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

一、概念题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英敛之[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英敛之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出版家。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戌维新变法的文章。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定报名为“大公”。《大公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辛亥革命胜利后,英敛之退隐北京香山,不问报事,潜心从事宗教、教育与慈善事业。

3.《大清报律》[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0、2005年研;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法,颁布于1908年3月14日。《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了开办报馆、发行报纸,须呈报备案并缴纳保押费的制度;②规定了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的任职资格;③规定了各类报纸于发行前须送交官署接受“查核”的制度;④规定了报纸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⑤规定了报道司法新闻、外交新闻、军事新闻及“谕旨章奏”的管理办法;⑥规定了报纸禁止刊载的内容;⑦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⑧规定了报纸相关作品版权的保护办法;⑨规定了违犯本律的具体罚则。《大清报律》同旧法制相比,具有了更多的资产阶级法律的色彩,具有明显进步的意义。但就其本质而言,其精神实质仍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它旨在控制言论,而并不是为了赋予人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

4.“苏报案”[中国传媒大学2010、2007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北师2010年研;暨南大学2009年研;四川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7~2008年研;湖南大学2008年研]

答:“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

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5.“竖三民”[北大2012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

答:“竖三民”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的合称。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6.时务文体[华中师大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1、2009年研;山东大学2007年研] 答:时务文体即“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其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7.《清议报》[南京大学2013年研]

答:《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粱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为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横滨创刊,主编为梁启超。其创办宗旨有四条:①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②增长支那人之学识;③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④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为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

发表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册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8.唐才常

答:唐才常,字黻丞,又字伯平,号佛尘。甲午战争后,他积极参加维新变法活动,与谭嗣同一道组织学会,提倡新学,推行新政。戌政变后,他赴香港、日本等地联络爱国志士,1900年回上海召开“中国国会”。唐才常不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而且是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维新时期,在长沙先后主编《湘学新报》、《湘报》。

9.《强学报》

答:《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8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创办,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强学报》还不用大清年号而用孔子纪年,借以“托古改制”。该报的出版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慌,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后,上海强学会也被两江总督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了3期就夭折了。

10.《时务报》[南开大学2006、2004研]

答:《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筹办。汪康年任

总理,梁启超任总主笔。1898年8月因易名而终止。

《时务报》为旬刊,所刊内容有论说、谕旨、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赢得了要求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到1.7万份。

11.梁启超[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兰州大学2001研]

答: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他从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起进入报界,初露锋芒。《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后,他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大力宣传变法,名噪一时,把《时务报》办成了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辛亥革命后回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梁启超从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字。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2.《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湖南大学2004研]

答: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13.康有为

答: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之一。1895~1896年,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宣传变法思想,随后在广东指挥《时务报》的筹办工作。1897年,在澳门与富商何廷光创办《知新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建立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康有为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14.《国闻报》[复旦大学2012研;北大2008研]

答:《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不惜重金聘请懂得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译人员,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译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浅析“政治家办报”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答辩

各位老师好: 我是09级新闻班xxx,我的论文题目是《浅析“政治家办报”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我的论文题目是:你认为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应如何把握“政治家办报”这一理念和原则? 作为一种政治要求的“政治家办报”,强调的是一种政治责任、政治意识和社会职责,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新闻媒介的负责人和终审发稿人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强调的是在此基础上的高超的把握艺术和体现能力,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高超的舆论引导能力和不懈的职业追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强调的是办报者要在维护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思考、定位自己的办报行为。 第一,要坚持党性原则。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政治家办报,要求坚持“姓党”和“为民”相统一,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相统一,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民情、汇集民意、关注民生。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所在,也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要具备政治头脑。政治家办报,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政治的高度,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得准,看得深,看得远。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绝不含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够认清本质,明辨是非,把握正确的

