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赏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很有交情。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及答案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

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二:

(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分)(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

《送魏万之京》阅读附答案

《送魏万之京》阅读附答案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子弟。和李白很有交情。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干试题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么的特点(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甚么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从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尾联用甚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么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暮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建了暮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情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做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阅读练习二: (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巧,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么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情感?请作扼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最佳的是催字(1分),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建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情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分)(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做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不要把可贵的时光,等闲地消磨掉,要加紧时机成绩一番事业.(3分) 阅读练习三: 1.写出首联、颔联中表现季节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对表现情感的作用(5分) 2.全诗采取了甚么抒怀方式?表达出怎么的思想内容?(6分) 参考答案: 1.(5分)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暮秋时节萧瑟的气氛(2分),烘托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3分)。 2.(6分)借景抒怀(2分),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时伤感迷恋之情(2分)和关心勉励之意(2分)。 阅读练习四 (1)扼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2)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清结合诗句,扼要分析。(4分)

京房字君明原文及译文解析

京房字君明原文及译文解析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永光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房曰:“知其巧按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 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痞,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因免冠顿首,曰:“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曰:“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

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秋八百石,以考功法治郡。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与石显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去月余,石显短考功课吏法于上,房竟征下狱,后弃市,时年四十一。 (选自《汉书·京房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B.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C.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D.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

李欣《古从军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欣《古从军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释]:“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④蒲桃:即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泛指塞外河流。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逐:追随。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翻译】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赏析】: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阅读训练】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3分)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3分)【参考答案】 1.答:答案要点: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答: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答案示例二: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在词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转变中起关键作用的词人是( C ) A.李璟和李煜 B.温庭筠和韦庄 C、冯延巳和李煜 D.赵崇祚和欧阳炯 2、阮籍《咏怀》诗忧愤深广,后人评为( D ) A.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B.过为峻切,轻肆直言 C、天才秀逸,弘丽妍赡 D.意蕴深沉,清逸玄远 3、建安诗歌主要的特点是( C ) A.高雅脱俗,优游闲适 B.沉痛委曲,意蕴幽渺 C、慷慨任气,高亢悲凉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4、正始时期最为盛行的时代思潮是( C ) A.以孔孟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儒学 B.“以孝治天下”的“名教” C.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玄学” D、这一时提倡“四大皆空”的佛家思想5、“初唐四杰”指的是( C ) A.上官仪、卢照邻、杨炯、王勃 B.骆宾王、卢照邻、杨炯、王绩 C、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D、王绩、杨炯、卢照邻、上官仪 6、最后完成五律定型的诗人是( D ) A、杨炯和杜审言 B、杜审言和李峤 B、杜审言和宋之问 D、宋之问和沈佺期 7、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力主( C ) A.恢复古诗浑融一体的风貌 B.恢复古诗自然天成的声韵 C.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D、恢复古诗的古朴厚重 8、刘勰所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是( C ) A.郭璞的游仙诗 B.东晋的玄言 C.太康诗风 D、陶渊明的田园诗 9、潘岳诗的特点是( B ) A.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B.辞藻绝丽,婉转侧折

C.天才秀逸,清峻自然 D.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10、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D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1、左思诗风的特点是( D ) A.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B.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C、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D、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12.杜甫在艺术上达到登峰造极境地的七律联章体组诗是( B ) A。《咏怀古迹》五首 B、《秋兴》八首 C.《无题》二首 D.《金陵五题》13、、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唐代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期是( D ) A.大历年间 B.贞元前期 C、晚唐时期 D.贞元中期至元和年间 14、刘禹锡创作的富有巴蜀地方特色的民歌体诗是( B ) A.宫词和竹枝词 B、竹枝词和杨枝词 C.折杨柳曲 D、子夜歌和杨枝词 15、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B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16、鲍照的诗歌成就主要是( B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新体诗 D.宫体诗 17、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B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其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凛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8、鲍照的诗歌成就主要是( B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新体诗 D.宫体诗 19、谢眺新诗的特点是( A ) A.清新明丽,流转圆美 B.发唱惊挺,操调险急 C、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D.经营惨淡,一归自然 20、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是( A ) A.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 B.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和王嘉的《拾遗记》 C.陆氏的《异林》和刘敬叔的《异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2] 白话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2]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

