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及对策

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是就地理课的教学为同行提供一个教学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或讨论剖析,共同研究、解决某些教学问题的教学行为,它是各级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常用形式。由于举办的目的不同,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各异。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求真务实的地理课堂教学对提升教育理念,传播先进的教学方法,推进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研讨形式,这正是人们所期冀的。但也不难发现不少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一、教学目标的定位挑战及对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2000年2月颁布的,以下简称《大纲》)对地理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7月颁布的,以下简称《新课标》)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阐述了地理教学目标,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当然要十分清楚,学生也应该了解,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目标越明确,学习会越主动,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有些地理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教学目标,或者将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这是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设计、阐述教学目标?下面先看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五年制师范教材《地理学》“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农业区位选

择的实质;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懂得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2)能力目标:将所学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当学生看到“使”学生……,“培养”学生……,时,有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叽叽喳喳,整个课堂出现尴尬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教学目标设置“非专业性”的典型表现。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对这种“典型表现”已习以为常,因为以前的“旧大纲”关于地理教学目的阐述就是“使”学生……,“培养”学生……,的字样,况且目前有几家国家级核心期刊在登载典型教案时,也出现上述字样。这也就不怪这位青年教师如此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如下阐述:“通过……,获得……,能够……,增强……,树立……。这不仅是阐述方式上的变化,而且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我们不仅要从阐述方式上去把握,更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实质,使我们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学目标陈述的应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实践技能和情感态度等),而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

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凭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这位青年教师的陈述“使”学生……,“培养”学生……是不恰当的,因为对学生而言像是命令,老师要“培养”我……,我不让他培养他也得培养,真是无奈,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不情愿的,但又没办法,只能出现刚才的尴尬局面,表示不情愿。 2.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有用、准确、具体、可操作,尽量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应本着“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地理课应该以生活地理知识传授、地理能力发展、地理思维训练、生态伦理培养等作为基本的目标。如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原因。就是有用地理的体现。因为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和升华,可使学生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而有些类似要求“识记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的目标即“无用的地理”。因为一是这样的知识确实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二是如果将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成要求背诵记忆的目标,而不是通过地理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在需要时自主获取,那就偏离地理教育的基本目标。关于“方法与过程”的目标设计,应尽可能反映具体的活动过程和活动质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如上面青年教师提到的“将所学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就是新课改教育理

念的体现。但其中的“懂得”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陈述就不具体,因为“懂得”是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怎样就算懂得不好把握;再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好进行具体测量的。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流于空乏,甚至形同虚设。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应以激发兴趣为主,切记空洞、“上纲上线”,应该是课堂确实可以达到,并努力想方设法达到的目标。如上面青年教师所做的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就是比较具体的。而“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难免失之空洞和可操作性。因为如何就算达到理智客观,很难界定。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由于上述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很多教师会认为,教学目标过于具体,会使教师易于关心琐细因素,而忽视了相对而言高水平的、无法或不易具体化的目标(如能力、情感的等),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发展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二节课能一蹴而就的,具体的知识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只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实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不是不要考虑高水平教学目标的达成因素。最好在陈述时使用“说出”、“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计算”、“绘制”等意义比较单一,并且能刻画地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否则的话,我们的要求就会不切实际。二、合作学习的挑战及对策《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合作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

的互动过程。这样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学生学的更主动、更生动、更富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迎合新课标,赶时髦,搞搞花架子,没人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现了许多弊端。 1.合作小组建立的随意性。一般教师上公开课,在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时,往往都是指令前后四人一组自然组合,前排两人向后一转,与后排学生组合,合作小组就构成了,随即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结果出现了有的小组如一鸟入林----一名学生唱独角戏,其他的人是观众或看客,原因是该小组中这名学生成绩出众,口如悬河,其他学生学业水平较低,善于启齿;有的小组由于自然的巧合,外向性格的人占多数,交流时声音太大影响了其他小组的讨论;有的小组也因自然组合的缘故,学习活动组织不起来,因为没有人充当组织者,出现了各自为政、埋头自己作业的现象……。 2.过分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轻视合作学习的过程。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似乎离不开讨论,动辄讨论,似乎只有讨论就是最好的。结果课堂上出现“跑龙套”的现象,一堂课合作学习多达三四次,问题零碎、肤浅,探讨的价值不高。一个问题一讨论,问的频,讨论的勤,课堂气氛似乎十分活跃,出现了假繁荣的现象。当你细心考察一下学生学的怎样,你就会发现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系统地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真正的合作学习,因此学生的思维质量不高;有些课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些课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完全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且

