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疑与学问 习题

-怀疑与学问 习题

-怀疑与学问 习题
-怀疑与学问 习题

6《怀疑与学问》练习

考点链接

(一)标点符号——引号

【典型例题】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参考答案】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内,所以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技法点睛】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内,且引号前用冒号。如,女排姑娘杨艺一字一顿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会撑下去、拼下去,死也要死在赛场上。”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如,《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如,他站起来问:“老师,‘顾名思义’的‘顾’是什么意思?”

4.不是直接引述,而是间接转述,不用引号。如,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如“三个代表”)要加上引号。

【习题链接】见“积累运用”T3。

(二)论证思路

【典型例题】简要概括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先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论证任何学问都需持怀疑的态度;最后总结古往今来的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要有怀疑的态度,否则人类的文化就不会进步了。

【技法点睛】

1.统观全局。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个别段落,在分析论证思路时,都要有全局观,这样才能将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完整、通顺、正确地整合,并加以表述。

2.紧扣中心论点。议论文全文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所以分析论证思路时要紧抓中心论点,依照“何处提出—怎样论证”或“怎样论证—推导出中心论点”的思路进行分析。

3.言之有序。利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答题思路。

01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顾颉.刚(xié)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腐草为萤.(yíng)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载:[ zǎi ]1.年;岁:千~难逢。三年两~。2.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 zài ]1.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2.充满:怨声~道。3.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2、补充字词

(1)虚妄:

(2)辨伪去妄:

(3)启迪:

(4)墨守: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5.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D.⑤②④①③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结论: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建议:

02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能删去吗?为什么?四个“常常”构成的短语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10.“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03拓展阅读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

..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1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4.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1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安徽部优】《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鲜明,言浅意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难以完整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难以准确理解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建立新学说上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完整、正确地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上。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精读文本,概括运用怀疑精神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的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运用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包括本文在内的多则文本,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怀疑精神”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在比较中总结归纳“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譬如、停滞、腐草为萤、辨伪去妄、不攻自破、尽信书不如无书”等词句;了解本文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2、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以及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4、阅读群文,比较总结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 教学重点:阅读群文,把握怀疑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课后利用智慧课堂学生端观看微课视频预习课文,积累相关词句,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二、通读全篇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二两段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示例: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意义? 提示:找到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示例:两个方面。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 示例: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精读一段 找出第四段和第五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与第四段相比,第五段在论述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示例:1、中心句是每段的第一句话。 2、①第五段论述的内容范围更广,不仅是传说的话,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我们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②第四段侧重论述我们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的态度,第五段侧重论述怀疑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四、比读一节 比较原文和改后的文字,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原文: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18 《怀疑与学问》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2. 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论证脉络。 3. 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新知预习】 一、查找工具书,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如()折.扣()大儒.()停滞.() 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流俗.()盲.从()程颐()腐.草为萤()辨伪去wànɡ()不ɡōnɡ自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 ....了。 ..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虚妄: 不攻自破: (2)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 ..或迷信。 盲从: (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 步了。 墨守: 停滞: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怀疑与学问》选自《宝树园文存》,作者______,字铭坚,江苏苏州人,______学家,编有《古辨史》,著作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等。 2.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______》和《______》。“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课堂探究】 知识链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探究2:写出文章的论证结构。 【优化训练】 1. 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2. 写出文中的两个分论点。 3.本文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______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一、查找工具书,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 pì zhé rú zhì zhuān kù yáo shùn sú mánɡ yí fǔ妄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2)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怀疑与学问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怀疑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呢?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治学中持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三种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哥白尼怀疑“地心说”的准确性,经过论证大胆提出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而日心说就是正确的吗?后人再一次提出了质疑,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正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大胆提出疑问,天文学才不断向前进步而历史也不断向前发展。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3.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全面正确认识“怀疑”精神。 四、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分论点又是什么? 找段落中心句。连句成段。 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所以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可见,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其实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1.先找出各段要点,试着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再带着问题去读,如查《现代汉语词典》“学问”是什么意思?“怀疑”与“学问”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要谈论二者关系? 3.注意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准、严谨的特点,圈点勾画,同时标识出你的疑问来。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各段的中心句及名言,弄清意思。 2.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运用了哪些论据?尝试着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3.写一写你对怀疑精神的理解。 4.记下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新知认知 1.议论文的三要素: 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 ③论证(如何进行证明) 2.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全面地证明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三、预习检测 (一)基础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文章的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 为了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作者在行文时注意应用复句来提高表达效果。例如:“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这里不但有对一般情况的分析,而且有对特殊情况的认识。又例如:“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里采用递进复句,利用“消 极”“积极”两个词点明了两个分论点之间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为了增强语言的严密性,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例如作者在行文中多次用到“一切”,每次的表达效果都不同。“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强调了怀疑精神是做任何学问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概莫能外。“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强调了因怀疑而引

