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系统开发与——第1章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1.doc

#信息系统开发与——第1章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1.doc

#信息系统开发与——第1章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1.doc
#信息系统开发与——第1章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1.doc

#信息系统开发与——第1章信息系统的概

念与结构1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求深刻理解信息的含义和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理解信息资源和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管理信息的特点和现代社会组织对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了解管理信息的分类,深刻理解计算机辅助管理发展各阶段的目标、典型功能、关键技术与代表系统、深刻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类型、各组织部分的主要功能和相互关系,集中式与分布式结构及其优缺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主要特征,对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计算机辅助管理各阶段的内容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布结构。

难点:计算机辅助管理各阶段的内容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布结构。

1.1 信息

【测试要求】

1.信息的定义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称为信息。信息既是可以通信的数据和知识,又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运动状态本身信源:信息的发生者,信息发生的来源

信宿:信息的接受者,信息接受源,或信息汇。

06 载体:传播信息的媒介信道:传递信息的通道,是信源与信宿之间信息交换的途径与设备

2.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

信息循环:信息从客体传输到主体,经过接收、处理、行动各环节反馈到客体,形成一个信息运动的循环,是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08.1

客体信息反馈主体

3.信息与数据

数据:

在信息处理中,信息载体上反映信息内容、接受者可以识别的符号。(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

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含义。

两者只是相对的概念。

例如:天气预报,从卫星上传下来的关于大气变化的数字、图形等称为数据,而分析这些数据所反映的天气情况则为信息。

4.信息内容的四个层次06.07

5.信息的类型

6.信息的主要特征

1.可传输性——信息可以脱离载体进行传输。

2.可存储性——信息可以借助载体在一定条件下存储。

3.可加工性——信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进行加工。4.可共享性——信源的信息可以为多个信息接受者享用。

5.时滞性——任何信息从信源到信宿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

7.信息的性质

1.信息的相对性:一方面,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者获得的信息量并不相同;另一方面,不同的用户对象信息的需求也不相同。

2.信息的转移性:信息可以在空间上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在时间上的转移称为存储;在空间上的转移称为通信。

3.信息的变换性:信息是可变换的,它可以由不同的载体和不同的方法来载荷。

4.信息的有序性:信息可以增加系统的有序性,信息本身也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编码。5.信息的动态性: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的改变方式,事物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信

息也会不断地随着变化。

7.信息的时效性:信息是有生命的。

8.信息的共享性:信息可以被无限制地进行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用户,为大家所共享。

9.信息的媒介性:争取及时的信息可以节约物质、能量或时间,信息被人们有效地利用。

1.2 信息化

【测试要求】

1.信息科学与信息化

2.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通常包括:信息本身及其载体;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的各类设施和软件;制造上述硬、软件的设施;有关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存储、利用的各种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方法、技术等。

3.信息化

信息化包含5个层次: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

#中小企业上网行为管理解决实施方案书-

网域科技1

Xx企业

上网行为流量管理

解决方案

2018年05月

深圳市网域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需求介绍1

第二章解决方案2

2.1设计原则2

2.2设计目标2

2.3 xx企业产品部署3

2.4 xx企业解决方案3

第三章成功列表及案例介绍15

3.1部分行业成功客户15

3.2案例介绍15

第一章需求介绍

1.1背景介绍

xx企业成立于2000年10月,是高科技外商独资企业,于2018年4月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股票代号877。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确立了在无源光网络器件产业方面的领先地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通信器件和模块供应商之一

1.2 具体需求分析

xx企业现有2条10M光纤接入,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人员上网条件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给机构带来更高的网络使用危险性、复杂性和混乱性。集团现在并没有部署此类上网行为流量管理设备。内网用户访问互联网多样化资源信息,方便易行的同时,大量的P2P下载、流媒体应用、游戏等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不仅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占用了大量带宽资源导致企业交付于网络的关键业务应用得不到带宽保障。特别是分公司以及办事处因为带宽资源有限,访问总部重要资源更需要得到保障。令一方面,人员的上网行为可能导致信息泄漏和法律违规事件,需要进行详细的审计。因此需要部署AC-Q上网行为管理,以满足xx企业的需求

