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观察实录

课堂观察实录

课堂观察实录
课堂观察实录

课堂观察实录

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

主讲:魏娟

主评:张学志

组长:邹玉峰

成员:侯志伟王彦平

陶丽娟邹玉峰

张学志魏娟

组织单位:孔德高一物理组

2011年9月6日星期二孔德高一物理组举行了一次课堂观察活动。

举办地点:高一八班,时间:第三节课,授课内容: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

主讲人:魏娟主评:张学志组长:邹玉峰

这次活动中,王彦平老师负责学生的问卷调查;侯志伟老师负责记录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无效提问;陶丽娟老师负责挑出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口头禅和废话;张学志老师是这次活动的主评;邹玉峰老师是组长。本次课堂观察的实录如下:第一模块:教学设计

第二模块:说课和自评

第三模块:各位老师的评价

第四模块:主讲人的心得体会

第一模块

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人:学校宁夏育才中学姓名魏娟

课题:第一章第3 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第1 课

一、任务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一节是高中物理第一章的第三节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基本概念的介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但是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正确的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

作为第一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为以后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乃至整个力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习本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生活经验:汽车行驶速度约为40~120km/h、人行走的速度约为1~2m/s,一切运动的物体都要涉及到运动的快慢。

知识准备:位移,时间,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关系,变化量和变化率;

3、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能力:学生的记忆能力强,知识点掌握快,但是归纳总结、知识拓展的能力比较欠缺,综合性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好

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刻苦,掌握知识的愿望强烈,时间意识强,但是平时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总结、理解,习惯于学完一节新课后,立即开始做题训练,而不是先回顾、理解本节课内容。

团队意识:同学们团结友爱,团队意识强,不论是实验还是平时的学习,都能互帮互助

4、完成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做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物理概念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研究,感受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

(2)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形成热爱物理的积极情感。

(2)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视频、图片

五、设计思路

1、本设计的依据和理由

根据全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与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本节的重点是速度。比较初、高中对速度的定义会发现,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习的速度是不相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个不同点,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即可以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体会速度的矢量性,又可以为后面的加速度的学习垫定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突出重点的策略或方法

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策略:教师通过视频、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得出速度的概念,并从概念上分析这种定义的方法。

3、突出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难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

教学策略:通过具体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速度矢量性的认识。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本节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一次感受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并接着播放我国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110跨栏视频引起学生兴趣,以这样的情景创设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不断引导,最后得出结论。

六、教学流程

1、教学主要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1 通过日常生活的举例,得出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第二环节:情景引入2 通过播放视频,教师提问,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形式。

第三环节:数理结合通过数学中的坐标与坐标变化量的学习,理解物理当中的位移,知道坐标变化量就表示位移,x?的大小表示位移大小,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通过事例,学生分析,最后总结出速度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速度。

第五环节:生活事例通过生活事例引出平均速度再分析得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第六环节:应用巩固

2、教学流程图

3、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1: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蜗牛的爬行、人的步行、公共汽车的运动、火车的运动等的创设和问题1:“他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以及问题2“我们又该如何用我们的物理语言去准确而又科学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呢?”的讨论,引入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

情景2 :播放2004年雅典运动会我国运动员刘翔在110米跨栏中的获得世界冠军的视频和问题3“裁判是根据什么判定刘翔获得冠军?有哪些判定方法呢?”

活动:学生通过对情景2 问题的探究学(互相讨论交流)得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形式。由于在比较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位移,这时教师开始讲解在数轴上用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位移,并确定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最后教师引出速度这个物理量并有学生自己总结速度的定义以及定义式,教师引导学生帮助理解速度这个

物理量,主要的是要理解速度的矢量性和介绍“比值定义法”。

活动3:通过汽车速度计等现象再分析引出平均速度

应用巩固:通过例题总结出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不是一回事。

板书设计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一、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21x x ,坐标:

12x x x -=?坐标变化量:

x ?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x ?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正负

12t t t -=?时间变化量:

二、 速度

1、定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x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

2、定义式:t

x v ??=(比值定义法)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为米每秒,符号是s m ,常用单位是s cm h km 、

等。 4、矢量: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注: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三、 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表达式:t

x ??=υ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为米每秒,符号是s m ,常用单位是s cm h km 、

等 4、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七、操作案例

(一) 启发探究欲望

情景引入1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我们日常说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比如蜗牛的爬行、人的行走、公共汽车的运动、火车的运动。