起的追问对排除所有虚妄的重要作用。“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强调了由疑而问,由疑问而求解对所有学问的发展都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3把握重点: 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是根据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引用古人的名言作论点,说明这一观点并非己见,早在几百年前的古人就认识到怀疑是治学的重要条件,既简洁有力,又显示了坚实的根基。同时,文章开头引用名言作论点,也是一种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按治学的过程分两步进行论证。首先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为了论证这一点,作者先按从一种传说到对一本书、一种学问的顺序来阐释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接着具体解释其原因:“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之后,学问才会成为自己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会起来”到“评判”到“修正”的顺序证明怀疑能带动治学过程的一个个环节。 4攻克难点: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体会“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都能学有所成。有的人收效显著,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甚微,成果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多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于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很有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程颐.(yí)萤.火虫(yínɡ)塾.师(shú)停滞.(zhì) 2.词语解释。 (1)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启迪:开导;启发。 (3)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4)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三、讲授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找出文章的分论点,并说说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 分论点: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18)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拖长腔) 师:这节课呢,我们学习九年级的一篇议论性的文章,题目叫做——生:《怀疑与学问》(拖长腔)。 师:别拉调,再读一遍。 生:《怀疑与学问》。 师:听清楚,不要拉调,《怀疑与学问》。 生:《怀疑与学问》。 师:好好说话,大家都八年级了。 (生笑) 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做—— 生:《怀疑与学问》。 师:作者—— 生:顾颉刚。 师:“颉”字比较难写,写一写,把它拼音也记住。看看这个“颉”字,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生:吉,页。 师:对,写一写。顾颉刚先生他的身份是什么?看一看课本。 生:历史学家。 师:对,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写下了这么一篇关于学术上的议论性的文章。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读的时候读快还是读慢? 生:快。 师:一位历史学家,做学问的人,他留下这么一篇文章,大家考虑一下这样的文章适合读快还是读慢?

生:慢。 师:大家一定要保持一种稳重,稳重。 (生笑) 师:所以,一位学者写的文章,而且是学术上的文章,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急躁。接下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读。读的时候呢,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某个短句、某个短语做标题,你会选课文当中的哪个短句,或哪个短语?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行,我给大家读前两段。 (教师范读前两段,生齐读第三段) 师:好,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一节。你来读。 (生读) 师:两个词语读错了,“如何”读成了“如此”,“证据”读成了“依据”,请坐。你来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好,请坐,你继续读。 (生读第五段) 师:“那本书”、“那种学问”,不是“哪本书”、“哪种学问”。 生: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师:你是刚才提出要读快的那位同学对吧?你知道读快容易出错了对不对?所以还得读慢。你听,老师给你读。 (师范读第六段第一句) 师:同学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六段)

怀疑与学问_教案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3)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教学建议论点与论证方法《》论述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为证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精辟,令人信服。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本文在论述中,条分缕晰,层次分明,其中过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作者引用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话作为文章的论点之后,用三段话层层推进,提出对传说要疑,进而又扩展到对书、对学问也要疑,初步确立怀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进入总结,却用一个并列复句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把作者的另一层意思连接起来,使论述走向更新的一个层面。这个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无生硬之感。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并理解文中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2)学习课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结构形式。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

