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张思婷人文教育0801班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然而我国幼儿教育成年化、小学化、应试化倾向严重,幼儿教育的质量令人担忧,本文以“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入手,主张把自然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引入幼儿的生活,试图阐明“亲近自然”教育不仅可以塑造幼儿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失为一条出路。

关键词:幼儿教育亲近自然教育理念现状探索与实践

"Nature" concept of education thought children unde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 country, children education is the basic fundamental, however in earl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the adult of test serious tendency, children education quality worrying, based on the "naturalistic" education idea of the natural claim into classroom, introduc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introduction of children's life, tried to explain "nature" education not only can shape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and perception,

improve overall quality, and to the people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can yet be regarded as a way out.

Keywords: children's education Closer to the nature Education idea The present situ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教育乃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对整个教育而言更是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向导性作用。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却存在着许多偏差与不足之处,在重功利思想的诱导下,幼儿教育也不再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逐渐趋向于成年化、小学化。

一、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反自然”现象及其影响

(一)我国幼儿教育中“反自然”现象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树人之计,则重在幼儿时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大历史使命,幼儿时期更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人整个未来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以及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人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并且它还奠定了人的整体性格、气质的基本特征。“儿童学者告诉

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在6岁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2]因而作为最初始、最基本的幼儿教育,更“要谨慎、正确、理性的对待。”[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其中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年化、应试化现象日趋严重。虽然《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发展认识能力,并要求教育者引导幼儿接触自然,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结合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知自然环境,在这个教育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可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年化、应试化现象却已成为全国幼儿教育的普遍现象。

绝大部分幼儿园或学前班已经将小学低年级所学习的算术、拼音以及识字内容纳入幼儿园教学课程,甚至有部分幼儿园已经开始了进行初级英语的教学,更有甚者还教授连幼教老师自己都未必完全理解的高中成语、古诗,而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布置家庭作业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些幼儿园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教授内容不断增难变偏,有的甚至超过了小学课程的难度,且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与技巧。在某些幼儿园教学计划中甚至出现了“升”、“存”、“甩”、“歹”等小学二三年级都没学过的生字,以及“hungry”、“soup”、“chicken”、“queen”、“tomorrow”等五六年级才会学习到的英语单词。现阶段我国幼儿园俨然演变为了小学课堂,日常课程活动主要由三大教学活动组

成,并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而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的生活化、游戏化和直接经验性的活动则变成了“课间休息”活动,无论在时间还是内容上都处于从属地位。

由江西省九江市某幼儿园小班2012年第三周课程安排表(附表)中可以明确看出,在除午睡、用餐外的近五个小时的幼儿在园时间里,就有两个多小时在教师里进行着有关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早操活动、区域活动、体能训练等则一般是幼儿自由的在院内或教室走廊上跳绳、玩球、玩玩具等,很少会涉及观察植物,饲养小动物,玩泥巴、沙子等教材中提到过相关内容的亲近自然的活动。

(二)“反自然”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尤其幼儿教育时期“反自然”现象如此普遍,是由许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并不是突然出现的现象。

1.文化传统方面

“应试”这一人才选拔机制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从隋朝统一全国后,为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而开始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次科考为止,用“考试”、“应试”来选拔管理者和“人才”的制度一共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考试”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骨子里认为的进入上层社会,取得名利的最有效、最普遍途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唯书论、唯分数论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理根深蒂固。直至现在仍然有无数的家长持着这种观念,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分数高,最后拿到一个好的文凭就万事大

吉,即便对其他生活技能一无所知,据调查显示:为了能让孩子一心一意的读书,%的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致使高达60%以上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甚至连整理自己房间这样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5],因而使得高分低能者层出不穷,使得中国教育走进了死记硬背、固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的死胡同。

2.社会体制方面

由于科举取士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考试”便依然是整个社会选拔人才机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放眼望去充斥眼球的都是考试:公务员考试、某某从业资格证考试、某某公司选拔考试、中考、高考……无论是国家机关选拔人才,还是企业单位录用员工,甚至是学校选择生源,考试成绩都是它们做出决定的最重要依据。而学校择优录取的范围也由大学教育、高中教育扩展到了中小学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使得中国全民性质的义务教育名存实亡,实际仍旧是需通过层层选拔与淘汰的英才教育体制。现阶段,我国对文凭的追求已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人们普遍认为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文凭必不可少,它不仅关系着目前的工资的高低,还关系到晋升、调资、提干、分房、就业、评职称等许多方面,甚至还有人认为,21世纪,大学本科生才是人生的起跑线。

3.思想观念方面

既然文凭如此重要,且对一般的家庭而言无法凭借金钱、社会关系等轻易取得,只能选择从儿时起就严格要求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社会用人机制、错误教育理念和大量商业炒作之下,不了解

幼儿身心发展内在规律的家长们便也用唯分数论思维来对待幼儿教育,认为幼儿园就应该学习汉字、拼音、数学、英语等,好在进入正式的小学学习时能掌握主动权,并迫使孩子们参加这样那样的特长班,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而为了迎合市场,继续在行业里生存,为数不多的秉承“自然主义”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机构与教师也逐渐转变了观念,使得“小学化”幼儿园和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并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初等教育、启蒙教育都走上了“反自然”的歧路。