问题1:他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再比如草原上飞奔的猎豹和爬行的草蛇,他们的运动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他们的运动快慢不同

问题2:那么到底有多快?快了多少?我们又该如何用我们的物理语言去准确而又科学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理学中对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二)展开探究活动

情景引入2

教师:说到快,大家都会想到有着“中国

飞人”之称的中国跨栏运动员刘翔,我们通常

会形容刘翔在赛场上犹如闪电一样冲过终点,

或者说刘翔就像一根离弦的箭一般快。但是我

们都知道这样的语言描述是非常不准确的。我

们要准确的知道刘翔到底有多快,就要学习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语言。

播放刘翔比赛视频,提出问题。

问题3:110m跨栏决赛中,裁判是根据什么判定刘翔获得冠军的?比赛现场的观众是如何知道刘翔得了冠军的?

学生讨论总结:

答案1:相同的位移,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时间谁的短,谁就运动得快。相同的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他跑得最快,夺得了冠军。

答案2:相同的时间,通过比较通过的位移的大小,位移谁的大,谁就运动得快。相同的12秒91时间里,刘翔跑得更远,所以说明他跑得是最快的。

教师总结:这两种方法是我们生活中通常用来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由上分析可知,运动的快慢跟运动的时间及通过的位移都有关系。

思考与讨论:以下有4个物体,又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观察表格:既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涉及到了时间和位移而且从上表格可以看出,物体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置不同,那怎样才能描述公共汽车和火车在各自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呢?

学生:可以用坐标系。因为在坐标系中,用某一时刻t 1对应的点x 1表示该时刻物体的位置,另一时刻t 2所对应的点x 2,表示t 2时刻物体的位置,用△x =x 2一x l ,就能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化量。

教师:既然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接下来我们首先学习一下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板书)

问题展示:一辆汽车在沿平直的公路运动,我们怎样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做?

问题启发:对于物体位置的描述,我们往往要建立坐标系,我们该怎样建立,才能方便的确定该车的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设想我们以公路为x 轴建立直线坐标系,时刻1t 汽车处于A 点,坐标是,101m x =一段时间之后,时刻2t 到达B 点,坐标是m x 302=。12x x -就是这辆汽车位置坐标的变化量,可以

用“x ?”表示。(板书)

同样,可以用12t t t -=?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板书)

教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表格:

我们刚才探究出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有两种方式:要么是相同的位移,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时间谁的短,谁就运动得快;要么是相同的时间,通过比较通过的位移的大小,位移谁的大,谁就运动得快。现在请同学们看表格,并思考

问题a :比较A 和B 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b :比较B 和D 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甲同学:公共汽车运动的快。原因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乙同学:飞机运动的快。原因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c :如何比较B 和C 谁运动的快呢?

教师引导: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公共汽车和火车的位移即不相同,所用的时间也不相同,要判断它们的运动快慢,应该怎样呢?

学生讨论:只有通过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运动位置变化的大小量。即可得:单位时间内运动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由上表可得每秒钟位移大小公共汽车为10m 、火车为25 m ,这说明火车行驶得快。

教师总结:运动的快慢跟运动的时间及通过的位移都有关系,可以用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所要学习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速度(板书)

2、速度(板书)

首先根据我们根据刚才的探究同学们自己来给速度下一个定义。

(1)定义:位移(x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板书)

(2)定义式:t

x v ??=(比值定义法)(板书) 教师:速度既然是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一个比值,我们把这种定义速度的方法称之为“比值定义法”,比值定义法是高中阶段学习物理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一个物理量。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为米每秒,符号是s m ,常用单位是s cm h km 、

等。(板书)

(4)矢量: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板书)

教师:既然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根据公式看出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那么它的方向应该怎样确定呢?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开第17页看一下“思考与讨论”

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有第一种情况得出汽车速度的方向向右与汽车发生位移的方向相同,即与运动的方向相同。那么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呢?老师把坐标图在黑板上。

学生:由坐标的变化量就是位移得m x x x 2012-=-=?,x ?为负值从图中可以看出与x 轴方向相反。

教师提升:x ?的正负正是反映了与坐标轴方向(一般将坐标轴的正方向规定为速度的正方向)的关系,相同为正,相反为负。但不管怎么样在单向直线运动中物体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就是物体位移的方向。

进一步理解:在初中同学们也学过速度,那时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初中时那样处理是限于当时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其实在高中里面只有在单向的直线运动中,路程恰好等于位移的大小,这时速度与初中的速度大小是一样的,其他的都是不一定相同的。

3、平均速度

引导: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

问题5: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呢?有如前面我们已经计算出刘翔的速度是8.52m/s ,计算出的结果是不是表示刘翔每一个时刻的速度都是8.52m/s ?

