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 您的答案: A 4.第4题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您的答案: D 5.第5题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您的答案: A 6.第6题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您的答案: C 7.第7题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您的答案: C 8.第8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您的答案: C 9.第9题 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您的答案: C 10.第10题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您的答案: B 11.第11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手段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2)、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3)、劳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是如何与自然界实现联系的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