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薄壁不锈钢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企业标准

薄壁不锈钢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企业标准

《薄壁不锈钢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目次

1总则

2术语

3管材及管件

3.1一般规定

3.2质量要求

4设计

4.1一般规定

4.2管道布置与敷设

4.3设计流量与水力计算

5施工

5.1一般规定

5.2管道敷设与安装

5.3管道连接

6验收

附录A本规程用词说明

附录B新产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摘录

◆1 总则

1.1 为使薄壁不锈钢管在建筑给水工程中的合理使用,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卫生、经济实用,确保工程质量,特制订本规程。

1.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水(生活饮用水、直供水、热水及135℃的高温水)薄壁不锈钢管系统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3 建筑给水用薄壁不锈钢管材及管件符合现行的企业标准《薄壁不锈钢水管及管接件》Q/HT01-2001,经审核此标准符合且部分指标高于《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GB/T12771-2000、建设部行业标准《薄壁不锈钢水管》——(报批稿)及英国、欧盟、日本标准。

1.4 薄壁不锈钢管用于建筑给水工程,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1997年版)和《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42-82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 术语

2.1 薄壁不锈钢管

选用优质的符合卫生安全指标的不锈钢卷板材料,管壁约为传统厚壁不锈钢管的1/3 (0.6mm起),采用进口焊接设备和成熟的惰性气体保护钨极焊(TIG)技术制成的管子。

2.2 薄壁不锈钢管件

选用自制的薄壁不锈钢管,用冷挤压成型工艺制成的各种型号、规格的管件。

2.3 卡箍连接

挤压连接的一种。借助专制的快速液压钳工具,用外力使不锈钢压紧圈变形,使其紧密地与钢管连接在一起;再套上橡胶密封圈,拧紧不锈钢螺母(上述橡胶密封圈、不锈钢螺母与管件出厂时已整体组装与管件连接。适用于DN15、DN20。

2.4 胀形连接

用专制的胀形器将薄壁不锈钢管内胀成一山形台凸缘,在凸缘一端套上橡胶密封圈,拧紧不锈钢螺母(上述橡胶密封圈、不锈钢螺母与管件出厂时已整体组装)与管件连接。适用于DN25~DN50。

2.5 橡胶密封圈

按输送介质的不同要求,选用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等材料密封圈,作为薄壁不锈钢管及管件之间连接的密封圈。

◆3 管材及管件

3.1 一般规定

3.1.1 建筑给水工程采用的薄壁不锈钢管的管材和管件,应具备卫生检验部门的检验报告和认证文件,应具备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测报告。

3.1.2 管材和管件应具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3.1.3 每一批管材和管件应有产品质量说明书,并应有明显标志标明生产厂名和产品名称,包装上还应标有材料牌号、规格尺寸、生产日期和检验人员的印记。

3.1.4 管道施工时,必须采用生产厂提供的专用工具,进行卡箍和胀形两种形式的连接,发货时附有施工安装说明书。

3.2 质量要求

3.2.1 产品的材质为进口的SUS304(0Cr18Ni9)、SUS316(0Cr17Ni12Mo2)、SUS316L(00Cr17Ni14Mo2)。管材与管件连接,整个系统均应符合《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1998。

3.2.2 管材和管件的外表应光洁,不得有裂缝、折叠、分层及氧化皮,焊筋应经抛光去除,其高度不得大于0.15mm。

3.2.3 管材外径允许偏差:DN15、DN20为(+0.02 -0.20)mm,DN25、DN32为(+0.02 -0.30) mm,DN40、DN50为(-0.02 -0.38)mm。管材壁厚允许偏差为名义壁厚的±10%。

3.2.4 管材和管件的力学工艺性能见表3.2.4

表3.2.4 管材和管件的力学工艺性能

◆4 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建筑给水薄壁不锈钢管道的选用,应依据介质的温度和工作压力、产品的规格和性能特点以及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等综合因素来确定。

4.1.2 建筑给水薄壁不锈钢管道可明管敷设,也可暗敷,暗敷分直埋和非直埋形式。

4.1.3 建筑给水薄壁不锈钢管道连接应采用卡箍和胀形连接方式。

4.1.4 建筑给水薄壁不锈钢管道应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管件与附件,如与其它材质的钢管连接或与加压泵等连接时,应考虑采取必要的防止电位腐蚀的措施,如缠生料带。

4.2 管道布置与敷设

4.2.1 明敷管道应沿干墙、栓、桁架为宜。

4.2.2 明敷管道不得穿越卧室、储藏室、配电间、烟道和风道内。

4.2.3 明敷冷水管道直线长度大于20米、热水管道大于10米时,应考虑由于温差引起变化的技术措施,管道伸缩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L=△T·L·a