生:。。。 0 30

10

师: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那么该如何定义平均速度呢?

师生总结: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板书)

定义式: t

x ??=υ (板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为米每秒,符号是s m ,常用单位是s cm h km 、

等。(板书)

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也有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平均速度具有这样的特点,选取的位移和时间不同,平均速度的值不同。它表示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应用

1 例题: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若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

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 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设全程的总位移为s,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 前一半位移2

s 内的时间为t=12s v 后一半位移2

s 内的时间为t=22s v 全程的总时间为t=

1212()2s v v v v +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212

2v v v v + 师:请同学们再算出速度的平均值

生:v=122

v v + 师:大家通过计算发现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相等吗?

生:。。。

小结: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不相等二者不是一回事。

2 例题: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

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设全程的总时间为t,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 前一半时间

2t 内的位移为12t s v = 后一半时间2t 内的位移为22

t s v = 全程的总位移为s=12()2

t v v +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22

v v + (三)课堂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最后请一位同学阐述一下他的总结

(四)作业布置

老师给准备的几道题

说课

这一节是高中物理第一章的第三节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基本概念的介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但是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本节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一次感受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并接着播放我国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110跨栏视频引起学生兴趣,以这样的情景创设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日常生活的举例,得出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第二环节:通过播放视频,教师提问,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形式。

第三环节:通过数学中的坐标与坐标变化量的学习,理解物理当中的位移,知道坐标变化量就表示位移,x?的大小表示位移大小,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第四环节:通过事例,学生分析,最后总结出速度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速度。

第五环节:通过生活事例引出平均速度再分析得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各位老师的点评

张学志老师的点评2011.9.8

魏老师和我共事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我们对于彼此和彼此的教学风格是比较熟悉的,以下是从我的角度按照梅校长关于《听评课的几点思考》这篇论文中所提出的评课的几点角度出发,对于这节课的一个总体感受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来讲,我认为有四点一是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二是对于速度概念尤其是速度矢量性的理解;三是能够区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率;四是在讨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极限的思想方法。魏老师这节课主要讲了三点内容,一是速度(定义)二是平均速度,三是平均速率。

现在我们来稍稍回顾一下魏老师的课。魏老师讲速度是从复习上节课内容出发的,由运动联想到质点空间位置的改变,进而得到“描述位置改变的物理量---位移”,进而提出“描述物体空间位置改变快慢(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速度,尔后由教师直接给出速度的定义,再然后就是速度的练习题。习题处理完以后又给出平均速度的定义,尔后再给出习题练习;对于后面平均速率的处理也是这样的方法。所以给我的一个感觉是,从引课上来讲,魏老师习惯以语言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速度的意义,但是忽视了情景引入,没有实验展示,图片展示,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单明了,缺点是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从新课的讲授来看,她基本上遵循教师直接给出速度定义——习题练习的简单模式,对于概念课的教学比较注重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但是缺少速度概念建立过程,没有回答“为什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推断出立体图形2

学科数学年级/册五年级下册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推断出立体图形》难点名称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猜测、推断、想象、验证,还原出立体图形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根据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还原几何体,知识点本身内容贴近学生, 但有高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生来说通过推理、想象“还原几 何体”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逻辑思维飞跃;观察视角从二 维到三维的跳跃,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 力作为支撑,这些都是比较难于落实的数学素养。 从学生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的抽象逻辑发展层次不齐,理解困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习惯 于形象思维为主,运用推理、想象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意识比较较弱, 在“还原几何体的过程中”下,很难脱离学具进行抽象的数学思维活 动。 难点教学方 法填写示例 1.通过正方体块直观演示、实际操作视频演示还原几何体的过程; 2.通过独学、群学、交流学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3.研究策略指导、提炼,引导学生探索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1.唤起旧知,明确学习内容。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教学例题2 兰兰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结果是这样的,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几何体吗? 1.引导思考,规划策略。 先想一想有没有方法和策略,从哪个角度入手更方便我们去操作和想象呢?在独立研究问题。 2.交流方法,感受策略。 交流(方法、顺序、层次)--------验证(观察面、数正方体) 3.反思小结,提炼策略。 回顾刚才的研究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做一做” 给同学们布置一个探究任务。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在教研室“小学数学‘建模用模’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情境化-----解决问题过程化-----建立模型具体化-----应用模型生活化”)的理念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数学建模的重点,我们把“小学数学建模的有效策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自主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个性教学法——“五步建模教学法”,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达成了“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建模用模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五步建模教学法”模式流程 二、“五步建模教学法”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变“事理”为“数理”建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定律、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都是一个个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因为生活原型中揭示的“事理”是学生的“常识”,但是“常识”还不是数学,“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读懂问题情境。 2.通过“转化”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3.通过“数形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由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多样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意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情境化) 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同学们看王芳生日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今天是王芳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3块,王芳吃了2块。) 师:你能根据情境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1:爸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81,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 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生2: 82里面有2个81,83里面有3个8 1。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数学信息: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 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 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 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课堂实录

