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

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

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
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

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研究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基本界定及其性质

(三)分析框架与内容安排

二、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历史沿革

(一)1954:解决国际海事纠纷,催生出新中国一家农产品行业协会

(二)80年代初期:加强新兴行业的领导,创办起第一批全国性农产品行业协会

(三)8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部门管理向行业协会管理转型,应运产生又一批农产品行业协会

(四)21世纪:中国加入WTO、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体制改革深化,迎来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新阶段

三、农产品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与组织功能

(一)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构架

(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基本功能

四、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策法律环境

(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三)协会自身建设

(四)制度遗产

(五)小结:制度环境——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954年,为了解决国际海事纠纷,我国建立起了最早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国渔业协会。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在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和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其它领域的行业协会一样,开始得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以来,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经济环境与制度环境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结构性相对过剩,农产品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同时受到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的制约,特别是21世纪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直接融入全球市场竞争后,如何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保护广大小农、中小企业主的利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开始成为我国农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另一方面,政府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实现政企、政事、政社有序分离的行政体制改革中,把一些专业经济部门转型为行业协会开始成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尤其是WTO 规则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行政职能和行政程序作了明确规定,政府只能在WTO的法律框架体系内行使职权,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空间。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一批农产品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作用开始受到各级政府、企业、学界等日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从国际X围看,尽管行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是现代意义行业协会最终取得社会的主导地位不过是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产生以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制度摧毁了以限制内外竞争、保护行会内部手工业会员利益的欧洲封建社会的行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产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行业管理组织(史景星,1989)。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出现相对较晚,是在19世纪后期。它真正得到大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成为对内协调宏观经济目标和农场主微观目标、对外保护本国农业利益的重要工具。

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经济的自由化和一体化进程中,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态势,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西方各国普遍加大了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更加重视和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和解决贸易争端中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也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加速发展。

可见,现代意义下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协会的发达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二是各个产业本身的市场结构。市场经济制度越健全、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行业协会也越发达;市场结构从“垄断”、“寡头垄断”、到“垄断竞争”、“完全竞争”,行业协会的发达程度也相应地由低变高。正是因为农产品生产在各种产品生产中最接近“完全竞争”

市场模式,因而在市场发达国家中,相比较而言,农产品行业协会也最为发达1。

因此,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出于维护、增进本行业成员共同利益的要求,也是国家出于对经济活动实现有效干预的需要,同时还是应对农产品贸易日益国际化的需要。通过农产品行业协会这一组织载体,行业内部成员在自我制定的行规行约的约束、规X下,协调各自的经营行为,统一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产品和质量标准,维护行业信誉,在成员个人利益获得保障的同时,推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外代表本行业生产经营者的共同利益,积极开拓市场、开展反倾销活动,解决贸易争端。并建立与政府的沟通机制,参与政府有关本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的制定与实施,同时承担部分行业管理、监督的职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产品行业协会将日益显示出它无法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社会经济功效。

鉴于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尚处于初始时期,无论是农产品行业协会所发挥的作用、还是有关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研究都十分有限。在已有的对于行业协会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以非农行业的协会为研究对象,并主要集中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侧重于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制度的历史演变等视角展开研究,经济学视角的研究相对非常薄弱和滞后。对于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研究只是在近年随着中国的入世才逐步开展起来,并基本停留在经验式描述的初级阶段上,研究有待增强与深化。当前,特别需要从中国入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加速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研究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制度障碍问题。

限于目前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社团行政管理部门均无法提供关于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基本统计资料或综合性基本信息,本项课题将运用历史描述、个案分析解剖等实证方法展开研究,运用交易成本经济的理论建立分析框架,重点研究(1)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什么会出现,组织创新的动力是什么;(2)协会的治理结构如何、主要的组织功能是什么;(3)影响协会功能有效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 组织内部制度因素(如会员入会制度、治理结构安排、组织功能定位等)和外部环境因素(如政府体制改革、政策扶持等),从中发现当前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一些必要条件,最终为促进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基本界定及其性质

关于什么是农产品行业协会,由于缺乏专门的立法规定,国内对此尚无定义。国内有关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论述散见于有关农业法律和政策规定,并且存在着较大的歧义。如200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XX国农业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以成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这里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1如美国几乎每种农产品都对应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从小麦、玉米、大豆、柑桔等大宗农产品,到葵花籽、胡萝卜等小品种农产品,无所不及。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显然,“农民”一词在此是不准确的,“农户”更恰当些。因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成员构成主要是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不是自然人,特别是目前我国在使用“农民”一词中更多的是代表一种身份、而不是职业概念的情况下。又如,今年中共中央的1号文件提出,要“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有利环境。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形势,加快建立健全禽肉、蔬菜、水果等重点出口农产品的行业和商品协会”。什么叫农产品的商品协会?它与农产品的行业协会有何不同?这种表述方式,明显是混淆了基本概念,将小概念(商品协会——按照某个小产品种类组建的行业协会)与大概念(一般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并列起来。政府法律和中央政策之所以在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政策表述上出现不一致和瑕疵,反映出目前人们对于什么是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理解存在着模糊和不同的看法,同时它也反映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不规X、多样化的特点。

为了明确本报告的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有关行业协会的定义,在此,本研究报告将农产品行业协会界定为,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有关的生产经营主体,为了增进其共同利益、维护其合法权益,在自愿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行业自治组织。

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成员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生产经营或服务规模的“经济组织”。即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成员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组织或相关的各种经济组织,从农户、到农业龙头企业;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农业科技推广单位等。虽然农产品行业协会有个人成员加入,但是他们都是具有特殊身份的成员,如科技人员、推广人员等,并且他们通常是所在单位选派的个人代表。