第二章解决方案

2.1设计原则

根据xx企业的规模和具体情况,本解决方案根据以下原则进行上网行为管理方案的设计。

可靠性原则:在安装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后,整个系统应确保运行流畅和

平稳,尽量不影响现有网络系统的畅通和正常运行。

2)稳定性原则:安装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必须保证其稳定性,不影响网络的正常数据访问。

3)自动化原则: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的升级和功能应尽量做到自动化,整个系统应具有及时更新的能力

4)可控性原则:对于上网行为管理设备,管理员能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并能集中生成报告。

5)标准化原则:有效的降低用户安全风险以及成本折中。

6)节约性原则:整体方案的设计应该尽可能的不改变原来网络的设备和环境,以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资。

2.2设计目标

方案的设计目标是实现集团对内部用户的上网行为管理、流量管理、网络的安全防护以及上网行为的审计,确保xx企业的网络能够正常有效的运行

2.3xx企业产品部署

2.3.1网络拓扑

2.3.2部署说明

上网行为管理接入:为了不改变xx企业现有网络,决定采

用网桥模式透明接入网络,对内网用户上网行为、流量管理、安全防护的管理和行为审计监控功能

2.4 xx企业解决方案

网域科技上网行为流控管理产品从上网行为管理、安全防护、报表分析、带宽控制与流量分析几个个方面,为xx企业解决上网行为流控管理的问题,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2.4.1多种身份认证方式

用户身份认证支WEB认证、LDAP、AD域、Radius、POP3等方式实现

用户的身份认证。

NetSys AC-Q上网行为管理流控管理设备也可支持多种认证方式的混合

使用,为不同的用户配置不同的认证方式。比如,一部分用户使用WEB认证、一部分用户结合LDAP服务器认证,一部分用户不需要进行身份认证。

产业结构理论

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方法 凯恩斯主义和自由放任学派的核心异同 严格意义上,所谓结构就是组成的整体相对独立的“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构成。 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问题。 (传导机制的拓扑关系) 比例关系-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比重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其数学表达式: 产业的含义: 产业就是居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确切的说,产业是某种共同功能和经济活动特点的企业集合.(新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纯技术化的经济学标准)。 产业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古典学派和历史学派以及马克思的划分属于该层次) 上述定义的产业相当宽泛,含有几个层次的产业概念。 第一层次: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 第二层次: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依据划分的产业; 第三层次:以经济活动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 从第一层次的产业概念入手解释产业,逐步切换到第二和第三层次,尤其是产业结构发展、关联等理论时,将注重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产业。 基于你所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目的,可根据不同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 第一种分类标准: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典型分类就是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二种分类标准:以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横向可比性为主要目的的标准分类。比如联合国所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第三种分类:各国根据自身特点所确定的产业分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法。 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主要依据:1994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94) 分类大项为门类:如 A 门类(广义农业),B 门类(采掘业),C 门类(制造业),D 门类(电1i x n i i x r X ==∑() (,1,2.......1,1,.....) j k x f x k o j j n =?-+

信息技术服务 分类代码解读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解读 刘宏 2017-03-09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为信息技术服务分类提供了分类方案,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依据。目前公司的业务基本上是按照《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进行分类,因此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包括纵横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横向的由管理体系、人员、信息资源、技术支撑等组成的信息化体系要素,二是纵向的系统生命周期过程,即系统的概念、开发、生产、使用、支持、退役等六个阶段。 应对需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各项内容,在供方层面产生了八项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包括咨询服务、培训服务、数据处理服务、软件开发和部署服务、测试服务、集成服务、IT运维服务和租赁服务。这八种信息技术服务应对需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全部要素的同时,也涵盖了系统生命周期过程的全部六个阶段。 运营 图1 信息技术服务框架图 图1中,八类信息技术服务业务与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基本对应关系如下:? 1)咨询服务,包括规划、设计、管理咨询、监理、评估认证和技术培训等,应对于 需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中的管理体系、人员、信息资源,以及技术支撑中的概念 和开发等阶段。 2)设计与开发服务,包括硬件、软件等设计开发,应对于需方技术支撑需求中的设