《观察物体》教案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三、教学难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个玩具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1、出示一个六个面颜色都不同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形,问学生最都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怎么办? 2、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为什么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师: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你同意谁的结论? 生:他们四人都不对,因为只摸到了一部分,不全面。 师:对呀!这四个人得到的结论都不是全面的。为什么呀? 生:他们四个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上摸的? 师: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必须要全面的去观察这个物体,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综合无分析把握这个物体的形状和特点。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 探索新知: 1、观察物体 (1)出示闹钟,(放在学生中间)分组进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2)学生活动,观察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的物体形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我在闹钟的前面。 生2:因为我在闹钟的后面。 生3:因为我在闹钟的左边。 生4:因为我在闹钟的右边。 师:我们每一个人只看到一种结果,你相信别人的结果吗?真是这样吗? 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观察位置) (3)师:通过刚才的不同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没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 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 生:不对,是我们人看的饿位置不一样。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doc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

售后服务方案(赠送) 1.售后服务概述 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完善的支持服务,确保用户的系统稳定运行。 公司拥有一批资深的施工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很好的解决设备各类故障,强大的用户支持队伍和良好的用户满意度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维护计划及承诺 一、项目售后服务内容承诺 我公司贯彻执行:“诚信正直、成就客户、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宗旨,对于已经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质量跟踪服务,本着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向用户奉献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维护服务。 我公司如果承接了端拾器项目,将严格遵循标书及合同的规定,在保证期内向业主提供该项目的责任和义务。在保修期之后,考虑到设备维护的连续性,建议业主与我公司签订维护合同,以确保此系统项目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 二、服务与保证期 在项目验收合格之日起,开始进行售后服务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售后服务期;2、维护人员;3、售后服务项目;4、服务响应时间。 三、售后服务期 在项目验收合格之日起,即进入了售后服务期。售后服务期=质量保证期+质量维护期 质量保证期:在质量保证期内,如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故障,实行免费更换设备、元器件及材料。如因非质量因素造成的故障,收取更换设备、元器件及材料成本费。 质量维护期:在质量保证期之后,即自行进入质量维护期。 我方对所承担端拾器项目提供终身质量维护服务,以不高于本合同设备单价的优惠价格提供所需更换的元器件及材料,另收维护人员工本费。 四、具体措施承诺 1、首先在签订项目合同的同时与客户签订售后服务保证协议书,排除客户的后顾之忧,对客户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的承诺。 2、对已经验收合格交付用户的端拾器项目,在合同期内与用户进行联系,记录用户使用情况,系统运行状况等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3、对已交工的端拾器项目建立系统运行档案,并进行质量跟踪。 4、系统运行档案记录其端拾器项目运行情况、各类设备使用情况、操作人员操作水平情况及人员流动情况。 5、针对各用户单位操作人员出现的代表性问题,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或到现场培训及指导。 6、正在使用中的系统、设备出现故障时,公司维修服务人员接到报告后及时赴现场处理、维修。 7、对于运行时间较长的端拾器项目,公司维修服务人员定期与客户进行联系询问情况,定期到客户方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出记录,记录归档保存。 8、施工保证将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端拾器项目具体施工,保证安装质量及系统使用功能,并保证整个系统运行平稳、高效、可靠。 9、系统保修作为项目承包单位,我公司将严格遵循招标文件及合同的规定,向业主提供端拾器项目最终验收合格之日起,在保质期范围内免费维修。 10、保修期内设备损坏,经鉴定为设备本身原因造成的故障,我方负责免费维修或者更换;同时负责在保修期内定期对设备提供保养维护服务。 总之,为使业主使用放心、使用方便、保证端拾器项目正常运行,公司全体技术、维护人员本着客户第一的原则,全心全意地为客户着想,全力以赴的进行工作,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工作。 五、保修服务内容及范围 我公司将为所承担的各个端拾器项目提供保修服务,有效期从项目验收后,业主在竣工报告上签字之日起。 1、响应时间:具体的响应时间将按故障级别划分; 2、维修地点:用户现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 案设计 4.1几何图形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会判断一个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棱柱与棱锥. 一、情境导入 观察实物及欣赏图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立体图形 【类型一】从实物图中抽象立体图形的认识 观察下列实物模型,其形状是圆柱体的是( ) 解析: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所以正确的是D. 方法总结:结合实物,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 【类型二】立体图形的名称与分类 如图所示为8个立体图形.

