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设情境的方法

创设情境的方法

创设情境的方法
创设情境的方法

创设情境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结合生活实际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出示,可使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

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张扬,从而提高语文素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节课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就会憧憬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枯燥无了,而变成人人喜欢的课堂了。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5.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节课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就会憧憬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枯燥无了,而变成人人喜欢的课堂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学的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浅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尤其对于语文教学,它特别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

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起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所以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索的乐趣、认知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成功的情景创设,需要调动各种手段来实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上课伊始就以种种奇妙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导语的设计对一堂课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导语可简可繁,简的三两句话即可,繁的成百上千不多,它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也可以是入情入理的诱导引发,视教学内容而定。但它的设计也应遵循几条原则:一、必须紧扣课文中心;二、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三、必须新颖奇特;四、必须切题而不兜圈子。例如上《故乡的榕树》就可以借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课堂进行教学。学生在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感染下,就能很快充满感情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问题的设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造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才能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地问题探讨中解决问题。精心设疑,引起争论,揭示矛盾,大胆探索,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进入角色。赞可夫曾说:“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

在讨论、分析中,应把握教师的策略“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来诱导学生达到无疑,因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们可以设置引读性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阅读前可设问:“全文的总纲是哪一段?”这个问题涉及到全文的结构,值得探索,而且本文总纲不在开头第一段,与其它文章有别,因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要找到准确的答案,就必须在认真阅读全文后才能领悟,甚至在争论一番后才能辩明。

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在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不少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常常是文已尽而意未尽,或故造悬念而留下空间。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开放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发开去。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可根据文中的两大波澜设问:(1)假如项链没有丢失,此文情节如何发展?(2)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志项链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会推想出种种情节。然后让学生比较那种合理,因为情节的发展不能背离人物的主导性格??热衷虚荣。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女主人公的遭遇与结局确实有种种偶然机遇,多种变化的可能,但只要她热衷于虚荣,

以其身份、地位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终逃脱不了可悲的下场,这也是性格的悲剧。

有时为了减少问题的难度,还可采用分解法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例如《药》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如果向学生提问:“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问题难度就比较大。从学生回答问题来说,不仅所综合的内容较多,所需知识、经验也较多,那样,就会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也可能随之丧失。因此可将此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以减少问题的难度。(1)这段文字对夏四奶奶作了什么描写?(神态描写)(2)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3)她为谁感到羞耻?(为死去的儿子)(4)她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5)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

三、情感的渲染。

情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持肯定态度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验,如喜欢、憎恨、愤怒、悲伤等,根据强度及持续时间,分为激情、热情、心境等表现形态。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被认识的时候才能引起人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文心雕龙?知音》也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饱含憎恨之情的“我恨死你了”成为书面文字只是记录符号,“还原”为口头语言时感情可以是憎恨的,也可以是毫无感情色彩的,甚至可以是充满爱意的正话反说,这就需要阅读者准备把握与“还原”。而学生受知识和经历所限,“还原”起来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与示范,再现出作品的感情,而情感渲染就是对学生“晓之以情”,它是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和新的表象,按照课文的描写,对表象不断地进行加工,产生种种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心有戚戚焉”。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教师带有明显情感体验的朗读,那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深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学生会借这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

四、直观再现。

信息论认为,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都能转化为信息而进入人们的大脑,摄取知识就是获得大量信息,因而掌握知识的核心心理因素就是感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感知,获得感性认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保持深刻的记忆。因此,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方法进行感知。一可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会使人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把音乐引入课堂辅助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怡情悦性中欣赏作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品德。二是让学生直接观察实物或参观现场。例如《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拿一只景泰蓝的花瓶让学生轮流着看,仔细地观察,那么讲到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的几道工序(什么掐丝、点蓝、烧蓝等)时学生就会一目了然,而且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了深切体会。三是借助电教手段,其中观赏录象是最直观、全方位的入文方法,