政治方向。 第三,要把握正确导向。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政治家办报,要求我们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 第四,要增强社会责任。真正的政治家,必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政治家办报,要求新闻工作者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报道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第五,要遵守宣传纪律。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讲政治,很重要的一条是遵守宣传纪律。共产党领导下的媒体,必须传递党的声音,服从党的领导,这是纪律。个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者通过规定的渠道反映,但是不允许通过媒体随意表达,因为我们的媒体是党的媒体,是公共媒体,不是个人博客,不能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强调政治家办报,绝不意味着以政治性否定、排斥、取代新闻性,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新闻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什么人办报,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都必须熟悉新闻业务,遵循新闻规律,这是不言而喻的。新闻性与政治性相统一,新闻家与政治家相结合,这才是政治家办报的完整含义。

第八章 新闻媒介经营管理

第八章新闻媒介经营管理 加强对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是深化新闻改革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变革在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方面的深刻反应。 一.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地位 1.经营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对由人、财、物等组成的某一系统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控制行为。 经营是指一个经济组织为达到其既定的目的,对组织内部的人、财、物所实施的有效管理。 对新闻事业而言,管理是国家意志在新闻事业体制、运作方式等方面的体现。经营是媒介维持其生存的手段和促进发展的谋略。研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实质上就是研究管理新闻事业的规律以及新闻媒介从事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 2.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地位 首先,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时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的实践中逐步明确、逐步提高的。 其次,新闻媒介通过经营管理,为国家积累资金,是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第三,加强经营管理时新闻媒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纳入正常轨道,新闻媒介也不例外。 第四,新闻媒介经营管理还是新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理论依据 研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不应忽视新闻媒介产品及其经营的特殊性。 首先,新闻媒介产品具有观念性,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强。 其次,新闻媒介产品面向社会、公众,具有公共性,它可以形成舆论、影响决策乃至引发动荡。 第三,新闻媒介产品具有时效限定性,产品价值“保质期”最为严格。 第四,消费过程的一次性,新闻媒介产品属于一次性消费品。 第五,产品生产的持续性,新闻媒介产品是连续性生产,每一次每一期都是不同的。

“政治家办报”的时代内涵与要求政治家

“政治家办报”,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1957年6月,毛泽东在同胡乔木和即将接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谈话时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耍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 报。” 1959年6月,毛泽东对吴冷西谈话时,再次强调了“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不可否认,毛泽东的这些谈话,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时代背景。但是,政治家办报的观点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历经时间流逝的磨洗,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对新闻宣传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然而,近些年,一些人对政治家办报不以为然,他们崇尚所谓的“新闻自由”、“新闻专业主义”,鼓吹新闻应该脱离政治。这种思想倾向,如果不是出于幼稚无知,就是别有用心。新闻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曾深刻指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都在从事政治”。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传媒业的高度发达,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时精辟指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新闻对政治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强调政治家办报,就是新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我们今天讲政治家办报,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意义上,而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扬弃,赋予其时代内容。在当代,政治家办报的基本内涵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必须懂政治、讲政治,具备政治家的素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政治家办报,对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坚持党性原则。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性质决定了媒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我们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而不能站在对立面,当“旁观者”和“看客”,新闻宣传报道要多帮忙、不添乱。党性原则是办报的根本原则,而党性与人民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政治家办报,要求坚持“姓党”和“为民”相统一,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相 统一,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民情、汇集民意、关注民生。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所在,也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治家办报”的历史解读