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2)预习新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给学生)①解释下列词语虚妄: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启迪:流俗:停滞:大儒:②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可分组讨论)③本文的论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④我们学过哪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3)研习课文①朗读课文,解释“预习”①中的词语。让数名学生依次读完一遍,边读边理解词语;老师予以指正。②整体认读,概括段意。(先让学生各自思考并写出段意,然后三人以上的小组讨论并有代表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教师明确如下: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学生齐读全篇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过程。(2)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教学过程:(1)研读第一部分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②提问:课文开

【公开课教案】:《怀疑与学问》示范【公开课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é)便装(biàn) ē) 便宜(pián) shé)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说说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摆事例和讲道理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从结构人手,理清思路,找出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分析如何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并解释生词的意思。(能够默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虚妄()墨守()懒惰()颛顼()帝喾()停滞()塾师()程颐()顾颉刚()(2、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停滞: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头引用了哪些名言?(能够背诵并且要理解意思)试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是由两部分构成,他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①②③④ (2)道理论据:①②③ 4、)根据课文内容及提示,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第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____________。 二、课堂研讨: (一)、情境导入: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 答案)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譬.如(pì)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惰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怀疑与学问》学案

怀疑与学问 班级姓名 一、导:导出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二、学:自主预学 1.作家作品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读准字音: 程颐()譬()如虚妄() 盲()从步骤()懒惰() 启迪()塾()师停滞() 3.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议:合作探究 1.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2.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3.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4.对比论证是将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或道理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四、结:课堂小结 1.本文论述了的观点,强调了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2.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用论证中心论点,运用了引名言、举事例、对比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练:当堂检测 (一)必做题来源学_科_网 1.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括号内填上词语。 A、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B、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C、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D、没有事实根据的。() 2.下面句子中,四个“常常”开头的短语,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二)选做题 从这则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 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就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答:。

【原创】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教法学法】探究法、研读法、合作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作家作品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预习成果,互批互改,自主订正。(结合同步练习训练41课前自学) 2.读读写写 凶险.xiǎn 视察.chá轻信.xìn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折.扣zhé流俗.sú墨.守mò 停滞.zhì不攻.自破gōng 腐草为萤.yíng 3.词语解释 腐草为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四、研读分析 环节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顺顺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环节二: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以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在学习本文中遇到的问题: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

《怀疑与学问》 一、新课导入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 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三、师生探究 1、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 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 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本 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 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3、读准字音 程颐yí 张载zài 虚妄wàng 停滞zhì 凶险xiǎn 视察chá 轻qīng信盲máng 从折zhé 扣流俗sú 墨mò守譬pì如怀疑yí 塾shú师辩biàn论 顾颉jié刚不攻gōng自破腐草为萤yín g 4、学习词语 凶险xiōngxiǎn狠毒奸险;危险可怕; 凶狠险恶。 视察shì chá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轻信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1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máng cóng盲目地附合随从。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流俗liú 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 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zhì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堵车。 不攻自破bù gōng zì pò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 经不起反驳、攻击。 譬如pì rú 例如。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5、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一) 1、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 比喻论证?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 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怀疑与学问》学案

《怀疑与学问》学案 主备人:王琼 学习目标: 1、学习开篇明确观点。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认识论证方法,联系生活,搜集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来证明观点。自主预习: 1、从文中找出生字生词,注意读音字形,并解释生词的意思。(能够默写) 2、本文是由两部分构成,他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能够背诵并且要理解意思),又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复述)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虚妄()颛顼()帝喾( ) 程颐()顾颉刚() 2、解释下列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二、自主学习 1、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 (2)分论点:①②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① ② ③ ④ (2)道理论据:① ② ③

