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屋建筑抗震技术及加固技术基本要求论文

房屋建筑抗震技术及加固技术基本要求论文

房屋建筑抗震技术及加固技术基本要求论文
房屋建筑抗震技术及加固技术基本要求论文

房屋建筑抗震技术及加固技术的基本要求探讨

【摘要】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要求以及房屋整体构造的安全度指标等是否满足建筑质量需求,与房屋建筑抗震技术、以及基础加固处理的质量有着很大关系。目前而言,建筑市场下的楼盘商品越来越多,同样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也非常强劲。所以基于此种形势下,加强房屋整体性能需求,保证综合质量指标就显得难能可贵。也就是说,如何保证房屋建筑的抗震技术、以及建筑基础加固质量、提高房屋建筑构造安全度对促进建筑企业施工项目顺利投产而言,具备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及其成果体现是保证地震灾害一旦发生后降低人力消耗与经济损失的重要控制方式。因此,国家在防震减灾建设工作中所贯彻的“预防为主、防御救助相结合”的政策方针倾斜下,就必须确保现代房屋建筑工程整体抗震性能得以充分体现,要求抗震设计方法与结构加固技术等能够立足实际并合情合理。

1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分析

抗震设计的重要基本要求就是要确保房屋基础构造的延性设计要求得以保证,能够在建筑结构延性问题上设立多道防线,以此才能避免建筑结构脆性过大造成的构造强度失衡、失控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其抗震性能及成果。因此,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把握。

1.1 周全考虑房屋建筑选址问题

建筑加固改造相关规范一览表

1、《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 2、《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03SG611 3、《框架结构加固与修复》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7、《混凝土后锚固连接构造》 8、《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5) 地基与基础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湿险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主体结构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GBJ130-9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9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03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2003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2006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J03137-2001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0399-98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 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78-2008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06年版)OB50156-200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 成人教育 专科实习报告题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学生明批次1503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学号 8 函授站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39】 2017 年 4 月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3) 一、前言 (3)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4) 1.干缩裂缝及预防 (4)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4) 3.沉陷裂缝及预防 (5) 4.温度裂缝及预防 (5)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6) 三、裂缝处理 (7) 1、表面修补法 (7) 2、灌浆、嵌逢封堵法 (7) 3、结构加固法 (7) 4、混凝土置换法 (7) 5、电化学防护法 (7) 6、仿生自愈合法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围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围之。钢筋混凝土规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在我国建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后注浆施工技术,是一种新 型的桩基施工技术。其可根据不同桩基分为两类,即极端注浆法和装侧注浆法:极端注浆法是指施工人员修建好桩基之后,先用水泥浆液对桩基其中一侧进行灌注,待该侧桩体和浆液完全融合之后再对另一侧进行承载能力的加强;装侧注浆法也是先对桩基的其中一侧进行水泥浆液灌注,待其凝固之后再加强对桩端和桩侧的承载能力。后注浆施工技术具有许多以往灌注技术所没有的优势,如提高桩基的稳定性、加强桩基的承载能力等。注浆管的具体步骤如下:(1)在安装注浆 管的过程中:①施工人员需先使用铁丝将两根注浆管,分段固定在钢筋笼两侧,其底端应高出钢筋笼200~300mm,并对超出的底部进行 封闭处理;②施工人员需在其侧面钻出7~8mm的梅花形小孔,之后 在其外部分别包上胶布与硬包装带。(2)在安装下注浆管时,为了 降低焊接连接难度,施工人员可使用丝接进行连接。如果安装过程中,出现注浆管开丝情况,施工人员需及时对注浆管的螺纹个数和开丝质量进行检测。开丝情况出现之后,需使用螺纹塑料帽将钢筋笼和注浆管连接起来,并对注浆管底端止回阀的安装方向进行仔细检查。此外还需利用管钳拧紧注浆管的连接丝扣以提高其安全性。下注浆管的养护时间最少应为7d。(3)在安装孔口装置以及注浆管线时,施工人员首先需将进浆管线和屏浆阀安装于注浆管上方,之后再进行洗孔与开塞的操作。高压清水泵常被用于清水压管的处理以将注浆管底部的阀门打开,处理时间为1~2d。(4)为期7d的灌注混凝土成桩养护