式中

△L-----管道伸缩长度(mm)

△T-----计算温度差(℃)

L ------管道长度(m)

a ------线膨胀系数(mm/m ℃) 推荐值a=0.010265

4.2.4 暗敷管道直埋形式主要指嵌墙敷设和埋地敷设。嵌墙敷设的薄壁不锈钢管管径不宜大于DN25。

4.2.5 暗敷管道非直埋形式主要指管道井、吊顶内、装饰板后的敷设。非直埋式敷设的管道,也应考虑由于温差引起变化的技术措施,同4.2.3。

4.2.6 管道不应穿越建筑物的沉降缝、伸缩缝,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4.2.7 冷水管道结露的地区,应做好防结露层设施,热水管应做好保温处理,可参照表4.2.7 执行。

表4.2.7 防结露和75热水管保温层厚度选用表(mm)

4.3 设计流量与水力计算

4.3.1 管路设计流量应由管路所处位置按相应规范计算而定。

4.3.2 推荐采用的薄壁不锈钢管道流速值:

DN≤25流速V=0.6-1.0m/s

DN>32流速V=1.2-2.0m/s

4.3.3 管径按下式计算

式中

DN-----管道公称直径(m)

Q------管段设计流量(m3/s)

V------管道流速(m/s)

4.3.4 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i l=105C-1.85·D-4.87·Q1.85

i r=10.C-1.85·D-4.87·Q1.85

式中

i l-----冷水单位长度的沿程水头损失(KPa/m)

i r-----热水单位长度的沿程水头损失(KPa/m)

C------海曾-威廉公式的流速系数,取C=130

D------管道内径(m)

Q------设计流量(m3/s)

◆5 施工

5.1 一般规定

5.1.1. 薄壁不锈钢管道在安装施工前,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施工图纸及有关技术资料齐全;

2) 批准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已进行技术交底;

3) 管材和管件及专用的工具已具备,符合正常施工的要求;

4) 施工人员需经过必要的技术培训。

5.1.2. 管材和管件应符合《管材及管件》的要求。

5.1.3. 管材和管件运输装卸过程中应小心轻放,不得露天堆放,不得与有害物、污物混放,不得受尖锐物品碰撞,不得抛、摔、滚、拖。管材应水平堆放在平整的地面或水平垫物上,堆放高度不宜超过2米,管件堆放箱数不宜超过10箱高度。

5.1.4. 施工现场应做好产品的保护工作,管材和管件不得用作吊、拉、攀件使用。安装前应对管材和管件进行检查,如有损坏和受污,应及时更换和清污。

5.1.5. 整个管道施工间断或终结时的开口处应及时封堵,或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5.1.

6. 管道最高点应设排气系统,最低点应设泄水装置,管网的横管应有2-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

5.1.7. 管道穿越墙体、楼板和嵌墙暗敷时,应检查预留孔、槽的位置、标高和大小尺寸是否正确,预留孔、槽的尺寸可按下列规定:

预留孔尺寸宜比安装管外径大50-100mm;

嵌墙暗敷管槽尺寸的深度比管外径大30mm,宽度比管径大100mm;

架空管顶上部净空不宜小于200mm;

5.1.8. 管道系统的坐标、标高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5.1.9. 水平管道的纵、横方向的弯曲、立管垂直度、平行管道和成排阀门的安装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5.2 管道敷设与安装

5.2.1. 明敷的薄壁不锈钢管道,宜在内外墙面粉刷层或贴面层完成后进行安装,事先应先复核预留孔洞,然后再设置管卡或吊架,布局应力求美观,兼顾维修便捷。

5.2.2. 薄壁不锈钢管固定架最大间距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固定架宜选择在变径、分支、接口及穿越承重墙、楼板的两侧等处。

5.2.3. 明敷管道有可能产生冰冻或需要进行隔热、保温和防结露时,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冻、隔热、保温和防结露。

5.2.4. 管道敷设时,不得有轴向扭曲,穿越墙体和楼地板时不得强制校正。安装完毕,不得有塌要、拱起的波浪现象和扭曲的蛇弯现象。

5.2.5. 管道在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必须设置套管,如塑料套管,但穿插越屋面时应采用金属套管,并做好防水措施。套管应高出地面或屋面50mm。

5.2.