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让一些尖子生汇报结果,老师只满足于一两个人能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小组就算过关。这样,对于小组其他成员来说,根本没有得到学习的思维训练,许多知识稀里糊涂。这些现象说明,关注的小组活动的形式和结果,而不是探究知识的过程,更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对策针对以上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建议注意以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教学中提出讨论探究的问题要有力度,要值得商榷讨论;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有单独思考的时间,讨论时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注重讨论的的过程和效果。三、多媒体整合的挑战及对策《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因而多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也就成了评价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依据之一。因为多媒体可以模拟宏观或微观地理现象,可以打破时空界线,把广泛的生活和生产中的地理现象引入地理课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强调讨论的是它的如何应用而不是讨论其有无运用的必要。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变不了他们都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教师使用各种教育手段的熟练程度,由以前的“人灌”变成“机灌”那就事与愿违了。诸

如此类的还有:原本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却要兴师动众地摄成像,再用电脑放出来;原本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却要画蛇添足地用瘪脚的画面或几个活动场景展示一下;原本用语言可以描述的,却要排成一段小品等等。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工业布局合理化及其影响因素》一课,在学习市场指向性时,画面上竟然出现“盛满啤酒的杯子”引入啤酒厂,为什么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这么肤浅的知识也要制成课件?回答是,如果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觉得与新课程脱轨。

四、学生学习评价的挑战及对策《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在地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上公开课的老师都很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用语,像“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造性”、“你回答的很棒”等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激励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表扬、鼓励不等于说一味地迁就学生,表扬、鼓励仍要建立在事实求实的基础上。有些教师在没有听清学生的回答,甚至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也说:“很好,不错”,这就有失妥当了。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混合农业,有个学生回答:“玉米地里种西瓜”。学生的回答显然是错了,执教老师还是谦和地说“说的不对----很好。”如果学生连面对一句“你错了”的评价都没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僵、放任自流的做法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五、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真实性的挑战及对策上面已经挑了有些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不少刺,但笔者对这些带刺的地理课堂教学却是喜欢的,因为课让人感到“真实、朴实”,因为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起码是真实的地理课堂教学,因为有些课堂变成了“表演课”。这些表演课,教师在精心包装的基础上表演其“娴熟”的教学艺术,学生在反复操练的前提下表演其“过人”的发展水平,各种现代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观众的听课教师们在眼花缭乱之余往往会感到无可挑剔。记得一位学者在评课时指出:“这样的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表演课”形式上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教师不是真正教,是“教”给听课老师们看的;学生也不是真学,因为教师对课堂上所要回答的问题已经进行了精心的辅导,学生当然会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负师望,在课堂上表现的完美无缺。如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在试做天气预报员时,学生回答的语言流畅、地理术语规范、指图过程准确,好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听课教师们在发出自叹不如的感慨后,大呼上当受骗之感觉。如果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也能学到某些东西,那只能是如何造假,如何搞形式主义。可见“表演课”不是教学,而是异化,其危害不可低估。对此,一位专家谈了他的看法,他说,这种表演课的做法已存在多年,今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尤为深刻。把新课程奉献给每一个孩子,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诚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离开真实的课堂,教育研究将没有任何价值。当然,有的教师上公开课,需要借班上课,教师和学生不熟悉,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些课前准备也无可厚非,但这些准备最好是情感上的准备,而不应过多地进行知识上的准备。知识的准备应有一个度,过了度,就变成“表演课”。六、师生配合的挑战及对策教师上公开课,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希望你们好好的配合老师。”下课时则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感到课上的成功的教师会说:“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错”,而课上得不太满意的教师则会说:“坏了,这节课学生没有配合好。”这些话语里无不透露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霸主”地位。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有什么权利要求学生配合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应时刻跟着学生的感觉走,摸透学生的思维“流向”,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希望你们好好地配合”改为“让我们好好合作”,把“学生没有配合好”改成“师生没有合作好”,或者“教师没有服务好”,就更能体现“教育是服务”、“学生是主体”的课改新理念。总之,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要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期盼地理公开课教学模式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挑战下,在教学的舞台上重焕异彩。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及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小结:2、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意义 原因: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 (3)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4)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意义: ①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②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图:计生政策的调整(PPT) 思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与全面二孩政策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的一样)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图片(PPT) 思考:这几幅图反映了我国资源环境面临哪些危回答 标记要点巩固要点 标记要点巩固知识点