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3]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3]

唐诗赏析-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诗作,这首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 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傍:顺着。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 送魏万之京 唐朝: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译文及注释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2-4]】 送魏万之京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送魏万之京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从军行 唐朝: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

李欣《送魏万之京》“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李欣《送魏万之京》“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 蹉跎”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文解释】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就要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词语解释】

关城:指潼关。 向晚:傍晚。 蹉跎:虚度光阴。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比李颀晚一辈,但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练句颇费心思。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

唐诗赏析-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鉴赏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鉴赏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

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傍:顺着。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

李颀《古从军行》的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的赏析 古从军行 李颀[1]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2]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3]入汉家。 【注释】 [1]李颀:唐朝诗人,曾任新乡县尉,晚年隐居。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最为出名。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今存《李颀集》。 [2]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来煮饭,晚

上敲击用来打更。 [3]蒲桃:即葡萄。 【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之所以加一个“古”字,是为了避免引起统治者的忌讳。事实上,此诗所写,都是当代之事,描写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而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命如草芥。 诗的开篇,具体描绘从军生活。白天,他们要爬到山上,观望四方有无烽火;黄昏,他们又要到河边给战马饮水。第三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一种特制的物件,容量一斗,白天用以当锅煮饭,晚上可以用以敲击打更。第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和亲远嫁外族的汉朝公主所弹的琵琶曲。无论是刁斗,还是琵琶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令人感伤的,其背景都是茫无边际的塞外,夹杂其中的,也许还有塞外的风声,感伤哀怨之中,又带有了一丝杀气。 边疆、荒野、刁斗、琵琶、烽火、战马,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种苍凉而悲壮的气氛。军营处于无边旷野之中,“万里”极言其辽阔,

暗指军人们的孤苦无依。偏偏暴雪突降,整个大漠不分天地,酷寒充塞其间。 前六句,具体描绘了从军生活的艰苦。第七、第八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站在胡人的立场上,突出了胡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艰难。这句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就连土生土长的胡人都如此艰难困苦,以至于哀啼落泪,那么,驻军于此的“行人”又会如何呢? 最后两句,挑破主题。统治者穷兵黩武,从军者葬身塞外,而大量的百姓无以为生,一座座村落化为废墟。人烟日益稀少,蒲桃越发茂盛,这是怎样令人悲伤的场景呀!

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作品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1-2] 作品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霜渡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作品鉴赏 鉴赏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古从军行·赏析·李颀

古从军行·赏析·李颀 古从军行·赏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本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的紧张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交河在今

新疆吐鲁番西,这里泛指边疆的河流。 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在注释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哀怨的曲调。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 诗文在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接着,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因此,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以上六句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

士们的艰苦生活。 接着“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个个痛哭,泪流满面。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了该诗的感情色彩。 边陲环境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们顺其自然,就会想到班师回朝,可是“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了断了他们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注释中有详细的介绍),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 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而最后能见到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这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2] 白话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2]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3]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

唐诗三百首大全:古从军行(李颀)

唐诗三百首大全:古从军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注释 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 恐其途中烦闷,故弹 琵琶以娱之。 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 战不利,广利上书请 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 还在实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译文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赏析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 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 应班师回朝,不过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 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 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1、华夷如一2、士人3、漫游4、入幕5、读书山林6、贬谪7、文以明道8、传奇9、词10、《全唐诗》 二、填空 1、唐代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 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 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 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 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2、上官体3、初唐四杰4、文章四友5、沈宋6、王绩 三、填空 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的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 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的认识是什么? 3、初唐四杰对文风的自觉追求是什么? 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 五、论述 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是什么? 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一、背诵篇目:《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钓鱼湾》、《题破山寺后禅院》、《江上琴兴》、《鹿柴》、《竹里馆》、《辛夷坞》、《凉州词二首》其一、《出塞二首》其一、《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二、其四、其五、《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采莲曲二首》其二、《黄鹤楼》、《长干曲四首》其一、《古从军行》、《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凉州词二首》其一。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二、注释 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三、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四、作者简介

李颀(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河南颍阳人,祖籍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有东川别业。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在今河南登封)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 李颀诗作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五、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