工序完成之后,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已经达到了建筑工程的标准,此时可进行注浆操作。施工人员首先需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水泥浆,将其过筛之后倒入集料斗之后再打开注浆泵,按照一定的步骤将水泥浆倒入桩底,并对其配比进行调整,直至其达到最佳水平。(5)以上工序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在卸载下有关管线之后,需对管线和器具进行清洗处理。 (1)软土地基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本章节所提出的水泥搅拌施工技术,正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之一。主要方法就是将水泥加入软土地基中,当软土地基中的土质和水泥发生化学反应时,则可形成一定的桩体,软土地基的强度随之得到提高。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具有施工简单、可靠性高等优势,主要应用于含水量较大的软土地基中。当然,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例如,软土地基中含量较高的碎石会加大水泥搅拌的难度,因此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不适宜应用于这种情况。 (2)深层石灰搅拌桩技术的主要方法,是将地基土和石灰强制搅拌混合,并促使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以此提高软土地基强度、保证地基土的稳定。深层石灰搅拌桩技术的应用实例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势。此外,其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还可有效减少房屋整体沉降以及软土层的沉降,房屋软土地基将会随着软土层承载力的提高而得到有效加固。

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

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浅析 杨立国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地震是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现象,我国地震灾害分布的范围比较大,地震具有强度大、频率高的特点,公路桥梁往往在地震中出现损坏,给救灾工作带来了困难。针对我国汶川地震等近年来地震的情况,我国公路桥梁的抗震加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文章对我国公路桥梁抗震加固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抗震加固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公路桥梁提高到足够的抗震强度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地震灾害抗震设计;加固技术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公路交通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发生各种等级的地震。在地震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或倒塌,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严重造成交通中断。若作为抗震救灾生命线工程之一的公路交通(尤其是铁路桥梁、城市高架、公路桥梁等公路工程的咽喉要道)受到较大损坏,将会给后续救助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此外,目前我国公路行业现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是《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B02-01-2008)较《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在设计思想、安全设防标准、设计方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 1 桥梁与抗震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强震多发国家,汶川、玉树地震表明强烈地震将引发长期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并带来难以慰籍的感情创伤。在抗震救灾中,公路交通运输网更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减轻次生灾害的重要环节,所以公路桥梁是生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桥梁抵抗震害的能力是桥梁设计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桥梁震害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推动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动力,1971年美国san fernand地震(6.6级)、1989年美国北加州的lonm pfieta地震(7.1级)、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7.2级)、2008年汶川大地震(8.0级)等影响巨大的地震引起了工程界的重视和广泛探讨。随着建筑物与地震反应关系的研究深入,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得到了提高与拓展,2008年我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由《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B02-01-2008)替代原来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是我国桥梁设计的一大进步,根据历次大地震的调查研究,公路桥梁的地震破坏主要形式总结归纳如下:(1)桥梁上部结构受水平力作用滑落(汶川百花大桥落梁);(2)桥墩塑性铰的抗弯、抗剪强度不足,导致桥墩破坏(日本阪神大量墩柱破坏);(3)桥墩、桩基础钢筋的连接及锚固性能不足,导致桥墩破坏(最为常见); (4)桥梁支座等连接部位破坏(最为常见)。常规桥梁抗震设计首先应是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汶川地震相关调查表明干线公路桥梁由于采用了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结构安全富裕较多,震后其破坏远小于地方道路桥梁。抗震构造措施是总结桥梁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设计原则,事实表明抗震构造措施可以起到有效减轻震害作用,而所耗费的工程代价往往较低。 2 桥梁设计与抗震措施 2.1 防止落梁的措施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指出上部结构主梁的支承长度a≥70+0.5L(L为梁的计算跨径,L 单位为m,a单位为cm),该取值沿用自日本抗震设计规范,多数设计者认为规范取值较为保守,比上一代规范《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有较大提高(a≥50+l)。这里需指出该种认识属于误区,当“长桥高墩”时应在规范基础上给予更多的安全富余。例如:都汶高速公路庙子坪岷江大桥第10跨(跨径50m、墩高70m)。虽然盖梁宽度高达3.0m(根据《桥梁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摘要: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频繁的地震灾害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本文将介绍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希望能为同样是地震重灾国的我国,提供借鉴,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思考。 关键词:耐震,减振,免震,强震观测,振动台 0引言 据我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1月3日4时20分,在智利中部发生7.1级地震。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地震。地震一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地震重灾国,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1]如图1、2所示。然而,频繁的地震灾害,却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自1998年至2007年,日本共发生震级为6.0以上的地震199次,约占全球同等规模地震总数961的20.7%左右,但由其导致的灾害死亡人数仅占世界的9%(中国却占约30%)。由此可见,日本抗震技术体系的先进与完善。 图1 全球地震分布图2 日本周边发生过的地震 1.日本的地理概况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按照地质板块学说,太平洋板块比较薄,密度比较大,而位置相对低一些。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于是,当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两大板块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从而产生火山爆发、地震等。 2.日本建筑抗震发展历史 由于日本地震多发,很早日本就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早在一百多年前,1891年浓尾大地震砖结构建筑被毁严重时,就开始探讨采取什么措施,来抵御地震破坏。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近似分析地震动影响的静力计算法。日本从美国引进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后,不久,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创始人、东京大学教授佐野利器于1914年发表了《家屋抗震结构论》。首先提出了“抗震结构”的概念,并创造性提出了用“静态”的水平力,代替“动态”的地震力的“度震法”,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为现代结构抗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抗震加固方案

