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年中国》观后感_1

《百年中国》观后感_1

《百年中国》观后感_1

《百年中国》观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百年中国》。回顾了中国二十世纪,反映了一个

民族的现代史,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鉴湖女侠。让我来介绍介绍——

从慈禧到隆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一直掌握在两个女人的手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二十世纪初,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带来了亮色。1904年,二十几岁的秋瑾,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卖掉所有的金银首饰,赴日本留学。当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个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的日本吸引了中国大量优秀青年,在日本秋瑾结合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在东京秋瑾似乎参加了所有的进步组织。推翻清王朝成为她的理想,她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撰文提倡妇女解放,宣传革命,并出任大通学堂督办。1907年起义失败,遭遇奸人出卖的秋瑾面对危局并没有慌乱。

而让我最敬佩的是她那股坚强的傲骨气质。她在敌人面前毫无惧怕,面对酷刑,强忍疼痛不屈服。而她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老百姓心中。

百年中国让我更加了解历史,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看看这部纪录片,记录下历史的点点滴滴。

《中国通史》读后感3篇

《中国通史》是一部详细记载了华夏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类书籍。从盘古开天地的时代一直到民国的历史,这本书都有记载。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 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

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篇二《中国通史》读后感 今年小女已上中学,中学已开设历史课程,小女很是喜欢,常在家中与我讨教历史问题,为了不至于尴尬,我又从新从书橱中翻出《中国通史》,粗略看了一

百年中国_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未来在我们手中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看完全部视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的着风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要富强要强大,必须要有超出世人的卓越眼光,有承担一切责任的勇士,有敢于人先的领头羊,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必须抛弃腐朽落后的思想,勇于创新,与外界交流,团结一心。最最重要的,是胡锦涛书记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晚清政府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存亡, “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一个统治了大清王朝整整47年的女人,两次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一次次地把国家的命运,埋葬在自己的奢华当中。让一个国家,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才重现之初的繁华。 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侵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日军侵华,无不向我们述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当初中法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国家,却要为别国的支出买单,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皇帝居然要以皇帝的名义埋葬一位外国人,为他立碑,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现在,那块碑文正在中国的大地上述说着当初的耻辱。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从外国人的手中购买了最先进的武器,却不懂得好好保养、好好使用,六年时间,任凭风雨将它们腐蚀,而当初的一个小小的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一步步成为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在黄海大战中击败中国。中国的官员,出外考察当旅游,没有改革的决心何以改变困局?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流入外国人的手里! 落后就要挨打,就中国腐朽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生蒂固。洋务运动李鸿章打算在中国修建自己的铁路,却被清朝政府中的保守派大臣阻拦,李鸿章后来以修建运煤道路为由偷偷修建了一条短短的铁路,保守派大臣竟然以铁路靠近皇陵,火车喷出的浓烟会影响到皇陵的风水为理由,上演了用牛马拉火车在铁路上走的好戏,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统治阶级打着变革的旗号,希望重新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可是没有从根本上改革的勇气,何以改变一个泱泱大国? 但是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新的中国青年在历史行上扮演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辛亥革命推翻的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五四运动把中国从危险的边缘硬生生的拉了回来。 如果历史就像这样进行下去,那就不是中国的历史了。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功的成果,甚至同意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丧权的二十一条;在巴黎和会上谈判失败,竟然要在合约上签字!北洋军阀的行动一次次激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中国人民醒了!大家团结在一起,为中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精选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精选 01 因为比较晚看《舌3》,对它的差评度还是有所耳闻,其实看完之后觉得没想象中那么差,可能是已经想象过,所有不会太抱有希望。我不知道新导演想传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但看完后又有点同情导演了,如果稍微用心理解,其实不难发现,之所以将美器的地位看得比美食还要重要,是因为自石器时代以来,从石器烹饪器具到铁质烹饪器具,美器则充任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本集其实可能想要表达的不过是美器造就着美食,美食又影响着人们挑剔的胃。可尴尬的是,导演表达得有点“偏”,看完后总体来说,云里雾里的,而且特别“干” 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大篇幅讲述器,与主题不搭。个人不是很赞同纪录片中的一句话“美器不如美食”,其实不管是美食还是美器都在人类漫长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二者并非简单从属关系。可纪录片中无论是石器的打磨使用还是七孔穿山灶,亦或是现代的餐具设计都缺乏对食物制作过程透彻的解说 镜头。尤其是竹编蒸笼部分,甚至是食物成品的简单镜头,真的有些失望。