“政治家办报”是毛泽东在和吴冷西的两次谈话中分别提出的。1957年6月7日,毛泽东找胡乔木和即将接任邓拓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谈话:“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 时隔两年(1959年6月),在与吴冷西的另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再次提出:“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此后,毛泽东的这一主张反复出现在中共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各种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以及新闻学教科书中,并被不断阐发,与“喉舌论”和“党性原则”一起成为新闻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究竟如何理解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这恐怕还要从特定的历史“语境”出发。 1957年2月,中央召开最高国务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3月召开宣传工作会议,毛泽东到会讲话并与新闻出版界的代表座谈。这是毛泽东部署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两个重要会议,而对于这样两个重要会议,当时的人民日报没有进行重点宣传,致使当时一些报纸,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由开始“鸣、放”,提出了一些毛泽东难以接受的意见。 对此,毛泽东极为不满,认为人民日报没有把握舆论的主动权,让非党报抢了先机甚至是钻了空子。为此,毛泽东专门把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找去进行严厉批评:“最高国务会议发了消息,为什么不发社论?……宣传会议不发消息是个错误……党的报纸对党的政策要及时宣传。最高国务会议以后,人民日报没有声音,非党报纸在起领导作用。党报被动,党的领导也被动,这里有鬼。” 两个月后,毛泽东决定由吴冷西接替邓拓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政治家办报”就是在吴接任前的那次谈话中首次提出的。据吴冷西回忆,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说他对邓拓的严厉批评是“猛击一掌,为的使他们惊醒过来”。毛泽东把他和邓拓的谈话归纳了四点:一、报纸的宣传,要联系当前的政治,写新闻、文章要这样,写社论更要这样;二、中央的每一重要决策,报纸都要有具体部署,要订出写哪些社论、文章和新闻的计划,并贯彻执行;三、人民日报要在现有条件下改进工作,包括领导工作;四、要吸收报社以外的专家、学者、作家参加报纸工作,要团结好他们。 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上半年,毛泽东在大量事实面前开始认识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的一些失误,并在一些场合下多次做了自我批评。在1959年6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谈到报纸宣传时说:现在我们宣传上遇到困难。去年是那样讲的,今天又怎(这)么讲。现在人民日报和《内部参考》是两本经。公开报道尽讲好的,《内部参考》讲不好的。当然,《内部参考》还是要办,不好的事情还是有个地方讲。但公开报道老是这样只讲好的,不是办法。去年说了许多大话、假话,应该逐步转过来。自己过去立的菩萨,现在自己不要再拜了……过去报纸上说的虚夸的数字、过高的指标,现在根本不去理它,转过来就是。关于如何转,这个问题请中央书记处研究。 6月20日,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宣传上如何转向的问题。会上毛泽东说:现在宣传上要转,非转不可。总的说,反右斗争起,人民日报比过去好,老气没有了,但去年吹得太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 (辨析题: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要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防止主观主义、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二、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公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定义。) 新闻定义的内涵(必须依据事实;内容上具有新意;公开报道和传播;时间上讲求时效) 三、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与本质要求(具体: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引用的材料准确可靠;背景材料完全真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本质:1、全面、完整、深刻,力求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反映事物内在规律;2、注意代表和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让防止新闻失实。1、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基本要求、本质要求;2、新闻失实的表现;3、怎样防止新闻失实。) 四、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的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综合性 新闻价值取向 五、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特点:快捷、准确、灵活) 新闻敏感的主要表现(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新闻价值;预测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 六、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三章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4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玕在()里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他的新闻思想。 A.《资政新篇》 B.《盛世危言》 C.《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D.《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2.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洪仁开在其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提出“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等主张,目的是() A.分散权力、推进民主 B.集中权力、改进控制 C.探访夷情、知其虚实 D.扩大就业、改善民生 3.我国最早认识报刊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是()3 A.魏源B.洪仁玕C.林则徐D.王韬 4.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请人翻译外报,后汇编成书,名叫( ) A、《澳门新闻纸》 B、《澳门钞报》 C、《万国公报》 D、《中西日报》 5.林则徐受命到广州查禁鸦片时,派人到澳门搜集外文报刊并把其中一些重要情报翻译出来,供当地和朝廷官员参考。这些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 A.《参考消息》 B.《澳门新闻纸》 C.《自西徂东》 D.《夷情备采》 6.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 A.王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徐勤 7.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意在倡导( ) A.无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C.莠言乱政 D.变法自强 8.作为一个具有传统家国情怀但又处于帝国权力体系外、并曾游历欧洲的文人,王韬办报 的主要追求是() A.赢利 B.悔过 C.立德 D.立言 9.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是( ) 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弢园文录外编》 D.《国闻汇编》 10.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编辑的报刊是( )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时务报》 D.《强学报》 11.梁启超所办的一份刊物被查封时,他的衣物书籍也被没收,“流浪萧寺数月”,这份刊物是()A.《强学报》B.《万国公报》C.《时务报》D.《中外纪闻》 12.把《万国公报》作为机关报的是() A.广学会B.英华书院C.马礼逊教育会D.伦敦布道会 13.《昭文新报》的创办人是( ) A.林则徐 B.王韬 C.艾小梅 D.容闳 14.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日报是( ) A.《汇报》 B.《上海新报》 C.《文汇报》 D.《六合丛报》 15.京师强学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是()。 A.《国闻报》 B.《中外纪闻》 C.《强学报》 D.《时务报》 16.清代一位报人认为,报刊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此人是() A.郑观应B.王韬C.邝其照D.梁启超 17.中国人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出现于() A.1873—1895年B.1896—1898年C.1899—1901年D.1902—1905年