其中,是柱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锥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球的序号为________.解析:分别根据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可得结论,柱体为①②⑤⑦⑧,锥体为④⑥,球为③,故填①②⑤⑦⑧;④⑥;③. 方法总结:正确理解立体图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平面图形的认识 【类型一】平面图形的识别 有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平面图形的个数为(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解析: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判断①②③⑦是平面图形.故选B. 方法总结:区分平面图形要记住平面图形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类型二】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 如图所示,各标志的图形主要由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 解:(1)由5个图形组成; (2)由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 (3)由3个四边形组成. 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三、板书设计 1.立体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 1.情景引入: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 11 了。(课件出示:同学今年 11 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 生: 40 了。(课件出示:老师今年 40 岁) 师:非常感谢,没猜我奔 50。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生 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25-14=11 (岁) 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14-25 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25 + 14 师: 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板书:比)【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 师:(指着11 + 40 )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11 比40”。 师:(指着 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比是40 比 11。

(二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立体图形教案

观察立体图形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积木: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积木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快又对。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着的这个面称为正面。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一)教学例2 1、小组合作探究 把正方体摆放在桌子的中间,再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长方体,并和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小刚、小强和小英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你能说说,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根据画面情境指出。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从不同角教学流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个人增减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小组合作,从积木中拿出正方体,正面在桌子中间,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看到的是正方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教师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此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总结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4、小结 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因此,我们说: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5、学生观察 照样子,观察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照样子,观察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例3 1、猜猜看

教育教学活动实录与评析

教学活动实录与评析——大班数学活动:按物品的共同用途分类 活动名称:按物品的共同用途分类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旧城乡荆子峪小学幼儿园郭艳飞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分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2、理解分类的实际意义和了解如何按物品的共同用途分类。 3、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感受和同伴共同完成合作的快乐和自信。 重点难点: 把物品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并能大胆的说出分类的理由。 活动准备: 1、大箱子一个、中号整理箱4只,活动前把物品的标签事先贴在整理箱子上。 2、书籍、碗、筷子、汤勺、锅、锅铲、砧板、菜刀、鞋子、漏勺、碟子衣服、裤子、袜子、球、积木、玩具车若干。 3、幼儿操作图和各种物品图片各4套、“服饰用品”、“玩具”“厨房用具”、“书报”、字卡一套、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实录: 一、情景表演——找袜子。鼓励幼儿运用生活常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张老师刚搬了家,所有的物品都堆得乱七八糟的,她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袜子,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帮她吗? 幼:帮她找、把东西放好、把东西分类… 师:是个好办法,我们就试一试把东西分类整理这个办法吧。 二、鼓励幼儿尝试把物品图片进行分类和了解类别名称。 (一)引导幼儿分组把物品的图片进行分类。 1、师:在分物品之前,请你们先把物品的图片分类,请你们把有共同用处的东西放在一起。 2、师出示裤子与衣服的图片:它们有共同的用处吗?它们的共同用处是什么? 幼:有,它们都是拿来穿的。 3、师提出操作的要求:同一小组的孩子要互相商量,商量后再把有共同用处的东西贴在同一个格子里,图片背后有双面胶,我们撕下小纸片后,把小纸片防到小框子里,保持清洁。 4、幼儿自由选择“西瓜”组、“雪梨”组、“香蕉”组、“苹果”组操作。 (二)操作结束后,幼儿分别说出自己小组分的类别以及理由。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这些物品有没有共同的用处?它们的共同用处是什么? 1、苹果组幼儿发表自己的办法及理由。 苹果组幼:我们把球、小车、电动玩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玩的。