计开发阶段。 3)系统集成试试服务,包括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安全等集成实施,以及集成实 施管理等,应对于需方技术支撑需求中的集成实施阶段。 4)运行维护服务,包括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安全等运行维护服务,以及运行维 护管理等,应对于需方技术支撑需求中的运行维护阶段。? 5)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包括数据加工处理、存储等,应对于需方的信息资源需 求。 6)运营服务,包括软件、平台基础设施等运营服务,应对于需方的租用服务需求; 7)数字内容服务,包括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地理信息等内容的加工与整合,应对 于需方的数字内容服务需求。 8)呼叫中心服务,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数据查询等信息服务,应对于需方的 信息服务需求; 在《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编制中对信息技术服务框架的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分类进行了调整。表1是目前使用的信息技术服务分类。 特别注意的是在2010年前,由于认知上的失误,将“系统运行与维护”定义为“IT服务”,即所谓“大IT服务(覆盖IT全生命周期阶段的服务)”与“小IT服务(覆盖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的服务)之争。基于《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目前公司的业务都属于信息技术服务范围内。公司目前个别业务单元名称冠以“IT服务”(其核心业务为“系统平台运行维护”等),在国内进行业务沟通与交流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需要特别关注。 信息技术服务的分类与代码内容如下: 表1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1 重点知识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1.有关信息的定义和解释 几种影响较大的对信息的定义和解释: (1)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容。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容。 (3)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信息是物质系统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通俗地说:信息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反映,是通过物质载体所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容。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社会性、传载性、不灭性、共享性、时效性、能动性。 3. 信息的分类 对信息进行分类的常见的8 种方法:容上、存在形式上、状态上、外化结果上、符号上、信息流通方式上、信息论方法上、价值观念上。 (二)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简要掌握信息在现代中的5 点作用:认知作用、管理作用、控制作用、交流作用、娱乐作用。 (三)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提高或扩展人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这些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指完成信息产生、获取、检索、识别、变换、处理、控制、分析、显示及利用的技术。 2. 信息技术的三个发展时期 ⑴以人工为主要特征的古代信息技术;⑵以电信为主要特征的近代信息技术;⑶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的体系信息技术是一个由若干单元技术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又是一个多 层次、多侧面的复 杂技术体系。信息技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层次。 ⑴主体层次: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①信息存储技术;②信息处理技术;③信息传输技术; ④信息控制技术。 ⑵应用层次:是信息技术的延伸部分。 ⑶外围层次:是信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信息技术的特点

如何理解产业这一概念

1 如何理解产业这一概念?及产业经济学所包含内容?1 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 2如何理解产业演变和产业发展模式? 1如何理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选择应遵循那些基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1)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涉及产业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产业间关联程度的提高等,还包括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资产结构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2)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3)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一)赫希曼基准(二)罗斯托基准(三)筱原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四)就业弹性基准 2如何理解产业关联本质,投入产业表一行和一列分别有何念意? 本质是各产业间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第I、II象限连起来的横向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用于中间使用和最终消费的价值构成第I和III象限连起来的竖向反映了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产品在经营活动中的投入来源与产品价值。 行平衡关系: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 列平衡关系: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3会核算产业关联系数? 4创新为什么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5如何理解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什么是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IT行业分类及标准

