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2.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2.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2.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全国视野·教材改编题

1. (2019达州闭卷)下列哪一选项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选自《论语·为政》)出自同一人之口()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 (2017长沙)(节选)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围绕)之。”

——《论语·为政》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要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这一治国思想在汉、唐时期被统治者采用,举一例说明。(1分)

2020备考好题精练

选择题

1. (2020原创)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 商汤

B. 商纣

C. 夏桀

D. 周幽王

2.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中评价的制度是()

A. 皇帝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3.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反映出分封制()

A. 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 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4. (2019山西闭卷)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 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 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 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5. (2019青岛闭卷)“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 都江堰的修建

C.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6. (2019广东闭卷)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分封制度基本瓦解

C.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7. 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微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

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由此可见,老子的“道”()

A.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B. 浓缩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 渗透了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

D. 代表了旧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

8.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D.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9. (2020原创)阅读下面两段话,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是()

“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有学者认为,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规模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冲破教会的桎梏和摆脱经院哲学的世界观,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就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向封建制度与教会展开了斗争

①都抨击了封建统治①都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①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①都对后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10. (2019益阳闭卷)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填空题

11. (10分)建筑工程的修建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

(1)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________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水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________,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2分)

(2)秦长城西起________,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____________,两者都巩固了中原王朝

的北方边防。(2分)

(3)605年开始,隋炀帝修建的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________年,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2分)

(4)________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上,__________是其典型代表,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________(国家)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____________工程,是推行“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2分)简答题

12. (9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商鞅变法是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对旧贵族利益打击最大的措施是什么?商鞅变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商鞅本人却遭车裂而死,试分析原因。(4分)

(2)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迁到什么地方?迁都的目的是什么?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综合上述问答,从改革的影响和改革者自身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分)

材料解析题

13.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唐太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言论体现孟子思想中的哪一主张?分析儒家学派的观点在当时不受统治者重视的原因。(4分)

(2)材料中汉武帝的“近臣”是谁?汉武帝接受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儒家思想对我们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意义。(1分)

参考答案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全国视野·教材改编题

1. A

2. 思想:“为政以德”。(2分)说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朝时,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社会环境稳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任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

2020备考好题精练

1. A

2. C

3. B

4. B

5. C

6. A

7. C

8. A

9. C

10. D

11. (1)李冰;灵渠。(2分)

(2)临洮;嘉峪关。(2分)

(3)洛阳;1957。(2分)

(4)金字塔;帕特农神庙。(2分)

(5)苏联;田纳西水利。(2分)

12. (1)支持者:秦孝公。(1分)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1分)原因: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法律严苛,刑罚残酷。(2分)

(2)都城:洛阳。(1分)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分)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2分)

(3)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的信念,赢得多方支持。(任答一点得1分)

13. (1)创始人:孔子。(1分)主张:民贵君轻。(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派的观点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2分)

(2)近臣:董仲舒。(1分)实质:思想文化专制。(1分)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任答一点得1分)

(3)意义:有利于构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仁爱和谐的政治观念;有利于人际关系改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 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 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 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 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 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 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 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 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附答案)(2)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 卷(附答案)(2)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 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 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 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 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 4.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5.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6.《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7.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8.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 D.诸侯争霸 9.“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案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案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 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 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带答案(1)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卷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 2.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 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这些成语。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特点 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形成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5.《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6.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 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 7.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 D.诸侯争霸 8.《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今年暑假,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到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去进行游学,孩子们去游学主要是为了 A.探寻“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B.了解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的影响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2..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知识点二:夏朝的统治 一、统治措施 1.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国家机构,这些都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二、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三、灭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最终在夏王桀的残暴统治中灭亡。 知识点三: 1.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建立时间:约公允前1600年,汤在亳(bò)建立商朝。 3.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 4.政治统治及社会状况: (1)政治上: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2)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商代的青釉器技术日渐成熟;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青铜器物被广泛使用。 (3)文化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点四:武王伐纣 1.原因: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对外征战,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过程: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 戈,周军占领商都。 3.结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五: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题及答案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 次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2.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 3.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6.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 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 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 8.“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春秋》 9.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材料反映了分封制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 10.今年暑假,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到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去进行游学,孩子们去游学主要是为了 A.探寻“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B.了解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的影响 C.认识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 D.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内涵 1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测试卷02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 02 、选择题( 40 分) 1. 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 夏朝 B.商朝 C.西周 D. 东周 2. 中国古代帝王既有勤政爱民的明君,也有暴虐昏庸的暴君。下图所示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 3. 上面是夏王朝都城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夏王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 ①制定刑法②设置监狱③制定历法④建立军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4. 人们都说“故土难离” ,但是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直到一位商王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这位商王是( ) A. 启 B.汤 C.盘庚 D. 纣王 5.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 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 夏朝建立 B.西周建立 C.商朝灭亡 D. 东周灭亡 6. 《史记》卷四《周本纪》记载: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 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材料反映 当时实行( ) A. 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 行省制 君主,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 他”是( ) A. 商纣王 B. 周厉王 C. 夏桀 D. 启