1、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设计的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工程设计图。 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5、《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6、《建筑机械安全技术规程》 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9、北京市《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10、《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1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3、北京市施工现场管理有关文件和标准。 1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16、甲方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及图纸答疑文件。 17、施工现场状况及对周围环境的调查。 1、工程名称: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工程。 2、工程地点:

3、建筑地区特点: (1)采用原首层面层标高作为该工程±0.000标高。 (2)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8度,Ⅲ类场地。 4、工程概况: (1)现状:本次投标工程为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维修改造工程。 物理楼为1950年设计施工,该建筑为对称“L”型,建筑面积为4800m2,南北向长29.44 m,东西向长87.09 m,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现浇楼板、屋面板,共4层,局部为5层。首层层高为3.8 m,二、三层层高为3.6 m,四层层高为3.8 m,5层层高为3.85 m,总高为18.65 m。 数学楼为1954年设计施工,该建筑为对称“L”型,建筑面积为6202m2,南北向长25.79 m,东西向长86.48 m,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共4层。坡屋面,一至三层层高为4.0 m,顶层屋架下弦标高为16.16 m,总高为21.51 m。 (2)抗震加固及维修改造措施: 物理楼:在原结构外檐口以下至基础采用整体喷射80 mm厚钢筋混凝土板墙进行加固,并在内走道两侧的墙体、原有两道变形缝(7、8轴及14、15轴)两侧的墙体及18轴西侧墙体喷射80 mm 厚钢筋混凝土,同时在4和17轴的纵墙上靠近顶板位置(距顶板小于100 mm)用Ф20钢筋设置横向钢锚杆一道。 数学楼:在原结构外檐口以下至基础采用整体喷射80 mm厚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论文资料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题目: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在施工中的控制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2017年 4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 II 1 前言 (1) 1.1钢筋保护层控制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1) 1.2钢筋保护层控制及其质量的研究现状 (2) 1.3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2) 2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3) 2.1从力学角度分析 (3) 2.2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分析 (3) 2.3从构件的耐久性分析 (3) 2.4从混凝土的防火要求分析 (4) 3 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6) 3.1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 (6) 3.2钢筋的翻样工作 (6) 3.3模板工程的制作和安装 (7) 3.4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 (7) 3.5安放、绑扎固定钢筋保护层垫块 (7) 3.6提倡文明施工,注意成品保护 (8) 3.7钢筋骨架的安装要求 (8) 3.8实行四级检查验收制度 (9) 3.8.1严格执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 (9) 3.8.2加强管理,制订相应的奖罚措施 (9) 3.8.3严格检测程序 (9) 4 结论 (9) 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10)

抗震加固方案

1、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设计的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工程设计图。 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5、《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6、《建筑机械安全技术规程》 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9、北京市《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10、《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1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3、北京市施工现场管理有关文件和标准。 1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16、甲方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及图纸答疑文件。 17、施工现场状况及对周围环境的调查。 1、工程名称: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工程。 2、工程地点: 3、建筑地区特点:

(1)采用原首层面层标高作为该工程士0.000标高。 (2)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8度,皿类场地。 4、工程概况: (1)现状:本次投标工程为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维修改造工程。 物理楼为1950年设计施工,该建筑为对称“ L”型,建筑面积为4800吊,南北向长29.44 m,东西向长87.09 m,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现浇楼板、屋面板,共4 层,局部为5 层。首层层高为3.8 m,二、三层层高为3.6 m,四层层高为3.8 m , 5层层高为3.85 m,总高为18.65 m。 数学楼为1954年设计施工,该建筑为对称“ L”型,建筑面积为6202m,南北向长25.79 m,东西向长86.48 m,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共4层。坡屋面,一至三层层高为4.0 m,顶层屋架下弦标高为16.16 m,总高为21.51 m。 (2)抗震加固及维修改造措施: 物理楼:在原结构外檐口以下至基础采用整体喷射80 mm厚钢筋混凝土板墙进行加固,并在内走道两侧的墙体、原有两道变形缝( 7、8轴及14、15轴)两侧的墙体及18轴西侧墙体喷射80 mm厚钢筋混凝土,同时在4和17轴的纵墙上靠近顶板位置 (距顶板小于100 mm) 用①20钢筋设置横向钢锚杆一道。 数学楼:在原结构外檐口以下至基础采用整体喷射80 mm厚钢筋 混凝土板墙进行加固,并在内走道两侧的墙体、5 轴和15 轴东侧墙体及19轴西侧墙体喷射80 mm厚钢筋混凝土加固板墙,同时在7、8 和17轴的纵墙上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60926

辽宁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函授站点:盘锦函授站 层次: 高起专 年级:16级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学生姓名:李阳 指导教师:张仁伟 2018年 5 月21日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3 一、引言..........................................4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5 1.干缩裂缝及预防................................5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5 3.沉陷裂缝及预防................................6 4.温度裂缝及预防................................7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8 三、裂缝处理......................................8 1.表面修补法.....................................8 2.灌浆、嵌逢封堵法...............................8 3.结构加固法.....................................9 4.混凝土置换法...................................9 5.电化学防护法...................................9 6.仿生自愈合法...................................9 四、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合同号:2002 318 000 28 密级:交通编号:单位编号:分类号: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技术总报告(简本) 交通科研设计院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所 2006年11月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 研究报告(简本) 简介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是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该项目由交通部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为交通科研设计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科学研究所,项目参加单位包括清华大学、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该项目总体目标是:结合我国西部地区桥梁结构的具体特点,将调查研究、理论分析与试验方法相结合,开展适合西部地区特点、并有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前景的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通过本项目依托工程的具体实施,形成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成套技术。 该项目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投入经费最高(590万),参加单位和人员最多和研究时间最长的桥梁抗震技术研究项目。经过5年的刻苦攻关,该项目圆满完成,解决了我国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方面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背景 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JTJ004—89)在80年代中期开始修订,于1989年正式发行。随着我国90年代交通事业迅猛发展,该规已远远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但这些规采用的抗震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1971年的美国圣费南多地震,仅是中等强度震级(M6.5级),造成了桥梁工程的严重破坏。这次地震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桥梁抗震技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971年前,美国各公路桥梁设计准则中的抗震设计部分是根据加利福尼亚州关于建筑物横向力的规定而制定的。此次地震后,1973年加利福尼亚州运输部(Cartrans)提出了新的桥梁抗震设计准则;1975年AASHT0根据Cartrans73年条文略加修订制定了一个暂定规,它适用于美国的所有地区。所以,1971年圣费南多地震是美国桥梁抗震设计准则编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ATC)对桥梁抗震设计若干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于1981年提交了美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指南报告,并在多年后列入AASHTO编制的公路桥梁设计规中。

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

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 9.1 消能减震技术 9.1.1 技术内容 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某些构件设计成消能构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装设消能装置。在风或小震作用时,结构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当出现大风或大震作用时,随着结构侧向变形的增大,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或风振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出现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且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或风振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保护主体结构及构件在强地震或大风中免遭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 消能部件一般由消能器、连接支撑和其他连接构件等组成。 消能部件中的消能器(又称阻尼器)分为速度相关型如粘滞流体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墙、粘弹性阻尼墙;位移相关型如金属屈服型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和其它类型,如调频质量阻尼器(TMD)、调频液体阻尼器(TLD)等。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体系与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相比,具有更高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 9.1.2 技术指标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建筑消能建筑技术规程》JGJ 297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09SG610-2,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的规定。 9.1.3 适用范围 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9.1.4 工程案例 江苏省宿迁市建设大厦、北京威盛大厦等新建工程,以及北京火车站、北京展览馆、西安长乐苑招商局广场4号楼等加固改造工程。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姓名:田万强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 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目录