IT行业分类及标准 发布日期:2005-12-27 2001年对中国股市来说是个“政策年”、“监管年”、“辩论年”,也是大起大落充满戏剧色彩的一年。证监会加强监管,违规事件不断曝光。T族股票的退市机制也逐步建立完成并实施。政策出台覆盖面广、频率高、影响大。随着这些事件,中国股市也从6月14日的2245点开始下落,最低达到1339点,这是一个向理性回归挤泡沫的过程,痛苦而悲壮。 在此过程中,许多曾风靡一时的高科技股成为先行跳水的对象,无论是因为造假事件,还是受行业不景气影响,作为所谓高科技板块主力的IT股已经在众多股民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使资本市场敬而远之。股市是国民经济的风向标,那么将股市搅得人心惶惶的IT股,其真实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些在挤泡沫过程中下跌幅度达90%以上的IT股能否真正反映我国IT业的现状?如果能,以现有IT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我国IT业基本现状究竟如何? 怀着这样的疑问,互联网实验室对国内IT上市公司的现状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以多年 IT咨询业专家的眼光对IT上市公司进行剖析和估量,为各类投资者、管理者和IT业专家提供参考。 在对IT上市公司2001年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之前,互联网实验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148家IT上市公司2001年报数据重新分类整理,将包括公司基本状况、股本结构、十大股东情况、高管人员情况、员工学历构成、员工职能构成、主营业务构成、控股子公司情况、募集与非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诉讼与仲裁情况、资产转让情况、重大关联交易情况、重大合同履行情况、重大担保事项、财务状况等十几个方面的数据制作成数据库,并生成近百个变量,通过归纳整理,去除了大部分个性数据,选取其中一部份能够代表IT上市公司分行业整体情况的共性指标进行分析,尽可能使本报告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IT上市公司基本现状,并结合自身IT咨询经验对未来的中国IT产业及各子行业做出初步的预期和推测。 整理数据的同时,我们发现各公司年报披露的格式虽然相近,但其中的信息含量差异较大,导致某些数据缺失和不完整,从而无法进行完整全面地分析。因此,互联网实验室只能在数据可获可用的基础上,对中国IT上市公司的基本现状进行描述。 研究IT上市公司之前,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IT?哪些公司属于IT公司?但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国内国外都有无数的标准来定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介入IT这个新兴热门的行业。99年网络股较热的时期,市面上流传和媒体报道的网络概念股曾一度达到数百家。很多公司都忙着参股、控股与IT、互联网题材相关的公司,惟恐失去资本市场的青睐。2001年网络股、IT概念风光不再,资本市场也一直倡导理性投资的理念,但媒体上仍然经常出现某些从事传统主营的公司宣称自己迈入IT行业的报道。 究竟这类公司能否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如何才能使我们研究的对象真正反映整体IT上市公司的水平? 这是在研究IT上市公司之初,我们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困惑。 针对这些问题,互联网实验室通过对国内外大量不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分析比较,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论证,制定了一套既符合通用标准又符合国内实际和我们研究目的的分类标准。 几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互联网实验室阅读比较大量标准后,选取了其中的四个作为我们制定IT业分类标准的依据和基础。这四个标准分别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全球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上这些标准都是由国内外权威机构或业内资深投资公司制定发布的。下面分别就这四个标准中涉及到信息技术业的分类进行比较。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 本文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包含的三个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合理化是产业结构的静态优化,高度化是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高级化从本质上讲是技术问题而非经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概念的判定标准进行了归纳和述评。 标签: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高度化;高级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内部结构和各产业比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合理化和现代化的过程。〔1〕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密切相关,一方面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且独立的源泉(Angus Maddison,1997)。要素如果不在各个经济部门间充分流动,人均产出就不可能获得快速增长(Simon Kuznets,1979);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变迁是理解不同国家经济差距的一个核心变量,也是发展中国家获取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Hollis B. Chenery,1989)。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不同的,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供求均衡、结构均衡,使一国(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供求结构达到完全均衡,它是一个在特定发展阶段和国情条件下,不断趋近“最优化目标”的过程。〔2〕具体来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等内容。〔3〕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间协调能力加强和关联水平提高,包括产值结构协调、技术结构协调、资产结构协调和中间产品结构协调四个方面。〔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典经济学中,马克思提出过两大部类理论,里昂惕夫将一般均衡的思想用投入产出表的方法表达出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界定并不统一,归纳起来有四种定义:结构协调论、结构功能论、结构动态均衡论和资源配置论。〔5〕 结构协调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发展,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增长的过程。〔6〕结构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各产业内部协调。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数量比例关系合理、经济技术联系密切。二是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分工合理,资源宏观配置高效。〔7〕 结构功能论把产业结构合理化看成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效益的过程(周振华,1992)。〔8〕如王述英(1996)就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下,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供求结构均衡和较高结构效益的产业优化过程。〔9〕