新闻理论基础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起源 新闻起源指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本质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交往。 2.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民主政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 3.新闻批评 新闻批评指新闻机构对社会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和落后反对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 4.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5.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是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新闻事业发布新闻的物质手段。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和事实的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在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进行能动地反映。 2.简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思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政治上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 (3)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 (4)坚持向党政机关反映情况的制度服从党的领导,并不是禁止不同的意见,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3.简述现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准则》要求中国新闻工作者必须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三、分析与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有偿新闻现象的认识。 答:有偿新闻是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一些新闻机构为解决经费不足或赚钱,以及其他目的,按占用版面大小(报纸)、播出时间长短和录制费用(广播、电视)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费。 根据社会各界披露的情况和禁止有偿新闻工作实践来看,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一是送钱给记者编辑,利用媒体权威,用新闻的形式发布广告,以取得最有效的宣传效果。二是社会上个别人千方百计借助媒体宣扬所谓的“政绩”,有的甚至不惜用金钱、美色铺路,腐蚀、拉拢编辑记者。三是个别新闻工作者利用职业便利为亲朋好友帮忙,滥用媒体的影响力,为人捉刀代笔,收取报酬或获取其他利益。四是新闻工作者出席企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 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时务文体 邵飘萍 《向导》周报 红色中华通讯社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民党统治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 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 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

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 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 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 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 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英国传教士所办,以传播宗教内容 为主、注意满足中国读者(华人)的心理需要,1822年停刊。 2、时务文体:维新派利用报刊宣传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的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刊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时务文体的特点:a、写作上无拘无束? b、文章浅显易懂? c、笔端常带感情。 3、邵飘萍:著名新闻工作者。办通讯社、办报纸,新闻采编写经验丰富。为人正直、揭露 军阀罪行、1926年6月被军阀杀害。 4、《向导》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由蔡和森等主 编。《向导》周报集中宣传了*帝国主义、*军阀、建立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主张。5、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月在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通讯社,它传播了中共 中央和革命根据地的信息,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几种办报模式理解

几种板报模式的理解 中国近代报业史中,报业的最初发展是由国外商人开办,因而是以最大理论为母的的办报模式。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涌现了一系列优秀的报人和报纸。综合来看这些报纸无非可以分为四种:即文人办报、商人办报、报人办报以及政治家办报。下面就分别介绍下我个人对这几种模式的理解。 文人办报的模式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国内外的变化。晚清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的凌辱侵略使当时的一些杰出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他们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苦于没有适合的环境场所,但是报纸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我们所提到的文人论证就是指一群知识分子议论政事,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评论朝政,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比较有名的论证阵地就是王韬的《循环日报》。这份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的报纸创刊之初就确立了言论在报纸中的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当然我们还必须了解下文人办报所需要的条件。一方面利用民间报纸的空间去发表政论,再加上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以及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这三个条件对文人办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人办报在后期发展中又出现了新记《大公报》。这是由开明人士黄敛之创办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创刊号上发表的《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这在当时其实已经跟现代的新闻专

