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

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

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

包括: 1.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

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

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

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3.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

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

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 -20 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

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5.方法

5.1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

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5.2

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 2? 3 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 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 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 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 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 3 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 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 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 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 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 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

煎煮以2?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 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 l0?50 分钟,二煎为 20 分钟。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 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

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 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 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5.3 煎煮榨渣取汁

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

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 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 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 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 意义就更大。

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 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

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

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

20

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 次服用,,成人每剂300 毫升

日服 2 次为宜。

6.服法

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所以,服用中药

般应将煎煮2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

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 4 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 1 小时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泻出。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应在早上空腹服。能提高杀虫效果,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

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药汁冷了,应热

再服用。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饭后服

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7.机煎中药

中药煎煮机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

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易霉变。

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服药时,

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应视各种药物的不同性质, 在入煎时要分别对待。

人们在煎煮中药时常会发现, 但有那么一些中药的煎煮

方法却令病人不知所措, 即使是先煎后下这么简单的的方法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 有效成份不易煎出, 如生石膏、寒水石、石、青礞石、花蕊石、自然铜、牡蛎, 再加入其他浸泡药物共煎至需要时间。

②有毒的药物,一般煮沸6 0 气味芳香的药物是借其

挥发油来取效的, 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或受热时间长。有

效成份容易分解破坏故要后下。①气味芳香,分钟放入,大黄、番泻叶等应后下,宜在一般药物将要煎好前10 —15

如旋复花、蒲萸、灶心土、滑石粉等需要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与一般药物同煎, 黛哈散等等均需包煎, 使之不与水充分接触而浮於药汁面, 质地坚韧, 若放置在一般药物一起煎煮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切片, 放入加盖盅内, 犀牛角则切薄片, 文火另煎二三小时, 如与一般药物同煎易粘锅煮焦也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率, 然后搅拌数下, 待溶化后服用。胶质类药物如阿胶, 边煮边搅拌等完全烊化后再把胶汁掺入煎好的药汁调匀服用。

泡服: 待温后代茶服之, 如胖大海, 泡沸代茶效果更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