(三)“反自然”幼儿教育的影响及危害

幼儿园教育的脱离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出现的小学化、反自然化问题,已普遍引起了社会、家长以及幼儿教育专家们的关注。今年3月2日,中央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就曾报道:幼儿被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过度用脑,会导致智力下降。而早在1月15日由太原市教育局组织的社会界进行的第一次有关幼儿园小学教学衔接研讨会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是一个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行为,其结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国家教育部更是正式出台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并指出:幼儿园(含学前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

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可见“反自然”幼儿教育模式、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对幼儿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幼教专家就指出: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还没有完全发育好,都还很脆弱,长时间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会使他们大脑疲劳,极易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长时间处于机械读、写、算的状态,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妨碍其思维发散,影响创造力的发挥。此时幼儿心理发展也还不够完备,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和恐惧的情绪。要求身体机能还十分脆弱的幼儿长时间保持读写状态极易出现近视、驼背、消瘦、手指变形等不良症状。这种在超前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成绩可能比较突出,到三四年级学习新知识后表现就与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了,甚至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现象。因此,被人们忽略和搁置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

二、“亲近自然”幼儿教育理念的内涵

(一)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所谓“幼儿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泛指学龄前儿童各种教育的总称,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等教育机构的教育。”[6]因为幼儿身份具有缺乏独立自主性的特殊性,使得最主

要的教育者就是父母、亲人以及幼儿园老师,因此社会大众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基本的了解是保障优质高效幼儿教育的前提条件。

人类在婴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各个年龄的生长发育速度并不均等,且各系统器官发育呈现不同特点:出生时便具有觅食、吮吸、吞咽等先天性反射;生后2个月开始形成与视、听、味嗅、触觉等感觉相关的条件反射。

而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的发展阶段,都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原则与模式。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即幼儿园小班时期,幼儿主要通过嘴和手来探索世界,此时为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手的“抓握”与嘴的“吸吮”是他们与环境互动,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探索,从认识自己的身体逐渐发展到认识外界客体;随后,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逐渐的幼儿开始具备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开始用语言或其他较为抽象的符号对当前不在眼前,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产生反应。“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具有具体性和表面性”[7],因此语言和表象模式成为了幼儿最主要的感觉运动模式,他们喜欢听故事、画画、游戏等活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能将头脑中抽象的语言、表象转化为现实的、外化的图形;到幼儿六岁左右即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的初步逻辑思维才初步形成,即便“到了小学阶段,学龄儿童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演变,才能达到灵活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水平。”[8]儿童这三个思维发展水平的发展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缺失将永远无法弥补。

值得注意的是与学习紧密联系的神经系统虽发育是最早最迅速的,

但也要到七岁时脑重才接近成人。幼儿时期注意力也由“没有自觉地识

记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9]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且研究表明儿童到5-6岁以后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要到小学中年级,有意识记才会超过无意识记,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一

般说来,学前儿童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幼儿在有意识记

时“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的方式效果要好。”[10]对所识记的知识材料有一

定理解的意义识记的效果好于机械识记。

(二)“亲近自然”幼儿教育理念内涵

要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就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力图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与模式,使其回归本真,使“亲

近自然“幼儿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幼儿教育。表面上看“亲近自然”似乎

就指与自然亲和,幼儿的“亲近自然教育”就是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幼

儿实践活动,游戏活动,家园合力教育等方式,培养幼儿亲近自然,热

爱自然的情感,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亲和的关系,产生良好的行为的教育,其实它也有其深层的含义。

“亲近自然”秉承的是自然主义教育理念,而自然主义教育理念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流派,尤其是在西方教育发展上,它自文艺复兴

运动以后就成为了西方教育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强调对人的‘自然’本性的

认识,确立了人在宇宙图式中的主体中心地位,使教育从传统的自然论

证模式或神学论证模式中脱离出来,真正体现人自身的自由与解放。”[11]

也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顺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12]这不仅仅指要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尊重自然法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规律,不可进行填鸭式教学或揠苗助长的小学化教学,也要保护自然环境,应允鼓励孩子们亲近、融入自然,认识到自然界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因为“自然界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亲近自然”幼儿教育理念在即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到“顺天、顺性、顺境”的教育理念。“顺天”是指顺应幼儿的生理发展规律,正确合理的安排幼儿的生活及学习娱乐,使他们得到适宜于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充足的睡眠、营养与合理的锻炼等;“顺性”就是指顺应其思维及心理发展特点,不在错误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观与人才观的误导下,让幼儿被迫接受大量与其思维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的早教训练,而是让他们在故事、游戏与玩具中不断地完善具体形象思维,为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于发展奠定基础;“顺境”则是指在“顺天”与“顺性”的同时,能够与客观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发挥周边环境优势,使幼儿在一个舒适、美好而且具有地域特色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众所周知遗传因素决定着个体的基本特性,但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人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了,社会环境也得到了显着改善,可是自然环境却在日益萎缩与恶化,它大部分已被“总体来说人工痕迹太重,并未呈现出大自然原生的面貌” [13]的人工绿化场地所取代,致使现代幼儿乃至现代人失去了亲近美好大自然的机

会,加之现行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压迫幼儿,孩子们自幼没有时间与自由去贴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

三、国内外学者对“亲近自然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自然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对幼儿教育中自然环境问题或相关问题已进行过研究和探索:

(一)国际上对“亲近自然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德国着名教育家福禄贝尔就于1840年将其创办的儿童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并且此名通行于各国一直沿用至今。Kindergarten也就是children's garden。Children就是指出生到青春期这段时间的孩子们,而Garden则是培育植物的专门场地,“其意为让孩子像大自然万物在花园中一样自由茁壮地成长。” [14]福禄贝尔通过一系列事件与刻苦研究,较系统地阐述了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方法,并建立了较完整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对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教育顺应自然原则是福禄贝尔理论体系中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这个‘自然’包含了两层含义:大自然和儿童的天性。”即使教育教学在其根本上必然是被动的、引导性的,绝非命令式、戒律式、强制性的,但他仍认为“教育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人应当像自然那样按照其本性自由健康发展”,[15]并以此思想为指导,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的物体制成,作为儿童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工具——“恩物”,还鼓励带领孩子进行一些劳动活动,比如最基本的自我服务,照料植物,并开辟劳动原地,组织

儿童进行栽种。”[16]在这些贴近幼儿生活,回归自然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使孩子们在游戏与劳动中懂得了做事应遵循自然规律,了解了季节气候是在发生着变化的,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世界,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利于儿童思维与想象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充满清新空气温暖阳光的自然乐园中,儿童的身体也有了健康成长的条件,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免疫能力也是未来成就儿童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之一。

至19世纪中叶,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强调了良好的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必要性。她认为“儿童具有天赋的潜能”,并且处在不断成长、发展阶段,而潜能的发展就是他们自身的求知心理与敏感性,积极地吸取环境中的印象,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而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发展的自由,成为身心健康、自信和有学习能力的‘正常儿童’” [17]。教师的职责则在于“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环境,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18]”蒙台梭利的儿童自我教育要求我们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环境,那么怎样的环境才适合儿童呢儿童作为自然人类群体的特殊部分必然是具有亲自然性的,再加上看待事物的纯粹性与易被各种事物吸引等特点,包含着丰富多彩、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了教育环境的重要选择之一,科学的、有目的性的带领儿童亲近自然环境,定能助于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更是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9]强调儿童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和劳动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

人类实践活动中认识与改造的对象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环境。德国着名自然教育家吉塞拉·沃尔特也主张自然教学要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游戏,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越玩越聪明。丹麦、德国、日本等多国幼儿园也正致力于幼儿园环境的逐渐自然化与绿色环保。

(二)国内对“亲近自然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早在明朝,我国思想家王阳明就着有《训蒙大意示刘伯颂等》,并从中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观点,指出了孩子热爱游戏,性情活泼的特点,并认为教育孩子要像培育草木,应顺应他们的天性,以鼓励为主,不能限制他们的活动,压制他们。只可惜在科举制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之时,如此“谬论”无人理会,中国儿童仍然被关在师塾死背“知乎”、“者也”。

中国近现代涌现出的幼儿教育家们也突出了自然环境对幼儿的意义: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而为一,提出要通过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空间等方面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并鼓励幼儿到适当环境中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与“社会即学校”的社会教育理论,指出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和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把它放到

社会里去办,办创人民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生活,与社会息息相关。[20]

创立起了一整套中国化幼稚园的教育体系的我国着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教授则明确指出:幼稚园关于儿童科学的教育内容包括植物培植、动物饲养、自然现象研讨以及认识当地自然环境等需亲密接触自然的活动,并且认为儿童所处的环境应当成为幼儿课程的中心,而:“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社会环境。”[21]“这两种环境都是儿童天天要接触的,所以我们应利用这两种环境作为幼稚园课程的中心。”[22]“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还呼唤父母要带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

四、推进“亲近自然”理念下幼儿教育的方法、措施

基于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疏远自然,甚至出现教育与自然完全断裂的现象,本文在众多教育家学者的论着启示下,对“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与方法做了如下构想,希望对恢复儿童与自然界的断裂,拉近孩子与自然的关系起到些许帮助:(一)引起重视,转变思想

对幼儿时期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行为方式如何家长与幼儿教育工作者起着决定性作用,还不具备独立行事行为能力与物质生活基础的他们只能受制与家长老师的决定和引导,那么家长和教育者们对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所持观点理念的正确与否,就决定着中国孩子早期教育的成功与否。可是经历过社会残酷竞争的成人们,往往只会注重表面的成就,安于现状地追求那些明知不合理却依然存在于社

会的“规则”,并强迫子女们也在这样的“规则”中成长,置孩子们的反抗与内心痛苦于不顾。要想真正使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健康快乐的成长,唯有教育与引导孩子的家长们、教师们,以及全体中国人民彻底醒悟,转变落后、腐朽的揠苗助长式、填鸭式教育观念与模式,树立顺应自然规律的“亲近自然”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顺境”中“顺天”、“顺性”的成长,明白自然法则才是一切事物的最终裁判者,只有顺应自然,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快乐的成长才能成就美好的明天。当然,孩子在亲近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由于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局限性,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帮助与正确引导。“亲近自然”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和引导者在教育与引导过程中做到松紧有度,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他们朝着更好的方面发展。