它把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和形象通过录象屏幕再现出来,这种入文法也是学生最欢迎最感兴趣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例如上话剧《雷雨》之前,先简介人物,再看录象,学生情绪高昂,自始自终,认真看,注意听,细细品味,然后再分角色朗读,最后分析人物,教师只须三言两语地点拨,学生就能够理解了。四是利用图片、绘画的直观性,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助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与欢畅。

试议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刘胜武

课堂教学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便可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现就教学情境的创设试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渲染法

语文教材中含有无穷无尽的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这些美为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抓住教材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精彩传神的细节刻画或真切感人的形象塑造,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予以描绘和渲染,使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与作品里的人物情相融,心相通,学生便会情趣盎然,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清晰地记下文中高超的表现手法。

如在教《荷塘月色》前加上这样一段话:“朱自清的散文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绚丽的图画,那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暖风悠悠、细雨绵绵的万物复苏的春景,怎能不激起我们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与珍惜?那飞珠溅玉的梅雨潭,那平铺着、厚积着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的一潭绿水,又是多么令人神往!还有那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雾,田田的荷叶和散发出缕缕清香的、点缀在一片碧叶中的荷花,又多么迷人。所有这些,都是诗情与画意最完美的结合。”随着教师的描绘,学生个个都神情专注,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在教《荷花淀》时,我说:“白洋

淀夜晚的风光是那样的宁静恬淡,水生嫂象坐在洁白的云彩上,手里飞快地编着席,不时地向湖里张望,同学们想想,那娴熟地、默默地编织岂不织进了水生嫂对丈夫的缕缕情丝?那怀里跳跃着的眉子不正象她胸中起伏的情感?”听着老师这样满含深情的述说,学生怎么能会不动情呢?

2.激疑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富于新鲜感。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于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激疑的关键在于选准问题的“触发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举出与手有关的动词,看谁举得多。学生兴致很高,举了许多。我又问:“在本文中写手的的动作时用了两个独特的词,你能找出来吗?”最后找出“罩”和“走”,这时再深问一句:“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手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从罩豆到用手走路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这样的描述抨击了什么?”随着教师如此的步步追问,学生便会进入紧张的思维,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

3.朗诵法

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诵所产生的作用常能超过许多平淡的讲解。

教《沁园春·雪》时,随着教师激昂的朗诵,词中的壮阔画面和雄伟气势就能给学生以深切的感染,当以高亢的语调读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课前,教师要反复体味、揣摩教材内容,朗诵时才能以神运声,以情运调,把感受和体验融汇于语流之中。这样,学生在语流信息的反复作用下,就能随之情迁意动,思绪纷扬。现在有声读物大量涌现,教学中结合运用电化手段,其效果会更佳。

4.音乐法

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有时可能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在学《孔雀东

南飞》之前,放上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音乐,那哀怨缠绵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旋律,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使他们沉浸在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和怜惜之中;而在平静深沉的旋律中显示出来的主人公的坚强不屈,又能使学生在感动之中再增几分敬意。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再去分析刘兰芝的形象当然就要深刻得多。

5.图象法

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色彩明丽、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学生能依据图象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描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试验,凡运用图象教过的课文,学生的印象都极深,学生甚至连同当时老师的音容笑貌也都留下了清晰的记忆。

图象法既包括运用具体的画面,还包括用语言描绘的图象,有些蕴藏在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学生不易感受,需要教师的再创造,把它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并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去欣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警句法

为了述说方便,我把格言、对联、诗、词和精妙的歌词都归入这一类,这些语言优美隽永,言简意赅,教学中结合教材巧妙运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产生相得益彰的奇效。

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时,我引用黄兴的题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上联热情礼赞烈士英勇奋战为国捐躯的可贵精神,下联描绘四亿同胞痛悼烈士的感人场面。讲《阿Q正传》时,引用了邹容的一首诗:

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

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这首诗真切地提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命运。这样的引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7.穿插法