三、合作探究 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 四,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1)你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生活是否有过“尽信书”的情形?有没有因为由对某一问题存在怀疑而经过努力思索、辨别而得到了正确解决的实践经历?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谈一谈。 (2)从读过的课内外书籍中,找出几个可以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事例。 五、课外积累: 课下搜集2—5条关于“怀疑与学问”的名言警句。 六.课外阅读: 顾颉刚的治学精神 顾颉刚先生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的一个读书人家。在提抱中,他的祖父就教他识字,3岁时,母亲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4岁时叔父教他读司空图的《诗品》,5岁时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了。他六七岁时已能读些唱本小说和简明的古书。童年时,他的祖父和嗣祖母时常给他讲故事。祖父带他上街或去扫墓时,看见了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必把它的故事讲给他听,回家后他就按着看见的顺序写成一个单子。因此,他自幼就有了深厚的历史观念:知道凡是眼前所见的东西都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不是在古代就已经有,也不是

教案《怀疑与学问》

学校 怀柔区第三中学 课题 《怀疑与学问》的论证(教案) 070256 雷桂平 编号 姓名

怀疑不.仅.,, 也是..,, 内容上:逐层递进论证语意标志:怀疑,, 不仅是必要.步.骤..,也是,, 基.本.条.件.。(板书:逐层递进)老师补充对“必要步骤”和”基本条件” 的理解。 “必要步骤” 体现做事的必经环节,“ 基本条件”是事情做成功一个不可或缺的保障。我们明白了作者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递进论证的,是不是就把握了文章的论证了呢?当然没有,我们知道论证要解决“怎样证明”。它包括两个方面: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对我们来说不难,但对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的把握还不太好。我们将从分析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论证的思路与结构。 (5 分钟)三、师生合作探究消极方面的论证过程: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探究分析消极方面(③④⑤ )的论证层次。自己先探究,最后和老师的探究分析做比较,让我们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1、请大家回顾以往表述论证过程的要求。 2、我们先来探究第3 段的论述。请一

位同学为大家读书。其他同学思 考这四句话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 句间的关系是什么?并按前边的表述要 求表述。 教师示例:首先论述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并说明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耳闻和亲见,然后举生活实例形象地加以说明,从而用类比说明做学问需要怀疑的道理。(5 分钟)2、下面同学们自己独立地探究第4、5 两段。老师巡视、答疑。(4 分钟) 3、下面大家把3-5 段用刚才分析一个段的方法加以综合分析。 老师示例:首先作者论述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并用类比引出做学问对于传说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然后进一步论述对于书本知识也不要迷信和盲从。这3 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引用孟子的言论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老师小结:通过以上实践我们发现对于几段论证结构的分析步骤是:先用压缩提炼法概括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再根据这些中心内容对共同表达的观点所起的作用来连句成文,并把论证方法适时地加入表述中。这样我们才能把论证层次理清。(10 分钟) 四、生生合作探究积极方面的论证过程: 亲爱的同学们“闻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独立地给第6 段写出论证层次。我帮助大家读第6 段,你们在老师读的过程中画出本段的层次结构,然后进行论述层次的表述。我们要小组内交流,推出代表全班展示。要求5 分钟书写完。在大家有继续不下去的地方,请随方法表述。 (3)表达要求: 准确简练连贯 2、学生探究,写出第3 段的论证结 构,然后老师出示自己的探究结 果。学生拿他们的表述和老师的示例 做对比、对不解的环节提问、增补 自己的表述。3、学们自己独立地探 究第4、5 段。 4、学生写3-5 段的综合分析。 1、划分本段层次,思考,组织语 言写论证层次。 2、写完后小组内交流,推出代表 全班展示。 3、组与组之间互评优点与不足。 学生在课前通过上 网查找有关“顾颉 刚” “戴震”、 “朱熹”的介绍。 [意图:加大对人物 的更多了解,以便 更好地理解许多大 学问家都是从怀疑 中锻炼出来的。]

【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 学问》知识点梳理 一、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生词识记 程颐譬如腐草为萤 虚妄盲从停滞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四、整体感知 第1、2段提出了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在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