7. 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 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 载历史)开始 的文物图片是 ( ”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9. 春秋后期,农业上精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这主要得益于( 10. 右图是春秋铁质空首布(一种货币) ,从这枚货币上我们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① 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 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已经得到广泛流通 ③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 ④ 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13. 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 “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 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 ”“他”是指( 14. 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16.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 君)乃挟8.著名学者夏说: “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A. 刀耕火种 B. 磨制石器的使用 C.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 肥料的使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 史书记载,春秋时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政局。 史发展趋势是( 这一材料反映的历 A. 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 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2. “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中的“他”是(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越王勾践 A. 楚国 B. 秦国 C. 齐国 D. 魏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5. 《史记·商君列传》载: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 县。 ”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实行分封制 B. 确立县制 C. 确立行省制 D. 推行郡国并行制 ,(武安 A. 城濮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赤壁之战 ) C A B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B.幵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C.山东作为齐鲁大地因分封制而得名D.诸侯国没有独立性,不易形成割据 4.随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的奴隶社会幵始形成,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有很多的不同。以下各项最能反映奴隶社会本质的是 ①军队②刑法③监狱④司母戌鼎⑤四羊方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5.“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说这段话的人应该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武 6.《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丝织业的发展状况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测试卷02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02 一、选择题(40分) 1.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古代帝王既有勤政爱民的明君,也有暴虐昏庸的暴君。下图所示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君主,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他”是() A.商纣王 B.周厉王 C.夏桀 D.启 3.上面是夏王朝都城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夏王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制定刑法②设置监狱③制定历法④建立军队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们都说“故土难离”,但是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直到一位商王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这位商王是() A.启 B.汤 C.盘庚 D.纣王 5.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建立 B.西周建立 C.商朝灭亡 D.东周灭亡 6.《史记》卷四《周本纪》记载:“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材料反映当时实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A B C D 8.著名学者夏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春秋后期,农业上精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这主要得益于() A.刀耕火种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肥料的使用 10.右图是春秋铁质空首布(一种货币),从这枚货币上我们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①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已经得到广泛流通 ③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 ④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史书记载,春秋时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政局。这一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2.“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中的“他”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13.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14.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实行分封制 B.确立县制 C.确立行省制 D.推行郡国并行制 16.“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 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扩大了统治范围。(5)弊端: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课题: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一框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主备人:林显华备课时间: 教学札记【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 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②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 作用。 ③情感与态度: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 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 2.西周重要的制度:分封制、礼乐制等。 【预习导学】 1.启继承王位后,从此代替了。 2.我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4.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还进一步实行,发展并完善了古 代。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使王权逐步加强和巩固是在 ()继承王位后。 A.尧 B.舜 C.禹 D.启 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8.我国早期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9.商朝和西周的疆域远比夏朝时广阔,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国家。() 10.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课内研讨】

(一)导入:播放《封神演义》片断 (二)问题探究: 1.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2.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 差异? (三)师生共评: 【当堂巩固】 1.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1600年 2.商朝的()发达 A.手工业 B.商业 C.农业 D.青铜铸造业 3.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称之为()A.楔形文字 B.甲骨文C.拉丁文D.象形文字 4.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大方鼎 B.四羊方尊 C.鱼面网纹盆 D.狮身人面像 5.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记录和反映了夏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D.甲骨文上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 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A.镐京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7.周朝在政治上实行()。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宗法制 8.周朝通过()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A.分封 B.宗法 C.礼乐 D.均田 9.西周后期,政局混乱,西周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771年 B.公元771年 C.公元1600年 D.公元前1600年 【板书设计】 【家庭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卷(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指 A.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B.促进了土地国有化 C.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D.使奴隶主贵族势力增强 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当你遇到某同学说谎、不诚实的时候,你可以用下列哪个故事来帮助他() 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D.朝秦暮楚 5.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6.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7.“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

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回首几千纪,我们不能不感叹贵族们何以如此孜孜以求?我们仅从多数有铭文的青铜器上发现,其铭文结尾无不铭刻着“子子孙孙永宝用”的祈愿,他们期望权力、地位、荣耀能像青铜一样永世长存。遗憾的是商代的青铜器为周的诸侯瓜分刮去了族徽与名号;周的重器被秦人熔铸了“金人”。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相当多的出土于周原的窖藏,从埋藏的杂乱无序可见,贵族们逃跑时的仓惶。那些部族与家族“宝用”的器物,终成为全社会的遗产。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 钱文辉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钱文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 字经》,可知千古 事”。从“经子通, 读诸史”到“通 古今,若亲目”讲 述的是从三皇至 清代的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史的基 本面貌尽在其中。 出示相关句段。 出示年代尺。 从所出示的句段 中,说说自己了解 到的信息。 ……夏有禹,商有 汤。周文武,称三 王。夏传子,家天 下。四百载,迁夏 社。汤伐夏,国号 商。六百载,至纣 亡。周武王,始诛 纣。八百载,最长 久。 从学生熟悉的《三 字经》引入,既引 发学生兴趣,了解 学情,又培养学生 从史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还能让 学生感知中国文 明珍贵的文化遗 产,增强民族归属 感和自豪感, 从年代尺中感知 夏商周三代的历 史演变。 新课教学(读经知史) 环节一:走进夏朝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出示《夏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夏朝的建立者 是谁?明确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 出示“夏传子,家 天下”是指什么现 象?这一现象发 观察《夏朝形势 图》,说出夏朝大 致的统治区域。 回忆文明形成的 标志有哪些? 对比禅让制和世 联系旧知,温故知 新。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5.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6.“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7.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材料反映了分封制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 8.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 9.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习题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衰落 D.人民的愿望 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A.商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3.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古代文人尊为“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5.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学说比较保守,主张“仁爱”,他的思想被西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人物是() A.老子B.孟子C.墨子D.孔子 7.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赶回家。他首先关心的是仆人有没有烧伤,而不是询问马的损失情况。这一事例体现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观念相吻合的是:() A.依法治国 B.以人为本 C.竞争创新 D.效益原则 8.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孙膑兵法》B.《孙子兵法》C.《春秋》D.《尚书》 9.战国时,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0.最早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标准的思想家是孟子()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1.代表韩非子提出“法治”,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二.问答题

1.简要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CBC 6-11 DBBDAD 二.问答题 1.①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②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④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攻灭一些小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