(二)积极行动,身体力行

威.赫兹利特说过“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家长与老师们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转变僵硬、陈旧的教育思想,更需要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和推进社会大众观念的转变,身体力行的实践它,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表帅,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父母必须言行合教,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感受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21]父母们不仅要尊重孩子,不再逼迫他们在休息时间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还应放手让他们享受游戏的乐趣,自由的去发现、探索周

边的环境,公园里的小树林、草地、花丛,家乡的小溪、池塘、山包也许都会成为他们观察探索自然,发现掌握自然规律和知识的好地方。此外,每周尽量抽出时间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到自然环境中去,用自身言行告诉他们要热爱大自然,不浪费一滴水,不蹂躏一朵花,不伤害一只小动物……珍惜自然环境中一点一滴的生命与美好,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也会爱护生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这样的亲子活动势必能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加强相互间的了解,促进家庭和谐。幼儿教师更是实践的重要角色,“教师创设的环境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22]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自然知识水平和教师水平,能够科学引导孩子积极探索、思考,并及时正确地解答孩子的疑惑与猜想,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扼杀害孩子的天性。

(三)整个社会及相关机构的支持

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离开了社会便不能称其为人了,社会环境对现代社会大众的作用是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而推进“亲近自然”理念下的教育事业离开了社会将更加寸步难行。首先,在“反自然”教育出现的诸多因素中罪魁祸首的便是社会大众、国家教育机构所接受、默许的应试教育的机制,只有得到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错误的教育理念,不合理的教育格局才能得到改变。然而任何有利的变革都需要时间,“应试教育”当然也不能一刀切,我们应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则,让“亲近自然”教育逐渐融入“应试教育”,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取而代之。至于怎么融入,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用人单位、国家教育机构在对待

人才选拔问题上重新审视唯学历用人制是否还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其次,社会对待知识的态度也决定着亲近自然教育的成功与否,重视知识以及重视什么知识是亲近自然教育的关键,倘若一成不变,依然高度强调书本知识或者说前辈的经验,那亲近自然教育无从谈起。最后,我们也不要忘记亲近自然教育理所当然得有可以亲近的自然,倘若整个自然环境满目疮痍,让人无半点亲近之念头,这亲近自然教育又何从谈起让自然变得亲切,除了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外,整个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也刻不容缓,没有自然,有关“亲近自然”的教育也无从谈起。参考文献:

[1]管仲《管子.权修》

[2]何晓霞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26

[3]黄丹丹《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自然主义的视角》《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32卷.第3期

[6]、[14]、[17]、[18]、[19]叶立群、郑慧英《幼儿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1.21.24.26

[7]、[8]、[9] 、[10]王振宇《幼儿心理学(新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11]肖丹,赵万祥《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根基与脉络》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年12月第12卷第4期

[12]张志泉《自然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教育》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2011年3月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of chenheqi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思政教育专业屠益琼指导老师李淑杰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Chen Heqin is one of the famous educationalists, experting in kidology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ntemporary infant education in China. He constructs his own infan psychology, summarize seve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of kids, which are based on his long-term research of observing his older son as a testee, and also by absorbing the relative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infant education. Researching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infant education in early 20s century and establishing Gulou kindergarten,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topic sentence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 With the persistently development of infant education and in-depth revolution of infant education, Chen’s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instruction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fant education。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Keyword:chenheqin;kidology;infant education theory;practical significance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幼教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进行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教育不包括家庭里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讲的学校幼儿教育。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汇总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 是欧洲“新教育”运动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继福禄培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一、教育实践活动 1907年初,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儿童之家不收费,但“约法三章”,比如:要求家长每天按时接送孩子;家长要同儿童之家密切配合,教育好孩子;家长要经常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报告给校方。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将最初用于智力有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后运用于正常儿童,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注意。1909年,她出版了一本《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也译为《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除了《蒙台梭利教学法》(1909年以外,还有《教育人类学》(1908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童年的秘密》(1933年等。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内在潜力” 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蒙台梭利认为,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实现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中国妇女报》2005年2月19日的一篇文章报道,题目是《幼儿身心发展亮红灯》,天津市医药学专家协会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天津市3到6岁儿童进行抽烟调查发现:近一半儿童存在身心发展欠缺。调查设置了动作、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 成为家长很容易,只要孩子一出生,我们便自然成为家长了。然而,要做个称职的好家长却很不容易,做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就更难。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石。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幼儿教养态度 家长要有以下几种教养态度: (一)“沉下去”的态度 幼儿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有能力的人的基础教育,绝不是进名牌学校的升学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把眼光超前地放到了将来的考试竞争上,即使是进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在家长眼里也绝不会等闲视之。幼儿园希望进来的孩子更聪明,于是有的幼儿园的入学登记就演变成了一种选拔,此时似乎就有了优劣之分;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出来,要盖过其他孩子。这两种态度的指导思想,都是把孩子往上“拎”,而不是往下“沉”。比较而言,“沉”下去的教育把握了教育的实质,眼

