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服装

中国近代服装

中国近代服装

历史背景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进入现代社会。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

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门洞开。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从10世纪6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在中国,民主危机加深而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发起了戊戌变法,却收效甚微。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促成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有多次合作和斗争,经抗

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此中国进入现代社会。

在这段时期,中国服装出现了巨大、深刻而急促的变化。

晚清时期服装

此时的服装没有根本上的改变。

官服中,由于出现了新军,军服也采用了外国军队的样式。

民服中,出现了着西装的现象。

妇女服装中,满族女子变化较小。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

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

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

(马甲)。汉族女子服装,上衣的领子

加高,袖口变窄;下衣以裙为主,系于

上衣之内。总体趋向简洁。

辛亥革命后的服装

民国时代的衣服更可谓独树一帜,这一时期的衣服既继承了明清时代的传统,又受欧风

美雨的影响出现了西服洋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民国的服装更呈五彩纷呈之势。

传统的

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民国成立后,政府曾发布“剪发通令”,而且还制定了“服制条例”。条例中规定男子和女子礼服式样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二类。大礼服几乎完全仿照西式,常礼眼中,一种为西式;另一种则为中式褂袍,其中褂短对襟,袍长大襟。大礼帽,帽筒高,平顶下沿为椭圆形。常礼帽,帽筒矮,下沿也呈椭圆形。女子礼服,上衣长与膝齐,袖和手腕齐,对襟,带领,左右前后都开禊。下为带褶的筒裙,上缘两端有裙带。都市女子结婚采用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然以红袄珠冠,乘坐花轿,保持着旧式风俗。而中山装和近代旗袍的出现,即证明了中国文化的深厚作用。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中山装和旗袍是东西方服装结合的典范。在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在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等许多内容上符合20世纪的服装趋势,从而走向了世界。一、民国时期男子服饰

(1)中式礼服

主要是长衫加马褂,或中西合璧,内着西式长裤,穿皮鞋。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左1图为戴瓜皮帽、穿马褂、长衫的清末男

子。左2图为戴瓜皮帽、穿马褂、长衫的民

初男子。左3图为穿马甲、长衫的男子。右

图为戴皮帽、穿马甲、长衫的男子

(2)西式服装

西装也成为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最爱,他们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这被称之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当年就颇喜爱穿着这种服

装,并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尊称为“中山装”。南京临时政

府期间,孙中山就签发了包括剪辫、放足的诸

多法令;民国元年,迁至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

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即《服

制》。该法令将西式服装大胆地引进中国,燕

尾服被确定为大礼服,配有西式白衬衫、背心、

黑领结、白手套及黑色高筒礼帽和黑色漆皮皮

鞋。西装也是民国男子的半正式礼服,翻驳领,

左胸开袋,衣身下方左右开袋,单排或双排钮

扣,与背心、西裤构成三件套西装。学生服是

西式改良服装,通常为立领。不过,当时社会

上最普遍穿着的依旧是大襟右衽中装长袍和

马褂。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在民国初年是并行

于政治社交场合的。

中山装

中山装,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亲自设计、倡导的中式礼服,

在中国的服装史上是一大创举,深深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军服和民服的发

展。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

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

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

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前门襟、

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不久

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

经过逐步演变,又改成如今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

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

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

笔口。作为国服的中山装,其所寓意义即是: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

维(礼、义、廉、耻)、门襟五粒纽扣是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服饰的设计中寓有治国的大道理。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一般采用的是同料同色的西式裤。

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也开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

二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

民初的妇女服饰变化不是很明显。民国初年的妇女,当时提倡女学及实用,培养有科学文化知识的贤妻良母,由过去依赖角色转为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穿着和满清时差不多,比较传统。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从废除妇女裹脚开始的,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纷纷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才达到高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妇女界发起“新女性”运动,都市开始出现有学问、能应酬、能管家(会烹饪、能缝纫)的摩登女性,为适应这一潮流,短袖衫、短裙开始出现。当时崇尚苗条的体态,衣着流行样式:上身至腰围

部分紧窄,袖子宽大,衣裾尚圆角,领口要

大,竖领不要高,能露出脖子为主。到了30

年代,由于美容术的进步,妇女要去

斑、敷粉,还要根据自己的个性配合

新款发型;服饰除每季不同款式外,还要分晨、晚、运动及跳舞装,对配色亦有研究,更具美感。这时,时尚女性的身体已挣脱闺阁的框框,出现在大众媒体,有助开拓女性的公共空间,也创造了当时的城市文化。西洋的体育运动项目自晚清传入

中国,而体育运动之所以与女性拉上关系,则要晚得多。新式教育在女校开设体育课也到了三十年代。解放妇女要取决于精神和身体是否健康的观点到这时才得到确认,运动装也随之走进女性生活。“职业女性”和休闲女性”已经出现在都市的各个角