第二,组成方式的自愿性。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协会成员在自愿基础上成立起来的。这与合作社的自愿入社原则是一致的2。

第三,组织目标的“共同利益”性。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以增进本行业、或本系统的共同利益、维护成员共同的合法权益为目标。它通过协会内成员的协调一致和对外的统一行动来实现3。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的自治组织,属于经济类社团法人。这里包括两点,一是非营利性,一是自治。强调协会的非营利性,并不是规定协会不得从事经营活动,而是要求协会须将筹集到的经费和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合法收入用于协会的业务发展,不得

2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在发展行业协会时,为了确保成员的行业代表性,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入会成员

还进行资格审定。如规定获得ISO9000标准的企业才能入会,企业加入这个协会就等于取得了一种商誉。自愿入会与资格准入并不矛盾,自愿是基础,资格是条件。它类似于合作社章程中对于社员最小生产经

营规模的限定。此外,我国XX地区,实行业必归会制度,企业在登记后的一个月内必须申请加入行业

协会,是一种强制入会。从他们的发展经验看,业必归会制度对于供大于求的物品、特别是农产品出口

有利。

3合作社虽然也是以增进社员的利益为目标,但是它的这种“共同利益”仅仅局限在社员中,不像农产

品行业协会具有外溢性,即非成员也能获得成员一致行动所带来的益处,如建立市场秩序、提供行业标

准等。

在其成员间进行分配。按照我国目前行政法规对社团的经费和收入来源的规定,包括会费收入、国内外捐赠、服务性收入、政府部门资助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协会的自治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相对独立性,独立于政府和其他组织,独立开展自己的业务,实施自己的计划。

(三)分析框架与内容安排

本研究报告将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产生与功能发挥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基本观点。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产生是源于相互依存的市场经济主体之间为节省交易成本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安排。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单位是交易。交易包括冲突、依存和秩序三个要素(康芒斯,1934)。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变革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参见约翰。伊特韦尔等,1992)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它的产生在本质上与科斯分析的企业出现的原因并无两样,是市场交易主体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安排。这些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存性,当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后,这些市场主体各自利益的获得及其多少日益依赖于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受制于资源稀缺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这些市场主体通过建立组织、以组织内部XX协商的协调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来解决行业内企业成员间的利益冲突、建立起行业内部企业成员间的有效秩序。也即阿尔钦(1984,第183页)所讲的,当一些资源的所有者同意限制或控制他们未来的行动以实现比没有合作时更高的收益时,一个共同体也就产生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建立健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独立核算的市场经济主体这一群体,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出现则并非像上述描述的那样,是市场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而是取决于中央集权政府的意愿。中央政府的行为决定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准生证。而作为经济理性人的中央政府,它的行为往往是源于有效组织、控制社会各种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行业协会提供了有效实施关系合约的私人秩序。

农产品市场近似于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进入门槛低,存在大量的分散的弱小竞争主体。一方面,交易双方的身份不重要,单个的卖者和买者之间不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农产品供应商通过市场顺利可以实现交易(也即哈耶克式市场自生自发的调适);另一方面,虽然交易是自发的,但是当竞争达到一定激烈程度、买方市场形成后,农产品供应商之间的多边依赖程度达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程度。即如果某个(些)农产品供应商存在着机会主义的行为(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或倾销等),将给其余同类农产品供应商带来商誉、利润等的直接损失,身份的重要性显示出来。此外,有限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制约农产品交易各方的决策。为了把有限理性的约束降低到最小,同时保护交易免于机会主义风险的影响,降低未来持续性的交易不确定性,明智的农产品交易各方在继续保持其自

治的前提下,相互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关系合约,通过内部组织等级式的治理结构形成一个利益协调机制,来自愿地协调和控制其自身行为和相互行为。关系合约一旦达成,就从充分竞争市场的大数现象(也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古典合同”)转换为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小数现象。

在现实中,许多冲突是通过自助、而不是法庭的方式来解决的。这是由于交易各方能够比对冲突只有有限了解的第三方专家更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冲突解决方法,并由此产生了专用性的治理结构。它通过一个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有效率的私人秩序,来保证关系合同的有效实施。行业协会就提供了这样一种私人秩序。它是通过其内部成员在XX 协商机制下达成的一个有效率的章程来保证私人秩序的有效实施。因此,农产品行业协会为多边依存的农产品交易各方提供了一个解决冲突、提供激励的“自制的法律”(威廉姆森,9页)。

在非竞争市场条件下由政府创办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内部,同样存在着一种“私序”,这种“私序”也具有调节内部成员冲突的功能,然而,这种功能的权利来源并非像上面所述的是来自成员内部的XX决策制度,而是外部力量——政府强制的结果。由于它不是组织内部成员达成的共识,因此,这种“私序”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它受到外部条件较大的影响。

3、农产品行业协会改善了成员获得信息的条件,降低了成员交易的不确定性、并制约了交易对手的机会主义行为。

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后,通过一群成员决策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达成共识而制定出的组织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培养和强化了成员的诚实性和相互信任,减少了威廉姆森所讲的“欺诈性地追求自我利益”(Self-seeking with Guile)4行为的发生;同时,通过成员间建立的制度化的沟通机制,降低了成员交易的市场不确定性;通过共同聘用专职的专业人士负责为成员提供是信息服务、市场咨询与预测等服务,在扩大成员有效信息源的同时降低了成员各自搜寻信息的成本;通过对同一类别的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管理、统一品牌或标识,协调了组织成员的合作行为,在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外部经济的同时,降低了成员间多边的监督管理成本等;并且,农产品行业协会成员通过统一选出的代表对外谈判解决贸易争端、与政府沟通并参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等,将谈判成本在成员间进行分摊而减少了各自单独行动的谈判成本。