机? 3、我国的资源环境面临哪些危机? 图:我国资源现状及问题(PPT) 思考:上列资料、表格说明了我国资源现状的哪些特点? 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料(PPT) 思考:我国在开发资源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归纳:4、我国的资源现状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1)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2)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影响: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图:当前我国环境形势(PPT) 思考:我国当前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5、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环境现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思考问题回答 教材中标注要点 欣赏课件看图片思考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①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 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②学生需 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 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③学生要会分析不同 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课程分析:①通过图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分析、说明人口 增长不同时期的增长快慢是不一样的;②通过多则阅读材料分 别说明并且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即“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③本章节是关于人口问题的内容,和当前社会现 实比较接近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图表、阅读材料分析说明人口增长的三种基本模式;阅读部分通过说明不同地区的资料,以此来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形成因素以及其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阅读部分也对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阅读部分的分析,提高读图析图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阅读各则材料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理解

每种模式的意义;了解多个地区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从而对人口增长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增长模式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联想到现今世界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既不能过快也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保持在自然环境能承载的范围内。 三、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对人口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以及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对人口问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为接下来几章节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章节“人口增长模式”有三部分内容:一是“高-高-低”模式;二是“高-低-高”模式;三是“低-低-低”模式。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3.图表分析法、比较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一)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一)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一)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实施新教学、新评价和进行课程开发,这构成了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新挑战,即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是其职业生涯中新要求和新发展方向;三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方式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也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三年多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参与改革的专家学者,不断呼吁教师观念和行为要有切实的转变。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从教室中的权威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最终,要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实施受到基础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把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全部砝码压在教师身上无疑是不公平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筹考虑改革的要素和条件,但就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运行状况而言,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巨大和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构成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方面。那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应对哪些挑战?从当前改革的迫切性和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分析,新课程对教师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理解、领会和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开发能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其职业生涯中新要求和新发展方向;三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方式的更新,已经越来越构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瓶颈,社会和学校对评价的关注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不断升温。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一、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变化我们应该注意到,新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重视教师的教到重视学生的学,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认知发展到重情感养成,从重学习结果到重学习过程,从树立自己的教师权威到习惯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从重统一规格到重差异教育,从重知识文化的继承到重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都给教师过去习惯的教学思维带来了明显的冲击。新课程在教学方面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看似可以用简单的话语去诠释,但要真正落实,就需要一个复杂的转变和适应过程。(一)教学过程的观念转变教师首先需要转变的,是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看法。教育学对教学过程的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将教学过程视为特殊的认识过程或书本知识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过程,教师主要通过传授学生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养成必要的道德情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新课程改革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把教学看成是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进而为教学过程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教学过程是一种“唤醒”,是学生和教师潜能、智慧和情感的唤醒;教学过程是一种体验,是师生从感知和经验升华为对价值的叩问;教学过程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书本、教师和学生视野的交汇融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理解过程,而不光是对教师和书本的理解过程。(二)理解新的教学关系对教学过程的新的理解带来了新的教学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任何一方都不是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和学生最终应该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同情、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新的教学关系的建立受到文化传统和制度的制约。确实,在当前仍是50人左右或以上人数的大班额教学背景之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新课程所要求的平等关系,还存在制度性的困难;在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学生的课堂中的“活”学,还常常被教师视为对教学秩序的挑战而被制止或扼杀。说到底,很难期望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已经处于权威地位的教师一方,在课堂空间和人数没有改变的情况下