落。

一、旗袍

所谓“旗袍”,指衣裳连属的一件制服装(One-piece

Dress),同时,它必须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

观表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

侧开衩的细节布置,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

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

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早年间的旗袍是直

硬领式,宽下摆,不收腰,袖子宽且肥,这是为了便于

戎装女子在马上的驰骋搏杀。 20世纪20年代的女子流

行穿着上衣下裙,上衣有衫、袄、背心;款式有对襟、

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领、袖、襟、

摆等处多镶滚花边,或加刺绣纹饰;衣摆有方有圆,宽

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上衣下裙的女装后来一直流行,

但裙式不断简化。

20世纪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渐在城市妇女中流行,至30年代,在式样上经过改良的旗袍广为普及。20年代中期旗袍腰身较宽松,袖口宽大,长度至脚面,并作滚边内镶边。

30年代初期,腰身、袖口、相应缩小,而长度缩短近膝,至30年代中期,长度加长,为了便于行走,两边开高衩,而腰身紧绷贴体,充分显示女性体形的曲线美,并能增添人体修长的美感,把人衬托得亭亭玉立。当然这种款式只能适应青年女性及体型较瘦的中年女性,对肥胖体型的中老年妇女并不合适,故旗袍的造型并非单一化。

40年代由于日寇发动侵略,人们从便于活动的实用功能考虑,旗袍长度缩短,炎夏季节,袖长短至肩下3至6厘米,甚至把袖子取消。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定都南京。当年11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翌年将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平碧云寺迎往南京的中山陵安葬,政府官员自然要同去参加这一隆重的“奉安大典”,这就需要有适当的礼服。于是就在1929年4月,公布了服装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民国政府提倡旗袍,还在1937年,由北京市民政局主办在6月20日举办了首届集团婚礼,宣传旗袍和文明结婚。

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旗袍带着几分拘束,又有着几分随意,领口的紧收与敞开,都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女性丰润优雅的颈部;紧身的衣身突出女性胸部、腰部和臀部的造型,展露出动人的优美曲线;下摆开衩乘风飘拂,既含蓄又极富动感,展现出女性无限温柔,浪漫的情致——这样的旗袍穿在女性身上,再配以优美的步态、淡雅的服饰,典雅中蕴含着质朴,高贵中透出清丽。

这样的服装,就不仅仅是一种时装,而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了。无袖旗袍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旗袍样式。

二时装

“春江水暖鸭先知”,站在民国服饰大

潮前沿的依然是那些时髦新派的男女。

自民国政府立后,全面推行对外开放的

政策,使民国时期的服饰时尚主流全面

西化。

20世纪30年代后,西是服装渐渐取代

主流的中式褂衫,各种时装开始盛行。

妇女服装逐渐国际化。“云裳时装”是民

国时尚女性最青睐的服装品牌。30年代

后,在上海的法租界霞飞路上,几乎每

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家新的时装公司。西式服装样式繁多,有西式大衣,裙,也有中西合璧式。在各大城市,它们与旗袍交相辉映。

三女学生装

标准的女学生装,春秋季

是一袭阴丹士林蓝旗袍,冬季是

长棉袍外罩阴丹士林蓝大褂,长

围巾直垂至膝,夏天则上着月白

竹布褂下穿印度绸黑短裙。阴丹

士林以其不易退色的品质成为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学生

的最爱。

四、发式与配饰

女子的发式,随着流行而

不断变化。曾经时尚的发髻有螺

髻、朝天髻、空心髻、盘辫髻、

堕马髻、舞凤髻、蝴蝶髻等等。

年轻女子除了梳髻以外,有的还留一缕头发于额上,俗称“前刘海

儿”。前刘海儿的式样一般都盖在眉间,也有遮住两眼的,还有将发

剪成圆角,梳成垂丝形的;或者将额发分成两绺,并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时称“燕尾式”。到了民国初年,更风行一种极短的刘海儿发,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名叫“满天星”。女子剪发以后,一般多用缎带束发,也有用珠翠宝石做成各种发箍套在发上的。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烫发流传到中国。当时大城市的女子,发饰大都模仿西式,有的还把头发染成红、黄、棕、褐等各种不同颜色,以此为时髦。配饰则主要有手镯、戒指、耳环、手表等。

由于中国文化的根基之深厚,即使在外来服装的强烈冲击下,依然使中国服装表现出对外族文化精华兼收并蓄的能力,中山装和近代旗袍的出现,即证明了中国文化的深厚作用。中山装和旗袍是东西方服装结合的典范。在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在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等许多内容上符合20世纪的服装趋势,从而走向了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