光长远地培养孩子的素养,而不是从小就把他们往“考试机器”的道路上赶。对儿童的培养,往往沉得越深,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越大。 (二)坚持的态度 所谓的坚持,是指态度的一贯性。许多家长不是没有理念,而是看到孩子出现的倾向较难以改变时,他们就放弃了矫正的努力。带孩子是一项很重要,也很难的工作,坚持是必需的。有些家长兴致来了就和孩子亲热一番,没有时间就远离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于情感培养不利,而且会影响孩子诸多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习惯决定他的一生,好习惯是孩子终生的财富,我们岂可不要?而这笔财富就在家长的坚持中得到—坚持科学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方法。 (三)开放的态度 儿童的成长有开放的内在要求。但许多家长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比如,对幼儿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倾向为按部就班,甚至对孩子的限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这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只有一个,放手不起。其实相反,科学的开放最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积极开放,孩子就心胸开阔,有助于今后的眼光远大、思维活跃;家长在学习上的开放,有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融,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有益于孩子的学习效能;家长在人际交往上的开放,有益于孩子的落落大方,具有社会人的品质…… (四)快乐的态度 快乐是儿童最需要的财富。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快乐起来。从深层次来说,快乐是一种品质。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祝伟 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往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就大体上是一部儒家教育思想史;而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就被当中依附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干之上的一个分枝而得到容纳,或者就干脆被排斥在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外。这里尽量做到兼蓄并收。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 “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 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 (二)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幼儿教育史是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1.原始社会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以“社会公育”为其特征,即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2.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理论及其在幼儿园的应用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理论及其在幼儿园的应用 摘要: 福禄贝尔关于教育顺应自然,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精髓至今仍能应用到我们的幼儿园中,特别是他的恩物教学对我们的幼儿园很有启发。 把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理论应用到幼儿园中,开发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天性、艺术的天分。 关键词: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理论、幼儿园、应用 福禄贝尔作为德国的教育家,但他的影响却是世界性的,特别是他的学前教育思想。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在解放以前传人我国,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幼儿教育发生了影响。那些符合幼儿发展的一般特点或利于儿童发展的思想理论,没有时代和时间的局限,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肯定或运用。然而随着国情的变化和发展,关于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在当今幼儿园的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经旧貌换新颜,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关于福禄贝尔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顺应自然 福禄培尔基于性善论,把教育顺应自然作为儿童教育的基点和中心。教育顺应自然的思想贯穿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始终。"自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大自然;另一方面是指儿童的天性,即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论述教育顺应自然时,自然主要指后者。 在福禄贝尔看来,教育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人应当像自然那样按照其本性自由健康发展。福禄贝尔认为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活动本能和兴趣需要,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儿童自流、任其发展,而是指教师、父母和其他成员应为儿童提供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运用正确而行之有效的手段,顺应儿童的自然性向,促使儿童健康、茁壮的成长。据此,他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儿童的体质,发展他们的感官,扩大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发展语言和创造力,养成儿童在同伴中过集体生活的习惯,养成他们守秩序和初步自我照料的习惯以及进行初步的道德教育等。 2、儿童"自动"发展思想 所谓"自动"发展是指个体利用自我能动的力量,使内部表现于外部和使外部表现于内部的过程。据此,福禄贝尔把人的教育年龄范围划分为幼儿期和少年期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幼儿期儿童通过活动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来,这是一个使内部的东西成为外部东西的时期;而少年期主要是学习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吸取知识,是使外部的东西转变为内部东西的时期。人的"自动"发展就是通过这两个阶段实现的。 3、作业教学和恩物教学 作业是福禄贝尔为幼儿园确定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福禄贝尔为幼儿设计了许多适合他们完成的作业,主要有绘画、纸工、用小木棒或小环拼图、串联小珠、刺绣等,还包括一些劳动活动,如初步的自我服务和照料植物等,并开辟劳动园地,组织儿童进行栽种。"恩物"(gifts)是福禄贝尔为幼儿进行游戏和作业所设计的一套教具(玩具),寓意"神赐予幼儿的恩宠物"。它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原理,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作为儿童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工具。

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

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之课程 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幼儿园主要通过以下活动来实施课程。 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 大型运动类活动:在室内外活动区中发展幼儿的投掷、跳、跑、攀爬等运动技能,使幼儿真实感受身体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协调运动的,以加深幼儿对运动的理解。 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区,幼儿可以涂鸦、撕纸或剪纸,可以用颜料涂画或用黏土造型。通过艺术创作,幼儿可以提高手部控制能力,这种技能有利于前书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艺术活动还有利于帮助幼儿感受有关质地和结构、形体和色彩等物体特征,使幼儿获得有关数学学习的经验。 戏剧游戏:幼儿通过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尝试理解、控制自己的世界,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释放生活中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幼儿也可以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来尝试适应外部世界。 积木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自主决定使用何种大小、形状的材料,计划和安排建构过程,关注建构技能的应用。他们可以与同伴一起通过测量、计算来解决问题,体验分享或合作的快乐。 阅读活动:当幼儿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分享观点和传达喜欢或害怕等情绪时,他们开始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当幼儿听音乐或欣赏诗歌时,他们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桌面玩具:小积木、字画谜、配对卡片、堆叠盒、螺钉和钉模板、穿珠等桌面玩具能帮助幼儿学习分类、排序、合并以及一一对应,这些都是幼儿前数学学习的重要经验。