同样地,依靠政府行政外力创立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由于在许多情况下协会内部的决策机制控制在政府手中,没有真正成为会员的自助、自律组织,协会功能的发展也相应地非常有限,协会的经济治理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创办人、领导人,而非依赖于成员间达成的各种制度安排和所相应建立起的调节机制。

4、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受制于制度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交易者的双重制约

4奥利弗威廉姆森“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意义”,《新制度经济学》,第71页,XX财经大学。

如前所述,农产品行业协会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治理方式,它是相互依存的农产品交易有关利益主体在保持各自交易自治的前提下,通过自愿组织起来、建立相互协调和等级制控制自身行为和相互行为的治理机制,解决相互冲突、建立良好秩序的集体行动。但是这种治理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一方面它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另一方面,它也随着经济行动者的特性而变化。其中,制度环境决定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游戏规则,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行业协会治理成本的变化。特别是在体制转型时期,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制度环境的所设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定位的改变,都会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反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滞后等,都将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产生妨碍作用。而农产品行业协会成员的行为属性则是治理的出发点,中国农产品行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经营实力普遍薄弱的基本特征是分析农产品行业协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前提。制度环境、协会、成员行为这三个层面是镶嵌在一起的,协会组织和制度环境决定了协会成员越来越多的约束与机遇(威廉姆森,272页)。同样地,协会成员经济主体发育的不断完善、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也推进协会组织功能的不断增强,并促进制度环境的改善。

本文的基本安排是,第二部分从案例分析入手,重点分析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产生原因、基本条件;第三部分考察目前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功能;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从制度环境、协会建设、以及制度遗产等方面着重研究制约我国当前农产品行业协会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历史沿革

(一)解决国际海事纠纷,催生出新中国一家农产品行业协会

1954年成立的中国渔业协会是新中国第一家农产品行业协会。它成立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保护我国渔业资源的产权、维护我国渔民的合法权益、解决与日本渔民的海事纠纷。在50年代初,日本渔船曾大批进入我国东海和黄海渔场作业,中国的水资源产权受到侵犯,由此引发了双方的渔业争端。当时,中日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周恩来总理指示通过两国民间渔业团体进行谈判、协商解决。为此,农业部于1954年11月成立了中国渔业协会,并以渔业协会的名义于1955年中日民间协会进行了第一次渔业谈判,并签订了《中华人民XX国渔业协会和日本国日中渔业协会关于黄海、东海渔业的协定》。在以后的1963年、1965年、和1970年又分别签订了第二次、第三次民间渔业协定以及补充协定条款等。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两国政府于1975年签订了中日渔业协定,民间渔业协定随之失效。根据中日渔业协定以及同意事项记录,双方渔业协会仍应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指导渔船进行安全作业,解决海事纠纷和处理渔船海损赔偿等问题,遂于1975年签订了《中国渔业协会和日本渔业协议会渔业安全作业议定书》。

按照中国渔业协会制定的协会宗旨,它以维护我国渔业权益和渔民利益,发展与其他国家的民间渔业交流与合作关系为目标。目前中国渔业协会的会长由农业部渔业局局长兼任,中国渔业协会办公室设于农业部渔业局内,带有较强的官方色彩,附属于政府部门5。

(二)80年代改革初期,中央政府为加强对某些新兴行业的领导力量、推进其发展,创办起第一批全国性农产品行业协会

1954年成立中国渔业协会以来,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才出现了第2家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当时,中央政府日益感到了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希望加强国家对食品工业的领导力量,然而,成立食品工业部的条件不成熟,于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当时的轻工部牵头,联合相关的十几个部委成立起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当时轻工部副部长兼任会长,其他十几个部委的领导兼任协会的主要领导职务。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及地(市)、县两级政府也相继建立了食品工业协会,形成全国性的食品行业管理网络。为适应行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又陆续成立了一批食品各行业的专业委员会或分会,如啤酒专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等,并建立起中国食品工业信息咨询中心,中国食品工业杂志社、中国食品质量报社、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编辑部以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技术培训中心等直属单位,到2003年,协会会员超过了1800名,90%以上为团体会员。协会的工作人员近60人。协会负责食品工业行业的产业规划、发展战略研究、行业统计、行业服务以及行业自律等,其中行业统计是政府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能6。

在相同的指导思想下,中国奶牛协会(后改名为中国奶业协会)、中国种子协会、中国花卉协会等相继诞生。以奶牛协会的成立为例,它是在原农垦部部长王震同志的直接介入下建立起来的。如何向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鲜奶一直是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奶牛饲养企业隶属农垦系统,如著名的三元、光明等奶业集团的前身都是农垦企业。主席曾指示当时的王震部长解决好城市居民的喝奶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鲜奶供给紧X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突出,居民要靠政府发放的奶票购买鲜奶,引起了一些市民的不满。王震退居二线后,始终不忘主席的嘱托,敦促农垦部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中国奶牛业的水平。为了改善市场供给短缺的状况,农垦部牵头、集中国内的奶业精英,分别成立了北方协作组和南方协作组,开展育种攻关,并成功地繁育出中国的黑贝花奶牛,赫斯坦奶牛。并以协作组为基础,成立起中国奶牛协会,以便突破政府部门只能在政府系统内部组织、调配资源的局限,通过协会这一平台,更好地直接整合行业内的科研、生产、行政等各类资源,推进我国奶业健康发展、提高奶业的现代化水平。1999年在社团清理整顿中,业务主管部门农业部根据我国奶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将中国乳业协会注销后与中国奶牛协会合并,更名为中国奶业协会。协会自定的组织宗旨是重点抓好奶源基地建设

5参见中国渔业网,“中国渔业协会”,以及农业部有关人员的访谈。

6参见中国食品工业网,“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以及与协会某副秘书长的访谈记录,2004。