教学中有时针对教材的内容,有目的的地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相类、相关或

者可以相互印证的生动材料,也能创设出一种令人惬意的教学情境。

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我穿插讲了李四光的故事,讲了他那光彩夺目的生命光谱中的四道光:(1)救国之光。他是在十六岁时由孙中山先生亲手接纳的最小的同盟会员,奔赴多国刻苦求学,立志振兴中华,报效祖国。(2)真理之光。不迷洋、不信邪、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终于开创地质力学的理论,揭示了各种形态地壳构造的奥秘。(3)石油之光。以自己的理论为祖国找到了大油田,打破了洋人”中国贫油“的断言。(4)艺术之光。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就是出自他手。李四光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也该有他这样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力争在自己的生命光谱中能多闪出几道光束,使自己的青春更瑰丽,让全世界的人知道,新一代中国人是更有自信力的。这样的穿插既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好论据。

8.演讲法

教学《包身工》时,读到“芦柴棒们半裸身体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时,有的学生会哗然失笑,这表明:这一细节描写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位老师在这时加上一段饱含激情的演讲:“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个美好幸福的童年?而芦柴棒她们这样的包身工,当年还不到你们这么大年龄,正需要爸爸妈妈的爱抚,难道她们就不喜欢像你们一样打扮得漂漂亮亮,而喜欢“蓬头”“赤脚”“衣服破烂”?难道她们就不喜欢像你们中许多人一样…几室一厅?、明窗净几,却偏爱挤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她们就不喜欢像你们这样吃…牛奶+鸡蛋?,却偏要争抢…豆腐渣+锅

巴??……这究竟是为什么呀?”随着教师激动的演讲,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凝视的目光中流露出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紧皱的眉头又显现出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听着这样的演讲,学生会更加深切了解那充满苦难和屈辱的岁月,从而激起他们对当今社会更炽烈的爱。

在教学中,经常依据教材内容精心准备一段激动人心的演讲,这既能锻炼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又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

9.激辩法

教学中设置一些诱惑性的题目,来激起学生的争辩,能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亢

奋状态,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碰撞中,不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阿Q正传》节选开头写“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教师使问:“当时的情景是谁感到不安?”多数学生回答:“当然是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地主豪绅不安。”这时追问一句:“难道光这些人不安吗?”有几个学生说:“阿Q和一些农民也感到不安。”“不,阿Q是高兴、快意,怎么能不安呢?”马上有人反驳。经争辩后统一了认识:“不安”一词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社会情态,当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封建地主阶级及其走狗是惶恐不安,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群众是兴奋不安,处于中间阶层的人是惴惴不安。“不安”一词形象地显示了辛亥革命开始时的声势浩大,触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辛亥革命本可赢得民众的支持,但却因资产阶级的妥协动摇而失败,实在令人痛心。

这一类的激辩有时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针对某一内容让学生互相质疑问难,或是分组以竞赛的方式进行,都能形成十分活跃的气氛。

10.实验法

教学课前,先让学生做一个与教材有关而又有趣味的实验,这既使学生感到新鲜,又能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有个老师在教《荔枝蜜》前,先让学生品尝一下荔枝蜜,让学生感受到蜜的香甜之后,再学课文,学生对蜜蜂会更增几分敬意。有个教师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给他们水、盐、鸡蛋,让他们使鸡蛋在水中浮起来,在实验中,学生要手脑并用,伴随着快乐的情绪,思维受到了锻炼,智力得到了发展,然后再学课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以上所述是自己在教学中较常用的,方法当然远不止这些,在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中,我更加深深感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现将点滴粗浅的体会赘述于后,以作引玉之砖。

二、几点体会

创设教学情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开讲到总结的各个教学环节,只要有心都可能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好的开讲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好的收尾能激起学生的遐想,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