地理高阶思维教学模式——复习课

地理高阶思维课堂教学模式之二 ——复习课 一、地理高阶思维课堂教学的背景 1.地理高考四大能力的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①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②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③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①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②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③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④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①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②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①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②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③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④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地理高考命题特点及变化 目标定位: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官员的观点: 考能力,根本点就是要把学生在能力上的这种个体差异,通过试卷中的试题组合这种间接的测量方式,以分数的量化形式体现出来。 高考是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否则就没有必要设立高考了,高考不是评价中学教学的考试。 国家命题中心命题人的观点: (1)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能力。 (2)高考考的知识是对高中所学知识的抽样。 (3)高考所要考的能力层次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4)高考要考的能力主要是笔试环境下所能体现的能力。 3.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有效和全面的提取信息。 (2)概念模糊、知识的因果逻辑关系混乱。 (3)空间定位不准,区域特征不清,思维简单僵化。 (4)知识体系不完整,迁移能力差。 (5)忽视区域的空间尺度,忽视材料信息,凭主观臆断答题。(6)照搬答题模板,忽视材料信息和题目设问的关键。 (7)解题思路不清晰,答案的条理性差。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板书形式

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板书形式 板书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板书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了。特别是在近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中,几乎见不到老师动手板书了,黑板似乎成了多余的摆设。果真如此吗?许多专家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并正努力以各种方式强调板书的重要性。其实,板书是课堂上师生交流、展示师风、突出主干、指导学法,乃至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还利于学生思考和笔记,其某些功能是多媒体手段也无法替代的。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十余年,一向重视板书的设计与运用,即使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也重视板书的恰当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将我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板书形式展示出来,以期与同行们共商。 一、提纲式板书: 这是最常见的板书形式,也最容易使用。它是将一堂课的主干内容,随着教学进程,提纲结领地写在黑板上。如“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可设计为下列两种提纲式的板书: 之一: 之二: 提纲式板 书的

优点是容易设计,易于板演,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因此它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这种板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体现层次,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相关内容充实其中,可详可略。 二、结构式板书: 如“大气的保温效应”可设计为: 结构式板书特别适用于知识间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再如地壳物质循环、影响工业的区位因数等等。而且在一章、一节总结和专题复习中,是极有效的构建知识网络的形式之一,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综合的观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如以“风”为中心,将相关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可以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的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相关的各类问题。其板书可设计为: 海陆风城郊风台风寒潮风能利用 三、表格式板书: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通过比较能更加清晰的理解多个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异同点及联系。在使用比较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表格式板书易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陶然亭小学杨立玲 老师们,大家好,这学期我很荣幸地来到礼贤进行支教,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和老师们进行交流,我将尽我最大努力把我在陶小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向老师们进行汇报,由于是第一次单独进行这么长时间的发言,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希望老师们能用掌声再鼓励我一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教师要走进新课程 在这一点中,我讲的理念性的东西比较多。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对第三点稍作解释: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和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和,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

等中的首席”。 (二)、新课程中,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三)、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二、课堂实例给我们的启发(主要结合语文教学来谈) (一)、启发一:树立人文思想,人本位思想;树立生命意识,善待和关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生成的文化。 例:《聪明的华佗》华佗看到两只羊打架,顶牛,于是想办法解决,他找来青草,两只手各拿一把,于是化解了这场争斗。老师问学生:“华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答:“华佗十分聪明。”老

初中地理复习课模式及案例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 复习课的导入,不同于新授课,最好直击要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的目标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整合性。 二、梳理知识,构建网络--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时,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完成这类知识的梳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回顾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直接出现在复习课的学案上,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可以通过一对一检查、教师抽查或集体默写等方法进行落实。 三、典题引导,点拨深化--互动探究阶段 1.结合课本知识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并完成,进行自主训练,同时将疑难问题划出。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切不可盲目交流,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典型例题要有层次性,应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 2.小组就典型例题进行交流,重点在于发现题目所考的知识点、出错的原因;小组内出错多和无法解决的题目,有组长记录并质疑。教师集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教师进行点拨。 教师进行点拨时应进一步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达标练习,提升能力--优化训练达标测评拓展提高 精选题目,当堂达标,巩固所复习内容,并进行反馈和落实。进行达标检测,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强化基础知识的扎实记忆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的过程;对于初二学生要直击会考,让学生明确会考的难度;还应密切联系实际,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简单总结本节的复习内容,自己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并适当布置课下的复习要求,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地理教学模式