业理论十分接近了,这也是其后来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原因之一。新记《大公报》开创了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史上文人办报的一大成就。 关于商人办报,顾名思义商人办报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商人利益。商人办报的典范之一便是英国人美查1872年创办的《申报》。申报的创办背景就是美查看到当时的《上海新报》取得的巨大商业利益。美查的经营策略我们也可以看出其绝对的商业化。比如一改由外国人主持的策略全用国人主持,在版式上保持中国特色同时与中国本地文化接轨;采用低价策略大打价格战;为了吸引眼球又采用娱乐化策略,重视社会新闻,在报纸上登广告;重视刊载文艺作品;重视言论及发行;重视塑造自身形象从事公益事业及自我宣传。这些策略足以看出这份报纸在创立之初即把商业利益摆在首位,所以归纳为商人办报模式下的商业报纸。同一时期的商业报纸还有《新闻报》,我们从两份报纸之间频繁的竞争及竞争手段也可以看出这两份报纸都把商业利益当成办报的唯一目标。 在这几种报业模式中,我觉得报人办报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却又是发展最受限制,发展最难的一种。我们从史量才的《申报》发展历程中就可以看出这点。 史量才1912年接手《申报》,开始的二十年间时评不温不火,远离时事,《申报》的影响力日渐低下,于是在1932年的改

新闻基础知识考试

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过程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1、了解新闻传播活动 (1)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3)新闻传播活动的渠道 2、新闻传播的本源 (1)掌握事实──新闻传播的惟一本源 (2)了解用事实说话——新闻的原则 (3)掌握坚持新闻传播起源和本源问题上的唯物史观 3、了解新闻的定义 (1)新闻的种种界定(报道说、事实说、信息说) (2)熟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熟悉新闻传播的过程 1、新闻传播的动态观察 2、新闻传播的静态分析 3、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 二、新闻传播的要求、选择 (一)新闻传播的要求 1、了解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1)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2)虚假新闻的成因及防治 2、了解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1)客观性的科学含义 (2)客观报道和客观主义 3、了解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1)公正性的含义 (2)公正性和倾向性的关系 4、了解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 (1)全面性的科学含义 (2)选择与全面、典型与综合的统一 5、了解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1)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2)抢新闻和报道时机 (二)新闻传播的选择 1、熟悉新闻传播选择的定义

(1)新闻定义(2)新闻价值(3)宣传价值(4)新闻法规 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了解新闻事业的性质 1、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 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二)熟悉新闻事业的功能 1、传播新闻,沟通情况 2、反映和引导舆论 3、倡导科学,介绍知识 4、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一)新闻事业的真实性 1、了解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 2、掌握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事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新闻失实,就是新闻记者调查研究上的失职,新闻媒体就会失去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功能,一旦迁就这种“新闻公害”的蔓延就会彻底失去广大传媒受众。因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始终把“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老生常谈”铭刻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要始终在追求客观事物全面、本质和发展趋势的真实上狠下工夫,维护新闻工作的良好形象,维护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记者之笔千钧重,正如一位新闻界前辈所说: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在坚持新闻真实性问题上不可不慎! (二)新闻事业的指导性 1、了解新闻指导性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2、熟悉新闻指导性与新闻特点的关系 (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1、了解“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我国新闻工作路线 2、掌握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有此方面的经典论述。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不可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群众性内容、群众性形式和群众性方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领导新闻事业的一个创举,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新时期具有必要性。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需要把满足群众需要和引导提高群众统一起来、把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队伍统一起来、把监督社会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本章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和基本要求、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同时,要学会用实例说明不能借口满足群众需要而去迎合低级趣味。基本要求?1)加大新闻传播的群众性内容。2)提倡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形式。3)实行新闻工作的群众性方式。如何理解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形式?新闻媒介怎样体现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形式?所谓群众性形式,是指新闻报道要充分考虑群众接受新闻的心理习惯和能力、水平,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力求做到通俗化、大众化、多样化和个性化。1)形式生动活泼多样化2)