和消费市场培育,积极为奶农、乳品加工企业和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维护、自律”四项基本职能。

中国奶业协会目前除正常工作部门外,下设育种、饲料与饲养、繁殖、卫生保健、乳品加工、奶业经济、信息等七个专业委员会,成员均由全国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企业家自愿组成,一部分国内知名企业如光明、蒙牛、伊利、三鹿、XX银螺等的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协会的副会长,但是协会现任的主要领导,如理事长和秘书长分别由农业部前副部长、前农垦局局长兼任或担任。7。

(三)80年代中后期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从部门管理向行业协会管理转型,应运产生我国第一批农产品行业协会

1984年,中共12届3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全面提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同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中共中央关于“七五”(1986——1990)计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专业性经济管理部门要从具体管理直属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向搞好全行业管理。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进行机构的调整和精简”。它表明中央已经决意由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传统体制向行业管理模式的改革。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80年代以来,中国饲料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代饲料工业终于起步。当时国家宏观管理部门负责饲料工业管理部门设在了国家经委,难以统筹全行业的发展与管理,在当时强调政企分开的体制下,如果沿用传统部门管理的体制,不仅违背了政府不能直接管理企业的改革精神,而且这种封闭式的行政性的纵向垂直部门管理体制,难以开展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统筹隶属于不同部门的同行业企业间的协调,因为只要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就无法直接管理。因此,由国家经委牵头、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试图建立不受行政、地域限制的、按照产品的同类性作为唯一划分标准的宏观管理体系,由长期流行的部门管理体制向行业管理转化,但是1985年组建时,仍然采取了与国家经委属下的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技术开发总公司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做法,直到1992年,饲料协会才正式独立出来,成为自律性的行业管理组织8。

与此同时,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开始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80年代中期后,我国进一步改革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收购实行合同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培育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到1991年,70%以上的农副产品品种实行市场调节价格,国家定价的农产品由1978年的113种、下降到1985的38种,直至1991年的9种。1992年,国务院决定实行销售同价、双轨制被打破,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到1993年,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

7资料来自中国奶业协会,以及对协会某副理事长的访谈纪录,2004。

8根据对农业部某同志的访谈纪录,2004年。

国家直接定价的农副产品不足10%,其余均实现了市场定价或以市场供应为基础的价格9。农户生产逐步面向市场、成为独立经营核算的市场主体,从而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和微观组织基础。

在多种因素(政府体制改革、市场机制逐步建立、以及涌现出一大批独立的市场微观主体等)的共同作用下,一批农产品行业协会、特别是流通领域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如中国林产品经销协会(1987)、中国蔬菜流通协会(1987)、中国食用菌协会(1987)、中国种子贸易协会(1988)、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1988)、中国果品流通协会(1991)、中国茶叶流通协会(1992)、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1993)、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1991)、中国蜂产品协会(1991)等。

1993年,中共14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并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并尽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专业经济部门要逐步减少”。在此精神指导下,中央对政府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项的重要举措是撤部建会,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轻工业部在此背景下被撤销、组建起中国轻工总会。以原轻工部的一部分处室为基础,成立了中国肉类协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中国糖业协会、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等8家全国性食品协会,由国家经贸委作为业务指导管理部门。这些协会又被俗称为“翻牌”协会,协会的主要领导人和业务负责人基本是由原轻工部业务指导部部门的人员担任。如中国糖业协会是原轻工部糖业处的“翻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前身是原轻工部酿酒处,等等。

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国”字号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中,规模大、行业代表性强的当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到2004年,它拥有3600余家会员单位企业,其中常务理事40家、理事单位140家,会员集中了全国本行业中经营规模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会员企业从外贸企业、到生产企业、科研院所,会员企业的农、林、水产、食品、土畜产品进出口额已经占全国同类产品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协会近些年来还陆续建立起了53个商品分会,涵盖了各种进出口大宗农林食品土畜商品,各分会的理事长、监事长均由在本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担任。分会工作重点是进出口业务协调,促进进出口贸易,有的分会(如茶叶分会、禽肉分会等)会员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到了全国同类商品进出口总额的95%以上。此外,土畜商会与国外100多个农产品商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加入了“国际豆类产业及贸易联盟”、“国际茶叶委员会”等一批有影响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国际农产品行业组织。

90年代初期前部分全国性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一览表

9苑鹏“乡村社区合作组织与发展农民中介组织”,X晓山等《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

序号协会名称成立日

期主管部门协会会员工作人员

单位个人

1 中国渔业协会1954 农业部221 41 12

2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1981 国家经贸委1694 152 56

3 中国奶业协会1982 农业部207 319 8

4 中国种子协会1983 同上80 110 3

5 中国花卉协会1984 国家林业局30

6 148 9

6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1985 农业部309 52 31

7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1986 国家经贸委1106 13

8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1987 同上360 100

9 中国林产品经销协会1987 国家林业局166

10 中国食用菌协会1987 全国供销总社160 840

11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1988 外经贸部3700

12 中国种子贸易协会1988 农业部138 3

13 中国甜菊协会1988 农业部45 175 6

14 中国海藻工业协会1989 农业部35 42 5

15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1990 农业部723 10

16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1991 农业部532 10

17 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1991 农业部332 5

18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1991 全国供销总社140 3 10

19 中国蜂产品协会1991 同上

20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1992 国家计委

21 中国糖业协会1992 国家经贸委478 5 11

22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1992 全国供销总社491 433 8

23 中国供销合作贸易企业协会 1992 全国供销总社124 5

24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1992 国家林业局151 5

(四)中国加入WTO、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体制改革深化,迎来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新阶段