第1章概述 课题的提出: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裂缝,是一个带着有普通性被工程界很为关注的问题。有些裂缝的继续扩展可能危及结构安全,因为结构的最终破坏往往是从裂缝开始的,成为结构的破坏的先兆,这主要是指荷载产生的裂缝;有些裂缝的出现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是钢筋锈蚀,保护层剥落,降低混凝土强度,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这主要是指变形产生的裂缝;还有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的裂缝及冻融引起的裂缝。同时较大的结构裂缝,也为人的观瞻难以接受,造成恐惧心理压力,影响建筑美观,为装修造成困难。由于产生裂缝的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它也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技术难题。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混凝土裂缝成因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1.设计原因. 2.材料原因.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5.使用原因. 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以下几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施工技术的建筑工程论文3000字

施工技术的建筑工程论文3000字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质量; 引言 一、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建筑工程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出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成分,房屋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房屋建筑工程关系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及安全,并对社会稳定及国计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体现,因此其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必然会运用到各种施工技术,这些施工技术决定着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如果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就不能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作保障,达不到房屋建筑工程使用性能的要求,甚至还会给房屋建筑工程埋下安全隐患,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施工技术提起足够的重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如此才能充分保障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才能保证施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现实房屋建筑施工中,豆腐渣工程仍然存在,不仅影响建筑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人民的财产安全。我国房屋建筑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安全隐患问题普遍存在各个行业,当然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也不例外,施工过程中不同的问题都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

生,这让人们十分担忧。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大多数都是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施工现场混乱,施工人员也没有安全意识,且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操作的不规范,这些都可能导致房屋建筑施工工程出现安全隐患的问题。 2、施工技术管理问题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往往总客观地重视施工技术水平,而忽视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与组织管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房建施工企业普遍存在施工技术水平低,导致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性,影响工程的质量,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3、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设备操作声音过大,容易引起噪音污染,施工材料如水泥等可能造成灰尘污染,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城市环境污染,影响施工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4、解决方法 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针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都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不可为了利益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二是施工单位加强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要求施工作业人员按照施工操作规范进行施工,多用一些真正懂施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与性能。三是施工单位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配上先进的施工技术,合理地进行房屋建筑施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施工过程管理、控制的方法 1、关注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不管是哪一行业,哪一工作类型要完美的完成活动内容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很高。可是,一些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为

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浅析论文

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浅析 摘要:桥梁在地震灾害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推动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动力。本文根据汶川、玉树震后桥梁调查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桥梁抗震措施及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在设计中容易忽视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地震灾害;抗震设计;加固技术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gain from earthquake disaster is the motive power of promoting the bridge seismic desig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bridge survey data from wenchuan yushu earthquake, ,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ridge aseismatic measures and seismic design method were summed up, and some are easy to be ignored in the design of the relevant points. 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seismic design;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公路交通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发生各种等级的地震。在地震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或倒塌,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严重

(完整word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 [1999]308 号文的要求,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 同有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设计、企业等单位共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 验证性试验,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实践经验;与国外先进的 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借鉴;与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在此基础上以多种 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进行了试设计和试点工程的试用, 对重点章节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主要规定的内容有: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基本规定、材料、增大截 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粘贴纤维 复合材料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绕丝加固法、钢丝绳网片 -复合砂浆外加层加固法等的设计、计算与构造规定以及有关的附录。此外,还有 与各种加固方法配套使用的植筋技术、锚栓技术、混凝土裂缝修补技术和钢筋阻 锈技术等。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在 《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颁布。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为充实提高规范的质量,请各使用单位在施行本规范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 55 号建设部建筑物鉴定与加固规范管理委员会(邮编: 610081;https://www.doczj.com/doc/cc14884951.html,/)。 本规范主编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福州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重 庆大学、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上海加固行 建筑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东洋机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喜利得(中国)有限 公司、慧鱼(太仓)建筑锚栓有限公司、厦门中连结构胶有限公司、亨斯迈先进 化工材料(广东)有限公司、北京风行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库力浦实业有限 公司、湖南固特邦土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凯华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台湾 安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1 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技术要求 1.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技术要点 1.1.1 梁箍筋的下料问题,高度可减小 20 ~30mm(一向框架梁端需要),这样可避免出现因一向框架梁面筋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时,面筋将因该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而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同时,也能消除对粱骨架受力不良的现象; 1.1.2 在设计时就要明确保护层厚度以哪一向为主,同时,由于增大保护层厚度,会使截面有效高度变小,也减小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而构件表面也易开裂。所以,为了防止表面开裂,对保护层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铺一层钢丝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40mm 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1.2 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现浇框架易出现使根部混凝土漏浆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露筋”和“孔洞”的问题出现,即为“夹渣烂根”现象。为了保证质量,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如在框架柱接头外进行,即注意浇筑时在顶部洒一层 1:0.4 的水泥砂浆,并浇平框面,且上次浇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从板面开始继续上浇前支横模,并铺厚为 25~30mm,1:2 水泥砂浆,在其上浇混凝土,就可有效避免夹渣或烂根的质量问题,且保证框架柱自然密实。不过,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要重视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运距长、摇晃离析等现象,

