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图的误导(张燕国)

统计图的误导(张燕国)

统计图的误导(张燕国)
统计图的误导(张燕国)

6.4 统计图的选择(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能分析出具体情境中某些统计图给人造成误导的原因;

2.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自己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3.在解决问题时要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分析具体情境中一些数据及其表示方式给人造成误导的原因;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

难点:分析具体情境中某些统计图给人造成误导的原因.

一、温故旧知

各种统计图的特征:

①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每个项目的;

②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反映事物的;

③扇形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出各个部分在总体中。

2.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引入

老师照了一张照片,一位同学看后说:“张振帅的身高是罗维瑞身高的2倍。”同学们想一下他说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二)活动探究

探究一:条形统计图产生的错觉

阅读教科书179—180页问题(2)图6-20,完成图6-21,并回答问题(3)。甲、乙两种酒近几年的销售量和价格如下:

甲品牌酒的销售量和价格乙品牌酒的销售量和价格

两幅图给你的感觉一样吗?在甲种酒销售员画出的条形统计图中,2010年甲种酒的年度销售量看上去是2002年的多少倍?实际上呢?为什么?

结论: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为了使所绘统计图更为直观、清晰,应注意纵轴上的起始值从“”开始,最好标明具体数据,以及写完整横纵坐标所表示的意义,图表名称等,从而避免造成“误导”、引起“错觉”.

2.扇形统计图只能显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两个扇形统计图中的相同研究对象无法直接比较大小.

探究二:折线统计图产生的错觉

阅读教科书179页图6-18与图6-19至问题(1)并回答问题(1):

有人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制作出甲、乙两种酒的价格变化的折线统计图:你认为哪一种酒的价格增长较快?为什么?你的结果与折线统计图给你的感觉一致吗?为什么图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结论:1.价格增长较快的酒是,可是图像给我们的感觉价格增长较快的酒好像是。造成“错觉”的原因是:两个折线统计图,纵轴上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不同,造成图像的倾斜程度不同,所以给人不同的感觉。

2.为了较为直观地比较某两个统计量的变化速度,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两者纵、横轴的单位长度表示的意义要,从而避免造成“误导”,引起“错觉”。

探究三:扇形统计图产生的错觉

下图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

计图,根据统计图,下面对全年食品费用支出情况,

判断正确的是()

A.甲户比乙户多

B.乙户比甲户多

C.甲、乙两户一样多

D.无法确定哪一户多

三、学以致用

1.小明将他的8次数学测验成绩按顺序绘成了两个统计图如下:

若小明想向他的父母说明他数学成绩的提高情况,他将向父母展示哪一个统计图?为什么?

2、某地近几年来自来水的价格如下:

年份2004 2006 2008

水价/(元/吨) 1.46 1.92 2.53

3.如图所示的是深圳市某校七、八两个年级男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下面对两个年级参加篮球活动的人数判断正确的是()

A.七年级比八年级多

B.八年级比七年级多

C.两个年级一样多

D.无法确定哪个年级多

四、巩固提升

1

(1)从条形统计图直观的看,民歌类唱片与流行歌曲唱片销售量之比大约是多少?从扇形统计图看呢? 2)要使读者清楚地看出各类音像制品的销售量之比,条形统计图应做怎样改动?

2.某市市场上有两种品牌的牛奶,2010年的市场调查表明:甲品牌牛奶的销售量为8000吨, 乙品牌牛奶的销售量为4000吨,甲公司在销售广告上印制了下面的统计图,这个图给你的最初感觉如何?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必做题:习题6.7第1、2、3题