为广阔的空间;而注意中间环节的教学情境优化,则会使教学显得张驰有致、情趣盎然。

创设教学情境在开讲时显得尤为重要。一打预备玲,学生从室外蜂拥地跑进教室,这时他们的心情激荡,很不平静,有的还沉浸在方才的嬉笑追逐中,有的则陶醉于课间休息时的趣谈里,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中来,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一样,会出现反激的浪花和一股回旋的倒流。在这时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潮引入到本课时必须掌握的知识渠道里去,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交叉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会和体验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并进行辩析和创造,从而使课堂形成生动活跃的气势,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

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这时,教师的言谈举止如同一种神奇的纽带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神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充满其中的爱。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刺激学生,调动学生,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已从旧知和浅易的内容里不断地悟出未知的深邃内容,而进入新知识的境界。教师要有节奏地按响学生思路中的琴键,使学生的理解与大脑中已贮存的知识信息渗合起来,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吸收新的知识信息。

我们只要不断深入地探索教学情境的奥妙,努力创设各种动人的教学情境,定能导演出一幕幕令学生神思飞扬,回味无穷的教学“活剧”来。

合理创设情境 营造教学契机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

————————————————————————————————作者:————————————————————————————————日期: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 德国一位学者打过这么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 新课程凸现教学的情境性,强调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学生个性化的东西。为此,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需适应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对学习材料的反映最清晰,思维最活泼、最有效,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积极状态,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趣味性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抽象,教学中教师如果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

(完整word版)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习笔记 (2)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习笔 记 瓦马乡中心小学左树春 一、重视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 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 主要形式,搞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 学技能的关键。而课堂气氛的热烈程度,师生间情感的融洽 交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引 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调动起他们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 思维加工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学习的问题上来,为 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客观抽象的知识同化于 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使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问题情境是情感环境和认知环境的综合体,好的教学环境总 是有丰富生动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 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二、创设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六、1、全程性原则 七、情境创设往往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的,因而有人误认为创设 情境就是新课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新课。事实上,教学情境的创设的功能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引入新课,情境 不仅应在讲新课前发生作用,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激

发、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 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教学情境可以在教 学的全过程中来分阶段进行创设。 八、2、发展性原则 九、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 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有关的情境过程。这往往能有 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去。情境创设不 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 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问 题,形成新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水平。创设得当的教学情境应 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 固和发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 间相互合作。 十、3、全面性原则 十一、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蕴涵着促进 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该仅仅满足某 一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情感教学、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 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 思考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十二、4、真实性原则 十三、教学情境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真实性才是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保证,而实践性才是真实性的最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案例 诸城一中戴翠梅 主题与背景: 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感到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 4课《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效果很好 情境描述: “九一八事变”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蒋介石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后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等问题。这部分内容情感色彩特别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我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使学生强烈地感受这段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最佳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合理的导入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悲壮的氛围中进行“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从情绪上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同时体现出师生同喜同悲,融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在组织学生学习“九一八事变”时,我把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视频、音像资料经过精心筛选制成多媒体课件,将一幅幅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占领了东三省的野蛮行径;有扶植伪满洲国,溥仪粉墨登场的丑态;更有抗战名曲《松花江上》http: //https://www.doczj.com/doc/cc11089359.html,/4439303.html东北流亡者那让人撕心裂肺的“爹娘啊……”的哭诉。 虽然这段历史距今很多年了,但是课堂上同学们震惊、悲愤的表情还是让我看到了情境教学的魅力:画面引人入胜,浓烈的情感营造着氛围,历史的距离被拉近了……尤其是《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国东北军民亡国之痛和期盼故地的思乡之情,“九一八!九一八!……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那撕心裂肺的声音,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过多遍、早有心理准备的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2、巧设疑问,重现历史情景。 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哪些史料说明了这种政策?这一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面对日本的侵略全国人民是什么态度?采取了什么行动?……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摘要: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而有效的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合作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成败。 关键词:情境创设;课程资源;教师素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虽然方便了教学,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构建的过程。 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情境化策略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这是情境化在课堂教学中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在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化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情境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动学生的求知欲。