反馈的定义、基本关系式、类型及判断

反 馈 一、定义及组成 1、定义 将放大电路输出量(电压或电流)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某些元件或网络(称为反馈网络),反向送回到输入端,来影响原输入量(电压或电流)的过程。 有反馈的放大电路称为反馈放大电路。 反馈未连接的放大电路称为基本放大电路。 2、组成: (a) 注意:反馈网络F 的判断。 (输入、输出间的电路) 二、基本关系式(负反馈) f i id x x x +=净输入信号 注意:i x 、f x 同一端id x 为两者之和;不同端id x 为两

者之差。 AF A x x A x x x x A i o f o f id o +====1闭环增益F F 反馈开环增益系数 反馈深度:1+AF ,它的大小反映了反馈的强弱; 环路增益:AF 。 三、反馈的极性:正反馈、负反馈 判断方法: “瞬时极性法”: (1)反馈是输入、输出之间网络; (2)运放为差分输入,放大的是输入信号之差。 (3)i X 、f X 同一端,f i id X X X +=;不同端,f i id X X X -=。 四、反馈组态判断方法: 1、找出反馈网络; (输出、输入之间的电路连接) 2、判断反馈极性; (瞬时极性法)

3、判断反馈类型。 (反馈量直接取自输出电压,电压反馈;反馈量直接加到输入电压,并联反馈) 4、叙述反馈组态。 (电压-电流并联-串联负-正反馈) 五、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1、减小非线性失真; 2、提高放大器的稳定性,闭环增益减至A AF +11; 3、扩展通频带 ; 4、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串联负反馈增大输入电阻,输入电阻是无反馈时输入电阻的(1+AF )倍,即∞。 并联负反馈减小输入电阻,输入电阻是无反馈时输入电阻的AF +11倍(按定义实际计算)。 5、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电压负反馈减小输出电阻,输出电阻是开环输出电阻的AF +11倍,即0。 电流负反馈增大输出电阻,输出电阻是开环输出电阻的(1+AF )倍(按定义实际计算)。

信息技术的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的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是区别于农业技术、工业技术、能源技术、商业技术等技术门类的一种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直是存在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经历了古老的“结绳记事”、“穿珠计数”,到文字的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直到今天的以计算机技术为典型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得到革命性的发展,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分类。信息技术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发布、传送和利用等技术的总和”“信息技术是用于信息操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以及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的相关工具及物质设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针对信息的采集、描述、处理、保护、传输、交流、表示、管理、组织、储存和补救而采用的系统和工具的规范、设计及其开发”“自然技术是硬技术,社会技术是软技术??如果说硬技术是指生产力的话,那么软技术就是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内容。新的广义技术的概念应该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因此,根据技术经学新的广义技术的概念,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一切涉及信息的生产、收集、存储、处理、流通和应用的技术、相关方法、制度和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和物质设备等。信息技术涵盖软、硬信息技术范畴,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涉及信息的一切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包括信息劳动者的技能,信息劳动工具和信息劳动对象,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制度、方法体系、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和服务体系等。 当前,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 方式。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提出“依靠生物工 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 新体系”。这项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把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只有不断跟踪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向,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快速应用到农业信息化工作和农 业信息系统建设中去,才能加快实施这一农业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和其他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一样,是与所谓的3C 技术互相融合和互 相推动的。[ 3C: 计算机( Computer ) 、通信(Communication) 和控制(Control) 。]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起步于70 年代中期。主要应用的方面有: 2. 1 农业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存储和使用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数 据库系统是一种有组织和动态地存储有密切联系的数据集合,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重复 利用的计算机系统。利用数据库系统,用户可通过应用程序向数据库发出查询和检索等操 作命令,以得到不同的各类信息,满足不同的需要。数据库的建立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 础性工作。 (1) 按收集内容分:综合性和专题性数据(2) 按地域范围分:世界性、国家、地区及农场水平的数据库; (3) 按信息内容分:农业资源、生产资料信息和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政策信息等数据库。我国“七五”以来,科研部门已建成农业数据库70 多个,主要有农林文献数据库、农业文摘数据库、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和土地土壤信息系统等;还引进了四大数据库:联合国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美国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国际农业生物中心数据库等。目前农业部信息中心还初步建成了农村经济数据库和农业产品贸易数据库、农产品价格数据库、世界农产品数据库、农业项目数据库、农业政策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并按月或随时更新数据,为信息的便捷利用打下了基础,现正在进一步集成这些