选做题:习题6.7第4题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8—10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接触画折线统计图,会对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量分析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观察、交流、探究、制图、欣赏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折线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到过这个地方吗? 2.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条形统计图)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它是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的?(条形) 二、探索新知。 (一)课件演示: 1、让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请同学们给这个统计图取个名字。 2.刚才同学们看了课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绘制的?同座位的说一说,全班交流。 (二)读图教学 1.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折线统计图是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点) 3.你觉得每两点间的线段都是一样吗?(不一样)你能用手比画一下吗? 4.中小学生参观井冈山的人数有什么变化?(越来越多)呈什么样的变化趋势?(上升)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折线)你有什么感想? 5. 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说出它们的异同? 6. 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的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7.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三、自学例1 1、独立完成统计图, 2、回答图后问题。 3、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最新扇形统计图----单元试卷及分析

《扇形统计图》同步试题 一、填空 1.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 考查目的: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及选择。 答案:条形;折线;扇形。 解析:可结合实例,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深刻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及应用选择。 2.下图是鸡蛋各部分质量统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鸡蛋中蛋壳的质量约占(),蛋黄的质量约占()。如果一个鸡蛋重80克,那么这个鸡蛋中的蛋白重()克。 考查目的:扇形统计图中信息的读取;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15%,32%。42.4。 解析:引导学生认真读图,分析题意,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对于第三个问题,依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3.如图,如果用整个图表示总体,那么()扇形表示总体的;() 扇形表示总体的;剩下的C扇形表示总体的()。 考查目的:单位“1”的理解;扇形面积与圆面积之间的关系。 答案:A;B;。

解析: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把它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那么B扇形表示其中的一份,占这个圆的;如果把它平均分成3份,那么A扇形表示其中的一份,占这个圆的;剩下的C扇形表示总体的。 4.下图是某学校教师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1)喜欢《走进科学》的老师占全体老师人数的()%。 (2)喜欢()节目和()节目的人数差不多。 (3)喜欢()节目的人数最少。如果该学校有150名老师,那么喜欢新闻联播的老师有()人。 考查目的: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1)32;(2)大风车,新闻联播;(3)焦点访谈,42。 解析:第(1)小题需要明确把整个圆看作单位“1”,已知的三个项目占总数的68%,则未知的一项所占的百分比为1-68%=32%;第(2)小题以及第(3)小题中“喜欢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少”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扇形面积的大小得出结论;最后一个填空是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已知东湖公园实际占地120公顷,请根据以下东湖公园占地分布情况统计图填写下表。

华师大新版九年级(下) 中考题同步试卷:28.3.2 容易误导决策的统计图(02)

华师大新版九年级(下)中考题同步试卷:28.3.2 容易误导决策 的统计图(02)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如图是某班45名同学爱心捐款额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含前一个边界值,不含后一个边界值),则捐款人数最多的一组是() A.5~10元B.10~15元C.15~20元D.20~25元 2.如图分别是某班全体学生上学时乘车、步行、骑车人数的分布直方图和扇形统计图(两图都不完整),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该班总人数为50人 B.步行人数为30人 C.乘车人数是骑车人数的2.5倍 D.骑车人数占20% 3.如图是交警在一个路口统计的某个时段来往车辆的车速(单位:千米/时)情况.则这些车的车速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

A.8,6B.8,5C.52,53D.52,52 二、填空题(共2小题) 4.九年级(3)班共有50名同学,如图是该班一次体育模拟测试成绩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满分为30分,成绩均为整数).若将不低于23分的成绩评为合格,则该班此次成绩达到合格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5.某记者抽样调查了某校一些学生假期用于读书的时间(单位:分钟)后,绘制了频数分布直方图,从左到右的前5个长方形相对应的频率之和为0.9,最后一组的频数是15,则此次抽样调查的人数为人.(注:横轴上每组数据包含最小值不包含最大值) 三、解答题(共25小题) 6.阳泉同学参加周末社会实践活动,到“富乐花乡”蔬菜大棚中收集到20株西红柿秧上小西红柿的个数: 32 39 45 55 60 54 60 28 56 41 51 36 44 46 40 53 37 47 45 46