且要严格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漏浆等现象。 1.3 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要点 常用的方法是在全部安装完梁板模板(含侧模板)后,再进行梁板钢筋并整体沉梁的安装。该施工程序会引发箍筋间距无法保证或节点箍筋少放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可通过以下措施解决: 1.3.1 现场焊接柱节点区箍筋,于纵向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再将这骨架套入柱纵筋并放在楼板模板面上穿梁钢筋且绑扎,同时,要注意附加纵向短筋应偏离箍筋角部约 50mm,以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应用此法的优点是,可有效保证柱节点箍筋的间距与数量。但要强调一点,如在结构较复杂的情况时,该方法的应用会较难,施工时根据具体情况选取; 1.3.2 下料时每个节点增加若干根纵向短筋(可用细钢筋)。 1.4 框架柱纵筋的搭接技术要点 原则上,应严格根据有关规定允许进行合理的搭接,一般对于异形柱纵筋可优先应用机械连接或对接焊技术。但在实际工程中,有部分施工单位为追求更多的利润或贪图方便而应用搭接,此类做法会造成柱在纵筋搭接部位的截面过小,且由于此部位箍筋尺寸没有发生变化,导致形成柱纵筋难以紧靠箍筋的问题发生。这一现象在柱截面较大时,表现不明显,但随柱截面的减小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出。所以,在按规范柱纵筋容许搭接时,为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施工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如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延伸下部柱筋搭接部位末端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 桥梁是连接各城市和山区的交通纽带,其建设和运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安全性问题也格外突出,尤其是在地震带地区,对桥梁的抗震性能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对桥梁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抗震加固技术进行研究,以确保桥梁结构在地震来临时能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提高其安全性。本文将对桥梁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桥梁的抗震加固技术进行浅显的分析,以供参考。 标签: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加固技术 现阶段,我国在桥梁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在抗震设计上较发达国家还偏低,在遇到地震灾害时由于桥梁的垮塌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实例还广泛存在。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利用传统的定量方法无法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因素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所以需要对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价,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必要措施,对桥梁进行加固,以增强桥梁的抗震能力。 一、桥梁的抗震设计概述 1.1.桥梁抗震概念设计 地震的发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而用计算的方法来进行桥梁抗震的设计,无法将其不确定性带入到桥梁抗震设计中上来。因此在桥梁抗震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相结合。概念设计是对桥梁抗震进行有序的,有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将桥梁抗震性能设计由抽象变为具体的一个过程。最优化概念设计的依据是所设计桥梁的主要功能、抗震强度大小等来进行桥梁的抗震设计。在桥梁抗震概念设计时,需要重视的是桥梁结构的经济性、抗震的安全性以及对桥梁结构体系建设的完整性。 1.2.桥梁的延性抗震设计 桥梁材料或构件的延性保证了在发生非弹性变形时材料或构件的强度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桥梁的延性抗震设计中,要注重对预期会出现塑性铰部位进行配筋的设计。 1.3.桥梁减隔震设计 桥梁减隔震设计主要是通过将桥梁主体结构与可能引起结构破坏的地面运动尽可能的分离开来,以此来降低桥梁结构震动力的设计方法。此种设计方法,需要对所在地的地震波频率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便于设计出最佳的桥梁减隔震设计方案。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 班级:16级土木工程1102班 学号: 姓名:魏鹏刚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建筑工程领域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水平提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可靠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行业中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保证施工的关键技术设备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佳效益。 1 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状况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供,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目前建设部重点推广的“建筑业十项新技”,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 2 建筑施工新技术应用分析 2.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作用是放热反应是相当复杂的。一旦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