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产品供给国内市场出现结构性、地区性的相对过剩。而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又直接面临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一些国家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反倾销、各种技术壁垒、保障措施等各种贸易

(保护)措施明显增加,如美国对我国蜂蜜、大蒜、小龙虾、蘑菇罐头、苹果汁等提出反倾销案。日本利用WTO《保障措施协议》对我国大葱、鲜香菇、鳗鱼和裙带菜等产品进行紧急进口限制。欧盟对我国动物源产品实行封关等。并且近年来,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如阿根廷、巴西等对我国的烟花、大蒜等农产品提出了反倾销措施,国际贸易摩擦波及了中国数以百万计农民的利益,使他们遭受严重打击,但又缺乏有力手段积极应对。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明显加剧,如2001年菲律宾香蕉倾销我国,导致XX香蕉跌至8分钱一斤;又如2002年中国进口美国600余万吨大豆中,38%含有疫病、杂质超标,严重损害了国内进口企业的利益10。此外,中国加入WTO后,一个明显的新态势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协会纷纷来华建立分支机构,抢占市场。以美国为例,2003年美国在XX设立分支机构的美国农产品行业协会还只有8家,到2004年就几乎翻了一番,从肉类、家禽蛋品、马铃薯、新奇士、乳制品、花生、葡萄、开心果到餐酒……各式各样的行业协会几乎涵盖了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种类。11这些协会在为会员提供开拓国际市场服务的同时,也为本国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供建议,许多贸易壁垒的始作俑者就是农产品行业协会。如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国家的浓缩苹果汁提出反倾销制裁案就是由美国苹果协会当年作出的一项重大决定。12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活动得到了本国政府的支持。如美国政府每年补贴家禽与禽蛋协会2000万美元,用于开拓国际市场,其中200万美元专门用于开拓中国市场。又如土耳其榛子协会进军中国,土政府一次性资助协会200万美元,商品广告做到了的公交车上13。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国内大量分散、小规模、经营实力弱、孤立无助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和广大小农的市场竞争条件,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现出来,并由此推进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向着按照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组建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从原来的自上而下依靠外部行政力量发动、推进,开始向着顺应企业要求联合起来的意愿、政府引导发动企业自愿组织起行业协会的方向转变。特别突出的一个新发展动向是省、县级地方协会的兴起。如XX省XX省农业行业协会到2002年上半年共有802家,其中,以果菜为主的种植业协会587个,畜牧业71个,水产业47个。协会在政府引导、民办官助的基本原则下发展起来,协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等主要领导人大多由企业家、农民担任,协会发挥了行业自律、产品促销、信息服务、技术推广等作用14。

10吴志雄、毕美家、X惠、杨占科“关于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的调研报告”,《中农办调研资料(2003)第1号》

11“美国农产品来沪勤吆喝”,finance.sina.. ,2003年09月15日 09:07 解放日报

12“合理运用WTO规则打赢“洋官司” XX果汁“洋官司”始末”,.sina.. 2001年12月19日14:08 齐鲁晚报

13吴志雄、毕美家、X惠、杨占科《中国农产银行业协会调查》,第4页,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4毕美家、葛书院“XX省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情况调查”,吴志雄、毕美家、X惠、杨占科《中国农产银行业协会调查》,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又如XX全省的农产品行业协会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全国走在了前列。截止到2004年3月,县以上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行业协会384家,其中省级协会20家,农业主导产业稻米、蔬菜、柑桔、茶叶、食用菌、畜牧、蚕桑、蜂业等产业全部建立起了行业协会,并且协会会长基本(改)由省内同行业的企业“老大”担任。农产品行业协会在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中崭露头角,XX省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XX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提出打造“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为充分发挥全省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整体力量,XX省还于2003年建立全省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以便更好地协调行业协会与政府、行业协会与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推进全省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

在全国性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层面中,出现了按照小类产品组建的趋势。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渔业协会、中国畜牧协会等纷纷设立小类产品的分会,前面提到的中国食品土畜商品进出口商会按单项商品设立的53家分会大多数是在近几年新成立的,如大蒜、大葱、桔子罐头、果汁、蔬菜、水产分会等。此外,一些新成立或正在筹划中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也越来越朝着单一小类产品的方向发展,如中国棉花协会、大豆协会等。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也更加认识到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护广大涉农企业和大量分散小农、以及在现阶段转变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迎来了日趋有利的制度环境。新近颁布的《农业法》和去年中央3号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肯定了农产品行业协会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农业竞争力,以及开展农产品贸易等的重要作用。2003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专门下发了《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意见》,对通过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深化改革联合社改革,开创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新局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并成立了社团管理办公室,重点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指出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举措;作为转变联合社职能,实现开放办社的有效形式。到2003年底,全国供销社系统已建立各类行业协会869个,其中国家级行业协会9个,省级行业协会30个。2004年伊始,XX省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意见》,肯定了全省各地农产品行业协会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尤其是区域性优势产业的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农产品行业协会规X快速发展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

(五)小结: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原因及其基本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经历了由改革初期的政府意志充分体现、会员被迫接受,到90年代初期政府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向着市场体制下的行业管理转变;再到进入21世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现顺应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意愿、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行业协会雏形的过程。