一、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含义及意义 情境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一)情境创设的含义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过程是从行为和感知开始的,进而发展到词语和概念,以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而告结束”。没有情境,没有经历,如何感知?如何认识?由此可知,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情境创设的意义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要使课堂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创设教学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创设情境,实现有效的对话互动

巧妙创设情境,实现有效的对话互动 发表时间:2012-11-01T14:22:37.0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20期供稿作者:陈月 [导读] 牛津小学英语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练习英语的语境,但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平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 陈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小学部211102 对话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信息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种策略:模拟生活情境、创设动画情境、设计游戏情境、营造音乐情境。 一、模拟生活情境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主张:“必须将学生从课堂中所学到的感觉和印象,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观念才能表现出来。”换言之,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对话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境,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找语言材料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逼真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运用语言的经历来掌握该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运用场合。目前我们使用的《牛津小学英语》中的许多话题如“购物”、“野餐”、“打电话”、“生日聚会”、“旅游”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第九单元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病人可模拟出各种生病时的症状,医生可对病人进行检查。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又如教师节来临时创设送老师贺卡祝老师节日快乐的场景,三八妇女节时创设让学生买礼物送给妈妈的场景,既贴近学生生活,无形之中还进行了道德教育。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动画情境 牛津小学英语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练习英语的语境,但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平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培养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而现代媒体的运用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借助录像、电视、电影及计算机媒体制作一些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为对话学习创设各种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唤起学生的对话欲望,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在教学节日时,教师无法在课堂中同时呈现几个节日场景,那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节日的图片和歌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各种节日都能有所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情境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同时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三、设计游戏情境 在对话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境,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游戏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好形式,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做游戏,只要运用得法,就能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牛津少儿英语》这套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根据其中的内容设计很多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让他们在一种“无意识、无压力、无包袱”的学习氛围下,在真实环境中习得语言,并在不知不觉中受益。如:我在教“Sorry.That’s OK.”“Are you ready?Yes.”这组对话时,利用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上课拿出几个沙滩球,告诉大家这节课老师想带你们一起玩球,学生都跳跃起来,非常高兴。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到前面,笑着问:“Are you ready?”而且从表情、神态中尽量流露出含义,但不讲出来,提示学生可以回答“Yes or No”,然后把球抛给他,故意抛得太高,让他接不到,我很悲伤地说:“Sorry.”引导他说:“That’s OK.”随着活动继续开展,同样的语言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反复感受语言,已不经意地领悟出了这段对话的具体含义,并在反复的游戏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这组对话。 四、营造音乐情境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同样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境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唱,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境;更可根据教学内容自编歌曲,或将歌词进行替换使用,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牛津少儿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学生学习了“Who’s he?He’s my father.Who’s she? She’s my mother.”的句型,并配有一首歌曲,教师可将歌词替换成brother、sister、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人物练唱,还可采用让一部分学生问,另一部分学生答的形式进行对唱。在兴味盎然的对唱中,这组对话的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只要精心设计,必然能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情境,使之为对话教学服务,更好地促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奶子山街中心校曾淑兰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上课堂,那么导入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就能使导入环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助其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导入方法的选择进行慎重的筛选,努力使学生进行愉快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呢?就此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不同种课型导入方法的运用及效果。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