(1)前10株西红柿秧上小西红柿个数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众数是; (2)若对这20个数按组距为8进行分组,请补全频数分布表及频数分布直方图个数分组28≤x<3636≤x<4444≤x<5252≤x<6060≤x<68 频数22(3)通过频数分布直方图试分析此大棚中西红柿的长势. 7.某学校对某班学生“五?一”小长假期间的度假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求出该班学生的总人数.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求出扇形统计图中α的度数. (4)你更喜欢哪一种度假方式. 8.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某中学组织了献爱心捐款活动,该校教学兴趣小组对本校学生献爱心捐款额做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并绘制了不完整的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含前一个边界值,不含后一个边界值).如图所示:捐款额(元)频数百分比 0≤x<5510%

四年级数学下册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案 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案沪教 版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3、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观察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3、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问题。教学用具准备:教学平台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P、42页主题图这是一张什么表?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统计表。从表格中你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七月份平均温度最高,

一、二月份平均温度最低 2、有时,我们为了要了解一些情况,就需要作一些统计工作。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到统计一单元进行学习。 [说明] :以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情况的统计表引入,复习旧知,达到从脑海中提取与本节课相关的认知信息,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情况,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清晰地表示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用条形统计图 2、我们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在方格纸上试者画一画,回忆一下条形统计图。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 制作条形统计图 (1)确定横轴(统计的项目)、纵轴(统计的数据,确定单元格大小)(2)画条形(条形粗细相等,间隔相等) 4、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胖画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什么来?每个月的平均气温值,很直观。 5、但是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用什么方法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用折线统计图) 6、课件出示:P、42/2004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它包括哪些部分?与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相似之处:都有横轴(统

最新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案优秀范文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两幅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说明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说明: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它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这种统计图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根据扇形统计图的表示形式,讨论制成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得出步骤井板书: ① 计算百分数; ② 计算圆心角; ③ 画出圆和扇形; ④ 标明百分数. (2)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用加法检验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 先说明一个圆的度数是360度,再让学生按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求出表示各部分数量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检验几部分圆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 分割成扇形. 老师说明画法,同时板书:先画一个圆,说明表示总数量;再分割成3个扇形,说明各表示哪个数量. (5) 标明各部分数量名称和百分数.

指名学生说说每个扇形各表示哪个数量,占百分之几,老师在图中板书.让学生自己画圆、分扇形并标明各个部分数量的名称和百分数. (6) 区分各部分并写出统计图名称. 说明要用阴影或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扇形,写出统计图名称,并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自己的统计图上.集体订正. (7) 小结过程. 提问:谁来看图说说刚才制作这幅统计图的过程?你能说一说这幅统计图的意思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练习 l.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这个圆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多少度?请大家先计算每项收入相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再画出扇形统计图.老师巡视辅导.提问学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图的20等份里的几份. 四、课堂小结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统计数据来制作扇形统计图?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案优秀范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课题:认识“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95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⑶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1格表示一个单位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 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请你首先认识一下天气符号,他们表示什 么天气? 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清楚的表示出? 学生尝试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表示出来? 反馈:①我用统计表 ②我用象形统计图

师:他们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师: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边上有数据:0、1、2、3、4、5、6、7、8、9、 师:最下面一个数字是1吗? 生:下面是各种天气情况: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 师;在这个图中,最下面一个格子碰着的横线对着几?在这个图中,1个格子表示1个单位。 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晴天和多云最多 生:雷阵雨最少 生:阴天比多云少3天 生:阴天比阵雨多1天 3师:和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能更清楚直观的表示数据的大小 二、巩固新知 1、完成95页的做一做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出生的月份 出生 月份 把上面的数据在下面用条形图表示出

《容易误导读者的统计图》习题

《容易误导读者的统计图》习题 1.如图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下面对全年食品支出费用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户比乙户多 B .乙户比甲户多 C .甲、乙两户一样多 D .无法确定哪一户多 2.如图是P Q ,两国2005年财政经费支出情况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下面对两国全年教育经费支出判断正确的是( ) A .P 国比Q 国多 B .Q 国比P 国多 C .P 国与Q 国一样多 D .无法确定哪国多 3.甲乙两公司近年的销售收入情况如图所示: 哪家公司近年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较快?图中所标示出的直观情况与此相符吗? 4.小亮根据5名同学的身高绘制了下面的统计图:

(1)哪个同学最高?哪个同学最矮?他们相差多少? (2)舟舟的身高是小丽的几倍? (3)这个图易使人产生错觉吗?为什么? (4)为了更为直观、清楚地反映这5名同学的身高状况,这个图应怎样改动? 5.如图是甲、乙两家公司的利润增长情况统计图,哪一家公司的利润增长率速度较快? 6.根据下表绘制的两幅折现统计图,表示的是某股票的价格变化情况. (1)哪一幅图的增长幅度可能给人以误导? (2)造成误导的原因是什么? 7.以下是一些来自媒体的信息,读后你有什么想法? (1)某个学生网站进行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中学生经常吃肯德鸡的比例超过80%,这个数据可信吗?为什么? (2)某高校在招生广告上称:本校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为100%,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0%,总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5%. (3)某房产广告称:本地区居民年收入8万元.(事实上该地区居住了许多普通工人家庭,只有几户富翁)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表格 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从表格中你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师:用什么统计图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 2、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3、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小胖画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二、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 师:2000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 (11℃) 师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 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

(完整word版)六年级数学《扇形统计图》经典例题

扇形统计图 1、某班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情况统计图,算一算,若参加人数最多的课外兴趣小组比参加人数最少的多20人,那么参加这三个课外兴趣小组的各有多少人? 解析:首先需要读懂扇形统计图,图中的单位“1”的人数是这三个课外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其中人数最多的与人数最少的课外兴趣小组相差的百分比是 60%-10%=50%,这两个小组相差的人数是20,根据人数差÷分率差=单位“1”,先计算出参加三个课外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再分别求出各个小组的人数。 解答:60%-10%=50% 20÷50%=40(人) 40×60%=24(人) 40×30%=12(人) 40×10%=4(人) 答:参加体育课外兴趣小组的有24人,参加文艺课外兴趣小组的有12人,参加美术课外兴趣小组的有4人。 2、六(1)班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得100分的有5人,90-99分的有30人,80-89分的有4人,60分以下的有1人。 (1)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成绩100分90~99分 80~89分60分以下 人数(人) (2)根据上面的数据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 解析:根据给出的信息逐个对应填入统计表中,再比对是否正确。首先需要计算每一分数段的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然后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最后画出扇形统计图。 解答:(1) 成绩100分90~99 分 80~89 分 60分以 下 人数(人) 5 30 4 1

(2)30+5+4+1=40(人) 100分的:5÷40=12.5%360°×12.5%=45° 90~99分的:30÷40=75%360°×75%=270° 80~89分的:4÷40=10%360°×10%=36° 60分以下的:1÷40=2.5%360°×2.5%=9° 3、乐亭镇总面积是100平方千米,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年,通过“退耕还林”,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2012年底,镇政府画了两个扇形统计图进行对比。 (1)说说乐亭镇这几年土地的变化情况。 (2)2012年底,这个镇的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 (3)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 解析:首先需要仔细观察两幅扇形统计图的变化情况,找到单位“1”的量,然后需要观察部分量的变化以及所占总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最后根据单位“1”的量×部分量所占的百分比=部分量来解答各个问题。 解答:(1)乐亭镇这几年土地的变化情况是耕地的面积减少了10%,荒山的面积减少了35%,森林的面积增加了15%,新种植了果园,占总面积的30%。 (2)100×10%=10(平方千米) 100×40%=40(平方千米) 100×30%=30(平方千米) 答:2012年底,这个镇的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分别是10平方千米、40 平方千米和30平方千米。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3.1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案 (1)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 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P42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能读懂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得的信息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判断或预测。 3、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感受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把整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直观、形象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习单(统计图)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情景引入 1.师:学校气象组对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小胖制作了统计表和统计图,你们知道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包括哪些内容?(横轴,纵轴,标题和单位) (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3.小丁丁又制作了一张统计图,仔细观察一下,它与小胖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有何异同?(小组讨论) 相同点:这两张统计图都有横轴,纵轴,标题和单位。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的直条换成了点和折线。板书:点折线 4.由点和折线组成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学习折线统计图。 5.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6.小组里每人轮流说一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交流) 7.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 8.通过学习你知道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点表示数量的多和少(板书)第二部分 既然知道每一个点表示各项目数量的大小,那么为什么要用线连起来呢?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书。P43。 问: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上升不变下降 出示:缓慢上升大幅上升不变大幅下降缓慢下降(分别配图)问:你能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这张折线统计图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吗?(小组里交流) 问:现在谁来说一说折线表示什么? 板书:折线表示数量的变化 第三部分 同学们说得真好,气象小组的成员们把上海每一天的气温情况都记录下来了,小胖和小丁丁两人各制作了一张折线统计图,同样是上海某日气温变化情况,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有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合理地取纵轴刻度,把对反应变化情况不大的这部分省略,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晰地反映气温变化的情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分析这一天气温变化的情况。