信息技术概述概念解释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概念解释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 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信息是资源。 信息处理 为获取更有效的信息而施加于信息的所有操作。 信息技术 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包括: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信息通信与存储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技术,信息控制技术。 信息处理系统 用于辅助人们进行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处理、控制及显示的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系统。 1.2 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 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技术。 集成电路

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经平面工艺加工制造,将大量晶体管、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及相互连线构成的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一个微型化的电路或系统。 集成电路的制造材料主要是硅(Si),也可以是砷化镓(GaAs)等化合物半导体。 按照电信号类型和功能将集成电路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大类。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 集成电路芯片中单位面积内包含的基本电子元件的数量。 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 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取决于组成门电路的晶体管尺寸,晶体管尺寸越小,集成度越高,门电路的开关速度就越快,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也就越快。 Moore定律 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IC卡 把集成电路芯片密封在塑料卡基片内,使其成为能存储、处理和传递数据的载体。 1.3 通信技术 通信 各种信息的远距离传递。 现代通信 使用电波或光波通过特定传输媒体双向传递信息的技术。 通信系统

主要组成部分为“信源”、“信宿”、“信道”。使用的主要物理设备为“终端设备”、“传输介质”和“交换设备”。 信号 信源发送通过信道传输给信宿用于承载信息的电信号或光信号。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类。模拟信号的典型波形为正弦波,数字信号的典型波形为脉冲方波。 调制与解调 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之为调制。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之为解调。使用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Modem)。常用调制方法有:调频、调幅和调相。 编码与解码 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之为编码。将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之为解码。常用编码方法:PCM(按8KHz/s的频率采样模拟信号的电平,为每个采样值指配256个不同电平值中的一个,将每个采样值分别用8位二进制编码表示)。 信道 向某个方向传输信息的传输通道。由传输介质和相关的中间通信设备组成。 信道带宽 物理信道在不失真条件下所能通过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的差值。即信道上所能通过的信号的频带宽度。“带宽”用于数字信道时,通常指的是信道最高数据传输速率。 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 信道每秒钟能有效传输的代表0或1的信号个数。基本计量单位为b/s 或bps(比特/秒)。 信道多路复用技术 在一条传输线路(或空间)中同时传输多路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时采用的技术。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复用(载波通信),时分复用,码分复用,波分复用。 交换技术