中国新闻史

一、木铎是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这是别的国家传 播史上没有。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三、宋代“定本制度”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资料,经 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加强对“邸报”的控制,更好的贯彻当权者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四、现存明代邸报的抄本和抄件:《万历邸抄》这部抄本是将万历 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摘录而成,为台北中央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收藏;《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急选报》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五、清代的提塘报房,分为京塘(收受、转呈、下达、发行邸报) 和省塘(传发邸报),清初就出现提塘自设报房。提塘报房发行的小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消息。提塘小报受到限制的原因,第一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司法机密,影响对获罪官员的惩处;第二刊发了严重不适的消息;第三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六、三种类型的报纸: 1.官报最早开始于唐代《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被保留下

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和 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流行于宋代明代《邸报》、清代,停刊 于民初。 2.合法民报出现在明代中叶的“民间抄报房”是对《邸报》的复 制,并出现“抄报人、抄报行、邸报抄传”,兴起对邸报传抄 活动的限禁。官方的塘报告示,农民起义揭帖旗报牌报。清代 民间报房“京报” 3.非法民报《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七、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要阐释教 义圣经,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中国刻工梁发任其助手成为第一个中国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八、马礼逊是“伦敦布道会”来华的第一位传教士。1833年澳门 《杂文篇》是中国最早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澳门《传教者与中国杂报》《依泾杂说》首份中英文合刊。 九、中国境内第一家西式印刷所,1814年由东印度公司在澳门设 立。1822年《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刊的地方。1827年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与行情报》。普鲁士传教士郭世刚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的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新闻伦理学