除去了经典的灵动音乐,使之更加乏味。与前两季不同的还有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单调重复,显得特别“干”。 叙事模式与前两季差别不大,都是以人物代入,而后讲述,但镜头逻辑略显杂乱以及表达较主观化。比如《器》中一共有6位人物。云南石器烹饪器具制作者黄有胜、陕州地坑院中的穿山灶制作者薛明辉、八十三岁打铁师傅王立芳、陕西大厨杜西峰、四川泡菜腌渍大厨兰明路、以及最后的现代餐具设计者张宏。好的纪录片对人物事物应给予最大的尊重,可对四川大厨兰明路还有现代餐具设计者张宏未免有些植入的嫌疑,人物主观色彩过浓,一味地突出主观情感,最后本末倒置。而反观前两季则在讲述人物故事时留有空间,真实生动,这么一对比,确实不如从前了。 之所以留两星其实还是因为该纪录片传承了人文关怀,比如说传统的铁器炼制技艺濒临灭绝,对几千年宋船以及传统地坑院的解说等等都包含了前两季的人文关怀(好吧,我承认我更关注美食一点)。另一颗星可能还是给纪录片创作不易的安慰,以及对《舌4》期待。摄像组拍摄时间长达10几个小时,后期还要熬夜剪辑,带回了40T的素材(1T等于1024G)进行剪辑。同时也希望《舌4》会有惊喜。最后吐槽一下纪录片打广告的篇幅有点多了吧。 总之,虽然失望,但还是要抱希望的啦。 (作者补充:本人一编导小白,许多见解有错误粗浅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作为生长在中国的世纪新青年,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现代化的气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不断摸索着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然而今天的成就,我想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 年的风雨历程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富足了,我们的社会更安定更祥和了,我们的综合国力更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更高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改革开放的先进理论基础上。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蓬勃发展。 在改革开放周年来临之际,中央电视台打造了集连续剧《》,这使我有幸从电视剧中更细致地了解到中国的发展步伐,重新经历一次改革发展的步伐和年来的伟大壮举。 这部电视剧主要记录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大,从年粉碎四人帮一直到年发生的伟大事件。 主要包括: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以及全面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因受文革冲击而停止了年的高考制度;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在党的十二大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案;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回头看过去的年,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入到各个领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将中国的发张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认为,改革中最为关键,也是我们做得最好的就是以下几点:改革历程中的教育领域改革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广大学者都认为,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科研人员人数很少,而且存在严重的断层,所以要想提高生产力就得大力发展科技,而发展科技的基础就是教育。 所以国家首先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强化教育制度。 中国之所以有两弹一星和现在的各领域科技成就,归根结底都依赖于改革历程中对科学教育的重视。 二战后的日本能在经济上快速崛起同样是在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各种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等举措下实现的。 可见,教育乃国家之本,经济之源。 经济制度的改革更是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改革以来,无论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还是企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改革,无论是建立以广东深圳上海为首的沿海经济特区,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更为具有中国

《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作者:分行机关调统处范念龙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中国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去看了人祖庙,国庆节期间又游览了太昊陵,跟随伏羲氏的脚步从天水追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沿途四个古都,西安、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前追溯,天水的大地湾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渑池的仰韶、偃师的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一连串的大遗址,在史学界都曾引起轰动。这是祖先走过的路,在这条线路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程有其二。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哪里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哪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在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从屈辱到自豪,从贫弱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从专制到民主,从分裂到统一,心情也从沉重到舒缓然后一种自豪油然而起。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被外国列强入侵分割领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神州大地哀鸿遍野,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一片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中国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五”成功升天、世博会将在中国举行、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世界的神经,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这部纪录片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意义。看完整部视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的充满风雨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要富强要强大,必须要有超出世人的卓越眼光,有承担一切责任的勇士,有敢于人先的领头羊,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必须抛弃腐朽落后的思想,敢于创新,与外界交流,团结一心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每一步都十分之不易。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次谈判当中占到便宜,这一路走来,实在是太艰苦了。纵观前半世纪历史,让我明白,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有这样的人,他们实事求是,拥有正确的坚定的信念,用于破除旧思想,敢于创新,承担自己的责任。事实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里。