《扇形统计图》课标解 读

《扇形统计图》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优良品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课标解读 结合以上学段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应留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把握新知识的生成点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能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此外,学生还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扇形。这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把握新知识的生成点。例如,在扇形统计图认识的教学时,可以通过百分数的意义引出扇形统计图,根据扇形中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而理解扇形统计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体会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部分与总体之间的百分比关系的特点。 (二)注重从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出发,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用途

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7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点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指导】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性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习统计的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一、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认识

1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通过熟悉的事例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会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描述。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和刚刚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素材,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之后,对已经学过的三类统计图进行整体性的回顾,使学生学会根据统计目的,结合不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描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使学生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3.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统计表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 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教学重点: 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情境图,师生谈话,现场调查:平时你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2、提出问题: (1) 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 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多少吗? (3)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表示人数、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讨论后留下表示百分比条形统计图。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百分数加起来是多少?能否有一种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各部份占总体百分比的关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10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学生能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利用方格纸画出折线统计图。 3、根据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作出一定的推测和判断。 4、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统计图的选择,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利用折线统计图的变化预测未来事物的变化。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根据某学生前六周得小红花朵数统计表引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文久伊同学前6周得到得小红花统计表(出示课件) 2、回忆条形统计图绘制及特点。(出示课件) 3、出示折线统计图,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分析折线统计图得出折线统计图的组成及特点。 2、绘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步骤:①描点②画线③标数据 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清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3、联系实际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 根据某商店2010年4——9月雪糕销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1)判断最大数和最小数,确定数据对应月份。(出示课件) 2)学生2人一组,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1、通过绘制统计图,点明学生折线统计图是如何绘制(强调折线统计图特点) 2、分析预设某商店2011年应如何预定雪糕。 三、运用中感知 1、根据下面两幅统计表分析比较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出示课件) 2、根据XX同学1——5年级的身高绘制折线统计图。 3,强调折线统计图中纵轴上的省略画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4、知识延伸(问)预测该同学以后的会怎样? 四、生活中的统计图----认识并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生发言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折线统计图。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认识扇形统计图教案

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第68-70页。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 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2.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让学生谈谈对观看奥运比赛的感受。 谈话:是啊,每一枚金牌都是运动员们的汗水和血水凝聚而成的,都来之不易。(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情境图)这就是第30届奥运会我国

体育代表团金牌榜。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以是计算方面的,也可以是和统计相关的。回答情况预设: (1)射击项目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2)体操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3)各种项目获金牌数的情况怎样 …… 2.出示红点问题:各种项目获金牌的情况怎样 你能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来描述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描述数据。 1.谈话:在绘制统计图之前,我们先应将数据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信息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教师在此说明:水上项目包括:跳水、游泳、水球等;重技类项目包括: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等。) 2.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来。) 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颜色红花黄花蓝花粉花 盆数8 7 5 6 1、()色的花最多,()色的花最少。