可见,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产生是市场主体制度创新与外部制度环境变迁共同作用

的结果,它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化进程相呼应。最早出现的第一批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15并非来自协会会员市场主体自愿、自主的选择,而是中央政府意志的集中体现。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制度环境的作用力超出了市场主体的自我选择能力,也即政府的组织目标需要取代了企业的组织目标需要,这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以市场经济主体的自愿行为而建立起的行业协会产生的理论解释似乎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但是如果将政府视为一种理性的组织形态,从组织产生的最根本动因看,政府选择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原因也同样是出于降低交易成本(如通过机构改革来降低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的一种理性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交易成本经济学仍旧适用。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政府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初衷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部门管理职能向行业管理职能发展。尽管行业管理与部门管理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并且两者都是以管理的对象——同类产品为出发点,但是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部门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控制,是国家通过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所进行的直接干预与控制;而行业管理的实质则是不受任何行政的或地域的限制下的间接协调管理。在行业管理体制下,管理机构与被管理企业之间不存在部门管理体制下的行政隶属关系,企业并不受行政管理机构的直接约束;行业管理机构不能像部门管理机构那样,对下属的企业下达指令,它只能通过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法规、行业协调等间接管理手段来影响本行业企业的行为。因此,行业管理从管理性质看,是一种专业管理,它不受行政部门、所有制、以及地域的限制,具有开放性管理的特点(史景星,1989),如制定统一的农产品技术标准、操作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等。它更适应社会大生产下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趋势,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定位的要求,并且符合WTO的基本准则,在降低了政府管理企业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90年代后期政府推进下发展起来的农产品行业协会,除了政府出于转换职能、实现对企业间接经济干预的需要外,越来越多地来自会员企业对外提高行业整体市场竞争力、对内规X自身市场行为的要求。特别是在农业市场化程度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对发达的地区,如XX省、XX等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面临国内市场无序竞争、国际市场反倾销、技术壁垒、闭关等的强大竞争压力,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失灵、无法与国际市场竞争原则接轨,特别是国外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已经成为提升本国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的情况下。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企业、特别是那些规模企业愈发意识到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到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利后盾和“娘家”。因而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日益显现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股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的态势。

但是,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总体发展看,存在着总量严重不足,行业覆盖面过窄、会

15严格地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渔业协会成立之处并非是一种行业协会组织,它仅仅是政府

为解决国际纠纷的一种策略选择。

员代表性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较强地依附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可以讲,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长河中看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进程,它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尽管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看已经是日趋成熟,但是一方面由于构成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微观市场竞争主体过于分散化、生产规模超小化、专业化程度低;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大大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未来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将主要受制于制度环境的变迁。

由此,根据第二部分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受制于制度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交易者双重作用”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推论出影响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如前面所提到的,市场结构越趋于完全竞争状态,农产品区域市场经济越是发达,对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需求越强,可以讲,由协会会员自发组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买方市场条件的产物,随着中国农产品全面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成为推动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二是市场经济主体的发育程度。一批产权清晰、面向市场独立生产经营、分散而力量弱小的中小企业群体、专业大户及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是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的无序竞争使得各自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它们存在着对社会化、专门化服务、以及维护自身权益的共同需求和渴望。在目前我国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生产兼业化的情况下,广大小农无法直接构成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体会员,从发展看,它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更为有效的方法是组建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加入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程度。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相对应的政府宏观管理体制,要求政府从传统的部门管理体制解脱出来,将原来的对市场微观主体直接的行政控制转变为间接的行业管理。可以讲,如果政府不加速职能转换的步伐,仍旧控制着大量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认可权利,则未来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只能是在与国际准则接轨的国际贸易纠纷等领域有较大的制度施展空间,在国内市场中的自由发展空间将很有限。同样地,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也有赖于未来对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三、农产品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与组织功能

(一)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构架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自治组织。目前民政部规定的社会团体示X章程,对协会的内部管理体制提出了规X性意见,即实行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秘书长三级体制16。其中,

16从国外的经验看,有些国家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实行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秘书长的管

理模式。其中会员(代表)大会是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秘书

长主持日常工作。理事会和监事会均向会员(代表)大会负责。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协会内部的

监督机构,确保理事会和秘书长能忠实和有效地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形成协会内部一种良性

的运行机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许多农产品行业协会,如加州新奇士橙协会、美国大豆协会等等,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完全采用了合作社的模式进行运作,实行XX管理、一人一票,协会的收入按会员的

交易量返利等等。

会员(代表)大会是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是制定和修改章程;选举和罢免理事;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决定终止事宜;决定其它重大事宜等等。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XX选举产生,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协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主要职权是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选举和罢免会长(理事长)、副会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向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制定内部管理制度;领导协会各机构开展工作;决定其他重大事宜等等。对于理事人数较多的协会,还可设立常务理事会,对理事会负责,行使理事会的一些主要职权。协会会长(理事长)为协会的法定代表人,特殊情况下也可由副会长或秘书长担任法定代表人。秘书长主持协会的日常工作,主要有:组织实施年度计划;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提名副秘书长及各机构主要负责人人选,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决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处理其他日常事务等等。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组织架构上,基本按照民政部的社会团体示X章程建立起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长的三级治理体系,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这一治理模式仅仅是体现在章程中。

作为自治性的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点是决策层必须经会员XX 选举并由会员担任。17可是在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大多数协会的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还都是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名推荐的行政官员或退休干部担任,这在全国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课题组成员2002年参与的中农办对48家全国性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调研情况看,协会会长中,离退休干部23人,占48%;现职的司局以上干部9人,占19%;机关分流干部15人,占31%。会长中只有1人由企业总经理担任。又以农业部牵头兴办的十余家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例,除了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等个别协会是由企业家(如鲁冠球)担任理事长以外,大多数协会的会长是由离退休的原副部长担任,如种子协会、奶业协会等。一些协会成为了少数领导干部离任之后的个人落脚点。不仅如此,协会的副理事长、监事长、以及秘书长等重要岗位也都由离退休或现任领导干部担任。

形成这一局面,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密切相关。目前国家规X行业协会的法规只有国务院颁布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没有规X行业协会的单独法规。而《社团登记管理条例》设置了一个社团的双重管理模式,即由作为登记管理部门的民政部和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专业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其中,社团的业务主管部门必须是党政部门或党政部门授权的机构,并同时将社团管理的核心权力赋予业务主管部门,如批准成立、提名推荐领导班子。