百年沧桑,再看今日的中国,已毅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不是个受人欺凌,任人摆布,胆小怕事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为生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自豪骄傲。加油吧!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想尽可能地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卓玛在松针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这种菌子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这只松茸的伞盖已经打开,品质不好。松茸属于野生菌中的贵族,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碳烤松茸价格能达到1600元。松茸的香味浓烈袭人,稍经炙烤就会被热力逼出一种矿物质的酽【yàn】香,这令远离自然的人,将此物视若珍宝。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产地的中心。凌晨3点,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空村,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已经出门去寻找那种神奇的菌子。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2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即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捡拾松茸也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品质高的松茸都隐藏在土层之下。妈妈找寻着两天前亲手掩藏过的菌坑,沙壤土层中果然又长出了新的松茸,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太小。 酥油煎松茸,在松茸产地更常见。用黑陶土锅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温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香气毕现。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以前藏族人都不爱吃松茸,嫌它的味儿怪。原来的松茸也就几毛钱一斤,可是这几年,松茸身价飞升。一个夏天上万元的收入,使牧民在雨季里变得异常辛苦。松茸收购恪守严格的等级制度,48个不同的级别,从第一手的产地就要严格区分。松茸保鲜的极限是三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在产地的收购价是80元,6个小时之后,它就会以700元的价格出现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中。卓玛挤在人群中,上午捡来的松茸品质一般,她心里很着急。刚刚过

2参观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心得体会

2参观《伟大的历程、辉煌成就》观后感 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大型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看后我感受颇深。 该片由七集组成:第一集《历史转折》、第二集《春暖大地》、第三集《大潮涌动》、第四集《激流勇进》、第五集《世纪跨越》、第六集《发展新篇》、第七集《复兴伟业》。它遵循历史脉络,浓缩时代精神,以典型生动的事例、翔实丰富的文献、形象厚重的表达,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缔造的丰功 伟业,重温中国人的时代记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风云激荡的伟大历程。 看完后,我觉得自己似乎也跟着电影走过三十年,似乎也亲身经历了这三十年的改革与历程。三十年的变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我在为能够成为我们的祖国的一员而骄傲自豪;三十年,一个国家改变贫穷封闭的面貌,走向繁荣。三十年,一个民族洗却醒目的历史沉疴,再创辉煌。三十年,一代代人走向生活的富足、思想的丰饶和心灵的解放。这是翻天覆地而又惊天动地的三十年。这是历经风雨而又缔造辉煌的三十年。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十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广袤的中华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为中国

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注入 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社会主义中国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在改革开放 《伟大的历程》唤起了沉睡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30周年之际, 回望30年中国走过的艰难道路,体味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与不屈, 事实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 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阳光大道。历史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 成果,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三 十年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很多,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团结一致,从而取得了今天这样的伟 大成绩,我们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前进!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还不够格成为这三十年历史发展变革的见 证者,但是,通过《伟大的历程》这部文献片,我们看到了祖国这三 十年的艰辛与挫折;这三十年的发展与变化;更看到了这三十年给我 们带来的希望!所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素质,是我们必要而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建 设者的关键一步。让我们为延续祖国建设的伟大历程而奋斗!

百年中国感想

《百年中国》之风雨世纪初 ——观后感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十九世纪,中国的封建制度已延续了两千多年,而且封建社会的中国也已由昌盛走向了衰落。而另一方面,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机走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日益超过了东方。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从1848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起,到中日甲午战争、列强的瓜分,再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渐由封建社会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因此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残害。 这时的中国封建经济落后,日益从属于西方;政治黑暗,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国人民忍受着来自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军事上,中国的武器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由于对列强的妥协心理,无心应战,使得中国在军事战争中节节败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国情堪忧。 当看到当时中国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落后时,当看到一次次的战争惨败时,当看到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当看到万千人民饱受战争煎熬时,心中的愤慨之情久久难以平复。愤恨当时中国的落后,愤恨外国列强的残暴,愤恨封建统治者的无能与懦弱,感慨中国人民的悲哀,中国国情的悲哀以及中国历史的悲哀。有时我会设想,倘若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没有那么落后,统治者没有那么腐败,而