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感悟教学文案

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 想的感悟

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感悟 我曾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半路出家迈向了幼儿教育事业,在工作七年中,从一无所知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困难与艰辛,也从中在不断学习成长,我知道了幼教事业的先老前辈——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所倡导“活教育”的思想中,我感悟至深。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活教育”,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的心理,才能谈到教育儿童,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他指出完全不顾儿童心理特点的“死”教育、抄袭教育,严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对儿童及儿童儿理特点的研究与了解是实施好“活教育”的前提,同时,他认为对儿童的热爱与尊重,具有“爱满天下”的情怀,是贯穿“活教育”实施过程的一条主线。他指出“幼稚时期(从出生到六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所以幼儿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儿童。他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热爱儿童,是作为优良教师的起码条件。允许他们犯错,给他们探索的自由,把他们视为独立人格的人。对儿童的体罚只能打击儿童的自尊心。 一、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陈鹤琴先生强调提出: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身心的发展。现在在我带的小班孩子中,有些孩子的入园适应期就特别

长,有些孩子的适应期就很短,有些孩子的能力强,有些孩子的能力就弱一些,但经过幼儿园锻炼的过程中都会有所长进。我发现孩子能力的强弱对于家庭原因关系很大。现在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老人带的孩子,他们的能力就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的好多事情,老人都在帮着做,因为他们做的慢,一直在帮他做,不锻炼,孩子自然就做的慢,有些就不会做。在幼儿园里适应期自然就长,哭闹时间就长。而爸爸妈妈带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思想比爷爷奶奶先进一些,还有工作忙的原因,很多事情不会包办,而这些孩子的能力就会强一些,独立性好一些,穿衣服穿鞋等就会快一些。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不是难事,适应期就很短,哭闹的不多。这些是陈鹤琴对“做”的基本认识。“做”是儿童的自动研究,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认识世界。于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爱孩子,爱的方式方法要正确,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们自己去锻炼,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找到更好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让他自身得到发展。 二、教师应该以孩子为主体,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遵循这个原则,教师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己做,自己发现,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孩子就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兴趣,独立性,专注力的学习习惯,而直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孩子更容易失掉兴趣,更容易忘掉。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不要扼杀孩子宝贵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应该以机械训练、只注重结果。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做了一个实验:在幼儿园和大学分别就一个圈是什么,看能够得出多少答案。这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圈,问:“小朋友,这是什么?”一位小朋友说:“是苹果。”另一个回

三大著名幼教理论—中国幼儿在线

编导语: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代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各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多元只能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和福禄贝尔教育是当下最著名的三种幼教理论,愿能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1、多元智能教育(MI) 教育理念: 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理论指出0—7岁是幼儿各个智能发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幼儿的智能是否全面平衡地发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一生。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通过教育可以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从而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2、蒙台梭利教育(Montessori) 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教育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办的。蒙台梭利是一位女医生,从研究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入手,发明了一套教育问题儿童的方法。她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并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儿童是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能动地积极地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发展着活生生的人。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教育者应创设条件,保证和促进儿童发展。 局限性: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霍力岩博士自八十年代末期就致力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1994年将其第一次引入中国,进行“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的实验研究。 在认可蒙台梭利教育法积极方面的同时,霍博士指出:蒙台梭利教育法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难以在更多地区推广;其二,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效果不如对学龄期儿童效果好;其三,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这种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蒙台梭利教育法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这种教育法的结构化