xxx中学地理“图文结合”教学模式 教学课堂改革是对教师加强充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的改革。使我们每一位教师认识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到有模式与无模式的利弊。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模式。让教师理解“复习检测--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指导自学;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点拨释疑--拓展延伸;达标检测--总结整理”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教师认真研学教学模式,组织备课。首先要备好模式课,同时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目的是加深对模式的理解,之后再分工备课就比较顺手了。 1.复习检测,情境导入。导入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或地理故事,生活情景、谜语、古诗、视频等激趣因素,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情绪准备。 2.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板书或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哪那些知识是重点与难点,针对重难点多加练习,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也更喜欢学习。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3.小组合作,针对疑问共同探讨交流。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地理教材大量的文字、图表、照片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共同学习、探究、归纳知识点,获取学习乐趣。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自主学会取长补短。学生

在边阅读边发现问题的同时能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学生在阅读图文资料时注意地理学科中图文结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有机的图文转换,和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做法:组长带领,有问题同学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 4.教师点拨释疑,针对知识点适当拓展延伸。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针对难以解决的知识点,教师进行解析、点拨,为学生解惑。面对知识点适当延伸。比如我们地理讲某一地方的纬度位置时可以适当的延伸,这样的维度位置使这个地方的气候是什么类型。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做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代表说出本组在学习中遇到的有疑惑的知识点,教师解析。 5.达标检测,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重视课堂的检测反馈练习,提高训练质量。练习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突出变式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此,可应用“读图分析”练习题多加训练。 做法:每小组派一名代表,畅谈知识收获,其他同学对比自己整理的知识点,最后共同优化。 总而言之,我们在地理的改革实践中,深入研究,不断学习、不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一)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 1.终生教育思想。终生教育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考虑启蒙教育阶段的特点,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任务,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必求多,基础教育阶段只能做基础教育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为人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是学会学习。 2.学习化社会思想。学习化社会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加强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3.大众教育的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内容难度应予以控制,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标准。课程应具有弹性,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4.主体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 5.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 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师生共同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 7.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7E 教学模式在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7E 教学模式在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7E 教学模式,指的是Excite(激励)、Explore(探索)、Explain(解释)、Expand(扩充)、Extend(延伸)、Exchange(交流)、Evaluate(评价)。其中Explore 探索是核心,Expand(扩充)和Extend(延伸)是目的。文章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一个小专题“荒漠化的成因”为例,尝试如何用7E 教学模式启发学生高层次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学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标签:7E教学模式;地理;专题复习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专家BSCS于1989年开发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5E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在5E模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提出“7E”教学模式,即Excite(激励)、Explore(探索)、Explain(解释)、Expand(扩充)、Extend(延伸)、Exchange (交流)、Evaluate(评价)。在7E 教学模式环节中,激励是先导,评价是催化剂,探索是核心,解释是升华,扩充和延伸是目的,交流是助力,七个环节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笔者试着通过7E 教学模式演绎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一个小专题“荒漠化的成因”,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发现新事物,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Excite(激励)——创设情境,激励探索 学生只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给与高度关注,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学地理,就要让学生产生好奇,用他们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引入,成功创设吸引他们的地理情景,让他们自觉地进入地理复习课堂中。当然,高三的复习课堂很枯燥,如何能把“荒漠化的成因”的复习课堂开好头呢?我引入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西游記》之“火焰山”的视频片段给他们欣赏。视频中,师徒四人走在慢慢黄沙中,烈日灼烧,周围寸草不生,好不容易发现有户人家,想去化斋、打水,都只能举着瓢等水一滴一滴滴下来。在观看过程中,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来,同学们都跟着哼,然后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看到刚才索描绘的情景,他们都在讨论说:“这是什么鬼地方”“太热了”“怎么都是沙子”等等,一下子,课堂的气氛都活跃起来了。 二、Explore(探索)——活跃思维,积极探索 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乐于学习,勤于动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1]只有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并能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清楚地理事物之间前因后果的联系,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过程的理解。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1.多鼓励学生;2.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进行设问;3.当学生有消极情绪时要及时推一推,有困惑时要适当拉一拉。 火焰山只是一个课前导入,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解决后续的问题。接下来我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进行实验。实验工具包括:两块塑料板,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建立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把阅读作为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从而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创新 1、前言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活动停留在肤浅阶段,难以深入;在讨论问题时,往往启而不发,进展缓慢。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教学模式较陈旧。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取得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应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2、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对策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阅读的重要意义,强调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遵循学生阅读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在学生阅读地理知识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即时组织学生讲解,肯定学生的阅读成绩,总结经验,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