2、红花比蓝花多()盆。 3、我们还学过了用象形图来表示,你能画出来吗? 4、小结学过的统计方法:统计表、象形图 5、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关于统计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主题图(2012年北京8月份的天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2、学生在小组内试着用学过的方法(统计表、象形统计图等)整理统计出相关数据。生合作在草稿上画表格、画象形图等。 3、小组代表交流(生出示自己的统计结果)。(有可能是用统计表和象形图,也可能有人直接用了条形统计图,要充分鼓励引导) 4、课本中有两个小朋友也做出了自己的统计,我们看看他们用了什么方法。①出示小东的方法,全班交流。②出示小红的方法,全班交流。 5、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种新的统计方法,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你们知道是什么方法吗?(点名回答)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哪种表示更清楚?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6、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1)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2)引导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知道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一格代表的数量等。

《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大公路第二小学幸志燕 教学内容:教材P94-95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量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地画出条形。 3.培养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条形统计图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地画出条形。 教学难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地画出条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会看天气预报吗? 预设:会。 (PPT出示一做天气符号)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天气符号你们认识吗? 学生说符号。 师:孩子们真棒,全都认出来了,看来你们个个都是用心观

察生活的孩子。 二、新课教学。 1.收集数据。 出示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图。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北京市2012年8月份的天气情况图。请大家仔细观察? 从这个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①有5种天气,分别是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 ②我了解到了这个月中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各有多少天。 师:你们是不是也了解到了这些信息呢? 预设:是。 师:但是上图中的这5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有没有直接、清楚的告诉我们呀? 预设:没有。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把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直接、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预设:画○或画表格。(学生若只能说到一种,教师要提醒)(若学生想不到,可引导他们) (师:大家先别急着回答,老师问问你们,我们要整理数据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预设:分类的方法。) 师:那分好了类,可以怎样表示数据呢?) 师:下面请大家4人为一小组,从画○和统计表中选择你们

优质课《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学设计

优质课《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3、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 (1)这是XX年3月一周的日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吗? (条形统计图) (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 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每天的平均气温,还能很快看出哪天的平均气温最高,哪天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周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出示折线统计图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二、解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a) 独立观察 b) 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1)点: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②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每天的平均气温。 (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平均气温在上升) ①在这张图上平均气温上升还有吗? ②那么它们上升的情况一样吗? 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③除了平均气温上升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情况?(气温下降) 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①学生看书 ②选择图上相邻的两天温度说说平均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③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5)刚才我们看的都是这两天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那么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不能说说整个一周的变化情况吗? 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我从卫生老师那了解到了我们班*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体重变化情况,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1)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 (2)交流 (3)小结: 2、这是一张*同学的上学期的几次单元测验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我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你从中又了解到了什么? 3、小结: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4、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 (1)生说 (2)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条形统计图(例2)教案

《认识条形统计图2》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6页例2及相关练习。 【课程标准描述】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 【学习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绘制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学生尝试独立作图,小组交流发现统计图中的问题,集体交流提出解决方案以及与之前学习的统计图进行对比,关注学生是否体验到统计图中“以一当二”的必要性。以评价学习目标2。 2.通过学生独立将北京2012年9月天气情况记录单中的数据整理填入统计表,再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最后通过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会收集并整理数据。以评价学习目标1。 【学习过程】 一、谈话交流,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早餐吗? 2.如果不吃早饭,那我们的血糖浓度就会降低,会出现饥饿感,大脑的兴奋性随之降低,

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每天都好好吃早饭。 3.最近,学校附近的早餐店为了了解学生们最喜欢那样早餐,对四(1)班同学进行了调查,并且绘制了一张表格。今天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p96统计表。 2.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 3.制作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早餐统计图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作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评价学习目标1) 4.小组交流。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5.集体交流。各组汇报展示条形统计图。 6.学生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全班交流)(评价学习目标2) 预设:①左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数据;②右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数据。 7.思考: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数据。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甚至更多的单位。 8.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9.思考:如果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图中怎么表示?学生组内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