6. 管道暗敷时,热水管(除保温管道外)必须保证有一定的伸缩余量,在其拐弯处管件和墙体之间设置发泡塑料或别的软性材料,且粉刷时使其紧贴管件。

5.2.7. 暗敷埋地管道,其埋地管槽的开挖应在未经扰动的原状土或经夯实后的填土上进行,管槽沟底应平整,不应平整,不应有外突的尖硬物质,如有尖硬物质,可辅100mm厚的砂垫层。

5.2.8. 埋地管道应缠防腐胶带。

5.2.9. 埋地管道回填时,应先用砂土或不含尖硬物质的地壤回填,经夯实后方可回垫原土。

5.2.10. 埋地管道出地坪处应设置护套管,其高度应高出最终地坪面100mm。

5.3 管道连接

5.3.1. 管道连接前应确认管材和管件的规格尺寸是否满足连接的要求。

5.3.2. 根据图纸要求,经现场实测配置管道长度。下料应力求精确。

5.3.3. 阅读也理解薄壁不锈钢管及管件的“施工安装说明”,初次安装可先进行试装配。

5.3.4. 薄壁不锈钢管的连接应采用卡箍式和胀形式两种形式,并用厂方提供的专用工具,施工顺序详见“施工安装说明”。

◆6 验收

6.1 管道系统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进行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

在施工单位自验的基础上,中间验收由施工单位会同工程监理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负责验收或委托工程监理进行验收。

6.2中间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中间验收必须在暗敷管道隐藏前进行。

6.2.2管材的型号和敷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2.3应着重检查管道支撑、套管安装、防伸缩措施。

6.2.4在水压试验前,对试压管道应采取安全有效的固定和保护措施,供试验的接头部位应明露。

6.2.5按本规程第6.3条规定结合设计要求进行水压试验。

6.2.6检验合格后填写验收记录并签字。

6.3管道系统的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6.3.1试验压力一般为管道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6.3.2在冬季进行水压试验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

6.3.3水压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将试压管段各配水点封堵,缓慢注水,同时将管内空气排出;

2)管道充满水后,进行水密性检查;

3)对系统加压,加压应采用手压泵缓慢升压,升压时间不应小于10min;

4)升压至规定的试验压力后,停止加压,稳压1h,观察各接口部位应无渗漏现象;

5)稳压1h后,再补压至规定的试验压力值,15min内压力降不超过0.05MPa为全格;

6)水压试验合格后,填写水压试验记录。

6.4在中间验收合格后,方可按土建工序施工。

在整个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再进行一次水压试验。

6.5生活饮用水管道在试压合格后,应进行吹扫或清洗,以确保其供水水质不受二次污染。

6.6工程竣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程规定,竣工验收应重点检查和验收以下项目:

管位、标高的正确性;

抽查部分管管段,检查接口、支架是否牢固以及安装位置的正确性;

阀门等附件与管段配水点,观察给水系统管道流水的畅通性,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可分层、分段进行通水能力检验;

抽查部分管道系统,观察阀门启闭灵活性和仪表指示的灵敏性。

6.7管道竣工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应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施工图、竣工图及设计变更文件;

管材、管件和主要管道附件等的出厂合格证或产品检验报告;

中间验收记录、水压试验记录、管道清洗记录;

工程质量事故评定记录;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6.8管道验收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的相关规定。

◆附录A 本规程用词说明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2、条文中指明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

◆附录B 新产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摘录

编号:甬科新鉴字[2001]第011号

成果名称:“通洋”牌薄壁不锈钢管材及管件(食品级新颖薄壁不锈钢管材及管冷挤压管接件)

完成单位:宁波市华涛不锈钢管材有限公司

鉴定形式:会议

组织鉴定单位:宁波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鉴定日期:2001年4月28日

鉴定委员会专家:共11人,其中建设部及北京方面专家4人,浙江大学专家2人,宁波专家5人。

鉴定委员会鉴定意见(摘录)

参观和考察了生产现场,并对产品部分性能进行了复测,经审查评议,鉴定意见如下:

1、所提供的图纸及技术文件完整、统一、清晰,能指导生产。

2、该产品运用获准的国家专利,在非等效采用国内先进标准的基础上,经过二年时间的试制,薄壁不锈钢管材及管件产品已开发成功,用冷挤压工艺生产的管件技术含量高、构造新颖、安装方便,管材水力性能好,摩阻小,属节能、环保产品,可广泛用于生活饮用水、优质水等输送,具有广阔的市场及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3、该产品的样品经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等7家单位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Q/HT01-2001《薄壁不锈钢水管及管接件》标准要求,且部分指标高于有关国标及英、欧、日标准。鉴定委员会在生产现场对产品部分性能(水压、气密试验及涡流探伤)进行了复测,指标符合Q/HT01-2001《薄壁不锈钢水管及管接件》标准要求。产品经用户使用反映良好。

4、该产品的生产设备比较先进,工艺流程合理,生产过程控制严格,检测手段符合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