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语意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语意阅读法主要适合于课本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楚的章节或段落,如高中地理下册的一些章节。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重要的要领可做句子成份分析,找出关键词,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课前阅读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课本内容,采取语意阅读法让学生可以节省时间,避免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提纲阅读法。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掌握,可建议学生采用提纲阅读法。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采用提纲式阅读法,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模板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不唯模式,但又需要一定的模式,这正如“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为了真正使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探索、归纳总结出符合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提供的几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不是静态的条条框框,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模式,其间完善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教师们可以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模式,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最终总结出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切合本校实际,又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来。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多元互动”探究式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和“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一、基本程序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教学环节,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组织下,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并领悟如何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呈现展示环节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通常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形成的地理资料,呈现的形式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全班展示。 2.引入角色环节 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教学媒体等,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并向学习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材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 最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育已经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语文教学并没有因这种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向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原因究竟何在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关于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这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很多问题……我只想说一点意见,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加速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进程。而加速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进程的根本是师范中文系教材建设的改革。 长期以来,高校师范中文专业一直存在着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象,其中突出表现为课程的设置未能充分体现鲜明的师范性特点,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中学教学脱节,学生职业意识淡薄,不重视师范类课程的学习和师范生技能的训练,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教学工作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后,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中学全面展开:体现全新教学理念的新课程标准相继公布;各种实验教材陆续出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改革遍地开花……这一切使得师范中文系教材与中学教学之间

原有的脱节现象日益加剧,这主要表现为: 过去高校师范中文专业教材内容无法形成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优势,无法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在过去高校师范中文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各类文学课程(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是培养师范生的文学素养的;语言学课程是培养他们言语学素养的;写作学课程是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学法”是培养他们的语文教学技能的。从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看,过去高校师范中文专业课程中的语言学、语文教学法、写作学等课程均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语言学课程中对言语静态结构描述的理论知识体系已无法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表明,这些言语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基本上没有多大用处。语文教学法本来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一门专业课程。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法课程在教育科学理论与语文学科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的联系上严重脱节,基本上变成了一般课程论、教学论的演绎、例证,让人觉得“有理而无用”。以其中的作文教学法为例,对兴趣作文教学、成功作文教学讲得津津乐道,可是,当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调动起来后,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呢?这时,教材和教师均感到无能为力了。这就是说,脱离汉语听、说、读、写自身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只依靠一般性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空头理论,是不能形成语文教学法课程的科学体系和有效性的教学内容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法是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语文教学改革,向原有的高校师范中文专业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 一、理论支撑 1、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体精神、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体性。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模式的应用,使学生系统掌握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形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学地理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操作序列 1、课前发放学案,指导学生预习。(学案内容有:学习目标、重难点、导 学问题、学法指导、当堂训练题等)

2、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⑴系统梳理知识。教师先提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要求,可以针对本课重点知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4—6个问题,然后限定时间,指导学生结合问题认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归纳、整理,不要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在书上画出或写出这些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提纲,可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部答案而只说出答题思路或提纲,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点拨。本环节时间约为10分钟。 ⑵案例分析。教师结合学生知识系统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典型问题,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习题)加以分析,拓宽加深,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本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提高教学容量。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本环节时间约为10~15 分钟。 ⑶当堂训练。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精选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本环节时间约为15分钟。 ⑷质疑讨论,师生互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开展质疑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时间约为5分钟。 四、教学策略 1.复习方法指导策略: (1)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鉴于高考命题内容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在“考试说明”要求的全范围内抽样检查,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这就要求考生必须以“考试说明”指导全程复习,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弄清“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特别是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主干知识。 系统掌握基础知识,要求复习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加强地理学科的综合,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建构知识体系时,要讲究方法。一方面要从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另一方面要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如区域地理复习时可以从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人口、重要城市、港口、交通、分布、成因)等方面去研究,把握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 塘沽十一中刘赫静 内容提要: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各位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关心最为注重的问题。在教学当中,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点方法。在教学中要根据所教知识和讲授对象的实际情况,随时注重学法和教法的改变,所谓“学而有法,学无定法”,同样“教而有法,教也无定法”。并且要注重当堂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评价,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适当的评价,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肯定。这样的一节课,才能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初中阶段,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地理学科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因为之前虽然在小学阶段通过社会和科学接触了一点地理知识,但是并没有形成知识系统,所以,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也是从零开始的。这对于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正是一个良好开始的契机。特别是初一的地理教师,从第一节地理课堂上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一种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即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首先得益于地理教师的高效的教学方法,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激活地理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无疑是体现素质教育宗旨,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才的关键性举措。 一.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的探索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贵在探索好的学习方法。现在,在所有学