是坚持抗争,坚持奋战,彼时的中国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场景。可是时间不能倒回、历史不能重来,当时中国的国情与黑暗也无法被更改,收到的压迫与屈辱也已成血淋淋的事实,不得不承认这是无法改变的中国历史的悲哀。 不过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中国广大人民也积极反抗,例如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台湾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义和团运动等等,虽然这些运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们都彰显着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的决心,这也令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在今日回首那风雨世纪初的中国,感慨万千。那时的中国固然是落后的、受压迫的,那段记忆也固然是不堪回首的,但为了今日中国的强大,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生力军的我们,应该汲取那时的惨痛教训,勇敢承担起肩上的这份责任,努力使国家发展壮大,使中国永远的告别那落后挨打的岁月,那屈辱不堪的岁月,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靠我们的双手打造出中国美好的明天。

《舌尖上的中国1》全集文案版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

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 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臵,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改革开放40年纪实观后感三篇

改革开放40年纪实观后感 范文一 观看今天的中央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心晴非常激动,心晴溢于言表。对今天表彰的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深表崇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人欢欣鼓舞,热血澎湃,催人奋进!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正如总书记所说,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和内陆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

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四十年的改革,带来了四十年的变革,让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四十年改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全面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改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生活在不断改善、人民福祉不断增进。凭票供应的时代,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我,1978年我还是一名初中生,也如今天和我一起观看的学生们一样,从对改革的懵懂,到伴随改革的成长,到参与祖国的改革发展,历历在目。至今我依然记得,刚进入初中时亲眼目睹了我的老师在那一年考上了大学的场景。当他接到78年的大学入取通知书时,大家兴奋、欢呼祝贺的场景至今难忘。我也从一个农村娃,由春季家里没粮吃不饱,衣服传承哥哥们的旧衣裳,到如今的饮食的挑肥拣瘦。从土孩子到能有资格考大学,听从志愿分配做教师,再到能够实行职业自由流动,从山东来到上海发展,可谓一路走来享受着改革的红利,见证者改革带来的变迁。遇上这个改革的时代感到无比荣幸!参与到改革的大军中感到无上荣光!享受着改革的成果,无比幸福!

2019-中国通史读后感300字5篇-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通史读后感300字5篇 一部有见识、没有意识形态框子的中国通史,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遗 稿尘封60年后首次公开出版。下面为你们献上中国通史读后感 300字,欢迎 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中国通史读后感300字一 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 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 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 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辏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 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 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 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读后感300字二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舌尖上的中国800字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800字观后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800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

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15000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酵……每一个过程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老黄驮着700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买老黄的黄馍馍时,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吆喝时,那笑容,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中国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舌尖上的中国800字观后感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完整word版)《中国通史》读后感

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读后感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历史的著作、小说,如《史记》、《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中华史》、《卑鄙的圣人曹操》、《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等。本学期选了中国通史概要课堂,才知道了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于是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绪论。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之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要应付一件事,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指数,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我所理解的历史,记录往世之事,传播前人的智慧。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后人读史、学史,总会从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点什么。万事万物总存在一条“理”,这个理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而改变。就拿政治上来说吧,实行变法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施改革的人会遇到种种阻力,非常艰难,这就需要改革家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并且要有很大的决心以及漫长的过程。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商鞅遇到过,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遇到过,五百年前的张居正经历过,一百多年前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如是,当代的改革开放、现任领导人的深化改革、大力反腐更是如此。虽然背景不一,形势不定,所变法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内部的那个“理”

最新《中国幼教百年》观后感汇编

《中国幼教百年》观后感 百年沧桑,百年辉煌,中国幼教发展已经经过了百年风雨的洗礼,百年中国幼教的道路就如同雪山上奔腾而下的激流,有时经过了荒芜的原野,也有时经过青绿的丘陵,穿过峡谷,流过平原,一往无前的奔向大海。《中国幼教百年》呈现了中国幼儿教育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一百多年来凝聚了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的心血,记载了无数的继往开来、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动人故事,高扬几代幼儿教育工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儿童、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教育领域变革的背景,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和政治变化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经济、文化多方面侵略我国,但是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传到了中国。由于中国传统的学前教育职能主要有家庭来承担,以及自然经济和封建社会制度的限制,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学前教育机构。我们从视频中了解到最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幼儿教育机构,都是由外国教会创办的,到1902年,西方教会已经在中国建立了6所幼稚园。例如英国长老会创办于1898年的厦门鼓浪屿日光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西方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这是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中国所没有的。西方教会也最早在中国创办幼师培训班。无论西方教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最早在中国建立了开拓了国人的眼界,让当时的中国人了解了,原来幼儿教育是多么重要,而且也让父母们明白,原来还可