17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会长、副会长无一例外的都是由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家担任。一些国家的协会还实行了企业会长和专职会长并设的制度,企业会长由会员大会选举会员企业担任,专职会长则选举行业内的专家担任,专职会长可以是协会的会员,也可以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营造行业发展的环境。通过充分的XX磋商和XX决策程序,使协会的决策符合大多数会员企业的利益,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这种制度安排,造成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实际决定协会领导人的人选,而协会领导人的官员导致了农产品行业协会成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庸,难以贯彻XX决策原则,更无法成为会员的利益代表。正如访谈中,一位农业部的官员所言,“政府官员的思路永远不会与企业家的思路一样。”

此外,它还与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紧密相连。以课题组调查的XX省花卉行业协会为例,成立之初,就被定位为“半官半民”的行业组织,政府授予一部分行政管理权。由于协会对于推动全省花卉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协会的会长由最初最大的出资方烟草公司经理担任,改为换届后的原省政府秘书长担任。并且协会的经费由协会成立之初的以自谋为主,转向2003年以来的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化决定了协会的治理目标难以为广大会员利益服务,而是更多地扮演了政府助手的角色。

然而,在外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下,这一政府主宰协会治理结构的现状正在被打破。首先在地方一级协会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农产品行业协会最为发达的XX省,2003年6月全省农产品行业协会第二次联席会议上,对于当时全省存在的行政领导牵头和企业家牵头的两种协会组织形式,与会各协会代表还认为是“都可以与国际接轨,因为国际上也不是一种模式。在现阶段都应该允许存在,不要争论哪种好哪种不好。协会的领导班子以行政人员为主的,要吸收企业家参加,为过渡到“民办”创造条件。以企业家为主的,要吸收懂行的行政人员参加,以利更好地开展工作”18。然而仅仅几个月后,XX省政府就提出全省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会长必须由企业家担任的情况下,全省十余家省级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经历了第二届的换届选举后,除了省茶叶协会外全部实现了由行业内的企业老大担任协会会长职务。茶叶协会在今年的换届中也将改由会员选举的企业家担任。不仅如此,协会的管理机构中存在的与所在业务主管厅局在一起、“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混岗制”开始向管理人员专职化的“混岗不混人”制或单一的专职制转变,从实践的情况看,这是协会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组织保障。而政府财政加大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也为建立有效的协会治理结构提供了资金保障。XX省财政从2002年起,对每个省级协会安排20万元的经常性经费补助,对于协会开展的专项业务活动(如展销会、市场开拓)可以单独申请、列支。2004年省财政厅又简化协会经常性经费补助的程序,各协会不必再单独申请,由省财政厅根据上年协会的工作总结来确定当年的情况,对于开展业务成绩突出的协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开展业务不利的协会将减少政府的经费补助。

在全国一级改革较快的当属中国食品土畜商会。1988年商会成立之初,其领导班子全部由外经贸部任命,并作为外经贸部的直属司局级事业单位。商会会员以系统内部的外贸公司为主,商会依靠实际拥有的进出口配额权实现对会员的管理。这些年来,商会通过发展商品分会来改革传统体制,以自己的各个商品部为基础,逐步建立起按照农产品单品种而设立的各类农产品分会,在已成立50余家分会中,按照“协商共议、XX参与、XX决

18参见XX省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席会议《简报》第四期,2003年6月。

策”的基本原则建立决策机制和办事程序,均通过XX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并且分会的理事长、监事长均由在本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总经理出任,以确保重大决策符合绝大多数会员企业的利益。与此相对应,被选入理事长、监事长、常务理事单位的会员企业所缴纳的会费也明显增加,以便对担任协会领导层的会员单位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调查中,课题组感触最深的是商会专职干部一再强调的“服务”理念,通过服务来吸引企业,而不是从前的依靠配额来控制企业。

可以讲,建立起与现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组织的治理结构将是一个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改革取得初步效果,与这些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外部压力,以及政府深化改革、逐步取消配额管理制度、与国际贸易准则接轨有密切的关系。而XX省走在全国的前面,也是与XX市场化进程领先于内地其他省市、农业商品化程度高、政府观念创新等因素紧密相连。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没有政府对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政府的放权让利及其对行业协会发展的总体定位,仍然坚持将现有的行业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一起混同管理,不充分考虑行业协会对于建立有效的“市场私序”的独特经济属性(而非政治属性),则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不可能依靠会员自身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的XX机制,行业性的自律组织只能是一个梦想。

(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基本功能

从现行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看,其发挥的作用差异较大。它与协会产生的背景、治理结构、会员规模、行业竞争水平、政府部门对本行业的管理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已经发挥出的功能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行业发展的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加快推进所在农产品行业的发展

这一职能在那些由政府牵头、拥有行政管理职能、以为企业、政府双向服务为目标的协会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以XX省花卉产业联合会的发展为例。

到2003年,XX省全省的鲜切汇产量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交易量占到了国内市场的50%,其中80%以上销往国内70多个大中城市,XX拥有全国最大的鲜切花市场(斗南花卉市场),其成交价格开始主导全国鲜切花的批发价格。XX花卉产业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来自花卉企业、有关政府部门以及科研单位等组织都一致认为与XX花卉产业联合会(以下简称花产联)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关系密切。