《观察物体》课堂实录 (2)

《观察物体》课堂实录 xx小学xxx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添加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观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观察视图不变的情况下的物体组成方法,正确添加、摆放小正方体;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形状。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物体,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观察几何体的不同面的兴趣,愿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产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体会“空间与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及一一对应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 利用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借助直观思考探索不同的摆法。 教学难点: 准确依据要求添加和摆放小正方体,正确进行物体的三视观察,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六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教具;学生每两人准备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学具;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蔡!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师:蔡老师来自盐城,对你们来说,我就是远道而来的…… 生:客人! 师:那你们作为小主人,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对蔡老师说吗? 生1:欢迎蔡老师! 生2:谢谢蔡老师! 生3:谢谢老师给我们上课! 师:谢谢,谢谢!非常感谢孩子们的热情! 师:我请大家看张图吧!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个人。 师:是一个人吗?我明明看到的是一匹马呀!(师转身凝视图片,恍然大悟状)哎哟,不好意思!图片放反了!(旋转图片)现在看到什么? 生:马!

小学数学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 观察物体(一) 第2课时 观察立体图形 优质教案

观察物体(2)

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林壁》并提问:为什么作者 从多个角度看都没看清庐 山的真面目呢? 2.这节课我们来观察 几个我们常见的立体图形, 看你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 什么形状?(板书课题:观 察物体(2)) 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交 流后汇报。(因为从不同 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 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 的。) 2.认真倾听教师导 言,并进行想象。 2.下面的图是谁看到 的,在()里写上名字。 3.从哪面看到的?连一 连。 4.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写上位置。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交流。 (1)组织学生观察长方 体。画出看到的面的形状。 (教师巡视) (2)组织汇报,展示学生 画图,贴到黑板上。 (3)组织学生观察正方 体、圆柱和球,画出看到的 形状。(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展示图 画。 (5)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 发现了什么?并向全班汇 报。 2.解决问题。 (1)出示例3:看到的立 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 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 的,它可能是什么?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 (3)学生汇报。 1.(1)小组内分别从 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画 出看到的图形形状,并在 组内交流。 (2)学生展示图画并 汇报: 生1:我从长方体的 上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从长方体的 前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从长方体的 左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3)小组内分别从不 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圆柱 和球,画出看到的图形形 状,并在组内交流。 (4)学生展示图画并 汇报: 生1:我们组从正方 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形 状都是正方形。 生2:圆柱从上、下 两个面看到的是圆,从正

课堂观察记录表格

观察表大集合 表1: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 扫视(两分钟一次,共20分钟) 学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 说明: 1.该编码体系主要记录学生的学习非投入行为类别,每个编码代表的含义如下: ①与任务无关的闲聊 ②打瞌睡 ③白日梦 ④四处张望 ⑤做其他的工作 ⑥侵扰其他学生 ⑦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 ⑧削铅笔、转笔、上卫生间 ⑨其他 2.表中1—10代表着一段为时20分钟的观察,每2分钟扫视一次,所以共10次。

表2:对一名学生每分钟具体活动的观察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钟) 管理 等待注意 无关活动 倾听 观察 动手实践 讨论 思考 阅读 书写 说明: 1.表中第一行表示持续时间为15分钟的一段观察,每分钟记录一次学生的具体 活动 2.“管理”是指取出书本、笔等文具,拿资料,做学习的准备; “无关活动”是指闲聊、捣乱、打瞌睡、做小动作等; “动手实践”是指画图、手工、做练习等。

表3:课堂作业观察表 学科班级课题 时间月日星期上午∕下午第节观察点:课堂作业的类型、时间、反馈情况 课堂作业的类型 课堂作业的时间(分钟)课堂作业的反馈1—5 6—10 11—15 16及以上当堂反馈反馈形式 口头作业1 口头作业2 口头作业3 书面作业1 书面作业2 书面作业3 课堂作业的其他情况 课堂教学细节/ 体会简记 说明: 在每一领域的相应选项处用“√”标识。

表4:课堂提问频数观察表 学科班级课题 时间月日星期上午∕下午第节观察点:提问对象的位置、次数、频度 第6列第5列第4列第3列第2列第1列教室前门 第1行 第2行 第3行 第4行 第5行 第6行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 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 课堂教学细节/体会简记 说明: 1.利用画“正”的方式记录每个学生的应答次数,以同样的方式记录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和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 2.利用“/”标识该位置上没有学生; 3.课堂提问率=(参与发言的总次数÷学生总数)×100% 4.提问覆盖率=(参与发言的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