新闻伦理学 1、新闻伦理学是门年轻的学科。 2、以采集、传播新闻为主要业务活动的新闻职业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3、先有人类的道德现象,然后才有专门研究道德领域中各种现象的伦理学说。(√) 4、新闻伦理学作为职业伦理学的一种,是以新闻职业活动中各种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 5、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6、道德只存在于一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存在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之中。 7、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类。 8、报纸、电视、广播等既不是道德主体也不是道德客体,是道德载体。 9、新闻媒介反映出来的道德问题,不是媒体自身造成的,而是“新闻人”造成的。 10、自然之物与人的道德关系,实质上是人的行为与自身利益的关系问题。 11、人格决定报格,报格反映人格。 12、新闻伦理学主要任务是新闻人在其职业实践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13、把握新闻道德的内在矛盾性是研究新闻伦理学的基础。 14、新闻道德的内在矛盾性是什么呢? 答:1、新闻事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双重性质。 2、新闻事业的“双重性质”的矛盾反映在新闻道德上,就是新闻的是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新闻道德就是这一矛盾运动的产物,新闻道德就是为化解新闻的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新闻伦理学就是为了解决新闻活动中行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而建立的、研究新闻领域中各种道德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 15、新闻职业与其他职业及社会的联系方面看,新闻职业具有信息灵、交际宽、服务广、影响大、责任中等特点,从其内部的特殊性方面看,新闻职业具有求真实、求敏捷、求客观等特点。 16、新闻职业有何特点? 答:1、信息灵通是新闻职业的一大优势,2、交际宽广是新闻职业的特殊需要,3、服务广泛是新闻职业的工作特色,4、影响巨大是新闻职业特有的劳动效果,5、责任重要是新闻职业的压力与光荣。 17、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18、信息灵通成了新闻职业最显著的特点和独具的优势。 19、新闻职业是依靠大众传媒来行使自己的服务职能的,新闻所服务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具有发散性和不固定性的特点。 20、新闻工作的影响力来自于舆论权力。在西方国家,新闻被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21、林肯曾说,“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的话,无事不败。” 22、马克·利维说:“作为传媒信息的把关人,新闻采编者的手中并没有枪秆子,但他们却权高位重。” 23、新闻时效性规律决定了新闻工作求敏捷的特点。 24、新闻的真实性须靠客观性来维护。 25、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 答:1、从发展的历史看,新闻道德的产生的时间晚,但发展的速度快。 2、从地域和形式上看,新闻道德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和重视,而且大多制定了成文的道德准则。 3、从受传统道德的影响看,新闻道德受“史德”的影响最深。 4、从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上看,其原则规范既有受新闻自身规律支配的普遍性,又有受一定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制约的阶级性。 5、从新闻道德自律的目的看,其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救自身之弊。 26、职业的产生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必要条件。 27、徐宝璜在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中专门列出了“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一节。 28、美国在1911年,出现了威廉制定的《记者守则》。 29、新闻道德的政治性和阶级性较其他职业道德更为鲜明和突出。 30、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国家。 31、我国第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是1991年制定的。 32、新闻道德观念在古代社会就已出现。(×) 33、“史德”在属性上只能是“史家道德”,而不是“新闻道德”。 34、新闻道德之源就是新闻职业出现之后而逐渐形成的。 35、新闻职业道德就是以近代报业的兴起为基础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36、在集权主义理论支配下,早期的新闻职业道德,完全是一种严重扭曲的不符合新闻自身规律的道德。 37、集权主义理论所强调的是服从,而自由主义理论所强调的是自由。 38、从19世纪初期大众化报纸兴起以来,在资产阶级报人之中,就存在义利兼顾和惟利是图等种种不同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9、报纸只是报纸老板获利的工具。(×)40、新闻自由也不是无条件的自由,而是应该受到道德责任的约束。(√) 41、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类似“自律机构”的机构都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成立的。 42、从世界范围看,真正成熟和普遍制定职业道德规范,还是在社会责任理论诞生之后。 43、1948年3月到4月,由51个国家的新闻代表团参加的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会议通过了《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 44、1954年,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委员会讨论制订的第一个《国际新闻道德信条》正式颁布。 45、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一文中提出了对记者的道德要求。 46、王韬说报人应该做到“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勿期诚正”。 47、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新闻喉舌论的是梁启超。 48、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一篇较为系统地论述报刊功能的重要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49、梁启超的新闻喉舌论,其主要特点:1、经历了由“去塞求通……而报馆其导端也”到“《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的变化过程,2、明确认识到了报纸的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和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50、记者应具有怎样的品格呢?梁启超认为记者的品格,一方面要诚心报国,不计私利。另一方面,要有史家之精神。 51、梁启超较早提出记者要有史德的新闻理论家。 52、孙中山的新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记者品格的论述中:1、记者应抱定真理,始终不渝,用理想和真理来引导国民,哪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2、记者要宣传好理想和真理,还应有“至诚”的品格。3、记者应主持公道,要具有公正的品格。 53、孙中山认为,我们要感化人,最要紧的,就是诚。 54、做人要“诚”是孙中山一贯的思想。 55、公道、公正是记者应具有的良好品德之一。 56、孙中山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并强调党报思想的人。 57、鲁迅曾称赞章太炎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 58、“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 59、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 60、在16种职业之中,章太炎并没有列出新闻职业。 61、徐宝璜是我国最早的新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被誉为我国“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62、蔡元培称《新闻学》为我国新闻界“破天荒”之作。 63、徐宝璜在我国新闻史上,他是最早较为全面论述新闻道德的新闻理论家。 64、徐宝璜的新闻伦理思想是基于他对报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65、邵飘萍是辛亥革命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记者之一。 66、毛泽东赞扬邵飘萍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67、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他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最早明确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的新闻道德思想。 68、“史家办报”思想,一直是中国资产阶级新闻道德思想的主流。 69、马克思提出“报刊伦理精神”。 70、1842年,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报刊“伦理精神”的科学命题。 71、办报的人要有人格,反映报人人格的报纸要有报格。(√) 72、怎样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报刊的“伦理精神”? 答:1、人民报刊应自觉反映“人民真正呼声”,“深刻地理解人民的愿望”。2、报刊应该“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3、报刊应该“具有坚强的性格并深信自己的力量”,具有为维护人民利益而不屈不挠的勇气。4、报刊应“变成人民的文化精神教育的强大杠杆”,“致力于造福人类和自由的崇高活动”。5、报刊应该干预政治,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荒谬的。 73、新闻真实性是报刊“伦理精神”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内容。 74、列宁认为,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75、列宁要求无产阶级的报刊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上具体有:首先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在报刊的内容上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再次,为人民服务还要求报刊成为启发群众、教育群众的工具。第四、为人民服务还要注意报刊的通俗化问题。人民群众的报刊应该让人民群众看得懂、喜欢看。 76、列宁认为,团结性、思想性、战斗性是无产阶级报刊和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77、中国无产阶级的办报理论和道德观念,一开始就是在马列新闻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 78、李大钊在北大的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词中,就提出了著名的“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的命题。 79、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无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起步阶段。 80、《解放日报》在改版社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报必需的品质”,认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就是党报的品质。