XX花产联于1997年成立,由XX省从事花卉生产、加工、销售、储运和涉及有关花卉配套设施生产的企业、单位和花农集体组织等自愿加入组成。截止到2003年底,花产联共有65家会员单位和一个分会(XX斗南分会),囊括了XX省内所有初具规模的花卉企业。花产联当时成立的背景是,花卉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花卉价格大幅波动,“花贱如草”,严重地损害了花农和广大中小企业的利益。广大花卉企业强烈呼吁政府进行干预,尽管当时政府的农业厅、经贸委、生物资源创新办公室等很多部门都在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能,但是都无法解决乱市乱价的问题,并且这些部门对花卉行业的发展情况都了解有限,

难以进行协调。在实践中人们达成共识,需要建立一个负责推进、协调花卉产业发展的综合性组织,如果建立完全用行政干预的政府部门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当时恰逢XX烟草公司调整产业结构投资花卉产业,由此一个“半官半民”的行业协会诞生,在政府授权X围内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省烟草公司副总经理担任第一任会长。

XX花产联成立后,在进行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出《XX省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建议》、《XX省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建议》等报告,引起了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受省计委委托,代拟了《XX省花卉产业2010年远景规划》,并参与了《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XX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花卉产业升级的意见》、以及《XX省园艺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制定,同时与省计委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计委重大项目《XX出口花卉产业化示X工程》、《中(国)以(色列)花卉培训中心》项目等,有力地推动全省花卉产业的发展步伐。

按照2002年《XX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花卉产业升级的意见》,省花产联行使全省花卉行业的管理职能,负责制定花卉产业中长期发展计划;提出花卉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建议;配合统计部门搞好行业统计;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花卉及相关产业的行业标准;制定行业规章和规则等。

2003年以来,XX花产联将工作重点放在(1)提高XX花卉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形成XX花卉产业的整体力量;(2)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建设花卉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3)建立花卉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等,为了促进XX花卉的产业化发展,XX 省政府已批准花产联建立规模为1个亿的“XX花卉产业发展基金”、其中,省财政出资4000万元,XX、XX、红河等烟草企业和省烟草公司等出资6000万元,专项用于为花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同时省财政决定2003—2007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新品种研发、开拓市场、扩大出口和对外交流,并授权花产联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2、代表行业利益、规X会员竞争行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此项功能发挥良好的协会基本集中在全国性和省级农产品行业协会中,是其中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最为突出。

出口压价竞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中的突出问题,这不仅导致损失大量外汇收入,还容易引起国外屡屡对我国农产品发起反倾销,甚至动用特别保障条款。2002年,我国1300多种出口农产品中,有547种因无序竞争而导致单价明显下降。据专家测算,约减少创汇15亿美元19。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及其所属各分会针对会员经营企业多、中小企业多、低价竞争现象多等特点,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律的建设,对其协调X围内的重点、敏感商品召开了数百次的会员内部协调会议,对于提高出口商品价格,规X行业经营秩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茶叶、禽肉、大葱、香菇、杨桐柃木、蜂蜜、鳗鱼、苹果汁、松香、桐木、红

19肖万钧,“农产品行业协会作用不可替代”,《中国县域经济报》,2003年5月20日。

小豆、大蒜、小龙虾等十几个分会组织会员企业制定了行业自律规则,并定期召开理事会研究市场,制定协调价格,组织联合统一对外,规X经营秩序,稳步扩大市场,通过会员间的相互监督管理,避免了低价竞争、稳定了市场。有效地提高了某些农产品出口价格。以冻鸡为例,成立禽肉分会前,对日本每吨出口价不到1150美元。成立禽肉分会后,分会每月协商确定一次出口价,统一对外,使冻鸡每吨出口价上升到3200美元,实现了出口总量、单价、创汇同步增长。20

9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国外日益增加的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先后组织了对加拿大大蒜、对美国蜂蜜、大蒜、小龙虾、蘑菇罐头、苹果汁等、对巴西大蒜等的反倾销案的应诉工作,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维护全行业的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中国对美苹果汁出口反倾销应诉的成功。

1998年,美国对中国浓缩苹果汁提起反倾销调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苹果汁协会立即做出反应,制定了行业出口最低限价,每吨提高100美元,为应诉获胜赢得了时间,同时原外经贸部授予果汁分会预先审核签章权,只有符合关于最低限价的行业决议后,协会才给企业盖章,海关才予以放行。XX某企业违约私自降低限价出口,被果汁分会处以6倍罚款和6个月的停止对外报价,有效地保护了其他企业的利益,在美国商务部作出对中国实行反倾销的裁决后,苹果汁分会组织国内部分会员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起诉,状告美国商务部裁决不公,并聘请了有名的代理律师制定应诉方案,最终获得全胜,应诉企业的平均税率由开始起诉时的92%下降到14.88%,其中一家企业获得0税率,这是自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进行反倾销应诉以来在美国商务部终裁取得的最好结果,它通过部分会员的联合而实现了规模经济,在保护了会员基本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时,为会员节省了大量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并大大提高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在国内的声誉。我国的浓缩苹果汁出口也由1999年应诉时的10万吨,猛增到2003年的42万吨,价格稳中有升。为控制市场规模,近期苹果汁协会又制定了新的行业决议:停止吸收新会员、会员停止上新生产线、全面审计会员出口合同实际执行情况,以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

近几年来,利用WTO《保障措施协议》对进口产品进行紧急进口限制是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一个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以日本为例,2002年起日本开始酝酿对我大葱、鲜香菇、鳗鱼和裙带菜等产品进行紧急进口限制。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积极通过民间渠道与日本有关行业组织进行磋商,起到应有作用。特别是在鳗鱼、裙带菜问题上,通过与日本鳗联等行业组织的沟通,在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达到通过民间组织合作与协商解决问题的目的。针对日本个别媒体关于中国菜是毒菜、中国鱼是毒鱼的恶意宣传,中国

20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蓬勃发展的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2002年2月6日。肖万钧,“农产品行业协会作用不可替代”,《中国县域经济报》,2003年5月20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