(完整word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堂实录与评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诵读诗文,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3、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阅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学习诗人豁达开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 [评:三维目标的确立,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鉴赏古诗文的技法,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歌曲《永远是朋友》。(播放录音机, 创设教学情境) 2、听后,让学生自由谈听后感受。(对友情的期盼;广交友人的心愿;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3、以学生的感受为话题导入新课: 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赏识性肯定,使其有一种成就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友情是常开不败的花朵,她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友情是关怀、是祝福,有了她人生便多了几分温存,少了几分孤独。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文人雅士,为之纵情歌唱,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而其中为友人送别的诗就如同是诗苑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独有的芬芳。但一般的送别诗总免不了悲酸之态,这不,这儿有两首诗,让我们齐声朗读品评一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后)这两首诗,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有一股悲酸凄凉之意,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诗人消极低沉的情绪。但是,放眼诗苑,也不乏豁达开朗、积极乐观之作,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并指名学生就自己所知向同学们简介有关文学常识,然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予以赏识性评价并补充) [评:相关音乐的欣赏,便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一

经典模板 (33)五上《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析

五上《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一、教学流程 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 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 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 生:正面、侧面、上面……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吗?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 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 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完成P38填一填。(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 生:(背面、后面、反面)

师:看到上面会想到() 生:(底面、下面) 师:看到左面会想到() 生:(右面) 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有这样的棱8条,这样的相邻面8组……。 师:你能一次观察三个面吗? 生:边观察边说“能” 师: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观察方法,一次看到了三个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2、3……:我一次看到的三个面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这三个面共一点(顶点小药箱有8个顶点就有8组这样的相邻面。这一点连着三条棱,就有8组这样的三条棱…… 师:大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你能一次看到小药箱的四个面吗?五个呢?六个呢? 生:不能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填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的。在任一位置,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个面。 师:小法官巧判断: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都能看到3个面。()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正方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球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师:(小游戏)猜猜老师拿的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看见老师手中拿的长方体的一个正方形面,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体,并说说理由)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 师:大家的想象和推理都很棒。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你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几个面?几个面看全了吗? 生1: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我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6个面。 生2:有3个面看不全,被我自己遮着了。 ……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集锦)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 要落实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运用。要根据学生情感需 求,或大胆取舍,或精选段落……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 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的学习。启迪学生读书时 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入情入境。 2、语文课求“活”,要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吸引和感染学生。教 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鼓励他们去进行自我体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 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本文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品读物。 教师更是紧扣文章最精彩之处——老天鹅奋不顾身破冰这一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 师生共同倾注感情,品味关键词句。通过动作演示,观察画面,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心感受,细心体会,大胆想象,学生深深地被老天鹅的壮举所感动,一字、一词、 一句,品读文字,读中生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感染了心灵, 陶冶了情操,突显了个性。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这堂课就是最好的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了游戏、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在学习词语时,对于能基本掌握字音的学生,他们能选择读一读词语;对于字音掌握较好的学生,他们能选择教读词语,全班在跟读时又对词语得以巩固;对于课前查过词典或知识丰富的孩子,他们能选择告诉大家某个词语的意思,加深大家对词语的理解。而对于善于质疑,都某个词语不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实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实 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明确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1.准备图片或照片: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图片和生活照片,教室的前后照片,荣壶四个角度的照片。 2.准备实物:玩具布狗、茶壶等。 3.教师准备:将桌子分组拼成方形,每个方形组桌四周各安排一个座位,组组的桌子上先摆好茶壶,再摆上纸盒、玩具布狗。 4.学生准备:课前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并选举一人做组长。鼓励有数码照相机的带数码相机。 设计理念: 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实物、模型、图形及学生熟悉的图象等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来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很简单,