【发展战略】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及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及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作者:金元浦发布时间:2003-6-2 13:10:19 点击数:6419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发展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的事业型模式。国家财政统包,人员、资金、物资统分统配,一个“统”字将文化包容无遗。在过去的经济核算体制中,也只承认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而把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价值排除在国民经济收入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使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鲜明地凸现出来,文化的经济化成为历史性的潮流。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正式采用了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的核算方式。即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以国民生产总值来核算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而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才开始了由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重大转变。 从理论上看,三次产业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并创新的过程。 三次产业的分类 产业分类是建立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是西方学者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最重要的分类方法之一。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的提出和应用,使产业结构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次产业分类的主要原则,是把全部经济活动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序列与内在联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欧美、日本和前苏联等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法。我国于1985年也首次对1984年的第三产业作出了统计,国务院并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①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指出建立这种分类法的必要性和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和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D.Fisher)完成的。本世纪30年代初,费希尔研究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于是,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所有其他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费希尔在当时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不仅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而且指出第三产业的本质在于提供服务。1935年,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综观世界经济史可以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在初级生产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迄今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上。第二阶段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的,纺织、钢铁和其他制造业的商品生产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显然,确定这个阶段开始的确切时间是困难的,但是很明显,英国是在18世纪末进入这个阶段内……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三产业。 费希尔虽然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但他没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则在继承费希尔研究成果的

第1课 信息新概念-----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课信息新概念-----信息与信息技术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电脑,但也仅仅会一点基本操作、会画画、浏览网页、打打游戏;而有的学生连鼠标都不会使用,为零基础。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每周一节课的信息技术课,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有限,而且学生家庭电脑拥有量很少,平时练习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由于认知基础以及操作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利用分组合作和分层教学的方式,使其能够在同伴的影响下和能力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信息大世界》第一节教学内容,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2)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3)学会正确使用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举例,体会信息的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 难点:掌握如何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管理;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合理、合法地开展交流。 【学法、教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指导法、分析讨论法、分组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 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 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 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其中,“技术经济联系”从 质的角度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从静态看,三次产业间的 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 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动态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 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 理化方向变化。 1.产出结构变动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 国GDP的比重约30%,但是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下降到10.97%,降 幅非常明显。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48.22%下降到1990年的41.34%,到2007年,再次回升到50.27%。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表现上升趋势。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2002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别最为微小,仅相差3.07个百分点,但是自2002年以后,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重却开始表现下降的 趋势。 2.就业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后就持续下降,从1978年超过70%下降到2005年不足50%;与之相对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有所增加,分别从1978年的17.3%和12.2%提升到2005年的23.8%和31.4%。 三、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 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 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 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 二、 三、一型基础上持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 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很多问题仍然存有。比如,到2007年底,从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 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推进,信息产业已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推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信息产业发达程度己成为一个国家信息经济发达程度、国际经济状况与竞争力强弱的综合反映。本文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的构成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测重方法,以期为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发展;产业构成;测度方法 1 概念解析 近年来,由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关信息产业概念的研究较多。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研究目的以及客观环境,国内外有关信息产业定义和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时间不长,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信息产业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广义信息产业,借鉴美国波拉特的观点,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利用有关的产业,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及科研、教育、出版、新闻、金融等部门;(2)狭义信息产业,借鉴日本对信息产业结构的划分,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产业就是信息服务业,由生产、处理、传递数据和信息的服务类产业构成,即数据处理业、信息提供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业、咨询业以及其它等。纵观中国学者对信息产业定义

的界定,以乌家培、吴基传所下的定义最具代表性。 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和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由信息设备制造业(硬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软件业)构成。吴基传将信息产业定义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 对信息产业概念的理解虽然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基本都以信息为产业活动的对象,并且都包含了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的产业。细微的差别主要在于和传统的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是否应该包含在信息产业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认为,广义的信息产业是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活动为主要产业活动或为信息活动提供信息设备的营利性企业群。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以信息活动为主要产业活动的营利性企业群。这里有一个链条:以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活动为信息劳动。以信息劳动为主的部门为信息部门。以营利为目的的信息部门的集合,即为狭义的信息产业。广义的信息产业就是在狭义定义的基础上,加上信息设备制造行业。 2 中国信息产业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技术整体素质偏低的人口大国,不仅工业化、城市化滞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中国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学习、借鉴乃至模仿以外,仍不失自己的特色。在中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中国走的是一条在政府指导规划下,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