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的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并获益匪浅。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方面作一些陈述,以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数学抽象的内容依附于现实的背景之中。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情境创设内容不符实际。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牵强地运用他人的教学情境或只是简单的再现教材主题图往往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如新课程(上海版)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一般都是用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们的年龄在长大,知识结构在发生变化,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一味的用这样的情境,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 (四)情境创设思维无深度。创设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到数学的本质,或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再现。而在教师的课堂上情境创设常常是几个卡通人物,或是一幅主题图的再现,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初中一线的物理教学工作者,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理念有着深切的体会,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情景创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并通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物理复习课(综合试题)中创设情景 1.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是相同的,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素:情景、问题、资料、方法、检验。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要的要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达到“以乐促智、以事喻理”的目的,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 2.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重视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把有意认知和无意认知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又精神放松、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更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一点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因此,在教学中由教师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的教学情境,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体探究。这样突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满足了学生探索、研究、发现的心里需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体验成功,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学与教有效的结合。 3.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的教学方法通常起始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从那些超出了他们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范畴的抽象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规律形成的过程的体验,“用知识武装头脑”,从而使学生在物理课上形成很强的“主人翁” 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这是每位物理教师的职责。 4.综合试题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由此综合试题具有文字多(抽象),涉及的知识点多,与数学学科结合紧密,解题难度大。由于各方面能力要求高,因此在综合试题的复习课上呈现的状态是:教师卖劲的讲,学生费劲的听,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遇到综合试题时:拿到试题后读不懂题——情景无法再现;解题无从下手——规律、公式不知如何应用,没有解题技巧;盲目主观臆断——思维定式。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创设情景----综合试题中情景再现 1.综合试题中情景再现的对策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生:能够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 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很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

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有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理解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实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 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不过,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很多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

常用课程导入方式

常用课程导入方式 1、温故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例如:需要四节课完成的内容。 2、衔接导入法:从教学知识整体结构出发,根据同一类型知识的顺序,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导入新课。例如:大的章节(腹部)可用。 3、设疑导入法: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提出一个有关重难点的问题,边讲边抽丝剥茧。 4、作用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所要学的知识的作用介绍给大家,以激起大家的学习欲望。例如:基础课的绪论,直接阐明课程的作用和地位。 5、情景导入法:讲课前,教师依据要讲的内容,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造成浓厚的情景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实训性质的科目,可以先创设一个必要的环境,增强真实感。 6、铺路导入法:所谓铺路,即根据所学的内容,先回顾、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并将此化做一个个的铺路石(也有的叫做架桥),然后过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例如:由解剖、生理等科目入手,有人体的基本结构引发出疾病的特点。 7、比较导入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取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有的可同类相比,有的可正反相比。用已学过的类似疾病导入,找出异同点,既可导入也能引入疾病间的鉴别。 8、观察导入法:教新知识前,先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多媒体课程可行,先给一些疾病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导入课程内容。 9、实验导入法: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基础类课程可行,先完成一个小实验,然后引出课程内容,类似血型测定等。 10、作业导入法: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目标,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经过思考做不出来使学生产生压力感,他们急于听老师讲解。先给出本节课的作业,让学生在听课中,自行找出作业的突破口,课程中不能把内容过多表明,留有思考余地。 11、提问导入法:通过口头提问导入新课。例如:营养支持,可以先提出减肥相关的问题,

如何创设有效情景教学

如何创设英语情景教学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主张教学要合理利用、开发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的空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针对《新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弓I 入或创设情境。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仿佛有置身于以英语为第一交际语言学习的世界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大大加强语言信息的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垫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情境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情感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小学英语教材均采用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体系,以结构为主体,辅以情境,将交际功能的训练贯穿始终。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交际情景,如公园、学校、商店等。语言教材也较多地采用日常用语,如问候、道谢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交际能力。情景会话贯穿全套教材,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训练。此外教材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表演的心理,安排了大量儿童感兴趣的游戏、英文歌曲、绕口令、儿歌等内容,这些都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景提供了方便,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有效的学习。 因此,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和把握教材体系,充分挖掘教材的情境内容,活用教材,创设情景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里身临其境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凡是愉快的、有效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但实质上,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无法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在这些课堂中,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讲究活动的真实性,注重情境创设在思品有效性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 创设好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创设恰当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良方。好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好方法,它能改变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协调,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紧张心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情境法、问题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主题讨论法、课外阅读法、诗歌名言法。方法的选用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定。 1 、活动情境法。即结合教材知识点把学生带入社会,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在课堂上开展情境展示活动。如: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一目题时,由于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显得抽象、枯燥,教师可以事先引导学生到村镇社区调查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的投资兴建情况、人员组成模式、生产经营状况、上缴税收及工资收入情况等,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各种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回到课堂再分小组交流活动情况,老师最后作知识小结。这样孩子们兴致很高,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他们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2 、问题情境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如教师在新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目题内容时可以拟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①请你列举出当前的新科技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②从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你有什么感想呢?此时,学生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情境教学已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钟爱,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 余文森教授说过了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多么重要啊。因为有了情境数学教学就会焕发生命活力,只有在现时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感到数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目标,创设具有引导性的情境 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有更新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而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目标不同,创设的情境也各异,因此创设情境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真理于情,情境交融,情通理达,增强体验,提高实效。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用具有引导性的提问来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而引导性的提问就是充满了“数学味”的提问,这种提问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能为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数学方面的支持。