就是请你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动作。准备好了吗? 请起立,向左转,挥挥你的右手。 向右转,请坐下。 请用左手摸摸你的左耳;请你指着邹老师的左手;请你指着邹老师的右手;(请一学生)请你到我的右边,看看我的左半边胸;再请握握我的左手(你好!);谁还想和我做朋友?(另请一生)请你站到我的左边,握握我的右手。好玩吗?课后两个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玩一玩! [分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这样的一个课前游戏作为引入,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一、出示照片,教学例1 1.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 2.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3.首先:哪一张是教室前面的照片?哪一张是教室后面的照片? 4.其次:哪一线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想一想,如果你是摄影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拍到的是哪里啊? [案例分析:从我们熟悉的教室照片入手,让学生体验一种亲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立体图形》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立体图形》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立体图形》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教材70页第1题大象的玩具,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老师小结:从不同方向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引出课题并板书:(观察立体图形) 二、合作探究,观察立体图形 (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 ①学生分五人一组坐在长方体图形的不同位置。 ②组同学边观察边交流。 ③反馈汇报。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右面看 ④换成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让学生说说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2)活动二:根据正方形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 三、及时巩固,完成书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1页第5题。 分组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摆出组合图,进行观察和验证。 集体汇报。 (2)完成练习纸上的练习。 教师出示一个圆:这是我从正面看到的,请大家想想这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如果我从正面看到的是长方形,那么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二、总结提升 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图形的完整表象。 板书设计 观察立体图形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右面看 同一个立体图形,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就会看到不同的图形,我们要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进行判断。 课后反思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

课堂观察记录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课堂观察记录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有很多种,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自己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定性的记录方式和定量的记录方式两种。 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它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等记录方式。等级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依据对象的行为表现在量表上评以相应的等级。分类体系(category systems)指预先列出可能出现的行为或要观察的目标行为,在观察过程中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取样对行为进行记录。分类体系包括编码体系(如美国课堂观察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和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在预设的单位时间内,编码体系对发生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记录;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只记录不同的行为种类。 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1)描述体系,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2)叙述体系,即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4)技术记录,即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 1.情景引入: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11了。(课件出示:同学今年11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 生:40了。(课件出示:老师今年40岁) 师:非常感谢,没猜我奔50。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 生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 25-14=11(岁) 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 14÷25 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 25÷14 师: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板书:比)

【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 师:(指着11÷4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 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 11比40”。 师:(指着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 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比是 40比11。 师:说得好!那你再想想“11比40”“40比11”这两个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回答:“11比40”是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在比,“40比11”是老师年龄与同学年龄在比。(齐读两个比) 教师小结:看来,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有顺序的,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评析】此例为同类量的比较。教师以“14比25”“25比14”引导学生顺利地从已知此岸“除法”过渡到未知彼岸“比”。而对两个比的比较及教师小结为学生理解比的具体意义和比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做了铺垫。 师:(课件图示)下面请同学再来看看,这是什么——磁悬浮列车。它是一种无需用轮子,浮在轨道上行驶的环保型快速列车,2小时可行驶860千米(课件出示)。到底有多快呢咱们以前常用哪个量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生:用速度。(指名求“速度”。)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

聚焦一言一行解读人物特点 ——《将相和》课堂实录及评析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课) 执教: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市中心学校夏能彬(特级教师) 评析:上海师范大学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教授) 理念:1、聚焦人物言行,学习表达方法。 2、培养阅读习惯,体现课标精神。 一、辨析多音字,巧妙识记字词 师:请大家各自读一读课题。读着读着,你不觉得题目中这三个字有点特殊吗? 生:都是多音字。 师:猜想在本文中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生:“将”指大将廉颇,所以读“jiàng”;“相”指文官蔺相如,所以读“xi àng”;“和”指和好,所以读“hé”。 师: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准多音字,这个办法好!大家再来说说另外的读音,用组词的方式加以区分。 生:另外的读音分别是:jiāng (将来)、 xiāng(互相)、huó(和面)、hú(和牌)。 生:“和”还有:和(huò)药、应和(hè)呢! 师:你们的语文基本功真扎实,想想不同的意思才能记得牢呢!这课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一分钟的时间看看自己能记住几个。(课件出示:精通音律勃然变色声色俱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指名识记,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师:积累词语,会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样,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时,老师只提醒一个字,仔细看看“同心协力”的“协”字是什么偏旁? 生1:是竖心旁。 生2:不对,好像是“十”字旁。 师:这正是要特别提醒你们的地方,同心协力的“协”字是“十”字旁。在字典中“十”字旁的字只有两个,分别就是“博”和“协”,剩下来形状类似的字都是竖心旁的字。 (学生再读词语。) 【评析:】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是否还应该重视字词教学,答案是肯定的。夏老师在开始环节结合课文特点进行了三个多音字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积累,还提醒学生关注?协?字的偏旁。话语简洁,用时不多,但是十分有效,也很扎实。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和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期,因此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应该将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文中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哪些词义需要深入理解,哪些词语需要积累等等,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十分用心钻研,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