幼儿园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 当宝宝到了两岁多的时候,妈妈们便开始查找各种资料,咨询周围朋友,试图找到一个认同的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让孩子步入社会。那么针对国外繁多的幼儿教育理念,很多人便无法适从,幼儿园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你又知道几个呢?华德福与瑞吉欧,还是蒙台梭利或是克莱辛,他们又都有哪些区别呢?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力求家长们看过文章便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 先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国外的教学理念都希望能帮助和激发儿童实现自己在智力、创造力和社会中人的所有潜力。并在教育过程中,儿童都被视为自身发展的创作者,他们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充满活力的,自我导向的,非常尊重儿童的选择。他们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校联系,强调家长高质量陪伴与家园共育。 那么他们的理念是什么?还会有什么不同呢? 蒙特梭利(Montessori) 理论基础和教育信念来自于Maria Montessori。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的首位女医师。而这位Montessori医师是建构主义支持者,非常强调儿童的智力开发。教师引导儿童学习,并且为儿童提供环境支持,使儿童处于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中。儿童是不按年龄分组活动,而是混龄活动。蒙特梭利的秘密武器是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教具。儿童通过感官操作这些教具而学习。外行人拿到这些教具,也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因为每一个教具,从形状、大小、甚至颜色,都是有其背后的理念来支持,需要通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来引导儿童学习。 优点: 1)体系完善,既有理论,又有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教具,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2)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3)儿童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形成独立自主、专注而极具耐心的个人品质。 4)强调心智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 5)混龄编班为幼儿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不足: 1)感觉教育课程方面,蒙氏课程强调儿童安静游戏、培养独立专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儿童天性的释放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2)艺术教育课程方面,蒙氏课程更看重的是艺术的工具价值,而不是本体价值,不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创造力。 3)另外,它过分强调了真实性,反对儿童讲神话故事,忽视了想象的价值。 点评:是目前国内引进时间最长、知名度最高的教育体系。但因教师需要专业培训要求高,教学效果略有差异。真正上好蒙氏课,得其精髓者不多。 华德福(Waldorf) 理论依据和教育理念来自于Rudolf Steiner。他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主张按照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的成长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以便于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恰如其分地发展。艺术被整合到每一门课程中,会有谜语、民谣和神话的学习来提高想象力和多元文化学习。主课教师会一直跟随小朋友从幼儿阶段到高中的学习。学习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进行。 优点: 1)华德福课程没有统一的教育纲要,只给出大概的教学目标,强调依照儿童的本性对其施以教育。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儿童形成善良、感恩等美好品质,亲近自然、重视教育生命意义的教育方法,带着“爱”和“呵护”的意味,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发育和美好心灵的建设。2)在实际生活中,与其他课程相比,华德福课程更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不需要过多的环境设置,自然就是它的教室,反对心智训练的做法也某种程度减少了教师的任务。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之一,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的过 程中,构建起了生活教育理念,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立足于自身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了陶行 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所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 引言 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了小学以及幼儿园。在此阶段,陶行知先生 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了幼儿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构建了自身完整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 幼儿教育思想理论,对于我国的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陶行知幼儿教育的思想,是我国当代幼儿教育思想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现今的幼儿的教育发展 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从某种意义而言,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陶行知所提出 的幼儿教育理论,值得在当前继承和发扬,对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展具有极其 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概述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为:第一、注重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重点论述 了必须从幼儿阶段来对人进行良好的教育,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儿童是国家今后发展的希望,必须培养与拓展儿童创造性的思维。第二、应在中国普及与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具备注 重幼儿教育的思想与态度;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幼儿教育,必须具有幼儿教育的专业教师。 第三、必须创办起中国化、平民化的幼儿园。第四、教育内容必须注重让幼儿的身心获得协 调发展。培养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幼儿的体质。注重对儿童开展科学与劳动 方面的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2.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 2.1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的基础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当中,较为注重小学教育及幼儿教育。通常而言,对于一 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必须要从幼儿阶段就开始教起,对于教育而言,是愈早愈好, 只有做好了幼儿的教育,才能让幼儿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在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当 中较为注重幼儿教育,他所提出的“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由此,必须普及小学教育与幼稚教育。”而这样注重幼儿教育的理念,也较多的影响到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早在20年代时期,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儿教育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构 建起中国化、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他撰写了多篇幼儿教育的文章,在文章当中提出了幼 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创办中国化的幼儿园的设想,彰显出出他立足于中国的 实际情况来创办幼儿教育的“教育本土化”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本土化”对于我国的当时 与现今的幼儿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2.2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在幼儿阶段,能够正确的培养与教育 儿童,就能够让幼儿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并有较大的几率成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在 幼儿阶段,如果具有不正确的幼儿教育,必然会导致幼儿具有不良的习惯,以往传统幼儿教育,较少会关注幼儿的不良习惯,认为幼儿教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学教育阶段。这样的 教学理念,是不正确的一种偏见。因为,如果片面的认为:只有小学教育才是幼儿教育的初 始阶段,就会错过了幼儿教育这一教育的黄金时期,而必然会让幼儿教育陷入发展的误区。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较好的打破了此种片面的幼儿教育理念陶行知较为注重对幼儿 进行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必须要传承与发扬古代“凡教养子弟,发蒙宜早”的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才可让幼儿教育,充分发挥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3幼儿教育应真正的做到“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一种以生活为主要方向的教育形式,生活实践是教学的灵

(最新)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新理念

教育观念 1、教育思想——教育观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及其诸多要素的根本认识和看法。教育观念是指引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南,正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言,教育观念影响着教育行动、行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行知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 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美)华生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 2、教育的基本要素 学生、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环境、目的(目标) 关系图: 3、当代教育观念的发展变化 (1)个体发展的动因认识 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至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主体实践论——发展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思想渊源 (一)生平与著作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物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他在工作中注意到两个基本事实:(1)同龄儿童的回答中存在着相似的错误;(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回答中的错误发生相应变化。他认识到,不同年龄儿童回答的错误内容及导致错误回答的思维过程不是偶然的,而与心理结构密切相关。于是,他开始研究儿童心理的工作,并由此决定他一生的主攻方向。他一生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30多本专著,影响较大的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年)、《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午)、《儿童的智力起源》(1936年)、《智力心理学》(1947年)、《儿童心理学》(与英海尔德合着,1966年)、《结构主义》(1968年)、《发生认识沦》(1970年)等。皮亚杰的教育著作主要是:《教育科学均儿童心理学》(包括1935年与1965年写的两篇论文,U 69年出版)及《了解即发明、教育的未来》(1972年) (二)思想渊源 哲学上,受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詹姆斯等人哲学观的影响,受康德的影响尤深。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科学,即发生认识论。”他的“图式”概念,即渊源于康德的“先验图式”。 自然科学上,受生物学影响,达尔文的“适应”概念,成为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并将被动的适应发展为主动的调整与同化。 心理学上,受格式塔心理学关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家中霍尔的复演说、瓦隆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谈话法的影响。 教育学上,受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杜威等人及20世纪上半期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注重儿童研究、倡导内发论、儿童中心论、崇尚活动教学等思想的影响。 他博采众长,并对前人的遗产批判地继承之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儿童心理学及教育理论。 二、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他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企图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出生后,认识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其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问题。 (一)儿童认知结构与智力发展 1、关于结构的定义 他为结构下了定义:所谓结构,也叫做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集合。结构有三个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教育文档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 、对立统一的规律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提 到,“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作用着,主宰着” [1] ,这条内在法则即是“上帝的统一体”――在自然、神及两者结合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抗拒的作用,展现着一切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整体。这个主轴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哲学思想――对立统一性规律。 1.人的本质的对立统一性 福禄培尔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既然这样,为何事实上有些幼儿和少年身上却存在任性、固执、专横、轻浮、懒惰等“性 恶”的缺点和不良行为呢?对此,福禄培尔归结为两个根源: 是完全忽略了“纯粹的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任意的、不规则的干预”而导致不正倾向。导致这两个错误产生的深层原因乃是对“人的本质对立统一性”的违背。 人所表现出来的暂时的、个别的、特殊的、外表的、有限的东西,正是永恒的、一般化的、内在的、永恒的“上帝的本质”。 虽然一切的东西是由精神从外表并通过外表被认识,但外表往往因为纷繁复杂难而以被人全面把握,因而他认为“教育不可能也不允许直接由外部推断内部” [2] ,而应反其道而行之,从内部推断外部,即成人无法从纷繁复杂、矛盾丛生、多样化的外部行