二、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现实的情境 [案例二]:《最大公约数》教学片断 师:“王老师有两根木棒,一根长12厘米,另一根长18厘米。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整厘米),王老师可以怎样截呢”生:(四人分组交流):“可以怎样截有几种截法”组织大家交流,得出:分别可以截成1、2、3、6厘米。师:(追问):每段4厘米不行吗为什么生:(反思):想到每段必须同时是12和18的约数。最后建立模型,尝试解决。师:如果一根长24厘米,另一根长36厘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整厘米),可以怎样截生:在交流基础上,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这几个概念。 本案例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从几个数中找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关键是学生很难把这一内容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以上情境教学,从公约数的运用入手,学生印象深刻,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情境创设中,一定要从生活出发,尽可能真实。 三、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创设有趣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情境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导课的方法

导课的方法 (1)直接导课法开宗明义直接揭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2)温故导课法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温习旧课达到启发新知的学习效果。 (3)悬念导课法教学一开始,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急于求解、欲罢不能的状态,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比如,一位老师在讲到“相似三角形”时,对学生说:“学了这节课,不上树可以测出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出河宽”。简短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新奇感和学习愿望,一个个跃跃欲试,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开“谜底”。 (4)实验导课法通过演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实验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在小学常识等课程中比较常用。 (5)情境导课法教师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或课堂环境的布置等来创设。 (6)生活经验导课法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来导课。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课,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当教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

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注意力也顿时集中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7)故事导课法教师选取或寓意深刻、或轻松幽默、或鲜为人知、或扣人心弦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导课,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8)游戏导课法一个好的游戏导入设计,常常集新、奇、趣、乐、智为一体,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因准备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编演课本剧,也属于这种导入法。 (9)图示导课法教师巧用课文中或课文外的插图、图片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0)比较导课法教师用现学的知识与以往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导入新课。比如,小学语文,《白杨》一课的口头出现“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草原》一课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细心的学生就会有疑问,由此而切入新课,会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显然就是要求教师用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 阶梯。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旧知复习,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 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

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学科整合,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具有综合性、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水文知识,苏科版教材在有理数的乘法学习时,创设的就是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地理知识,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教材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社会学知识,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教材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美学知识,在学习黄金分割时,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形成互动关系,从而让静态的教材变为到动态的生成,激发创新思维。?? 三、生活积累,创设问题情境??

音乐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景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前提。 所谓情景,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的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作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举足轻重。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有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才不至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境,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将要学的知识技能渗透进轻松的氛围、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走进课堂。 二、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行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中的情境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在刚上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然后直接播《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创造一种神秘的情境,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无穷的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走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子,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的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终于相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无穷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教学大纲中指出: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性,为学生创设想象的广阔空间。 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仅仅通过一二遍地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过了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捉迷藏时的心情如何,学生说很愉快,但当自己被捉住时会很紧张。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捉迷藏》的钢琴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