以这样教育孩子。 在《百年中国幼教》中,在短短不到240分钟的视频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第二集《奠基者》,这个部分带着我们走进了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中国的教育家们为了中国幼儿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我们可以更为细致地了解到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和张雪门等一大批现代教育家不顾政治环境的恶劣和经济状况的困难,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他们一方面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又不断地进行本土化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适应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思想,为中国化和科学化的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胁,然而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带着学校的师生奔走逃亡。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纵观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史,学前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到进行初步的中国化探索以及独立探索,都是在改革中稳步发展。这些改革和发展,无一不是那些现代教育家付出了无数的辛劳和心血的成果。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都受着列强的压制,又经过了长达将近20年的战争,中华大地一片狼藉。国家领导人在振兴经济的同时,不忘发展教育,也不忘发展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许多海外学子放弃国外优良的科研和工作环境,毅然决然地投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里面也有许多的致力于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教育家。同时毛主席这些国家领导人

舌尖上的中国1 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1 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1观后感是人们在观看了史诗般的中国一部享誉全世界的纪录片后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各种反响,该纪录片总共有七集,七集有其中不一样的感觉给人们带来各色不一样的感受。 以下小编准备了两篇文章,可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下面舌尖上的中国1观后感由第一公文网站提供。 舌尖上的中国1观后感一今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 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小心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 那个小女孩说:“必须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现在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特别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

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 ”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 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心情。 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 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 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面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舌尖上的中国1观后感二最近这几周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共有七集,每次看完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因为这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记录着美食以及美食身后的故事。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在记录的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美食,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在上课其实老师组织了我们一起观看了《伟大的历程》的第三集,对我的感触很深,于是我把其他的几集一起看了。下面这些也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想而已。 三十年,一个国家改变贫穷封闭的面貌,走向繁荣。 三十年,一个民族洗却醒目的历史沉疴,再创辉煌。 三十年,一代代人走向生活的富足、思想的丰饶和心灵的解放。 这是翻天覆地而又惊天动地的三十年。 这是披荆斩棘而又突破重围的三十年。 这是革故鼎新而又艰难探索的三十年。 这是历经风雨而又缔造辉煌的三十年。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但中国这三十年走过的历程,却是最值得珍视、回味和铭记的。回溯三十年伟大的历程,那些记忆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它和每个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血脉相连;那些记忆又是如此陌生,因为,从三十年前的起点出发,我们已经走过一段很长的历程,我们脚下的道路距离当初的起点已经显得遥远而漫长。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十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广袤的中华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为中国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前

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七集大型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遵循历史脉络,浓缩时代精神,以典型生动的事例、翔实丰富的文献、形象厚重的表达,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缔造的丰功伟业,重温中国人的时代记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风云激荡的伟大历程。该片共分七集,围绕经济发展主线,以各个发展阶段中的重要年份为切入点、关照其前后的历史勾连;同时,在影响国家发展的大事中寻找新鲜动人的细节和故事,增强全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采用“叙”“议”结合、“情”“理”并重的方式完成对改革开放历程的观察与思考。 这部片子总体风格非常统一,总体情感是贯穿的,总体叙事是非常客观的,资料是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搜索起来的,30年一共七集,每集50分钟。这么大的叙事范围用7集片子囊括起来,囊括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个片子有一个结点就是2008年,正好是改革开放30年,但是这一年发生的这些事情,冰雪灾害、大地震,有了30年的积累和成就,我们才顺利度过一个个难关。 30年,当度过的时候是漫长的,当回味的时候真的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这30年中国应该说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绩,我们是亲历者,我们是受惠者,同时我们也是一个感恩者,因为我们是有良心的,我们珍惜幸福的生活并深知来之不易。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伟大的历程》唤起了沉睡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回望30年中国走过的艰难道路,体味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与不屈,事实证明,实行改

读中国通史有感500字6篇

读中国通史有感500字6篇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通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1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

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 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读后感2 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