科教学当中,都在探索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但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的路子,所以,大力提倡的高效课堂教学风靡各个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毋庸置疑,就是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在课堂外。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教学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法,而注重学生的学法,无疑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是教师当前极力关注的重要变量之一。 1.学而有法,学无定法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我讲、你听”,很多刚上初一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完不成或者不能很好的完成,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一面。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心理。并且,在初中阶段,我不建议一些地理教师经常给学生们留预习内容或者是作业。正像上文所说,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不是要学生的课外时间,不是让学生把课内的东西拿到课堂外去完成,然后形成课堂教学效果很好的假象,这是变相在给学生增加负担,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我们初中地理教师都明白,即便是我们给学生留了预习作业,学生也未必有时间去完成。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在学生、家长心中的地位,不是我们地理教师改变得了的。因此,与其这样,不如在45分钟的课堂上多下功夫。 “先学后讲”,是我在新授课的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方法。为了充实教材的内容,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好“学案”。可以说,学案的内容

新课改,新挑战

新课改,新挑战 新课改试验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个性解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强调教师如何教 的同时,更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授,变为在老师的引导下由 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自我发展。所注重的不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更注重的是学习的 过程和方法,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色,强调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 式的合理性在于课堂结构的严谨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有利于培养学 生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其弊端是显性的,它在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时,往往忽视学生 的自主性、选择性,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 人生规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受教育者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的发展。 因此,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学 生发展的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大胆探索,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对传统教学中的组织模式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1.课前的准备。传统的课前准备往往局限于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 疑点,以便有目的地听课。但新课改则不同,它除了传统意义的预习课本之外,还要按照新 课标的要求或课文的特点做好相关的准备。如,划分学习小组,按小组重新调整座位、准备 自主探究的相关资料、确定小组发言的人选和课题,甚至包括课堂表演的剧本和道具,对课 本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准备好提问的时机和方式等等。 2.划分课堂学习小组,拟订小组评价方案。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 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既然是交往,师生之间就应平等对话,课堂就如一个多 边谈判的场所,教师只是谈判的首席代表或只是个谈判主持人。我们至少可以梳理出下列八 种课堂互动关系:1)教师与全班同学;2)教师与单个学生;3)教师与小组学生;4)学生个人与 学生个人;5)学生个人与学生小组;6)学生个人与全班同学;7)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8)学生 小组与全班同学。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为此,有必要将教学班分成若干 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课堂学习、问题探究、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学习活动中是不可分割 的整体,小组全体成员的学习成绩考核共进退。同时,对成绩优秀的小组组长给予酌情加分,以激励各小组长率领并督促本小组的成员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另外,小组内部也有奖励机制,对在组内表现优异者由小组内部给予奖励分,计入模块考核成绩。如果需要学生回答问题, 该同学需先回答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然后才可以回答自己的观点。所以新课程、新课堂, 仅仅用双边活动作要求,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维的、立 体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合作、主动、探究的转变 3.组织社会调查,拓展课堂知识和能力。新课标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贴近生活和现实,具 有时代气息,这给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 能力。 4.使问题探究成为经常性的教学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处于单向交流的状态, 新课改则有所不同,它要求体现学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问 题由学生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存在。 5.多角度发掘学生的亮点,正面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 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进老师设下的“圈套”,而是按照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知,以学生 的视角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老师一人的智慧与几十名学生智慧相比,有时显得相形见绌, 许多学生能够得出老师没有或者难以考虑到的结论,有些结论甚至惊世骇俗且独具匠心,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