中国产经新闻报社 软文

中国产经新闻报: 立足产经服务大局 中国产经新闻报前身为中国资产新闻报,是一份重点报道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类报纸。 1995年7月,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全民的国有资产意识,营造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舆论氛围,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了中国资产新闻报社,于1996年7月2日正式创刊。 1998年8月,因国家机构改革,报社成建制划转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直属事业单位,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主办。 为顺应报纸走向市场化改革大潮,积极探索报纸市场化运作的新路,2000年8月,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和支持下,正式更名为中国产经新闻报,为综合经济类报纸,法定代表人为姚军。 2003年12月,报社整体划转共青团中央。报纸为周二刊,对开20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0251,邮发代号T-1233,全年定价为186元/份。 常态化的导向管理 本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杜绝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严格实施稿件送审制和预报制。这是我报在三项教育活动中向虚假有偿新闻宣战的具体行动。经过实践,这一行动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得到了中国产业报协和全国“三教办”的高度评价。 “政治立报,质量树报,特色兴报”理念深入人心,报社导向管理已常态化。在重视舆论导向的同时,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报纸版式设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采编体系实现了整合,缩减了机构,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日臻完善。 采编部门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宣部、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中国产业报协、中国经济报协以及上级主办单位关于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服务青年的报道中心和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团系统联系广泛的优势,不断调整办报思路,加强管理力度,努力提高报纸质量。 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本报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社级领导共七人。报社主要处级部门设置有:采编中心、通联部、考核部、经营中心、办公室、工会以及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区的25个记者站。 报社实行全员聘任制。除社长由团中央任命外,其余包括社级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均实行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竞聘上岗,末位淘汰是自报社创刊以来一贯坚持的用人机制。 在实行灵活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同时,报社完善各种制度,对团队进行严格管理。本报采编从业人员都已参加新闻出版总署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并全部取得合格证书。按照《新闻出版行业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实施办法》规定,社领导都参加了新闻出版总署的行业领导岗位培训,都已取得持证上岗证书。同时,报社还对所有采编人员实行上岗资格培训,以确保采编人员质量。 在记者站管理方面,严格按照新闻出版总署《记者站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记者站点多面广的实际,提出了日常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加强记者站管理,提高了地方新闻报道的质量。 在记者证管理方面,报社按照新闻出版总署令第28号《记者证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报社记者证管理规定》。 特色化的报纸定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