为来把握幼儿的本质, 而只能从“善”的内在本质解读幼儿看似 乖张、错误的行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层对立而统一的关系, 往往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与判断, 将仅凭未加分析的 现实后果对儿童本性加以推论并强化这种扭曲的所谓“本质”, 从而无法采取顺应幼儿本质发展的方法进行教育, 导致人本来良 好的力量即自然性和本质被破坏。 2. 儿童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儿童最初的表现是力的表现, 力的作用引起反作用力, 婴儿会啼哭或抓握、踢蹬,这便是人最原始的自我意识的开始,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作用反过来作用于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认识。 福 由内部到外部,又从外部到内部的连续并充分发展的过程。 婴儿时期, 通过感官与动作对世界的自发内化, 实现对自我 混沌一体状态的分化, 渐渐清晰于精神的我之外有个客体的我存 在,这是由内向外发展的准备期。 幼儿期,随着言语的产生,人的内在本质发生分化,力图向 外表现自己,宣告自己的存在,“通过自己的力量,自发表现内 在本质”,因此,幼儿开始通过活动、游戏自发表现内心生活, 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 少年期,由于对自我本质的认识而获得的发展并不足以支持 对世界的适应, 需要把握对人的本质与事物本质的统一法则, 由 此出现了为了创造物或是为了成果而活动的塑造行为, 游戏也从 因而 禄培尔将这种理解推及儿童的整个发展规律中 人的发展是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名著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史上的名著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和引领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孕育着薪火相传的希望。然而,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名篇成百上千,一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全部涉猎,更难在短时间内领略其精华,进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了帮助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研读教育名著,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努力为大家提供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名著名篇精髓的捷径。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后浪推前浪的、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经历了从古代的初创到现代的奠基和发展的演变历程。早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一词并未出现,与其对应的是“蒙养”,即教育童蒙之意。 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孔子(前551一前479)非常重视人的早期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被记载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好习惯,并使儿童早立志。孔子的主体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理论书,它上承孔子、子思、孟子还有荀子的哲学与教育学说,下启秦汉以后儒家、经学家,尤其是教育家的思想,影响至深,至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其思想已关注到国民受教育的重要性,也关注到了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作用问题。在这之后,颜之推(531—59O)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论述更为明确。他的《颜氏家训》原本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但其意义早已超过训诫颜氏一家门内,堪称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庭教科书,被认为是家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近现代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都在探索幼儿教育新路上矢志不渝、躬行实践,把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结起来,研究和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儿童期的意义探索及对儿童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的经典描述与概括,积极探索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陶行知(1891—1946)在幼儿教育方面也提出过很多进步的教育主张,如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他论述的创造教育思想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综上所述,近现代幼儿教育家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外国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古希腊时期至16世纪。这一时期,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一前347)在《理想国》中就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在《政治论》中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他还提出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构想。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约35~约95)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要注重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自5世纪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文化和教育几乎为教会所垄断,教育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当时宗教教义认为儿童天生是有罪的,教育上一味压制儿童,幼儿教育思想发展很缓慢。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许多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研究。总体上看,这些观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幼儿教育思想还处在自发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从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这一时期,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西欧社会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提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条件,开始逐渐重视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于19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试验基础,曾筹建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计划建成以盲、聋哑、伤残、低能和问题儿童对象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1928年,他和陶行知一起,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多项“注重幼稚教育”的议案。建国初期,他又利用各种机会,多次提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将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在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中,采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是陈鹤琴反复强调的一个方面,根据儿童好模仿、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应该多给以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强调父母的以身作则作用。 幼稚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幼稚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1)幼稚园要适合国情。(2)幼稚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3)凡儿童能够学得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4)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5)课程应实行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6)幼稚园首先要注意一的是儿童的健康。(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9)幼稚园要有充分适宜的设备。(10)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11)儿童的户外活动要多。(12)幼稚园应采用小团体的教法。(13)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幼儿教师应有充分的训练。(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察儿童的成绩。 陈鹤琴的课程理论思想内容为:儿童是主体,幼儿课程应为目标(即做怎样的人、有怎样的身体、怎样开发儿童智力、怎样培养情绪)服务;幼儿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